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环境内太阳恒星

太阳恒星使地球星上有人类 生物的出现依赖空气、水、阳光。事实上, 适当的阳光是最重要的。如果太阳辐射太强或太弱,甚至全无辐射,空气与水也要发生变化。

阳光虽然这样重要,然而古代中国人对它却重视不够,例如中国人往往只喜欢“风调雨顺”,而不喜欢“夏日炎炎”。古人常说:“天行健”,显示中国古时就已认识到日、月、星运行有规律,且有稳健的持续性。中国人“自强不息”,确有道理。

太阳似慈母的温暖,当冬去春来,风暖、水暖、山暖、草木青青,鸟鸣嘤嘤。“春来也”!这一切也都是太阳给人类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的热量。太阳恒星控制着地球星面的气候,如果地球星距它更近些,地面可能会全部化为大沙漠;如果距太阳远些,地面又可能会被冰雪所覆盖,生物在冰雪的下面被压为化石。这说明,地球星成为人类之家并不简单,与太阳恒星有密切关系。

太阳恒星的特征 太阳是我们生存所依赖的恒星,它正值中年,年龄估计有 50 亿岁。最近 20 亿年内十分稳定,其质量、温度、辐射与往昔一样,均未有明显变化。将来当它进入百亿岁高龄时,它的形象同现在一定会完全不同。推测未来,必须先了解现在。兹将太阳的特征及其数据,择要列举如下。

太阳属于昼间恒星(daytime star)或本地恒星(localstar)。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属于银河星系,既进行自转,又环绕银心进行公转,距银心约 3 万

光年或 1 万秒差距。

视星等为-27 等(或-26.86 等)。绝对星等为+4.71 等。

光谱方面是黄光,属 G2 型,星光为黄白色。

体积方面属于矮星类,为 1.412×1018 立方公里,是地球体积的 130 万倍。

距地球星的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14900 万公里)。

半径有 69.6 万公里长(直径长 139.2 万公里),视直径超过半度。

太阳的亮度等于满月时月光的 40 万倍,等于夜空所有的星射到地面上的

亮度 600 万倍。由于距离遥远,许多目见的恒星事实上都比太阳亮。太阳的质量为 1.9×1033 克,约为地球星 33 万倍。

太阳平均密度是 1.41 克/厘米 3。核心密度比水大 150 倍。

太阳表面重力为 2.73×102 米/秒 2,等于地面重力的 28 倍。

太阳主要元素有二:氢占 71%,氮占 27%,合计占 98%。其余 2%的太阳元素中,已证实有 60 种元素在地球星上也有,但已因太阳高温而化为气体,例如铁、镍、钙、铝、氧、氖、镁等。

太阳表面辐射的光到达地球表面需时 499.012 秒(简说为 500 秒)或 8

分 18 秒。

太阳总辐射功率即总能量输出为 3.86×1013 尔格/秒。太阳表面逃逸速度为 618 公里/秒。

太阳光球温度为 5780°K,核心温度为 1500 万°K,也可能有 2000 万°

K。

太阳自转轴与黄道轴之间的交角是 7°,与黄道面之间的交角是 83°。太阳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由于它本身是气体,因此各纬度时间不同。

赤道约为 25.3 日(地球日),赤道上黑子东移最快;南纬、北纬 20°处为

27.2 日;南、北纬 40°为 28 日;南、北纬 60°为 31 日;极区为 34 日。自转平均速度为 27 日。

太阳常数,是太阳光线垂直透过地球星大气层射来,每 1 分钟每 1 平方

厘米地球星表面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为 1.97 卡,简为 2 卡。这所得的太阳

辐射能主要来自可见光波段及其附近,约由 3000 埃到 8000 埃。这个太阳常数很稳定,因此它影响地面上各地区气候每年表现的特征都稳定。如果这常数有变化,地面上气候系统也必然有变化。

