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淬炼
凡尔纳感觉自己的心在流血。他从未感到对法兰西如此热爱……——凡尔纳
经历战争和国内革命
拿破仑三世自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执政近20年以来,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由于他昏庸无能、倒行逆施,人民的愤怒情绪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杰出的工程师斐迪南·德·雷塞布于1859年至1869年10年间因完成横断亚非大陆、沟通亚非欧三大洲水上交通的伟大工程苏伊士运河,受到世人称赞,并获得法兰西帝国的勋章和勋位。
斐迪南·雷塞布受奖之后,旋即由他提出,批评家让·雅克·韦斯和出版家皮埃尔·赫泽尔赞助,内政部长埃米尔·奥科维耶接受,呈国王批准,授予儒勒·凡尔纳法兰西帝国大十字勋章和勋位。
雷塞布一番好意。但是,凡尔纳与拿破仑第三势不两立,怎能接受双手沾满共和派革命者鲜血的暴君的奖赏呢?此时,凡尔纳处于两难境地。接受还是拒绝?由于时局的突变,使他处于无可选择的地步。
拿破仑三世为了拯救他那摇摇欲坠的宝座,巩固在国内的统治,竟贸然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妄图称霸欧洲。
宣战当天,皇上的军机谋士们诓骗皇上,说各路军队待命进攻普鲁士,把战争引向境外。但接踵而来的,不是催军饷,就是催弹药,再就是武器不足和兵源不满。
甚至有的军团司令到职后找不到部队;大炮与炮弹不对口径;有的部队没有流动食品车等,到处一片混乱。
战争在激烈进行,法军节节败退。宣战后不足50天,9月2日,拿破仑三世和他的嫡系麦克马洪元帅军团即在法国东北部色当向普鲁士军队俯首投降。
1870年夏,凡尔纳告诉赫泽尔,他准备乘“圣米歇尔号”去一趟巴黎。7月19日战争爆发时,凡尔纳正在巴黎。
8月份,普鲁士军队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法兰西腹地,法军在博里、雷诺维尔和圣普瓦里连遭败绩。
8月13日,凡尔纳回到克罗托伊,已经42岁的凡尔纳也被征为后备役军官,奉命保卫索姆湾以抵御普鲁士人入侵。他的装备和人员是他的“圣米歇尔号”游船、12名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的老兵、3支火枪和一门老掉牙的大炮。其间,他写信给赫泽尔说:
不管发生什么事,没有什么能将我们分开。但这种可怕的局面实在太紧张,决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要是巴黎能顶得住,普鲁士人也将不得不接受和平,因为冬季对他们的确不利。再说,倘若他们不至少夺取一个炮台,他们是无法轰击巴黎的,而这些炮台一直被认为无法攻破。不!除非有内奸策应,否则他们必定难以攻占巴黎。
外省都希望实行自卫。但武器,他们需要武器。这里,一件也没有。在南特,一个400人的连队仅有15支击发步枪。国民自卫军在各处组织起来了,但我再重复一遍,各处都缺乏武器。
凡尔纳指挥官在海岸巡逻,总是小心翼翼的,不敢跨越雷池一步,不敢接近比利时近海。万一比利时参战,他们就可能被俘。同时,在9月份,凡尔纳看到法军连连败退,普鲁士人一路烧杀,如入无人之境,就赶紧把奥诺丽娜和孩子们都送到亚眠,与外亲同住。家属在大城市里,危险系数小些。他给父亲写信说:“普鲁士人养成一种焚烧、劫掠村镇的恶习,最好不要让女人待在那些地方。”
9月19日普军完成对巴黎的包围,卢瓦尔军团撤退南方。10月27日巴赞元帅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28日法国投降,普法签署停战协定。
在战争这4个月间,有近10万巴黎人被活活饿死,其中包括凡尔纳的表兄,那位天才的数学家亨利·加塞。在最困难的时候,人们杀死动物园的野兽分食,甚至不少家人去抓老鼠充饥。
在巴黎被围困的4个多月期间,共有66只气球飞出城,其中58个气球带着鸽子和狗,它们再将复信带回。这个行动的组织者是凡尔纳的好友纳达,他俩进出巴黎,并与普鲁士人的气球在空中遭遇,双方发生激战,用卡宾枪对射。或许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空战。飞离巴黎的气球中,有一只飞行14小时40分,行程3133英里。
丧权辱国,山河破碎,凡尔纳感觉自己的心在流血。他从未感到对法兰西如此热爱,他极端珍视祖国的荣誉,他爱那阳光灿烂南方海滨,爱那北方山峦叠嶂的多雾边陲,他爱祖国的山川草木,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他爱生他养他的故乡南特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维多岛;他爱法兰西心脏巴黎,他在此度过青春年华,在这里尝尽人间五味,在这里获得世界荣誉;他爱香槟平原、丘陵起伏索姆河口和古老幽深的亚眠城。今天,普鲁士军队士兵的皮靴踏在法兰西——母亲的胸膛!
凡尔纳赶到被普鲁士人占领的亚眠去看望奥诺丽娜。他跟普鲁士人相处了3天,他写信给父亲说:
我们家住了4个普鲁士人,他们都觉得这个家不错,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在自己家里肯定不会这样吃,我们给他们煮了许多米饭,尽管让他们吃得饱饱的,这样倒没那么碍手碍脚。他们是第六十五战列旅的兵士。此外,对烹调十分在行的奥诺丽娜将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我已经返回克罗托伊,这是我无法长期远离的合法家室。巴黎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但在出现物资匮乏之前能否取胜?我们对巴黎和卢瓦尔军团的事不大了解,卢瓦尔军团肯定已经撤退很远。
1871年2月17日,保皇派奥尔良党首梯也尔出任政府总理,2月28日议和,法国割地、赔款,引起全法各阶层的强烈不满。1871年3月18日,代表社会主义的巴黎公社成立,与凡尔纳素有交往的格鲁塞担任公社委员,作为对外关系的代表,领导公社的外事工作。
正当全体公社人员和市民庆祝公社诞生时,梯也尔军队在叛徒指引下,通过德意志军队阵地奇袭蒙马特尔高地,夺取417门大炮,并逮捕国民自卫军委员会成员,从而引发了内战。
公社战士坚持作战18天,最后,梯也尔受到各国政府和资产阶级、特别是德军的支持,取得胜利,公社失败了。从1871年4月4日停止战斗后,“流血的一周”开始了。
梯也尔与他的反动军官、兵痞和警棍,在德国人面前,不堪一击,不是举手投降便是抱头鼠窜,可是在本国平民百姓面前,变成了舞刀弄枪的“英雄”。
巴黎上空硝烟弥漫,市政大厅被炮火炸成残垣断壁,几乎夷为平地,没有窗棂的空窗口,像一个没眼球的瞎眼,呆视着前方,周围房屋墙壁弹痕累累,马路上血迹斑斑连成一片,战死者和处死者的尸体仆伏大地,或以无神的眼睛,仰望苍穹。他们是面向大地诉说心中的遗恨吧?还是仰望苍天、期盼一个美好的明天?
枪炮轰鸣之后,显得死一样寂静,搅动过后的空气似乎凝结了,使人感到压抑得窒息。夜风吹燃了即将烬尽的火苗,跳跃不定的火舌照出了从兵营门槛下流出来的血泊。
公开杀人的“流血的一周”终于结束了,但死神仍到处逞凶肆虐,不过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
所有发生的一切使凡尔纳感到触目惊心,在他给父亲的信中说:
看着生命怎样在废墟中再次恢复活力,真是不可思议,令人难忘。您看到了画家多米埃在《喧哗》周刊上的那幅使人毛骨悚然的插图吗?死神打扮成牧羊人,在塞纳河畔草地上的鲜花丛中,吹着牧神的洞箫,每一朵鲜花都是一个骷髅。
凡尔纳的好朋友,巴黎公社的重要成员莱克吕作战被俘,后来,莱克吕被法院判处终身监禁。他虽身陷囹圄,仍孜孜不倦撰写他的《世界地理》的续卷。格鲁塞因为是公社领导,被判极刑,所幸他后来成功逃脱了。
1871年5月21日,凡尔赛军重返巴黎,当天互换和平条约批准书。首都的生活在缓慢而又艰难地恢复它的进程。
6月份,凡尔纳跟弟弟第一次返回巴黎,并向赫泽尔汇报说,他们“参观了这些令人伤感的废墟……您居住的那条雅各布街得以幸免于难。我看,这条街只受到一点轻伤。但邻近的利尔街,实在毁损不堪,惨不忍睹”!
