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培养

1.什么叫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有人认为,根据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创造力。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创造力高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兴趣,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易为常人漠视的问题,推敲入微,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可以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2.创造力的构成

研究创造力的构成,分析创造力的构成因素,有利于加深对创造力本质的了解,对进行创造力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知识

信息和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原材料。没有及时的、可靠的、全面的信息,不懂知识,是不会产生创造成果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光电知识一无所知的人能发明出新型的电灯来,一个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人能开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不了解前人的成果、眼光狭窄、知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认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速度和质量。

在创造力构成要素中,一般知识和经验为创造提供了广泛的背景,而包括专业知识、创造学知识、特殊领域知识的专门知识,则直接影响创造力层次的高低。

智能因素

智能因素包含三种能力,一是一般智能,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操作能力,它体现了人们检索、处理以及综合运用信息,对事物做间接、概括反映的能力;二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指发散思维能力,如创造性的想象能力、逻辑加工能力、思维调控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灵感思维及捕捉机遇的能力等,它体现出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的心理活动水平,是创造力的实质和核心;三是特殊智能,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保证某种专业活动获得高效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等。特殊智能可视为某些一般智能专门化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含两种因素。一是创造意识因素,指对与创造有关的信息及创造活动、方法、过程本身的综合觉察与认识。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创造的欲望,包括动机、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性、主动性、对问题的敏感性等。培养创造意识,可以激发创造动机,产生创造兴趣,提高创造热情,形成创造习惯,增强创造欲望。任何创造成果都是创造意识和创造方法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能做出创造性成就,创造意识要比创造方法更重要,尤其在创造的初期,因为创造意识能使人们自觉地关注问题,从而发现问题。想创造的欲望决定了创造过程的发动,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不想去创造,纵然再有才能,也不可能成功。

另一种是创造精神因素,指创造过程中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状态,包括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挑战精神、献身精神、使命感、责任感、事业心、自信心、热情、勇气、意志、毅力、恒心等。创造精神也可以简单地说成是创造的胆略。在创造活动中,创造精神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研究表明,智能因素是创造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活动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介入创造活动,但它以动机作用为核心对创造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创造力的行为特征

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

变通性

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流畅性

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3)独特性

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创造力与一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

另外,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也有专家认为,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一是敏锐力,即觉察事物,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二是流畅力,即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形容一个人“下笔如行云流水”、“意念泉涌”、“思路流畅”、“行动敏捷”等都是流畅力高的表现。三是变通力,即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四是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五是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4.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那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呢?

富有创造力的灵感只赋予那些勤于钻研的人

灵感的出现是在解决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出现“顿悟”,使问题忽然迎刃而解。有人把灵感看成“天赐”,其实,“天才出于勤奋”。灵感是创造力的一个要素,而灵感的出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人们运用这些知识时,其中潜伏着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现出来,可以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譬如,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有的人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头搬走。在另一种场合,如汽车陷入泥土里,同样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发明了新式起重机。

创造力来自不懈地追求创新的欲望

没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创造活动便不能进行。美国的电话发明家贝尔,少年时代智力表现平平,而且贪玩,但后来受到祖父的影响,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少年时代便设计了一种比较轻快的水磨。这说明,创新的欲望与对创造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顽强的意志是发挥创造力最宝贵的品格

在任何领域里,要想获得成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歌德说过:“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为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还表现在辨明方向、看清利弊之后的当机立断,能排除各种干扰,在挫折面前不回头,成绩面前不忘乎所以。”

虚心好学使创造力更丰盈

虚心好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超越自我的浅薄。你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准确地学习内容,能从所学的内容中推演出新观念,并在与别人交谈或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

创造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来框架的突破与发展,否则便不成其为创造。对大多数人来说,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很容易产生一种思想惰性,对他人超乎常规的想法和作法又往往多加指责。要想做出成绩,重要的是要有打破定势、标新立异的思想品格。

5.创造力的发掘

拥有创造力即意味着放松身心,进入自己内心的这一境界之中,运用所谓的“无穷的智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天赋,它有待于你去发掘。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才华的生命个体,因为我们都能够汲取相同的无尽之源。我们都天生被赋予了这样的厚礼。

从创造力出发时,我们拥有的是一片丰裕的土壤,不存在任何束缚。只有当我们从竞争的角度考虑时,限制和短缺才会被考虑进来。

所谓“更有创造性”是一种不恰当的说法。你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然而,你可以通过实践,使自己变得更加娴熟,或者更深入的理解围绕在你身边的创造能量,这种能量,是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无限汲取的。

