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回报社会
我很乐意把我的财富捐助给需要它们的人,并与他们分享快乐。——洛克菲勒
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被称为托拉斯工业的标准石油公司所提炼和销售的石油,1877年开始几乎占当时美国同类产品总量的90%,3年之后,所占份额已达95%。洛克菲勒不仅开创了石油帝国,也开创了美国的慈善事业。
19世纪90年代,洛克菲勒走到了他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已经度过的几十年中,他一直在拼命挣钱,积累了一大笔财富,这笔财富是以亿万来计算的。
然而由于一直以来忙于工作,洛克菲勒曾经健壮的身体终因操劳过度而变得糟糕起来。虽然他赚了很多钱,但是却受到了许多责骂。此时的他决定要确保他的子孙在社会上不像他那样被人痛恨,于是选择了慈善事业。
其实,洛克菲勒的慈善行动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他笃信基督,早在儿时便受母亲的教导捐钱给教堂。当他领到第一份薪水的时候,他便向自己承诺:未来毕生都要捐出1/10的财产于慈善事业。
以后随着收入的增加,洛克菲勒的捐赠也越来越多,至1884年已达到11.9万美元。由他捐赠钱款建立的斯佩尔曼学院,早已成为颇有名气的黑人女子学校。
当洛克菲勒带着家人去欧洲旅行时,他们每到一地,当地主人都在报纸上对这位知名富豪表示欢迎,紧接着就是各种内容请求资助的信像雪片般飞来,以至回家的时候,不得不买一辆卡车把信件运到家里,再由全家人慢慢地看。
此时的洛克菲勒正被他的巨额家产压得透不过气来。他每年从标准石油公司的分红中得到300万美元;他还在16家铁路公司、6家房地产公司、6家钢铁公司、6家轮船公司和9家银行和钱庄拥有股份。即使他每天躺在床上或者打高尔夫球,美元也会源源不断地滚到他的脚下。
把赚钱当作最大乐趣的人,如今被如何花钱的问题困扰得坐立不安。他有一个神秘的信念:上帝给他钱是为了造福人类,并非归他个人享用。他厌恶和远离一切奢华。
他不愿像钢铁大王卡耐基那样,把钱花在为普通人建立娱乐设施上,他想做的是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好处、没有半点私利成分、毫无争议的善事。他要培养一种情趣,把钱花得达到可以产生持久满足的效果。
所以对于那些求助信,洛克菲勒从不轻易答应,他有自己的原则:
若捐给学校,他拒接捐助校舍的兴建及日常花销,而要把钱放在学校的基金上;他不喜欢任何学校或组织将所有的经费来源全放在他身上;当他发现受到捐赠的学校、机关和医院的钱未被好好利用,使他十分失望,便转而将钱投入有组织的社会团体;他每次都希望他的捐款是一种抛砖引玉的行为;除非受益人能证明该项捐款将用于正途及用得经济有效率,他是不会轻易允诺捐赠的。
截至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献了5.3亿美元,他整个家族的慈善机构的赞助超过了10亿美元。
另外有趣的是,老年的洛克菲勒经常随便给遇到的大人0.1美元,给小孩0.05美元。他甚至对轮胎大王哈卫·凡士通也这样开玩笑的给了0.1美元。
虽然洛克菲勒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但对金钱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始终践行只要是合法收入就应该归自己的信条。
有一天,在一个既脏又乱的候车室里,靠门的座位上坐着一个满脸疲惫的老人,身上的尘土及鞋子上的污泥表明他走了很多的路。列车进站,开始检票了,老人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往检票口走去。
忽然,候车室外走来一个胖太太,她提着一个很大的箱子,显然也要赶这班列车,可箱子太重,累得她呼呼直喘。胖太太看到了那个老人,冲他大喊:“喂,老头儿,你给我提一下箱子,我一会儿给你小费。”
那个老人想都没想,拎过箱子就和胖太太朝检票口走去。他们刚刚检票上车,火车就开动了。胖太太抹了一把汗,庆幸地说:“还真多亏你,不然我非误车不可。”说着,她掏出一美元递给那个老人,老人微笑着接过一美元。
这时,列车长走了过来对那个老头恭敬地说道:“洛克菲勒先生,你好,欢迎你乘坐本次列车,请问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事吗?”
洛克菲勒微笑地说:“谢谢,不用了,我只是刚刚做了一个为期3天的徒步旅行,现在我要回纽约总部,谢谢你的关照。”
那位胖太太万分惊讶地问道:“什么?是洛克菲勒?上帝,我竟让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给我提箱子,居然还给了他一美元小费,我这是在干什么啊?”
那位太太急忙向洛克菲勒道歉,并诚惶诚恐地请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小费退给她。
洛克菲勒微笑着说:“太太,你不必道歉,你根本没有做错什么。这一美元,是我挣的,所以我收下了。”说着,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郑重地放在了自己的口袋里。
1890年之前,美国只有哈佛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几所大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求知欲也增强了,因此大学教育蓬勃发展起来。
1888年3月,一群浸礼教会领导人在华盛顿成立了全美浸礼会教育学会,在会议上通过了盖茨的建议,兴办大学的事就此展开。盖茨还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得到洛克菲勒的欣赏。
弗莱德里克·盖茨出身于浸礼会牧师之家,家境贫寒。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读完了堪萨斯大学。毕业后到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到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其间还兼做中间商的生意。后来他继承了父业,成为了一个牧师。
1888年,他放弃了牧师的职位,担任了全美浸礼教会教育学会的秘书。
盖茨急于想从洛克菲勒口中得到一个承诺,于是他便忙着找洛克菲勒交谈。
有一天,洛克菲勒邀请盖茨共进午餐。在探讨建立芝加哥大学的事时,洛克菲勒说:“我认为我们正在取得进展,我们将会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盖茨离开的时候,洛克菲勒对他说:“我想邀请先生跟我一同去一趟克利夫兰。”盖茨立刻答应了。
在前往克利夫兰的路上,盖茨想:我一定要让他先说捐款的事,这样效果会更好。洛克菲勒锐利的目光好像刺探到盖茨的内心,他平静地说着不相干的话题,对建立芝加哥大学的事却只字不提。
这时一位服务员过来清扫,不小心碰到了洛克菲勒的头。服务员紧张地一个劲儿地赔礼道歉,他却用柔和的声调安慰对方:“这没什么,我不会介意。”
晚上熄灯的时间到了,洛克菲勒若无其事地说:“晚安!希望你睡个好觉。”
盖茨爬上了卧铺,心里感到又失望又沮丧,他伤心地想:你明知我着急得要命,却还在耍我啊!
在得到盖茨的一系列保证之后,洛克菲勒终于郑重地说:“我同意为芝加哥大学的重建捐款,但是你要先去筹备,并拟一项完整的计划给我。”
1889年5月18日,浸礼会在波士顿的提蒙礼拜堂召开大会。在会上,盖茨宣读了洛克菲勒的来信,信中说他将捐助60万美元作为建校的基金,希望能抛砖引玉,招来很多的捐款,共同创建这所学校。
会场里顿时一片沸腾,直至此时,盖茨才真的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而洛克菲勒在一夜之间,头上又出现了金色的光环。
教友们纷纷响应洛克菲勒的建议,数日之内又收到30多万美元的捐款。捐款的人包括教友、商人、芝加哥大学的校友等。
对于洛克菲勒来说,那笔60万美元的捐款不过是第一步。此后,他多次向这所学校投入资金,支持他们渡过难关。但是在他坚持10年之后,他决定停止资助。至此,他的捐款总额已达到3.4亿美元。
洛克菲勒不但捐款,而且在学校创办的过程中,不辞辛劳地帮助招聘各种教学人员。但是他并不想管理这所学校,也不想借这项事业使自己扬名。
这时,越来越多的求助信,把洛克菲勒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他请来盖茨,开门见山地说:“我的原则是在没有仔细调查一项事业之前,我是不会随便捐助的。但是这项调查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必须有一位助手。”
“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盖茨点头说道。
洛克菲勒眼睛盯着盖茨说:“我一直在留意您,我认为您是最佳人选。我想请您在纽约建立办事处,帮助我做慈善工作,由您负责调查和面谈,把结果汇报给我之后,再决定怎样做。您的意见怎样?”
