荀子践行诚信思想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他从小就非常聪明,10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3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可谓“学宫五车,名满天下”。
约公元前264年,荀子应秦昭王之聘,西游入秦国。当时的秦国重在武力扩张,荀子批评秦国只注重耕战,没有大儒来宣讲诚信。秦昭王却不以为然,哈哈大笑。
公元前255年,领兵援救赵国的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得胜之后专程请荀子去楚国。到了楚国,被春申君聘为兰陵令。时间不久,春申君因受自己的门客蛊惑,对荀子不够友好。于是,荀子就离开楚国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赵孝成王听说大儒荀子回来了,亲自用自己豪华的御车去旅店接荀子。荀子觉得这有些不恭,连连摆手。
赵孝成王真诚地说:“朕仅是一国之君,你乃列国儒学之尊,理当如此,请上车吧!”
赵孝成王将荀子接入王宫,两人并坐于丹墀。大臣在下面陪坐。
宫人献上茶果,赵孝成王恭敬地问过寒暖之后,说:“荀老夫子,昔日,因朕错听误国之言,用将不当,致赵军损失严重,元气大伤,国力一时难以恢复,朕每日甚是忧虑。荀老夫子到来,乃是喜从天降。朕欲求教荀老夫子用兵之道,请问老夫子,用兵之要术是什么呢?”
荀子一直把诚信当做“化万物”、“化万民”的“政事之本”。他认为,当政者个人带头讲诚信,既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关键和前提,也是称霸天下的重要条件,所谓“诚信生神”、“信立而霸”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荀子答道:“用兵攻战之本,在于使人民诚心诚意,心意一致。如果弓与箭不协调,神射手后羿也难射中微小的目标。如果6匹马配合不好,就是再好的驭手也驾不好车。如果百姓与朝廷离心离德,再好的将军也一定不能打胜仗。所以,以诚信和仁义争取百姓者,才是善于用兵者。”
赵孝成王在座的大臣中,有个叫临武君带兵之人,他说:“荀老夫子,此话讲得不当吧!兵家所重视的是形势和条件,所实行的是变化和诡诈,善用兵者,神出鬼没,无诚无信,莫知从何而出。孙武、吴起就以此无敌于天下。”
荀子说:“不然。我所说的是诚信和仁义,是欲称王天下者的意志。你所重视的是权谋势利,欺诈诡变,这是诸侯国才使用的方法。诚信和仁义之兵不可以欺诈,能受欺诈者只是那些君臣上下离心离德之兵。诚信和仁义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民对待君主,下级对待上级,如同子女对待父亲,弟弟对待兄长一样真诚。”
赵孝成王与临武君对于荀子的论述甚为钦佩,两人同时合掌称好。赵孝成王说道:“请问荀老夫子,诚信和仁义之兵该行何道呢?”
荀子说:“一切在于大王,将帅次之。君王贤者其国治,君王不贤者其国乱;注重信义者其国治,轻贱信义者其国乱。请让我说一说王者和诸侯强弱存亡与安危的道理。”
接着,荀子从历史上寻找事实根据来论证“信”的作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是地处偏僻的国家,威力却可以震动天下,强盛可以危及中原,这是什么原因呢?荀子明确回答道,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能大体上讲信用。这就是所谓的诚信树立就能称霸天下。
荀子回头对赵孝成王说:“信义,是治国的最高准则,强国之本,立威之道,建功立业之纲。在一个国家中,诚信是对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规章制度的诚信遵守,既然定出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法律规章制度,以及盟约,就要遵守它,即使后来觉察到这些制度有不足之处,暂时也要遵守,而不能‘朝令夕改’,以自己的意愿首先不遵守。否则,人人都以自己的意愿为标准而破坏这些制度,那么整个管理体系就会混乱,从而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混乱。”
接着,荀子又列举殷纣王失信于民,暴政治国,结果周军一到,令不能行下,民不听调遣。这不是殷纣王令不严,刑不繁,而是殷纣王没有遵行信义。
赵孝成王握住荀子的手:“朕久闻荀老夫子大名,今日聆听教诲,方知老夫子果是难得的治世贤才!”
就在荀子在赵国受到礼遇时,春申君觉得失去荀子这样的天下大贤是一种损失,于是派人到赵国请荀子,结果却请不动荀子。最后,春申君只好亲自驾着马车,悄悄来到赵国,请荀子到楚国去,继续做兰陵令。并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会发生以前那样的事情了。
荀子看到春申君和楚王有一统天下的态势,就随他而去。刚到兰陵,荀子就看到十字街头的人好像很多,预感到前面似乎发生了什么事。他让车马远远地停下来,自己向前面的人群走过去。原来,县丞今日监斩3个囚犯,百姓们拥挤观看。
荀子从人群中向前挤。武士厉声喝道:“滚开!再往前挤,用皮鞭打你!”