处于放松状态

用点时间,做令自己感到愉快的、能够带来欢乐的、你热爱的或能够使自己全身投入的事情。比如沉思、散步、游泳、阅读令人心情愉快的文字,或者记日记——写下你的想法(这会相当有帮助!)。

拥有爱心

想一想,什么赋予你积极向上、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从而使你心怀感激?当感受到对生命中得到的美妙祝福与馈赠,你的心中便有了爱,你会很快感到心灵的释然,内心感到朦胧的温暖。在这感受到温暖和爱意的时刻,你的心向创造力量敞开了大门。

激发你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高度视觉化的。练习在闭上双眼的情况下,想象面前看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一种很有帮助的方法。

尝试这一方法。闭上双眼,想象自己在一个场景里,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好的,选个你认为理想的场景,尝试想象你看到的这一场景中的细节。去注意各种色彩、质地,去触摸。它们摸起来是什么感觉?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温度感觉是怎样的?等等。

专注于此刻

每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或艺术家都会告诉你,当他们在创造伟大的音乐或艺术品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任何杂念,他们完全沉浸在此刻的创作之中,感受意识的流动。运动员们把这个称作“现场感”。你可以通过对你此刻做的任何事情(不管是在吃饭、洗碗、整理床铺,还是别的什么)倾注全部的注意力,来尝试练习仅把全部意识集中在当前时刻的能力。沉思可以起到很大帮助。

启发灵感

试着去想象打动你的美好事物。翻阅含有能够激发人思维的图片的书籍,参观美术馆,读启发人灵感的文字,与能够使你冷静的人交谈。

随便画一幅图画

这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确实是发掘自身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画图促使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寻找替代方案

试着问自己,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件事情。当你看到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再问一问自己:“有什么其他方式做这件事呢?”心理上建立起这样的一种态度,“总有另一种方法”,即便其他方法看起来似乎“不可行”时,也要如此。

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要将任何你想到的点子拒之门外,不要轻易对它们作出判决。重视每一个从你的大脑里冒出来的主意,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愚蠢”或“显而易见”的想法。这个方法能够催生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从你的心中浮现出来。

把思考过程记录下来

用一叠活页纸或者电脑,记下思考中你的大脑里冒出的一切:随意的词语、短语、主意、想法……有时,你也许会想要把一些元素圈在一起或在它们之间画线,来将不同的主意联系在一起。当灵感闪现时,一定要跟住它。这时如果你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主意,先把它简略的记在同一张纸或另一张空白的纸上,也可以打在电脑上。有时候一开始它们还显得很蹩脚,但是一旦你进入了“思维流”里面,一篇文章就开始逐渐在你的眼前现出雏形。

6.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

想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有没有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下面这些方法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能极大地开启孩子的创造力,而且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灵活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体系的实用方案。

不要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

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

引导孩子“异想天开”

这个训练就是让孩子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遨翔。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

用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不断地发出疑问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已知不断发出疑问:真的还是假的?从而寻求新的可能性。如果孩子习惯于批判性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灵活。当孩子对问题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后,再让他们说出并支持与之对立的观点,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下面的活动中,孩子将学会如何这么做。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前提。有了自信,孩子就会变得勇敢,甘愿冒险。而当你对孩子说“不”时,可能阻止了孩子很了不起的主意。这会让孩子沮丧,让他觉得自己很笨,越来越自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赞扬孩子,避免让“不”束缚、限制住孩子的创造力。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对各种可能性的事说“是”,说“为什么不”,而不是“我不能”。然后集中精力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伟大的创造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

多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善于创造性思维的人经常尝试用与常人相反的方式进行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够打破条条框框,在别人认为不可能地方和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灵机一动,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从破缸中流出,从而救起了小伙伴,就是运用了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可以解脱大脑中固有模式的束缚,在你需要创造出一些你无法描绘、或者无法见到的事物时,帮助你拓宽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开启孩子的感知世界

孩子只有在他们自己支配和主宰的环境中创造的火苗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我们要尽量提供给他们看、摸、尝试、学习,及自我表现和动手操作等多种机会。这会大大开启他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想法与念头,也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一个关键。为了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的责任是: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和材料限制的,有挑战性、有吸引力的环境。所有活动的选择都要与孩子特定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活动是操作性和开放性的,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7.提高创造力的技巧