凡尔纳看到,巴黎已经疮痍满目,好友们很多不是远离巴黎,就是离开了人间,他的心情格外沉重。什么也干不成,连作家也不想当了。
1871年11月3日,凡尔纳的父亲皮埃尔老先生突然中风。凡尔纳闻讯后,立即起程返回南特老家。回想1847年第一次来到巴黎,整整25年过去了,他从一个19岁青年到如今的不惑之年,国家已几次改朝换代,经历两个共和国一个帝国。
岁月荏苒,人世沧桑。他当年乘坐的邮车和小火车,早已被历史淘汰,如今火车一直通向尚特内。
皮埃尔中风发病几小时,就永远闭上了双眼,带着众多遗憾、牵挂和满足,在妻子儿女面前撒手西去了。这位饱经世事的老先生至死都不失尊严,他就像一位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完成人生的重任后离去的使者那样,肃穆、庄严。
使老人满足的是,几十年律师生涯一直秉公守法,从未徇私枉法;他把子女培养成人,最使他不放心的长子终于成为名人。遗憾的是他临终前未与他谋面,还对长子的信仰表示怀疑。如今,老先生带着这一切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在尚特内,那幢宽敞舒适的别墅显得那么忙乱,失去了昔日井井有条的宁静。看来,支撑偌大家庭秩序的顶梁柱倒了,这里的一切再也不能恢复昔日旧有的面貌。母亲索菲面带哀容,目光滞呆,已经乱了方寸。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穿梭进出,来去匆匆。这个家无法再继续下去了,母亲决定迁回南特卢梭街那座老宅。
这些年来,南特已成为巨大的商埠,更为繁华喧闹,维多岛也旧貌换新颜,已经很难找到童年的回忆。只有尚特内还能使他与故乡保持唯一的联系,但尚特内别墅将易新主。别了,故乡,别了童年和童年的梦想!
凡尔纳想到自身的处境,自然又想到莱克吕他们的命运。他得悉格鲁塞由死刑改判终身流放,米歇尔未被立即处死,他们被流放到法属圭亚那,即法国的海外省。那里的恶劣环境,必然毙命无疑。
凡尔纳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经历了这么多的事件,渐渐地对于他坚信科学能拯救人类的理想也丧失了信心,而他又缺乏迎接明天挑战的勇气。
巴黎,凡尔纳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苦斗了整整25个寒暑。这里有他的粉颈和红颜、孤独和寂寞,也有他的恐惧、彷徨和失意,还有成功和荣誉、鲜花和笑脸。
巴黎,这灯塔城,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它宁静祥和又纷争喧闹,它婀娜绰约又狰狞恐怖,它华贵壮美又血腥残酷,它永远保持着这种经久不衰的多彩生活。
如今,这一切都过去了。
凡尔纳处理完毕巴黎的事务,准备去亚眠定居,已是隆冬季节,岁月已悄悄跨进1872年。当他步入车站广场时,科克旅行社巨大广告牌首先映入眼帘,鲜艳夺目的广告与阴冷萧索的街景,是那么不协调。
凡尔纳在车厢落座后,想起15年前初去亚眠的情景,恍如昨天。如今,再操笔写作,已缺乏应有的锐气了,他写什么呢?
列车启动了,凡尔纳回眸眺望,万家炊烟渐渐地遮住了城市轮廓,接着最后的灯火也慢慢地消失在阴冷冬夜的暗灰色的夜幕之中了。
在亚眠过起隐士生活
亚眠是一座偏僻而宁静的小城。
当凡尔纳登上科学幻想小说的高峰、享誉全球的时候,他却毅然地告别他奋斗了25年的巴黎,悄然地隐居在亚眠。
1874年,凡尔纳定居亚眠后不久,便购置了一幢住宅,它坐落在朗格维尔街44号。这是一幢三层楼房,附有一个圆柱形塔楼。院子四周是高高的坚固围墙,宽敞的庭院,有一条长廊,廊壁上镶着大玻璃,直通客厅。
楼后是一个小花园,几棵高大的老榆树沿围墙依次排列,还有修剪整齐的树丛和几个花圃。每逢春夏季节,园内百花争艳,蜂飞蝶舞。
住宅靠着朗格瓦尔大街的一侧有3排5扇窗户,在边上还有3扇,最后3扇则是在夏尔-杜波瓦路上,位于这条街的入口处停放着马车。面朝朗格瓦尔大街的窗户俯临着如画般朦胧,有着古老教堂和其他中世纪建筑的亚眠城景致。
就在房屋的正前方,大街的另一端,一条铁路线正对着凡尔纳的书房窗户,延伸并消失。在远处一个有着大型露天音乐广场的游乐场地。晴好的天气里,团乐队便会在那里演奏。
如此的组合,使人不由得想起了这位大文豪作品中一个鲜明的特色:疾驰的煤车,间杂着极富现代感的轰鸣声呼啸而过;而一旁则是浪漫的音乐奏鸣。这正是将产业科学与生活中最富浪漫主义的插曲完美结合的凡尔纳的小说所独具的风格!
