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生的空间力教育培养
1.什么叫空间力
空间力,顾名思义就是空间内的力,空间力可以控制空间内一切的力,包括人的行为、思想,等等。因为人的思想由脑细胞控制,脑细胞在大脑内,大脑在人体内,人体在空间内。空间力甚至可以改变物体,凭空出现任何可以想到的物体。如人和金属、枪械等。
空间和时间一样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属性,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三维空间之中,我们都有在这个真实的空间中运动、寻找物体和给自身定位的能力,但什么是空间能力,谁能够确切回答出来?
人类的空间能力是心理学家和其他产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有关空间能力研究的历史进程,也可以了解有关空间能力测验的技术和方法。
(1)空间能力与语词能力不同,在智力研究中较晚才被注意到。对空间因素的研究受到因素分析法固有局限的束缚,或许更重要的是受到强烈偏爱语词能力思想的束缚。
(2)刺激维度问题在空间能力的研究中有着持续的兴趣,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关于在大范围或环境空间中个体差异的研究,刺激维度问题再次成为重要的问题,但尚未解决。
(3)尽管某些类型的表象一直被认为和空间能力具有密切的了系,但确切的关系目前尚未确立。随着对空间能力的心理表象不同种类的研究,将会有趣地发现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及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4)尽管我们还很难给出一个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关于空间能力的定义,但目前确实存在着大量负载这个或那个空间因素的各种“空间感”的纸笔测验。
(5)在谈论空间因素时,有趣的一点是,经过整个50年代,不同的分析家借用了不同的词却以相似的方式来描述大致相似的因素。
因此,如果把对空间能力的描述综合起来解释为“视觉形式的知觉与保持”及“视觉性状的心理操作和重构”。这一特征可以说和早期发现的大量对空间能力的描述是不一致的。但这一特征不仅包括了关于图象和操作表象的特征,而且还包括了关于因素的描述。总之,尽管确定空间能力的特征可能是过渡性的,但可以为在分类的格局中组织大量的空间测验提供有用的根据。
2.空间力的发展
空间能力的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热门话题。
在发展空间概念时,最先发展的是拓扑几何概念,接着是欧几里德几何(即欧氏几何)概念,然后是投影几何(或射影几何)概念,最后到结构度量几何(或解析几何)概念。空间力的发展应该从幼儿教育开始。
当然,年龄很小的婴儿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空间概念,他们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空间或外部世界的印象毫无组织,只能算是一片混沌。等孩子长到3、4岁时,开始发展拓扑几何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讲,他们只能领会一些拓扑学上关于空间的性质,如邻近和分离、封闭和开放等。正因为他们只能领会这样的空间性质,因此在此年龄段的儿童看来,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当你要求一个3、4岁的孩子临摹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或是一个圆形时,他都会画出一个近似于它们三者却并非完全是它们之一的图形。
儿童空间专家皮亚杰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推理,给儿童空间发展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空间概念具有拓扑几何的性质,随后,在前运演和具体运演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欧氏几何概念和射影几何概念,大约在9、10岁以后开始理解水平关系、垂直关系,并逐步向解析几何概念过渡,开始理解二维、三维空间的定位和测量等概念。
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响应。接着直到80年代后期,人们对皮亚杰等人的实验进行了数以千计的重复测试和验证实验,结果出现了一些明显不同的观点。首先,人们对皮亚杰所谓的儿童先发展拓扑空间概念的论点提出异议。反对者认为,儿童之所以不能很好地临摹要求的图形,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关于这些图形的概念,而是因为他们的运动机能没有发展到足以使他们很好地临摹的程度。实际上他们完全可以辨别不同欧氏几何图形(如正方形和圆形),只是在绘画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手的运动而总是把圆形画成了类似于方形的图形。
对于空间关系的认知发展,儿童大概要经历这样一些阶段:
(1)通过自身的运动来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这在3~4岁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直到5岁左右开始向下一个阶段过渡;(2)利用明显的标记或路标对物体进行定位,这在6~7岁的孩子中表现最为明显,直到9岁左右才可以利用比较复杂的标记;(3)能够利用空间整体结构的信息对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定位,这个阶段在年龄上与前一阶段有明显的交叉或重叠;(4)到10岁左右,儿童开始具有表象旋转能力。在这以前,如果你把一张关于某一空间的图转过一定的角度放在孩子面前,当他想把图与真实空间进行匹配时,他可能只有把图转到与真实空间相同的方向时,才能很好地定位,如果不能对图进行旋转,他就可能会把自己转过一定的角度。如果这也不允许的话,他很可能会出错。但在10岁以后,儿童就开始通过旋转头脑中的表象对真实的空间和有关空间的图进行匹配和定位。当儿童在6~12岁时,他们开始表现出对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进行匹配的发展特征。
