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类木行星、类地行星及小行星
类木行星的共同特征 太阳系中体积大、密度小、自转很快而且卫星多的行星,类似木星的,称作类木行星(juvian planets),例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类木行星的主要特征有七个。
(A)质量大。假定地球星质量为 1,木星则是它的 317 倍,土星为其 95
倍,天王星为其 14 倍,海王星为其 17 倍。都是大质量行星。类地行星则相反,其质量都小于地球。(B)无固态外壳。表层拥有氢、氦,但为量不多。由于温度低,水及甲烷、氨混合为冰。这现象同类地行星也完全相反。(C) 自转极快。木星自转一周需时 9 小时 3 分钟,土星为 10 小时 14 分钟,天王
星为 15 小时 36 分钟,海王星为 18 小时 26 分钟。体积甚大而又自转特快。
这现象与太阳恒星不同,与 4 颗类地行星也不相同。(D)由于自转特快,赤道部位膨胀,两极扁平,扁率极高。木星扁率为 6.4%,土星为 10.8%,天王星为 3.0%,海王星为 2.5%(地球星为 3.3%)。(E)比重极低,不及地球星比重的 1/3。假定地球星的比重为 1,类木行星与地球星相比,木星是 23%, 土星为 11%,天王星为 23%,海王星为 31%。为什么这样轻呢?这是因为组成的元素有氢、氦等气体。(F)都有光环。木星有一道光环,土星有无数道光环,天王星有 11 道光环;据推测,海王星也有一道光环。(G)类木行星距日的距离比类地行星远,且都在小行星轨道以外。
木星是颗超巨行星 类木行星都是大行星,其中木星(Jupiter)最大(土星是第二)。太阳系中,木星之大仅次于太阳恒星。木、土两行星体积极大而比重极小,显示组成的元素中,有氢、氦、氨等物质。这颗行星不仅多卫星,也多光环。木星有环,但光度微弱。环的半径有多长?估计由环到木星中心约 13 万公里。环宽约 800 公里。全部由微粒组成。微粒就是太空的尘埃, 聚集成环后,又为木星引力作用而降落,新的微粒又由太空飞来以补充光环的损失。
望远镜里所见到的木星并非它的表面,而是它的大气层表面。这表面的气流或云带呈现“带”和“条”,其方向与纬线平行,叫做纬向分布。组成其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约占 89%;其次是氦,约占 10%;其他尚有甲烷、氨、水汽、乙炔和少量的磷化氢。木星大气层表面深达 2000 公里,全是气体。组成的物质主要是氢,由于在气层下大气受高压而成为液态,即主要为液态氢。这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海洋,具有海洋的外貌,当然性质不同。木星无岩石壳, 与地球星完全不同。核部也是氢分子,但受更高的气压,形成金属氢,由于高温,估计有 3 万°K,电离液化,形成核部。这核部是液态的金属物。
总括来说,木星大气层与木星核部之间并无分层的界面。由大气层表面直到核心全是氢。这现象很象似一颗小太阳。它的云层表面向外辐射的热量大于吸收太阳的热量。然而木星不能发光,只是一颗暗星,其反照率为 70%, 比月面大 10 倍。木星不发光的原因是缺少原子氢,因为它的氢全是分子氢。从木星大气层表面来看,只有极薄的一层是电离层,具有微光。以下为分子氢、液态氢,温度太低,其核部温度只有 3 万°K。据说,核部温度必须高达
800 万°K 时才可把氢的核子点燃。太阳核部温度可高达 1500 万°K,木星无热核反应,只能乖乖地作为太阳系内的一颗行星。然而我们必须认识木星的特殊性,由大气层表面向下直到核心,90%是氢分子。大气表层温度 130°K。辐射量大于吸收量只有两倍,并不很大。木星核部据推测可能有铁及硅酸盐。
木星大气层表面有“亮带”与“暗条”之分。所谓亮带(Bright Zones) 是由氨(NH3)组成的上升气流,温度较高,气压较低,热源来自核部。所谓暗条(Dark Belts)是下降气流,温度低而气压高。这对流的深度可超过 2000 公里。亮带多而且每带的宽度较大;暗条少而且每条的宽度较狭。带与条有多种颜色,例如暗红、褐、橙、白、暗蓝、深灰等色。
“大红斑”(Great Red Spot)最引人注意。它的红色是由于太阳的辐射线。尤其是紫外线,使大气内化学元素受到破坏而出现红色。上文所述亮带与暗条出现多种色彩,原因与大红斑相同。大红斑是一个巨大的反气旋区, 属于高气压。表面很暗,虽然广阔,却是属于暗条的一类。这是大规模的下降气流区。虽然下降,但不能真的降落,因为下方有巨大的上升气流把它顶住,不让它降下去。它不能降落,只好随着木星自转而自行回旋。我们地球星赤道以北的反气旋是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赤道以南反气旋是反时针方向转动的;现今木星上大红斑正是以反时针方向转动的大气流。
大红斑长约 45000 公里,宽约 12000 公里,高出附近大气层表面达 8 公
里多。其轮廓似蛋,红红的,并不美观。它出现已有 400 多年,尚未消失, 形态有变化,但不很大。大红斑是木星上的气岛。由于高度极大,周围气流有机会由底部侵入,以加强它的回旋能力。除大红斑外,尚有规模较小的白斑。
木星有 16 颗卫星。最接近木星的卫星是木卫五(Amal-thea),1892 年发现,距木星的表面只有 11 万公里。它环绕木星一周只需 0.498 日,相当于
地球星半天的时间。这颗木卫五的直径很短,约有 150 公里。假如在木星表面上仰望,木卫五在天空飞走好似一只大球,冉冉而来,又缓缓而去,十分好看。
距离最远的卫星是木卫九,距木星为 1470 万公里。它环绕木星由东向西是逆转。此外,尚有木卫八、木卫十一及木卫十二,都由东向西采取逆转方向,而且直径都很短,介于 8~40 公里之间。它们显然是一些小行星,被木星引力抓过来,才成为其卫星。