凡事质疑

对任何事情都提出疑问,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培养创造力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第一,独立思考。在我们头脑中各种理论知识,大多是来自老师或权威,极少是我们自己独立思考的;那些老师和权威又来自何方呢?也是来自他们的老师和权威,代代相传,经过许多歪曲和谬误。如果我们以为自己的经验就完全正确,那就错了,那些来自我们自己经验的知识同样是靠不住的,因为经验也会欺骗我们。例如:一座六角形的塔,从远处看来似乎是圆形的:温度相同的两桶水,如果你的两只手的温度不同,分别放进两只桶内,你会感到水的温度不一样。因此,人类的感觉经验并不完全可靠。当我们真正发现世界上的每一样知识都不值得信赖,统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时,我们才能使自己“净空”,并藉由不断质疑而产生创新思维。佛陀就是一个能将自己净空,而能符合缘起思维的觉者。

第二,敢予否认前人。学习的过程不单单只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还要不断地创新。如果把前人的说法全盘烤贝下来,那会有什么用呢?如果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完全不加以怀疑,全盘接受,不提出疑问,那么,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懂得这门知识,自然也不可能把这门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当我们能够提出疑问,提出怀疑,就说明我们对这件事情有了自己独立思维,有位科学家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首先要怀疑,才能够提出问题,也才能够发现新的观念。

第三,质疑日常习惯。我们常常会把某些习惯视为理所当然,殊不知许多偏见就是这样形成的。例如某件事情在我们生下来时就已经存在,我们自然会把它纳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英国没有王室,难道英国人会在投票时,会把设立王室例入其中吗?要避免习以为常、不加深思,并养成凡事多思考,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的习惯,需要“凡事质疑”,而创新思维的关键亦即在于此。

第四,寻找人生的答案。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来干什么?你往哪里去?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本身。你不需要准确的回答,能够思索这些问题就够了。提出人生疑问最重要。答案得自己去寻找,自己回答自己,并激励着自己。

扩张思考广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范围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而有些人则缺少思维的广度,往往只能在某个问题里绕圈子,思路总是打不开。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思维的广度是不可少的。

第一,掌握万物之间的联系。所谓思维的广度,就是指当头脑在思考一个事物、观念或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在多大范围内联想起别的事物、观念和问题,以及联想的数量有多少。

从思维的范围方面来说,当我们确定了一个思维的对象,就要围绕著这个对象思考;包括了解这个对象和哪些因素有联系。它绝不会单独地存在著。所以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必须要破除各种思维模式,要用更宽广的角度,视野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达到创新思维的目标。例如说,把气象预测纳入弘法的思维范围,藉由观天气,提升弘法的契机度。

第二,扩大观察范围。由于受到各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只有当我们换一个角度,而且往往是强迫自己换一个角度来观察时,才可能发现更多奇妙的事物,也才能发觉自己原先思考的范围很狭窄。

也许有人会认为,观察和思维某一个对象,就应该全力集中在这一个对象身上,不应该扩大观察和思维的范围,以免分散注意力。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科学研究证实,光、声、味、嗅等感觉,对于创新思维有促进的作用。人们发现,当儿童在回答创意测验题时,喜欢用眼睛扫视四周,试图找到某种线索。线索丰富的环境能够给被试者许多良好的思维刺激,使他获得较高的分数。科学家曾进行过这样一次测试,首先把一群人关进一所无光、无声的室内,使他们的感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然後再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测试,结果,这些人的得分比其他人要低很多。

第三,破除思维障碍。扩展思维的广度,也就意味著思维在数量上的增加,像增加可供思维的对象,或者找出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等等。当思考的数量愈多,可供挑选的范围也就越大,其中产生好创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例如:扩展一种事物的用途,便可产生一项新创意,比如,木鱼的最早发明是用来调节诵经时的速度,后来在唱颂佛曲时,也使用木鱼来充当乐器。

第四,强制式思维扩充。采取某种不合常规的方法,强制自己的头脑转换思维方向,也是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把打算创新的事物与某些和它并不相同的属性联结起来,然後再思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新的方向。强制式扩充思维法就是强迫自己的头脑抛开原先的思维模式,走出一条思维新路。

第五,鼓励标新立异。在日本小学美术课堂上,日本的老师教孩子们怎样画苹果,教师发现有个孩子画的是方苹果,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孩子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老师赞美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苹果。”把苹果画成方形,显然脱离了实际,但那位日本老师却仍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并给予认同,这种教育方式真令人敬佩。

扩充思维就意味着标新立异,其中难免会有幼稚和犯错。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懒于尝试,自然会导致思维逐渐封闭。