1882年,他又迁到距朗格维尔街44号约200米的夏尔-杜布瓦街一幢更宽大豪华的独立住宅。凡尔纳的后期作品大部分在此完成,许多来访者都在此处拜会他。
一面高墙沿查尔-杜波瓦路而立,将路人与凡尔纳家的庭院和花园隔开。当有人摇响那狭小入口一侧的铃后,大门伴随着洪亮的铃声被开启,此时你会发现自己置身于铺有石板的中庭里。
向左边,可以看见一个栽种着长势优良的树木的宜人花园;访客沿着足有正门宽的台阶而上,穿过一个种满鲜花和棕榈的、实际上作为前厅的温室,进入会客厅。
一楼客厅布置得颇有气派,室内陈设当年流行的豪华风格的沉重家具,这里的主人是奥诺丽娜。摆放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铜器,悬挂着暖色调的帷幔,另有几张极为舒适的软垫椅——它的主人想必生活富裕闲适,只是没有任何的个性体现在其中。另外,看上去它很少被使用,而事实正是如此。凡尔纳先生和夫人都是十分简朴的人。
这间屋子他们绝不张扬,只求高效顺心。除了在举办晚宴或是家庭聚会时,毗邻的大餐厅也极少被光顾。凡尔纳和奥诺丽娜只是在厨房边上的一间小小的餐室享用他们简单的饭菜。
访客从庭院中,一定会注意到位于房屋角落的一座高塔。塔中的螺旋阶梯通往上面的楼层,它的最顶端是凡尔纳先生的私人空间。一段铺有金色镶边地毯的过道,如旋梯般引导你与地图和航海图擦身而过,来到边上的摆放着有素色床架的小房间。里面一张上面整齐码放着稿纸的小桌子倚着一扇凸窗而立。
二楼大厅是凡尔纳的图书室,藏有数千册供他写作和研究用的书籍,以及他的作品的各种语言译本。他的笔记和卡片资料,有25000份以上,按照主题有序地排列在依墙而立的分类书架上,以便随手可取。
小壁炉的台架上立着两尊塑像,一位是莫里哀,另一位是莎士比亚。塑像上方挂着一幅描绘那不勒斯海湾汽艇的水彩画。凡尔纳正是在这间屋子里进行创作的。
隔壁的大房间里面,几列被塞得满满的书架在天花板与地毯之间矗立着。四周墙壁悬挂大科学家画像,还有古希腊诗人荷马和罗马诗人维吉尔以及蒙田、莎士比亚、司各脱、库柏、爱伦·坡、狄更斯的作品。
图书室后面是凡尔纳的卧室兼工作室,有人说“好像是个单人牢房”。对着大教堂的窗前放着一张朴素的大方桌,一把靠背椅,顺墙放着一张单人铁床。墙上是莫里哀和莎士比亚的画像,还有一张“圣米歇尔号”游艇的水彩画,此外别无长物。图书室以外便是奥诺丽娜的“领地”了。
无论在朗格维尔街还是夏尔·杜布瓦街住宅,凡尔纳依旧保持着简单又朴素的生活,工作环境也极为简陋。他在亚眠的生活,除工作和休息之外,很少有其他的生活情趣。无论春夏秋冬,清晨5时起床,吃一点早点,便开始写作。早9时,吃早餐,到中午这段时间,一般用来整理草稿,处理书信往来和接待客人。
每天,当航海大钟敲响,预报午时的到来,凡尔纳就会拿起礼帽,外出散步,拐过十字路口,步入巴黎路,那里有一座中世纪修建的巴黎门;而后进入雨果街,前面是14世纪哥特式建筑即宏伟壮丽的亚眠教堂。
翘首远望,索姆河犹如一条银色的宽带在阳光下跳跃泛光。在亚眠城下不远处,索姆河与阿维河、塞纳河汇合,形成了有无数条支流的河网地带,很像凡尔纳童年时代南特城下卢瓦河岸。
这个只有80000人口的偏远小城,贸易和天鹅绒工业发达,像其他法国城市一样,教会和社交也很活跃。城里有两个协会,一个是亚眠学会,凡尔纳是会员,还有工业协会,是工业家的组织。工业协会有一个不错的图书馆。
凡尔纳是这里的固定读者,享有专座,那是一把大转椅,夏天靠窗边,冬季贴近壁炉。当时针指向12时30分,凡尔纳打开记事本,边阅读边做记录;先阅报而后查阅杂志和学会报告。下午最迟不超过17时,便打道回府。
凡尔纳每周两次参加亚眠学会会议。学会创办于1750年,是庇卡底省最古老的学会之一。他偶尔也陪同奥诺丽娜去亚眠最有名的饭店,喝喝咖啡,或者看戏。但这是极难得的例外。凡尔纳婚后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17时进晚餐,20时或20时30分便就寝了。
每逢有客人来访,奥诺丽娜总会几番上楼催促他:“儒勒,发发慈悲,快下楼吧!从远方来的客人,正在楼下等你!”
凡尔纳多半回答说:“我去有什么用。没有我在,你们谈得更自由一些。”这意味着,他正进入了创作状态。
但有一次,意大利作家阿密齐兹专程从罗马来到亚眠拜访凡尔纳,他后来撰文回忆这次难忘的会见:
在一条洁净、僻静的街道的一幢院落门前,敲开大门后,通过一条玻璃长廊一直来到一间宽敞明亮的客厅。凡尔纳先生迎上前来,表示欢迎。
看上去,他倒像一位退役将军或省长,更像一位数学家,而怎么看也不像作家。如果不认识他又不在家里会面,肯定认不出来。他那严肃而专注的目光很像意大利作家威尔地。
凡尔纳的神情和语言充满艺术家的特有艺术魅力。他平易近人,诚恳坦直。整体来说,他给你留下一个思想深邃、质朴纯情的印象。他的穿着、谈吐和举止,表明他是一位谦和宽厚、性格内向的人。
当我倾听他谈论自己的作品的一席话时,使我确实惊诧不已,他对自己了解得那么透彻,作出那样理智和公允的评价,好像是在评论别人的作品。
当阿密齐兹问凡尔纳:“这种刻板、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对一个人、尤其对您这样一个享有世界荣誉的大作家来说,您不觉得无法忍受的枯燥、单调和乏味吗?”
凡尔纳却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是他的最理想的生活条件,因为创作就是他的生命,他回答说:“我需要工作,工作就是我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当我不能工作的时候,就形同行尸走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还有一次,英国记者玛丽·白乐克来到亚眠,专门采访了凡尔纳。
玛丽一按门铃,在缠绕覆盖着常春藤的墙上,有扇小门打开了。开门的是一个上了年纪、外貌和善的保姆,她领着玛丽沿着一条小道进了屋。小道两旁是一些古老建筑物,旁边有个小钟楼,同大家常在法国农村的房子旁所见到的一样。
玛丽趁机迅速地瞟了一眼凡尔纳的花园和点缀着圆形花坛的草地。虽然时值秋季,但到处都显得干净整洁,在凡尔纳每天散步的那条石子小道上,没有一片枯叶。一个用黄石砌成的石阶通往前厅,两旁种植着棕榈和花草。
玛丽在会客厅里边稍等片刻,主人夫妇就来了。
第一眼看去,凡尔纳的外貌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大作家那样。更确切地说,他像一个有教养的乡村绅士,尤其是他身着一身黑色衣衫,同教书人的穿着习惯一模一样。他的衣服扣眼上别着一枚红色荣誉勋章。
凡尔纳非常谦虚,看来他不打算谈他的著作和他自己的情况。多亏有奥诺丽娜在场,否则对于凡尔纳的文学生涯和工作方法,玛丽就更不得而知了。
凡尔纳最后终于决定回答玛丽的问题,他说:“我记不得我什么时候希望成为一个作家的,可您不久就会明白,我的创作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您知道,因为出生在南特,所以我的籍贯是布列塔尼。但是我父亲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爱好都是巴黎式的,他热爱文学,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位诗人。出于谦逊,他不愿发表自己的诗歌。因此我的文学生涯,大概是以作诗开始的。”
接着,凡尔纳又开玩笑地微笑着说:“同许多我的同辈人一样,我写的诗是五幕悲剧式的。”
“我向来对戏剧和一切有关戏剧艺术的东西都感兴趣。我的好几本小说都被搬上了舞台,它们的演出,特别是《米歇尔·斯特洛果夫》获得了成功,我感到这是我的创作生涯中最大的快乐之一。”
“由于找不到更适当的词语,大家便把我的作品叫做科幻小说。有人常常问我,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去写它们的呢?我一向喜欢地理,如同那些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一样。显然是我对地理知识和对地球的重要探索的兴趣,促使我写了一系列有关地理的传奇故事。”
“当我创作我的处女作《气球上的五个星期》时,我选择非洲作背景,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最闭塞的一块大陆,并且我觉得,能够对它进行探索的最巧妙的办法就是乘气球。我写这本小说时满怀激情,尽可能广泛收集资料,力求使内容达到真实、准确,以后我写其他书时也是如此。”
玛丽深感兴趣地问:“直至成名以前,您度过了一段忧虑的时间吗?你的小说很快就在法国和外国受到欢迎吗?”
“是的。”凡尔纳谦逊地回答,“《气球上的五个星期》是我的最受人喜爱的小说之一。当这本小说问世时,我已经是35岁的人了。那时我结婚已经8年。”他一边加上这后一句,一边做着殷勤的姿态,转脸向着奥诺丽娜。
玛丽接着问:“您对地理的爱好,没有过分分散您研究其他科学的精力吧?”
“我从来也没有把自己视为科学家,但是,能在有卓越发明创造的年代降生于世,我感到十分荣幸。”
“您也许知道”,奥诺丽娜这时自豪地插话说,“我丈夫的许多曾被别人看做是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幻想,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
“别这么讲,”凡尔纳大声说,“那是偶然巧合罢了,可能是由于我在虚构科学幻想故事的时候,努力做到尽可能朴实、逼真的缘故。至于我为什么描写得如此准确,那是因为我在开始写小说以前很久,就养成了从书报上、从各种科学杂志上大量摘录资料的习惯,并根据内容进行了分类,便成了我的百宝库。”
“对我来说,它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从那以后,我订阅了20来种报纸,我是一个对科学刊物十分勤奋的读者,自然,我对各个科学领域,如天文学、生理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上的发明创造,都无所不晓。”
玛丽提出一个广大读者都一直充满疑惑的问题:“是广泛的阅读使您产生了撰写小说的灵感呢?还是您独自想出来的呢?”