木卫一(Io,半径 1815 公里,距木星 35 万公里)、木卫二(Europa,
半径 1569 公里,距木星 60 万公里)、木卫三(Ganymede,半径 2635 公里,
距木星 99 万公里)、木卫四(Callisto,半径 2400 公里,距木星 188 万公
里)。这 4 颗卫星是伽利略在 1610 年内发现的,因此叫做“伽利略卫星”。木卫一译为爱奥,视星等为+5.5 等。反照率为 37%。表面呈现红橙黄白
棕等色。木卫一有火山,喷出碧绿色的烟柱,高达 250 公里(参看本书彩图片)。活火山有八座,高度介于 50~300 米之间。木卫二译为欧罗巴,反照率很强,为 39%。视星等为+5.3 等。表面全是冰,在望远镜里很明亮。木卫三译为加尼美,视星等为+4.6 等。反照率很低,为 20%。表面有岩壳,拥有陨石坑(撞击坑),也有冰盖。木卫四译为加利斯多。视星等为+5.6 等。反照率为 3%,比月球反照率还低。表面陨石坑密密麻麻,相当昏暗。加利斯多有一个大陨石坑,圆圈形,内外共有 16 层,是同心圆状陨石坑,显示撞击的
猛烈。最外一层的直径有 2600 公里长。圆形坑很浅,环形山不存在是一特点。土星光环极亮土星(Saturn)是类木行星中第二大的星,体积大比重小,
多卫星,而且有极亮的光环。环在其赤道上空,好象一张巨大的唱片,直立于赤道之上。各环作同心圆由外向内,可分为许多层。往日观测,只能分出外层、中层及内层,各层之间夹有黑暗的环缝。事实上,由外向内可分为由
A 到 E 五大层,中间暗黑部分不是缝,依旧是环,只是光亮不够明显而已。由土星表面向上,直到 1.2 万公里的高空,才是光环的内界,即光环的
起点。由此向上进入高空,一层又一层向外,直达 6 万公里以外的外界全是
光环,互相重叠无数道。在地球星面上用望远镜观望,光环直径长达 27 万公
里。光环的厚度约有 1 公里至 5 公里左右。1973 年用雷达探测的结果,光环
的组成全是碎石块,直径由 0.5 米到 1 米左右,石块表面覆有薄层冰,这是水汽凝结的冰,反射阳光,晶莹似珍珠。木星光环内微粒表面上无冰层,不反射阳光,结果不亮。
土星光环是如何形成的,迄今不明。有人认为是由太空内流星体为土星引力抓来,在近空集积而成光环。这个说法不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其他行星也有引力,为什么不去抓取流星体,以制造它们自己的光环?另一种则认为当一颗卫星接近土星表面时,被土星表面起潮力(引力)所击碎,纷纷落在土星表面,惟有那些位于土星赤道上空的,由于赤道自转较快,离心力较强, 未能落下来,暂时停在赤道上空从而形成光环。
土星光环随着土星自转而流动,不易下落;而距赤道远些的就免不了落到土星表面上。因此,直立于赤道上空的可以久存。A 环外界微粒前进速度平均每秒 16 公里,B 环内界前进速度为每秒 20 公里。如果光环上各微粒是固结连成一片,A 环外界(或外侧)的速度应该最快。现今已测知,最外侧最慢,最内侧却最快,这证实了各个微粒是各自分离、各自独立的,并非固结在一起。
土星有 23 颗卫星。其中最接近土星的是土卫一(Mimas),直径 392 公
里,距土星表面只有 18 万公里。表面上全是陨石坑。其中最大的一个坑,直
径约有 130 公里长。土卫六叫做泰坦(Titan),直径有 5150 公里,距土星
表面 122 万公里。据说,它表面上有大气层,由甲烷组成。大气层下方就是由甲烷组成的海洋。这颗卫星比水星大。
土星的其他卫星奇形怪状。例如土卫七是一块大石块,外貌极不规则, 纵横 410×220 公里。又例如土卫十一,象似一颗大牙,纵横 135×70 公里。
据估计,土星的卫星可能超过 100 个,其中大多是小行星误入土星引力范围而成为卫星。
木星与土星对比木星与土星有许多类似之点,但其中也有差异,列举如下。
- 两行星距日:先说平均距离,木星为 7.78 亿公里;土星远些,为
14.27 亿公里。论远日点,木星为 8.15 亿公里;土星为 15.07 亿公里。论近日点,木星为 7.40 亿公里;土星为 13.47 亿公里。
- 视星等:木星及土星肉眼都可以望见,木星为-2.7 等;土星为+0.1 等。
(3)绕日公转:土星为 10760 日或 29.456 年。木星为 4337 日或 11.862
年。轨道上前进平均秒速,土星为 5.99 公里;木星为 8.12 公里。
- 自转时间:土星为 10 小时 14 分;木星为 9 小时 3 分。因为自转特快,两行星表面上风速之强,不易想象。木星表面上出现亮带与暗杀,就是由于风速过于强大的缘故。试想地球星赤道上由任何一点开始前进,每小时可行 1660 公里。木星赤道上任何一点可达 43000 公里,快 25 倍。因此,地
球星上大风暴每小时约行 100 公里,木星上每小时可行 2500 公里,当然惊人。
一般来说,木星上一年相当于地球星的 12 年;然而木星上一天,只有地球星
上 9 小时,不及半日之久。
- 体积与质量:论体积,土星等于地球星 832 倍;木星等于地球星的
1403 倍。论质量,土星约等于地球星 95 倍;木星约等于地球星 317 倍。
-
密度方面:土星密度极小,只有水的密度 71%(0.71 克/厘米 3)。木星的密度比土星大一倍,因此,土星在水面上可以漂起来,木星不能。木星的密度为 1.33 克/厘米 3。木星的密度相当于地球星 23%;土星只有地球星的 11%。
-
赤道半径:土星为 6 万公里;扁率为 0.108。木星为 7.14 万公里, 扁率只有 0.06。土星扁率为各行星之冠。它的两极地区扁平,比大南瓜还扁。
-
卫星特多。土星卫星有 23 颗,其中有数颗采用相同的轨道。木星
有 16 颗卫星。
天王星与海王星对比 类木行星可分内外两组,海王星(Neptune)是远距太阳第八位行星。天王星(Uranus)列第七位。这两颗行星都是远行星, 仅次于冥王星。这两颗行星彼此有些类似,可以合为一组,成为类木行星的外组;土星与木星仅可视为内组。