扩张思考的宽度

世界知名的思维训练专家德波诺曾用“挖井”作比喻,说明了“垂直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不同方法的关系。德波诺说,垂直思维是从单一的概念出发,并沿着这个概念一直前进,直到找出最佳的方案或办法。但是,万一起点选错了,以致找不到最佳方案的话,问题就麻烦了。这正像开挖一口水井,费了很大的力气,挖了很深,但仍不见出水,怎么办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放弃太可惜了,于是只有继续把这口井挖得更深更大。如果更深更大之後仍不见水,人会由于已经投入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加不愿意放弃,一方面感觉到越来越失望,同时也感觉到希望越来越大。这就是典型的“垂直型思维”。

而“横向思维”则要求我们,首先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索问题,然後再确定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挖井”这个例子中,横向思维要求我们,首先要确定井的正确位置,一旦发现位置错了而不出水的时候,就应该果断放弃,另寻新址,不可贪恋那口尽管已挖了半截、但却位置错误的枯井。

第一,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如果只注意一个问题领域,这往往会阻碍我们发现更新鲜、更充分、更漂亮的材料,因为思维的惯性很容易使我们在一个特定的问题领域中作循环思索。这种时候,就需要跳出来,看一看其他领域,或从别的地方寻找一些材料来启发自己。

第二,结合不相关的元素。把各种或不相关的元素放在一起,也是一种横向思维,如此也能获得对问题的不同创见。例如:当工作正需要某位组员处理时,你却到处找不到此人,因此你会想,如果有什么设备可以用来既给组员个人自由,而同时又使他不致离开工作岗位,这岂不一举两得?当你尽力寻求问题答案,可采用以下具体步骤:

①先列举出十种具体物体。

②依次考虑每一物体,将其分解为可描述的特性(结构、基本原理、特别的观念)。

③分别分析每一物体的每一特性,以寻求刺激的可持续进行,直到所有物体及其所有特性都经过研究为止。

④对解决方案加以研究,并选择那些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加分析。

第三,交叉孕育创意。横向思维还可以解释为,把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交叉起来思考,再把二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新事物。最便捷的办法是找某一领域的专家,并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他用其他领域的知识或技术来解决问题,他会采取怎样的方法?

第四,提高思维速度。经常进行横向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思维的速度。创新思维是需要讲求效率的,在不少情况下,我们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想出对策和计划;如果超出了限定的时间,我们就有可能遭受某种损失。有的时候,某种绝妙的点子,也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内施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超出时间范围,好点子也有可能会变得毫无价值。

第五,思维的横向与纵向。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人们经常是交替使用“横向”和“纵向”两种思考方式的。思维速度敏捷的人,经常能表现出良好的“临场应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社交场合很有用处,它不但可以让我们摆脱尴尬的境地,甚至迅速反击某些人的恶意攻击。

右脑思考法

人的左脑、右脑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右脑主要负责直觉和创造力,也可称为专管形象思维,判别方位等,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和计算能力,也称为专管逻辑思维。一般多认为,左脑较为人所利用,而右脑功能普遍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开发右脑功能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右脑活跃有助于破除各种各样的思维模式,提高想像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一,多运用右脑。若想多用右脑,可以以以下的方法训练右脑:

①经常考虑怎样对事物进行改良或改造,或进行能看得见的发明或者看不见的发明。

②多做感性方面的活动,培养趣味,如音乐、拍照等。

③确立人生的生存意义,树立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得到兴奋感和成功感。

④摄取对右脑有益的食物(蛋白质等),学习使用机器和器械等。

⑤智力练习和活动可直接影响右脑。这类练习和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主要在发挥想像力。例如请你回答“木头有何用处?”而你只列举木头的一般用途,显然想像力不够。

此外,开发右脑的方法还有:跳舞、美术、欣赏音乐、种植花草、手工技艺、烹调、缝纫等。既利用左脑,又运用了右脑。如每天练半小时以上的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特别需要多让左手、左腿多活动(左脑控制身体的右侧,右脑控制身体的左侧)。

第二,左侧体操。日本人设计出一种可增强右脑功能的“左侧体操”。它的理论依据是,左右侧的活动与发展通常是不平衡的,往往右侧活动多于左侧活动,因此有必要加强左侧体操活动,以促进右脑功能。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使用身体的左侧,也是很重要的。身体左侧多活动,右侧大脑就会发达。右侧大脑的功能增强,人的灵感、想像力就会增加。例如在使用小刀和剪子的时候总用左手,拍照时用左眼,打电话时用左耳。

还有手指刺激法。手能使脑得到刺激发展,使它更加聪明,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许多人让儿童从小练弹琴、打字、珠算等,这样双手的协调运动,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神经细胞活力激发起来。

