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童年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朱可夫

出身贫困家庭

1896年12月2日,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出生在俄罗斯的卡卢加省的斯特列尔科夫卡村。

朱可夫家就坐落在斯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中央。房子非常破旧,因为年久失修,一个屋角已经陷进地面很深了,墙壁和屋顶上都长满了绿苔藓和青草。全家人只住在一间屋子里,房间里有两面窗户。

朱可夫的父亲康斯坦丁·安德烈维奇是一个鞋匠,母亲乌斯季尼娅·阿尔捷米耶娜,在农场里干活。

朱可夫还有一个姐姐,名叫玛莎。全家4口人只有这么一间房屋,日子过得很艰苦。

关于这所房子的历史,连朱可夫的父母也不清楚。据村子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这所房子原来住着一位叫安努什卡·朱可娃的寡妇。

朱可娃无儿无女,为了弥补生活的孤单和寂寞,她就从孤儿院里领回了一个2岁的男孩,也就是朱可夫的父亲。

至于亲生父母是谁,朱可夫的父亲长大后也没有去打听。只听说,他是在3个月的时候,被妈妈丢弃在孤儿院的门口,身上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儿子名叫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刚满8岁的时候,养母就去世了。于是年幼的康斯坦丁就到乌戈德厂村,跟一位皮匠学手艺。他后来同孩子们讲起过,他在学徒期间主要是干一些家务活,帮着老板抱孩子、喂牛等。就这样学了三年,“满师”以后,康斯坦丁便到别的地方找活干。年少的康斯坦丁步行来到了首都莫斯科,经过一番辛苦奔波后,终于在莫斯科的维义斯制鞋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朱可夫的母亲叫乌斯季尼娅·阿尔捷米耶娜。她出生在邻村的黑泥庄一个很穷的人家。

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母亲35岁,父亲已经50岁了。

他们都是第二次结婚,都是在第一次结婚后不久丧偶的。

朱可夫的母亲身体很强壮,她能毫不费劲地扛起80多公斤重的一袋粮食,走好远的一段路。一般妇女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乌斯季尼娅的身体之所以强壮,是因为朱可夫的外祖父阿尔乔姆的体力好。

外祖父能钻到马肚子下面,一头把马顶起来。他还能拽住马尾巴,一把把马拉个屁蹲儿。

由于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康斯坦丁的皮匠活又挣得很少,所以乌斯季尼娅不得不外出帮人运送货物。每年的春夏和早秋的季节,她在地里干活。

晚秋,地里活少的时候,她就到马洛亚罗斯拉韦次县城,替人把食品杂货运送到乌戈德厂的商人那里。运一趟,可挣到一个卢布至一个卢布零二十个戈比。在扣除了马料、店钱、饭钱、修鞋钱等,就所剩无几了。

事实上,斯特列尔科夫卡村的大多数农民的生活都很艰苦,因为这里地少而且瘠薄。

在田间劳动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孩子。男人们则外出到莫斯科、彼得堡等大城市干些零活,但也挣不了多少钱。

朱可夫他们这些贫穷家的孩子们,都看见过自己的妈妈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每当她们流泪的时候,孩子们的心里也很不好受。而当妈妈们从马洛亚罗斯拉韦次给孩子们带点小面包圈或甜饼干时,他们真是高兴极了!如果在过圣诞节或者是复活节的时候,能积点钱给孩子们买大馅饼,那就让他们更加欢喜了。

在朱可夫5岁、姐姐玛莎7岁那年,母亲又生下一个弟弟,名叫阿列克谢。婴儿长得特别瘦,因而大家都担心他活不长。看着瘦弱的孩子,乌斯季尼娅哭着说:“孩子怎么长得胖呢?光靠水和面包行吗?”