3.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空间的感知能力,孩子在5~6岁时就会有很大的发展,这时的孩子不仅能够感知辨别远处物体的上下、前后,而且也能够以自身为标准来判断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他们已能够比较好地感知物体之间几种相互的空间关系,常见的有邻近关系、分离关系、次序关系与包围关系等。如邻近关系,他们在制作一个小飞机时,能够通过尝试找出飞机翅膀与飞机机身的邻近关系位置,而小一些有孩子则往往把机翅安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找不到最恰当(邻近)的位置。如分离关系,孩子在制作飞机时,知道把两个翅膀分别安在机身两边,这时这两个机翅就是以分离的关系的空间形式存在的。但有的小一些的孩子有时则会把两个翅膀安在一起,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感知到事物之间的分离关系。对于次序关系,是指任何物体在空间中存在都以一定的顺序性出现的,如,人的五官从下往上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不能颠倒。
孩子对空间感知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能以自身为中心来感知辨别左右。他们区分前后左右区域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辨别离自己身体较远的或是偏离一定角度的物体的前后左右。如不仅能够辨别正前方、正后方,还能够辨别感知前方所有范围之内和后方所有范围之内的方位,对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也可以从一定的范围上加以辨别。
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他们能够将一定的空间分成两个区域,左边区域和右边区域,前后两个区域等。如他们在自己布置环境时,把一面墙壁的整体分成两个区域,左手方向一个区域,右手方向一个区域。
4.空间感知力的培养
感知描述自己的左右方位
孩子对左右方位的感知是从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开始的,但在引导孩子感知左右时,一定要与具体的感知事物结合起来。
在不断感知观察自己身边的左右时,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描述和交谈。
对左右方位的辨别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断运用和体验中逐渐获得的。如孩子在吃饭时,拿勺、用筷子等都要用左右手,唱歌、跳舞中也会用到左手或右手,左腿或右腿等;在做操时也会用到左手或右手、左腿或右腿,做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与方位有关的活动。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如什么东西放在上面,什么东西放在下面,什么东西放在前面,什么东西放在左边,什么东西摆在右边等。
此时期孩子的活动能力提高了。因此,家庭在布置环境时,可以让他们参与,这是为孩子提供感知体验空间方位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极好机会。如墙壁上如何分成几块,活动区如何安排,柜子的摆放等,不同房间的空间感觉就不一样。这些活动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家长都应该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和总结,讨论与总结的内容应该与幼儿的空间感受密切联系,如哪些东西摆在左边好些,哪些东西摆在右边活动空间将会大一些等。
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孩子正确运用方位词语
谈话时,凡是可以使用方位词语的,教育者就要使用一些方位词,让孩子在无意中获得对方位词汇的感知。如看见孩子在做一个东西,成人就可以说:“你刚才好像把一个小棍插在这个小人的左手上了,是吧?”与孩子谈话,让他意识到他们正在进行与方位有关的活动。
感知描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位置
对一个物体位置的观察与描述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感知能力。生活中的各种物体都是以一定的空间位置存在的。如,什么东西是放在桌子上的,什么东西是放在教室的前面的。自己的班级在学校的什么位置?操场在学校的什么位置?这些不仅对孩子的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逐渐培养了他们的良好习惯。当然,还可以对他所去的地方,如公园、商店、大街等地方的各种物体的位置,进行有意的感知和描述。
感知体验物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变化
孩子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运动的物体,如汽车朝哪个方向走了,一个人从哪里过来了,燕子冬天到南方去,南方在哪个方向。再如,同学们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哪个同学朝哪个方向跑,都可以与谈论,说说当时的方位感受。
看电视时,如足球运动员的踢球,让孩子注意球的运动方向。也可以引导他们感知一些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冰箱不在原来的位置了,现在换了一个新的地方等。
可以与孩子进行关于他们自己坐车时感受的谈话,如向哪开,倒车时的感受,靠右行是怎样的,车窗外的物体是怎么动的等。
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引导孩子感知各种所见到的物体的运动或物体位置的变化。
5.空间想象力的认识
所谓空间想象力,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数学能力的特点在于善于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的结构,并能将对实物所进行的一些操作,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