第三,离题遐想。右脑思考的特点是形象和想像,因此在研究问题中需要创新思维时,应该随时进行各种类型的“离题遐想”。

选择什么样的离题遐想,要考虑解决问题所要求的特性,同时也要考虑准备冒的风险及正在使用的材料类型。美国学者将离题遐想分成了两种类型的离题。一种是“臆想性的或幻想性的离想”,另一种是“例证离题”。“臆想性离题”是最不正统的一种离题方式。它对思想保守的人来说具有潜在的困难。不过它往住会产生戏剧性作用。尤其当人们原本并未抱什么希望,但它却确实激发出最具创新性的思想。

对于幻想式离题或臆想性离题而言,以下介绍并说明它的训练方法。

请每位参加者想像一幅图或讲述一个想像的故事。首先由一个人先开始,後每位小组成员都必须为故事加上一段情节。他们可随时加塞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所添加的情节越丰富多彩、稀奇古怪、荒诞不经、充满异国情调,故事会越精彩。如有可能,应尽量使故事有一定的连贯性,这样会有助于发挥更好地想像力。每个人尽力为故事增加一分钟的长度,至于,何时转变话题则由领导者决定。

如果故事在某一特殊情节的细节上停顿下来,领导者可以请一位成员杜撰某种让人吃惊的事件。反之,如果想像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领导者就该让大家集中于某一剧情。他可以要求参加者讲述更加细致的情节。故事的讲述者如果使意象转移过快,就容易造成情节不充分的现象。也许人们会对在大众面前创造心智意象感到紧张,他们也可能担心自己对故事的贡献能力。然而,无论如何激发想像力是最具启发右脑能力的一种训练。

当每位成员都至少有一次机会为故事贡献情节後,领导者要请大家在大脑将故事情节重温一番,并尽可能想出一些真正荒唐或不切实的解决办法。然後将荒谬的想法写下来。

透过离题训练,在一股情况下,人会开始期望回到真实的世界,或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当然,是逐步回归主题的。

领导者需和大家一起来检查分析,并了解在这些荒谬的方案中,是否有任何对他们来说颇具吸引力、或奇妙古怪、或甚为有趣味的想法。领导者要请小组成员审核与选定的这些荒谬办法、并尽力寻求将其转化为更切实可行和接近实际的方法。

由于“离题”,头脑放松了,各种荒谬想法也出现了,所以再回过头来研究刚才遇到的现实问题,也许就能很快得到创新的答案。

第四,走进想象的世界。人往往是现实的奴隶,忙于应付现实世界的一切,而将自己的想像世界抛到九霄云外。改变你的行动或生活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打开你的想像之门,它会像一台发动机一样操纵著你行动,产生令你吃惊的效果。作为创造行为,它可以构成思维形象,然後对你发号施令,使你不得不去服从。经常想像自己杀人的人也许真会成为罪犯,而想像当总统的人更少也可以做一个里长吧,关键问题是你是否服从自己的想像力。

每天早晨起床前,请你张开四肢,放松全身肌肉,然後想像一下你今天要做的事,就像看电影似的,如果在你的想像中,你做了什么蠢事,那么就在想像中改正它,直到你看到你这一天做得非常出色为止。晚上睡觉前也这样做一次,首先在想像中检阅一下白天的工作与想像之中的差别有多大,再想像第二天你会做得更好,这样日复一日地练习下去,你会发现,想像力使你进步很多。

灵感思考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面对一个难题时,即使费了很大精力、思索枯肠也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但是当你吃饭举起筷子的一瞬间却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就是灵感。

第一,引发自己的直觉。思维灵感与人的直觉是密不可分的,直觉是人的先天能力,也往往是创意的源泉。很多人靠直觉处理事情。任何时候,人都会有预感,只是看你信任它与否。..绝大部分有创意的人都懂得直觉的重要性,他们在处理一些有矛盾的地方,经常会凭直觉下结论。看起来虽然有点神秘,但其实却正是创造力经由直觉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

直觉较强的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相信有超感应这回事;

②曾有过事前预测到将会发生什么事的经验;

③碰到重大问题,内心会有强烈的触动;

④所做成的事都是凭感觉做的;

⑤早在别人发现问题前就觉得有问题存在;

⑥也许有心灵感应的事;

⑦曾梦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⑧总是很幸运地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事;