1781 年英国人赫歇耳发现天王星。1845 年英国人亚当斯发现海王星。这两颗行星都是通过望远镜找到的。
天王星的自转轴并非垂直于它的轨道面,其间有大倾斜。天王星自转轴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只有 8°。在地面上望,好象自转轴与轨道面平行。这轨道面与黄道面相交只有 0.8°或 0°46′27″。
天王星四季变化很怪,因为天王星自转轴大致与轨道面平行。如果天王星北极正对着太阳时,北极地区为昼,同时为夏季,昼长约 21 年,夏季也长
约 21 年;南极地区此时为夜,同时为冬季,夜长约 21 年,冬季也约长 21 年。当天王星在轨道上前进 90°时,太阳直射天王星赤道,这时候是它的秋季,长约 21 年。当它继续前进到 270°时,太阳又直射它的赤道,这时候是它的春季,也有 21 年长。地球星公转一周为 12 个月,冬半与夏半各为六个
月。天王星公转一周为 84 年,冬半及夏半各为 42 年。
天王星有 5 颗较大的卫星,轨道都在赤道上空。从望远镜里望去,5 星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横切天王星于赤道之上。因为这时候它的赤道面正对着太阳,它的赤道面如与太阳光线平行,这 5 颗卫星又排成一条直线状,正对
着地球星。近年又发现 10 颗小卫星及 11 条光环,介于五大卫星与天王星表面之间。
天王星和海王星两星的特征作对比如下:
(1)对日距离:海王星平均距离是 44.96 亿公里,天王星是 28.70 亿公
里。远日点:海王星为 45.37 亿公里,天王星为 30.04 亿公里。近日点:海
王星为 44.56 亿公里,天王星为 27.35 亿公里。天王星与海王星两星相距 16
亿公里,比日地距大 10 倍还多。从海王星上望太阳,仅似夜晚所见的一颗亮星。
(2)绕日公转:海王星为 164.8 年或 59911.1 日;天王星为 84.01 年或
30676.1 日。轨道上速度都慢,海王星每秒为 5.48 公里,天王星每秒为 6.76 公里。
-
自转一周:海王星为 18 小时 26 分,天王星为 15 小时 36 分。天王星的自转是逆行,与其他行星相反。
-
体积:海王星是地球星体积的 55 倍,天王星是地球星体积的 63
倍。
- 质量:海王星的质量是地球星的 17.23 倍,天王星的质量是地球星
的 14.5 倍。
-
密度:海王星平均密度约等于地球星的 31%。天王星平均密度约等于地球星的 23%。海王星是 1.66 克/厘米 3,天王星是 1.2 克/厘米 3。
-
半径:海王星的半径长 24750 公里,天王星半径长 25900 公里。海王星扁率为 0.025,天王星扁率为 0.030。
-
云层表面温度。海王星上云层由氢、氦、甲烷组成。云层表面温度为 50°K。天王星上云层元素略似海王星,温度 58°K。温度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距日较近的缘故。这两颗行星向外辐射的热量,都大于吸收太阳的辐射热。
-
视星等:海王星视星等为+7.8 等,天王星视星等为+5.7 等。肉眼都望不见。
-
海王星有两颗卫星,天王星有 15 颗卫星。
冥王星与海王星 公元 1999 年以前的 20 年间(1979~1999 年),正是冥王星(Pluto)在轨道上运行,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列为第八颗行星。海王星这时距日最远,成为第九位行星。冥王星近日点为 44.25 亿公里,其时
正是 1989 年 8 月。由公元 2000 年开始,冥王星轨道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又
成为距日最远的行星第九位。它的远日点为 73.75 亿公里。它走到远日点时
将在公元 2113 年,即 22 世纪上半期。距日平均距离为 59 亿公里。由于冥王星轨道面对于黄道面交角为 17°8′12″,角度很大,高高在海王星轨道之上,两行星不会互撞。
冥王星轨道上前进速度每秒 47 公里。绕日一周为 90824.2 日或 248.43 年。轨道偏心率为 0.247,大于水星。在九大行星中高列第一位。
冥王星视半径为 1.9 角秒。赤道半径为 1200~1300 公里。体积相当于地球的 1%,质量只有地球星的 2/1000。密度也只有地球星的 1/4。自转一周为
- 日。有一颗卫星凯隆(Charon),又叫冥卫一,直径有 800 公里,距冥王星 1700 公里。公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冥王星自转一周。因此,在冥王星上看凯隆,它不移动,永远停在天空内一个固定的位置。
冥王星视星等为+14.7 等,普通望远镜里看不见。 1930 年 2 月 18 日汤
博检查星空照片,发现这星。他先看 1 月 23 日的照片,又看 1 月 29 日的照
片,发觉一星的位置移动,延到 2 月 18 日在天空里找到它,定名为冥王星。它的外层由甲烷组成,白色,已结为冰。表面温度为 50°K,内部是石头, 可能有铁。
■图 10 从各行星上望太阳视面大小示意图
- 从水星上望; 2.从金星上望; 3.从地球上望 4.从火星上望;5. 从木星上望; 6.从土星上望; 7.从天王星上望; 8.从海王星上望;9. 从冥王星上望。
有人怀疑冥王星原是海王星一颗卫星,后来被其他天体撞碰,飞到海王星轨道外自成一行星。理由有三:(A)自转一周的时间很长,较每个类木行星大许多倍。(B)轨道偏心率大于其他行星。(C)轨道面与黄道面之间倾角也为九大行星之冠。这个见解未被接受。冥王星既有卫星,应该是行星。类地行星的主要特征 太阳系中有一类类似地球星的行星叫做类地行星