“我愿意接受您的建议,我将尽力而为。”盖茨爽快地答应了。3个月后,盖茨在百老汇26号附近开了一家办事处,还召集了一批顾问,开始把老一辈的善举转变成现代化的慈善事业。
于是所有的求助信都直接送到盖茨的办公室,经过盖茨认真调查后,他把认为有价值的信件递交给洛克菲勒,并把资料和他的建议写成一条条简洁而有说服力的备忘录,让人一目了然。
有一次洛克菲勒请他顺便看看自己的几项新投资,通过一番仔细调查,盖茨惊讶地发现大约有20个项目是别人设计的圈套,起因全是洛克菲勒轻信他的浸礼会教友。
当盖茨把真相告知洛克菲勒后,大为震惊的洛克菲勒只好请盖茨收拾残局。于是盖茨一下子担任了13家公司的经理,他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一边大胆地舍弃关停,一边留下一个木材公司,还买下一大片森林大力发展,总算弥补了洛克菲勒在骗局中遭受的损失。他本人也在其中投了资,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对于洛克菲勒来说,盖茨是最忠诚、最有能力的合作伙伴。他曾赞扬说:“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只有盖茨把经商技能和从事慈善事业的天赋结合到了一起,而且达到一个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
1892年10月,在盖茨的努力运作下,芝加哥大学正式成立。校长哈伯用冲天的干劲,盖了数座教学楼,还在短时间内,聘请到众多全国一流的著名学者,让芝加哥大学一夜之间就跻身于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之列。
1897年学校举行校庆5周年活动,洛克菲勒终于被热情执拗的哈伯校长请去了。
洛克菲勒身穿普通的礼服,头戴丝质礼帽,迈着有节奏的脚步走上主席台,一点儿也没有大人物的显赫模样,但还是一下子吸引了几百双眼睛的注视,人们对这位有些神秘感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好奇。
在台上,哈伯校长热情洋溢地总结着学校的业绩,展望着诱人的发展前景,最后面向学校的捐助人说:“我想我们尊敬的捐助人一定已经注意到,学校多么需要建一座宽敞漂亮的礼堂,好代替这座简陋的帐篷。”台下响起了掌声和笑声。
洛克菲勒只是微微一笑。他打破了原来的约定,站起来用沉稳的声音发表了讲话:“我要感谢校长先生,感谢今天所有来庆祝这辉煌开端的朋友们。这只是一个开端,今后的事业将由你们来完成,我相信你们会取得成功的。”
他的话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投资,我很庆幸能和这所大学联系在一起。仁慈的主赐给我金钱,我怎能不把它用在芝加哥大学呢?”
会后,他在众人的簇拥中,亲手埋下建筑礼堂的奠基石。
第二天,洛克菲勒穿上运动装,在学校行政人员的陪同下,骑着自行车参观校园,一边向路旁欢呼的学生招手致意。一群群学生唱道:“谁是好汉?谁是好汉?啦啦啦!洛克菲勒,他就是好汉,加油干!”
洛克菲勒被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情从来没这样好过,对于两耳灌满了“章鱼”、“蟒蛇”攻击声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安慰了。
1908年,盖茨向洛克菲勒提议说:“你应该和芝加哥大学脱钩了。因为捐赠人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创立一所能够完全独立于他而生存的学校。假若你脱钩了,这证明你毫无私利可图,不打算给自己树碑立传。”
对于盖茨的这个建议,洛克菲勒起初并不认可。他拒绝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无法割断多年来与它的感情纽带。”
直至1910年,洛克菲勒不得不承认盖茨的建议是对的。在捐赠了1000万美元后,他正式宣布和芝加哥大学脱离关系。可是在那之后,直至1932年以前,他又陆陆续续资助了3500万美元。
组建医学研究所
1897年夏天,盖茨在回纽约乔治湖度假时,认识了一位在医学院求学的年轻人。通过他,盖茨了解到了许多医学知识和医学界的情况,并阅读了《医学原理与临床实践》,书中讲如何诊断100多种不同的疾病,但是却很少讲到如何治疗这些病,而且几乎没有指出引起病症的细菌是什么。
盖茨意识到,美国的医学水平太落后了,远远赶不上某些欧洲国家,在法国和德国都有著名的医学研究所。因此,建立一个医学研究机构以提高医学水平是迫在眉睫的事。
回来后,盖茨立即写了一份极有说服力的备忘录,向洛克菲勒正式提出建立医学研究机构的建议。
但是当时要建立一家这样的机构,对美国人来说实在太陌生了。对于建立研究机构,医学界普遍怀疑:花许多钱请一些人胡思乱想,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洛克菲勒也毫不例外,起初他对备忘录表示沉默。可是他有对新鲜事物敏感的特殊细胞,盖茨的极富煽动力的游说终于激活了他的冒险精神。
既然这项善举当时在美国无人问津,却是最需要也最有前途的事业,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洛克菲勒最终决定要在纽约建立一所独立医学研究中心,还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
洛克菲勒对盖茨说:“要召集才智出众的人,把他们从琐碎的小事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去异想天开。不要向他们施加压力,也不要横加干涉。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这样的话,奇迹也许会发生。”
洛克菲勒答应在10年中拿出20000美元的捐赠,后来又增加到100万美元。小洛克菲勒参与了具体创办工作,他到处奔波,后来成为第一届受托委员会的主席。
1901年,在小洛克菲勒和7位著名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美国成立了第一个医学研究机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1904年,成立了新改组的医学研究中心,在弗莱克斯纳的带领下进行医学研究工作。
新组建的研究所确实聚集了众多精英。首席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院长,病理学教授威廉·韦尔奇,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宝贝”。他举止笨拙,喜欢诗歌、交际和美食,曾在德国留学,正在把德国高水平的医学引进美国。
研究所首任所长、理事会主席是韦尔奇的得意门生西蒙·弗莱克斯纳。他身材瘦削,脸部轮廓和头脑一样清晰精确;办事严谨公正,很符合洛克菲勒的要求。
有一天,一位记者采访弗莱克斯纳。在他的实验实里的瓶瓶罐罐中,终于逮住了像蜜蜂一样忙碌的弗莱克斯纳,他扶了扶眼镜,郑重地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执行一个影响深远的计划,它将覆盖疾病起因和治疗的一切领域。”
1906年,医学研究所再度改组,从简单的小研究所扩展成现代化的大型研究所,把研究部门与财务部门分开。由洛克菲勒、盖茨、小洛克菲勒和墨菲等人专门成立了董事会来管理财务及行政,以便让研究所的科学家能够专心从事研究。
洛克菲勒从不干涉研究所的事,很少到那里去。弗莱克斯纳很欣赏捐助人的这种做法,他曾邀请洛克菲勒到研究所看看,这位捐助人谦和地说:“我不能占用大家宝贵的时间。”
“其实,我们这里经常有人参观。”弗莱克斯纳急忙说。
“那就更不该去占用你们宝贵的时间了。”
有一天,洛克菲勒父子出去办事,来到研究所的附近。小洛克菲勒看看父亲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爸爸,您还从来没来过这里,我们一起乘出租车去看看吧!”
洛克菲勒答应了,但很勉强。轿车终于停在研究所的大门口。洛克菲勒伸着头从车窗里往外看,却不肯下车。
“爸爸,我们还是进去吧!”儿子在催促着。
“不,我看看外面就够了。”
禁不住儿子的一再劝说,父亲走进了研究所的大门,一位工作人员带着他们走马看花似的匆匆参观了一遍。临走时,他礼貌地对向导说:“谢谢!”从此再没来过。
其实,他不愿进研究所还有一个原因,他不想让弗莱克斯纳摸透他的底细,即是不是要增加捐款啊,什么时候再捐赠啊!他喜欢给自己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盖茨经常向洛克菲勒报告研究所的每一项重要工作,每一项诱人的探索。盖茨说得天花乱坠,洛克菲勒听得如醉如痴。有一回,一向面色冷峻的他竟然流下喜悦的泪水。
洛克菲勒对弗莱克斯纳说:“请你向同事们转达我的话:不要怕做不好,不要急于出成果。要把眼光放远些,这是个长远的计划。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成功的。”
弗莱克斯纳为他的通情达理和做事的气魄深深地感动。由于经费充足,又无压力,研究所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1904年和1905年之交的冬季,流行性脑结膜炎像幽灵一样在纽约一带游荡,有3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心急如焚的弗莱克斯纳,在马的身上培养一种试验血清,然后在猴子身上进行了试验,他终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1908年1月,一位德国医生给洛克菲勒打来电话:“尊敬的先生,我给一名脑结膜炎患者注射了这种血清,天哪,不到4个小时,病人体温就恢复了正常,没有出现反复。看来病人很有希望康复。感谢研究所研制的这种药物。”
于是研究所大量制造这种血清,不仅治疗了许多美国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还把血清运往世界各地,使全世界的孩子大受其益。这项科研成果引人注目,并受到广泛宣传,是洛克菲勒研究所的第一个重要项目。
新闻媒体还把弗莱克斯纳奉为奇迹的创造者,此时的洛克菲勒兴奋得眼里充满了泪水。
在奇迹面前,应弗莱克斯纳的请求,为研究所建立了一所小型的附属医院。看到医院的设计蓝图,洛克菲勒对管具体事务的儿子说:“我们可不能乱花一分钱啊!”