荀子的手下上前握住武士的手:“你想干什么?他可是荀县令!”
武士惊呆了:“什么?”
荀子被百姓和武士围在中间,一老妪哭叫着:“荀老爷,你可回来了!冤枉啊,我儿子冤枉啊!”另一中年女子也喊叫着:“荀老爷,你回来了,快救救我的丈夫吧!”
这时,县丞走过来,指着一个满脸横肉的中年汉子说:“这第一个人,是个杀人凶犯,他为霸占朋友妻室,竟把朋友用毒药害死。”
荀子说:“嗯,杀人者不惩,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当斩。”
县丞指着一个青年说:“这第二个人是一农夫,他竟然抗税不交。”
荀子问:“第三人呢?”
县丞说:“第三人乃是一贩马的齐国人,他竟敢偷闯关卡。”
荀子走到青年农夫与中年商贩的面前,注目良久,开口问青年农夫:“你为何抗税不交呢?”
青年农夫说:“禀老爷,赋税太重,交了赋税,我一家人就没有吃的啦!”
荀况问商贩:“你为何偷闯关卡?”
商贩说:“老爷,我的马在关卡前已经被困了3个月,马饿瘦了,病死了不少,再也耽误不得了,马是我一家的性命啊!”
荀况稍一思索,对县丞说:“把这两个人放掉。”
县丞说:“什么?”
荀子又说道:“把他们两人放掉!”
县丞说:“大人,我是按照大王的旨意行事的。”
荀子说:“在这里我是县令,放掉!”他的话不容置疑。
县丞无奈,只好挥手让武士将青年农夫与中年贩马人放掉。
老妇赶忙去搀自己的儿子,中年女子去扶自己的丈夫。他们一齐来到荀子面前双膝跪地叩头,连连谢恩。
荀子扶起他们,然后走向了栽有木桩的刑场,站在一个高处,向众人说:“兰陵的百姓听着,我荀况又重归兰陵来了!愿意衣食富足,乃人之本性。缺吃少穿乃是一种祸患。作为一县之长,我愿兰陵百姓人人富足,家家平安。自今日起,兰陵之农夫开荒种田,仅收什一之税,多者不取。集市关卡,畅通有无,赋税一概免征。我一定说到做到,绝不食言!”
众百姓闻声欢腾。
荀子接着说:“我兰陵百姓,必须隆礼法贵信义,遵守法度。信义乃立国之本,法律为治国之端,法令行,则风俗美。”荀子转身指着杀人犯说,“似这等抢夺杀人的奸人,必杀不赦。”
众人又是一阵欢腾。
荀子做兰陵令前后18年,他以信取民,隆法尊贤,励精图治,清正廉洁,为当时兰陵经济的发展和汉时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以后,兰陵成为历代郡县治所、经济文化中心。
约公元前230年,荀子病逝后葬于兰陵。荀子墓位于现在的山东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处,墓前有清代立的石碑,上刻“楚兰陵令荀卿之墓”。
[旁注]
祭酒 古代学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时期改设国子祭酒,隋唐时期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清代末期始废。
令尹 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而且多为芈姓之族,也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如春申君黄歇,实不多见。
武士 古代武士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是有勇力的人;二是指宫廷卫士,三即武卒。武士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可以有以下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中的的特殊阶层,后世泛指习武练兵之人。
县丞 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期,为县令之佐官。秦汉时期相沿。县丞是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或县长,汉代每县各置丞一人,以辅佐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后代虽有变革,但历代大多设置一两人,迄于清代末期。
小人 古语有很多种涵义。但当下定义中普遍认定儒家对小人的定义。小人是我国儒家定义“君子”的反义词。如孔子曾经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社会生活中专指喜欢做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人,与贵人相反。
[阅读链接]
荀子是一位非常注重真诚守信的思想家,每当碰到或谈论到无知妄为的人时总是愤愤不平,认为那种夸夸其谈,言行不一,言而无信,人格分裂的人是“奸人之雄”,比盗贼还坏。
荀子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非相》,他在文章中说:“圣明的君王一出现,就先要诛杀这种人,然后才诛杀盗贼。盗贼可以得到改变,这种人是改变不了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荀子那憎恨虚伪、嫉假如仇的性格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