我们知道,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往往是他们学习有关空间图形知识的绊脚石。由于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要想顺利地发展学生这种能力,往往要求提前对学生进行长期而耐心细致的培养和训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空间想象力主要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要求:
(1)对基本的几何图形(平面与立体)必须非常熟悉,能正确画图,能在头脑中分析基本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度量关系及位置关系;(2)能借助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
(3)能借助图形来反映并思考用语言或式子所表达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
(4)熟练的识图能力。即从复杂的图形中能区分出基本图形,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图形和基本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广泛采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立体图)并进行大量的空间想象力的训练,这固然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的数学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只是立体几何的任务,也不只是几何的任务。而是在数学的其它各科都有,如见到函数y=x2-8x+15=(x-3)(x-5)就要立即想到开口向上,且与x轴交(3,0),(5,0)两点的抛物线(对称轴为x=4)。
对解二次不等式x2-8x+15>0时,若思维中有图象的表象,则很快就能确定其解集:x<3,或x>5。
著名的数学家、苏联A.H.柯尔莫戈罗夫院士曾说过:“在只要有可能的地方,数学家总是力求把他们研究的问题尽量地变成可借用的几何直观问题。……几何想象,或如同平常人们所说‘几何直觉’对于几乎所有数学分科的研究工作,甚至对于最抽象的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中学,空间形状的直观想象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例如,如果能闭上眼睛,不用图形就能清楚地想象一个正方体被一个穿过正方体中心又垂直于它的一条对角线的平面所截得的图形是什么样子,这该算是个很好的数学家了(相对于一般中学水平而言)。”
学好几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强的空间想象力。我们都知道任何科学都要它的背景和应用场合。几何更是如此,它实际上就是空间各种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距离、方向)和自身几何特性的抽象。我们所学的大部分几何公理、定理,都可以从空间中找到实例(比如房屋的墙壁间平行或垂直)或者能够想象得到(比如空间两根无线长的、彼此平行的线)。既然几何是关于这样一些关系的科学,那么学好它、理解它包含的知识,就必须要在学习中运用想象力去理解这些知识,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怎么锻炼强的想象力呢?不断练习,不断实践,注意观察食物。只有多想,多去联系实际,久而久之,才能具备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6.空间想象力的作用
所谓空间想象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空间几何形体)进行观察、分析、认知的抽象思维能力,它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能根据空间几何形体或根据表述几何形体的语言、符号,在大脑中展现出相应的空间几何图形,并能正确想象其直观图。
二是能根据直观图,在大脑中展现出直观图表现的的几何形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形状、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三是能对头脑中已有的空间几何形体进行分解、组合,产生新的空间几何形体,并正确分析其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如果对空间想象力这一名词只是提的多,理性分析不够,不能把握其培养规律,就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少部分有悟性的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了提高,而大部分学生则收益甚少,乃至于视《立体几何》的学习为畏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空间想象力的提高也是如此,它是逐级向上的,即有明显的层次性。教师唯有把握好这一规律,将之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7.空间力想象力的培养
根据空间想象力的提高有层次性这一特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可以细分为如下几个过程。
强化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知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有了二维空间(平面)的知识,对三维空间的感知也有,但对三维空间的无限性、复杂性认识不够。因此,通过对直线的无限延伸、平面的无限延展性的认识;通过比较平面内与空间中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不同;通过认识线面关系、面面关系来强化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可在立体几何教学的第一或第二节课中设置下列问题:
例1:一个平面可以将空间分成几个部分?二个平面呢?三个平面?试摆出模型加以说明。
例2:空间三条直线的位置有多少种可能?