医院设有60个病床及9个病床的隔离房。他们只收那些正在研究中的病例的病人,免费为他们治疗。
1910年,附属医院开业了,对5种重点研究疾病的患者实行免费治疗。
后来研究所又增设了动物病理学部门和植物病虫害部门。至20世纪50年代,该研究所在纽约的大楼共有11座。
在伊斯特河陡岸上这座科学的殿堂里,弗莱克斯纳组建了一支优秀的科学家队伍,他为每一位专家建立一片领地,他们不断创造着奇迹。
野口英世博士在研究黄热病预防疫苗、寄生虫病、狂犬病及梅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了很大的声誉;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博士首创血管缝合技术,为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获得1912年诺贝尔医学奖;劳斯医生发现了引起某些癌症的病毒;还有几个医生合作研究小儿麻痹症和肺炎等病症,都先后取得了诺贝尔奖。
在那个年代,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成绩卓著,他们共获得了12项诺贝尔奖,比其他任何一个研究所获得的荣誉都多。此外,洛克菲勒研究所还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
医学研究所的不平凡的业绩为洛克菲勒赢得了赞誉,他感到十分欣慰。小洛克菲勒对他说:“您建立的基金会没有一个像研究所这样深得人心,听不到一丁点儿批评。我们的钱投入到这里,可以造福世上的每一个人。”
洛克菲勒向研究所捐赠了6100万美元。后来它变成一所专业性大学,1965年改名为洛克菲勒大学。在它的教师当中,30世纪70年代就有16名诺贝尔奖金得主。
1903年,洛氏家族创办了第二项大的慈善事业:普通教育委员会。它的宗旨是“在美国国内不分种族、性别或信仰地促进教育”。它的重点在于帮助提高落后的南方黑人和贫苦的白人的教育水平。
洛克菲勒之所以选择南方的黑人为重点,是因为他在那些年里捐赠过数量可观的钱给黑人事业,尤其是南方浸礼会办的学校和学院。1901年,小洛克菲勒在到南方考察以后,对南方的落后和黑人的境遇也深有感触。
小洛克菲勒旅行归来,心中便产生了一个计划,他想用一种根本的办法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即设立教育基金会。他向父亲汇报了调查的结果,并与父亲、盖茨共同探讨了实现这个庞大计划的步骤。
不久,小洛克菲勒代表父亲捐出100万美元。一年之后,小洛克菲勒的岳父、参议员奥尔德里奇利用他的关系,疏通了国会,使普通教育委员会被批准成立。布屈里克博士被任命为执行秘书,盖茨和小洛克菲勒等发起人被任命为受托委员会成员。
普通教育委员会成立之初就成为实施垄断原则的一个实例,它是以洛氏家族的财力支持于1901年在南方教育委员会主持下联合起来的联合体。
这个联合体不仅包括美国最早的慈善事业基金范例皮博迪—斯莱特基金会,还包括塔斯基吉—汉普顿教育综合组织,这个综合组织已经控制着重建运动时期之后获得自由的黑人所享受的高等教育。
斯基吉—汉普顿教育综合组织的势力很快就独霸了南方,普通教育委员会又扩大其活动的主要范围,使之遍及美国其他地区,成为美国巨大的教育组织。
在强大的基金支持下,南方各州的教育积极地向前推进。至1910年,已经用普及教育委员会的基金协助建立了1600所中学。这些新的中学为学院和大学输送了更多的人才,也对八年制的小学教育带来了一种新的意识。
随着时间推移,普通教育委员会又认识到一个问题,即以农业为基础的南方,落后的经济把许多农村儿童拒于学校大门之外。只有改善南方落后的经济、提高整个物质生活水平,学校教育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于是委员会把它的计划扩大到研究如何帮助贫困的农民学习科学耕作方法,提高产量和收入的范围。委员会在整整调查了一年之后聘用农业专家西曼·克那普博士研究示范耕作,帮助委员会实现这一构想。
直至1911年,克那普博士去世,委员会对于南方农业的示范工作才渐渐减少,由农业部接管。这是普通教育委员会第一阶段的成效。
第二阶段着重于改进高等教育。盖茨认为当时的高等院校分布分散,水平低下,需要大力改进,于是鼓励洛克菲勒再拿出钱来资助这项工作。洛克菲勒同意了他的建议。
在慎重考察的基础上,委员会向134所院校捐助了2000万美元以上,而各院校又抛砖引玉地募集到了另外的7600万美元。这些经费,除了资助校方的用度,还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提高教师薪金,改善教师生活,从而间接提高教师素质。
1915年,普通教育委员会不仅资助建立了示范性质的高等医学院,还加强了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医学院。这前后,洛克菲勒捐款达到了3300多万美元。
普通教育委员会还对在科学与蒙昧间徘徊的落后的美国医学教育,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他们取缔了没有一件科学仪器和挂图的上百所学校,其中有洛克菲勒最心爱的顺势疗法学校。至1928年,委员会已拿出7800多万美元来推广科学的医学教育。
走向慈善事业的顶峰
对于洛克菲勒来说,他的另一项慈善事业,即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的成立,纯属偶然。
1908年,当罗斯福总统在位时,美国南方的人民普遍生活清苦,而且大部分人患有一种钩虫病。
这时,美国公共卫生署的斯泰尔医生带着一台显微镜,风尘仆仆地在美国南方各地奔波。他在患疟疾和慢性贫血的人群的粪便中,发现了钩虫卵。这一新的发现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有一次,这位美国公共卫生局的医生在华盛顿的学术会议上,呼吁人们重视钩虫的危害:“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南方人懒惰,好逸恶劳。实际上,这是钩虫病把人弄得萎靡不振。那里的穷人普遍患有疟疾和慢性贫血,这是因为赤脚走路时,从脚底感染上钩虫而引起的。钩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孵出几千枚卵,它的毒液让人衰弱。”
他陈述了自己的调查情况,提出了防治的计划。可是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引起一片哄笑声,还有愤怒的谴责声:“这真是天方夜谭!”
“一项多么伟大而又愚蠢的发明啊!”
“这是哪里跑来的疯子在说疯话!”
“简直是愚蠢、荒唐至极!”
第二天,《纽约太阳报》刊登了斯泰尔的报告,标题很奇特:《致懒病菌找到了?》。
从此,斯泰尔的讲话被人当成笑柄,嘲讽和打趣像苍蝇似的跟随着他。斯泰尔坚信真理在自己的手里,他一直在艰难地寻求资助,好早日治愈那些可怜的患者。
1908年,就职于普通教育委员会的斯泰尔参加了一个访问南方的考察团,与他同行的是该委员会另一位成员佩奇。他们刚走出火车站,就看到一个四肢畸形、步履蹒跚的男人。
斯泰尔对佩奇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
“哦,看到了。上帝,这是多么可怕啊!”
“他是钩虫病患者。”斯泰尔解释说。
“其实,治疗这种病并不难。”斯泰尔接着解释说,“只要用几剂麝香草酚使钩虫松开钩子,再服用一阵子泻盐泻,把它打下来。不用过多久,病人就能恢复健康。而且费用很低,只需要0.5美元。”
“这是真的吗?”佩奇听了又惊又喜。
“当然是真的,只是在南方患这种病的人太多了,我做过实地调查。大范围治疗要花很多钱,可是没有人提供这笔资金,真是太遗憾了。”斯泰尔皱着眉头,说出了心中的苦恼。
也许是斯泰尔的虔诚感动了上苍,这回他可是遇到了知音。佩奇沉默了一会儿,认真地说:“您的发现太有价值了,我也许能帮助您。”
斯泰尔张大了嘴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希望之星真的冉冉升起了吗?