太阳系半径指由太阳恒星中心到冥王星中心,平均距离有 59 亿公里长,

相当于 40 天文单位。光行由 5.3 小时(近日点)到 5.6 小时(远日点),平

均为 5.45 小时。

太阳系球体直径为 120 亿公里。球内充满太阳风。风的方向与太阳引力方向完全相反,冲过冥王星轨道继续向外吹,能量消耗完尽才停下来。时间久了,在距太阳一定距离的太空内,粒子积聚较富,形成一个薄薄的球壳, 叫做“太阳系球晕”。这个球晕是笔者的推想。笔者相信它的存在。

太阳附近的恒星,距离在 10 光年以内的,有以下这些:

半人马座α星。其中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距太阳为 4.27 光年, 或 1.31 秒差距,视星等为+11.8 等。亮度只有太阳的 1/10000。它是半人马座αC(α Cen C )。尚有阿耳法 A 及阿耳法 B,距太阳 4.3 光年。前者视星等为-0.01 等,后者为+1.3 等。

巴纳德星(Barnard Star)距太阳 5.93 光年或 1.82 秒差距。视星等为

+9.5 等。它在蛇夫座(Ophiuchus)内。有两颗类行星绕着它进行公转,类似太阳系行星系统。

佛耳夫星(Wolf 359)距太阳 7.6 光年或 2.38 秒差距,光谱为 M8 型, 视星等+13.5 等。

拉兰德星(Lalande 21185)距太阳 8.1 光年,光谱为 M2 型,视星等+7.5 等。

鲁屯星(Luyten 726-8A)距太阳 8.4 光年,光谱为 M6 型,视星等为+13.0

等。

天狼星(Sirius A)距太阳 8.6 光年。光谱为 A1(天狼星伴星 B 为 Wd 型),视星等为-1.5 等(伴星 B 为+8.7 等)。

露斯星(Ross 154)距太阳 9.4 光年,光谱为 M5 型,视星等为+10.6 等。

这说明距太阳 10 光年以内的星能够目见的只有天狼星。此外,南天半人

马座αB 星可见。其余全看不见。距太阳由 10 光年到 13 光年中,尚有 16 颗恒星,目不能见,是视星等太低的缘故。

太阳属于星族 I,是青年星 太阳是青年星,时年 23 岁。读者如若不信, 我算给你们看。人在地球星上绕日一周,算是一岁;绕日 23 周,就是 23 岁。

太阳恒星环绕银河星系中心,每 2.2 亿地球年可完成一周,叫做一“银河年”

或“太阳年”,这是太阳的一岁。太阳自形成到现在有 50 亿地球年,相当于

22.7 银河年,即它尚未完成 23 周,是未满 23 周岁的一颗恒星。将来到它满

40 岁(银河年)时,相当于地球星 88 亿岁,这时它还不老,尚能依照现在

的状态去照顾地球星上的人类。地球星现已满 46 亿岁,到 88 亿岁尚有 42 亿年的时间,人类尚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移民到其他星球上。42 亿年则相当于地壳由古生代到全新世时间的 7 倍。由三叶虫出现到石器时代,约有 6 亿

地球年。由石器时代到现在也不过 1 万年。

图 8 夕阳半沉时日轮呈白色A:白色日轮。B:黄色光辉。C:橙色光辉。D:红色光辉。

太阳进入老年可变为红巨星 太阳恒星的视运动为每日东出西落。太阳在天空中,光彩艳丽。但绝对不可用肉眼去直接观望,因为太阳所辐射的γ线、X 射线、紫外线如果射入人眼中,会烧毁视神经,当即眼瞎,成为盲人。只有在日出或日落时,即太阳有一半为地平线遮盖时才可以望它一眼,因为地面附近多尘土,可以干涉日光。

但是,太阳形象及其活动并非永久不变。由于人的年龄最高不过百多岁, 所以很难觉察到太阳的变化。如果以银河星系的 120 亿岁来作比较,太阳才

50 亿岁,它核部剩余的氢尚可再燃烧 50 亿年,因此,很明显,太阳现在还是一颗青年星。

太阳不仅有变化,而且也会衰老,还能死亡。当太阳核部的氢全部燃烧完尽,核融合结束,引力向内部加强,恒星核部的氢全变为氦,但未燃烧。后来,引力加大,氦也被点燃,开始燃烧,转化为碳。碳比氦更重。氦开始燃烧后所产生的能量也向外冲,抗拒引力。这时候,恒星外层的氢逐渐开始燃烧而变为红色,而且向外扩展,使太阳变成为一颗红巨星。如果恒星的质量等于我们的太阳,它开始氦燃烧,显示这恒星的生命已进入最后的阶段, 进而再变为超红巨星。

