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与秦汉家书

姬旦戒子伯禽

【作者简介】

姬旦,姓姬,名旦。出生年月失考。西周初政治家,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封地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周公旦。早年随周武王伐纣、商后又辅佐成王,平定蔡叔、霍叔、管叔及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建洛邑为东都(今河南洛阳)。据传,他重视礼乐,制定周朝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的开明统治,鼓励发展,一时民食充裕,天下太平,形成所谓“威康之治”。周公家训对后世影响甚大。

【原文】

慎无以国骄人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勿以鲁国骄士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勿以鲁国骄士矣。

【赏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家喻户晓。在这里,周公且告诫儿子伯禽要像自己一样,并不因身份的尊贵而轻视有识之士,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恭谦之心广招天下贤才;还告诫儿子要居安思危,好好治理鲁国。

孙叔敖家训

【作者简介】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公元前579年肴阝(今河南郑州东)之战时,辅助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相传他三任令尹而不喜,三次去职不悔。

孙叔敖文韬武略,善于治国,也善于治家。

【原文】

王封汝,必无居利地也。楚、越之间有寝丘者,甚恶,可长有以食也。

【赏析】

孙叔敖告诫子孙,在大王分封的时候,应要求环境险恶的地方,只要艰苦创业,一样可以兴旺不衰。为官者能否守住节操、大义是一种考验,孙叔敖临终不忘警示子女,可见其心境之明净和高远。

公孙侨家训

【作者简介】

公孙侨(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为卿,23年执政,历郑简公、定公两朝。时晋、楚争霸,郑国弱小,他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有利农业生产;后又创立按“丘”征“赋”制度,把“刑书”(法侔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使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得以安然无事。公孙侨死后,郑国“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就连孔子闻其死,也为之出涕。

【原文】

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侨闻之: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国不困,怀服如归,是故作坛以昭其功,宣告后人,无怠于德。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职贡,从其时命。不然,则重其币帛,以贺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国之祸也,焉用作坛以昭其祸?所以告子孙,无昭祸焉可也。

【赏析】

公孙侨从政治家的角度纵论处理大、小国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小国如想保持尊严和自己的地位,切勿惹是生非给自己招致灾祸。这里虽是论立国之道,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无启迪。

孟轲母训儿

【作者简介】

孟轲的母亲仉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以教子有方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汉代学者刘向的《列女传》记录了她的事迹。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学所至,孟子自若。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俱而问其故。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俱,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赏析】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如果荒废学业,就会像快要织好的布被剪断一样半途而废。父母是人一生中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但绝大多数的父母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扮演这一角色。而这则故事中的孟母可为为人父母学习的榜样。孟子听从了母亲的教诲,改正错误,坚持不懈地勤苦学习,终于成天下名儒。

韩非家训

【作者简介】

韩非(前234),战国时思想家、散文家。韩国的旁支公子。他曾是荀子的学生,但其思想又源于老子,综合了商鞅、申不害前法家的思想,最后形成了更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见韩国削弱,曾屡次上书谏韩王,韩王不用。于是发愤著书。书传到泰国,为秦王所称赞。后韩非出使到秦,为李斯所陷害。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赏析】

应该如何教育子女,一直是人们关切的话题,因为在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太多的期望。这篇文章指出了儿童教育的严肃性,指出做父母的教育子女,要随时随地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

刘邦手敕太子

【作者简介】

刘邦,即汉高祖(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今属江苏省)人氏。早年曾任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事,他率众响应,自称沛公。初为项梁部属,后与项羽共同伐秦,先行攻入咸阳,被封为汉王。不久,即与项羽反目,展开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灭项羽,统一全国,建立西汉政权,定都咸阳。统治期间,他模仿秦朝制度,确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迁六国旧贵族和豪强于汉中,加以控制。在翦灭韩信、彭越、英布割剧势力的同时,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为发展农业生产、开拓西汉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昔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为事也。今定汝为嗣。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余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赏析】