凡尔纳想了想说:“我无法把使我构思一部小说的原因告诉您。有时是那件事情,一部小说在有机会成文之前,我往往要构思好几年,我当然可以回忆起我的好几本书的构思情形。”
玛丽又接着问:“先生,我觉得您与许多法国作家不同,专门在英国或其他国家中选择您的主角。”
凡尔纳谦虚地说:“的确如此。当书的内容涉及科幻奇遇,我便把英国人看做最理想的主角,我敬佩英国民族的品德,因为她把国旗插到了世界如此广阔的土地上。”
玛丽大着胆子对他说:“您的故事与您的同行们写的有很大差异,即美女在您的作品中占着微不足道的位置。”
奥诺丽娜向玛丽示意,表明她也有同感。
凡尔纳笑着说:“我完全否认这一点,请您数一数我的小说中所有风雅的少女吧!当需要女性进入角色的时候,总是写上了。”
然后他又微笑着说:“爱情是一种使人神魂颠倒的感情,它在人的心里,不与其他感情共存。我的主角都需要发挥他们的全部才干和力量,而且在他们身边要有一位年轻迷人的女人,常常妨碍他们实现自己的宏伟计划。此外,我一直坚持把我的小说毫不犹豫地送到青年人手里,我力求避免描写那些不宜让青年小伙子同他们的妹妹一起阅读的场面。”
“只要您告诉我您所读的书,我就能判断您是什么样的人。”凡尔纳的一生便是对这个古老格言的雄辩的说明。他藏书绝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需要,其中有几部是他经常使用的书,如荷马、维吉尔、蒙泰涅、莎士比亚的著作,都已成为他精神上的朋友,他把它们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
库柏、狄更斯和瓦尔特·司各特的著作也是他经常查阅的书籍。此外,许多英国新小说在他的书房里也占有重要位置。
凡尔纳兴冲冲地说:“这些书向您表明,我对大不列颠有着真诚的爱。我生平酷爱瓦尔特·司各特的著作,在大不列颠群岛上的旅行我永远也不会忘怀,而我最快乐的时刻是在苏格兰度过的。我仿佛又见到了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爱丁堡,见到了海格兰兹—索纳群岛和荒凉的赫布里底群岛。对于一个瓦尔特·司各特作品的忠实读者,只有在苏格兰这块地方,才能领略到这位名作家作品的意境。”
“伦敦给您留下什么印象呢?”
“好印象,我把自己看做塔米斯河的崇拜者。我认为大河是这个不平凡的城市独有的特色。”
“我想问问您对我们英国儿童读物和探险小说的看法。您知道,英国在这一文学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是的,的确如此,尤其是因为出了老少都喜爱的《鲁宾孙漂流记》这部经典作品。但是我要告诉您,我更喜欢瑞士的鲁宾孙,这也许会使您不高兴。人们完全忘记了鲁宾孙和他的仆人星期五这段故事是取材于另一部七卷著作。我认为这部著作的伟大功绩在于它是第一部探险小说。我们大家都创作过各式各样的‘鲁宾孙’,但是,问题在于要弄清楚,这些‘鲁宾孙’是否在他们的范本没有问世的情况下就问世了。”
玛丽继续追问:“您对于我们英国的其他探险小说家的评价如何?”
“遗憾,我只有在这些著作被译成法文后才能阅读。我向来对库柏的作品百读不厌,其中某些小说值得流传后代。我不懂英文,因此对于麦伊纳·雷德或罗伯特·路易·史蒂文生的作品,并不像我所希望的那么熟悉。我津津有味地读过他的《宝岛》,我有一本很好的法译本。每当读起它,就好像我自己也具有清新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还未告诉您,在英国作家中,我视为鼻祖的是故事之王查理·狄更斯。我认为《大卫·科波菲尔》、《家蟋蟀》的作者具有多种写作才能:文笔诙谐、构思巧妙、描写生动,所写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如能真正学到其中任何一种,就可以使一个普通作家名扬天下。”
当凡尔纳发表这一番见解的时候,奥诺丽娜把玛丽的注意力引向一些书架,上面摆满新近出版的看来不常被人阅读的书籍。书架上还汇集着凡尔纳著作的各种译文本,有德文、葡萄牙文、荷兰文、瑞典文、俄文等,另外,还有《环游地球八十天》的日文和阿拉伯文译本。
奥诺丽娜十分殷勤地把那本字体奇特的书取了下来:“我丈夫从来没有重读过他自己小说的任何章节。虽然他对一本书虚构的情节往往要构思几年才着手写作,但是,文稿一旦修改好了,他马上就对他的主角不感兴趣了。”
玛丽惊奇地问:“可现在,你采取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呢?我希望您乐意把您的经验传授给大家。”
凡尔纳满面笑容地说:“我不大明白,大家怎么会对这如此感兴趣。不过我很愿意把我的‘文学烹饪法’的秘密告诉您,尽管我不建议任何人照这种方法去做,因为,我向来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并且会本能地选择最好的方法。
“我每写一部小说,总是必须首先拟定写作提纲。如果不知道如何开头,怎样写正文,又怎么结尾,我是从不会动笔的。另外,我比较满意的是,这种写作提纲在我心中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半打以上同时浮现在脑海里。如果我觉得文章难以写下去,我情愿把它搁下,过些时候再继续写。
“把基本提纲完成以后,我就着手拟定各章提纲,正式写作时,我使用铅笔,每页只写一半,空出另一半用作补充、修改。文章写成后,我反复阅读全文,再用钢笔誊写一遍。
“我觉得真正辛苦的工作是着手对文稿进行第一次修改,因为我不只是斟酌字句优美与否,有时候还要整章整节或重写。只有在不断地修改过程中,文章才会更加出色,更加完美。
“只是在文稿成书以后,我才真正了解我作品的主题。幸运的是,我的那位善良的出版家给我提供了一切修改的自由,我的文章常常要修改润色八九次。我羡慕那些能从第一章写到结尾最后一句话而不需要增删一个字的作家的才能,但我不愿意效仿他们。”
玛丽问道:“您这种写作方法大概会大大减低工作效率吧?”
“我不这样看。由于我养成有规律的工作习惯,我每年总要完成两本小说。我的小说向来是提前交稿的。”
1870年至1871年间,发生了那么多使他痛心疾首的事件,他的父亲去世了,尽管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但是父亲对于他来说,还是像大树一样能给他心灵的慰藉。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他又面临着重要的抉择。严酷的现实生活,把他早年那种乐观进取的精神,那种幽默、戏谑和欢快的情绪消磨殆尽。
于是,他避开喧嚣繁乱的巴黎,一个人躲在平静如水的亚眠。本来孤独的他更加感觉到孤寂和沉默。唯有工作,才是他的人生寄托、他的希望所在、他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他把内心积累的不安、忧郁、痛苦和企盼一股脑儿地融入他的作品中。
因此,这几年凡尔纳的作品成果累累。他写作速度很快,一部没有写完,又开新篇,甚至几部交替写作,好像要追回那逝去的青春年华,又好像在有生之年,要把内心积虑全部吐出来。
出版《八十天环游地球》
在海上有高速客轮、陆上有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快的时代,环游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实在不需要多少时间。在蒸汽时代,实际上需要多少天才能周游我们居住地一圈呢?
