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形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它既与学生的需要和追求目的的特点和性质分不开,又与实现目的、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有着极密切
的关系。这是因为目的和需要是一种主观要求,它们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心理挫折的基本原因。
一、心理挫折的表现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逐步学会用各种态度与方式对心理挫折做出反应。这些反应经过强化和重复,逐渐成为对待心理挫折的一定的习惯表现方式,至于用什么方式,会因人而异。一般表现为下面两种方式:
- 对待心理挫折的积极方式。这种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冷静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战胜挫折。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l)克服。通过不断的努力,克服形成挫折的原因,使需要获得满足;
-
表同作用。指学生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的希望去做,以减轻内心的痛苦;或者把别人具备、自己不具备的品质强加在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
-
升华作用。在比较低的目标或需要受挫后,转移到较高境界的目标或需要上去;
-
补偿作用。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它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别人的承认, 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
- 对待心理挫折的消极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想摆脱引起心理挫折的情境,但问题并未解决,对心理挫折作无力的消极反应,2 减轻受挫感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它主要表现为:
(l)孤立。从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挫折情境中退却,尽量地避免同现实中的人们接触
-
幻想。现实中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在幻想中去想入非非,以求得梦幻中的精神满足。青少年学生富于幻想,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造成多梦、酗酒。算命、信仰宗教等;
-
倒退。这种情况是指当有的学生受挫时,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
逃避现实。预感挫折将要发生,不敢面对它、克服它,而设法躲避;
-
求得注意。一旦学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便设法引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一种极端的表现是,一些“差生”在学习上或集体生活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便故意调皮寻事,显示自己,求得大家对他的注意。
-
文饰作用。指无法实现目的而遭受挫折时,就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失败加以解释和辩解,但用来原谅自己的理由常常不是真正的理由,往往是将挫折、过失的责任推诿给别人,以使自己心安理得;
-
酸葡萄作用。指追求的目标得不到或受挫折后,在找出造成挫折的原因时,为冲淡自己的内心不安,就常常将对方贬值。这种心理同《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情境相似;
-
投射作用。即把能引起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望、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推向别人或周围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
反向作用。指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采取一种相反的行动;
-
攻击性行为。学生遭受挫折后,在情绪与行动上会产生一种对有
关人和事的抵触反应,想借助攻击外界的人和事,来消除来自挫折的紧张。它一般可分为两种。第一、直接的攻击性行为。对有关人和事直接而公开地产生抵触情绪与行动。如对使自己受挫的人行凶、殴打、谩骂等。这种攻击性行为往往夹杂着强烈的恐惧心理与愤懑情绪。第二、间接的攻击性行为, 即转移作用。对有关人和事的抵触情绪与行动,无法对其直接表现时,转移到其它较安全的对象上去。一般是由于无法对使自己受挫的人和事直接加以攻击时所发生的变相行为。
二、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多半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 甚至是带有危险性的,但处理得好,也可转化为潜在的积极因素。如果教育者只就心理挫折的消极表现大惊小怪,粗暴对待,不去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和消除心理挫折产生的根源——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那就只能促使学生的心理挫折向恶性一端发展,造成学生在挫折面前心理失常、焦虑不安、抑郁消沉,甚至发生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事件,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如果教育者能以诱导、尊重。关心、同情、谅解、帮助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挫折,针对不同的情况机智巧妙地加以适当的处理,多数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一般地说,学生心理挫折的消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
缓和矛盾,稳定情绪。学生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往往情绪高度激动, 甚至做出意料不到的事情来。因此,我们就不能像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方式, 而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先缓解学生内心的矛盾,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再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使学生迅速地恢复心理平衡。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会突然固执起来,和老师顶撞,拒绝接受教育,不执行教师的要求。怎么办?常见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激情对激情,大发脾气,采用训斥、辱骂或体罚的强制手段,坚持要学生执行教师的要求,结果是造成僵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另一种是讲究教育的机智,在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或一方心理失常的情况下,暂不和这个学生评论是非,而是根据情况,采用各种迂回、巧妙的办法使之把气消下去,恢复心理平衡,冷静下来, 再耐心地进行教育。这两种方法,效果完全不一样,前一种方法激化了矛盾, 后一种方法钝化了矛盾。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遇到挫折、发怒生气时,肾上腺大量分泌出一种肾上腺素。这种肾上腺素的大量增加会使人体内的血糖血压升高,肌肉的紧张度提高,情绪激动。自控能力减退。在这种情况下, 别人的任何偏激语言,只能起“火上加油”的作用,只有用温暖人耳的善言进行劝慰。才能使其逐步恢复平衡,并开始听得进深入一步的劝告。善言相慰,可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人都注重感情的特点,用关怀体贴的语言去打动、说服发怒者,使其感到劝慰者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爱护他;二是用表示可以理解发怒者心理的话语进行劝慰。这种语言一出口,发怒者的心中马上便会产生“他是自己人”的好感, 甚至产生“他支持我”、“他在为我说话”的感觉。当然,运用同情的语言进行劝慰时,应注意防止无原则的迁就和不辨是非的随。
-
创造条件,克服外部挫折。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使其某些目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从而形成心理挫折。外部挫折有以下三种:
- 缺乏性挫折。即由于外部条件不充分,致使目的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而形成的挫折。如由于长时期在家庭、学校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喜爱,一些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被嫌弃儿”;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得不到
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致使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
-
损失性挫折。指可以得到满足的需要,由于外部条件的突然变化而不能得到满足所引起的挫折。如一个在初中阶段的优等生,进人高中阶段后, 可能成为中等生,甚至差生。原来得到满足的自尊需要,一下子中断不能满足,产生烦恼、紧张等心理;
-
干预性挫折。由于受到来自外界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干扰阻止,而不能达到满足需要的目标所引起的挫折。如有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受到老师的制止,就是由于受到外部的积极干预;一个学生正在学习,由于另一个学生的捣乱,使之欲学不能,就是受到外部的消极干预。
学生一旦遭受外部挫折后,往往摆脱不了苦恼情境,或者因为遭受的挫折与某种情境相联系,又容易触景生情,不时表现出愁闷、痛苦。较好的办法是启发和鼓励他们肯定自己,引导他们看到今后的目标和希望,以冲淡他们的苦闷;或者传播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转移他们的情绪;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减轻或消除挫折感,使心理变得愉快起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外部条件的限制,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积极地适应环境。学生一旦懂得和掌握了这个方法,就能在挫折面前自觉地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 沟通思想,了解苦情。很多挫折是受自身内部条件的限制,使某种目的得不到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
(l)缺陷性挫折。指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它个体内部条件的缺陷而不能满足需要所引起的挫折。如某学生一心想参加校篮球队,但由于身材太矮, 未能如愿。
-
损伤性挫折。指由于身体突然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挫折。如由于意外事故,不能登台演出,从而失去了表现自己艺术才能的机会。
-
抑制性挫折。指自己从心底里禁止需要的满足而引起挫折。如一个学生,当别人问他问题时,他因害怕耽误自己的学习而不愿帮助同学。事后又很后悔,觉得不应该这样做。
学生处于受内部挫折的情境中,往往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行为。因此,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他受压抑的情感,发泄他的抱怨,从而冷静下来,才能使他们恢复理智状态。沟通思想,了解苦情,就是通过我们与受挫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使受挫学生说出心理的抱怨,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对个别受挫的学生,我们应主动地接近他,通过谈心,沟通思想, 引导他把憋在心中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家长、亲友吐露,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别人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帮助,使结在心里的疙瘩解开,从而减轻自身的精神压力。
- 知己知彼,确定合理的目标。当学生长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屡遭失败时,我们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析现实,审视目标。如果达到这一目标的多种尝试都告失败,就要分析所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这种可能,就要引导他们扬长避短,调整目标,另谋出路,即放弃原来的需要和动机,谋求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心理平衡。这种目标的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附:中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的预定行为目标受阻,原有行为被迫中止,在心灵
上产生失落的一种状态。
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正处于突变期,易于出现各种问题,被称为“危险期”、“突破期”。这时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各种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就会产生心理挫折和心理失衡。
一、心理挫折的原因
l.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烈地震撼着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困惑和迷惘。学校培养他们要做有觉悟有文化的“四有” 新人,但社会上一味地看重金钱,金钱万能等负向的影响,使中学生找不准方向,产生了心理失衡。
- 理不顺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青春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往往爱模仿,但鉴别能力差;喜欢活动,但缺乏独立能力;热情高,但意志薄弱;上进心强, 但自控能力差。正因如此,中学生常常做出一些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些行为,做为教育者负起教育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但是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就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中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心理冲突。
中学生比较幼稚,有时因一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打得不可开交, 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严重的心理挫折,出现了心理失衡。
-
对家庭教育的逆反。中学生自以为自己长大,可在父母眼里他们还是个小孩子,一切都想独立但又不善于独立。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和孩子难免产生一些矛盾。
-
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下,生活优越,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经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
中学生遭受挫折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时,要立足于分析他们心理健康失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与疏导、排解。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注意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 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这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非常艰巨的;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
不要怕挫折,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为此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讲演会、讨论会等,使学生认识到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同时,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报告会,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条件许可,还要有意识地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诸如组织他们登山、参加义务劳动等,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炼他们的性格。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既敢于参与竞争,又善于竞争的精神,在学习上出现挫折时不气馁、刻苦攻关,勇攀高峰。