后来,佩奇把斯泰尔带到了普通教育委员会执行秘书布屈里克博士那里。听说了斯泰尔的叙述后,布屈里克又带他去找盖茨。盖茨把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弗莱克斯纳请来,在核实了斯泰尔的资料之后,盖茨便跑去见洛克菲勒。
当时,洛克菲勒正在佐治亚州奥古斯特的博内尔饭店过冬,每天都要去打高尔夫球。小洛克菲勒受盖茨的委托,来到饭店征求父亲对消灭钩虫病计划的意见。
小洛克菲勒说:“父亲,现在有一件非常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我想,您一定会很感兴趣。”
洛克菲勒用温和的目光望着儿子,一边随转椅来回转动,一边认真地听着。他刚打完高尔夫球,还是一身打球的装束,显得年轻了许多。
小洛克菲勒详细地讲述了斯泰尔的发现,最后说:“盖茨和我商量,我们可以用普及教育委员会的基金去资助,在南方发动一场消灭钩虫病的运动。这将是一次造福于人类的事,您应该在这场运动中树立起领导者的形象。”
洛克菲勒全神贯注地听着,他停止了转动,暂短的沉默后,终于开口说:“近几年来,我每年都在南方住上一段时间,这已经成了我的一大乐趣。我开始了解、尊重这片土地。我也喜欢当地的社交圈子,还结识了许多热心肠的朋友。”
洛克菲勒高兴地笑了,但是很快又收敛了笑容,郑重地说:“我同意执行这个计划。我想这是我们开展大规模的慈善工作的一次绝好机会:病情容易诊断,治疗费用又很低。南方的患者有200多万人,这项计划很快就会有目共睹的成效。”
“那么您打算捐助多少?”小洛克菲勒在高兴之余没忘了问实质性问题。
“我想拿出100万美元。尽管如此,这一决定只能在你认为合适的时候公开。”
委员会成立后积极开展预防和治疗钩虫病。起初,他们的工作在南方受到嘲笑,但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到第五年治疗基本结束时,已有将近50万人向钩虫病告别。1913年,委员会还把消灭钩虫病运动推广至52个国家,有数以百万人得到了挽救。
这一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洛克菲勒受益匪浅:人们对洛克菲勒的名字的态度,发生了进一步的重大改变。
对于已经成立的几项大的慈善事业,洛克菲勒并没有感到满足。他想开创一项永久性的慈善事业,其捐款数目及影响,都要超越以前的几项慈善事业。
盖茨也曾向洛克菲勒提议,不仅要在国内开展慈善事业,而且要把这一事业推向国外,推广世界性的医学研究及全球性的基督教义以增进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洛克菲勒慈善事业的顶峰,应该说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成立。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于1913年5月,是洛氏的一项永久性的规模最大、资金最多,有世界性影响的慈善事业。但是它的成立过程一波三折。
早在1910年,洛克菲勒就有建立一项信托基金的设想。他设想这笔巨大的资金范围是没有限制的,规模是世界性的。它的宗旨是“开展触及个人或社会的福利、不幸或悲惨生活根本”的活动。
盖茨对这个想法非常赞同,他建议成立为全人类谋求幸福的永久性企业化慈善机构,通过受托人管理资金,为社会兴办福利。
筹备工作大约进行了5年。1909年,计划已经草拟出来,洛克菲勒拨出标准石油托拉斯的5000万美元证券作为最初的基金,并签字认可这笔基金的产权属于3位受托管理人:盖茨、小洛克菲勒和他的女婿哈罗德·麦考里奇。
洛克菲勒开始向国会申请建立基金会的特许证。可是当时联邦政府正在起诉他,反托拉斯运动正值高潮,人们提出种种怀疑:洛克菲勒这个狡猾的家伙是不是心怀叵测,另有图谋?
事情一拖就是3年。洛克菲勒只好先废弃了他原先的捐款,但是他成立基金会的决心没有动摇。他接着向纽约州申请特许,由于该州的立法人士并不十分挑剔,洛克菲勒在1913年5月通过了特许,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
洛克菲勒一下子提供出1亿美元供基金会使用。至1919年又增加了8280万美元。他在10年里的投入相当于今天的20亿美元。基金会在成立后的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一个国际性机构,大力参与各种国内外的救助工作和教育运动。
基金会的负责人也选定了,小洛克菲勒代表洛氏家族掌握大权,他当了4年第一任总裁,随后又当了23年的董事长。
此外盖茨和格伦先生也为基金会贡献了很多。基金会刚成立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小洛克菲勒,一个是秘书格伦先生。
格伦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传教士的儿子,毕业后任职于母校。他机智又富有创造力,加入基金会后,他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之后,基金会又吸收了更多的人为它服务。除了洛氏父子和格伦外,又选出6位委员为资金的受托人。他们分别是:盖茨、杰德逊、弗莱斯诺、墨菲、海特、罗特,后来,赫本和参加了该基金会的工作。
格伦根据洛克菲勒提出的大原则,为基金会定下了6大章程:
基金会不做个人的接济;协助的范围要广泛,不可只局限于一隅,除非是实验性质的协助;基金会不愿意协助任何能自助并助人的社区或集团;基金会不接济任何无权过问的机构或团体;基金会不接济任何长时期阻碍其资金有益运用的团体;基金会愿意捐赠给任何能彻底消除个人或社会危害和痛苦的团体。
洛克菲勒基金会首先集中力量攻克全人类的疾病。它资助了一些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向世界范围内的一些流行病进攻,包括52个国家中的钩虫病,所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疾病,还有南美洲和非洲的黄热病。
随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比如发展玉米、小麦和大米的新品种,消灭传染病,为伦敦、里昂、布鲁塞尔和加尔各答等地医学研究提供资助。在美国国内,它是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主要赞助者。
洛克菲勒一生捐款5.3亿美元,其中有4.5亿美元投入医学界。
1921年,在中国的北京,出现了一幢幢有琉璃瓦屋顶的房子,翠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59座房子被人称为“绿城”,它就是著名的中国协和医学院。它的设备和教学水平在亚洲是一流的,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高超医术的人才,也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这座医学院提供建立资金的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它是洛克菲勒最具雄心勃勃的计划项目之一。
除了中国之外,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医学研究方面的捐助还远达伦敦、爱丁堡、里昂、布鲁塞尔、圣保罗、贝鲁特等地。对于和美国人同源同种文化的加拿大,洛克菲勒也拨出资金帮助那里的教育。
当然,他也让一大批遗产因慈善事业而免交了遗产税。
洛克菲勒为慈善事业注入现代化精神和新的内涵,更多地关注新的开拓性领域,这无疑对推进科学与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
赫斯特的报纸写道:
自从诺亚方舟在亚拉腊靠上陆地以来,全世界有史以来捐赠钱财最多、取得效果最好的非洛克菲勒家族莫属。
快乐的老年生活
在退休前的一段时间里,洛克菲勒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基本上就是来往于家庭、办公室和教堂,顶多到户外溜冰或骑马。他对穿着没有太大的讲究,只要求穿得干净整洁,很少添置新衣。
他在饮食上更是随便,只爱吃面包、喝牛奶,不喜欢吃热食。与家人共餐时,常常是家人先吃,听他说话,等到菜汤凉了他才开始吃。在他的卧室窗台上,常常放着一袋子苹果,他几乎每天临睡前都要吃上一个。
但是洛克菲勒从没有忘记他开创的石油事业,他保留着44岁时买下的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的那个座位,也始终保留着他在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的第一号股票。
在每年过生日的那一天,他都通过电视台向全世界发表以下的讲话:“上帝保佑标准石油!”