于是,乌斯季尼娅在产后没几个月,就决定进城去挣钱。好心的邻居们都劝她好好在家带孩子,因为他实在是太瘦弱了,需要吃妈妈的奶。

但是,饥饿威胁着全家,妈妈不得不出去挣钱。没办法,只好把小小的阿列克谢交给了玛莎和小朱可夫照看。

由于缺乏营养和母亲精心的照顾,阿列克谢没到一年就死了。阿列克谢是在秋天死的,家人把他葬在了乌戈德厂公墓。小朱可夫和姐姐都为小弟弟的死而感到难过,父母就更不用说了。全家人经常去看看他的墓。

可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那一年,朱可夫家的房子终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了。

朱可夫的父亲对全家人说:“我们必须得离开这里,不然我们都会被砸死。现在天气暖和,我们住到草棚里去。至于以后,到时候再说吧!说不定能找到一个澡堂或者茅屋让我们住。”

一听这话,妈妈就哭了。她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没办法啊,搬吧!所有的破烂东西都往草棚里搬。”

随后,康斯坦丁垒了一眼小灶,乌斯季尼娅则带着两个孩子想尽办法,在草棚子里安好了家。

过后,康斯坦丁的几位朋友来“新居”看他时,开玩笑地说:“康斯坦丁,怎么,你没把灶王爷供好吧!他怎么撵你出来了?”

康斯坦丁回答说:“怎么没供好?要是没供好,他早就把我们砸死了。”

康斯坦丁的邻居,也是好朋友的纳扎雷奇问道:“你打算怎么办啊?”

“现在还想不出办法来。”康斯坦丁说。

乌斯季尼娅这时插话说:“有什么好想的,把母牛牵出去卖了,再用这笔钱买木料。一转眼的工夫夏天就过去了,冬天怎么盖房子啊?”

“乌斯季尼娅说得对!”乡亲们说。

康斯坦丁说:“对是对啊!但是一头母牛是不够的。除了它之外,家里就只有一匹老马了。”

不过,这个问题没有难倒康斯坦丁。不久,他就很便宜的,而且是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到了一间小房架。邻居们帮忙把房架运来。在乡亲们的鼎力帮助下,不到11月,朱可夫家就把房子盖好了,用干草盖的房顶。

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乌斯季尼娅却很宽慰地说:“没什么,就这样住吧!等我们有了钱,再盖好的。”

从外表看,这所房子就是比别人家的要差些。门是用旧木板钉的,窗户安的是破玻璃。但是,全家人却很高兴。因为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际,全家总算有了一个暖和的居所了。

在吃苦耐劳中成长

1902年的秋天,朱可夫快6岁了。因为这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致使朱可夫家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了。

由于这一年的收成不好,朱可夫家的口粮只够吃到12月中旬的。康斯坦丁夫妇挣来的钱,只够买面包、盐和还债。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多亏了热心的邻居们不时地给他们家送些菜汤和粥,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随着春天的到来,家庭困窘的情况有了些好转。小朱可夫偶尔可以在奥古勃梁卡河和普罗特瓦河里捉到鱼。

奥古勃梁卡河流经朱可夫他们村和相邻的奥古勃村这一段,河里有很多的鳊鱼、鲈鱼和冬穴鱼。朱可夫和小伙伴们主要是用篮子兜。如果运气好,捉的鱼多,朱可夫就送一些给邻居们,答谢他们时常给家里送的菜汤和粥。

1903年夏天的一天,父亲对朱可夫说:“你快7岁了,该干点儿活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顶一个大人干活了。明天我们去割草,你带上耙子,和玛莎一起摊草、晒草和垛草。”

朱可夫很喜欢割草,以前大人们也经常带他去。但是,这一次就不同了,不像从前那样只是为了玩。所以小朱可夫感到很自豪,现在自己已经参加劳动,成了一个对家里有用的人了。一路上,朱可夫见到和他同年的小伙伴们,也都拿着耙子坐在了大车上。

小朱可夫干活很卖力气,在听到大人的夸奖之后就更高兴了。许是干活太用力的缘故,他的两个手掌上很快都起了血泡。小朱可夫怕说出来丢脸,于是就一声不吭地坚持干下去。最后,血泡破了,他就不能再薅草了。

父亲对朱可夫说:“没关系,会好的。”说完,他就用破布把儿子的两手包扎好,继续干活了。

由于手掌磨破了,朱可夫好几天都不能用耙子了。他只能帮着姐姐抱草和垛草,小伙伴们为此都笑话他。但是,几天之后,小朱可夫又加入到了割草的行列,而且干得比小伙伴们都要好。