等到氦燃烧完尽,核部全部化为碳。由于温度不高,压力不强,刚刚制成的碳不可能被点燃。当这颗恒星超过 100 亿岁后,所有的融合全部停止。没有融合,就没有能量由核部向外冲。这时候恒星的引力由外向中心急剧地压下去,外层当然被抛弃,成为星壳。内层(剩下的部分)由于引力塌缩, 变为密度极大的白矮星。

红巨星转化为超红巨星后才抛弃它的外层,成为星壳。抛弃的方法是大爆炸,叫做“星爆”。依据最新的假说,巨星的核部先开始缩小,使核部与外层渐渐分离,形成极稀薄的中间层。最后受引力塌缩,一声爆炸,外层与核部完全分开。在开始断裂之时不及 1/1000 秒,产生一个大波,外层受到震荡,向太空远方飞去,秒速可达 1000 公里或 10000 公里。又因爆炸过于强烈, 粒子重新组合,形成更重的元素。例如金元素、铅元素,散布于宇宙星际空间之内。这些元素互相撞碰,结合为流星体、小行星,绕着恒星公转。如进一步再演化,将成为黑矮星,撞碰碎裂化为宇宙尘,组成黑暗星云。这是许多许多亿年以后的事了。

太阳的多样运动 太阳恒星有五种运动:(A)太阳球体自身的胀缩运动。因为它是气态,核心部热能极高,会发生“热核反应”。当内部发生大爆炸时,它就膨胀;恢复常态时它就比较小。(B)太阳自转。因为是气态,各纬度自转速度不同;内外部的也不相同。太阳赤道自转一周,需 24.65 日(地球日,以下同),相当于地面上三周半时间。纬度 40°是 27.48 日;90°是34 日。简单地说,太阳赤道自转一周为 25 日,高纬度是 30 日。内层较外层

为快,可能不及 10 日。(C)太阳公转。太阳带领太阳系内大小天体,包括地球星在内,参加银河星系的自转。从太阳本身来看,就是环绕银河系中心进行公转,环绕一周约需 2.2 亿年(地球年),被称作“宇宙年”。(D)向前直进。太阳位于银河星系之内,它的位置并非永恒不变,而是不停地前进。据说,太阳正受某大星的引力向武仙座(Hercules,在天琴座附近)直进。秒速约 250 公里。(E)随银河星系前进,方向不明。

太阳有这么多的运动,但是人们看见的只是太阳每日由东方上升,地面接受它的光热,然后又从西方落下这样的运动。

太阳活动与宁静的太阳 太阳表面上的活动,叫做太阳活动。黑子、光斑、耀斑等现象忽然发生,忽然消失,显示了太阳生命的活耀。黑子是太阳表面活动的领导者。黑子出现后,光斑、耀斑也跟着出现。日珥也是太阳明显的活动特征。此外,尚有谱斑。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且与黑子有关系。

宁静的太阳指与太阳活动无关系的一切现象。光球表面上米粒组织及色球上的针状物,还有日冕等等,都是宁静太阳的形象。

太阳内部有热核聚变 太阳表面并不和善,十分可怕。它射出数万公里高的大火焰,还有比地球星大得多的火坑。这火坑就叫做“黑子”。事实上, 它并不黑。太阳由发射星云演化成为恒星,后来又以热核反应得到能源。太阳中心温度已达 1500 万°K,也有人估计为 2000 万°K,压力约为 3000 亿个大气压。由于高温及高压,核部内粒互相撞碰,结果出现热核反应。四个氢原子化为一个氦原子,在演化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太阳内部生产核能, 类似地面上核能电厂。太阳内部核电厂远比整个地球星大许多倍。据估计, 氢原子的消耗量每秒可达 8 吨。这 8 吨氢原子只有 6 吨用于生产氦原子,其