洛克菲勒最大的乐趣是不断地改建自己的庭院。早在临近退休的时候,他就在寻找理想的住所。后来终于在离纽约市西北约30千米的地方买到一幢房子,它坐落在波坎蒂科低矮的山丘上,站在阳台上能看到奔流不息的哈得逊河和新泽西的峭壁悬崖。1900年他又买下周围的土地,最终扩大到3000亩。
遗憾的是,这栋房子在1902年毁于一场大火。洛克菲勒只好暂时迁入庄园的另一幢房屋。他时常挂念着重建的事,却又总是拖延。
后来小洛克菲勒负担起全部的责任,监督新屋的设计和营造工作。他和建筑师以及室内装潢师一起密切结合,需要时还聘请一些专门的顾问。
而洛克菲勒一方面让儿子和建筑师营建住宅,一方面自己也满怀热情地参与庭院的建设。
洛克菲勒请来一位设计师为他搞园林设计,还计划在房屋周围建一个250亩的花园。接着他亲自接过工程,把设计师降为顾问。他甚至造了一个指挥塔,站在上面指挥布置花园。他在勘测道路时亲手画线,直至天黑看不见那些标准和小旗才作罢。
1913年10月,这座庄园的建造终于大功告成。他和妻子搬进了新居,但是此时的劳拉已经重病缠身,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晚年的洛克菲勒听从了助手们的劝告,逐渐从封闭中走了出来。在公司新设置的公关人员克拉克的安排下,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多年来,在老人的眼里,洛克菲勒都扮演着神秘人物的角色。在媒体中有客观的报道,也有曲解和攻击。他坚信沉默是金,一概不予理睬。
1908年,在墨菲律师的帮助下,洛克菲勒平静地回忆了往事,写成了《漫议》,并在杂志上连载。通过回忆录,他对标准石油公司一些被歪曲的事实真相,和那些通情达理富有人情味的一面,都展现在公众面前。
洛克菲勒甚至接待了一个美国幽默作家代表团的来访,他的机敏和幽默让代表们钦佩不已,一致推举他做他们的名誉会员。
洛克菲勒泰然自若地过着他的日子,成了一个爱说俏皮话和笑话,有时说几句至理名言的快活老头。他的服装一改以前的深颜色,变得异常鲜亮和怪异,像一个退了休的演员和时装模特儿。
有一段时间,洛克菲勒因为胃肠疾病的折磨曾经骨瘦如柴,后来在一位德国医生的治疗下,又高又瘦的身体显得健壮了,而且目光炯炯,步履矫健。
退休后,洛克菲勒很喜欢各种运动,似乎在有意弥补没有童趣的童年。
1899年,他住在新泽西州的一家酒店里,和朋友约翰逊一起玩掷马蹄铁套柱游戏。他姿态自如,百发百中。约翰逊兴奋地说:“真是太妙了!洛克菲勒先生,看来您很适合玩高尔夫球。”
洛克菲勒和约翰逊来到住处附近的草坪上,他打了几杆擦边球之后,就令人惊奇地打出几个超过100码的好球。
“这样行吗?”洛克菲勒试探地问。
“当然行!100个人里边也找不出几个能打出这种好球的。”
“有些人不是能打得更远吗?”
“那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行啊!”
洛克菲勒决心和妻子开个玩笑。他请了一位职业高尔夫球手,到酒店偷偷地教他,每次球童看见夫人劳拉远远地走来,便给他发个暗号。洛克菲勒赶紧躲到灌木丛里。几个星期后,洛克菲勒好像随口对妻子说:“我看打高尔夫球是很有趣的运动,我虽然没打过,倒很想试一试。”
说完,洛克菲勒走到发球区,拿起球杆,一下子把球打到160码以外的地方。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劳拉却惊呆了。她摇着头带着赞美的神情说:“约翰,我也许早该知道,你干什么都比别人强,学什么都很快。”
洛克菲勒脸上露出孩子般的得意神情。
他迷上了高尔夫球,像管理他的公司似的,认真地纠正着每个不合规格的动作,孜孜不倦地探讨着球艺,只用26杆就能完成6个洞的进球。他坚持每天打,终于使他一度近乎崩溃的身体恢复了健康和活力,脸色由苍白转为红润。
而且每天上午10时15分至12时之间的打球时间,也为他提供了社交机会。他经常请朋友一起打,一到球场就先开一通玩笑,用幽默的语言说些趣事,逗别人乐。有时还哼哼赞美诗和流行歌曲,甚至还吟诵自己写的短诗。他规定球场上不谈业务和捐赠的事,要是有谁违背了这一规则,就再也不会受到他的邀请。
洛克菲勒还热衷于乘车出游散心,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无论天气如何,他装束停当就驾车出行。
他和约请的几位客人一起坐在一辆1918年出产的克莱恩—辛普莱克斯牌旅行轿车在乡间小道上飞驰。这辆紫红色的车装有半截车门,备有7个舒适的黑色真皮软座。他们沐浴着清新的空气,一会儿吹口哨,一会儿唱圣歌,一会儿说笑话。
突然一辆轿车超过他的“坐骑”,一向争强好胜的洛克菲勒问司机:“我们的车能再开快一点吗?”
司机微笑着点点头,车子加速了,终于超过了前面那辆车。洛克菲勒表情平静地盯着前方,在超越中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完美的人生终点
老年的洛克菲勒的活动圈子更多的是在家人、同事和浸礼会教友中。一直以来,他都是个好丈夫,对妻子绝对忠诚,充满耐心和爱意。
1887年6月初,洛克菲勒破天荒地带着一家人,在和石油帝国高级经理们挥手告别中,登上客轮,到欧洲做3个月的度假旅行。
他们在伦敦皮卡迪利广场旁旅店的窗子里,瞪大眼睛观看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的庆典;在瑞士的泽尔马特挥汗如雨地登山;在法国巴黎的豪华餐厅里,苦苦地研究着看不懂的账单,生怕上当受骗,这是洛克菲勒常年经商养成的习惯。
不过,他们还是非常快乐地登上了埃菲尔铁塔,欣赏巴黎的美景。他们驻足于塞纳河畔,观看飘逸的白帆;他们驻足于凯旋门前,体会它的雄伟壮丽;他们驻足于巴黎各大博物馆,欣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而在意大利,在观看了维苏威火山、水城威尼斯、罗马斗兽场和比萨斜塔之后,一家人坐在罗马一家饭店的大厅里,正在认真地讨论着,是不是真的像账单上写的是吃了两只整鸡。
“我记得是一只。”伊迪丝固执地说。
“不,是两只。”贝西反驳着妹妹。
洛克菲勒说:“我想我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约翰,你是不是吃了一只鸡腿?”
“是的。”儿子小约翰回答说。
他又问问女儿:“艾尔塔,我看见你好像吃了一只鸡腿。”
“是啊!”艾尔塔赶紧承认。
他把头转向身边的妻子:“亲爱的夫人,我记得你吃了一只鸡腿吧?是吗?”
夫人用爱怜的眼光望着丈夫,微笑着点点头。
洛克菲勒像主持董事会似的郑重宣布:“鸡没有长3条腿的,所以我记得我好像也吃了一只鸡腿。那么,账单上说我们吃了两只整鸡是正确无误的。”
于是一个小小的争议就这样顺利解决了。
洛克菲勒还是深受孙子们欢迎的好爷爷。
1913年波坎蒂科庄园建成后,小洛克菲勒和妻子艾比的小家庭也迁入这个世界。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5个虎虎有生气的男孩。爷爷对孩子们很宽容,对顽皮淘气之举从不干预。孩子们喜欢到爷爷家里吃饭,他们可以边吃边聊天。最高兴的是听祖父讲故事。每当吃甜点的时候,爷爷就绘声绘色地开讲了,都是猫呀狗的有趣故事,其中没有说教。
有一回,他讲了一个好心人的故事,他说:“有一个人心肠好极了,可就是太爱喝酒。一天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这位好心人喝得酩酊大醉,歪歪扭扭地走在路上,‘咕咚’一声掉进市镇广场的水槽里。他拍打着水,高声呼救。”
这时,洛克菲勒在空中挥动着双臂,嘴里喊着:“救命!救命!”把醉汉模仿得惟妙惟肖,使孩子和大人们瞪大眼睛,如临其境。
“最后镇上的警察赶紧跑到出事地点,伸手去拉那个落水的人。可是醉汉却糊里糊涂地高喊:‘不!不!不要管我,先救女人和孩子!’”
