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于1828年7月24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神父家庭。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家庭,是一个爱好读书、勤恳劳动、人人相互尊重的和美家庭。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学教育,是在家里由父亲手把手进行的。从8岁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开始了有系统的学习。

1842年,13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以优异成绩,考人自己家乡的萨拉托夫教会中学。

1846年春,18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没等在教会中学毕业,就私自决定彻底放弃父亲要把自己培养成神职人员的计划,离开家乡萨拉托夫到彼得堡去投考大学了。这一年夏天,年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彼得堡大学的文史系。

1846年~1850年,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大学时期唯物主义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阶段。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从1848年10月开始接触黑格尔辩证学说的。当时他正在大学读书,不过,他所读的是黑格尔左派米什列撰写的《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新哲学史》。这本书曾经使车尔尼雪夫斯基完全倾向于黑格尔哲学。他非常赞赏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方法。

5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使年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获得了许多渊博丰富的基础知识,而且,他还开始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后来火热的革命运动当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形成了自己坚定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并为此奋斗了终生。

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重返彼得堡后,经革命组织介绍到第二军官学校任教,并且成了当时著名的杂志《现代人》的撰稿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这里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它是用唯物主义的原则与观点撰写的美学论文,其内容充满了革命的民主主义的精神。在这篇论文当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深刻地分析与批评了当时流行于美学中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传统。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文中,还充分地揭露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口号的虚伪本质。并且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主张文艺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给现实生活作判断,充当“生活的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些观点,恢复和大大发展了俄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别林斯基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世界性的进步文艺,指明了要为改造现实服务的正确方向。

1855年的11~12月车尔尼雪夫斯基相继发表了自己的文艺批评名著《果戈里时期俄国文学概观》一书的前几章。这部著作直到1856年底才连载完毕。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批评的范围。实际上,它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缩写的一部19世纪30~40年代的俄国社会思想史。他在这一著作中,不仅坚决捍卫了别林斯基和果戈里的宝贵思想,充分发挥了别林斯基的革命的艺术思想,同时指出进步文学的任务就在于:自觉地为改造现实的人民解放运动服务。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但表明自己不愧是别林斯基卓越的继承者,而且还站在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首次提出了“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著名论断,为哲学理论界提供了辩证地对待现实的范例。因此,国际学术界的许多著名人士都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部著作是一份独特的革命理论宣言,它宣布了新的革命民主派的最重要的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的基本原则。

1859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迷信与逻辑规则》一文中,在揭露了俄国社会现实中大量的罪恶事实之后,还进一步指出,造成俄国农业落后状况的根源,是由于俄国农奴制的存在。

此外,车尔尼雪夫斯基还用文学作品宣扬自己的革命关点。

伟大导师列宁也非常喜欢其文学作品《怎么办?》,他认为一切毁谤这部作品的言论都是不可容忍的。列宁在一次淡活中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这种文学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我在一个夏天里把《怎么办?》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