⑨当大家都在支持一个观念时,却依然持反对意见而又说不清楚为什么如此的人,是相信直觉能力的人。

第二,什么时候灵感容易出现?科学研究发现,人脑每分钟可接受六千万个信息,其中二千四百万个来自视觉,三百万个来自触觉,六百万个来自听、嗅、味觉。有不少发明家发现到,人在夜晚睡前或刚醒的时候灵感最多。因为在夜里,当人闭目沈思,几乎完全避免了来自视觉的讯息对大脑思维活动的千扰刺激,而静卧在床上触觉讯息对思维的干扰亦降低到最低程度。这都十分有利于大脑发挥思维潜力,使人对问题的思考更易于突破。如果再加上偶然和特殊因素激发,还有可能使大脑潜力超常发浑,即可产生“灵感”。

其次,人躺著时,由于大脑血液状况明显地得到了改善,这也为大脑活动提供了最佳的营养保证。

互动思考法

在一个创新团体中,思维互动是相当重要的,当其中一个人的头脑活跃起来并提出新想法的时候,就会对别人的头脑产生激发作用,使得大家的头脑都活跃起来。脑激荡就是一种集体创造力思考法,这是由美国企业家、发明家奥斯本首创,它也是目前在世界上被应用最广泛、最普及的集体智力激励方法。脑激荡法,原意为用脑力激荡某一问题,系指一组人员透过开会方式就某一特定问题提出献策,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克服心理障碍,思维自由奔放,打破常规,激发创造力的思维活动,获得新观念,并创造力地解决问题。

第一,藉互动以激发创意。脑激荡法何以能激发创造思维?根据奥斯本本人及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①联想反应。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提出一连串的新观念,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②热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後,竞相发言,不断地脑力激荡,力求有独到见解或新奇观念。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人类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③个人欲望。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与自由不受任何干预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采用脑激荡法有一项原则,不得批评他人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如此才能使每个人愿意畅所欲言,提出许多的新观念。

第二,脑激荡法的运行程序。其程序应分为:准备、热身、确认问题、讨论、做结论五个阶段。下面分别介绍:

①准备。此阶段主要是:一是选择理想的主持人,主持人应熟悉此技巧。二是由主持人和提出问题者一起详细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此方法不宜解决包含因素过多的复杂问题,只宜解决比较单一且目标明确的问题。三是确定参加人选,一般以五至十人为宜,且保证大多数为精通该问题或具有某一方面专长的人,凡可能涉及的领域,都要有擅长的人参加。此外,还要有两位外行人参加。四是提前数天先将待讨论问题通知与会者,内容包括:日期、地点、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关事宜。

②热身。此阶段的目的是要使与会人员进入“角色”并造成激励气氛。通常只需几分钟即可,具体做法是提出一个与会上所要讨论的问题毫无关系的问题。

③确认问题。这个阶段的目的是透过对问题的分析陈述,使与会者全面了解问题,开阔思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介绍问题。主持人简明扼要地向与会者介绍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重新叙述问题,即改变对问题的表述方式,对每一种表述方式都要用“怎样。。。”询问的句子来表达,切不可急于提出想法,要鼓励与会者提出尽可能多的意见。三是将提出的各种重新叙述的问题,按顺序排列。凡是启发性强、最可能解决问题的叙述要排在前面。

④讨论。这是与会者克服心理障碍,让思维自由驰骋,借助团体的知识互补,讯息刺激和情绪鼓励,透过联想提出大量创造力假设的阶段。这也是此法的重点阶段,当此阶段结束时,由主持人宣布散会。同时,要求与会者会後继续思考,以便在第二天补充个人所想到的方法。

⑤做结论。由于会上提出的设想大部分都未经仔细考虑和评估,有待整理以後,才能有实用价值。此阶段包括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增加设想。在讨论後的第二天由主持人或秘书以电话拜访的方式收集与会人员会後产生的新想法。二是评估。评估最好先拟定一些指标,如:是否简单?是否恰当?是否可被采纳?是否可以实现?是否成本较低?等等。根据这些指标来评选出若干最好的设想。

8.培养创造力应注意的问题

创造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或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创造力在发展水平和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一种情况是创造出的理论、作品等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创造被称为“真创造”。另一种情况是创造出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是就创作者个人而言是新的东西,这样的创造被称为“类创造。类创造的角度说,创造力不是少数天才和专家才有的,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有的。

不管是真创造还是类创造,对人类都很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创造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

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像作文“一文多写”,解题时“一题多题”,都是离不开发散思维的。集中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正相反,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在多种假设或方案中选择最理想的假设或方案的思维。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有密切联系。有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以发散性思维为中心,以集中性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两种思维有机结合的能力。例如,有创造力的人既能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提出尽可能的方案,又能对每一方案一一进行论证或试验,找出最优方案。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发散性思维,后半部则主要是集中性思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要注意以上两种思维的训练。

