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年少高中誓学先贤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其父文仪是一个未登仕途的文人,喜欢读书藏书。生有三男四女,文天祥是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文天祥身材高大壮实,肤色洁白,眉清目秀,炯炯有神。少时在孔庙看到乡先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的塑像,都谥曰“忠”,十分仰慕说:“我死后不配享于他们之中,非大丈夫。”
宝祐元年(1253),文天祥参加庐陵邑校“帘试”,结果名列榜首。两年后入学吉州著名的白鹭书院,同年选为吉州贡士,于岁末年初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应试,考试结果,二十岁的文天祥高中了进士第一名。他对策集英殿所作的《御试策》,针贬时弊,洋洋万言,没有起草,一挥而就提出了“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张,被理宗认为是“切至之论”,愿意亲自接见文天祥详细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但就在文天祥中魁后还没有任职的时候。他的父亲病发逝于临安。文天祥随即扶柩(jiù)还乡,在家治丧守制。
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守丧期满,年初陪弟弟文壁进京应试。到临安以后,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始了他光明正大而又艰难坎坷的仕途生涯。
从公元1259年出仕到1275年起兵勤王,整整十五年,文天祥屡遭当朝权臣的打击排挤,因而数度沉浮。
多次被斥只缘忠刚
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蒙古军队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南宋朝野大为震惊,当时在朝中掌权的宦官董宋臣等人不是考虑如何稳定人心、认真部署抵抗,反而提出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的逃跑主张。相当多的官员也都认为这一提议是可耻的,但迫于权势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时为宁海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不计个人得失安危,写了《己未上皇帝书》冒死进谏。他在上书中请求皇帝“悔悟”,并指出“如果听从董宋臣的提议”,则“六师一动,变生无方”,京畿(jī)便可能“为血为肉”,因此必须“斩董宋臣以谢宗庙神灵”。奏疏中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以求救亡图存。但文天祥的提议并没有被皇帝采纳。忧心忡忡的文天祥景定年(1260)辞去朝廷改授的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制官厅公事的职务,请求担任主管道观香火的“祠禄”,这是一种闲职。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出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主管。
景定二年(1261)十月,朝廷任命文天祥为秘书省正字兼太子府教授,这一职务按惯例是由前科状元担任,文天祥两次提出辞职都没有得到批准,次年又充任殿试考官,不久又转任著作佐郎。此时朝廷决定重新启用被罢免的奸宦董宋臣,文天祥对决定大为反感,考虑再三,又呈了《癸亥上皇帝书》,劝皇帝以史为鉴,不要宠信宦官,竭力劝阻起用董宋臣这种奸佞人物,然而他的建议仍然没有被采纳,文天祥愤而辞职,决心不和坏人共事。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之下知瑞州(今江西高安),以后又任江西提刑。在江西提刑任上,他因仗义平反冤狱遭人诬陷,于咸淳元年(1265)四月被弹劾罢官。郁郁不得志的文天祥返回老家,决意适迹山林,隐居在文山,其“文山”的别号也是由此而来。
咸淳三年(1267)九月,朝廷重新起用文天祥为吏部尚书左司郎官,他又提出辞职未获批准。继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但文天祥上任仅一个多月就遭忌被弹劾,罢职再回文山。
公元咸淳九年(1273)春,文天祥又复出任职湖南提刑。当年冬季文天祥以奉养祖母、母亲为名,要求调往江西,获准迁知赣州事。
万里奔波一心抗元
忽必烈取得了汗位,稳定了蒙古内部,于公元1271年(宋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改国号为大元。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要对南宋兴师问罪,再次大举进军南宋。二十万元军分东西两路,沿汉水运河南攻长江。十二月,西路元军攻克鄂州,南宋军情紧急。当月二十日,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发出《哀痛诏》,号召各地迅速组织勤王之师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了《哀痛诏》以及朝廷令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的专旨,文天祥捧诏涕泣,首倡勤王,为组建勤王军呕心沥血。接诏三天后,他发布文告,在江西全省征集义士粮饷。他把家中老母送往惠州交弟弟奉养,并捐出全部家产充作义军费用。在师友百姓的支持努力下,江西一带各路英雄豪杰,少数民族纷纷来归。到了四月,一万多名义师已经集中在吉安整装待发。当时有友人劝阻说:“如今元军分三路进攻,破京郊,夺取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一万余人赶去,无异驱羊群与猛虎博斗。”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这样。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余年,一旦有难,征召天下兵勤王,竟没有一人一骑来响应,我深以此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许国,天下忠臣义士也许会闻风而动。讲忠义的谋略站得住,聚众人的功效能实现,如能做到这一点,则社稷还有保住的希望。”
由于种种原因,文天祥的勤王军很晚才遵旨从江西出发,抵达临安时已经是八月下旬了。这时宋元两军对峙于常州一带,临安十分危急。文天祥到京后被任命为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在向恭宗陛辞时,上奏疏说:“朝廷姑息牵制的用意多,奋发进取的主张少,乞斩吕师益(当时的投降派人物)以振作将士之气。”还说:“宋朝鉴戒五代之乱,削藩镇,连郡县,一时虽足以矫正尾大不掉的弊端,但国势也因而衰弱不堪。所以一旦敌人进攻,到一州破一州,到一县破一县,中原陆沉,痛侮何及!”他建议天下分为四镇,这样做就能诸镇地域大,力量强,足以抵御敌人。约期进攻,有进无退,照这样下去,打败元兵并不困难。
