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六朝家书

曹操家训之诸儿令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氏。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诗人。东汉末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由此发展起自己的势力。196,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扫平北方异己力量。曹操雄才大略,在统治时期颇有作为,大兴水利,积极垦荒,减轻赋税,遏制地方豪强,使生产得以恢复。晚年封魏王。

【原文】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者,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赏析】

三国时,寿春、汉中、长安均为重镇之地,曹操有意派儿子前往镇守。从史料看,此命令应颁布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前后。曹操主持军政,重视唯才是举,不避亲眷,将部属与儿子是一视同仁的。家训表现了对儿子温厚的父爱,但也袒露了不以家私代天下的胸襟。古人尚能有此见地,何况我们今人呢?

诸葛亮诫子书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王郎琊郡阳都县人(今山东沂南)。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与言天下事,后出山助刘备联吴抗魏,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崩,太子刘禅继位,封亮为武乡侯。后因积劳成疾,病逝军中,谥曰“忠武”。诸葛亮之子,名瞻,工书画,聪敏强记,蜀人追思亮,均爱其才敏。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赏析】

这篇家书篇幅虽短,不足百字,但却有好几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使人受益匪浅。诸葛亮不仅教导年轻人明白立志重要性,而且还阐述了如何立志。一个无志向、或立了志而又摇摆不定、见异思迁的人,在事业上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诫子书》的观点,经过几千年的印证,无疑是正确的。今天重读《诫子书》,对于年轻人的立志勤学、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陆逊诫子弟

【作者简介】

陆逊(183~245),字伯言,三国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江南士族。起初为孙权的幕僚,后为海昌屯田都尉。陆逊多谋善断,曾与吕蒙定袭取关羽之计。黄武元年(222),刘备攻吴,他任大都督,坚守七八月不战,直待蜀军疲惫,利用顺风放火,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加拜辅国将军。后任荆州牧,久镇武昌(今湖北鄂械),官至丞相。

【原文】

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为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

【赏析】

陆逊这段家训很短,但却意蕴丰富,谈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有才华,不怕无用武之地;如果没有本事,却千方百计为自己谋取荣誉和地位,只会适得其反,最终只会带来祸害。

曹丕诫子

【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的次子。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220~226在位。曹操死后,他袭位为魏王。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特权。不久代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所著《典论·论文》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颇有贡献。有《魏文帝集》传世。

【原文】

父母于子,虽肝肠腐烂,为其掩避,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然行之不改,久矣人自知之。用此任官,不亦难乎?

【赏析】

这篇家训采用了由此及彼的方法,从指出父母不能因疼爱子女而袒护他们的过错到做官的道理,说明因爱而过分地隐藏子女或别人的过错,最终将会适得其反。

曹衮诫子言

【作者简介】

曹衮,三国魏武帝曹操之子,为中山恭王。

【原文】

汝幼少未闻义,方早为人君,但知乐而不知苦。不知苦。必将以骄奢为失也。接大臣务以礼,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膝谏之;谏之不从,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毋;若犹不改,当以奏闻,并辞国土。与其守宠罹祸,不若贫贱全身也。此亦谓大罪恶耳。其微过细故当掩之。

【赏析】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这样的传统并发扬光大。现今大多数人家已是独生子女,似乎并没有兄弟姐妹相处的摩擦,好像也可以不说什么兄仁弟恭,但如果从“爱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等自己的“兄弟姐妹”呢?

王昶家训之知足常乐

【作者简介】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晋阳(今属山西)人。魏明帝时累官至司空,卒谥穆。著有《治论》、《兵书》数十篇。

【原文】

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凶吉,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

【赏析】

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是人要知足才能常乐,这是人生活态度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知道知足,就能激流勇退,才是君子的明智之举止,才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

嵇康家诫

【作者简介】

嵇康(225~264),字叔夜,谯郡钅至(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精诗文,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嵇中散集》传世。

【原文】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当量其善者,拟议而后动。若心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贰,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解,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荣华熠熠,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叔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耳。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柬俏无累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凡行事先自审其可,若于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若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穿。此又秉志之一隅也。不须行小小束脩之意气,若见。脩若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距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已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中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豫之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足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某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倘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于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二义无可,故当远之也。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讦漫,虽胜何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谗,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

自非知旧邻比,庶几以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议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于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会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见之而走。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不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迹也。非意所钦重者,而来戏调,蚩笑友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于不共,亦勿大求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自非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损,华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又慎不须离楼,强劝人酒。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稍逆也。见醉熏熏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

【赏析】

嵇康主张回归自然,他追求的至人,是“遁世之士,荣期倚季之俦”,以此做为自己立志和做人的目标。嵇康是一个天质自然、恬静寡欲的人是当时“竹林七贤”之一。在教育下一代上,尤看重立志。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做事、做人。阐明“立身当清远”的道理,教人如何修身、处世,大到与君子交往,小到与邻人相处,乃至饮酒的礼节,均一一论及。说明人在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应该从多方面去努力。在当今,望子成龙已成为做父母的育儿目标,但往往勿视了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启发、诱导孩子,这篇家训应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荀勖语诸子

【作者简介】

荀勖(289),西晋颖阴人(今河南许昌)人。字公曾。初仕魏,累任中郎。入晋为侍中,封济北郡公,后领秘书监,进位光禄大夫,专管机事,官终尚书令。为人谨慎,博学多识,颇通音律。

【原文】

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汝等亦当宦达人间,宜识吾此意。

【赏析】

荀勖专管朝廷的机密,出于职责的需要,所以他以为人缜密成为处世的准则。“人臣不密则失身”,这是他从宦海生涯中得出的教训。尽管荀勖这段家训是对儿子们传授仕途显达的诀窍,但其中尽职尽贵、一心为公的思想,还是具有教益的。

