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理解的诚信
如果说尧舜禹的诚信只是反映上古时代的风貌,那么夏商周时期的开明君主对“诚信”道德的理解,则是与他们的天命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这在周代人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天命观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产物。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试图将包括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世界作为整体来把握,并试图探索其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这样,一种主宰人类和自然万物的天帝神就应运而生了。
自夏王朝建立以来直至周代以前,天命具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夏启讨伐有扈氏,便赋予了上天意志的色彩。《甘誓》记载:“上天要灭亡有扈氏,现在我夏启奉行上天对他的惩罚。”
商汤讨伐夏桀,打出的也是“恭行天命”的旗号。《汤誓》记载:“夏桀这人罪恶滔天,上天命令我来灭掉他”;“夏桀有罪,我敬畏天帝,不敢不去征讨”;“你们只要辅佐我,行使上天对夏桀的惩罚,我将大大的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决不会不守信用。”
既然是“天帝”的意志,“天帝”乃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谁敢不从?所以,天命乃是一种绝对的天命。这样,就使替天行道增加了合理性。
殷商人完全因袭了这种绝对的天命观,并把它推向顶峰。在殷商人看来,至高无上的万能神就是“帝”或“天帝”。“帝”的意志即是天命,它不仅管理着宇宙自然,也支配着人类社会。
据对殷墟卜辞的研究资料表明,殷人的“帝”或“天帝”,是掌管自然现象的主宰,有一个以日月风雨为其臣正使者的帝廷。殷商管理者认为,商王朝是由“天帝”的儿子按照“天”的旨意建立起来的。这样,商王不仅取得了“天帝”的意志,而且也取得了人间管理的政治合法性。
殷商管理者还认为,作为至尊之神的“天帝”,就是宇宙的自然神,也是商人的祖先神。这种“祖神合一”的思想在于,祖宗是保佑其子孙后代的,那么商王朝的管理地位也必定会得到“天帝”的庇护。
盘庚为了说服臣民迁都,他曾经说这是天的意志,既然是天的意志,人们在当时就纷纷顺从了。商纣在行将灭亡之际,也以“我生不有命在天”来为自己找到一把“保护伞”。然而他不仅没有得到天帝的庇护,反而遭到了天帝的惩罚。
同样是“天命”,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局呢?这引起了周人的思考。通过认真思考,周人认识到“天不可信”。
周人为了解释其灭掉殷商建立新政全的合法性,又用了殷人的天命观,比如周武王伐纣,就说“今予惟恭行天之罚”,意思是说,现在我奉天之命进行惩罚。
周人的天命观是在殷人的天命观基础上作了重大损益的。其突出表现,就是赋“天命”以人为的因素,将人的德行与“天命”统一到了一起,即“以德配天”。
所谓“以德配天”,就是说,“天帝”还是人间的庇护神,不过“天帝”对人间的庇护则不是绝对的,而是附加条件的,这种条件便是管理者的品德操行。
也就是说,管理者具备良好的品德操行就会得到“天帝”的庇护,管理者丧失良好的品德操行便会受到“天帝”的惩罚。
因此,以好的德行等待接受天帝的命令,上天就会不断赐福给你。夏桀和商纣为什么灭亡?是因为夏桀荒淫暴虐,得罪于天,夏王朝才被终结;纣王荒淫暴虐,得罪于天,商王朝才被终结。
在这里,“天命”与“敬德”是相统一的,遵“天命”就应该“敬德”,敬德就是遵“天命”。同时,敬德的目的则是为了保民。
因为上天的视听都依从民众的视听;上天的赏罚,都依从于民众的赏罚,上天和下民之间是相通的。所以,君以德待民,民也以德奉上,正所谓“信诚匡助”。同时,讲诚信又是包含在敬德之中的。因为有德则有信,丧德则失信。
另外,诚信又是与“天帝”的意志相统一的。讲诚信则得到天帝的帮助,失诚信则得到天帝的惩罚。国家的巩固在于讲诚信,上天是辅助诚信者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周公明确提出:上天是帮助诚信者的,如果不懂得对天命诚信,就会丧失天命,不能长久。上天对诚信者的帮助,在民情上完全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讲诚信者,则得民信;得民信者,则得民心;得民心者,则得天下。
对于诚信,周公更曾经明确指出:“我周公旦率领众位卿大夫和治事官员,努力地巩固先王已完成的大业,为了符合民众的心愿,建设周邦,当以诚信为先。”
西周管理者还把“信”纳入“九德”和“九行”之中。九德是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行是一仁、二行、三让、四信、五固、六治、七义、八意、九勇。体现了西周开明管理者对诚信的高度重视。
周人的“诚信”思想,还体现在古籍《周易》中。据《易传》的解释,六十四卦中的《中孚》卦就是讲诚信之道的。它从人之内心的诚信说起,指出这种诚信,其实质是内柔刚中,和悦谦逊;其价值是能感化邦国。如果把此种美德发扬光大,遍及万物,则吉无不利。它强调,人的诚信之德,源于天的诚信之德。由人而及天,可谓尽心、知性、知天。
除了在《中孚》一卦中集中讨论了诚信的问题之外,《周易》还在相应各卦的相应爻辞中提示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卦爻辞,都从不同的侧面涉及诚信的问题。
例如:《需》卦强调需待之时,心怀诚信,光明亨通,可以获得吉祥;《比》卦初六强调以诚信之心亲比君主,可以免遭咎害;《小畜》六四强调诚信,可得他人之助,而免除忧患和咎害,而《小畜》九五则强调人若把自己的诚信之心扩充,则能富及其邻;《大有》六五强调以诚信之心交往上下,则威严自显,并获吉祥;《随》九四强调只要心存诚信,光明磊落,就不会有任何咎害;《坎》卦则强调只要心存诚信,就能使内心亨通,努力前行必被崇尚。
从上举诸卦爻辞中不难看出,诚信作为一种美德,对人是十分有益的,只要你去修养它,就能得享亨通;只要你去遵行它,就能获得吉祥。这表明,诚信之为德,与人的身心行为是须臾不可离的。
周人把诚信思想与天命观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是对“以德配天”作出的合理诠释,而且也体现了诚信、天命、敬德和保民的一致和统一。
[旁注]
《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即现在的陕西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甘誓》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有军法性质的规范。这篇誓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宣布有扈氏的罪行,对其讨伐是代天行罚;二是申明军纪和赏罚。
《汤誓》商汤在灭夏之战前发出了隆重的动员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汤誓”。史官记录这篇誓词,名叫《汤誓》。它分两段:第一段说明兴师征伐的原因;第二段申明赏罚的办法。《汤誓》真实反映了夏国人民痛恨暴君暴政的心情,十分可贵。
殷墟 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是我国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位于河南安阳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横跨洹河两岸,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卜辞 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卜辞或《卜辞》也指近现代学者整理晚商的甲骨文字而汇编的纂集。
《周易》是古代的一部哲学书籍,也称《易经》,简称《易》。《周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公 又称“周公旦”。是周代周文王的儿子,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他制订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阅读链接]
周公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曾经“制礼作乐”。“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对巩固和发展周王朝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