转眼到了割麦子的季节。妈妈对朱可夫说:“孩子,你要学学割麦子了。我在城里给你买了一把新镰刀,明天早晨我们就去割黑麦。”

到第二天早晨,朱可夫就兴高采烈地跟着大人一起,到地里割麦子了。一开始时,割麦进展得还不错,但很快朱可夫就倒霉了。为了想炫耀一下自己,他抢着往前赶,结果不小心被镰刀割破了左手的小拇指。他禁不住“哎呦”地叫了一声,不远处的妈妈听见了,赶忙跑过来,看着儿子小小的手指不断流出的血,她简直吓坏了,朱可夫也很害怕。

朱可夫家的邻居普拉斯柯维娜大婶正在旁边,她连忙摘了一片车前草的叶子,贴在了小朱可夫的手指上,然后用一条破布紧紧地把伤口包扎好。从此以后,朱可夫的左手小拇指上就留下了一块伤疤。

紧张忙碌的夏季很快就过去了,经过不断地到地里参加劳动,小朱可夫已经学会了做一些农活,身体也锻炼得更结实了。

进入教会小学读书

1903年的秋季,朱可夫和同年的孩子们都在准备上学了。小朱可夫借姐姐玛莎的书,也开始学认字。他要进的是一所教会小学,学校位于维利奇科沃村,距离他们村有1公里半远。

这年秋季,村子里除了朱可夫,还有5个孩子该上学了,其中包括朱可夫的好朋友列什卡·科洛特尔内。

村里有些家里比较富裕的孩子,洋洋得意地背着父母替他们买的背囊式书包。而朱可夫和列什卡背的不是那样的书包,而是用粗麻布缝的布袋。

于是,朱可夫就对妈妈说:“讨饭的才背这种袋子,我不背它去上学。”

妈妈耐心地对他说:“等我和爸爸挣到钱时,一定给你买个背包,现在你还是背着它上学去吧。”在开学的第一天,姐姐玛莎领着朱可夫去上学。玛莎已经该上二年级了。

朱可夫他们班一共有15个男生,13个女生。老师和学生们认识一下以后,就给他们安排座位。女生坐在左边一行,男生坐在右边一行。

朱可夫很想同好朋友列什卡坐在一起,但是老师说不行,因为列什卡一个字母还不识,而且他长得又比较矮。结果,列什卡坐在了第一排,朱可夫坐在了最后一排。

列什卡对朱可夫说,他会努力很快学会所有的字母,这样他们两个人就一定能坐在一起了。但是,列什卡却一直做不到这一点,他经常是班里学得最差的一个。他常常因为功课不好,放学以后还要留下来补课。但是,“列什卡是个很少见的老实孩子,他从来不抱怨老师。”朱可夫后来回忆说。

朱可夫他们的老师名叫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雷米佐夫,他教书很有经验,为人也很好。雷米佐夫老师从不无缘无故地惩罚学生,也从不提高嗓门训斥学生。因此,同学们都很尊重他,并且愿意听他的话。

朱可夫他们村的孩子在升二年级的时候,成绩都很好,只有列什卡一个人留级了,虽然大家都帮助过他,但是他的《神学》课还是只考了两分。

姐姐玛莎因为学习不好,要在二年级留级一年。于是父母决定让她退学做家务。玛莎伤心地大哭,她辩解说她没有过错。她之所以留级,是因为母亲外出运货,让她留在家里照看弟弟阿列克谢而缺课太多的缘故。

此时,朱可夫也帮着姐姐说话。他说,人家的父母也干活,也外出拉货,但谁也没有让自己的孩子不上学。而且姐姐的女同伴们也都继续上学。

最后,妈妈终于同意玛莎继续上学了。这样一来,玛莎高兴了,朱可夫也为姐姐而感到高兴。

人穷志不短

朱可夫和父亲的感情很好,尽管他时常做错事被父亲责罚。但是,康斯坦丁依然很喜欢儿子,朱可夫也很喜欢父亲。

因为顽皮,朱可夫经常做错事,父亲就会用做鞋时用的皮带打他,让朱可夫认错。但朱可夫十分固执,任父亲怎么打,他都决不求饶,真是个倔犟的孩子。

有一次,朱可夫又因做错事情挨打,他便从家里跑了出来,在邻居家的大麻地里躲了3天3夜。除了姐姐玛莎外,谁也不知道他躲在哪里。他和姐姐说好,让她不要告诉任何人,并给他送饭。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人们到处找他,但是由于他隐蔽的很好,未被发现。