(Terrestrial Planets),包括水星、金星、火星,类地行星的主要特征有
二:(A)接近太阳。都在小行星轨道以内,通常叫做“内行星”(Inner Planets),指水、金、地、火四行星。轨道以外叫做“外行星”(Outer Planets),指木、土、天王、海王、冥王五行星。(B)水、金、火三行星都类似地球星。这几颗行星比类本行星体积与质量都小,密度很大,有固态外壳,公转极快, 自转极慢,表面温度很高,中心有铁核,含金属元素的比较多。卫星少,无光环。
水星是太阳恒星最近邻 除距日最远的冥王星外,水星(Mercury)轨道偏心率是 0.206,在九大行星中列第二位。水星近日点距离是 4590 万公里。远日点是 6970 万公里。平均距离是 5780 万公里。东大距及西大距各为 28°。因距日太近,阳光太强,只能在日落之后或日出之前的短暂时间内可以观测。秋季内当它行近西大距时,太阳尚未上升,它已出现,叫做晨星(Morning Star)。春季当它行近东大距时,太阳已落,它尚在地平线上,叫做昏星
(Evening Star)。水星也有盈亏现象。距地球星最远时,视直径为 4.7 角秒;最近时为 12.9 角秒。每一百年内,水星可凌日 13 次(金星凌日不及 10 次)。所谓凌日,就是这星的位置恰在地、日的中间,三者成为一条直线时, 水星(或金星)在太阳视面上横过。
水星赤道半径为 2440 公里,比月球半径多 700 公里,也不算很大。水星
近似浑圆。公转一周为 87.969 日(简为 88 日)。轨道上秒速为 47.6 公里,
九大行星中水星跑得最快;自转一周为 58.646 日或 58 日 21 小时 58 分。水、金二行星及月球自转都慢。当它自转一周时,它在轨道上前进很远。当它追上以前的太阳(例如正午),它必须行走 176 日。这 176 日正是 88 日(公转时间)与 58.646 日(自转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换句话说,水星的一个太阳日(由日出到下一次日出的时间)的长度是水星恒星年的二倍,也等于水星恒星日的三倍。水星轨道偏心率为 0.206。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是 7°。水星的质量为 3.33×1026 克,相当于地球星的质量 5.58%。体积相当于地球星的 5.62%。平均密度每立方厘米为 5.45 克。最亮时视星等为-1.2 等。
据探测,水星有极稀薄的大气层,这是因为距日太近,水星在形成过程中,轻元素中的氢、氦都被太阳吸收去了,剩下一些重元素构成水星的核部及外壳。大气内也没有水气,全部蒸发干了。昼间表面高温可达 700°K, 夜间降低为 150°K。水星表面有无数的陨石坑或撞击坑,大坑类似盆地, 也有辐射纹。类似月球表面上第谷山。水星上最大的盆地是卡路里盆地
(Caloris Basin),直径为 1300 公里。一般的盆地直径不超过 400 公里。水星表面上撞击坑不及月球表面上稠密,可能小天体被太阳恒星的引力抓去了。因水星近太阳,甚受压迫,由于太阳的引力太强,时时要把水星拉入太阳的星体里,把它吃掉。也因为水星近日,它必然接受太阳恒星自转向东的影响,它的近日点及远日点也逐渐由西向东移。平均每百年内水星近日点东移 42 角秒。这是太阳系内极为有趣的问题。水星要利用它的惯力竭力向外逃走,而太阳则用引力拖住,只准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就这样,拉拉扯扯, 水星的轨道成为长椭圆形,长轴比短轴多出 35%,仅次于冥王星。水星表面上的那个大疤(卡路里盆地)可能是由直径超过 100 公里的小行星碰撞而成的,不仅使其轨道偏斜,其自转速度也减慢了。“撞”的作用在水星上也有明显的表现。这说明,撞击属于外力,可改变行星的惯力,使它的自转速度减缓。
据说水星有核,由重元素组成,早已凝固。也有人认为水星有一个液态
的铁核,因而水星表面有磁场。这磁场可以抗拒太阳风而出现冲击波。水星表面有逆断层大斜坡。可能在表面固结时受到压力而形成。
金星是地球星轨道内侧近邻 月球、地球星及金星(Venus)在它们的生命初期可能是三联星,相距很近。其间又有小行星。由于小行星易受引力而乱撞,结果月球成为地球星的卫星。金星被撞得南极与北极颠倒,而且离开地球星,较接近太阳恒星,自转的方向也改为由东向西。后来,太阳恒星由矮红星进化而为矮黄星,质量加大,引力加强,组成太阳系,用引力把九大行星包括金星及许多小行星联系在一起。
金星与地球星有许多类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点。体积方面:地球星假定为 1,金星相当于地球星的 85%。质量方面:地球星假定是 1,金星相当于地球星质量的 81%,其质量是 4.87×1027 克。密度方面:地球星假定是 1, 金星是 95%,其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5.2 克。赤道半径:金星赤道半径长约 6050 公里,相当于地球星赤道半径的 94%。自转方向:地球星自转向东, 金星自转向西,两者完全相反。自转时间两者相差极大,比例为 1∶243。地球星自转一周需时 23 小时 56 分;金星自转一周据说为 243 日(地球日)。
金星自转一周比其公转一周的时间还长。金星公转一周为 224.7 日。金星表面上覆盖浓而厚的浓硫酸云层,又无卫星,它的自转时间迄今尚未能完全肯定。海洋方面:地球星表面上有 70%是海洋;金星表面没有一滴水,比月面还干燥。大气方面:地球星大气内氧可占 21%,二氧化碳只占 0.03%;金星大气层内含氧不及 1/1000,含二氧化碳高达 96%。为什么这两颗互相为邻的星的性质差异这么巨大呢!
