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四方

要成功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不达成功誓不罢休。——华西列夫斯基

请求解除自己的总参谋长职务

在很早以前,东普鲁士就被德国变成了进攻俄国和波兰的最主要的战略基地了。1914年,德国对俄国的进攻,就是从这个基地发动的;1941年,德国法西斯也是从这里出发的。

在苏德战争期间,即在1941年至1945年期间,东普鲁士对德国统帅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

直至1944年,希特勒大本营一直都设在这里。这个被称为“狼穴”的法西斯分子的大本营,就在拉斯登堡附近的很深的地下掩蔽部里。

德国统帅部认为,保住东普鲁士具有重大的意义,普鲁士可以牢靠地掩护通向德国中心地区的要冲。因此,德国在普鲁士境内以及与它毗邻的波兰北部地区,构筑了筑垒工事。

从工程技术看,它是很坚固的正面阵地和斜切阵地,以及布满永备工事的大型防御枢纽部。该堡垒的所有工事,在筑城方面和火力方面都互相紧密联系着。这里的工事总深度达到150公里至200公里。

东普鲁士的地貌特点是,它有湖泊、河流、沼泽和水渠,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坚固的石料建筑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防御。

至1945年时,东普鲁士的筑垒地域和包含有与天然障碍物相结合的堡垒的防御地带,就实力来说,不逊色于德国西部的“齐格菲防线”。在苏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上,即贡宾南、英斯特堡和格尼斯堡,防御工事从工程技术方面来看,其防御非常的完备。

德国统帅部妄想依靠这些强大的工事,阻止苏军继续前进。在白俄罗斯被歼灭后重建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重兵集团,均集中在这里。

至1945年1月中旬,该集团军群有坦克第三集团军、第四和第二集团军,总计兵力41个师。其中,有3个坦克师和4个摩托化师和一个旅,共有58万官兵和20万民众冲锋队。它们拥有8200门火炮和迫击炮,700辆坦克和强击炮,第六航空队的515架作战飞机。领导北方集团军群的是伦杜利奇上将,后来是卫斯上将。

1945年1月13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揭开了东普鲁士战役的序幕。

早在1944年11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就开始酝酿东普鲁士战役计划。在1944年11月初,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就被召回莫斯科。总参谋部和大本营制订了1944年冬季至1945年春季的战局计划。

1944年11月5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由于试图突入东普鲁士境内,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奉命在立陶宛南部转入顽强的防御。

11月8日,苏联统帅部大本营命令华西列夫斯基,仍然领导在立陶宛北部和拉脱维亚一带活动的波罗的海沿岸第一和第二方面军的行动。

由于战势的需要,必须粉碎东普鲁士的希特勒集团,这样才能使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各集团军脱身,参加主要方向的行动,消除敌军从东普鲁士对已经在主要方向突破的苏联军队实施侧翼突击的威胁。

苏军发起东普鲁士战役的目标是:切断守卫在东普鲁士的中央集团军同法西斯其他军队的联系,把该集团军群压迫到海边,加以分割并各个歼灭,肃清东普鲁士境内的敌军。

在东普鲁士战役的第一个阶段,虽然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未能完成最高统帅部交给的任务,但是却使敌人遭到了重创,迫使敌人退却,并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地方。

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前出到被一个沙咀同但泽湾分开的弗里齐斯—哈弗湾;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前出到哥尼斯堡南、北两面海边,切断了东普鲁士集团同德国法西斯其他部队的联系,并把北方集团军残部分割为三个部分。

敌军的四个师被逼迫到泽姆兰德半岛的海边;五个师连同要塞部队一起被围困在哥尼斯堡;将近二十个师被合围在哥尼斯堡的西南面。

同时,在1945年1月28日,从北面保障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行动的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攻占了大海港麦麦尔。这样一来,德军统帅部就几乎没有可能从东普鲁士向已向柏林方向进攻的苏联军队实施打击了。

1945年2月初,由于斯大林和安东诺夫要出席雅尔塔会议,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奉命履行总参谋长和副国防人民委员的职责。波罗的海沿岸各方面军的行动,由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戈沃罗夫上将领导。

根据大本营1945年2月6日的决定,华西列夫斯基开始部署东普鲁士战役第二阶段的行动:

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的部队,拨给了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

而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指挥机关,则从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接收了第四十三、第三十九集团军和近卫第十一集团军。

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则得到了原属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第五十、第三、第四十八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以及近卫坦克第八军。

这样一来,前出到维斯瓦河岸马林堡南面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遵照大本营的指示改变目标,以便直接在波美拉尼亚行动。

2月8日,华西列夫斯基同雅尔塔通电话,在征得斯大林的同意后,给罗科索夫斯基下达了命令:

方面军以中路和左翼,包括突击第二集团军,第六十五、第四十九和第七十集团军,近卫坦克第一军,机械化第八军,近卫骑兵第三军和不少于4个突破炮兵师,于2月10日转入向维斯瓦河以西进攻,并应不迟于2月20日攻占维斯瓦河口—迪尔绍—贝伦特—隆梅尔斯堡—新什切青一线。

