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

刚直不阿直言上疏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郡武)人,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李夔(kuí),官至龙图待制。李纲少年时就得到时人“自幼有大志”、“举动必于规矩法度”的好评。他22岁进太学读书,33岁中进士,徽宗政和二年(1112)授官承务郎,36岁擢升至太常少卿和起居郎国史编修官。宋徽宗时的朝政完全被蔡京、王黻(fú)等人把持着。他们狼狈为奸,陷害忠良,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人民苦不堪言。言路阻塞,一般官员都缄口不言,避之唯恐不及,不敢得罪他们。然而李纲刚直不阿、不顾个人得失,多次直言上疏皇帝,抨(pēnɡ)击朝政的弊端,为民请命,要求改革,惩治奸党。李纲的上疏却引起了奸佞权臣的恼恨,他们罗织罪名,打击报复,把他贬为南剑州的沙县(今福建沙县)做一名管理税务的小官。

李纲的上疏道出了朝野上下正直人的心声,在国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罢官的消息传出后,各方舆论哗然。朝廷迫于压力,在徽宗宣和七年(1125)三月,不得已又恢复了李纲的太常少卿职务。就在这一年里,北宋的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长白山兴起的金政权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进兵,向宋王朝杀来。

力谏南逃捍卫都城

金兵在宣和七年(1125)十月开始,分两路南下大规模攻宋,西路攻太原,东路攻燕京,及后两路大军会师合围北宋都城开封。

正当金兵日渐逼近开封之际,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束手无策,乱成一片,他们无心防守,只想逃命。宋徽宗急忙任命太子赵桓(宋钦宗)为开封牧,让他出面应付这种十分危急的局面。又下了一道“罪己诏”。假意承认自己多年来的错误,表示悔过之心。同时又装模作样地摆出一副抗金的样子,并摆出与金对阵的架式,他下令各地率师勤王,然而,事实上他时时刻刻地在想逃命。

就在此时,李纲挺身而出,他不顾安危,向朝廷献上御戎五策,要统治者消除与人民的对立情绪,广开言路,积蓄财物,准备军事,使上下一致,同心对敌。接着他又提出“捍敌十策”的方案,为朝廷抗金运动提出了具体办法。鉴于当时十分危急的形势,李纲又联络了当时的宰相吴敏,他刺臂上血疏,要求徽宗让位于太子,让太子拥有实际的权力,号召天下抗金,挽救危局。徽宗早就想南下逃跑,于是就同意了禅位的意见。太子赵恒于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即位,此为宋钦宗,第二年改国号为靖康。

钦宗为帝后,李纲继续犯颜上疏,请求皇帝顺应民心,消除内忧外患,增强国势。他还在抗金问题上特别警醒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钦宗在做太子时就对李纲有较深的印象;看了他的上书后表示了赞赏。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末.钦宗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第二年靖康元年(1126),又任命他担任了行营参谋官的职务,从此李纲以抗金重要将领的身份,站在了战争的最前线。

就在此时,形势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三,金军渡过了黄河。身为太上皇的徽宗得知消息后,连夜仓皇出逃,从开封逃往南方,当时有许多侍从百官跟随,其中还有臭名昭著的蔡京、童贯等人,并且带走了两万多宋军。徽宗等逃跑行为在官员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宋钦宗在宰相白时中的劝说下,抗金的决心开始动摇,准备南逃襄(湖北襄阳)、邓(河南邓县)。形势极其紧迫,李纲决定立刻赴皇宫求见钦宗奏事。李纲不顾平时宰相们议事、从官不能进朝廷的规矩,坚持进到廷殿之中,与那些企图逃跑的宰辅进行面对面的辩论。李纲严厉地指出:“听说宰辅们要拥陛下出走以避金兵,倘若如此,国家社稷就难以保住了。太上皇之所以把皇位禅让陛下,就是为了能保住国家。而陛下却在此时丢弃国家而逃,难道是可以的吗?”李纲恳切的话语使钦宗无言以对。宰相白时中对李纲说:“金人如此强大,难道能守得住吗?”李纲坚定地回答道:“天下的城池,有哪一座像京城这样坚固?这里有宗庙社稷、百官万民,如果能激励将士,安慰民心,怎么会守不住呢?”钦宗巡看四周的大臣们,让大家献计献策,找出保卫开封的办法,但在场的人包括宰相白时中在内都默不作声,只有李纲胸有成竹地在分析对付目前局势的策略。李纲认为现在要做的是整顿军中的兵马,团结人民,同心协力,坚守住京城,同时等待各地的勤王之师的到来,共同对金人反击。钦宗对李纲的分析点头称是,又问李纲谁能够做防守京城的主帅。李纲回答说:“朝廷平日以高官厚禄养着一班大臣,目的就是要他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为国家效力,白时中、李邦彦虽然是书生出身,谙于军事,但他们身为宰相,在国家有难之时,领兵打仗、抗击敌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直想要逃跑的白时中等人,听到要他们去挂帅上阵打仗,立刻鼓噪起来,说是李纲坚持抗击他就自己能够披甲上阵。李纲当即表示,如果皇帝让他领兵守卫京城,他坚决以死报效国家!钦宗见李纲不计个人安危,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当即任命他为尚书右丞(副宰相),留守东京,统领军队抗击金兵。为了加强钦宗抗金的决心,李纲为他打了一支强心剂,他说道,四方勤王之师不日就将到达,如果皇帝离开了京城,民心就会因此而乱。钦宗这时勉强答应了李纲的请求,表示不再南下,与广大军民一起守在京城。