1870年发表在《美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给我们提供的答案是:80天。这就是凡尔纳的新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
《八十天环游地球》使他名扬天下,有了更大的知名度。平心而论,使他举世闻名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并不是凡尔纳的杰作,因为小说并没有提出和解决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也没有创造出新的人物形象,更没有提出征服自然的新任务。
当然,这本书使出版商发了大财,使凡尔纳收入颇丰;确切地说,使出版商和作者发财的原因不是小说而是由小说改编的剧本。凡尔纳一生写过60多部小说,该书影响最大,读者最多。
在小说中,凡尔纳虚构了一个由一位紧迫的旅行者福克去完成这种业绩的故事。这位旅行者的唯一目的是要克服他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在规定的期限内环游地球一周。
以前凡尔纳偶然读到一份宣传材料,说利用现代交通工具,人们可以舒舒服服地环绕地球旅行。于是,他就有了一种争分夺秒与时间竞争的念头。
凡尔纳觉得80天环游地球挺有意思。他写信给赫泽尔说:
我在幻想做这样一次旅行。这必定会使我们的读者感兴趣。我必须有点痴痴呆呆,任凭我的主人公们的荒谬行动摆布。我只惋惜一点,那就是无法让他们迈开双腿步行。
在写作的时候,他用纸板剪出“福克”这个人物的形象,并把他钉在地图上,依次标出他们环游地球的路径。
于是,主人公用80天时间,经历了环游地球的惊险故事:
英国国家银行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失窃案。在谈论这个盗窃犯潜逃的可能性时,斐利亚·福克打赌说,根据《每日晨报》所作的计算,人们可以在80天环游地球一周。该报还透露说,横贯印度的铁路线业已竣工。为了证实这些计算的正确性和赢得这场打赌,福克带着刚雇的仆人路路通立刻起程出发。
福克要克服各种障碍,在限定的时间内环游地球一周,按时返回伦敦俱乐部。而侦探费克斯认定,英国国家银行的盗窃犯不是别人,正是福克,于是便在苏伊士运河等他,并一边要求伦敦发出逮捕证,一边对福克进行跟踪,准备等一接到拘票,立刻将他缉拿归案。
到了孟买,福克和他的仆人乘坐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但他们误信报上所说铁路全线业已竣工的消息,其实最后一段铁路正在修筑之中;下了火车,为了继续他们的行程,福克不得不买了一头大象。
穿越森林时,两位旅行者遇着印度的一支殡葬队,这些印度人要让刚去世的一位王公的遗孀一道殉葬。多亏路路通出了一条计谋,福克才终于救出不省人事的少妇艾娥达。艾娥达是按英国方式抚育长大的,被迫嫁给这个生命垂危的老王公。
三人到达加尔各答,但费克斯竟以一种借口,唆使别人将他们逮捕起来。福克交了保释金,因而得以继续旅行,这使那位警察大失所望。到了中国香港,这位密探在一间吸烟室里将路路通灌醉,使他无法将开往日本横滨的客轮的起航时刻通知他的主人,结果只有一直处于半醉状态的路路通一个人上了船。
这场打赌看来输定了,但福克不甘罢休,租了一艘领港船,从海上追上了上海至横滨的另一艘船。经历了许许多多冒险之后,他们三人重新相聚,并到达了美洲。
这几位旅客从旧金山乘坐开往纽约的火车。途中,火车遭印第安人袭击,路路通因此而被掳掠而去。福克置自己的旅程和财产于不顾,毅然决然地救出了路路通。各种事故使我们这几位旅客耽搁了时间,本来要将他们带到利物浦去的横渡大西洋的客轮起航后不久,他们才赶到纽约。
福克只好搭乘一艘货船到波尔多,一出大海,他便将该船和船员买了下来。这时,我们发觉福克原来是一位精明干练的海军退伍官佐,非常善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他最大限度地加大火力,煤炭烧光了,他决定将船上木料上层结构统统烧掉,到达昆斯顿时,该船只剩一具空壳。
福克打算在昆斯顿乘坐开往都柏林的邮车。这时,他竟被费克斯拘捕,只因真正的窃贼被捕归案,他才得以获释,但这使他又白白浪费了好几个小时。由于这种种变故,福克到达伦敦时整整迟误了24小时,也就是说,他本应星期六到达,却推迟到了星期天。
他破产了!这场灾难使我们的主人公暴露了他们的情感:艾娥达向福克提议要作为他的终身伴侣;这位遇事冷静的绅士的心地比他所愿意表白的还要善良,因而受到极大震动。于是,这位一向冷若冰霜的男子汉承认了很久以来便暗中滋长的爱情,路路通去要求威尔逊神甫明天举行婚礼。
在最后一章里,所有参加打赌的人都等在福克要到的俱乐部里,他们确信他无法在预定时刻8时45分到达。到了最后一秒钟,福克突然出现,所有的人都颇感惊讶。
这部小说的最精彩之处是,福克旅行方向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由于地球自转是24小时360度,他们多争取整整一天时间。福克应1872年12月21日星期天到达伦敦俱乐部。当他出现在俱乐部时引起了轰动。福克原以为他星期天到达,实际是星期六。
福克这个人物真正获得读者喜爱,那是因为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作家塑造了一位刚毅冷峻、不畏艰险、果敢地与时间竞赛的费列厄斯·福克、忠贞不二的仆人路路通、命运多舛的艾娥达、诡计多端的骗子巴斯巴都、认真刻板的侦探,为世人认可。
小说的意外成功,引起全球性轰动效应。巴黎人关注福克下一个旅行地点,美国记者打电报给报社报告福克的旅行路线。当福克从中国香港赴日本,由于侦探的阻挠没有赶上定期轮船的时候,大洋彼岸的投机活动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有数家轮船公司打电报给作家,要求他让福克乘坐他们公司的轮船,公司将支付一笔巨额款项奉送作家。
由于受到儒勒·凡尔纳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的鼓舞,许多冒险旅行家为打破环球旅行的纪录,竞相出发,开展环球旅行竞赛。人们相继打破环球旅行纪录,并自豪地专程去拜访凡尔纳。他们的这种努力,让凡尔纳很开心。
《八十天环球旅行》很适于改编成剧本,剧作家戴纳里与凡尔纳精诚合作,共同拟定改编提纲,加入很多情节,于1874年11月7日在圣马丁剧院首次公演,大获成功。
在剧本改编过程中,剧作家戴纳里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以便取得惊人舞台效果,最成功之处,舞台上居然出现了一只真正的活象。人们都记得,巴黎动物园中的大象,在巴黎被围困期间,被人吃掉了,因此大象引起巴黎人的感情震颤,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一位专栏记者在《费加罗报》上写道:“《八十天环游地球》使整个巴黎沉醉于节日气氛之中。当戏院开门时,圣马丁大街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犹如过节一样。”这位记者所说的令人兴奋原因之一是票房收入:“昨天收入8037法郎,而两周内的收入已达25万法郎。”这样的票房率一直保持了两年多。
随着《八十天环游地球》获得巨大成功,凡尔纳名声大振,如日中天,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他的作品先后在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挪威、荷兰、希腊、克罗地亚、捷克、丹麦、加拿大、阿根廷、中国、波斯、日本等国翻译出版。
由于凡尔纳创作的非凡成就,法兰西学院于1874年4月授予儒勒·凡尔纳该院一等奖和奖章。回想20年以前,当1852年凡尔纳发表小说《马丁·帕兹》的时候,颇受父亲的赞赏,曾建议儿子申请法兰西文学院的奖励,而凡尔纳不愿意为了荣誉向帝国文学院的老爷们卑躬屈膝,予以拒绝。而今,虽然法兰西学院主动地授予他最高文学奖赏,并没有给他带来几多欢欣。他说:“我的生活是充实的,没有烦闷无聊的余地。这几乎就是我们期盼的一切。”
在大海上自由地遨游
几部小说和剧本先后获得成功,凡尔纳的收入也随着增加,于是,他在1876年购买了“圣米歇尔2号”,1877年又购买了“圣米歇尔3号”,从而实现了他的平生夙愿。
1877年到1878年间,凡尔纳一家为给儿子米歇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暂时迁到南特城絮弗朗街1号一套住宅。
1877年夏天,凡尔纳又扬帆起航,同时也把米歇尔带上。他在一封信中说:“米歇尔和我们在一起,大家都觉得高兴,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米歇尔这时已满16岁,正处于使青年人面临各种危险的转变时期。幼年时,米歇尔便是个难以管教的顽童,他的哭喊常常骚扰作家的工作。将教养儿子的事交给他妈妈来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她意志薄弱,显然是个平庸的教育者;至于父亲,他终日躲在工作室里,尽可能摆脱这些家庭的烦恼。
这孩子从来没遇到过什么阻力;他的任何怪念头,都会得到容忍,甚至鼓励。父亲对此从来不闻不问,而母亲常常觉得挺开心。
有一次,在散步的时候,他们给小家伙买了一把小木剑,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玩具。小家伙刚遇着第一个地窖的气窗,便连忙把小剑塞了进去。结果,他们不得不请求这户人家让他们到地窖里把小木剑找回来。
母亲嘱咐小淘气别再干这种事,但口气大概没带什么威胁性,碰上下一个气窗时,这个小顽童照样把木剑塞进去了,他们又不得不去把它找回来。
奥诺丽娜非但没打他屁股一顿,反而哈哈大笑,她觉得这种固执着实滑稽。这个年仅5岁的孩子竟跪下来注视着她,对她说,“啊!你实在漂亮!”面对这种情景,怎能不叫做母亲的心慈手软呢?