尔后,待第十九集团军靠拢,在什切青总方向上发展进攻,攻占但泽、格丁尼亚地域,并肃清沿海一带直至波美拉尼亚湾之敌。

2月10日,苏军在东普鲁士战斗行动的第二阶段开始了。

最高统帅部把消灭被分割合围的各德军集团的任务,交给了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

遵照大本营2月9日发出的命令,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应在2月20日至25日之前,消灭在哥尼斯堡以南进行防御的敌海尔斯贝格集团。波罗的海舰队必须以积极地行动,切断在库尔梁季亚和东普鲁士坚守的敌军的供应。

此间,东普鲁士的德军得到固守他们所占地域的任务,以便尽可能长久地把苏军牵制在这里,不让苏军转到柏林方向。同时,德国统帅部特别重视哥尼斯堡城堡、皮拉乌海军基地和海尔斯贝格筑垒的防御。

2月10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消灭海尔斯贝格集团的战斗打响了。海尔斯贝格筑垒地域,有900多个钢筋混凝土工事和许多土木防御工事,还有防坦克和防步兵的障碍物。敌军死守住每一个工事和每道防线,力图阻止苏军前进。苏军遭受到重大损失。

2月15日,罗科索夫斯基在给华西列夫斯基的报告中谈到了这个情况。此时,苏军统帅部的主要注意力在柏林方向。而气候的急剧变化,也使情况大大复杂化了。

2月17日夜间,最高统帅在听取了华西列夫斯基关于东普鲁士情况的报告后,建议他前去帮助那里的部队和首长。

斯大林还强调指出,要尽快消灭东普鲁士的敌军,以使苏军能够腾出波罗的海的沿岸第一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部队。这样一来,一是可用来加强主要的方向,即柏林方向;二是可腾出必要的部队进行训练,以便调赴远东地区。

斯大林还建议华西列夫斯基为此目的,要及早地准备两三个精锐的集团军,并预告说,德国投降两三个月后,他可能被派去远东的战事。

在接受了到东普鲁士工作的建议后,华西列夫斯基请求解除自己总参谋长的职务。

他向斯大林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从1943年起,我的大部分时间是直接在前线执行大本营的任务,只是有时奉召才到莫斯科来。我建议任命实际履行总参谋长职务的我的第一副手安东诺夫来担任这一职务,只给我保留副国防人民委员的职务。”

斯大林惊奇地问道:“这样的决定不使你感到难堪吗?”

在听完华西列夫斯基的答复后,他转问在场的安东诺夫,看他对华西列夫斯基的建议作何反应。安东诺夫表示不同意这个意见。

斯大林说:“让我再考虑一下吧!”

当时签署了一项大本营的训令,要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的代表,从2月22日开始去领导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作战行动。

最后,斯大林又问华西列夫斯基:“你什么时候起程赴前线呢?”

华西列夫斯基说:“明天吧!”

斯大林允许他在家呆两天,去看看戏。而在19日的晚上,离开莫斯科的前夕,到他那里再来一趟。

但是,就在2月18日的白天,传来消息说,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在梅尔扎克城地区,不幸受重伤牺牲了。

华西列夫斯基是在大剧院里,得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死讯的。当时正在演出,华西列夫斯基的副官科佩罗夫悄悄地走到他的跟前说:“元帅同志,最高统帅请您接电话。”

在电话中,斯大林说:“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告诉你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在梅尔扎克城地区因负重伤牺牲了。大本营准备派你去领导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当即表示,愿意服从大本营的安排。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牺牲,让华西列夫斯基感到非常的沉痛。在回忆录中,华西列夫斯基这样写道:

我同他很亲近,并且非常了解他,我把他看作是一个优秀统帅,一个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一个心肠特别好的人。

我们初次认识是在1943年1月,在准备和实施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夫战役的时候。当时,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着第六十集团军。他在指挥自己的首次集团军进攻战役时,开始时很不敢放手,还遇到了极其不利的气候条件,但是他很快地控制住自己,并且掌握了军队,出色地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在第一天就解放了沃罗涅日。

这位年轻的集团军司令在他的集团军攻占库尔斯克的战斗行动中,获得了进行战役领导的更加辉煌的战绩:一昼夜就拿下了这座城市。

在白俄罗斯的共同工作,使我同伊凡·达尼洛维奇更加接近。工作是在相互信任、尊重和愿意互相帮助的气氛中进行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当时领导一个主要的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那时,进行了由这位红军中最年轻的、才华出众和精力充沛的方面军司令指挥的首次方面军战役。

逝者已去矣,华西列夫斯基必须接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指挥棒,继续领导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进行英勇无畏的战斗!