后来,那位邻居在无意间在大麻地里发现了朱可夫,于是就把他送回家。几天没见到儿子,父母都特别担心。父亲还特意表示,以后不再打朱可夫了。

那天,康斯坦丁的情绪很好,他领着儿子上了茶馆。茶馆在邻近的奥古勃村。茶馆的老板叫尼基福尔·库拉金,是一个土财主,他卖各种食品杂货。农夫们和青年们都爱到这个茶馆里喝茶,在这里可以谈谈新闻,打打扑克。

朱可夫很喜欢去茶馆,坐在成年人中间,听听他们谈论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朱可夫对父亲说,以后他要经常跟他来听听人们的各种谈论。

朱可夫是个爱动的孩子。茶馆里有个跛脚的跑堂,人称瘸子普罗什卡。他是朱可夫教母的亲兄弟。普罗什卡的腿虽然瘸,但是却十分喜欢打猎。普罗什卡常带着朱可夫去打猎,当地的野鸡、野兔特别多。夏天,他们打野鸭,冬天就去打野兔。

每当普罗什卡打着朱可夫赶出来的兔子时,小朱可夫就感到特别高兴。他们打野鸭都是到奥古勃梁卡河或者湖区去。打中野鸭后,朱可夫的任务就是下水去拾鸭子。

多年之后,朱可夫说:“我至今还非常喜欢打猎,这可能与普罗什卡在我童年时,就培养我打猎的兴趣有关。”

不久,朱可夫的父亲又动身去莫斯科了。临行前,他告诉乌斯季尼娅,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工人经常举行罢工,因为失业和残酷的剥削叫人活不下去了。

乌斯季尼娅对他说:“你不要多管闲事。不然,宪兵会把你流放到连放牛都没人肯去的地方。”

但是,康斯坦丁却坚定地说:“我们是工人,大家到哪里,我们也到哪里。”

在父亲走后,全家人很久听不到他的消息,大家都感到不安。很快,他们就听说,1905年1月9日彼得堡工人举行了和平游行,向沙皇请愿,要求改善生活条件,但却遭到了沙皇军队和警察的枪杀。

就在1905年春天,在朱可夫他们村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他们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号召人们起来同地主、同沙皇的专制独裁制度进行斗争。

此时,农民们已经听说过列宁,知道他是工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而布尔什维克党是为了要把劳动人民从沙皇、地主、资本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1906年,朱可夫的父亲回乡了。他对家人说,以后再也不去莫斯科了,警察当局禁止他住在城里,只准他回本乡。这让朱可夫感到很高兴,因为父亲不再离开他们了。

这一年,朱可夫在三年制的教会小学毕业了。他每年的学习成绩都是优秀,最后得到了一张奖状,全家为他感到高兴。为了祝贺他小学毕业,母亲送给他一件新衬衫,父亲亲手为他制作了一双皮鞋。

父亲对朱可夫说:“现在你是有文化的人了,可以带你到莫斯科学手艺了。”

母亲说:“让他在乡下再住一年,长大一点再进城找工作。”

1907年秋天,朱可夫满12岁了。他知道,这是他住在家里的最后一个秋天了。过了冬天,他就要外出谋生了。因此,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小朱可夫承担了许多的家务劳动,虽然很是劳累,但他心里感到很踏实。

母亲时常出去帮人运货,父亲一天到晚做皮匠活。父亲挣到的钱极少,因为乡亲们都很穷,大多付不起钱。妈妈因此而常常埋怨父亲,说他要的工钱实在是太少了。

每当父亲多挣得几个钱的时候,他就到乌戈德厂去喝酒,然后带着些许的醉意回家。朱可夫和姐姐便跑到大路上去接他,而他也总爱给姐弟俩带点好吃的东西,一些小面包圈或者糖果之类的零食。