凡尔纳也不得不承认,儿子有时挺可爱,有时挺恼人。他觉察出这是孩童最调皮的行为吗?总之,他决定将这难似管教的孩子交给职业教师。但当米歇尔进入阿贝维尔学校当寄宿生时,无疑已经为时太晚了。因孩子身体素质太差,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过了好几年,米歇尔才终于摆脱这种“转变”不顺利所造成的后果。“善良的父亲”所采取的严厉的教育方法,必然要遭受失败,而且决不能使不听话的孩子一下子转变过来。
似乎造成这种状况的唯一原因是神经质,那就只好求助于精神病医生了。他们去找过著名的布朗歇大夫。1873年至1874年,病人在疗养院住了一些日子,身体状况似乎有所好转。
但这种“好转”并没持续多久。为了克服性格障碍,父母甚至采取了最严格的方式。他们去找过梅特拉伊少年教养所的所长布朗夏尔先生。在这家教养所住了8个月,反而使症状有所恶化,病情变得使人越发不安,而且会有导致变疯或自杀的危险。强制手段只能加重这位少年的精神障碍和反抗。布朗夏尔先生明智地建议要发挥家庭的作用。他们做了这种试验,但希望委实不大。
随着游艇在大海上漂荡,凡尔纳也跟着大海波涛澎湃而浮想联翩:“这个米歇尔,缺点不少,优点也很多,倘有机遇,很可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他聪明,又有热情,就是缺少是非辨别力,不善于把握自己,还有点神经质。”
由于对米歇尔的高期望而发生的联想,一个15岁的英雄少年形象,逐步在作家的头脑中形成。凡尔纳在给赫泽尔的信中说:
15岁的船长绝对不会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中那样踯躅在巴黎街头的机灵又调皮的流浪儿,他绝不是懒鬼;当船上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他显得英勇无畏,而且像一个真正的船长那样行事。
这位15岁的船长所在的那艘捕鲸船,老船长带领5名水手乘舢板去捕获一头座头鲸,不幸船翻人亡。此时,这位被船长委任临时大副的15岁少年,他面临一种绝望的局面:船上只剩下一名见习水手,还有船长的妻儿,一名年迈女佣,5名黑人遇难者,加上一只小狗登戈,还有心怀叵测的厨子。
少年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毅然承担起负责捕鲸船和众人安危的重任,并表现出惊人的才干。船的航向是东方,始终不变,预定能够返回美洲。
由于那个不怀好意、处处与少年船长作对的厨子的干扰,加上船上的罗盘仪发生偏差,最后没有到达美洲,而是绕过合恩角进入非洲海岸。他们登陆不久,便被捉住,落在黑奴贩子的手中。
毫无疑问,凡尔纳要借助大海平息这个米歇尔给他造成的痛苦。
后来,凡尔纳怀着郁郁寡欢的心情,跟他弟弟保尔、他弟弟的第二个儿子莫里斯、年轻律师拉乌尔·迪瓦尔和30岁的小赫泽尔等人,乘坐“圣米歇尔3号”到地中海进行了一次远航。
“圣米歇尔3号”是一艘“豪华巨轮”,它长28米,宽4.6米,吃水3米,驱动功率为100马力。船的尾部有一间用桃心木镶嵌的客厅,两张可当做睡床的长沙发,客厅与卧室相连,卧室里摆放着淡色的橡木家具。总之这是一艘无比漂亮的游船。它的桅杆高高耸立,吃水线以下有一条金色的条纹,整艘船都十分壮观。
船从南特起航,经加地斯到非洲,意大利公债组织的一个狩猎队使凡尔纳大开眼界。再经直布罗陀到达摩洛哥的得士安,进入阿尔及利亚海岸。
凡尔纳的妻侄乔治·阿洛特是驻奥兰的骑兵队长,他特意带着这位远亲游览了阿泽尔海湾。1877年出版的《海格托·舍尔瓦达克》,就是这位远亲提供的阿尔及利亚的背景材料,乔治就是主人公的原型。
凡尔纳站在船头,迎着轻轻的海风,面对着自己在小说中幻想过的景色,不禁心醉神迷。
在阿尔及尔,凡尔纳在船上,用最好的酒为本地政要和显赫人物及其夫人举办了一次丰盛的宴会。性格孤僻、耿介方正的凡尔纳又发了一次“疯狂”!
凡尔纳虽然结交各类人物,但依然孤傲耿介、郁郁寡欢。有一次,“圣米歇尔3号”到了英格兰南部威特岛的考斯,当地正举行赛船会,皇家赛船队队长特地送来一张请柬,邀请他参加欢迎威尔士王子的集会,凡尔纳立即下令离开考斯,他坦率地说:“英国王子,与我何干!”