鼓励直觉思维并和分析思维相结合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逻辑分析步骤、没有意识到明显的思维过程而突然作出新判断、产生新观念的思维。直觉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近乎猜想、假设、一时还得不到证明的思维,有时这些猜想是错误的,有时则接近于灵感的产生。直觉思维的升华便是“顿悟”、“灵感”的到来。直觉思维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很难提出假设并取得突破。在学习活动中也常有这种思维,如猜测题意、作应急性的回答、即兴演讲比赛、即兴提出各种性问题大胆。当然,在创造活动中,也离不开分析思维。要形成创造力,也必须进行上述两种思维的训练,并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接触、访问科学家、革新家、作家、探险家、思想家等,学习他们的创造思路和过程,使我们得到启发。

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创造力也和其他一般能力一样,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就学生来说参加各种科技小组、文艺小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种植畜牧小组等,这些活动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重要意义。

发展想象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密切关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不管是科学家的创造,艺术家的创造、还是理论家的创见,都离不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力。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力争在你的一生中形成真创造,起码是产生许多的类创造。

9.阻碍创造力习惯的改变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这种想法有时稍纵即逝,像灵感一样;如果能及时捕捉,进行思维加工与实践检验,善加利用,可能获得有价值创造力。创造力的关键,是如何用有关的、可信的方式,与在此以前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关系,这种新的关系可以把事物用某种独创、清新的见解表现出来。

事实上,每个人人都可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就看你如何发掘自己的创造力。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缺乏创造力,可以参照下列的思维障碍标准,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

从众思维

思维枷锁的最大的障碍就是“从众”。“从众”就是指服从众人,顺从大众。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

思维上的“从众模式”,使得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害怕心理,并认为这是比较保险的处世态度。如果跟随着众人,如果说的对、做得好,那自然会分得一杯羹:即使说错了、做得不好也不要紧,因为无须自己一人承担责任,所以,许多人都愿意跟着大家走。

权威思维

“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地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职场听主管的话;而惟独缺少“自我思考、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按照专家的意见办事,总能得到预想中的成功;如果不慎违反了专家的意见,则会招致或大或小的失败。如此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以专家的是非为是非,贯以为“专家不可能出错”。于是,在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当中,专家就形成了权威。

依循思维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经验的世界里。从幼儿长到成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件,它们都进入我们的头脑而构成了丰富的经验。在一般情况下,经验是我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好帮手。只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经验,那么在应付这一方面的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经验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因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经验本身的有限性,经过经验之间的比较而发现其不足性,进而开阔眼界,增强见识,使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所以,经验本身有时就意味著创新。然而经验也可能是相对稳定性的东西,因而可能导致人们对经验的过份依赖乃至崇拜,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结果就会削弱想像力,阻碍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每一个思维主体,不管经验多么丰富,总是有限的,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还是无穷多。所以,当他面临自己从没遇到过的事物或者问题的时候,难免常常会手足无措,如果单凭已有的经验去推断,其结果往往大多是错误的。

书呆子思维

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也是人类经验和体认的结晶,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本知识与现实之间存在著一段距离,二者并下全然吻合。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所受的正规教育越多,其专业知识也就越丰富。但是,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他的思维受到束缚的可能就越大。为了改善这个问题,防止“书呆子思维模式”的形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自我训练,例如:如实思维法(缘起法),运用禅修来训练直观、如实观;辩证思维法,像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采用双方辩论,来研究知识的相对性以及知识与现实的差距。

自我中心思维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经验、个性,以及许许多多独特的价值观念。在日常思维活动中,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目光去思考别人乃至整个世界,因此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型的思维模式。

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周围的人,那么他将无法与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因为所谓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而单向的讯息传达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不过,我们应该用自己感到合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不应该用这种标准去要求别人。因为这种标准在你看来很合适,但是在别人看来却并不一定如此。

唯一的标准答案

有一位美国学者说,一个普通读完大学的学生,需经过许许多多的测试、测验和考试,于是所谓“标准答案”的认知在他们的思想中变得根深蒂固。可是在缘起的世界里,生活充满了种种可能性,问题可以有许多的答案,人生的道路也不只一条;所以当你以为答案只有一个时,创新就会遇到阻力。

10.创造力测试

这是一份帮助你了解自己创造力的练习。在下列句子中,如果你发现某些句子所描述的情形很适合你,则请在答案纸上“完全符合”的选项内打勾;若有些句子只是在部分时候适合你,则在“部分适合”的选项内打勾;如果有些句子对你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则在“完全不合”的选项内打勾。

