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上发现糖精

19 世纪 70 年代,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巴尔的摩大学进行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实验,目的是提取香料。实验相当复杂, 他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才回家。

这一天,是法利德别尔格的生日,上班之前,他的妻子特地提醒他,今天有客人,希望他早一点回家。但是,法利德别尔格进入实验室以后,就专心致志地从事实验,直到夜幕沉沉,他才匆匆赶回家。向久等的客人打过招呼后,为了说明回家迟的原因,竟又介绍起自己的实验来。他还摸出那枝本应留在工作台上做记录用的旧铅笔,一边写一边解释他的实验。直到他的妻子提醒他,客人还饿着肚子,他才恍然大悟,连手也没顾得上洗,就跑进厨房帮助妻子端盘子上菜,并亲自分切妻子精心烤制的香酥鸭、牛排。

吃着吃着,有位客人忽然说:“我们俄罗斯人烤鸭子是不加糖的,这烤鸭加了糖,倒是别有风味,可惜糖加得多了点。”另外几位客人也感到菜有点甜。

法利德别尔格的妻子连忙解释:“除了还没有上来的甜点以外,任何菜我都没有放过一丁点糖。我做菜的技术不高,请多包涵。”

客人纷纷说:“真的很甜,只是甜得不均匀,你自己尝尝。”法利德别尔格和妻子尝了鸭和牛排,果然有的部分很甜,比加了糖还甜,法利德别尔格看到客人都惊愕不止,打趣地说:“大概是什么精灵要让我的生日过得更甜蜜些吧!”他随手把一块捏了半天的面包送到嘴里,刚嚼了两口,就惊奇地喊起来:“面包更甜,甜得发苦。真见鬼。”客人尝尝主人妻子送上的面包,却并不甜。但出于礼貌,他们没有再多评论。

客人走后,法利德别尔格便要寻个究竟。他习惯地把手伸进口袋,摸出那支铅笔,准备写下全过程,再一一分析。他忽然想起,在用铅笔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实验后,没有洗手就去端盘子,难道铅笔有问题?他用舌头舐了舐铅笔,果然甜得发苦。他把铅笔拿到灯下端详,笔杆上附着一层粉末,甜味就来自粉末。

法利德别尔格眼前一亮,这发甜的粉末,必然是实验中挥发出来的衍生物。平时,每天工作以前,都由清洁工把仪器、工作台、记事本的封面等揩拭得干干净净,只有这铅笔是“漏网之鱼”,因而成了甜味的携带物。

法利德别尔格又改进试验,专门设置了收集衍生物的设备。一天,二天,⋯⋯几天下来,果然获取了一些粉状物。他取了一撮放到嘴里一尝,竟苦得难忍,便连忙吐出。吐了几口以后,嘴里忽然甜起来。他立即猜出,这是一种比糖甜得多的物质,经过稀释、分析,果然比糖甜数百倍(后来经精确分析,比食糖甜 500 倍)。他知道,俄罗斯为了制糖,每年要种植大片大片的甜菜,如果能采用工业生产获取很甜的物质该有多大的意义呀。

于是,法利德别尔格断然放弃了还没有摸出头绪的提炼香料的实验活动,一心一意从事从煤焦油中提取糖精的新实验。不久,获得成功。1879 年, 他获得了生产糖精的专利。1886 年,他迁往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糖精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