文天祥率领军队到达平江时,元军已由建康兵分三路向前进攻临安。正当中路元军攻陷常州、平江,在这危在旦夕之际,朝廷突然下命令让文天祥移师西线,保卫临安西北的独松关;而当文天祥的部队还在移军途中时,独松关、平江就都已相继失守。文天祥只得退回临安,元军也随即兵临城下。这时,以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皇室已决定投降。他们先后向元军提出称侄纳币、奉表称臣、乞存小国等投降方式,力图保存宋室宗庙。在对方的强硬态度下,最后只好奉送传国玉玺(xǐ),派大员正式议降。
景炎元年(1276)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受命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出使元营,他向元军统帅伯颜提出先撤军后议和的权宜之计。伯颜以死相威胁,逼文天祥代表南宋投降。文天祥毫不畏惧地说:“我身为大宋状元宰相,至今只欠一死以报国,我誓与大宋共存亡,即便刀锯在前,鼎镬在后,也绝不皱一眉头。”元军扣留了文天祥。
当月文天祥被元军沿运河押送前往元大都,路上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一行人经过周密的策划,在当地百姓帮助下乘船从水路脱身,来到江北宋军治下的真州。文天祥本来打算在那里联络各方组织抗元斗争,但由于两淮制置使李庭误认为文天祥是来说降的,文天祥不得已又逃出真州。
文天祥到达永嘉时,广王已经抵达福安府(今福建福州),并被拥立为帝,即端宗。文天祥应召前往,被任命为同都督置府南剑州,他在那里招兵买马,再举义旗,计划以闽赣(ɡàn)为基地恢复发展。不久,福安府行在命令文天祥移驻汀州。以后南剑州、福安府相继失陷,端宗皇帝在陆秀夫等人保护下随船入海。文天祥的督府军在闽赣又出师不利,军心动摇。文天祥处决了叛徒吴浚等,重新整顿军纪,稳定局势提高了督府军战斗力。第二年二月文天祥收复了梅州(今广东梅县);五月再次入赣,收复了赣南十县、吉州四县,军事形势为之一振,史称赣南大捷。文天祥的胜利引起了敌人的重视,元军调江西宣慰使李恒猛扑督府军。八月督府军在永丰县的空坑遭到元军的突袭,损失惨重。文天祥的家属也大都在此被俘,他本人在战友和百姓的掩护下再次脱险。
空坑兵败,宋军的元气大伤,但文天祥抗元的斗志与信心一如既往。他收拾残部,转战闽粤赣地区。景炎三年(1278),行朝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以示嘉奖。但对文天祥的军事计划并不十分赞同。
当年十二月,文天祥从俘虏的元军口中得知元军重兵将由闽南进攻粤东督府军;元水军将由秀州、明州南下,进攻南宋行朝。文天祥一面飞报行朝,一面率领都府军撤往南岭山脉。十二月二十日时,元军在当地奸盗陈懿引导下,对正在海丰五坡岭吃饭的督府军进行了突袭。文天祥兵败被俘,他决心以身殉国,当场吞下了早已准备好的二两冰片,但因药力失效而没能成功。他随军的母亲、长子、三女、四女先后死于病乱之中。文天祥的军事失败,使元军最终摧毁了这支撑着南宋残局的东南一柱。
公元1279年正月初,元军水陆并举,扑向位于海岛的南宋行朝。文天祥随元舰被押前往。元军统帅张弘范令人给文天祥送去纸笔,要他修书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心潮起伏,抄录了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以明其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元军与行朝军队进行了决战。文天祥被押在元舰观战。他亲眼目睹了南宋行朝的覆灭,心中“痛苦酷罚,无以胜堪”。当日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小皇帝赵昺(bǐng)跳海而死;几天后已经突围出去的杨太后、张世杰等闻讯也纷纷投海殉国。到此宋朝最终灭亡。
忠贞不屈舍身取义
行朝灭亡以后,文天祥为表明心迹,写了《言志》诗一首:“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以生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公元1279年四月,文天祥由广州被押送大都。途中他曾经八天不进饮食,求死未果。八月,船过长江时,他深情地写下了“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留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当年十月文天祥抵达大都。元人最初把他安置在会同馆最好的房间,送上锦衣佳肴,以图感化文天祥。但文天祥不寐其床,不穿其衣,不食其粟。昼夜穿着宋朝的旧衣面南而坐,只吃友人送来的食物。以后元人又驱使南宋降相、废帝先后来说降,又曾示之骨肉亲人以图感化,最后又由元朝宰相亲自出马劝降,但文天祥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劝降不成,元人就给文天祥披带木枷链,迁入污秽不堪的牢房。那里的环境虽是“地狱何须问,人间见夜叉”,但文天祥反觉“朝夕淡薄神还爽,夜睡崎岖梦自安”。
文天祥忠贞不屈的精神使元统治者大为叹服。在如何处置文天祥的问题上他们犹豫不决:释放文天祥有放虎归山的危险;处死文天祥会大损自己名声;只有劝降并使其服务于元朝是上策。因此,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八日,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文天祥,刚一见面,文天祥就首先表明:“宋朝已亡,我希望快些死去,不愿久生。”忽必烈示意要请他出任元朝宰相,文天祥正色道:“天祥身受宋朝厚恩,担任宰相,怎能奉事二姓,赐我一死于愿已足。”当忽必烈问文天祥有何心愿时,文天祥干脆地回答:“但愿一死足矣”。他的言行使元朝统治者最终打消了劝降的念头,决定处死他。
公元1282年十二月九日,四十七岁的文天祥被绑赴大都柴市处死。临刑前,他从容地说:“我文天祥走完了该走的路。”朝南深情跪拜后英勇就义。死后,其妻欧阳氏收尸时,在其衣带中发现一篇早已写好的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事?部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第二年文天祥的灵枢归葬吉州庐陵。
文天祥不仅是一位仁人志士,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诗篇被收入《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等集中;另有《集杜诗》传世。他所作的《过零丁洋》、《正气歌》、《衣带赞》等是人们世代传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