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平原上的“北大荒”是怎样变成“北大仓”的?

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有一片被山岭环绕的肥沃平原——我国最大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大体上又可分为三部分: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所以称为三江平原;南部的一块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称为辽河平原;中间的一块,是东北平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形成的,称为松嫩平原。东北平原的北部开发比较晚,特别是松嫩平原的北部和整个三江平原,直到解放以前还是一片长满野草的大荒原,这就是历史上被人们称为“北大荒” 的地方。

“北大荒”的土地十分肥沃,辽阔的原野上到处都是“一脚踩得出油” 的黑土,有机质十分丰富,被誉为“土中之王”。为什么这里能有这么肥沃的土壤呢?原来,这里的夏季温暖,降水丰沛;冬季长而且寒冷,蒸发量小, 所以空气湿度较大,土壤中的水分比较充足,这就使草类生长得十分茂盛。大量的草本植物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冬季里土地封冻,土壤中的有机质慢慢腐烂分解,形成大量的腐殖质。日积月累,丰富的腐殖质就把厚达一米的土层染成黑油油的颜色,形成肥沃的黑土。但是,三江平原地势低平, 大部分海拔在五十米以下,排水不畅,加上气温低,水分蒸发缓慢,地下又有不透水的粘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所以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地。

在黑暗的旧社会,“北大荒”的肥田沃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大片的沼泽地更是一片荒凉。“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 这是解放前祖国东北边疆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建立后,一批批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到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另外,这里还有继续开发的潜力。军垦战士和当地人民,决心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进一步开发“北大荒”,把“北大荒”真正建成祖国现代化的农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