余 2 吨化为“能”和无数的“中微子”。中微子形成后即由太阳内部向外传播。它前进的速度与光速相等,且有强大的穿透力。例如地球星,中微子自由通过,毫无困难。所谓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基本粒子,静止质量是零。它不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因此,可以自由通过,不受阻拦。太阳辐射中有2%是中微子。它在太阳核部内形成后,不过两秒钟时间就到达太阳表面进入太空。再经过 500 秒钟即穿过地球星表面。据说,地球星表面平均每 1 平方

厘米每 1 秒钟内可有 1000 亿个中微子通过,但并无人觉察。中微子对于人类有何作用,尚在观测中,可能助人有才智。

太阳核部生产质子,向外传播却是困难重重。所谓质子,是构成原子核的粒子,带阳电,易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当它由太阳内部向外传播时,受到其周围粒子的拉拉扯扯,处处留难。它与中微子不同,看太阳密密实实, 没有罅缝,东撞西碰,就是走不出来。它由核部走到表面需要 100 万年的时间。太阳恒星向外辐射的能量有 90%为电磁波所带走;有 2%为中微子所带走。电磁波包括红外线、可见光波、X 射线及伽马线,到达地面只用 8 分多钟, 但这段距离喷气客机可能航行 20 年之久。

太阳恒星外层明亮,内部一片漆黑,比什么都黑。太阳内部的核反应, 叫做“质子-质子链”(proton-protonchain;简写为 pp chain),由氢原子核质子转变为氦原子核质子。当太阳核部温度升高超过 800°K 时,气体的粒子急剧活动,氢的质子与氢的质子互撞,转化为氦的质子,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并由核部向外传送。氢转化为氦的过程十分复杂。简单地说,用六个质子与两个电子作原料,可以造出两个质子、一个氦原子、两个中微子及大量的γ线。更简单而形象地说,把四个氢原子放在锅里炒,可以炒出一

个氦原子。

太阳核部内所生产的能量,全由γ线向外运。γ线是不可见的,因此, 太阳内部昏黑一片。这说明,太阳光球层以下全是暗的,愈向核心愈黑暗。太阳核部半径长达 20 万公里。这个核部是太阳的核能工厂。太阳向外所辐射的能量全在这里生产。能量产生后必须向外送。因此,核部以外是能量外移层,厚度约 20 万公里。再向外是对流层,厚度有 25 万公里。再向外,能量已化为电磁波,其中有可见光波。光波出现后,昏暗化为光亮,形成光球层。太阳由中心到光球层表面的直径长达 139.2 万公里,简为 140 万公里。虽然是气态,但受中心引力而缩为庞大的圆球体。赤道部无明显的隆起,这与地球星赤道部有明显的隆起截然不同。

太阳的光球及其表层变化 光球(photosphere)是太阳的外壳,同时也是太阳大气层最里面的一层,厚度约 500 公里。光球层很亮,但不透明,其下面究竟是什么只是全凭人们的推想。研究中微子是推测太阳内部结构的一种方法。由太阳中心到光球表面,能量要通过 139 万多公里远,它如何传递? 没法知道。γ线波长极短,在核部内可能更短。对流层是太阳中层,压力较核部为低,气体才有流动。γ线进入对流层后,受氢原子撞碰无法通过;必须把它的波长拉长,才可以通过。波长加大后变为 X 射线,就能继续向外运送能量。但是依旧受到原子撞碰,不能通过,必须把波长拉得更长些才好通过,因此,X 射线又变为紫外线,把能量送入光球层内。当紫外线前进时依旧受阻。因此,紫外线的波长再度拉长,变为可见光波,由紫光波变为青蓝绿到黄橙红的光波。光球的表层主要由人眼可见的光波组成。