这是汉高祖刘邦病危时写给长子刘盈的一封敕书。敕书确定太子刘盈为皇位继承人。

这封敕书篇幅虽不长,但却包涵了刘邦以一个父亲和帝王的身份,临终向儿子和帝位继承人谆谆告诫:要读书、要用贤、要治理好天下。敕书一反通常的命令式而用刘邦自己从政的切身体会要儿子理解和省悟做一个帝王身上所负的重任。此敕书言简意深,情浓意重,语言朴实无华,在历代帝王敕书中别具特色。

东方朔诫子书

【作者简介】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西汉文学家,博学多才,尤善辞赋,以《答客难》较为有名。汉武帝当政时期,为太中大夫,性情诙谐滑稽,常以滑稽讽谏时事。

【原文】

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赏析】

东方朔认为,明智的人,就是那些为人处世能做到恰到好处,能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进退有则、游刃有余的人。他以此来劝勉子弟如何居官处世。

刘向诫子歆书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前6),字子政,汉宗室。为人俭朴,廉洁乐道,不交接世俗,精研经学与天文。成帝时,数次上书言事,论时政得失,语甚痛切,发于至诚。尝奉旨典校宫中藏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鼻祖。有三子,皆好学,以少子刘歆最为知名。

【原文】

告歆无忽: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亏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人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受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

【赏析】

从刘向的这篇家训中,我们能感受到一般鲜明辩证主义气息。刘向的“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和“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这两句极富哲理的话告诫他的儿子刘歆,身居要职,务必要恭谨敬事,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祸害,长保荣显。

萧何诫后世

【作者简介】

萧何(前193),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诸将皆取金帛,何独收秦相府律令图书,得以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社会情况。楚汉之战时,荐韩信为大将,自任丞相,留守关中,输兵馈饷,军需无乏,对刘邦克项羽,建立汉朝,立有大功。汉初以功第一封郯侯。定律令制度,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发展生产、巩固中央集权起过重要作用,为开国名相。所作《九章律》,今佚。

【原文】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赏析】

萧何为汉朝开国丞相,功名显赫,位居人极,但却十分谨慎自律,为后人所推崇。萧何以短短的十四个字告诫后代子孙,应效法自己的节俭作风,言传身教,难能可贵。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作者简介】

马援(前14~49),字文渊,东汉茂陵人。少有大志,后事光武帝破隗嚣,拜伏波将军,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功,封新息侯。他曾在西北养马,得专家传授,发展了相马法,著有《铜马相法》。马严、马敦为马援的两个侄儿,少而孤,交结诸贤,并知名当世。马援要求子侄很严,其《诫兄子严、敦书》,历来为世人传诵。

【原文】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赏析】

马援说,喜欢议论他人长短,随便讥刺时政法令,这是我最痛恨的事情;宁愿死,我也不愿意听说子孙有这样的行为。而后列举时人为例,真诚恳切,长者慈爱关顾之情流露无遗。而今,尽管我们有言论自由,但同时也应注意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表达自己正确的立场。

班固与弟超书

【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明帝诏班固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20余年,奉诏完成《汉书》。该书叙事详赡,继承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班固还善作赋,以《两都赋》最为著名。永元元年(89),以中护军的身份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后宪因擅权被杀,固受牵连,死于狱中。明人张溥辑有《班兰台集》。

【原文】

得伯章书稿,势殊工,知识读之,莫不叹息。实亦艺由己立,名自人成。

【赏析】

这封书信短的让人不觉得是书信,可以将它视为人生的座右铭来解读,它道出了“艺由己立,名自人成”这个深奥的道理,读后颇能令人深思。

严光九诫

【作者简介】

严光,存子陵。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少与光武帝刘秀同学,有高名。东汉建立后,他变姓名隐遁,刘秀派人遍寻访求,诏受谏议大夫,不受,隐于富春山。

【原文】

嗜欲者,溃腹之患也;货利者,丧身之仇也;嫉妒者,亡躯之害也;谗慝者,断胫之兵也;谤毁者,雷霆之报也;残酷者,绝世之殃也;陷害者,灭嗣之场也;博戏者,殚家之渐也;嗜酒者,穷馁之始也。