冬天,没有什么家务事的时候,朱可夫就经常去捉鱼,或者是穿上自制的冰鞋到奥古勃梁卡河上溜冰,或去米哈列夫山滑雪。

很快地,1908年夏天就到了。每当朱可夫想到自己就要离开家,离开父母和朋友到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就感到心情紧张。他知道,自己的童年就此结束了。

夏天里的一天,父亲问朱可夫想学什么手艺。朱可夫回答说,想学印刷工。父亲说,没有熟人可以介绍他进印刷厂。所以,母亲决定去找她的兄弟米哈伊尔,收朱可夫进他的毛皮作坊。父亲也同意了,因为毛皮匠挣钱多。朱可夫表示什么工作都愿意干,只要对家里有益处就行。

1908年7月,朱可夫的舅舅米哈伊尔·阿尔捷米耶维奇·皮利欣,回到了邻村黑泥庄。

米哈伊尔是一个毛皮匠兼皮货商人。他小时候生活很艰苦,11岁就被送进了毛皮作坊做学徒。4年后,米哈伊尔成了师傅,他省吃俭用,几年内积攒了一笔钱,自己开了一个小作坊。成了一个出色的毛皮匠兼商人。他招揽生意,高价出售,牟取暴利。

随后,米哈伊尔逐渐扩大他的作坊,除雇用八名毛皮匠外,还经常保持四个徒工。他残酷地剥削工人,因此几年间就积攒了5万卢布的资本。

母亲去求她的兄弟米哈伊尔收朱可夫做学徒。她到他避暑的黑泥庄去找他。回来后,乌斯季尼娅对康斯坦丁说,她兄弟要看看朱可夫本人。父亲问,米哈伊尔提出了什么条件。

母亲回答说:“按老规矩,学徒4年,然后当工人。”

两天以后,父亲领着朱可夫到了黑泥庄。快到米哈伊尔家时,父亲对儿子说:“你看,坐在门口的就是你未来的老板。你走到他跟前时,要先鞠个躬,说声:‘您好,米哈伊尔·阿尔捷米耶维奇。’”

朱可夫立即反驳父亲说:“不对,我应该说:‘您好,米沙舅舅!’”

父亲说:“你要忘了他是你的舅舅。他是你未来的老板,阔老板是不喜欢穷亲戚的。你要千万记住这一点。”

此时,米哈伊尔正躺在门口台阶上的一张藤椅上。父亲走近台阶,向他问好,然后把朱可夫推到了他的面前。

米哈伊尔没有答理姐夫康斯坦丁的问候,也没和他握手,而是转身看着朱可夫。

朱可夫对舅舅鞠了鞠躬说:“您好,米哈伊尔·阿尔捷米耶维奇!”

“嗯。你好,小伙子!怎么,你想当个毛皮匠?”米哈伊尔问。朱可夫没吭声。

“是呀,毛皮匠这个行当不错,就是苦点。”米哈伊尔说。

父亲接过话茬说:“他不怕吃苦,从小就劳动惯了。”

“识字吗?”米哈伊尔问。

一听这话,父亲就把朱可夫的奖状递给他看。

最后,米哈伊尔对朱可夫的父亲说:“就这样吧,我收你儿子做学徒。他很结实,看来也不笨。我在这住几天就回莫斯科,但是我不能带他一道走。我妻弟谢尔盖一星期后去莫斯科,让他带你儿子去好啦。”

谈到这里,朱可夫和父亲就走了。朱可夫感到很高兴,因为他还可以在家里再住一个星期。

回到家后,妈妈忙问道:“我兄弟怎样接待你们的?”

“就像阔老板接待穷哥们一个样。”康斯坦丁非常生气地说。

乌斯季尼娅问:“连茶也没倒一杯?”

康斯坦丁气愤地说:“走了老远的道,连坐也不让坐一会儿。他坐着,我们就像士兵一样地站着。”随后,他鄙夷地说:“谁要喝他的茶,我马上带儿子上茶馆,用我们劳动得来的钱去喝茶。”

一听这话,乌斯季尼娅也没再说什么。她赶忙给朱可夫包了几个小面包圈,父子俩就去茶馆了。

父亲带他去见舅舅时所说的话,朱可夫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