光球层的表面有“黑子”(sunspot)及“米粒组织”(granulation)。前者是光球表面上黑斑;后者是粒状组织,一粒接一粒地发亮。与黑子同时发生的尚有光斑(faculae)及耀斑。古代中国人把黑子叫做“踆鸟”(据《淮南子》),又名“金鸟”(“日中有三足鸟”,据《辞源》)。一个黑子的面积可以比地球星大。通常由 1000 公里到 20 万公里。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形成的暗区。光球表面温度是 5800°K。黑子的中央暗黑部分叫做“本影”(sunspot umbra),本影周围有半暗区叫做“半影”(sunspot penumbra)。本影区内温度为 4200°K,比光球表面温度低 1/5。黑子并非真黑。如果有方法移出一片黑子,放在夜空,它的光亮可以比满月大许多倍。据说,黑子就是太阳磁场,出现于太阳低纬度,大多在纬度 45°以内。黑子存在的时间长短不等,或数小时,或数月。黑子区内有强烈的 X 射线及射电线。它的黑暗, 并非是因为它的上空有遮光之物;同时,它的下方也并无阻光之物。我的浅见,当下方紫外线运送能量受阻不能一直上升化为可见光波时,磁场在上方集中,成为黑子;等到紫外线化为可见光时,磁场在上方集中,成为黑子; 等到紫外线化为可见光波冲上来时,磁场化弱,黑子消失。黑子出现是有周期性的,通常观测是 11 年一个周期。

与黑子常常同时出现的“光斑”(faculae),是光球上较亮的小块,直径长数千公里,温度比光球高,有 6700°K,寿命比黑子长久,周期也是 11 年。

米粒组织是光球表面上无数的白亮斑点。当太阳对流层内炽热的气体由内向外升起,到达光球表面,温度较高,亮度较大,从望远镜里拍得的影片, 它似米粒排列,所以叫做米粒组织。一个米粒的实际长度为 1000~3000 公里。光球表面除黑子、耀斑及光斑外,全是米粒。每个米粒表示它是一股上

升气流的顶部,米粒的中部较亮,边缘较暗。这些热气流来自 5 万公里以下

的深处。上升的速度每秒不少于 10 公里。每个米粒面积都大于英国国土面积。它到达光球表面即成为电磁波,向太空辐射。它存在的时间不过数分钟, 就变为昏暗的下降气流,向下降落,让热的气流上升。据说,光球圆面的中部米粒最亮,圆面的边缘米粒较暗,甚至望不见。由地面上远望,在望远镜内只能望见圆面中部米粒深处;圆面边缘因为偏斜而看不清楚。太阳内部能量向外部运送并不规律,有快有慢。气柱上升,冲撞猛烈;有时猛烈外冲, 几股气柱合成一大股气柱,一起冲上来。气柱顶部面积特大,叫做“超米粒”

(supergranulation),直径长达 3 万公里,面积相当于一个地球星。这样大的超级米粒,存在时间 20~30 小时不等,对于太阳辐射作用有极大影响。

光球表面尚有一种非常短暂的耀斑(solar flares)。这是米粒内特富的能量突然爆炸,产生强烈的闪光,就是光亮的大火焰。发光的面积可能有1 亿平方公里,历时数分钟或数十分钟才消失。有人说,耀斑是光的爆炸。所谓光,也含有能量。上升的气流太猛,其中蕴藏的能受黑子压抑而爆炸, 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光彩夺目的色球 太阳恒星活动没有一部分是宁静的。但上文所说的太阳活动,只限于有周期性的现象,而且以光球层为主。光球层以下全是 X 射线, 昏黑一片。光球表层以上则彩色丰润,叫做色球(Chromosphere)。这是太阳大气层中间的一层,位于较低温的光球层顶部和高温的日冕之间的热缓冲区。平时不能觉察到色球,只有出现日全蚀的时候,光球为月球掩盖,月球的影子笼罩光球全部,但光球层以上的色球层依旧露出鲜艳夺目的色彩时, 才引人注意。其中有多种元素。

色球层又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是热气流,由光球表面上升而成, 厚度有 500 公里,温度类似光球,约 5000°K;中层厚度 5000 公里,比下层

厚十倍,其中有一部分是热气流,大部分是带电的粒子流,温度有 1 万°K。

色球上层全是电离层,由带电的粒子组成,层厚 1 万公里,温度高达 5 万°K。色球以外是日冕。更外,是太阳风。

光球表面气流上升,温度由 5800°K 急速下降,进入色球层下部时已降为 5000°K。热气流由光球层表面米粒组织向上升,这些小气流叫做“针状物”(shicules),在影片里似针形,事实上是较细的气流向上冒,高达 1