2月19日晚,在奔赴前线的前夕,华西列夫斯基来到了最高统帅那里。斯大林给了华西列夫斯基一系列有关新工作的建议和指示。在告别时,斯大林祝华西列夫斯基和部队取得胜利和成就。

随后,在接待室里,斯大林的办公室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交给华西列夫斯基两个文件。其中的一个装着大本营2月18日的命令。只见上面写着:

1.鉴于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因负重伤牺牲,任命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为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应不迟于今年2月21日到任,指挥方面军。

2.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到任前,由方面军参谋长波克罗夫斯基上将代理方面军司令职务。

3.撤销最高统帅部大本营2月17发出的关于委托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领导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命令。

在第二个文件里,华西列夫斯基发现了一份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文件,这是一项国防委员会关于改变该委员会1941年7月10日的决定,确定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由下列人员组成:

最高统帅兼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大元帅斯大林,副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元帅朱可夫,副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副国防人民委员布尔加宁大将,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元帅。

看完这份文件后,华西列夫斯基心中感到非常的困惑。于是,他不解地问波斯克列贝舍夫,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定?因为在几乎整个战争期间,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总参谋长和副国防人民委员,都没有正式成为大本营的成员。除了朱可夫之外,方面军司令中没有一个人作过大本营成员。

对于华西列夫斯基的疑问,波斯克列贝舍夫笑了笑说:“对不起,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我对这件事的了解程度,同您完全一样。”

华西列夫斯基在总参的长期工作,受到了广泛好评。苏联元帅朱可夫曾满意地指出:

我们的总参谋部高度掌握了计划重大战略性和进攻性战役和战局的艺术。

亲临东普鲁士势如破竹

1945年2月20日,华西列夫斯基抵达在东普鲁士的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部。2月21日,他便开始着手对该方面军的领导工作。

早在1944年夏季时,华西列夫斯基几乎在整个白俄罗斯战役期间,直接参加了这个方面军的工作,这使他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因为他不仅非常熟悉该方面军指挥机关的领导成员,而且也非常了解方面军下属多数集团军一级和军一级的首长。

很快,华西列夫斯基同军事委员会委员马卡罗夫将军就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他们彼此了解,在商定直接的行动时没有发生过任何纠葛。只要有时间,华西列夫斯基就努力去熟悉部队中的工作。

在与同事们的关系中,华西列夫斯基与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谢尔巴科夫显得更为亲热。谢尔巴科夫在那些要征求总参谋部意见的原则问题上,总是同华西列夫斯基商量。

他几乎每天早晨打电话到总参谋部找华西列夫斯基。如果他在前线,谢尔巴科夫就询问局势如何,前线事态有何新发展。

有一次,谢尔巴科夫对华西列夫斯基说:“您一拿起电话筒,我就能根据您的话音猜到前线的事情怎么样了。”

而斯大林也非常信任谢尔巴科夫,凡是谢尔巴科夫同意的文件或者他已签署的文件,斯大林不过目就签字了。

当时,哥尼斯堡附近的情况非常复杂。当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为了消灭敌军的海尔斯贝格集团进展缓慢之时,波罗的海沿岸第二方面军则在泽姆兰德半岛和哥尼斯堡城下战斗。

经过三天的激战,德军逼退了苏军的进攻,建立了一条连结哥尼斯堡集团和泽姆兰德集团的走廊。

在随后的战斗中,苏军遭到了重大损失,部队的战斗人员大大地减少了,方面军的突击力量降低了。该方面军几乎没有得到补充,因为苏联最高统帅部此时仍把全部力量派往柏林方向。

在部队的物质保障方面,尤其是在燃料供应方面,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也碰到了巨大的困难。因为后方离该方面军很远,没有能力及时地保障部队的供应。

与此同时,驻守东普鲁士的“北方”集团军群却仍然有30个师,其中有11个师守在泽姆兰德半岛和哥尼斯堡,另外19个师守在哥尼斯堡的南面和西南面。

基于这种局面,苏军不得不停止在泽姆兰德半岛的主动战斗,以便开始逐步消灭敌军的其他集团,首先是粉碎最大的海尔斯贝格集团。

1945年2月24日,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划归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领导。这样一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兵力十分强大,但是,它的突击力量是有限的。

鉴于此,华西列夫斯基认为,只有先暂时停止对敌泽姆兰德集团的11个师的主动战斗,而把主力用在消灭更大的敌19个师组成的海尔斯贝格集团上面。除此,方面军没有任何其他良策可行。经最高统帅部同意,粉碎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战役准备必须在20天之内完成。

1945年3月15日,分割聚歼敌海尔斯贝格集团的战斗开始了。在春天道路泥泞和浓雾弥漫的气候条件下,苏军实现了自己的作战意图,分割和粉碎了海尔斯贝格筑垒地域的敌军。

在两个星期的激战中,苏军消灭了德军9.3万多人,俘获了4.6万多德军官兵,缴获了600辆坦克和强击炮、3560门野战火炮、1440门迫击炮以及128架飞机。

紧接着,粉碎哥尼斯堡集团的任务被提上了作战日程。

对于弗里舍斯—哈弗湾南岸的会战,使华西列夫斯基一生都难以忘怀。在回忆录中,华西列夫斯基写道:

春雨使河水溢岸,把整个地域变成了沼泽。苏联军人走过没膝的泥泞,冲破炮火和烟雾,直指法西斯集团的中心。

敌人企图摆脱我军,慌忙跳上驳船、舢板、轮船,随后就炸毁了堤坝。由于浪涛向平原倾泻,有几千希特勒士兵葬身水中。而那些得以逃生的人又落入了苏军的火网。我们的飞行员扫射了载着法西斯分子驶向海里的轮船和驳船。