1879年,凡尔纳带着米歇尔和一位朋友第二次出海,抵达英格兰和苏格兰东海岸的爱丁堡。
第三次远航是1880年,沿海岸北上,经基尔运河到达波罗的海。在基尔,他们再次见到1867年送到世界博览会的那尊发射500千克炮弹的巨炮以及装备日益精良的德国海军,不由得想起1870年那场战争,再也无心远航,便返航回国了。
凡尔纳终生难忘的一次远航,是1884年。此次远航的目的之一,是想为以地中海为背景的新小说收集素材。
5月13日,“圣米歇尔3号”起航,同行者有弟弟保尔及保尔的儿子加斯东。加斯东沿途写航海日记。奥诺丽娜由米歇尔陪同先期出发去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在妹妹家等待“圣米歇尔3号”。
5月18日,船到维哥。法国领事的几个女儿注视着凡尔纳的样子,就仿佛他是半神半人的人物似的。在里斯本,赫泽尔在葡萄牙的代理人举行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午宴,向凡尔纳表示敬意。
里斯本的社会名流均在宴会上露面。晚上,海军大臣为他举办了一次豪华的晚宴。吃过甜点之后,人们向凡尔纳赠送他的小说的葡萄牙文本。书放在一个饰有海贝和蚧壳的盘子里;这种盘子是艺术品,准备给凡尔纳留做纪念。
5月25日,船到直布罗陀,英国军官为活跃军营生活,特地举办一次盛大宴会。他们为凡尔纳举办一个了精彩的招待会!那些军官们见到他时,欣喜若狂,他们饮潘趣酒,大声鼓掌和欢呼,然后又大口喝酒。
5月27日,游船抵达奥兰,全家团聚。随后,“圣米歇尔3号”到达阿尔及尔,奥诺丽娜与她的女儿瓦朗蒂妮相见,当时她的丈夫正在那里服役。而凡尔纳也见到了他的两位表亲乔治和菲伊。
6月10日,船在博尼停泊,打算前往突尼斯,但海路险恶,巨浪滔天,一艘远洋帆船刚刚在这一海域遇难,全体船员和乘客无一生还。奥诺丽娜非常恐惧,她坚持走陆路。凡尔纳只好同意,让奥利夫船长将“圣米歇尔3号”开往突尼斯。马车到一个叫加迪纳乌的城镇,法国代办安排得十分得体,突尼斯土著首领的私人列车前来迎候,首领本人带着大鼓和舞蹈队,热情欢迎。在迦太基,朋友为他举办一个招待会。后由白人神父带领,参观了古城遗址。
经过陆路旅程,大家到达突尼斯,登上“圣米歇尔3号”,正当他们前往马耳他时,天气骤然变坏,被迫在一个小海湾停泊避风。海湾只有沙子,没有淡水。海湾风平浪静,一片沙滩,一望无边,杳无人烟,使人们好像回归原始生活,油然产生自由自在的感觉,无拘无束,大家高兴起来。
在马耳他岛,凡尔纳一行受到当地英国驻军的热烈欢迎。地方长官亲自陪同游览名胜。此时,法国来函,希望他们缩短旅行日期。原本凡尔纳打算去亚得里亚海游弋,借以充实《马季斯·山道尔》,只好放弃。
在西西里岛作短暂停留后,随即赶到那不勒斯。此时,又是奥诺丽娜死活不肯再乘船,只好改为陆路返回南特。而凡尔纳也想借机好好地了解一下意大利。意大利是他向往已久的国度,一直未能如愿成行。“圣米歇尔3号”先期回卢瓦河口静候,他们乘车直达罗马。
7月4日,凡尔纳一行抵达罗马,作为尊贵的客人受到隆重接待。在罗马期间,凡尔纳一家作为执行官夫妇的贵宾出席一次专为迎接他们的盛大招待会。凡尔纳虽未到过罗马,但对该城的地理情况了如指掌,在同罗马执政官首次会见时,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掌故,使这位父母官惊诧不已,因为自己都知之甚少。
7月7日,凡尔纳受到教皇接见。教皇说:“我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珍视的是作品的纯洁性、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并且鼓励他继续写下去。凡尔纳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凡尔纳一直受到巴黎大主教的排斥,而教皇的一席话对凡尔纳非常有利。
在佛罗伦萨,凡尔纳改名换姓,安静度过。但到了威尼斯,尽管用了“普律当·阿洛特”的化名在旅馆登记,但还是被人认出来。旅馆老板是个精明的商人,立即把旅馆装饰一新,放起烟花爆竹。并高高挂起一面写有凡尔纳大名的旗帜,阳台上满挂彩灯。威尼斯人热情豪放,把凡尔纳视为自己人,琳琅满目的条幅排满大街通衢,还有一条写着“凡尔纳万岁”的落地大条幅。
他们到威尼斯的第二天,萨尔瓦多公爵专程到旅馆拜会。这位公爵是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他隐居在巴利亚纳群岛的领地,利用他的“水妖号”游艇从事海洋研究。他此次来访,特地携带他的研究成果作为见面礼物,并邀请凡尔纳去他府上做客,凡尔纳委婉谢绝了。此后,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
威尼斯此行,使凡尔纳感到欣慰的,不是张灯结彩、烟花爆竹,而是有幸结识这位不趋名逐利而甘居海外孤岛从事海洋研究的“孤独者”公爵。
凡尔纳一行归国途中,曾到过米兰,他绕道去布雷拉,核对一下达·芬奇的笔记和草图。
凡尔纳一家此次显赫的地中海之旅,尽管遇到许多困难,却是凡尔纳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旅行,因此大家都挺开心。旅行归来,他精神振奋、意气勃发,未待消除旅途疲劳,便带着浓重的大海气息投入了创作。
悉心照料生病的妻子
1877年和1878年,凡尔纳希望南特的家庭环境能对他儿子的心理产生一种有益的影响,希望那里的温和气候能促进他妻子病愈康复。
在此期间,他跟一位中学生经常通信。这位学生住在圣纳泽尔,家境贫寒,父母早已分居。
凡尔纳对这位小青年产生了好感。因为这个孩子的聪慧深深地打动了他,其敏感也曾引起过他的注意。这种敏感尤其加深了这个年轻人遭遗弃的情感。
凡尔纳给赫泽尔的一封信中更明确表达了他对这个中学生的关爱:
我到南特的乡间住了几天,把布里昂也带去了。在一个这么和睦、人口如此众多的家庭环境里,我把他变成一个宁静的人。要知道,直至如今,他尚未领略过家庭的温暖。
凡尔纳对这位学生似乎保留着一种鲜明的记忆,在《两年假期》这部作品中,他甚至将他的一个主人公取名为布里昂,只将名字最末一个字母d改为t,并且赋予这位主人公以南特中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此外,到了巴黎,他俩也似乎一直保持着这种关系。
这两个头脑灵活的人虽年纪相差较大,但都乐于促膝交谈。在当时,凡尔纳的见解是非常进步的,毫无疑问,他曾宣扬过自由与和平的美德。而那个中学生大概对自己的命运极为不满,他受到鼓励,逐渐培养起跟凡尔纳一致的见解。在他的头脑中,1848年革命党人的梦想跟第三共和时代人们的梦想,兴许就这样结合起来了。他是第三共和那批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1878年9月,凡尔纳心绪平和地离开了南特,他跟奥诺丽娜重新返回亚眠朗格维尔街44号居住。
《蓓根的五亿法郎》刚接近完成,凡尔纳头脑中已在酝酿另一个题材。
自少年时代,凡尔纳便对印度充满了强烈的幻想,现在这个题材是否得之于童年的幻想?或者米歇尔的印度之行吸引了他对这个国度的注意,使他必然地对它发生兴趣?米歇尔虽然已从印度归来,但他也许比儿子更了解印度!
凡尔纳很想到他儿子没到过的地方去逛逛。要不然,他将一辈子待在这座扎根于亚眠的房子里。哦!要是将这座房子搬到他的想象所驰及的地方,那该多好呵!一所装上轮子、由某种蒸汽机车牵引的房子!或者由一头大象牵引,因为这可是要横穿印度啊!最好将这两者融为一体。变成一种外形似大象的机器。
一位印度总督也许就曾产生过这种怪念头:“为什么不设计一头机器大象?”这种奇特的构思肯定会激发《教育与娱乐》杂志的读者们的好奇心。他完全可以这样希望,这种构思将能让读者接受一些简单的历史、地理知识,从而了解印度的状况。
1879年1月,当凡尔纳51岁的时候,奥诺丽娜由于身体极度虚弱病倒了。
虽然凡尔纳日夜守在妻子身边,但却丝毫不能减轻她的疼痛与憔悴。不过善良的奥诺丽娜还是尽量保持着微笑,为了使凡尔纳不致太担心。奥诺丽娜一直对凡尔纳轻声说:“亲爱的,情况没有那么坏。你放心好了!”
虽然她坚强地极力掩饰着不让声音过于发颤,但凡尔纳听了反而心里更难受。
12月,奥诺丽娜子宫出血,身体极度虚弱,实在叫人担心。同时,米歇尔的胡作非为,更增添了凡尔纳因妻子的健康而引起的种种忧虑。
凡尔纳常常默默地注视着妻子,这时他尤其感到: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妻子啊!她对我如此重要,她一生都在为了我的健康而努力做各种可口的饭菜。
现在奥诺丽娜病在床上,凡尔纳只能去啃干面包了。他看着想着,一想到一旦失去妻子后的凄凉生活,就不禁落下泪来。
亲友们看到凡尔纳经常呆呆地落泪,都以为奥诺丽娜可能快不行了,她肯定挨不过这一次了,也纷纷跟着凡尔纳伤心。
奥诺丽娜从未感到凡尔纳对她如此关心,她深受感动,一边努力抬起手为丈夫擦去眼角的泪水,一边不停地安慰丈夫:“亲爱的,不要这样!”