然而,只过了一夜的时间,钦宗就改变了原来留守京城的主意,传令初五日出发离京南下。就在钦宗由禁卫军护卫下,悄悄即将上车出发之时,李纲走上前去厉声责问禁卫军的将士们:“是誓死保卫国家,还是甘做逃兵呢?”禁卫军全体齐声答道:“愿以死守卫国家!”李纲转过头来又对钦宗说:“陛下昨夜已答应留在京城,今天为什么还要离京南下?另外,现在六军的家属都还住在京城,他们不愿意抛下自己的亲人去南方。设想,如在南下途中离散,由谁来护卫陛下?再者,如金兵听说皇帝已出京城,立刻派人快马追及,又怎能抵御得了呢?”一番话使钦宗清醒,感到了南逃的危害和危险性,决定留在京城之中。李纲传达了这个消息,军士们欢呼万岁,其声震天动地。李纲又请钦宗登上城门接见将士,鼓舞士气,振奋军心。此时此刻,钦宗方才按下南逃的心思,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给予他一切便宜行事、负责防守京城的实权。

接受了重任的李纲,立即着手进行紧张的战备工作。他在城墙的每一面都安排有12000名士兵把守,还准备了砖石、火油、擂木、弩等,把守城所需要的用具都准备齐全。与此同时还准备了马步军40000人,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每一军3000人,坚持每天操练。他把前军守卫在东水门外,保护着藏有40万石米、豆的延丰仓,后军守在城壕最浅的樊家岗附近,防止金军以此处为突破口,其他三军守在城中,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听从调动。

就在李纲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一切部署完毕的时候,金军已经兵临城下。“正月初七开始,金军发动了对开封城的进攻。李纲冒着密集的弹矢,身先士卒,带领士兵积极防守。正月初八的夜里,金军乘坐几十条木船沿对河南下,企图进攻西水门,李纲早已料到有此一着,他亲自带领由2000人组成的敢死队守在城下,把一只只到达的敌船拖到岸边砸烂,一举消灭了金兵一百多人,使金兵士气受到挫伤。李纲在打垮敌人进攻的同时,又加强了西水门的布防。双方进行了多次的攻防交战,敌军几次进攻不能得逞,感到吃不下汴梁,不得不暂时撤军,派出与宋讲和的使者。

听到金兵要讲和的消息,北宋朝廷内部的投降派又开始活跃起来。对于金兵的求和,李纲准备作为使者,亲自前往敌营。之所以亲自前往,是因为他觉得此次议和十分重要,“宗社安危,在此一举”。如谈判成功,金人一定会退兵收敛;反之,金人会更加过分贪求。但钦宗拒绝了李纲的请求,派了一个胆小而又窝囊的知枢密院事李棁(zhuō)前往。钦宗的用意非常明显,他就是怕李纲表现过分刚强,影响了他求之不得的议和,而李棁不会坏他的事,他会按自己的意旨办事。

李棁到了金营。那种唯唯诺诺的样子,使金人很瞧不起,他们在议和的问题上,提出了蛮不讲理的苛刻条件: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绢帛各100万匹,马驼驴骡各以万计;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让宋朝皇帝称金主为伯父,并以亲王、宰相为人质。李棁面对金人如此蛮横的议和要求,不置一词,竟带着一纸屈辱“和书”回到了朝廷。

