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1912 年 1 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被任命为首届教育总长(即部长)。当了大官,许多身穿笔挺礼服的人纷纷前来拜访、道贺。正当这些人准备进门时,只见蔡元培身穿短袄,双手沾满肥皂泡沫,一边擦抹,一边急步迎出来,连说:“没关系,有劳诸位了,请里边坐。我闲着没事,就旧事重做,随便洗洗衣服。”来宾都觉得不好意思,窘状满面,蔡元培却满不在乎。
教育部刚刚成立的时候,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而且加上蔡元培,统共才有 3 个人。为找寻办公地点,蔡元培穿大街,过小巷,最后总算找到了三间房子。接收下来的档案材料,也都是他亲自雇车运到教育部的。甚至教育部的大印,都是他亲自跑到孙中山的大总统府领回来的。后来,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铁匠胡同,人员扩大,加上具体办事人员在内,也只有 30 多人。
而其他各部,有的达 100 多人。部里每月全部开支只有千元,从总长到文书,
不分等级,大伙拿一样多的薪水,每人每月 30 元。但是,从每天上午 9 时到
下午 4 时半,大家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分工办事,工作效率非常高。在这些
工作人员中,就有著名文学家、也是蔡元培同乡的鲁迅,主管科学、美术馆、博物院、图书馆、音乐会、演艺会等方面的工作。鲁迅与蔡元培之间的深厚友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此外,还有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著名人士蒋维乔、许寿棠、王云五等,都是蔡元培亲自请来的干练之才。
蔡元培本人工作更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懈怠。以后中华民国历届政府所颁行的各种学制、课程设置、管理规程等法案,大都是这一时期草就的。这种快捷的办事效率,与清末学部机构重叠、冗员众多、办事拖沓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位主管中央教育部门的最高官员,像蔡元培那样,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前后只有半年)办了那么多有益于中国教育事业进步的大事。蔡元培既雷厉风行又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革命精神,为全面推行新式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以后的长期教育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改进、完善,因而建立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体系, 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蔡元培本来就非常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做了中国教育界的最高官员,觉得自己更应该为全国的老师、学生做表率,于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了。在蔡元培的书房中,挂着一幅他本人的画像,上面写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书桌旁还摆放着他书写的六字条幅:“学不厌,教不倦。”这可以说正是他的人格写照。在实际生活中,他不乘轿子,不坐人力车,同朋友们组织“进德会”,主动以道德修养相约束,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不写作,周围的人对他都非常佩服。特别是他发起组织的“进德会”,一成立便列出各种道德规范,供参加者参考选择, 从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这些规范包括:不赌博, 不受贿,不送礼,不迷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污物,不骂人,不喧闹,不粗暴,不早婚,不歧视妇女,不多生小孩,不轻视普通人,等等。当时有人在报纸上评价蔡元培等人的举动说:“此举似微,然于个人之精神、社会之风气,关系甚大,果能鼓吹实行,可一扫从前政界之恶习。”
在这一时期,蔡元培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就任教育总长之后, 他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为新式教育方针的制订奠定了基础。尔后, 他又发起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进一部充实自己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采撷西方文明的优点,融合哲学、科学、美学于一体, 从而使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科学价值,迥然不同于封建时代的旧思想。他主张废除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 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并且停止祀孔,废除读经,代之以军国民主义和实利主义相结合、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支柱的新式教育。为此,他还提出,必须使公民具备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而这种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又建立在美感教育的基础上。什么是美感呢?美感是美丽与尊严的统一,是从现象世界步入实体世界的桥梁,是使人的精神升华的动力。他举例说,人们看到真正的火山赤舌,大风破舟,就会感到害怕,而在图画中看到此情此景, 反而觉得美。美感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们摆脱杂念,进入纯洁、高尚的境界。后来,蔡元培又进一步提出,要德、智、体、美四育并重, 全面发展。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受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批评。有人写文章,说他不祭祀孔子的主张是“祸我国民”,是想把数千年流传的道德学术伦理“拉杂而摧烧之”。但后人却给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以极高评价,认为它是中国教
育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章,特别是他的美育思想,发聋振聩,是对封建迷信与宗教教育的有力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