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开放型的个性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特别看重自我。各种心理上的自我性表现在学习中,往往是独立性强于依赖性,内向性盖过外显性,含蓄性替代直露性。他们敏于思索,却不肯轻易表露,有独自的见解,但又不愿随便开口; 想接受指导,又不喜盲目听从,于是便出现了学习心理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碰撞的结果,往往会呈现自我封闭或半自我封闭的状态。久而久之,这种状态便积淀成为一种与少年时代大相径庭的心态。这样,闭锁心理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因此,为了打开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学习、活动和生活中,克服自我封闭的状态。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优化学习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视野更宽广、开阔,思想的内容也更丰富、深刻,这就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在批判能力上,发展得更为快速和突出。表现在学习上,一方面他们思维的触角已不再停留于对那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表层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而是沿着“为什么”、“何以见得”的流程向认识的深层推进和延伸。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别出心裁、猎奇求新,甚至于去思索与教科书、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本是思维发散、学习深僻的好势头,然而由于在心理上过早地筑就了“自我基地”,而且性格上又多内在的差异,优等生想一鸣惊人以显示自己的学习优势和思辨能力,差等生则顾虑因失误而外露自己知识的浅薄和无能。这种个性中差异、矛盾、冲突的结果,不仅形成了闭锁的心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速和推进了这种势态的发展。一些学生认为“人大了,要多一点冷静思考,少一点热烈的答问”;“与其说不好,倒不如不说的好”。

中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估量,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辩证地分析对待学习中的“自我性”,才有可能冲破心理上自我封闭的罗网,清除由于心理矛盾导致的积淀,敞开胸怀,使自己成为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借鉴他人优化学习的机制,使自己的思维有用武之地。大凡有闭锁心理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有关。这是因为习惯不良、方法欠佳,易于造成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断路”, 影响信息的传递,降低感受的功能,这样就会产生心理的闭锁性。因此,要防止心理闭锁,弱化闭锁势态的发展,中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五官协同,使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想等一连串的活动,成为学习过程的统一体。这样就能沟通大脑区域间的联系,建立优势兴奋中心,以排除由于心理闭锁所导致的思路阻塞或中断,从而保持信息加工的畅通。实践证明,中学生一旦学会了优化学习,心理上再紧、再难的“锁”也一定能自动启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