包括钦宗和宰相在内的北宋的投降派,准备全部按受金人的无理条件,还要派康王赵构和少宰张邦昌到金人那里去做人质。李纲面对着这屈辱的城下之盟,他的肺都要气炸了,他竭力反对接受这一极其屈辱的要求。他严厉地指出:“金人索要犒师的金银币数量巨大,国家财力是不能达到的。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地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这是首都的屏障。另外不能让亲王和宰相去作人质,可以让一个有能力的朝臣前去。”李纲还谈到,要尽量拖延时间,等待着各地勤王之师的到来,到那时再打击孤军深入的金军,使得他们不得久留。然而李纲正确的意见并不被采纳,钦宗没有同意李纲的意见,而是倒向投降派一边,完全接受了金人的无理要求。李纲见此,十分气愤,他请求辞职,却没有得到钦宗的批准。

屡沉屡浮义为抗金

正当以钦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准备用金银换取苟安的时候,原来被诏的各地勤王之师约有二十万人已经陆续赶到了京城。其中马忠领导的京西兵马还在郑州与敌人开战,给予金兵沉重的打击,消息传来,令人欢欣鼓舞。此时敌我力量的对比是这样:金兵只有六万,其中精兵只有三万,宋军数倍于敌。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是很悬殊的。在军心振奋的情况下,李纲向钦宗提出把指挥各地勤王师的权力给予他,却遭到了投降派的反对,他们怕李纲握有实权,势力过大,就对钦宗提出了分散兵权的办法。于是钦宗下昭另设宣抚司,以种师道职位高而知兵事为理由,让他担任宣抚使,命姚仲平为都统制,专门管理各路援军,还把原驻城外的前、后军,归属在种、姚领导之下。这样一来,宋军就分成了两个独立的领导、指挥机构。李纲所掌的兵权微乎其微,只能指挥驻在城内的左、右、中三军。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能够打败金兵,李纲并没有去计较个人权力的得失。他在分析了敌我力量后,提出了各路军队协同作战,共同抗金的用兵之策。李纲分析道:“金兵总数少于宋军,金兵中契丹与女真贵族有尖锐的矛盾,金军孤军深入,只要宋军扼守黄河渡口,断绝敌军粮食供应之路,然后在其后方进行骚扰,待其精疲力尽、粮草断绝时,再用重兵给予沉重的打击,定会取胜。”此时钦宗和其他将领都赞成李纲的这一主张,决定在二月六日这一天起兵。然而姚仲平利益熏心,他为了抢头功为己有,竟然打破了原来商议好的作战计划,在二月一日先行出兵,自率万名骑兵袭击金营,在遭到敌人的反击,几千人伤亡的情况下大败而归。

姚仲平的失败,引起了当朝宰相李彦邦为首的投降派对李纲和种师道的造谣中伤,他们给钦宗送去谎报,西兵勤王之师和李纲统帅的亲征行营司全部被金兵歼灭。钦宗大吃一惊,不问情由,于二月三日下令撤了李纲亲征行营使和种师道宣抚使之职。还表示与金人和好,恢复和谈,派使臣带着同意割让三镇的诏书,向金人乞和。

李纲与种师道的罢免、宋王朝向金人割地求和,这消息一经传出,民情激愤,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数百人上书请愿,说李纲是真正的社稷之臣,而李邦彦、白时中是社稷之贼。提出要李纲复职、罢免李邦彦的宰相职务等。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之下,钦宗不得已恢复了李纲尚书右丞相的职务,李纲和种师道被召进城。

复职后的李纲,并没有去计较个人恩怨,而指挥将士加紧都城开封的各项防守措施,指挥军队英勇杀敌,宋军士气大振。金人眼看大势已去,等不得宋朝凑足金银,就狼狈撤兵了。开封城至此解围,但李纲并没有松口气。

京都暂时解围,已经逃走的太上皇宋徽宗也从南方回到了开封。但投降派并没有放松对李纲的迫害,以尚书左丞耿南仲为首的一些官吏竟然诬陷李纲,说二月五日的士民请愿是李纲在背后操纵的。如果让这样的事情蔓延下去,定会成为朝廷的大患。钦宗听了密告虽然十分吃惊,但并没有怪罪李纲,但李纲为此愤然请求离开朝廷,钦宗不予允许。

金兵虽然撤走汴梁,但李纲反复上奏钦宗,提醒宋朝廷应加强防边御敌,指出金人仍会再次侵犯,但以耿南仲为首的朝中重臣根本不听,特别是在河东遭到金军的攻击时,竟提出了放弃三镇的主张。

投降派接二连三的打击李纲,他们借靖康元年(1126)种师道之弟在太原的失败为理由,说种师道年高有病,撤了他的职,让李纲前去接替河东宣抚使的职务,以解山西太原之围。这一着就是想陷害李纲,企图把李纲排挤出朝廷。

