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赫的贡献

在历史上,许多传染病给人和家畜带来了灾难,像炭疽、结核病、霍乱、鼠疫等曾夺去了千百万的生灵。人类为了征服自然,战胜疾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在这当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罗伯特·科赫就是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843 年 12 月 11 日,科赫出生在德国汉诺威的一个普通家庭,1866 年毕业于戈丁根大学医学系。普法战争期间,他曾任随军外科医生。战后,定居于布雷斯劳,并作了一名乡村医生,他一边给村民看病,一边废寝忘食的研究细菌。当时炭疽病在欧洲大陆风行,大批的牛羊倒地死亡,人也由于接触患病动物而感染上,许多人死于非命。科赫所在的布雷劳斯地区炭疽病也很流行,为了战胜这个疾病,他开始了炭疽病的研究。他把因患炭疽病而死的牛羊的血涂在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除圆饼状的血细胞外,还有一小条一小条像小火柴棒一样的小虫在动,而他检查健康牛羊的血却从未发现过这东西,他把带有这小棒一样东西的牛羊血注射到健康的牛羊身上, 不久健康牛羊也得了炭疽病死掉了,他再去检查这些死掉的牛羊的血,结果发现,这些牛羊的血中也有了这种小虫。原来牛羊炭疽病是由于这种杆状的小虫子在作怪!之后,他又在小白鼠身上作试验,得出同样结果。科赫进一步把这小棒状的细菌放在体外营养液中培养,并转移多次,再接入到动物体内,同样也能引起相同的疾病。这样,他发现并分离了这种致病菌。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证明:特定的疾病是由特定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1880 年他转到柏林帝国医院工作。在工作中他一直未放弃过对细菌的研究。在这过程中他发明了两种研究细菌的方法,一种是用固体培养基来分离纯化细菌。因为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几种细菌混和生长,很难把他们分开,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一个孤立的细菌固定在培养基上的某一点上生长繁殖,形成一个菌落,这菌落来源于同一种细菌,故而是纯的。然后,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把这些菌落移植到其它培养基上,从而纯化细菌。另一种是科赫对细菌用苯胺进行染色,使本来在显微镜下透光只能模糊看到的细菌,变得清楚可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科赫提出了一个确定病原菌的重要准则, 即科赫定理:

首先一种病原微生物必定存在于患病动物中。

其次这种病原微生物必能从寄生主体分离到,并能获得纯培养。

还有分离到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身上,必然出现特有的疾病症状。

另外以人工接种致病的动物体,必定能再分离出与原来相同的微生物, 并能培养出纯培养物。

利用这些定理和技术,科赫分离了许多种疾病的致病菌。1882 年,他成功地分离出引起可怕的结核病的致病菌——分枝结核杆菌,并论证了它的致病机理。1890 年,他培养出结核杆菌素,并用来诊断和治疗结核病。为此, 他获得了 190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哪里有疾病的流行,哪里就有科赫的身影。1883 年,他率领医药专家深入埃及和印度灾区,研究鼠疫和霍乱, 在那里,他发现了致病的霍乱弧菌,提出了预防霍乱流行的方法,为此,他得到了德国政府给予的十万马克的奖励,并在 1885 年被聘为柏林大学的卫生学教授。1897 年到 1906 年,他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指出,传播鼠疫的是一种寄生在鼠身上的虱子,而昏睡病的传播媒介是采采蝇。根据这项发现及结合其他科学家关于疟疾传播的形式,他提出了控制疟疾的新方法,即消灭携带致病微生物的传播媒介——吸血昆虫。

科赫一生都致力于致病微生物的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不仅如此,他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研究微生物的技术方法(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及对病原微生物的确立提出了严格的准则,这些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