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中的日月星辰

大儒有言,不通声韵训诂,不懂天文历法,不能读古书。我国古典诗文中特别注重对闪耀群星的描写,这是古代天象记载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发展和传播天文学知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古典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包括二十八宿、银河与牛郎织女、南斗和北斗,以及其他著名星斗,它们不仅具有天文学意义,其背后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

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天文知识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常识,像《诗经》里的一些涉及天文现象的诗句,无非都是农夫、妇人、戍卒、儿童们挂在口头上的。

其实,在作为我国诗歌源头的《诗经》中,浩瀚神秘的星空就已经是诗歌中常见的描写对象了,后代文学作品中最常涉及的星宿,在《诗经》中基本上都已出现。

清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著名笔记《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火”、“三星”、“毕”、“龙尾”都是星星的名称。

“七月流火”源于《豳风·七月》,说的是大火星。大火星就是心宿二,也就是现代的天蝎座蝎尾倒刺上呈一条直线的3颗星的中第二颗。它是一颗著名的红色亮星,体积为太阳的2700万倍,距离地球为424光年,在夏季的夜空中特别明显。

“七月流火”本来的意思是说,至7月,大火星开始往下走,天气渐渐转凉。在此后的“九月授衣”,开始准备冬衣。就连蟋蟀也配合着节气和气候,“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所以,“七月流火”的意义并不是像现代人根据字面上理解的那样,以为说的是7月天气炎热。

大火星在《左传》中也有记载,其中的童谣有“龙尾伏辰”之说,“龙尾”即尾宿,是现在天蝎座的整个尾巴,“辰”即是心宿。

《唐风·绸缪》中的“三星在户”,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三星,它们是现代的猎户座中间的呈一条直线的3颗星,在希腊神话中是猎户的腰带。

参宿三星出现在寥落的冬季夜空,非常容易辨识。《唐风·绸缪》一诗写的是一位少女,在清冷的冬季望着挂在门端的参宿三星,思念自己的意中人,“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三星在户”也有其他美好寓意,如古代人常常在新婚夫妇的门侧题写“三星在户,五世其昌”的对联。

参宿一星与前面说到的心宿二星在天穹上180度相对,两两相望此升彼落,永远不能相逢。心宿二星又名“商星”,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说的就是朋友之间的隔绝难以相见。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中的“毕”是二十八宿中的毕宿,“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民间认为当月亮经过毕宿时,天就要下滂沱大雨。毕宿有8颗星,在古代又称“天口”,形似古时田猎用的长柄网,而这种长柄网的名字就叫“毕”。

毕宿在现代是金牛座那著名的“Y”形群星,在冬末春初时的黄昏出现于南方的星空。其中,据说作为牛的左眼的毕宿五,也是天空中有名的亮星,是古代航海者辨别航向的重要依据。

古典诗文中提到的银河与牛郎、织女,既有天文学意义,更有文学意蕴。夜空的银河如同一条奔腾的急流,从东北向南横跨整个天空。

一年四季之中,夏末秋初季节的银河最为明亮壮观。银河古称“天汉”,“汉”是地上的汉江,天汉就是天河。

《诗经》经常写道天汉。《大雅·云汉》说“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意为那烟波浩渺的银河在天空中流转,为本来就热闹的星空平添了一抹浪漫主义色彩。

织女星距离地球26.5光年,是整个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第四亮的恒星。在织女星旁边有4颗小星组成一个菱形,我国古人认为那是织女织布用的梭子。

牵牛星距离地球16.7光年,它和左右两颗小星呈一条直线,我国民间称之为“扁担星”,传说中两颗小星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

把银河与牵牛织女联系到一起,也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的。《小雅·大东》就是民间对星空的淳朴理解:“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银河波光粼粼,左岸的织女一天忙至晚也织不出美丽的花纹,右岸的牵牛星也没有驾着车子来迎接她。短短几句里故事多多,已经具备了后世牵牛织女传说的基本要素了。

在情感丰富而内敛的古人眼中,这流转于天的银河,就成了他们失眠之夜眺望的对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就是唐玄宗所经历的每一个夜晚。

唐代另一个诗人李商隐《嫦娥》一诗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初秋季节,长河渐落,又是一夜过去,诗中寂寥凄清的情绪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诗人在写银河时,总是把它与牵牛星、织女星一起描写。唐代诗人杜牧《秋夕》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境与李商隐的《嫦娥》相类似,不过一写在天之人,一写在地之人罢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与以上两诗不同,独具豪迈的浪漫主义色彩。

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故事元素: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牵牛星遥远,织女星明亮,终日相望却不能相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意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民间传说中有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聚的情节。到了后世诗人手里,这个颇富悲剧色彩的故事获得了更多的同情。

宋代词人秦观《鹊桥仙》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已经成为对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的最高赞颂而千古流传。

南斗是由6颗星围聚成斗的形状,隶属于现代的人马座;北斗为北斗七星,是小熊座。南斗和北斗中每一颗星在我国古代都各有名称,南斗六星分别名为天府、天相、天梁、天同、天枢、天机,北斗七星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这两组星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亮星,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形状和它们所在的位置,格外能够引起诗人们的联想和歌颂。对于南斗和北斗的描写,当然也要从《诗经》说起。

《小雅·大东》记载:“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箕”即箕宿,因为形似簸箕而得名,斗则是南斗的斗宿,“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

可是天上的簸箕却不能用来簸米扬康,斗勺也不能用来舀酒盛水。不得不说古人的思维真是浪漫离奇。

唐代有一位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刘方平,写了一首《月夜》诗: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末夏初的夜晚的闲适生活,其中真实再现了当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夜空情境。