仔细推想,金星本来由西向东自转,方向与地球星自转相同,因为那时候小行星特多,相互撞碰也的确厉害。地球星表面本来也撞碰,出现许多大坑,但由于风化作用强烈,这些大坑经不起重力滑跌、流水冲刷、风吹、日晒、雨洗、霜冻,一一消失不见。然而,月球表面受严重创伤,大大小小撞击坑穴有数十万或数百万,而且月背与月脸成为并非十分对称的两个半球。金星与水星也受到撞击,但金星被撞的十分凑巧,竟把南北两极颠倒过来。本来金星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由于金星两极位置颠倒以后,它依旧维持自转,致使转动的方向与以前相反,成为由东向西自转。天文学上这种倒转现象叫做“逆行”(retrograde mo-tion)。读者也可以作个实验。一个正在由西向东自转的地球仪,忽然为人移动,两极的指向互易,北极指南,南极指北,地球仪受惯性的作用依旧自转。然而自转的方向,这时候与原来的方向完全相反。因此,我推想金星的逆行,导因是小行星的撞碰,把它撞颠倒。可见,“撞的作用”在太阳系演化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
金星是距太阳第二近的行星。由地面上望金星,不论在太阳的东方或在太阳的西方,相距最远最远时都不超过 48°。这角度叫做“大距”(greatest elongation)。金星(或水星)在太阳以东或以西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小于这限度就不易观测,因为受太阳强光的干扰。如果金星(或水星)接近西大距时(金星为 48°,水星为 28°),它在早晨出现。金星先升,然后日出。这时候,金星叫做晨星,中国古代叫做“启明星”。如果金星接近东大距时
(金星为 48°,水星为 28°),它在傍晚出现。太阳已落,金星在西方地平线上空很亮,叫做昏星。中国古代叫做“长庚”。
金星反照率极高,有 77%,显得晶晶亮。金星类似月球,有位相,类似月球的新月、满月、上弦月及下弦月。当金星、太阳、地球星三者位于同一
垂直面上时,叫做“上合”(Superior Conjunction)。这时候,金星距地球星很远,有 2.56 亿公里。视直径很短,圆面很亮。“下合”
(InferiorConjunction)时,它介于地球星与太阳恒星间,暗面对向我们, 看不见它,这时候的距离是 4480 万公里,通常金星由下合到西大距行 72 日,
由西大距到上合行 220 日,上下合的间隔为 292 日。由下合开始有“位相”
(phase)。出现“金星牙”,类似新月。上合时是满月型的圆面。
金星绕日一周是 224.7 日,上文已述。金星一年相当于地球星年 62%。近日点距离是 1.074 亿公里,相当于日地距 72%;远日点距离为 1.091 亿公
里,相差不大;平均距离是 1.082 亿公里。轨道上前进秒速是 35 公里。金星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是 3°24′。金星大气层中 96%气体是二氧化碳,这气体可使人立即窒息。大气压较地球星大 90 倍。
金星表面温度为 750°K(477℃),固态的铅、锡在金星表面上都会熔化成为液体。金星表面无水,无氧气;高热又高压;而且大气中浓厚的云层由浓硫酸气体组成,并非水汽。高空云层流动如飞,每小时可达 300 公里,
相当于地球星大气层内的射流。云层环绕金星一周,需时 4 日,比金星表面
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快 60 倍。金星无卫星,无磁层,表面也无磁场。金星表面有两块大陆,是比较高峻的地区,也有一部分是洼地。金星无板块运动。大气中原有的氧气因都与表面上的物质发生氧化作用而消失。大气内的水汽被太阳辐射线分解为氢、氧分子。氢上升,离开金星进入太空,氧因对流作用到达表面进行氧化作用。因此,大气内没有水汽。
1978 年美国太空船“先驱者探测器Ⅰ号”(Pioneer Ⅰ)绕行金星,距
表面 400 公里远,用雷达探测得知金星表面有大盆地,可能是干涸的海洋, 占金星表面的 16%;有平原也有高地,共占 84%。所谓平原,并非真实的平原, 表面起伏介于数百米与 1000 多米之间,且有巨大石块到处散布,可能是风化
作用的产物。高地很高,高峰比低地高出 11000 多米。还有大峡谷,深度超过美国大峡谷。金星表面有两块大陆:一为北方大陆,面积约等于美国大陆; 另一大陆叫做南方大陆,比前者约大两倍。1978 年及 1982 年苏联太空船的探测器测知金星上有火山,甚为活跃;并成功地测得金星表面有岩石,且有丰富的硫化物。由于二氧化碳阻止阳光射向金星表面,其表面应该是昏暗的, 然而有微光可以拍照,这微光来自硫化物的发光。太阳的可见光波及红外线在金星大气层表面即被反射,紫外线在大气层内全被吸收。探测器也测得大气层内有四层云,组成的物质都是浓硫酸。上层云流动快;下层云流动慢; 愈接近表面愈稀薄,而且流动最慢。
大气层表面温度为 250°K(-23℃)。这热量来自太阳的直接辐射。由大气层表面向下,高度愈减低,温度愈升高。到达金星表面已高达 750°K。其热量不直接来自太阳辐射,而来自大气层的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进一步看,太阳辐射只限于金星的昼间,即面日半球。背日半球得不到太阳的直接辐射,然而温度却也一样高。金星表面昼夜各有同样的高温,这一现象显示二氧化碳可以反射金星表面辐射的红外线波段,使热量不能向外太空散失。也就是说,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让阳光通过,照热金星表面, 不让热辐射返回太空,从而产生温室效应。经过若干亿年时间,金星表面温度由于热量累积,形成了惊人的高温。这就是温室效应的结果。这一点应促使地球星上人类必须提高警觉。如果现今世界各国不研究新方法,而继续燃
