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负荷即指心理上所承受的分量。中学生的心理负荷是指中学生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

心理学家认为,人体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惊恐反应阶段、抗振阶段、衰竭阶段。衰竭阶段是指人们在心理及生理上失去有效防御,也就是人处于崩溃阶段。这个阶段,人所具有的适应性能量由于心理压力的生理反应超过极限而耗尽。这种状况危害最大。

具体地讲,中学生主要有下列几种心理负荷:

1.升学负荷。千千万万的学生都要去挤升学这座独木桥。在家里,少不了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在学校,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频繁的考试,生活紧张而单调。

2、就业负荷。这在高三、初三年级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假如毕业后考不上大学、高中怎么办?什么时候才能就业?干什么工作等,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他们。

  1. 情感负荷。包括来自父母及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影响。做父母的对孩子包办一切,孩子无自立的空间;过分的“爱”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在男女同学之间,有部分学生已产生结识异性朋友的朦陇意识,然而,这种“意识” 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理解以及社会的承认,对此,他们也常常焦躁不安。

  2. 社会负荷。目前,社会变革很快,学生反应敏感,他们渴望通过教育来解决与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中学教育一时又很难满足这一需求。由此, 一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反感,不愿意读书。

  3. 寻找自己的负荷。一部分中学生希望走出家庭、学校,去闯荡社会, 试试自己的本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然而,大多数成年人不理睬,也不理解他们这种要求,总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从而引起学生抱怨。

。6,交际需求的负荷。社会上人情风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一业的影响,他们模仿大人进行交际,有的也抽烟、搓麻将、下馆子。然而,由于无经济来源,只好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心理学家对中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表明,心理负荷对中学生学习、工作影响很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 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只对那些智力高、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起积极作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会起消极作用。

  2. 一个学生如无任何心理负荷,对其学习。工作反而不利,只有适度的心理负荷,学习、工作进步的幅度才最大。

  3. 心理负荷影响学生性质与其年龄关系极大,对小学生会起消极作用,而对中学生则可起激励作用。

  4. 每个学生所能承受的心理负荷差异很大。由于心理素质不同,同等强度的心理负荷对学生影响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些结构可视为我们正确调节中学生心理负荷的重要依据。

那么,如何调节好中学生的心理负荷呢?

(一)必须正确认识心理负荷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负荷普遍超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应注重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然而,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适度的心理负荷对中学生来说则是一个激励因素。因此,调节中学生心理负荷的原则应是:减轻过重的心理负荷,为中学生创立适度的心理负荷。

(二)注重中学生生活环境的优化

各种不同环境,以及同一环境下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紧张刺激物”不尽相同,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也会不完全相同。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有高有低,对“外界刺激物”反应差异很大。因此,优化中学生生活环境, 只能从总体上说。优化中学生生活环境不仅指消除对中学生起消极作用的“紧张刺激物”;而且包括为中学生创设积极的“紧张刺激物”。

  1. 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社会有这么一种倾向,即认为中学生只有进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才是人才,这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认为,中学是基础教育,培养大学生只是中学的一个任务,而不是全部。升学率当然应该追求,但前提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违反了这一原则,追求升学率就成为消极的“紧张刺激物”。

  2. 消除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良环境,为中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目前,各种书刊、杂志、录音及录像等对中学生影响很大,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中学生模仿其中人物,产生了角色倒错,淡化了学生角色意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我们要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文艺作品, 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不可放任自流。

  3. 消除“一切向钱看”的倾向。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使他们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介入了金钱这一因素。我们应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引导好他们的活动。

  4. 消除“学生=读书”的意识。传统的观念是,学生天生就是读书,上大学就是中学生的全部追求。这种观念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是很深的。无疑, 读书在中学生中要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社会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要致力于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增强

从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其心理负荷确有需要减轻的一面。然而,要完全消除不仅做不到,而且也毫无必要。由于心理负荷本身的特点及中学生感受心理负荷的实际情况,提高中学

生的适应能力,变心理压力为动力是很重要的。适应能力是构成中学生心理压力承受力的关键因素。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证明,认知水平的高低与感受“紧张刺激物”的强度有关。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应付“紧张刺激物”也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出现心理压力时,可自觉地选择积极的适应机制或通过变换环境、心理咨询等合理方式来摆脱困境。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心理学实验证明,凡是对自己认识与评价和本人实际情况越符合,他表现的自我防卫能力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品质的客观表现,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确定正确的“志向水平”。

  2. 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紧张度。要使他们学会按自己的愿望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假如心理负荷过重,可以利用身体活动,如散步、打球、骑自行车等来使自己的神经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也可用词语或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或情感发生转向,以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3. 丰富、端正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端正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心理负荷的产生往往与缺乏一定的情绪体验有密切关系。例如,感情负荷就是由于中学生没有类似情绪体验,适应不了而产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端正、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