万公里,横切直径有 1000 公里长。每个针状物都由色球下层向上行,穿过中

层直达上层,存在的时间可达 10 多分钟。上升的秒速约为 30 公里。针状物愈高愈细以至消失。由此向外,气流已化为带电的粒子,组成日冕。光球表面上所发生的大爆炸,例如上文所述的耀斑,光亮一闪,进入色球,成为谱斑(plage)。所谓谱斑就是耀斑的后期,它已上升,进入色球层范围。

上文所述光球表面黑子是强磁场所在地,磁力压制气流上升,形成黑暗区,后来强磁场消失,下方高热气流连续向上喷射,通过色球层进入日冕下层,大放色彩艳丽的火焰,叫做“日珥”(Prominence)。这日珥光泽红亮, 类似玫瑰。事实上色球层也是深红色,两者相同,日珥就是由色球层内喷射进入太空的一部分气流。

日珥分两类。一为“爆发日珥”,是气流爆发进入太空所形成的日珥, 在空中飘扬,类似女孩子头发上的红色绸带。气流喷射每秒上升可达 1000

公里,上升高度 5 万到 10 万公里,形似喷射式水柱,或弯曲似弓形,历时数小时即消失。另一类是“宁静的日珥”,不上升入太空,而作水平方向伸展,

在色球层表面上象似一条山脉。它下面是水平磁场。磁场的力量可把它们隔开。因为这水平磁场能对抗太阳引力以支持日珥。这类日珥长达数万或 10 多万公里。主要由氢构成。它们投影在色球圆面上是黑条,叫做“色球纤维”

(Filaments of Chromosphere)或“色球暗条”。如果高起,投影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上,它又是明亮的火红色。有时它的中部向上拱起似一座虹桥,很美,历时数月不消失,它十分宁静。

以上所述的日珥、耀斑、黑子,都是太阳活动的形象,其周期都为 11 年。

认识太阳威力,慎防紫外线 太阳辐射有利于人,但过度利用也有害。例如在海滨浴场上晒背,或烈日之下行路。阿拉伯大沙漠是热带大沙漠,蒸发盛,辐射强烈。男女用白布包头,用围巾遮脸,用长袍蔽体,在干燥而又强辐射的阳光下,这一套服装是对的。如果在中国东部穿这一套服装,就不合乎中国东部的大环境了。在海滨晒太阳,是英国、爱尔兰等国的习俗。这习俗也是来自他们的大环境。英国位于高纬度西风带内。首都伦敦的纬度相当于中国黑龙江省爱辉(黑河),远在北京之北。冬季狂风,多云雾,少晴天; 但受暖洋流的影响,不甚寒冷,偶尔太阳从云缝中出现,英国人就到院子里享受短暂的日晒,晓得冬日的可爱。夏季度假,到欧洲南岸(即地中海北岸) 海滨游泳,并晒太阳。地中海北岸主要浴场的纬度都在北纬 42°以北,相当于中国承德市或沈阳市以北的地方,阳光并非如闽、粤等省海岸那样灼人的热。

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移居美洲后,依旧保持卧在海滩上晒太阳的古老习惯。然而低纬度的美国和其他英国殖民地,阳光强烈,可使人受伤。经常曝晒,可能损害视力,并会形成皮肤癌。据说,鼻部和臂、腿各部都会生癌。皮肤科教授及眼科教授不断地在报纸上提出警告。据一些资料载,50 年代以来,美国因曝晒而造成皮肤癌的病人增加了三倍。这是说,我们应该听从美国皮肤科教授和眼科教授的劝告,不该再在美国海滩上晒背或晒腿。英国人住在寒温带内喜爱阳光,是他们重视他们的大环境。我国海岸大部在暖温带内或热带内,不宜久晒。因为紫外线太强,不仅皮肤易于老化,视力也受伤害,削弱角膜的功能,也伤害视网膜。我们也必须重视我们自己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