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

道教以“太清”命名之宫观,多不胜举。兹记其二:鹿邑太清宫 在河南鹿邑县城东五公里处。原属楚国苦县地,传为老子之故里。汉桓帝延熹八年(165),遣中常侍左忄官于该地祀老子,设华盖座,用郊天乐,命陈相边韶作铭以纪之。隋文帝开皇六年(586),诏亳州刺史杨元胄,考其故迹,营建宫宇,敕内史舍人薛道衡作《祠庭颂》。唐尊老子为圣祖,太宗贞观元年(627),敕修其宫,给人户五十,以供洒扫。高宗乾封(666~667)中,亲诣道宫,追加老子玄元皇帝尊号,宫殿坛宇,并令修创,名紫微宫。置令、

丞各一员,岁时荐飨。玄宗开元三年(715),亲书《道德经》刊石,立于宫内。天宝二年(743),诏改紫微宫曰太清宫。文宗太和七年(833),宫遭水潦,敕宣武军节度使李程兼太清宫使,加以修葺,寻复完美。①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卷二记唐时该宫之情状,曰:“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君降生之宅也。

…… 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圣御容,列侍于老君左右。两宫二观(指祀老子之太清宫和武后时所建祀老子母之洞霄宫——引者注),古桧千余树,屋宇七百余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卫宫所。”②宋代亦崇祀老子,建隆元年(963),遣使诣宫致祭,太宗淳化四年(993)和真宗咸平五年(1002),两度遣使修葺。

大中祥符五年(1012),册上老子尊号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增修其宫,改名明道宫。③北宋末,靖康之乱,宫被焚毁。入金以后,相继兴复。大定二十四年(1184),“创为三清、玉帝二大殿,灵宝、五师、九曜、十二元辰、四圣、三官诸小殿宇”。大定二十六年再立前后三门,“至丁未岁(1187), 复建洞霄先天太后大殿。⋯⋯其宫中已就者,前后三 PP 虚无殿,西转 PP 廊一十间;太极殿之东,创为七元殿,殿南北转角行廊一十三间;太极殿之西, 立南北殿,殿南北转角行廊二十间。东立五岳殿,诸位并已完成”。④规模仍然颇大。

金末,太清宫又毁于兵乱中,“复值河、涡合流,向之仙宫,漂荡无遗”。

⑤蒙古宪宗六年(1256)重修,经约十二年,再具规模:“像太上于其中,东华、文始列于左右,洞灵、通玄、冲虚、南华次之,仙貌俨然,见者加敬。虽余者未完,已足以奉香火之供。”⑥元末再毁于兵火。明万历七年(1579) 和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但皆难以恢复旧貌。清《鹿邑县志》卷十一云:太清宫经“历代增修,有紫极、广灵、太清三宫以祀老子。紫微为元末韩林儿所毁,础石尚存”。⑦清朱书《游濑乡记》云:“古苦县濑乡,在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境,太清宫在焉,祠老子也。⋯⋯尝考太清宫之祀,始盛于唐,再盛于宋,金元仍之,代有增饰,盖千年矣。小明王韩林儿撤毁荒废, 迄今不复。”又云:“度旧制宏巨,占地数百亩,为前后两宫,今皆禾黍矣!”

⑧1981 年,河南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建成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围墙、山门等。1988 年,重雕玉石老君像,置于太极殿中。

沈阳太清宫 在辽宁沈阳市。初由全真龙门派道士郭守真创于清康熙二年(1663),名三教堂。《奉天通志》卷二百二十二郭守真传曰:“郭守真,字致虚,号静阳子,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开山阐教之始祖也。⋯⋯康熙元年(1662),收度弟子王太祥、高太悟等八人。二年(1663)春旱,将军乌

(库礼)请郭(守真)祈雨,立应。爰赐地基,于外攘关角楼西隅玄武池, 撤水筑基,建筑三教堂,堂北起高阁三楹。⋯⋯洎雍正七年(1729),其弟子高太悟、嗣法孙赵一尘重修三教堂,更名为太清宫”。

⑨该书卷九十二“太清宫”条又谓:乾隆(1736~1795)间,监院赵一尘重修。有殿宇八十八楹。内有老君殿、关帝殿,及玉皇阁、吕祖楼、十方堂等。为关东道教十方丛林,关东道教总分会设于宫内。AB1983 年,国务院将其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注:①②③⑤⑥ 《道藏》第 19 册715~716 页,第 10 册 804 页,第 19 册 715~716 页,715~716 页,715~716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年④ 《道家金石略》1047 页,文物出版社,1988 年⑦ 清乾隆《鹿邑县志》卷十一,

木刻线装本⑧ 《小方壶舆地丛钞》第四帙,第 16 册 1690 页,上海著易堂

木刻本⑨AB 民国《奉天通志》第 5 册 4709 页,第 2 册 2102 页,沈阳古旧书店缩印,198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