孩子们听到这里,都乐得前仰后合。
劳拉自1909年末起,大部分时间都卧床不起了。每当家里举行宴会时,洛克菲勒都会摘下一朵花说声“失陪了”,然后走到楼上,把花献给爱妻,还把席间的趣事讲给她听。
1914年9月的金婚纪念日,他请来一支铜管乐队在门前草坪上演奏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然后让妻子坐在轮椅上与他一同欣赏。
1915年冬,劳拉终于走了。洛克菲勒竟然当众哭了起来,这在他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事。为了纪念妻子,他捐赠7400万美元设立了“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赞助她生前所支持的各项事业。
劳拉去世后,洛克菲勒对南方的气候更有兴趣。1918年他在佛罗里达州的锡布里兹买下一幢房子。这座三层小楼因为窗户上都遮着凉篷,被人称作“凯茨门获”,即窗罩的意思。房子掩映在高大的棕榈树下,花园伸向注入大西洋的哈利法克斯河。房间里有一架钢琴、一台漂亮的管风琴和一架留声机,这让他的房间里有时充满了琴声。
洛克菲勒不喜欢带随从,独自在小城闲逛,有时和邻居聊聊天。在寒冷的日子里,他包着围巾,戴上粗呢帽,一副怪老头模样。
一个男孩向他打招呼:“您好!约翰·洛克菲勒先生。”
洛克菲勒笑眯眯地说:“如果你说‘你好!邻居约翰’岂不更好?”从此人们都按他的意愿,叫他“邻居约翰”。
“邻居约翰”每当过生日的时候,都请附近的孩子们吃大块的冰激凌和蛋糕,还无拘无束地参与孩子们的游戏。
有一天,汽车大王福特路过这里,没打招呼就来拜访他。他们在高尔夫球场上握手相见,谈得很投机。福特后来对人说:“我一看到洛克菲勒镇定苍老的脸和犀利的双眼,就知道是什么造就了标准石油公司。”
洛克菲勒的晚年头脑依然清醒机警。他在确信唯一的儿子有足够的坚毅和能力支撑一切之后,从1917年开始,分期分批地把财产移交给儿子;直至1922年,总数是4亿多美元。自己只留下2000多万元用来炒股。97岁时依旧在股市上奋勇搏杀。
洛克菲勒还有自己独特的幽默方式,他让秘书在报纸上发布了一条消息,说他即将去天堂,愿意给失去亲人的人带口信,每人收费10美元。这一荒唐的消息,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结果他赚了10万美元。如果他在病床上多坚持几天,赚得还会更多。
只是与他巨大的财富相比,他的晚年生活显得过于节俭。他饮食简单,从不乱花钱,严格检查家用账簿。在节日里和妻子只交换小礼物,如手套、手帕、领带之类。有时还写上几句温馨的祝词。他强调的是礼物中蕴含的感情价值。
1908年的圣诞节,小洛克菲勒破例送给父亲一件贵重的毛皮大衣和皮帽。洛克菲勒说:“我万分感谢你给我的礼物,我觉得我享受不了这种奢侈品,但是能有一个为我买得起这些东西的儿子,我非常高兴。”
他礼貌地退回了礼物。不知所措的小洛克菲勒只好自己把这套贵重的“行头”穿戴起来。
洛克菲勒经常给儿子写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教育孩子,他在给儿子的第十三封信中写道:
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里面讲到一个有趣的捉猪的故事,他以故事的寓意告诫儿子:
一只动物要靠人类供给食物时,它的机智就会被取走,接着它就麻烦了。同样情形也适用于人,如果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再等上几个月就能达到目的。
换句话说,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你给一个人免费的午餐,他就会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然而,洛克菲勒并非要儿子不帮助他人,而是告诉他如何真正地帮助他人:“是的,我一直鼓励你要帮助别人,但是就像我经常告诉你的那样,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条鱼,你只能供养他一天,但是你教他捕鱼的本领,就等于供养他一生,这个关于捕鱼的老话很有意义。”
“在我看来,资助金钱是一种错误的帮助,它会使一个人失去节俭、勤奋的动力,而变得懒惰、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施舍一个人时,你就否定了他的尊严;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就抢走了他的命运,这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作为富人,我有责任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使者,却不能成为制造懒汉的始作俑者。我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因为我称其为猪的理想。”
洛克菲勒有规律地生活着,作息时间安排像时钟一样准确,这也许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吧。其中有趣的是每天午餐或晚餐后,他都要玩一种“数字比赛”的游戏。有时和客人玩,有时和家人玩。游戏要求对数字反应敏捷,他玩得最精,经常是赢家。他自信能够活到100岁,相信上帝会给他这个恩赐。
1937年初,洛克菲勒的身体已非常虚弱,但头脑依然清醒。5月22日,他还和陪伴他的表妹伊文斯夫人说笑打趣。
5月23日凌晨4时5分,他因心脏病发作,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世界。这一天距离他98岁生日还差6个星期。
洛克菲勒的死讯传出之后,浸礼会教堂的司事敲响了楼顶的大钟。他的亲人、朋友和工作人员举行了一个私人葬礼,遍布全球的标准石油公司所属机构的雇员们默哀5分钟。27日,他的灵枢运往克利夫兰,安葬在母亲和妻子两位已故妇人的中间。
他逝世的消息成了当天报纸的大字标题新闻,各家报纸登载的讣告都高度赞扬慈善家洛克菲勒,人们似乎忘记了过去对他的谩骂,即使过去攻击过他的人也如此。
那位曾经讯问过他的检察官萨络尔·昂特迈耶写道:
除了我们敬爱的总统,他堪称我国最伟大的公民。
有几个讣告把洛克菲勒写的唯一的一首总结自己一生的小调改成了诗:
我学习工作也学习享乐,
我的生命就是愉快假日,
充满工作,充满享乐,
上帝日日都在保佑我。
洛克菲勒在商界取得成功后,数十年来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既受人尊重,也被人藐视。世界钢铁大王卡耐基,就称洛克菲勒为“刽子手”,但是洛克菲勒对这种说法从不加以反驳。他把这视为自己的一种风格,不然美丽的蔷薇就永远不会昂首怒放。
不管是非议还是赞誉,但是洛克菲勒活了98岁,亲眼目睹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这一点是共同的。他的“贪婪”,对事业不断地进取;他的自信,对失败从不认输;他的热情,晚年热衷于慈善事业;他的俭朴,亿万富翁也不纵情享受,以及他生活的规律,对体育的爱好,节食和素食等,这些都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洛克菲勒的发迹和致富,在许多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个谜。解铃还须系铃人,他那别具匠心的碑文,也许概括了他不断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的传奇一生,也许能帮助不少人解开他发迹和致富之谜——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光。
一生最大的财富
洛克菲勒说过,“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份礼物”。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年迈体衰的老洛克菲勒后来把这种人生观传递给了他唯一的儿子——小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终于走完了富有传奇的一生,他的慈善事业有了最满意、最放心的继承人,那就是他的独生儿子小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曾说:“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是我的儿子。”
如果说洛克菲勒是挣钱能手的话,那么小洛克菲勒则是用钱高手。他为家族的财富开辟了一条最有意义的发展道路,为父亲和家族罩上了一个金色的光环。
小洛克菲勒成了家族的掌门人后,不仅接管了家族的石油生意,同时还接管了家族的慈善事业。有时候,小洛克菲勒发现:自己要想在石油生意和慈善事业这两种祖传家业之间找到心理平衡非常困难,因此他经常经受着精神失常的煎熬和折磨。
小洛克菲勒曾经描述说,他在做生意的时候感觉就像参加一场和自己良心进行比赛的赛跑。他还表示,父亲所受的宗教思想教育经常使他禁不住产生怀疑:自己在生意场上所做的事情究竟是否正确?
1884年,小洛克菲勒曾进入纽约语言学校念了一年书。1890年,小洛克菲勒16岁时,转学到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卡特勒学校。由于禀赋颖异,加上学习努力,小洛克菲勒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就在这时,洛克菲勒夫妇却发现小洛克菲勒患上了莫名其妙的神经衰弱症。孩子被病魔折磨得骨瘦如柴,浑然无力。父母眼看着娇子一天天地消瘦下去,内心焦虑异常。
为了拯救病儿,洛克菲勒夫妇不得不把他送去老家“森林山”庄园养病,过离群索居的生活,度过他的第十七个年头。1893年9月他进了布朗大学。
小洛克菲勒在学校里从不不吸烟、不喝酒、不玩牌,过着浸礼会清教徒式的生活。他事无巨细,所有的开支都一丝不苟地记在账本上。他的节俭生活成了校园里的趣闻:这位大富翁的独生子自己熨裤子、缝纽扣、补擦碗布。
不过他在同学里还很有人缘。他学习成绩优秀,善于接纳不同的观点。他不再孤独,走出了封闭世界,参加了合唱团、曼陀林俱乐部和弦乐四重奏乐队。他还尝试越轨行为的快乐——对他浸礼教会的家庭而言——去剧院看莎士比亚的戏剧,参加舞会。
就是在舞会上,他邂逅了罗德岛参议员纳尔逊·奥尔德里奇的女儿,见过世面的艾比·奥尔德里奇。她身材高挑丰满,举止优雅,在经过长时间的恋爱之后,最后走上婚姻的殿堂。
1897年夏天,刚毕业的小洛克菲勒恋恋不舍地走出大学校园。1897年10月1日,小洛克菲勒开始到百老汇26号去上班。那是设在第九层楼的一间陈设简朴的办公室,他坐在卷盖式办公桌后面,每天和盖茨、父亲的秘书乔治·罗杰斯和一个电报员打交道,年薪是6000美元。
父亲对待儿子的具体工作态度神秘莫测。小洛克菲勒说:“在我去上班之前,父亲一字不提要我在办公室里干些什么,在那以后也没提过。”也许父亲真的要检验儿子的能力,让他自己找到应走的道路吧?