【赏析】

过分贪食是腐坏肠肚的祸患,贪财好利是丧身的仇敌,嫉妒是亡命的大害,恶言恶意是断颈的兵器,诽谤诋毁他人会遭到雷电击毙的报应,残害酷虐是自绝后嗣的祸殃,陷害他人会断子绝孙,赌搏会逐渐使你倾家荡产,嗜酒无度是穷困冻馁的开端。凡此种种,在今天看来大多具有唯心的色彩,但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朱晖语子

【作者简介】

朱晖(89),字文季,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市)人。出身世族之家,幼丧父母。明帝时任临淮太守,后官至尚书令。

【原文】

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赏析】

朱晖为人讲义气,重信诺。同县张堪生前以妻子儿女相托。张堪死后,朱晖常常接济、照顾他的妻子儿女。朱晖之子朱颉对此不解,他于是对儿子说了这两句话。他认为要诚信待人,而有讲信用不只是说说而已,需要的是铭记于心。在提倡诚信社会的今天,不更需要朱晖这种精神和榜样吗?

丁鸿与弟盛书

【作者简介】

丁鸿(94),字孝公,东汉颖川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人。13岁时,从桓荣受《欧阳尚书》,持“天人感应”论。后与诸儒于白虎观论定五经同异,深得章帝赏识,被提升为校书官。和帝永元四年(92),代袁安为司徒,后官至太尉。

【原文】

鸿贪经书,不顾思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口含,皇天先祖,并不礻右助,身被大病,不任茅上。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

【赏析】

丁鸿起初不愿承袭父亲的封爵,上书辞让于其弟丁盛。这封信写的就是辞让爵位的理由。这种谦让精神,与那些为争夺权位骨肉相残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蔡邕之女训

【作者简介】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历官议郎、左中郎将等,一生多坎坷。著有《蔡中郎集》。他是一位奇才,经史、音律、天文、辞赋、书法,无一不通,深厚的修养使其总结出一套因才、因性别而又重在心理的教育子女之法。

【原文】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藏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照,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润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赏析】

这是蔡邕针对女性特点写给女儿的一篇家训。在文中,他抓住女孩子爱美这一心理特点,教诲女儿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把外表美与品德修养巧妙地联系起来,加以诱导提示,强调只有外表的靓美和端庄的品行相统一,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他自己的头和脸面,需要注重修饰与美化,如果不重视,“则尘垢藏之”,也就使邪恶的东西就有隙可乘。他观察女儿举止的细腻,有的放矢地谆谆教诲,终于使女儿文姬成了大器。在古代家庭,能成功教育女儿成材的例子并不多见,这样的例子就尤其值得引起重视了。

范滂母勉子

【作者简介】

范滂母,姓氏未详。范滂(137~169),字孟博,东汉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人。初为清诏使,迁光禄勋主事。后为汝南太守宗资属吏,抑制豪强,与太学生交结,反对宦官,与李膺等同时被捕,次年还乡,后再度被捕,死于狱中。

【原文】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赏析】

要知范滂母为何有此一言,首先应了解故事背景,建宁二年(169),大捕党人,诏下捕滂。督邮吴导至滂所在县,抱诏书,呆在旅舍里哭泣。滂听说后,知道是为了自己的缘故,便主动走到衙狱。县令大惊说:“天下之大,你为何还到这里来?”便解印绶,准备与之俱死。滂临刑前辞别老母,不忍割舍,益增感戚。滂母于是说了这番话,滂跪受教,从容赴死。作为一位母亲能有如此胸襟,儿子令人敬佩,母亲更是值得叹服。

司马徽诫子书

【作者简介】

司马徽(208),字德操,东汉末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善于知人,庞德公称之为“水镜”,长期居荆州,曾荐诸葛亮、庞统于刘备,后为曹操所得,不久病死。

【原文】

闻汝充役,室如悬磬,何以自辨?论德则吾薄,说居则吾贫,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

【赏析】

身处逆境,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而且往往更能激发人的志气和勇气,所以,我们应注重逆境对人格生成的积极意义。书信言简意赅,充盈浩然之气,是为家训的精当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