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左”倾错误对农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害的深刻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农村经营形式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调整了农产品的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5 年来, 我国 9 亿农民和农业战线不断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和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农业生产潜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使农业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和全面活跃的好势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中国农村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
——农业生产以较高速度发展。1953-1978 年农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2%,而 1981—1985 年“六五”计划期间却达到 11. 85%。此后农业发展速度虽然放慢,但仍然高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同一时期的发展速度。1993 年,农业总产值为 15735 亿元,比 1978 年的 1397 亿元增长了 10 倍。
——农业连年丰收,粮食达到自给,棉花自给有余,许多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我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农村人口的 30%, 是世界上一个农业大国。一些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建国初就居世界前列。40 多年来,我们不仅保持了原有地位,并且有所提高,一些产品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992 年同占世界粮食产量比重的 21%,位次由第 2 位上升到第 1 位。1993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4.56 亿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用占世界 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 22%人口的吃饭问题。棉花产量从1978 年的 216 万吨,增至 1992 年的 450 万吨,1984 年曾达到 625 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1985 年后一直在世界棉花总产量中占第 1 位。粮棉生产的改观使我国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除个别地区外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其他农副产品产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除粮食、棉花在世界上占第 1 位以外,猪牛羊肉产量、油菜籽产量也在世界上占第 1 位。茶
叶、花生的产量在世界上占第 2 位。
——单一的种植业特别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多层次的综合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的比重提高,农林牧副渔五业结构中,林牧副渔比重提高,其增长幅度也较大。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中, 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比重提高,即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第一产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经济内部的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安排。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乡镇企业 1978 年只有 152 万个,到 1993 年已增至 2321
万个,乡镇企业职工人数 1978 年只有 2826 万人,到 1993 年时已增至 1.1
亿人; 1993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比 1978 年的 493 亿元翻了近两番。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和工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生产部门,它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十几年农村的全面改革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粮棉产量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棉花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继续趋向合理,多年薄弱的畜牧业、渔业有了新的发展;在种植业内部,优质品种的粮食、棉花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使
农产品进一步朝着优质高产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小农经济的束缚,树立了尊重科学、重视人才,依靠智力发展商品生产的新观念;农业生产的技术状况进一步改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迅速普及和推广,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