烧大量石化燃料,例如石油及煤炭,势必增加地面上大气层内二氧化碳含量的百分比。二氧化碳在大气内累积愈多,温室效应愈强,气温也必燃升高。人类将如何应付?只有一个方法,大规模植树种草,绿化地面,让植物的叶子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同地面上实际的温室作用不完全一样。建在地面上的温室,太阳辐射光和热通过玻璃进入室内,被室内物质吸收后化为红外线。因为红外线波长太大,不能通过玻璃,只能留在室内,使室内温暖。玻璃窗有隔绝作用,使室内暖空气不能外出,室外冷空气也不能进入,冷暖空气不能混合。地球星大气层是透明的,金星大气层却不透明;这一个差异,使地球星表面热量收支平衡,金星表面热量却收支不平衡。
火星的特征 火星轨道在地球星轨道外侧。火星表面可能适合有人的太空船降落,尤其是由地球星飞往火星,途中小行星甚少,较为安全。金星与水星由于温度太高,不适合人类前往访问。因此,本书重视火星。
火星(Mars)古名荧惑,火红色。由地面仰望,光泽极美。大气层透明, 表面多红色土。当火星、地球、太阳同位于一个剖面时,地面的黑夜恰对火星的白昼,这时候看火星十分清楚。这在天文学上叫做“冲”(opposition)。如果恰巧火星、地球二行星相距又最近,这时叫做“大冲”(favorable opposition)。1986 年正是大冲之年,这时火星在轨道上前进正到达近日点。平均每两年可有一次冲,每 15 年或 16 年才有一次大冲。望远镜里的火星, 冲时圆面视直径可达 15 角秒,视星等通常为+1.5 等。大冲时圆面视直径可达 25 角秒,视星等为-2.9 等。
火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22794 万公里;近日点距离为 20600 万公里;
远日点距离为 24800 万公里。距地球星最近时为 7800 万公里,相当于“月地距”的 200 倍。偏心率为 0.093,仅次于冥王星及水星,列第三位。公转一周为 687 日或 1.881 年。自转一周为 24 小时 37 分 22 秒。这说明火星上一日
比地球星上一日长 37 分多;火星上一年又比地球星上一年多 10 个月。
火星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为 25.19°,在轨道上前进速度为平均每秒 24 公里,比地球星慢。火星质量只有地球星 10%;体积也只有地球星的15%。平均密度为 3.94 克/厘米 3,相当于地球星的 71%;表面重力只有地球星的 38%。因此,火星表面上行路比在地表面上轻松,因为易于举足,也易于落脚。火星反照率有 15%,等于月反照率的两倍。在可见光的光谱内,靠近紫外线波段的反照率为 5%;靠近红外线波段的反照率可达 30%。这是说, 火星反照率随着波长的增加而急剧增加。结果,夜间望火星,它的颜色红亮。古人迷惑不可解,才命名为荧惑。表面逃逸速度每秒 5 公里(地面逃逸速度
每秒为 11.2 公里)。火星表面也有四季的变化。
火星有大气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占 95%,氮占 2.7%,氩占 1.6%,氧占0.13%,一氧化碳占 0.07%,大气下层的水汽占 0.003%。这些气体来自火山喷发。火星体内气体通过火山作用,喷出表面,其中很少水汽。大气层厚度只有 200 公里,200 公里以外直到 2 万公里间非常稀薄。大气压只有地球星大气压的 1%左右。接近火星表面的气温约为 218°K, 50 公里高空气温已降到 150°K。由火星表面到 50 公里高空,其间是对流层,风力很强,秒速可达 8 米,最高风速可达每秒 70 米。风里尘土飞扬,形成尘暴。对流层内出现微量的云,由水汽组成。50~100 公里之间是平流层。这一层内有二氧化碳云。又对流层与平流层内都有尘埃云。 100 公里以上高空是热层
(Thermosphere),气温可达 300°K。
火星天空深紫色,比地球星上蓝色天空更为迷人。火星表面上有红色尘土及黄色尘土,当发生风暴,尘土直升时,天空出现桔黄色,十分美观。火星大气层内虽然差不多全是二氧化碳,但温室效应不大,因为密度太低的缘故。据估计,依赖二氧化碳所做出的温室效应不过 5°K而已。
火星大气层内也有降落物,但不是雨雪及冰雹,而且由二氧化碳结成的冰。最使人惊奇的,它先用水冰结成一个小格子,体积极小,其中储藏二氧化碳分子。有时也可见到一粒一粒的水冰,但为量太微。英国人琼斯称这些水冰粒为“白色降落物”,简称白落物。火星北极区及南极区每年进入冬季, 先降落水冰;接着降落白落物。更冷时,降落二氧化碳分子所结成的冰粒, 叫做二氧化碳冰,也叫做干冰。在两极地区可积成二氧化碳冰盖。次年,夏季温暖,冰盖融化成为二氧化碳气体,回升到空中;剩下来永不融化的真正冰盖,即由水冻结而成的冰盖,覆盖火星北极区及南极区。
火星表面有土壤,其中含氧、硅、铁、钙、铝、钾。表层是火成岩,可能为玄武岩。火星南半球多陨石坑,密密麻麻,类似月球;火星北半球多玄武岩熔岩流,已固结成盾状火山。火星上有许多大火山,但无火山锥,全是盾形火山,趴在表面上;没有一座象日本富士山或美国雷尼尔山那样的锥状山体。因为全是玄武岩熔岩流,不粘,可以流得很远,类似盾形,覆在火星表面上。地球星上也有盾形火山,但规模不大,因为地球星有板块运动,可以阻止岩浆外流,例如夏威夷群岛。火星无板块运动,玄武岩岩浆由同一地点连续向外流,才造成比珠穆朗玛峰高三倍的奥林波斯山。从这一方面看地球星,板块运动酿成地震灾害、火山灾害,似乎不利于人类,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板块运动可以平衡地面环境,又似乎利大于害。火星上最高的奥林波斯山是死火山,它的外形类似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基部宽约 800