此时,哥尼斯堡守备部队有四个步兵师、一些独立团、要塞部队、警备分队和民众冲锋队,总共约有13万士兵、100余辆坦克和强击炮、4000门火炮和迫击炮。在泽姆兰德半岛各机场还有170架作战飞机。

除了在1945年1月被苏军攻破的外城外,敌军还有三道防御阵地。第一道设在离市中心6公里至8公里处,有几条密布障碍线和布雷区的防线。

在这道阵地上,有15座坚固的堡垒,每座堡垒都部署有一支精干的守备队。沿城区周围是第二道阵地,包括一些石建筑、街垒和钢筋混凝土发射点。

环绕市中心的第三道阵地,主要是由一些棱堡、塔楼和坚固的建筑物组成的。在哥尼斯堡的市中心,还有一个古堡,可容纳几千人。这里的内城守备部队由顽固不化的法西斯分子组成。

为了攻克这座堡垒,大本营从最高统帅部的预备队中,抽出最强大的压制兵器来补充方面军。

在强攻开始时,方面军有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其中47%是重炮,其次是大威力和特别大威力的火炮,口径为203毫米至305毫米。

为了炮击最重要的目标,不让敌军沿哥尼斯堡海路撤退军队和装备,指定了5个海岸铁道炮兵连守住各个通道,给他们配备的是射程可达34公里的火炮。

攻城地面部队得到配属给各步兵师的大口径火炮和160毫米的迫击炮支援。为了摧毁特别强的建筑、工程和工事,还特别成立了军的和师的炮兵群,给他们配属了特大威力的火炮和火箭炮。

投入这次战役的,有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二个空军集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航空兵,以及空军主帅戈洛瓦诺夫指挥的远程航空兵第十八集团军的重型轰炸机群。

当时,有2500架飞机参加了对哥尼斯堡的强攻。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没有停止行动。红军空军司令、空军主帅诺维科夫领导了航空兵的全部活动。

1945年3月16日,华西列夫斯基向最高统帅呈交报告,详细陈述了东普鲁士的情况。

次日,大本营通知,他们提出的作战计划被批准了。粉碎哥尼斯堡西南的敌东普鲁士集团的战斗,规定不迟于3月22日结束;粉碎敌哥尼斯堡集团的战役,应不迟于3月28日开始。

在3月17日夜间,华西列夫斯基同斯大林通电话,向他报告这个期限是不现实的。消灭海尔斯贝格集团将于3月25日至3月28日完成。重新部署部队大约需要3天至4天的时间。因此,华西列夫斯基要求准许4月初开始炮兵和航空兵进攻。

最后斯大林同意了华西列夫斯基的请求,并建议他吸收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和空军第十八集团军的飞机参加这次战役,并许诺派两名空军主帅诺维科夫和戈洛瓦诺夫前去做他的助手。

3月25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攻占了德军在弗里什—哈弗湾岸的最后一个防御据点海林跟拜尔市。3月29日,苏军完成了消灭海尔斯贝格集团的作战。随后,苏军的全部注意力转到哥尼斯堡集团。

在强攻开始前,苏军的炮兵和航空兵在4天中,破坏了这个要塞的永备防御工事。苏军了解了全部防御的详细情况。在绝对准确的城市模型上,各级指挥官一步一步地演练强攻计划。

以波克罗夫斯基上将为首的方面军司令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军队在从敌人那里夺来的永备发射点中和堑壕中进行操练,研究巷战战术。

4月6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在强大的炮火准备后,苏军开始了强攻。攻击开始后,华西列夫斯基先后到了第四十三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和近卫第十一集团军巡视。只见苏联军人勇敢而毫不动摇地强攻敌人的堡垒,士兵们在火焰、烟雾和尘埃中奋不顾身地前进。

第四十三集团军克服要塞内层防线敌人的顽抗,肃清了该市南北面的敌人。同时,近卫第十一集团军从南面进攻,强渡普列格尔河。此时,用火炮和迫击炮进行射击就有危险了,因为很有可能打着自己人。于是,炮兵只好停止射击。

因此,英雄的苏联军人们在强攻的最后一天,几乎都是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射击,最后投入了白刃战。合围圈终于在该市西面合拢了。德军守备部队的残部,同泽姆兰德半岛战役集群的联系被切断。到强攻的第三天,苏军已占据了这个要塞内的三百多道街区。

4月8日,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华西列夫斯基以苏军方面军司令的身份,要求哥尼斯堡集群的将军、军官和士兵放下武器。然而,守敌决心抵抗到底。

于是,在4月9日清晨,战斗又更加激烈地开始了。苏军的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架轰炸机,猛烈地对要塞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一会儿,德军就开始成队成队地投降了。在战斗的第四个昼夜终了时,哥尼斯堡终于被攻克了。

在方面军司令部的审讯中,德军的哥尼斯堡警备司令拉什将军说:

要塞的士兵和军官在头两天守卫坚定,但是俄国人的力量远远胜过我们,并且占了上风。他们善于隐蔽地集中了如此多的炮兵和飞机,集中运用这些兵器,从而摧毁了要塞的工事,并使士兵和军官丧胆。我们完全失去了对军队的指挥。