洛克菲勒虽然在那一年退休,离开了办公室,可对那里的一切还了如指掌。在晚宴中,他会向客人说一声“对不起”,然后询问儿子一天做了什么,他和蔼地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儿子意识到,这就是对他的业务指导了。
更多给予小洛克菲勒具体指导的是盖茨。小洛克菲勒不再满足于让大家灌满墨水瓶,而是跟随盖茨去明尼苏达州产铁的山区去旅行,去旁听各种业务会议。他渐渐入门,在庞大的石油王国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成了美国钢铁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花旗银行、特拉华—拉克万纳—西部铁路公司的董事。
小洛克菲勒很想到股市上显显身手。父亲为了教会儿子投资技巧,以6%的利息向儿子提供贷款,同意儿子去买股票。第一年,小洛克菲勒赚了几千元钱,他很兴奋,心里开始跃跃欲试,想干一番更大的事。
没想到他刚一行动就落入“华尔街之狼”的圈套里。“华尔街之狼”名字叫大卫·拉马尔,是华尔街的经纪人。1898年,他与洛克菲勒的秘书乔治·罗杰斯相识,通过罗杰斯认识了小洛克菲勒。
这位经纪人穿戴体面,又很健谈,能讲出一套投资理论,对工商界形势也是一副了如指掌的样子。
有一天他找到小洛克菲勒,很神秘地说:“现在美国各地对皮革的需求量很大,生产前景看好。我得到可靠情报,美国皮革公司的股票将要大涨特涨。听说詹姆斯·基恩正在吃进这种股票。”基恩是著名的股票交易商,这点提醒很有诱惑力。
“我想,您应该抓住这个发财的机会。”经纪人告诫他说。
小洛克菲勒心动了,他把这当成是证实自己投资眼光和能力的大好机遇,一下子把能吃进的股票都吃进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洛克菲勒得知这不过是一场骗局,所有的股票都是拉马尔的:这边在收购,那边在狂抛,拉马尔发了一笔大财。
小洛克菲勒一下子损失了100多万美元,他怀着极愧疚的心情,老老实实向父亲忏悔。父亲又仔细地询问了每一个细节,淡淡地说:“好吧,约翰,别着急,让我们一起渡过难关吧!”
小洛克菲勒几乎不敢相信,父亲没有一句责备,也没有喋喋不休的教导,更没有大发雷霆。他深深地被父亲的宽容所感动了。而他从这件事中得到的教训够他一辈子受用了。
他宁肯过普通人的日子,把财富当成了负担,所以常常被疾病击倒。可是独一无二的继承人地位,让他很不情愿地挑起这副重担。
1910年,小洛克菲勒按照自己的心愿,辞去了标准石油公司和有关公司的一切职务,专心致志地接手情有独钟的慈善事业。他首先在医学研究所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他是普及教育委员会的积极发起人和组织者,还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到处奔波。
小洛克菲勒唯一没有辞去的是CFI公司的董事职务,没想到该公司属下的南部煤田的劳资冲突却把他推到了浪尖上。洛克菲勒拥有大量公司的股份和控制权,可是当他买下公司之后才发现,公司的管理层都是骗子和窃贼,盖茨推荐的新领导人更是愚蠢的家伙。
工人们无法忍受地狱般的生活,发动了罢工。公司请国家警卫队用武装镇压,造成了流血事件。那是洛氏家族最难过的日子,法庭上的起诉、铺天盖地的舆论让洛氏家族透不过气来。洛克菲勒始终坚持强硬立场,反对工会,反对与工人对话。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小洛克菲勒出面找到麦肯齐·金(此人后来曾两度担任加拿大政府总理),帮助他走出了父亲的阴影。他听从金的劝告,不惜违背父亲的立场,亲自到矿区黑暗的住宅里和工人对话,在法庭的证人席上公开向工人道歉,还逼迫公司管理层让公司雇员进入董事会,成立劳资联合小组以解决工人的困难,并允许工人加入工会。小洛克菲勒终于安抚了义愤填膺的公众,成了整个美国改善劳资关系的先行者。
小洛克菲勒以非凡的勇气,为家族的公众形象带来了重大的改变。洛克菲勒不再计较儿子是否背叛了他的主张。高兴地对朋友说:“这件事做得太棒了!就是我亲自出马,也不可能做得更好。”
这次事件,也让小洛克菲勒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有了信心。
1913年,他说服老洛克菲勒,买下了公平信托公司。由于家族财富的巨大的潜在力量,至1920年,公平信托公司已拥有25亿美元的存款,成为美国第八个最大的银行。
至1929年,通过一系列诡计多端的合并,公平信托公司吞并了14家较小的银行和信托公司,不仅成了全国最大、最强的银行之一,并且在国外也开设了许多分行。它成为洛克菲勒家族日益复杂的金融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后来,公平信托公司又成功地与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大通银行进行合并,并通过几次较量,将银行董事会控为己有,小洛克菲勒在使大通银行成为洛克菲勒金融势力未来的基石的同时,还把他的一些美孚石油公司股票再投资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其他一些新的公司。这些投资都为他赢回了数倍于投资的巨大的利润。
1924年,小洛克菲勒和夫人艾比带着3个儿子到美国西部旅游。他们来到黄石公园,第二天去看附近的巍峨陡峭、白雪皑皑的大特顶山。在海蓝色天幕的映衬下,大特顶山显得如此圣洁神奇。
小洛克菲勒被深深地震慑了!这时父亲已经完成了财产的移交,他已有将近5亿美元的家产。
小洛克菲勒决定买下30000多亩的土地,把它移交给国家公园管理局,开辟成旅游景点。他为谢南多厄国家公园、大雾山国家公园、帕利塞茨公园捐赠了大量的土地。小洛克菲勒的自然保护主义热情受到人们普遍的赞扬。
小洛克菲勒让已经破坏殆尽的殖民时期首府威廉斯堡重现18世纪时的风貌;用巨大的投资重建回廊艺术博物馆,让琳琅满目的中世纪艺术品馆生辉;他还为法国凡尔赛宫的修复慷慨解囊。他成了保护与推进文化建设的积极赞助者。
最能代表小洛克菲勒成就的是洛克菲勒中心。
这是曼哈顿地区的一座城中之城,14栋具有装饰派艺术特色的锥形大厦直插云霄。这里有标准石油公司的新总部,还有美国无线电公司、全国广播公司等许多大公司租用的办公室。这群建筑的崛起本身就是小洛克菲勒坚韧与能力的见证。
小洛克菲勒原来是与大都会歌剧院合作,想重建一个新的歌剧院。可是在1929年,美国股市出现了大崩溃,原来的合作者撤资了。面对已经买下的大片土地,小洛克菲勒平生第一次作出大胆的决定:要独资建立集办公与娱乐为一体的楼群。
小洛克菲勒请来设计师把大楼设计成线条明快的未来派风格,他自己则在地板上面的图纸上爬来爬去,用尺子认真地测量着。
1939年,在洛克菲勒去世后两年,小洛克菲勒头戴安全帽,亲手钉上大厦的最后一颗铆钉。那一年,他65岁。这个楼群成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最杰出的商业成就之一。
小洛克菲勒用父亲给的金钱和自己的远见卓识,把慈善机构发展成可以与标准石油公司比美的蔚为壮观的帝国。而更令小洛克菲勒欣慰的是,他的5个儿子在事业上干得更出色,把家族的事业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延续财富神话
中国有句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独“富”天下。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而且他们积极地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
洛克菲勒家的第二代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积极引导,磨炼意志,健全身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最后使他们兄弟5人都成为出类拔萃的有用人材。
小洛克菲勒夫妇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学会烹调技术和后勤工作。他们安排海豹港夏季住宅的女管家教男孩子们当厨子。此后不久,他们就同意吃男孩子们每周三给他们准备的晚饭。
有一天,小洛克菲勒夫妇刚走进餐厅,站在门口的长子约翰微笑着说:“爸爸,妈妈,请用餐吧!”