公里,山顶高出火星表面 25 公里,山顶有一大型火山口,直径长达 65 公里。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火星表面岩层破碎,出现大裂谷;并因缺乏板块运动, 裂谷不能填满,继续存在。火星上不仅有大裂谷,而且有大盆地,例如希腊盆地(Hellas Basin)及阿尔及尔盆地(Ar-gyre Basin),后者面积广大而平坦,类似大平原。
火星北极区及南极区各有一冰盖,叫做“极冠”(PolarCap),冠的下面全是永冻不融的老冰。这老冰就是上文所说的水冰。
往日的火星似乎温度较高,现今低于-80℃。火星表面也有流水,而且蚀成河谷。这些河道的分布介于北纬 30°与南纬 40°之间,较大的河长约 400 公里到 700 公里。后来,河水蒸发,河谷变为干谷,现今没有水,但谷系清晰可见,有干谷,也有支谷。水进入空中,受太阳辐射使氢与氧分开,水汽也逐渐被消灭。由于气温变低,两极地区出现永冻的冰,坚似岩石,不再熔化。
火星表面无磁场,也无往日所猜测的弱磁场。没有磁场就没有辐射带。以前假定火星有一个金属核,也假定环绕火星外空有一个辐射带。现今已证实火星无磁场,也无辐射带(类似地球星外的磁层)。然而宇宙线可以直射到火星表面,强烈的程度相当于地球星面 100 倍,可以伤人。
经多年观测,火星表面有 60%是沙漠区,由淡红色沙砾组成;有少数地区是绿色,而且这绿色地区依据“火星年”的变易而有变易。有人猜是植物, 但火星上无水,少氮缺氧,如何能有植物?美国水手四号探测器(Mariner 4 )
探测的结果,证实无植物存在。因此,对此绿色地区有两种推测:一为火山喷出物,它的颜色随着表面温度高低变化而有改换;另一种推测,这绿色带是一种错觉,当大片红色沙砾表面邻接大片灰色表面,灰色表面的边缘受红色表面的影响,使人误认为绿色。我认为后一种解释较为正确。
1969 年美国先后发射“水手六号”及“水手七号”去拍近距离火星照片。
1971 年又送“水手九号”拍得万帧照片,均无传说中的火星表面上的运河。
1971 年内苏联也发射两艘太空船“火星 Ⅱ”及“火星 Ⅲ(Mars Ⅱ及 Mars Ⅲ)”。1975 年美国又发射“海盗一号”(VikingⅠ)探测器,不久又发射“海盗二号”(Viking Ⅱ)探测器各运行 10 个月。 1976 年 7 月 20 日“海
盗一号”到达火星;二号于同年内 9 月 3 日到达。它们测出火星空气温度, 表面土色及火山形状;测出希腊盆地有 2000 公里宽,4 公里深,峡谷比美国大峡谷长 10 倍,深 3 倍;测出火星无海洋,无大山脉,无板块运动;测出火星没有地球星的结构,并非完全类似地球星,尤其是火星土壤内未能找到有机质,使人失望。
地球星上除高纬度外,月均温大致介于-10℃到 20℃之间,相差不过 30 度;而火星上低纬度气温介于-30℃到-80℃之间,远低于冰点。地球星上大气层内气体中氧占 21%,氮占 78%,二氧化碳只占 0.03%;而火星大气层内气体中氧不及 0.1%,二氧化碳竟占 95%。地球星表面上海洋占总面积 71%,陆地上又有湖泊江河;而火星表面上无水,只有极冠区域由坚冰筑成它的下层。从以上三项比较来看,可以说,地球星真是美极了,好极了。因此,住在地球星上的人类为什么不好好保护空气,反使它受污染?为什么不好好保护淡水资源,使它受污染而不能饮用?我的浅见,最好请他们能到火星表面上去度假,那时候他们才能了解淡水的可爱与氧气的可贵。
在火星上仰望天空,由于空气稀薄,天空为深紫色。昼间可以望见大星, 夜间尤为新奇,比在地球星表面上所能见到的要多许多倍,而且更明更亮, 尤其是所看到的地球星及其卫星月球最易引起兴趣,前者明朗,类似一颗蓝光星;后者暗淡,类似小星。
火星有两个卫星。一个叫做火卫一(Phobos,意译为惧星,音译为浮博士。一译火星内卫星),另一个叫做火卫二(Deimos,意译为慌星,音译为第摩士。一译火星外卫星)。这两个卫星 1877 年内为霍尔所发现。
火卫一距火星表面只有 6000 公里,距火星中心为 9397 公里。因为距离太近,逐渐受到火星的强大引力,两者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而且有可能会互相碰撞。火卫一的体积是 27×21×19 立方公里,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多撞击
坑(陨石坑)。环绕火星一周,恒星周期只有 7 小时 39 分,比火星自转一周快三倍。它是逆行的,西出东落。公转周期小于行星的自转周期是它的第一特征。逆转是其第二特征。第三特征是它在太阳系各卫星中最接近行星。从火星表面上看火卫一视周期为 11 小时;并且在每个火星日中,它由西方两次升起,从东方两次落下。火卫一表面上有两个很大的环形山,其中都是撞击坑,表面上又有许多凹槽,成于一连串的小撞击坑。火卫一表面上最大的撞击坑叫做斯蒂克尼(Stick-ney)。坑口直径长约 8 公里。
火卫二距火星中心较远,为 23460 公里。火卫二的体积是 10×12×15
立方公里。环绕火星一周为 30 小时 18 分。它的轨道面与火卫一大致相同,
一在内空,一在外空,无互撞的危险。火卫二的视周期约为 132 小时。表面