-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逐步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讲授人际关系的准则,使
学生在理解他人,关心、帮助、保护他人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道德观念, 体验一定的道德情感,实践一定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人际气氛中健康成长。在学校班级里,许多所谓的“坏”学生,之所以被贴上“坏” 的标志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学生在家与父母、亲友,在校与教师、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又缺乏正确的引导,继而导致极端的行为,如离家出走,顶撞乃至侮骂教师,与同学打架等等恶劣行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挫折,主要是不能正确地理解他人,造成事与愿违的现象极多,因此,教育者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举办专题性讲座或主题班会等,创设情景给予他们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探讨,增强学生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协调能力,了解具体的要求和方法,克服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需要等等。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里更正常学习和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健康成长。
- 帮助学生排解因自我的各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在这一方面,教师不能就事论事地采取简单批评、禁止的方法,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注意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如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宣泄,向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或坦诚交换意见,
求得学生心理上的平复;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或消除心中的积郁; 认真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成绩,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等。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学校、社会、家庭协同合作,其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当前,国民经济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强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附: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时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自己的烦恼,减轻内心的不安,恢复自己情绪的稳定,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御机制。中学生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
理智。就是在遇有挫折和心理冲突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地去分析挫折和心理冲突的性质、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
渲泄。是指心情烦躁,用理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改用语言宣泄。如,可及时找学校领导、老师、家长或好朋友,尽情倾诉一下自己的苦衷、愤怒和不平,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还可以大叫几声,痛哭一场,把自己内心破坏性的能量都释放出来,再冷静地处理问题。但要注意场合,时间和尺度。
-
转移。是指挫折太大,心理冲突太强,一时难以排解,而采用转移大脑兴奋中心的方法。即在挫折太大、心理冲突过强时,扔下这些不去理睬, 转移去做自己最喜欢的、最有可能成功的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脱离现有环境,进入新环境,来达到缓和情绪的目的。
-
升华。升华是指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不悲观失望,不气馁,把它变成动力,并升华到干一番事业上来。遇到困难,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把它看成是前进的力量,不干出成绩来誓不罢休。
附:克服受挫折心理的方法
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克服受挫折心理呢?
首先要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应该是发现问题。比如班主任在接触学生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家庭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这样,当考试、入团、竞赛、评比、升学等事情出现和结束时,就能准确地分析和观察出不同学生产生的不同反应及其心理状态,就能及时地对那些产生受挫折心理的学生做工作。
其次要用正确的方法。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可以用下列方法克服学生的受挫折心理:
l.降温减压法
如学生打架,经常会发生你打过去我打过来的现象。教师就应当在第一次打架发生时,及时做失败者的工作,因为失败者这时产生了严重的受挫折心理。教师采取降温减压的方法,用温暖人耳表示同情的善言加以劝慰,就会使对立情绪逐渐消失,进而会使学生向教师吐露真言和事情的真相,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做好工作。这时教师再从信任和尊重受挫者出发,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劝慰、启迪和诱导,同时晓以利害。结果就会逐渐熄灭受挫者心中的怒火,使报复心理消失。
- 疏泄方法
在产生受挫折心理后,不少人往往情绪紧张,日思夜想,非常苦闷,既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学习。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人恢复理智状态。教师在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必须创造一种环境,使受挫者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就是疏泄的方法。这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和内向的学生尤为重要。比如有的学生没有被批准入团,会产生同老师对着干的言行,又不是公开的。教师就应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让他们说出原因,然后再帮助他们澄清是非,弄清真相,消除误会。如果不及时做这些学生的工作,他们就会消沉下去。时间越长,思想工作的阻力越大,积极因素也就逐渐减少。
- 审查目标法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标的,脱离实际的目标只能给人以挫折和失败。采用审查目标法就是帮助遭受挫折、产生受挫折心理的学生审查原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或超越实际,就应当重新修定目标。
有些学生考大学成为泡影,就通过自学或通过函大电大继续学习,有的却走上自杀道路。前者在挫折面前就是重新修订了自己的目标,后者则在挫折面前失去了心理平衡。
教师不管对学生或学生家长,必须实事求是地帮助他们共同分析目标, 期望值不能太高。如果期望太高,又缺乏必要的条件,就要重新审查和修订原目标,修订期望值,使之和现实相符合。学校经常在学期中间或考试前召开家长会,这是帮助学生和家长重新审查目标的好机会。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分析审查原目标,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变挫折面前的压力为动力,使之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