例3: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的位置有多少种可能?
例4:两条直线与二个平面的位置有多少种可能?
对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准确,但通过思考和摆置模型,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知得到了强化。
培养学生由实物模型出发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展现立体几何教学模型或认识生活中的模型(如楼层),并让学生想象看不见的部分,想象线面继续延伸、延展之后的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作图能力的培养
作空间图形的直观图,实质是空间图形的平面化表示,其原则是看起来要“像”。作图要规范,因为规范作图实际上是对“如何作几何体的平面图”与“平面图如何看(想象)成体”这两个问题的大众化的统一回答。
上课时让学生上黑板画图,然后师生共同评析,看哪个同学画得好,优点在哪里,存在哪些毛病;印发常见的基本直观图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观摩,然后再画出来,作为作业;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画直观图比赛”。这些措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规范作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作图能力。
培养学生由直观图出发的空间想象能力
这一过程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先根据平面图找模型,再依据模型来想象。当第一步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后,便实施了第二步,即直接根据平面图出发进行空间图形(体)的直观形象的想象。
多让学生制作模型,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模型的制作应由简单到复杂。
另外,让学生制作正方体,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模型是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这既有助于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也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几何体的和谐美,对称美,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由条件出发的空间想象力
即培养学生由描述几何形体的条件就可以想象出空间图形(体)的直观形象的能力。这一能力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描述几何形体的条件作出直观图(或找模型),再根据直观图(或模型)想象出几何形体的直观形象;第二层次是直接由条件出发进行直观形象的想象。
多做类似下面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想象(离开模型、图形)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①各顶点的位置;
②在各棱所在的直线中,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有哪些?
③在各棱所在的直线中,与直线AB相交的直线有哪些?
④在各棱所在的直线中,与直线AB异面的直线有哪些?
⑤在各顶点连线中,与直线AB成45°角的直线有哪些?
培养学生对空间图形(体)的分解,组合和变形的想象能力这一能力的实质是对空间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认识与想象。精选例题,精选练习,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索,对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是两道例题。
例1:在△ABC中,A(0,0),B(1,3),C(3,2),将△ABC绕y轴旋转一周,求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
例2:有一个半径为5cm的球,以它的一条直径为轴,钻一个半径为2cm的孔,求剩余部分的表面积。
以上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六个过程中,过程(1)、(2)是基础,过程(3)是关键,这三个过程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后面三个过程的教学工作才有望顺利完成,六个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交错,相辅相成的。在每一个过程中,都要刻意做好两件工作,其一是对空间图形的直观形象的想象,其二是对空间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认识与想象。《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隐含着内在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过程,两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因此,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有机地渗透到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去的。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要注意克服学生中存在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8.空间想象力的训练
续编故事游戏
空间智能优势大的人富于想象,不受逻辑的局限,思维活跃。可以用续编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力的训练。
续编故事是提供一个故事的开头,让孩子接着编下去,根据故事开头的线索,运用想象展开故事情节,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先把故事的开头讲给孩子听,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编下去的热情。可以用疑问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可能是怎样的呢?”大人和孩子一起编讲是最有情趣的,当然,孩子是主角,大人是配角,还可以开展编后的活动,把编讲的故事记录下来,把编讲的故事画成故事画,是很有意义的。
为此,提供以下编故事的话题:
《劝架》
假如你看见猫和狗打架,可千万别感到奇怪,因为他们经常打架,有一回是为了争吃的,有一回是为了抢皮球,瞧,又吵起来了,你快去劝他们吧……提示:这次他们为什么吵架呢?谁去劝劝他们了?结果怎么样呢?