无独有偶,曾经造成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的左思《吴都赋》中也说“仰南斗以斟酌”,也是要用天上的星斗来斟酒。

相对而言,北斗的知名度比南斗高,因为它位于北天极附近,又像时针一样指着北极星而旋转,一年四季可见,一夜到亮可见。北斗不仅是天上的著名天象,同时也是古人借以判断季节的依据之一。

诸子百家之一的《鹖冠子》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是说黄昏时刻,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时,则分别标志着春夏秋冬的开始。而午夜子时,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时,则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4个节气。

古人的观察非常细致。《古诗十九首》里面的“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所描写的正是“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情景。杜甫《赠王二十四侍郎契》“一别星桥夜,三移斗柄春”,说的则斗柄3次东指,已经过了3年了。

北斗四季旋转不停,整夜旋转不停,因而格外容易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李白《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与“长河渐落”的即将破晓的天象不同,“北斗挂西楼”则是夏季深夜的情景。

月亮是古今诗人最喜欢写到的景物之一,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不同诗人在不同时候写下的月亮也是不同的,因而很有辨析的必要。

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写的是新月,农历月初的黄昏出现于西方的天空,两只尖角朝向斜上方。

唐代诗人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写的是上弦月,是新月越来越满,变成半个月亮的样子,其中的直线位于偏上方。

上弦月再发展下去就是满月,就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所描写的样子。

圆月渐缺,就变成了直线偏下弦乐和两只和尖角朝向斜下方的残月,即唐代诗人李贺的“晓月当帘挂玉弓”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的即是残月。

二十八宿是古代我国人对黄道附近的群星的划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就是黄道,可是在古人看来,明明是太阳在绕着大地旋转,因此名为“黄道”。我们称之为“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因为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而屡屡被诗人们写到,上面所罗列的《诗经》中提到的就包括了心宿、参宿、毕宿、斗宿、箕宿等。

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所在的南昌,所对应的天上的星宿是翼宿和轸宿,因而是“星分翼轸”。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写有一首《二十八宿歌赠别无咎》,在一首送别诗中囊括了全部的二十八宿。

天空上的星斗以年为周期流转变化,而月亮则是一个月运行一个周期,所以在古人看来,星斗的变动较少,而仿佛好像月亮在各个星宿中穿行一样。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的就是月亮仿佛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流连徘徊。

要说最有名的星斗,恐怕要数北极星了,因为北极星是天上众星旋转所围绕的中心点。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滕王阁序》写道:“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杜甫《登楼》写道:“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都足以说明北极星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呈一个斜角直指北天极,由于地轴存在微小的偏振,所以北极星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由地轴所指向的那一小片区域里的群星轮流担任的。

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α星,据测算,14000年以后,织女星距离北天极最近,倒是的北极星将会是织女星。

《诗经·小雅·大东》记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意思是东方有一颗亮星叫“启明星”,西方有一颗亮星叫“长庚星”,而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

《韩诗外传》解释说:“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太白也就是金星,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天体,在黎明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西方。

黎明和黄昏,正是日月隐去众星未显之时,天空只有一颗闪耀如钻石的金星。

李白的诗歌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之句,据说李白的母亲怀孕时梦见太白星入怀,所以他的父亲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因此李白对太白星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描写太白星道:“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这颗孤傲的亮星同时也是他自己。

在另一首《登太白峰》中,李白写道: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一首诗中出现了太白峰、太白星和李太白3个太白,妙趣横生。

金星是行星,而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恒星则是天狼星。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星位于大犬座,通常和猎户座一起出现,位于猎户座的左下方。在西方的天文神话中,看上去就像猎户带着猎犬,壁垒森严地准备与迎面而来的金牛作战。

在我国古代的天文系统中,天狼星是代表侵略和战争的一颗星星,在苏轼的词中,它代表着刚刚与北宋王朝发生过战争的西夏,所以“西北望,射天狼”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平伏侵略战争的良好愿望。

总之,古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具有天文和文学双重含义。从天文学的角度讲,当代学者在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时,许多年份的考订都经过了都借助了古籍中对天文现象的记载。

而根据现代发达的科技水平,我们可以推知几千年前或几千年后的某一夜有什么天文现象发生,或者当晚的天象是什么情况。

[旁注]

顾炎武 (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三大儒。他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杜甫 (712年~770年),世称“杜工部”、“杜老”、“杜陵”、“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的“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诗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白居易 (772年~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而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李商隐 (约812年或813~约858年),唐代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而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杜牧 (803年~约852年)。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刘禹锡 (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19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秦观 (1049年~1100年),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品有《淮海集》、《鹊桥仙》等。

刘方平 匈奴族。唐代河南洛阳人。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左思 (约250年~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存世诗文千余篇,内容讴歌理想,抒发悲愤,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

张继 (约715年~约779年)。唐代诗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年间的进士。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张九龄 (678年~740年),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诗风清淡。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心耿耿尽职,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对扫除唐代初所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李贺 (790年~816),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至晚唐时期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开创“长吉体”诗歌。代表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和《秋来》。

王勃 (649年或650年~676年或675年),唐代诗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黄庭坚 (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北宋时期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与秦观并称“秦黄”。

苏轼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阅读链接]

传说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原是一对夫妻,但只能每年七夕相聚一次。

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一天,老牛让牛郎去树林边,会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织女和他结为夫妻。事情和老牛说的一样,牛郎与织女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织女原来是天上的织女星下凡,她正在享受幸福生活,却被天神抓走了,牛郎带着儿女披着牛皮追去。这时,王母拿下簪子划了条天河,他们被隔开了。他们互相挣扎着,王母最后就让他们每年见一次,就形成了现在的“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