羊祜诫子书

【作者简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晋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为蔡邕外孙。武帝时镇守襄阳,致力修德,颇得江汉之人心,官至征南大将军。曾经陈述伐吴之计策。后病逝,民为之建庙立碑于岘山。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时称“堕泪碑。”

【原文】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谘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耻及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讽诵之。

【赏析】

在这篇家书中,羊祜在分析家里三代一代不如一代原因的同时,得出了“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的结论。羊祜认为恭敬、谨慎才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而后再加强其他方面的修养。

刘义隆诫江夏王义恭书

【作者简介】

刘义隆(407~453),即南朝宋文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在位三十年,躬勤政事,简靖为心,故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元嘉之治”。他在位期间,下令设立文学馆,与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并列,对文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有文集10卷,已散佚。

【原文】

汝以弱冠,便亲方任。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曰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今既分张,言集无日,无由复得动相规诲,宜深自砥砺,思而后行。开布诚心,厝怀平当,亲礼国士,友接佳流,识别贤愚,鉴察邪正,然后能尽君子之心,收小人之力。

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而进德修业,未有可称,吾所以恨之而不能已已者也。汝性褊急,袁太妃亦说如此。性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在,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应慨然立志,念自裁抑。何至丈夫方欲赞世成名而无断者哉?今粗疏十数事,汝别时可省也。远大者岂可具言,细碎复非笔可尽。

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豁达大度,汉祖之德;猜忌褊急,魏武之累。《汉书》称卫青云:“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已举事,深宜鉴此。

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便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只顺之理。苛有所怀,密自书陈。若形迹之间,深宜慎护。至于尔时安危,天下决汝二人耳,勿忘吾言。

今既进袁大妃供给,计足充诸用,此外一不须复有求取,近亦具白此意。唯脱应大饷致,而当时遇有所乏,汝自可少多供奉耳。汝一月自用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

西楚殷旷,常宜早起,接对宾侣,勿使留滞。判急务讫,然后可入问讯,既睹颜色,审起居,便应即出,不须久停,以废庶事也。下日及夜,自有余闲。

府舍住止,园池堂观,略所谙究,计当无须改作。司徒亦云尔。若脱于左右之宜,须小小回易,当以始至一治为限,不烦纷纭,日求新异。

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汝复不习,殊当未有次第。讯前一二日,取讯簿密与刘湛辈共详,大不同也。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万一如此,必有大吝,非唯讯狱,君子用心,自不应尔。刑狱不可拥滞,一月可再讯。

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古人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或相谗构,勿轻信受,每有此事,当善察之。

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量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

以贵陵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

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蒱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汝嫔侍左右,已有数人,既始至西,未可匆匆复有所纳。

宜数引见佐史,非唯臣主自应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则无因得尽人,人不尽,复何由知其众事?广引视听,既益开博,于言事者,又差有地也。

【赏析】

刘义恭为宋武帝刘裕第五子,俊秀聪颖,深受宠爱。封其为江夏王,出为都督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宋文帝念其性情骄奢,恐难胜任,深为忧虑,与书谆谆告诫。针对弟弟的情况,告诫他为人要力戒骄矜褊狭,礼贤下士;生活不可过分奢侈,力戒赌博、酗酒、狩猎之事;为官要勤于政事,从善如流,妥善处理好与僚体属吏的关系,还要做到体察下情,多与下属沟通接触,多听多看增长才识,以至洞晓天下事。

该书信集国事家务于一体,用词澹朴晓畅,不假修饰,说理透彻,情感恳切,既不失帝王尊严,更多的是兄长式的教诲,饱含手足亲情,读后令人难忘。

王僧虔诫子

【作者简介】

王僧虔(426~485),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大书法家王羲之四世族孙。南朝未时任秘书,官至尚节令。入齐,转待中、湖州刺史。喜文史,通音律,工正楷、行书。其书法继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当时所推崇,影响及于唐宋。有《王琰帖)、《论书》传世。

【原文】

知汝恨吾不许汝学,欲自悔厉,或以阖棺自欺,或更择美业,且得有慨,亦慰穷生。但亟闻斯唱,未睹其实,请从先师,听言观行,冀此不复虚身。吾未信汝,非徒然也。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复徙业就玄,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仿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通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睹矣。且论注百氏,荆州八帙;又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修,而欲延大宾者哉!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众篇何者,内外八帙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长,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由吾不学,无以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阿越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谪?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再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再耳,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吾在世虽乏德素,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惟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已切身,岂复关吾邪?汝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

【赏析】

这篇家训是有关于读书问题而提出的告诫。王僧虔认为张衡思侔造化,郭象口类悬河,都是他们勤劳辛苦的结果,“不自劳苦,何由至此?”作者勉励儿子们要刻苦读书,万不可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篇家训还有一尤其值得关注的亮点,那就是作者用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一些深刻的道理,这一笔法读来发人深省。

颜氏家训之兄弟以死相随

【作者简介】

颜之推(513—?),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早受承家学,后从湘东王自讲庄、老。觉前者谈玄说虚,不以为意,转学《周礼》、《左传》,广为披览。先在梁为官,任湘东王参军职。后入北齐朝,居中书舍人职,因善于应对、强于词令,受赏识官至黄门侍即。历经数朝,阅历甚广。所著《颜氏家训》盛名古今。

【原文】

江陵王玄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爱,所得甘旨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没,玄绍此形体魁梧,为兵所囿,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鲜。遂并命尔。

【赏析】

手足之情有时表现的尤令人感动,正如这篇家训中说到的江陵王氏三兄弟的故事,危难当头,尤见兄弟情真。世间手足之谊,大概莫过于替兄去死,在冥界也紧紧相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