小洛克菲勒夫妇蛮有兴趣地坐在餐桌前,拿起餐巾。三子劳伦斯端着一盘菜,小心翼翼地摆到桌面上。他一丝不苟地按着顺序,把菜肴一样样端上来,最后上了甜点。
这时负责烧菜的约翰和次子纳尔逊也坐上餐桌。品尝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一向严肃的小洛克菲勒脸上露出了笑容:“啊!孩子们,菜的味道很好。”
坐在餐桌另一头的最小的儿子戴维,扬着一张天使般的圆脸说:“土豆皮可是我和温思洛普削的。”
艾比认真地说:“啊!我们的戴维最能干!”
一家人满心欢喜地吃着,觉得比高级餐馆的菜更香甜。
饭吃完了,孩子们立即把餐具撤下去,洗得干干净净地放好。
这是一家人最开心的日子。这场别开生面的家宴完全由5个男孩承包,从设计吃什么,采买原材料到烹调,全是孩子们自己干。而烹调的技巧则是向女管家学来的。他们每周都要这样做一次,成了家里的规矩。
艾比说:“这样做是让孩子们懂得劳动的艰辛。”
为了让孩子有自给自足的观念,不是什么都向父母伸手要,孩子们在波坎蒂科庄园里开辟了一个菜园,在园艺师的指导下,平整土地、播种、浇水、锄草。
在收获的季节,孩子们看到自己种出的蒿首、黄瓜、西葫芦和南瓜,高兴得乱蹦乱跳。6岁的温思洛普把他种的南瓜卖给了父亲,3个大些的男孩则直接用小车把产品推到市场上,卖给了杂食店。只有年龄最小的戴维没有参加劳动,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兴奋的哥哥们。
随后纳尔逊和劳伦斯转去经营获利更多的养兔业。他们俩买进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公兔和母兔,然后再把它们的后代售给研究所,以挣取他们所谓的“净利”。在11岁和12岁时,纳尔逊认为自己和老弟劳伦斯是在合伙经商,绝不承认养兔是为了好玩。
兄弟中最忙的是纳尔逊和劳伦斯。他俩承包了为全家擦皮鞋的任务,他们的零用钱自然就比别的兄弟多了。当然,别的孩子要想增加零用钱,也有不少家务活可干。这是洛氏家族的传统教育法。
有一天,约翰正在锡尔湾驾着一艘破旧的划艇尽情地嬉戏,邻居一个男孩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弄一艘汽艇呢?那多够劲!”
约翰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反唇相讥说:“汽艇?你以为我们是什么人?是范德比尔特家的人吗?”
他们哪里知道,父亲拥有的财产与铁路大王相比竟然毫不逊色。
纳尔逊在上大学以后曾说:“我们从来就没有家里很有钱的感觉。”
兄弟们上大学以后,每日家里给的津贴也很有限。小洛克菲勒要让他们学会在经济压力下生活。
孩子们健康地长大了。他们没有富家子弟乐于享乐和挥霍的恶习,却有着独立自主、蓬勃向上的精神。他们每个人都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这全靠严格有度的家庭教育,有赖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长子约翰身材修长,举止优雅,他的严于律己和腼腆的个性很像他的父亲。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以后,立即投身于慈善事业,充当父亲的助手。
1931年,约翰已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普通教育委员会、洛克菲勒学会、中国医药会和其他一些组织共33个不同的理事会或委员会的理事。
192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约翰做了一次环亚洲的旅行,他发现了一个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人口过多,从此约翰不遗余力地投身于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活动。
他历尽艰辛,成立了人口协商会并任会长,慷慨解囊提供费用,派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调查人口出生率,并且设立了技术援助部门,对请求援助的国家给予技术援助。
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辉煌的结局。他草拟的一份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宣言分送给世界各国首脑后,得到30位世界领袖的签字和认同,其中包括美国总统约翰逊。他本人也成了美国设立的人口增长和美国前途委员会的主席。
头上已有了光环的约翰依然过着舒适而不奢侈的生活,他从不声张自己,出门时不坐豪华轿车,也不住豪华宾馆。
次子纳尔逊的性格与哥哥完全不同。他开朗乐观,精力旺盛,总是兴高采烈,爱出头露面。7岁时他对比他小两岁的弟弟劳伦斯说:“我长大了要当美国总统。”
他读大学时是个受同学欢迎的人物,是橄榄球队队员,还当过副班长。曾跟大学校长亲密地坐在一起,两人一块儿吃着花生米,边聊天边看体育比赛。他喜欢跟同学打成一片,经常骑自行车上学,但从不喝酒。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百老汇26号工作,成立了特别工程公司,专门做出租洛克菲勒中心的房地产业务,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后来他担任洛克菲勒中心董事会的主席,代替大哥成了第三代的中心人物。
可是他对商人缺乏兴趣,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新奇事务,常被政治领袖所吸引。1940年他到委内瑞拉考察石油生意之后,找到一批智囊,写出一份《西半球的经济政策》,交给罗斯福总统的助手哈里·普特舍斯,得到罗斯福的赏识,很快被任命为新设的美洲事务协调官,从此步入政坛。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在艾森豪威尔的政府里担任卫生、教育和福利副部长,还被任命为总统外事特别助理。
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从而深感权力的重要,他决心要向总统的宝座攀登。作为阶梯,从1959年开始竞选纽约州长,哈佛大学的历史教授基辛格是他的竞选班子成员。他担任了4届纽约州长,政绩不凡,然后开始竞选总统。
可惜的是因为他与妻子托德离婚,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妻,大大影响了他的声望,以致没有获得竞选总统提名。后来,只是担任了福特政府的副总统。
可是洛氏家族的触角已经伸入到美国以至世界的文化、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各个领域。基辛格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来到北京时,还与纳尔逊通过电话。
三子劳伦斯沉默寡言,但是机敏过人。有人说他的神秘莫测和冷漠超然很像他的祖父。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洛克菲勒基金会工作。可是他一直想自己做点什么。
28岁时,他同朋友组建辛迪加,收购了东方航空公司,他成了最大的股东,他又在麦克唐纳飞机制造公司买了大量的股票,而这家公司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批订货而发了大财。他还参与了V型火箭和其他航天研制项目,成了著名的航天工业巨头。
他善于捕捉商机,绝对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曾骄傲地宣称,他投资有90%的成功率。
他还继承父业,投身于自然保护事业。他花费200万美元买下6000亩土地移交给国家,作为供游人观赏的种植园,在众多的旅游胜地建起了漂亮的旅馆;他荣任了5届美国总统的自然保护顾问,被人誉为“自然保护先生”。
四子温思洛普长得高大英俊,却缺少活力。他是最让小洛克菲勒头疼的儿子,抽烟喝酒,完全无视家族的戒律。他不喜欢读书,却认为跟油田里那些粗鲁纯朴的工人在一起很开心。
最终他在阿肯色州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在那里买下大片土地,建立了温洛克农场。他穿着牛仔裤、长筒靴,戴着宽边草帽在烈日下劳动,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产业。
他养的一种名叫“洛克”的种牛3年时间就长成体重2400磅的大个子,每头价值31000美元。他的农场成了阿肯色州的一大奇迹,每年吸引着50000多名游客。
在那里他还资助建立了师范学校和卫生所。1966年他竟以绝对多数的选票当选为州长,是1994年以来第一位取得胜利的共和党人。在任期内,虽然在演讲时有些磕磕巴巴,却是政绩斐然,为他的选民建立了上百家企业,每个人的年均收入增加了50%。
最小的儿子戴维个头儿矮小,聪明而温顺。他喜欢和爷爷在一起唱赞美诗,深得爷爷的宠爱。他做事稳健,有条不紊,从不让父母操心。
他在哈佛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芝加哥大学读书和攻读学位,获得了经济学博士的头衔。他一生都在大通曼哈顿银行工作,凭着他的精明和才智,终于成为银行的董事长。他是美国金融界的霸主之一,还是杰出的国际银行家,热衷于国际事务的政治家、外交家。
1971年3月5日,戴维出席在罗马举行的欧洲企业家会议,他说:“美国应当同苏联,特别是中国进行更多的贸易。”“铁幕应当为玻璃板所代替。”
同3月9日,他又在新加坡的一次金融座谈会上说:“我们应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联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年6月,戴维踏上中国的土地,拜会了周恩来。他是第一位到中国访问的美国银行家。10天后,大通银行被指定为中国银行的客户银行。
2001年的金秋,戴维又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北京。
洛克菲勒第三代的五兄弟分别成为美国政治、金融、工商企业等各个领域的巨头,对美国的内外政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神话似乎仍在不断地续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