我们走出工事到大街上,想同各部队的司令部取得联系,可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完全迷失了方位。破坏得如此厉害的熊熊燃烧的城市已经变了样。怎么也不曾想到,像哥尼斯堡这样的要塞竟会如此迅速地陷落。

俄国的统帅部很好地拟定并且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战役。在哥尼斯堡城下,我们丧失了整整十万军队。哥尼斯堡失守,这是失掉了最大的一个要塞和德国在东方的支点。

当苏军前线部队还在清点战利品的时候,捷报就传到了莫斯科。1945年4月9日夜间,首都上空响起了324门大炮齐放24响,向强攻哥尼斯堡的英雄们的勇敢和忘我的精神致敬。

在争夺哥尼斯堡的战斗中,苏联军人再次表现了惊人的刚强性格、大无畏的精神和群众性的英雄主义。在此战役中,有200人由于立下了巨大的功勋,获得了“苏联英雄”的称号。

攻克哥尼斯堡后,在东普鲁士就只剩下敌军泽姆兰德集团。该集团有八个师,其中有一个坦克师。

4月11日,华西列夫斯基再次要求敌军停止无望的抵抗,并下了最后通牒,其内容如下:

留在泽姆兰德的德国将军、军官和士兵们:

苏联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对你们讲话。

你们清楚地知道,德国全军已经遭到彻底的粉碎。俄国人已到达柏林城下和维也纳,盟军到了莱茵河东300公里处。盟军已占领不来梅、汉诺威、不伦瑞克,直抵莱比锡和慕尼黑。半个德国已在俄国人和盟军的手中。

德国最坚固的要塞之一哥尼斯堡在3天内就被打下来了。要塞司令、步兵将军拉什已接受了我提出的投降条件,带着大部分守备部队投降了。投降就俘的总共有德军9.2万名士兵、1819名军官和4名将军。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我要求你们:在24小时内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投降就俘。凡是停止抵抗的将军、军官和士兵,都将得到生命保障和足够的饮食,并在战后予以遣返。所有伤病员将立即得到医疗。我允诺对一切投降者给予无损士兵尊严的待遇,和平的居民将得到许可回城回乡从事和平劳动。

这些条件对兵团、团、分队、小组和个人都同样适用。如果我的要求在提出后24小时内未被执行,你们将有被歼灭的危险。

德军军官和士兵们!如果你们的指挥官不接受我的最后通牒,你们就单独行动吧!保全性命,投降就俘吧!

苏联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

1945年4月11日24时

但是,华西列夫斯基最后通牒的这个要求,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回答。

于是,在4月13日晨,苏军再次发起进攻。方面军集中了双倍的优势兵力,在中部费什豪森总方向上实施主要突击,目的是分割德军集团,然后加以各个歼灭。从北向南并肩作战的是近卫第二和第十一集团军,第五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和第四十三集团军。

4月17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占领了费什豪森,泽姆兰德半岛上的德军被彻底肃清了。

4月25日,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积极参战下,攻克了皮拉乌,这是德军在泽姆兰德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

至此,整个东普鲁士战役以苏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东普鲁士战役具有重大意义。苏军攻占了东普鲁士,摧毁了德国军国主义的东方前哨,解放了波兰北部部分地区。德国丢掉东普鲁士后,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国家经济区。德军25个师被歼,12个师遭重创,大大削弱了德国武装力量。攻占东普鲁士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舰艇的驻泊条件得到了改善,把战斗力量转移到了波罗的海西南部。德军海上交通线被完全破坏,其被封锁于苏联波罗的海沿岸的库尔兰集团,补给变得十分困难。

东普鲁士战役使苏军取得了在滨海方向计划、组织和实施方面军群、舰队、航空兵庞大兵力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的经验,使其突破德军纵深梯次防御和筑垒地域的艺术更丰富了。战役开始时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第二梯队为扩大第三十九集团军战果在原定地段以北进入交战的经验值得借鉴。阴雨天气严重限制了航空兵在战役第一日的行动,因此,在实施突破、对冲击进行火力支援和对进攻军队进行火力护送时压制德军防御的重任均由炮兵承担。合围战役是通过实施分割突击来完成的,这种分割突击的目的是将德军集团逼向波罗的海和哥尼斯堡地域各海湾。各被合围集团是被逐次消灭的。

苏军在强击哥尼斯堡要塞时表现了高超的艺术。炮兵和航空兵对攻占要塞起了重要作用。前线航空兵空军第一和第三集团军,远程航空兵空军第十八集团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一部,在攻占要塞以及消灭泽姆兰德半岛德军时,都对陆军提供了积极支援。

苏军许多战功卓著的兵团和部队被授予勋章和“哥尼斯堡”、“英斯特堡”、“贡宾南”等荣誉称号。为了纪念获得的胜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了“攻克哥尼斯堡”奖章。

担大任扫平日本关东军

在东普鲁士战役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被调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1945年4月27日,华西列夫斯基开始着手制订对日作战计划。

在1945年5月的头几天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节日,华西列夫斯基是在波罗的海沿岸度过的。

5月10日,他回到莫斯科。

当时,苏总参谋部正在周密地研究远东问题。总参谋长安东诺夫、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和洛莫夫将军已经做了许多工作。