注意:

(1)每一题都要做,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想。

(2)所有题目都没有“正确答案”,凭你读完每一句后的第一印象选择。

(3)虽然没有时间限制,但尽可能的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愈快愈好。

(4)切记:凭你自己的真实感觉作答。

(5)每一题只能有一个选择。

选项: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

题目:

(1)在学校里,我喜欢试着对事情或问题做猜测,即使不一定都猜对也无所谓。

(2)我喜欢仔细观察我没有见过的东西,以了解详细的情形。

(3)我喜欢变化多端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4)话涂时我喜欢临摹别人的作品。

(5)我喜欢利用旧报纸、旧日历及旧罐头等废物来做成各种好玩的东西。

(6)我喜欢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

(7)如果事情不能一次完成,我会继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8)做功课时我喜欢参考各种不同的资料,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了解。

(9)我喜欢用相同的方法做事情,不喜欢去找其他新的方法。

(10)我喜欢探究事情的真假。

(11)我喜欢做许多新鲜的事。

(12)我不喜欢交新朋友。

(13)我喜欢想一些不会在我身上发生过的事。

(14)我喜欢想象有一天能成为艺术家、音乐家或诗人。

(15)我会因为一些令人兴奋的念头而忘记了其他的事。

(16)我宁愿生活在太空站,也不喜欢住在地球上。

(17)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固定答案。

(18)我喜欢与众不同的事情。

(19)我常想要知道别人正在想什么。

(20)我喜欢故事或电视节目所描写的事。

(21)我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和他们分享我的想法。

(22)如果一本故事书的最后一页被撕掉了,我就自己编造一个故事,把结果补上去。

(23)我长大后,想做一些别人从没想过的事情。

(24)尝试新的游戏和活动,是一件有趣的事。

(25)我不喜欢太多的规则限制。

(26)我喜欢解决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没关系。

(27)有许多事情我都很想亲自去尝试。

(28)我喜欢唱没有人知道的新歌。

(29)我不喜欢在班上同学面前发表意见。

(30)当我读小说或看电视时,我喜欢把自己想成故事中人物。

(31)我喜欢幻想200年前人类生活的情形。

(32)我常想自己编一首新歌。

(33)我喜欢翻箱倒柜,看看有些什么东西在里面。

(34)画图时,我很喜欢改变各种东西的颜色和形状。

(35)我不敢确定我对事情的看法都是对的。

(36)对于一件事情先猜猜看,然后再看是不是猜对了,这种方法很有趣。

(37)玩猜谜之类的游戏很有趣,因为我想知道结果如何。

(38)我对机器由兴趣,也很想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样子,以及它是怎样转动的。

(39)我喜欢可以拆开来的玩具。

(40)我喜欢想一些新点子,即使用不着也无所谓。

(41)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包含许多不同的意见或观点。

(42)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找答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43)我喜欢尝试新的事情,目的只是为了想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44)玩游戏时,我通常是有兴趣参加,而不在乎输赢。

(45)我喜欢想一些别人常常谈过的事情。

(46)当我看到一张陌生人的照片时,我喜欢去猜测他是怎么样一个人。

(47)我喜欢翻阅书籍及杂志,但只想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

(48)我不喜欢探寻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

(49)我喜欢问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50)无论在家里或在学校,我总是喜欢做许多有趣的事。

评分方法

本量表共50题,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项;测验后可得四种分数,加上总分,可得五项分数。

冒险性:包括(1)、(5)、(21)、(24)、(25)、(28)、(29)、(35)、(36)、(43)、(44)等11道题。其中(29)、(35)为反面题目,得分顺序分别为:

正面题目:完全符合3分,部分符和2分,完全不符和1分;反面题目:完全符合1分,部分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3分。

好奇性:包含(2)、(8)、(11)、(12)、(19)、(27)、(32)、(34)、(37)、(38)、(39)、(47)、(48)、(49)等14道题。其中(12)、(48)为反面题,其余为正面题目。计分方法同冒险部分。

想象力:包含(6)、(13)、(14)、(16)、(20)、(22)、(23)、(30)、(31)、(32)、(40)、(45)、(46)等13道题。其中(45)题为反面题,其余为正面题。计分方法同冒险部分。

挑战性:包含(3)、(4)、(7)、(9)、(10)、(15)、(17)、(18)、(26)、(41)、(42)、(50)等12道题,其中(4)、(9)、(17)为反面题,其余为正面题。计分方法同前述看看你的各项得分和综合分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