或许上帝真被凡尔纳的真心感动了,死神并没有把奥诺丽娜从他身边抢走。来年开春后,她的身体竟渐渐地好起来,慢慢地能够支撑着下床走动了。
这时,凡尔纳更珍惜与妻子在一起的时光,他一有时间就陪着她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夫妻俩一起晒太阳。
为了支撑这个家,凡尔纳又继续他的梦中旅行。他又投入到《亚马孙河八百里》的创作中。
《亚马孙河八百里》开门见山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将成为该书的主题。1852年,巴西仍存在着农奴制,因此,凡尔纳首先将一份恰好落在一个贩奴头目手里的难以辨读的文件摆在我们面前。
这份文件是证实一位名叫达科斯塔的巴西人的无辜的。20年前,这个巴西人因犯盗窃钻石罪和谋杀罪而被判死刑。达科斯塔越狱成功后,逃亡到了秘鲁。他在秘鲁娶了一个葡萄牙殖民者的女儿为妻。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开发了他岳父的庄园。
如今,他化名为约亚姆·加拉尔,成了一个大种植园的园主。他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贝尼托,一个女儿,叫米娜。米娜即将嫁给一位军医,这位军医是她哥哥的朋友。因男方的母亲住在贝伦,这两个年轻人便希望在巴西的贝伦举行婚礼。
起初,加拉尔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内心混乱,后来终于还是同意他们的这次旅行。直至那时,他从来不允许离开他的庄园。家里的人谁也不晓得他的历史。但他决定自首伏法,要求重新审理他的案子。
小说花了整整一章专门描写亚马孙河。在这一章的末尾,凡尔纳悲憾地指出,亚马孙河广大流域的文明是以“牺牲当地土著部族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加拉尔一家正是要沿着这条巨大的河流直达河口,然后再到贝伦去的。他们的运输工具是一只借助水流推动的大木筏。这只木筏硕大无朋,相当坚固,可承载100多人的整个村庄以及运去出卖的货物。
木筏做成后,贝尼托和马塞尔带着米娜和她的忠实女伴、长相俏丽、笑口盈盈的混血儿利娜到亚马孙河沿岸森林散步。他们沿着一条绕树延绵的长藤边走边玩,到了长藤的末端,正好救了一个刚上吊的男人。
这个自寻短见的人被救醒后,立刻变得温和起来。原来,他叫弗拉戈索,是个以四海为家的剃须匠。他还得赶400英里的路程,可是身无分文,一时间失去了勇气。他参加了这次旅行。在一次中途停歇时,他施展了他那制作假发、假须的本领。
在顾客当中,有一位叫托雷斯。弗拉戈索虽然没认出这个顾客,但觉得此人容貌很熟。在闲聊中,他把加拉尔在木筏上的事告诉了托雷斯。这位冒险家没费多大气力便被接受上了木筏。在遭受凯门鳄的一次袭击中,他甚至救了加拉尔的命,而弗拉戈索也英勇无畏地救了米娜的命。在回答加拉尔的感谢时,托雷斯说:“在所有人中您的生命对我来说尤其宝贵。”这句包含言外之意的话引起了贝尼托和马诺埃尔的注意。
在一次密谈中,托雷斯指控加拉尔就是达科斯塔。不过他还说,他知道他受到不公正的判决,而且掌握有证实他无辜的证据:那个真正罪犯的口头忏悔。他要求加拉尔把女儿嫁给他,以换取他的沉默和那份文件。这种卑劣的讹诈遭到失败,托雷斯急不可待地去报告警察局。加拉尔也就是达科斯塔被捕了。
达科斯塔只能要求法官雅里凯相信他,他必须把托雷斯找回来。不幸的是,贝尼托不晓得他保存着一份文件,十分愤慨,要求跟他决斗,竟把他杀死了。这位讹诈者的尸体落入亚马孙河,连同证明达科斯塔无罪的文件一起被冲走。贝尼托后来才知道,因自己一时激愤,竟毁了自己的父亲,可惜已经太迟了。他穿着潜水服,在河里搜寻这具尸首。他在尸首的衣服里发现了一个匣子,这个匣子由法官雅里凯亲自打开,里面装着一份密码,但没有辨读的钥匙。幸好法官是个精明人,他的主要消遣就是推敲琢磨七巧板、字谜、画谜、字母组合游戏等玩意儿。
这份文件唤起了法官喜欢分析探讨的本能,他兴致勃勃地潜心揣摩它的意义。他深信,要是不弄清用来获得各个字母在字母顺序中的变换的任意数,他是无法洞悉它们的真正含义的。
弗拉戈索终于了解到,这份文件的作者叫奥泰加,是托雷斯的一位朋友。在行刑前不久,他给法官带回这一重要消息,法官将奥泰加这个名字与组成密码签名的最后6个字母相对照,获得432513这个数目字。文件终于辨读出来了。原来这是一份真正罪犯的忏悔书。
这部作品对亚马孙河的景貌作了非常出色的描述,传授地理知识的目的达到了。
事实上,凡尔纳的主要兴趣是译解那份文件,他写信告诉赫泽尔说:“至于数字,我看可作些简化。”
另外,凡尔纳还说:“在这部小说中,我遇到了一些难于解决的情况,但我不想回避这些困难,虽然从本质上说仍是一次旅行,但我发挥了有别于我通常使用的一些手法。”
到了天气非常炎热的夏天,奥诺丽娜已经基本恢复了健康,凡尔纳为她安排好一切,然后自己又独自回到“圣米歇尔号”上,全心地扑在《亚马孙河八百里》剩余部分的创作当中。
光阴似箭,一晃就到了1885年。凡尔纳相继完成了5部小说,提前两年完成了与赫泽尔的合同义务。
在一番忙碌过后,凡尔纳想让自己的脑子歇一歇。他再次组织一个化装舞会。这次舞会定于1885年举行,以补偿奥诺丽娜对1877年那次舞会的失望。
为了给奥诺丽娜的交际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他想到了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采取一个轰动一时的行动。这一回,凡尔纳夫妇是在亚眠的家中,而不是在各餐馆的客厅里接待亲朋宾客了。
化装舞会将在他们自己的公馆里举行。这座公馆临时取名为“环游地球大旅舍”。旅舍里“将免费提供饮料、食品和跳舞场地”。
凡尔纳夫妇化妆成男女厨师,亲自迎候来自各方的宾客。
凡尔纳已57岁了,虽然他已经身体发胖,并不适合跳舞了。但他还是喜气洋洋地参与其中,而风韵犹存的奥诺丽娜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身材,她希望的当然是让菜肴做得精美一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和朋友们胃口大开。
“旅舍的顾客”大概都觉得挺称心惬意。凡尔纳一直习惯别人在出版社接待他,但从各种可能来看,他常常到一个他可以舒适地从事创作的无人知晓的地方去。
这次体面讲究的舞会召开得非常成功,人们都积极地去参加奥诺丽娜的沙龙。他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心贴心的交流。
后来举行沙龙的次数多了,凡尔纳就忙不过来了。他不再每次都协助妻子当厨师了,因为招待那么多人确实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而且,虽然他也乐呵呵地参加晚会,但每次都不会超过晚22时,大家经常在22时后就找不到他的身影了。
奥诺丽娜理解丈夫,她也不为难他,自己应付着快乐的场面。而客人们也都习惯了凡尔纳的“早退”,时间久了,凡尔纳还获得了一个“笨熊”的雅号。
奥诺丽娜笑着说:“嗯!再没有比他更能配得上这个雅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