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揭题八法

  1. 疑问揭示

在学生产生疑问时揭示。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当教师先让学生计算 1÷3 和 70.7÷33 两道题,当学生发现除不尽,产生疑惑时,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说:“今天我们要在除不尽的算式中来认识一种数——循环小数。然后开始这一节课的教学。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所要研究的问题中。

  1. 分步揭示

即在新授过程中逐步揭示,有些教学内容是随着讲授的逐步深入,逐渐完整的。例如课题“最小公倍数”的揭示,可在复习“倍数”的概念时板书’ 倍数”,在揭示“公倍数”概念时加上“公”字,在讲到“最小公倍数”概念时,再加上“最小”二字。这种分步揭示课题的方法,有助于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1. 对比揭示

即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揭示。例如“两位数乘多位数”,让学生对 23

× 4(旧知识)与 23 ×14(新授知识)进行对比后揭示。这种方法既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1. 直接揭示

即在明确本节课要求后揭示。例如教“算盘的认识”这一课,一上课, 教师可在黑板上挂一个大算盘,并简要地介绍算盘的地位和作用。紧接着揭示课题“算盘的认识”。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实验揭示

即在学生观察实验后揭示。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在平平的左盘里放着 30 克和 20 克两个砝码,右盘里放着 50 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天平左右两个盘里的砝码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就是 30+20= 50,它是一个等式。现在把 30 克的砝码拿掉,换上一个不知重量的小铁块

(x),这时右盘里正好换上一个 100 克的砝码,天平才能平衡,用等式表示便是 x+20= 100,而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此时告诉学生:像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教师随即板书课题,这样揭示课题,能突出组成方程的必要条件——“等式、未知数”,有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1. 推理揭示

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后揭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值不变。”然后指出:我们把分数的这一性质叫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板书课题,这样可进一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1. 小结揭示

即在新授以后进行小结时揭示。例如教“乘法结合律”这一课,教师上课时先出示(3×4)×5、3×(4×5)、3×4×5 三道题,要求学生计算, 计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的异同,使学生从具体的乘法运算中发现,这些题只改变了运算顺序,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然后揭示课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概念理解深刻,也记得牢。

  1. 操作揭示

即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揭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把各自准备好的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容的度数,求出它们的和。再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一个什么角。接着教师指出:你们这样算一算、拼一拼得到的结果叫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时揭示课题,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启迪,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