早在1944年秋天,白俄罗斯战略性战役结束后,最高统帅部就委托华西列夫斯基,着手为苏军在阿穆尔河,即黑龙江沿岸和滨海地区作初步的计算。当时,还估计了必要物资的数量。

但在雅尔塔会议之前,未作出对日本作战的详细计划。

1943年,华西列夫斯基的同事,也是他的好朋友普尔卡耶夫上将,被任命为远东方面军司令,以接替帕纳先科大将。

1945年3月至4月,远东部队进行了换装。调运到那里的有670辆T-34式坦克和其他技术兵器。

4月底,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最后决定并批准,把具有在类似远东自然条件下有作战经验的部队从西方调到东方。

因此,苏联军队在1945年5月至7月间,从西方大量调到东方。调到后贝加尔的是柳德尼科夫上将的第三十九集团军、马纳加罗夫上将的第五十三集团军、克拉夫钦科坦克兵上将的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调到滨海地区的是克雷洛夫上将的第五集团军。

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通过外交人民委员会,向日本驻莫斯科大使声明废除日苏中立条约。

远东战局的主要军事战略目标是: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突击力量关东军,并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中国东北各省和北朝鲜。这一任务如果解决得顺利,就能加速日本的投降。

早在雅尔塔会议之前,最高统帅斯大林就指示华西列夫斯基和安东诺夫,考虑研究缩短对日战局的准备期。

华西列夫斯基他们同红军后勤部长赫鲁廖夫将军经过商量后,得出结论:只有在不必把部队的汽车调运到远东时,才能做到这一点。当美国表示愿意出力把汽车运到苏联远东港口时,这个问题就算得到了部分解决。

根据苏联最高统帅部采纳的战略计划,从后贝加尔方面和苏联滨海地区方面,实施两个主要的相向突击,从哈巴罗夫斯克西南地区实施辅助突击。目的是合围关东军主力,并加以消灭之。

鉴于远东战场极其遥远,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再加上必须最适当地、及时地使用太平洋舰队为三个方面军服务,国防委员会为了对军事行动实施战略领导,成立了远东苏军总指挥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远东方面军总司令,任命希金中将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伊凡诺夫上将为参谋长。

同华西列夫斯基一起被大本营派往远东地区的,还有苏军空军总司令诺维科夫空军元帅,通信兵副主任普苏尔采夫通信兵上将,炮兵副司令奇斯佳科夫炮兵元帅,后勤部副部长维诺格拉多夫上将以及国防人民委员部其他一些重要工作人员。

对于如此的安排,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在我看来,成立远东军总指挥部作为对军队实行战略领导的机关,是正确的。

有了这样一个机关,就能有效地执行最高统帅部的指示,就能估计战役战略形势和军事政治形势的一切变化,并对这些变化作出及时反应,也能就地给各方面军以必要的帮助。

最高统帅同我的联系以及同各作战方面军的联系,都是直接的和经常的,甚至在他参加波茨坦会议时也是如此。

在1945年8月5日之前,为了保密起见,远东第一方面军称为滨海集群。

1945年4月起,曾由原卡累利阿方面军首长领导的远东第二方面军称为远东方面军,而远东苏军司令部则称为瓦西里耶夫上将作战组。“瓦西里耶夫”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化名。

在1945年6月至7月初,苏军总参谋部同各方面军司令一起,订正了远东战局计划。到6月27日,总参谋部根据大本营作出的战略决定,全部结束对各方面军的命令草拟工作。6月28日,这些命令已由大本营批准。

在给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的命令中强调:

以迅猛行动攻入中满,同滨海集群和远东方面军协同动作,粉碎关东军,并攻占赤峰、奉天、长春和扎兰屯地区。战役要立足于突击的突然性和使用方面军的快速兵团,首先是使用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

大本营给滨海军队集群司令的命令要求:

攻入中满,会同后贝加尔和远东方面军,粉碎关东军并攻占哈尔滨、长春和清津地区。

远东方面军司令必须积极支援后贝加尔方面军和滨海集群粉碎关东军,并攻占哈尔滨地区。

7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抵达赤塔后,把大本营的命令交给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在同一时期,命令也分送给滨海军队集群司令和两个远东方面军司令。

随后,华西列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来到了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主要地段,做了一系列的勘察,视察了部队,并同集团军和军的首长以及师长们一起讨论情况。最后,对原先订下的计划做了重大修改,缩短了训令中规定的各部队完成基本任务的期限。

在7月间,在最有经验的指挥官们的领导下,苏军部队进行了接近于他们所应解决的战斗任务的专题的诸兵种联合演习。各方面军在改进战役的物质技术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7月16日,斯大林从波茨坦打电话到离赤塔西南25公里的远东军队司令部,找到华西列夫斯基,询问他战役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并问这一工作能否提前10天完成。

华西列夫斯基报告说:“部队的集中以及一切最必需的物资的调运,都不可能做到这一步,还是维持原定日期比较妥当。”

斯大林对此表示同意。华西列夫斯基认为,“斯大林之所以关心战役开始的日期,是出于总的军事和政治的考虑。”

1945年7月30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发出命令:任命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为远东苏军总司令。从8月1日起,后贝加尔方面军、两个远东方面军、滨海军队集群和太平洋舰队统归苏联远东军总司令指挥。

