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开头的一般形式及设计方法

(一)开门见山

上课伊始,教师用简洁的语言直接点明本节课要讲述的课题,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而开始新课的学习。如:“今天我们讲第二章第八节——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重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此法设计方便、操作简单,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不失为一种可用方式。使用此法虽能开宗明义,直接步入正题,但由于新课的题目和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经常使用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求知欲不易得到激发,思维难于“上路”,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宜经常采用。

(二)以惑为诱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身的“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因此上课开始教师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埋伏“陷井”,以惑为诱,最大限度地利用惑的冲击力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此种方式的开头,一般用于所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

这样在以学生已有知识或熟知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求知的欲望。比如初中讲“密度” 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请回答,是木头重还是铁重?”学生们很容易随口答到“铁重”。再问: “讲桌是木头的,圆规是铁的,哪个重?”学生们认为这样的比较不合理, 在纷纷议论后会得出:应该用体积同样大小的木头和铁比轻重才能反映出材料的某种属性,也才符合人们脑子里对物体“轻重”固有的认识。接着教师再问:“用多大的体积比较好呢?都用圆规那么大的体积比较好不好?”他们会说不好,最好要用单位体积来比,从而顺畅的引出密度这一概念。上述一连串巧妙设疑,起到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求知兴趣的作用。

(三)温故求新

教材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有机联系。温故求新式的开头既先复习旧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经教师启发诱导,指明思维方向,顺水推舟,寻求新问题,获取新知识。

与旧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与旧知识有某些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的内容;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加深全面理解的内容都可采用此种开头方式。

(四)观察实验

教师在课的开始不应忽视学生的视觉作用,要充分利用自己精心准备的实验展示自然界奇异的变化过程,用自己制作的投影片,选择的录像带等现代化手段展示一些不易通过实验观察到的新奇现象。据心理学理论,这种刺激的新奇性、醒目性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顿悟水平,引起注意、关心和探索行为等。教师通过不同手段,(演示、投影、录像)利用新奇、有悖“常理”、令人费解的现象开头,诱发学生好奇的猎奇心理,使学生观察时像看魔术表演那样全神贯注,从而顺利步入新课的学习。如:讲“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时,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起一个小棉团,接着将其甩开紧随其后用玻璃棒“指挥”小棉团在空中飞舞,实验现象使学生们惊奇疑惑,玻璃捧为什么能吸引小棉团?后来为什么又排斥它?有的同学陷

入沉思;有的同学在期待。新课开始教学与学的“合拍”必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产生良好“共鸣”效应。诸如覆杯实验,单线触电实验,试管煮鱼实验等作为开头使用,都会收到喜人的效果。

(五)激发情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意向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物理学习中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效率和效益,也决定着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兴趣是意向心理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认知驱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用几分钟时间,安排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趣味活动,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处于情绪高、兴趣浓、求知旺的教学主体角色之中。用寓意深刻的名人轶事,物理故事为“序曲”,以妙趣横生的语言揭开新课的“序幕”;猜谜语、做物理游戏等都是激发情趣式开头的常用方法。用从物理学史中精心选择的科学家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除激发学生情趣外,还会让学生与科学大师们分享成功的幸福和欢乐,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增添对科学的灵感和聪慧。从而坚定科学信念,有助于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