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勤俭正直的一生

蔡元培为国家,为民族,为科学教育,为人类进步,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却没有为自己索取任何东西。他没有积蓄,没有资财,出国留学靠的是朋友资助和稿酬。回国后,身为社会名流,但连个藏书的房间都没有。最后,由他的朋友和学生捐助,才使他的书有一个存放的地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每月工资 600 元,非常高,但因为经常捐献,所以仍不宽裕,常年节衣缩食。有一次,某学生从校长室门前经过,见一个小饭铺伙计提着菜篮, 说是送饭给校长吃,就好奇地打开盖子看一看,见只有一碟木须炒肉、一碟醋溜白菜、几个馒头。这个学生原以为校长每顿饭虽不是山珍海味,也会三盘四碗,没想到竟是这样简单,不禁大为感动。实际上,蔡元培一辈子都是这样的。

他一生为人谦让和蔼,从不对人疾言厉色,从不损害他人人格,从不与人争风吃醋。处事接物,恬淡从容,无论是对达官贵人,还是对平民百姓, 全都一样。别人着急,他就说“慢慢来”。每天从校门经过,校警向他行礼, 他也脱帽鞠躬还礼,令这些觉得自己没有身分的人直吐舌头。他还特别富有同情心,不坐由人肩抬的轿子,也不忍心坐人力车。但是,遇到原则性的问题,即使面对的是学生,他也绝不退让,敢于坚持到底。一次,有些学生不肯按规定交讲义费,聚在一起,要求免费,秩序大乱。蔡元培认为学校的规矩不能破坏,来到红楼门口,挥动着拳头,大声对学生们说:“谁破坏校规我就跟谁决斗!”学生们见校长真的生气了,便纷纷散去。又一次,他得知

学生傅斯年等人写匿名小字报骂另一位学生,就公开给予批评。指出,同学有缺点可以帮助改正,但不应采取写小字报的方式。这件事使傅斯年深受教育。

做监察院长的时候,他家客堂里只沿墙放着四张靠背椅子,当中放一张方桌,四个方凳,就没有其他陈设了。任研究院院长的时候,他每月的工资不够用,经营人员给他增加了 200 元,他发现后,当场把钱退回。一次,他到南京办公,与人同住一个套间。蔡元培起床较早,而外间的同事还在睡觉。他怕吵醒同事,就宁愿不洗脸、不刷牙,一声不响地在里间看书。到香港后, 房租贵,物价高,子女要教育,他本人要看病,常常没有钱用。甚至当地的下层劳动者都比他生活得好。但他从不利用自己的名誉地位,去向有钱人请求帮助。1940 年过新年时,他实在没有钱过年,也只是向最要好的老朋友举借,不麻烦他人。由于生活困难,使他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生病也不能从根本上医治,只能敷衍了事。国家被侵略,人民遭蹂躏,他生气,伤心,更影响到身体日坏一日。蔡元培死后,依然是无一间房,无一寸土,生前所欠医药费 1000 余元,家人竟无力给付,甚至连衣食棺木的费用也是别人代筹的。他有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人格。

对蔡元培的逝世,全国人民不分政治派别,不论天南地北,全都同声表示深切哀悼。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唁电说:“先生为革命奋斗 40 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 毛泽东在唁电中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撰写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革命圣地延安的各界群众举行追悼大会,并发表唁电说:“先生清末从事革命,提倡民权;民六(1917 年)任北大校长,网罗人才,兼收并蓄, 学术思想,主张自由。伟大的五四运动,实先生提倡诱掖,导其先路。九一八后,与宋庆龄、杨杏佛诸先生等发起人权保障同盟,从事挽救青年志士, 以图保留国家元气;虽为强暴所威胁,而气不为之沮。七七抗战以来,先生老矣,犹谆谆以精诚团结,言信行果,训戒国人。哲人云亡,遗教不朽。”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对蔡元培一生的评价,高度概括了蔡元培的革命历程和人格风貌,确切地表达出蔡元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功绩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