8月2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给华西列夫斯基发来命令: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

从1945年8月5日起:

1.滨海军队集群改称远东第一方面军。

2.远东方面军改称远东第二方面军。

3.瓦西里耶夫上将作战组改称远东苏军总司令的司令部。

4.任命伊凡诺夫上将为远东苏军总司令的参谋长。

8月7日,大本营又发来了新的命令。后贝加尔、远东第一和第二方面军于8月9日开始军事行动,以完成大本营6月28日训令中规定的任务;各方面军航空兵的战斗行动从8月9日晨开始;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一方面军的地面部队于8月9日晨越过满洲边境;远东第二方面军按照华西列夫斯基的指示行动,太平洋舰队进入一级战备,着手布雷,停止单船航行,运输工具都调到集中点,而后在军舰的保护下组织船队航行,展开潜艇,舰队从8月9日晨开始战斗行动。

华西列夫斯基经常向最高统帅斯大林报告战斗行动准备进程,以后则直接报告同日军作战的情况。

在进攻的前夜,华西列夫斯基再次打电话给斯大林,但是,他的助手说斯大林正在看电影,让他晚一些再打电话报告。华西列夫斯基也就这么做了。

进攻的时刻终于到了。当总指挥部墙上的时针指向8月9日零时10分时,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一声令下,在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的后贝加尔方面军的进攻方向上,顿时响起了轰炸机和坦克发动机的巨大引擎声响。

苏联远东军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之势,在4000多公里战线上突入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

后贝加尔方面军走到了难以通行的地区。因一时找不到一幅像样的地图,所以苏军的制图机构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保证指挥员有必要的资料。

日军万万没有料到,苏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竟能在一个星期内通过了几百公里。日本关东军从西北方面遭到了非常大的打击,以致关东军从此一蹶不振。

按照华西列夫斯基事先预定的方案,苏军兵分四路:由马列诺夫斯基指挥的后贝加尔方面军担任主要突击,穿越内蒙古草原,突入东北中部平原,同远东第一方面军相呼应,切断关东军同华北日军的联系,分割围歼关东军第三军主力于长春、沈阳等地;

由乔巴山指挥的蒙古集团军和普列耶夫上将指挥的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从右翼配合,向承德、锦州和张家口突击;

以擅长森林战、山地战而著称的麦列茨科夫元帅,率远东第一方面军从东面突入,强渡乌苏里江,分割围歼关东军第一方面军主力于牡丹江、通化地区,然后向吉林、长春、哈尔滨挺进;

由普列卡耶夫大将指挥的远东第二方面军,策应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二方面军,策应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一方面军北翼部队,担任辅攻,突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防线,经由伯力、海兰泡向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方向进军,牵制并歼灭关东军的独立第四军。

此外,远东第一方面军南翼部队在太平洋舰队配合下,切断关东军和日本本土的联系,进击朝鲜北部并消灭那里的日军。

苏联远东军的四路大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马蹄形战线,他们克服了沼泽地带道路泥泞和无路可走的困难,翻过大兴安岭山脉,越过莽莽的原始森林,在无水炎热的沙漠上、在峭壁重叠的内蒙古高原上展开了进攻。马蹄形的战线越缩越小,对关东军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与此同时,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中国东北抗日联军,也广泛袭击日军,配合苏军的作战。

大兵压境,日军像雪崩似地全线溃退。

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对日宣战。由乔巴山元帅率领的蒙古人民革命军,加入到普利耶夫所部向张家口方向的进攻。两军的联合进攻一开始就进展得十分顺利。最初几次突击的突然性和力量,使苏军立即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经过几天的浴血奋战,到8月14日,远东第一方面军在司令员麦列茨科夫元帅的指挥下,迅速突破敌人坚固的筑垒防御地带,向东北腹地推进了120公里至150公里。

北翼部队连续攻克了虎林、密山、绥芬河、东宁、东兴、珲春和庆兴等地,前进到日军林口—牡丹江一线,打开了通往东北中部的大门;南翼部队在太平洋舰队配合下,于8月12日攻占朝鲜北部的雄基、罗津两港口,不久又攻占清津港。

远东第二方面军在8月14日前攻占了饶河、宝清,并封锁了孙吴。后贝加尔方面军到9月11日已经攻占鲁北、多伦等地。关东军第一道防线已被突破,各大据点的日军完全被分割包围。

苏军的摩托化部队全速向哈尔滨方向急速前进,第六坦克近卫集团军的千余辆坦克,也一路轰鸣着向沈阳和长春方向开去。

1945年8月14日,日本通过瑞士向各盟国发出了同意无条件投降的电报。同时,裕仁天皇在秘密录音室里录制了投降诏令的录音磁带,以备明晨向全世界播出。

远东第二方面军所属各部,在这几天内占领了北满战略重镇佳木斯,沿松花江顺流而上直取哈尔滨的进攻也态势良好。此外,太平洋舰队已牢牢地封锁住了朝鲜北部沿岸。

远东第二方面军的第十六集团军,主要负责从北库页岛向日军占领的南库页岛发起进攻。堪察加防区的各部队根据华西列夫斯基8月15日发布的命令,占领了千岛群岛。

从空中支援方面军部队的是空军上将日加列夫的空军第十集团军。这个方面军非常密切地同舰队和两个区舰队协同动作。海上和内河水兵参加了登陆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强渡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并参加了松花江的战斗。