李纲准备出发就任,他凑集了几千匹马、两万人的军队。六月底,李纲等数路兵马在太原附近与金作战,由于各路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被金兵各个击破,打了败仗。这一下,让投降派抓住了把柄,他们加了他“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罢知扬州,提举杭州洞霄宫,十月,又被放逐,充军建昌军。

李纲被贬后,金军从九月起又开始大举进攻,攻破太原府、真定府,以两路重兵再一次包围了开封。钦宗在这危急时刻,忆起了忠心耿耿、抗金有功的李纲,他赶忙命人去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令开封府,让他领兵急速赶来,保卫开封。但是钦宗的诏书还没有到达李纲驻扎地,开封就于闰十一月初三被金军所破,废钦宗、徽宗。靖康二年(1127)宋灭亡,钦宗、徽宗被金人所掳北上。

山河残破壮志难酬

建元元年(1127)五月一日,宋朝的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宋高宗为帝后,虽然任命胡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士,他认为这二人不孚众望,但还是想让李纲出任宰相辅政,他不顾一些朝臣的反对,于六月二日拜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出任右相,这是南宋赵构政权的第一任宰相。

李纲在相位任职期间,面对着残破山河,他竭尽全力,为抗金救国而呕心沥血。他锐意改革,在刚刚上任时就向高宗上疏,提出十条意见(即十议书),这十条意见的内容是:坚决抵御敌人的进攻,不能乞求讲和,走投降卖国之路;加强河北、河东的防务;调动民间武装力量,积极参加抗敌斗争;重视人才;修城池、整兵器、置造战船;健全编制军队和军法、挖掘兵源扩大兵力;严惩张邦昌等叛国之人;反对迁都建康(今南京市)等等。

宋高宗虽然拜李纲为相,但并不是真心地要起用他来抗金作出一番事业,宋高宗骨子里还是对金兵害怕三分的。就在投降派黄潜善和汪伯彦屡屡在他面前诬告李纲、骂李纲为“国贼”之时。宋高宗就明显表示出对李纲的不相信,并有意疏远他,在此情况下,李纲只能以辞职来表示自己的愤慨。建炎元年(1127)八月十八日,高宗下令罢李纲宰相职务,李纲在位时的一切改革、备战措施也随之废除。太学生陈东、欧阳彻再一次上书请愿,要求复李纲的职,抨击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但高宗这次不仅不听,反将二位太学生当众斩首。

李纲罢相之后,过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形势很快发生恶化,金人攻陷了许多地区,宋高宗只得离开中原,乘船逃跑,直奔扬州而去。金人闻讯追击,高宗一行只好又逃往临安(今杭州),金兵继续南进攻击临安,高宗又慌忙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最后不得不乘船漂泊,狼狈地东躲西藏。金人由于不习水性,再加上岳飞、韩世忠部队的顽强抵抗,只得从南方撤军,回到了江北。为加强对黄河以南的统治,金人在撤军前,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刘豫,以大齐为国号。

李纲在罢相后的最初几年里,又接二连三地遭受了不少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他接连被贬、被逐,最后到了万安(今海南岛)。对于宋朝腐败的政治、北方的陷落、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他深感悲愤。

在金兵撤兵北方后,绍兴二年(1132),高宗回到临安,并召回李纲,任命他为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李纲接受任命后,还是一如既往,积极准备抗金,收复失地。他聚拢各路的地方武装,组织起一支坚强的抗金队伍;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减轻人民的苟捐杂税;访贫问苦等等。同时他在金与刘豫伪政权准备共同南下时,又上疏高宗,提出乘敌之虚、收复失地的具体办法。但他的一番抗战建议,并没有被朝廷采纳,相反,他又一次地遭受迫害。绍兴二年(1132)李纲再次被罢免,直到绍兴五年(1135)十月张浚任宰相后才任李纲为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由于高宗始终站在主和派一边,所以李纲是不会得到重用而有所作为的。宋朝廷中对待金人是战是和,两派一直争论不休。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高宗最后同意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意见。绍兴九年(1139)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宋对金称臣,每年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对这种屈辱的媾和,李纲愤恨至极,但又无能为力。后来高宗又任命他为荆湖南路安抚大使,李纲悲愤交加,拒不接受朝廷的任命。

绍兴十年(1140)正月,南宋的第一任宰相、抗金英雄李纲逝世,终年58岁。

李纲一生写了很多诗、文,其中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等。李纲的一生是为世人赞颂的,朱熹评价他为“一世之伟人”,他是宋朝抗金救国的一位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