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节获出版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著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出版过程中,闪现着作家在险恶的环境下战胜令人憎恶的沙皇书报检查制度的智慧之光。 1802 年 7 月 7 日。沙皇宪兵以“国事犯”的罪名把车尔尼雪夫斯基关进

了圣彼得堡罗要塞阿历克赛三角堡一间阴暗潮湿的单人囚室。但是森严的牢房关不住他的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向负责审理他案件的戈里岑公爵声称, 他事先巳支取过一笔稿费,要为《现代人》杂志写一部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在得到准许后,这位“国事犯”仅仅用了 110 天时间,就在次年 4 月

  1. 日写完了全书。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代“新人”、平民知识分子出身的一代革命民主派,描写了这一代新人的生活、斗争、理想和情操。试图回答“俄国向何处去?”“俄国人民究竟应该怎么办:。”这样一些极端重要的问题。因此,小说取名为《怎么办?新人的故率》。

这样一部充满着革命民主色彩的小说,当然通不过沙皇书报检查机关审查官的严关。为了迷惑书报检查机关,车尔尼雪夫斯基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了明暗两条情节发展的线索,给小说的真实内容“盖上一层迷雾”。

明线描写中学生薇拉的母亲把女儿当作摇钱树,强迫她嫁给一个流氓阔少。薇拉抗拒母命,在绝望中被大学生普罗霍夫用假结婚的方法救出,两人后来真的结为夫妻。不久薇拉对普罗霍夫的同学吉尔沙诺夫产生了真正的爱情。普罗霍夫知情后,为了成全两人,制造自杀假象,离家出走,使薇拉和吉尔沙诺夫结成了美满的家庭。数年后普罗霍夫化名毕蒙特从海外归来,同卡杰琳娜结婚,并同薇拉一家为邻,友好相处。

暗线则围绕着薇拉在革命者启发指引下由一个普通妇女成长为“新人” 的历和展开,写的是“杰出的新人”们的地下革命活动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为了骗过审查官,暗线的主要情节分散穿插在明线的情节之中,有的浓笔一抹,有的一闪而过,有的含蓄暗示,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并且采取寓言式的表达方法,用隐语、比喻和日常生活事件来暗示重大的内容。例如“严格主义”、“特别的人”、“最高尚的人”、“聪明的好人”暗指革命者;“未婚妻”暗指革命事业;“地下屋”暗指沙皇的黑暗统治;“布景的转换”暗指社会变革;反动势力被称为“腐朽的泥土”;人民则被称为“纯良的泥土”。书中描述的春游、舞会、茶会,实际上是指革命者的宣传组织活动。为了更好地掩护暗线的革命内容,在明线的结构安徘上“故弄玄虚”,在小说一开头就展开了普罗霍夫自杀的场面,摆出这是一本三角恋爱小说的架势,留下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

这些巧妙的障眼法,果然使负责审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官员中计,以为这真是一部恋爱小说,同意把稿件寄给《现代人》杂志。书报检查官别凯洛夫一见邮包上监狱审讯部门的火漆印,也立即通过了审查。

小说在《现代人》杂志 3、4、5 期上连载发表后,沙皇政府终于发觉上了大当,小说立即遭禁,书报检查官也被撤职。但为时已晚《怎么办?》震撼了俄国文坛,成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教科书”,激励着人们投身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洪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