《爷爷钓鱼》
奶奶总说:“你爷爷肯定是越来越糊涂了。”为什么呢?原来,每回爷爷去钓鱼,总能钓到大鱼带回来。可是近来,不要说大鱼,连小鱼也少见了,可爷爷还是开心得不得了。奶奶总是唠叨,孙子可憋不住了,这次爷爷去钓鱼,他前脚走,孙子后脚就悄悄地跟了出来……提示:爷爷最近为什么钓不回来鱼了?他为什么还很开心?爷爷到底做了些什么?孙子发现了什么秘密?
《玩具总动员》
朋朋特别喜欢买玩具,每次去商店,他都非要买一件玩具才肯回家。可是朋朋只喜欢新的玩具,没玩多长时间,就把玩具扔在一边,又吵着要新的。玩具柜里的玩具越来越多了,这不,柜子里的玩具在埋怨:"怎么又来了一辆车,都没地方住了。”新来的车说:“朋朋只开了几趟就不理我了,他一点也不爱惜我,我也不想挤在这里呀。”柜子里的玩具开了一个会,做了一个决定,要团结起来,治一治朋朋的“玩具病”……提示:玩具们做出的决定是什么?怎样治朋朋的玩具病?朋朋的毛病会不会改呢?
《想听懂动物说话的孩子》
贝贝特别喜欢动物,他常常和小猫、小狗聊天。小猫、小狗好像能听懂贝贝的话,总是喵喵、汪汪地回应,可是贝贝却听不懂他们的话。贝贝想,我要是能听懂动物说的话该多好。他想起了魔术师,魔术师一定有神奇的魔力,去请他帮帮我,一定能行,贝贝就兴冲冲地去找魔术师了……提示:魔术师实现贝贝的愿望了吗?贝贝如果能听懂动物说话,会发生什么事呢?
孩子是天生的想象家
专家曾进行过一个教育活动——“如果我有了翅膀”。孩子们的反响很热烈,这是一个系列活动,其中的一项是把想象的画出来。孩子们画出了一张又一张的想象画,其中有一幅作品是这样画的:夜空,星星闪烁,五颜六色,小作者扇动翅膀飞在空中,怀抱大花篮,手中抛出五颜六色的花朵。请小作者宣讲他的画,小作者兴奋地讲起来:“我飞起来了,我带着许多鲜花飞到星星上去,在星星上种花,让星星都变成大花园,原来的星星是一个颜色,以后,星星就是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看着、听着,令人心潮澎湃,孩子的想象也让人为之叹服。
在小孩子的眼里,天地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会认真地告诫同伴:“别揪树叶,它会疼的。”因为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拟人化”,这是幼稚的,也是闪光的,往往就是他们的优势。他们缺乏经验,而因此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缺乏逻辑,而因此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这些优势正是想象的沃土。
下面一个游戏活动是:接着往下画
这幅图画是故事的开始部分,后面可以画什么呢?让孩子接着画下去。先指导孩子看图画,讲图画:画的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和孩子讨论接下来会怎么样?最后会怎么样?鼓励孩子根据原图画的线索,把整个故事画出来。画完了要从头讲一遍,大人当热心的听众。
《西瓜船》
提示: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老鼠得救了吗?是怎样得救的?
《吸汽球》
提示:小猫在叫什么呢?小猫怎样能回到地面上来呢?是谁帮助了小猫?怎样帮助小猫脱险的?
《救小兔》
提示:井里的小兔为什么哭了?井上的小兔在商量什么?怎样把井里的小兔救上来的?
《两只田鼠》
提示:两只田鼠在干什么?他们有什么危险?他们被抓住了吗?他们逃掉了吗?结果怎么样?
线条像什么?
线条是多样的、可变化的,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利用线条的象征性引发孩子的想象,正因为它有抽象的特点,就有了想象的余地。
△主线像什么?