8月17日,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将军,在对溃散的部队最终丧失指挥权,并意识到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时,于当日15时,通过关东军司令部的广播电台,向远东苏军总指挥部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提出了进行停战谈判的请求。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广播的声明如下:

为了尽快实现停止军事行动的命令,我们关东军首长今晨颁布命令,以便我方代表乘坐的飞机能在8月17日10至14时之间飞往下列城市:牡丹江、密山、穆棱,同红军当局建立接触。关东军司令部希望这一措施不致引起误会。

8月17日17时,华西列夫斯基又收到了山田本人亲自签署的无线电报,说他已命令日本军队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向苏军交出武器。

19时,日军飞机在远东第一方面军驻地投下了两个通信筒。筒内装有日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关于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

但是,多数地区的日军不仅继续反抗,而且有的地区还进行反扑。因此,华西列夫斯基不得不当即发电报给山田将军: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曾发报给远东苏军司令部,提议停止军事行动,但却只字不提满洲的日本武装部队的投降问题。同时,日军在苏日战线的一系列地区转入反攻。

兹向关东军司令提出从8月20日12时起,在全线停止对苏军的任何战斗行动,缴械投降。

之所以提出上述期限,是为了使关东军司令部能将停止抵抗和投降就俘的命令下达到自己的一切部队。一旦日军开始缴械,苏军将停止战斗行动。

同时,华西列夫斯基下达命令给麦列茨科夫,要求他派出代表到牡丹江和穆棱的机场,授权他们通知关东军司令部的代表:只有当日军开始投降就俘时,苏军的军事行动才能停止。

8月18日晨3时30分,山田通过电台,答复苏军总指挥部,准备履行一切投降条件。

8月18日,日军在前线的许多地区开始投降就俘。

为了加速解除已投降的日军的武装,并解放日军占领区,8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对后贝加尔方面军,以及远东第一和第二方面军下达命令:

鉴于日军的反抗已被摧毁,而道路不通的情况却严重阻碍我军主力迅速前进完成既定任务,为了立即占领长春、奉天、吉林和哈尔滨这几个城市,必须用这些支队或与此类似的支队来解决各项后续任务,不要怕它们离自己的主力太远。

命令已经下达,这样的支队在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一方面军的各集团军中纷纷建立起来,他们是由坦克部队、乘坐汽车的步兵分队,以及自行火炮和反坦克歼击炮兵分队组成的。

为了占领重要的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并接受日军警备部队的投降,向奉天、长春、旅顺口、大连、吉林、哈尔滨派出空降兵。先遣支队继空降兵之后,进入奉天、长春、旅顺口、大连,随后是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的部队和兵团。

8月18日,远东第一方面军副参谋长谢拉霍夫少将指挥的空降兵,在哈尔滨机场意外地遇见了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谢拉霍夫同他谈话时,建议他在按日军当局意见挑选的人员陪同下,乘坐苏军飞机到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指挥所,以便商谈有关全部关东军投降的事宜。秦彦三郎接受了这一建议。

8月19日,远东时间15时30分,在麦列茨科夫元帅的陪同下,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与秦彦三郎和日本驻哈尔滨领事宫川,举行了会晤。

华西列夫斯基向秦彦提出投降程序的要求,指定受降的集合点、行动路线和时间。秦彦接受了全部条件。他还向华西列夫斯基解释说,某些日军部队所以没有执行缴械命令,是由于关东军当局未能及时把投降令传达下去。因为关东军司令部在苏军进攻的第二天,就失去了对部队的指挥。

华西列夫斯基警告秦彦三郎说,日军必须有组织地缴械投降,包括军官在内。而且俘虏的伙食在投降初期应由日军领导负责安排。部队必须同伙房和存粮一起移交到苏军手中。日军将领必须带自己的副官和个人必需品一起到场。同时还声明,苏军保证不仅对高级军官,而且对全体战俘采取人道主义的态度。

在确定了关东军投降的细节之后,秦彦三郎和随行人员被准许乘坐苏军飞机,在苏联军官的陪同下到达自己的司令部。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秦彦三郎和他的多数随行人员十分沮丧。华西列夫斯基每说一句话,他们都连连点头。

从8月19日,日军几乎到处都开始投降。

至8月底,以消灭日本关东军有生力量、解放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为目的的远东战役,胜利结束了。

不仅日本关东军彻底败亡了,整个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机器也全部被打碎。

苏军在中国东北对日本作战,共毙伤俘日军68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解放了中国东北、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以及北朝鲜。

苏军远东战役的胜利,缩短了对日作战取胜的时间,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华西列夫斯基在这一战役过程中,再度表现出他作为军事首长所具有的干练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因此再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战后,华西列夫斯基出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1949年3月,出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任国防部副部长。从1959年起,出任苏联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

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一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期间苏军最高统帅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977年,素有足智多谋而又谦虚谨慎的苏联元帅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与世长辞,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