上最大的撞击坑叫做霍尔坑。至于逃逸速度,据说火卫一为秒速 16 米,火卫
二为秒速 10 米。这两颗卫星反照率极低,各为 5%。月球反照率为 7%,只有月海(Mare)区内反照率为 5%。这现象使人联想到它具有小行星的构造,因为岩质内含有碳,反照率才会低。至于视星等,火卫一为+11.5 等,火卫二为+12.5 等。
有人认为这两颗火星小月亮是被火星的引力抓来的,因为火星轨道外侧就是小行星轨道,近水楼台,抓来很易。但也有人反对这种假说,因为这不符合天体力学原理。有些人则认为,火星原来只有一个卫星,后来受流星撞击,分裂为大小两块,即今日所见的火卫一和火卫二。由于自身的引力不够强大,不能塑造为一圆球形而保留往日残破的怪状。有人说,火卫一表面上大凹槽是一些大裂缝,因为它太接近火星表面,受火星的起潮力(即引力) 而开裂,开裂而破碎,大部分落在火星表面上,小部分也有可能坠落在地球星上或月球上。
据说,1978 年“海盗”号探测器曾探测到火星赤道附近有一个大型撞击坑,坑内有白色石块,叫做白岩(WhiteRock),长 18 公里,宽 14 公里,厚度不知,坑的位置在火星上南纬 8°、西经 135°。因为接近赤道,不可能是大冰块,也不可能是干冰。这块白岩表面温度高,不可能有冻结物。但是火星表面上是没有白岩的,火卫一和火卫二表面都无白岩,小行星内也未见白岩。因此,这个发现确是个大问题。
小行星是怎样产生的 小行星个个是大石块。表面上无空气,无水,更无生物,但有坚硬的岩石壳,这一点极似接近太阳的类地行星。因为它们的体积大于流星体(Meteoroid),改称小行星(Asteroid,或 Planetoid,或 Minor Planet)。它们形成的时间与九大行星相同,有自转,也绕日进行公转。
小行星的轨道是椭圆的,大多介于火星与木星两轨道之间,叫做小行星带。1801 年 1 月 1 日第一颗小行星被发现,叫做谷神星(Ceres),编为小
行星 1 号,直径 1020 公里,自转一周是 9 小时 5 分,公转一周是 1681 日。
1802 年又发现智神星(Pallas),编为小行星 2 号,直径 585 公里。接着发
现小行星 3 号,定名婚神星(Juno),直径长 248 公里,及小行星 4 号,定
名灶神星(Vesta),直径 538 公里。
现今已发现而且被编号的小行星有 2958 颗,已被雷达测得的有 5 万多, 估计小行星总数超过百万。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有几十颗。小行星拉丁文前面附有数字,例如 1Ceres;16Psyche;433Eros,就是它的编号。小行星虽然很多,但所占有空域也十分广大。它们彼此相距都超过百万公里远,很难互相撞碰。如果撞上了,破碎而成为小石块,依旧是小行星。
直径超过 100 公里的小行星不及 200 颗,大多数直径在 1 公里以下。小行星质量的总和比月球还小。谷神星及智神星的表面是碳质的,其他小行星全是石块。1898 年发现的爱神星(433Eros)是一块长条形的大石头,长 35
公里,宽 16 公里,厚 7 公里。在望远镜里看有时大,有时小。它有自转,自
转一周的时间是 5 小时 16 分;又有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 1.5 年。当这石条的一端正对着太阳时,在望远镜里所见到的光点就小。如果这石条横列而向太阳时,从望远镜里所看到的光点化为光条,也很好看。
小行星带宽而深 小行星带的一侧接近火星及地球星两轨道,另一侧接近木星及土星两轨道。绝大部分都在火星与木星两轨道之间,只有少数的几颗接近地球星轨道或土星轨道。接近火星轨道的一侧全是石块;接近木星的一侧,表面多由碳组成,颜色昏暗,反照率极弱。这现象充分显示小行星成因
不同。
总之,小行星带内小行星分布并不均匀。大致可分为三带:主要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两星轨道的中部,宽约 2 亿公里,相当于 1.3 天文单位,即介于距日 2.6~3.0 天文单位之间。由此向外,有一狭带叫做希尔达小行星群
(HildaGroup)。更外,在木星轨道上有两组,都叫做特罗伊小行星群(Trojan Group),其中一组在木星前方,另一组在木星后方,这些小行星原来都是木星的卫星,受外力(可能是土星)的影响而离开木星,成为同轨道上的小行星。
最接近地球星的小行星,叫做伊卡鲁斯(Icarus),编号为 1566。当它最接近地球星时只有 560 万公里远(注意:火、地两行星轨道最狭处相距也
有 7800 万公里)。次近的是阿波罗(Apollo)及亚当尼斯(Adonis),都是椭圆形轨道。近日点进入金星轨道以内;远日点在火星轨道以外。它们的轨道都在高空,远远在黄道面上方,不会发生碰撞的灾祸。伊卡鲁斯直径为 1.5
公里,自转一周为 2.3 小时。上文所述爱神星(433Eros)距地球星最近时为
2300 万公里。
1977 年,在土星轨道内侧也发现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奇伦(Chiron),
编号 2060,意译为聪明的星。近日距为 8.5 天文单位,绕日公转一周为 50 年。轨道扁心率为 0.38,比冥王星还大,直径估计为 100~300 公里。据说这颗星有可能被撞出冥王星轨道外,或者破碎。一般人相信,彗星的起源地在太阳系以外;又相信小行星的起源地在太阳系中部。他们也相信,彗星有冰;小行星上可能也有冰。小行星由石块组成;彗星也有石头。两者的差别很微,那么,小行星是否是一颗彗星呢?(后来证实它是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