材料:线,白纸
做法:把白纸展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主线线段,提起来悬于白纸上空,然后松开手指,让主线自由落到白纸上,形成不规则的样子,这样瞧一瞧,那样瞧一瞧,瞧瞧像什么。还可以把纸上的主线固定一部分,然后把纸提起来,于是主线不固定的地方就变样了,又出现了新的主线造型,引发新的想象。
△包装绳像什么?
材料:塑料包装绳的线段
做法:把包装绳抛上去,让绳子自由落到平地上,看看绳子的造型像什么?走到这边看一看,走到那边看一看,就会看出像好多东西。抛绳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捏着绳子的一头抛起来,也可以捧着绳子抛起来。
△画的线条像什么?
材料:纸和笔。
做法:在纸上画线条,看看像什么?例如:
像头发飘起来、蛇、滑梯、小路……
像山、海浪、英文字母、绳子……
像桌子四个苹果、椅子上四个人头、脚指头……像鼻子眼睛、门、人照镜子、折叠桌和两个圆凳……
插图:画的线条像什么
这些线条还可以转换方向看,转换方向就会不一样了,新的想象就会跳出来,例如第二幅图,若倒转过来看,就像驼峰牛的头、笔架……
空想的游戏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创造需要幻想、假想、猜想甚至妄想,许多创造发明就是来自于异想天开。当然,创造不能只停留于空想,而是用科学的态度力争空想的实现。和孩子玩一玩空想游戏是很有意思的。
做法:
教育者提出一个空想的话题,这个话题是孩子熟悉的又感兴趣的,而且还是要解决问题的,例如“会惩罚小偷的防盗门”。
①先列举需要:现在的防盗门还能被小盗撬开,怎么办呢?要是发明一个让小偷没办法的门就好了。
②提出空想:会惩罚小偷的防盗门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异功能呢?说得越神越好,说得越多越好。
③提出可行的办法:重温提出的空想,一条一条的设想可行的办法,这部分内容,大人可给孩子提供信息,帮着出主意。
举例如下:可行的办法
门会说话吓唬小偷:小偷一触动就发出声音,是预先录好音的。
门会打小偷:小偷一碰就触电,四肢发软。
门会认小偷:隐藏的摄像机,一触动就自动拍摄。
△从“如果”出发去想象
天地间只有一样是不受时空限制的,那就人的思想,上天、入地、过去、未来,无所不能,这就是“想象”的优越性。从“如果”出发,非常神奇,从“如果”出发,其乐无穷。有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在玩耍中活化头脑,在玩耍中想入非非,创造的幼苗就这样茁壮成长起来。
话题举例:
△如果我能听懂动物说的话……
△如果我发现了一只恐龙……
△如果海水是甜的……
△如果房子是能走动的……
△如果我遇见了外星人……
△如果我有一朵七色花,怎样用它的魔力实现愿望……△如果水星上到处都是水,怎么办……
△如果我是爸爸,会怎么样呢……
△如果我得到了隐身草,把它含在嘴里就谁也看不见我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我遇见了神笔马良……
做法:话题的提出,可以是教育者提出来,可以是孩子提出来,也可以是共同讨论出来的。
对话题进行设想。教育者首先要表现出对话题的极大热情,“真有意思,我有很多的想法了,你呢?”逗得孩子热烈起来,和孩子比着说自己的想象,你说一个,我说一个,一定很热闹的。
促发新颖的想象。当想象的思路过于狭窄时,教育者要指导孩子脑筋转转弯,例如,话题“如果我能听懂动物说的话”,若孩子总是说和动物交朋友之类的想法,就可以用“转移法”进行转移,“如果不是和动物交朋友的事,还会发生什么?”使孩子不再循着习惯的思路想下去,转向新的想象天地。
编成有趣的故事。从许多想法中,选出新颖、有趣的想法(和孩子讨论),对这些想法进行加工、丰富、完善,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画成有趣的图画。把编好的故事画出来,可以画成连环画,画完帮孩子装订成册,设计好看的封面,写上故事的名字和孩子的名字,一本故事书就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