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鼬国外立功

1996 年 6 月 22 日,《光明日报》发表记者陈凯里的报道:中国艾鼬,

越洋为“师”。这使人想起,1978 年 8 月 24 日,我国博物学家黎先耀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螳螂南行》。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美国和澳大利亚引进我国动物物种,去重建那里的生态平衡。这是很有意思的。

艾鼬是一种细毛哺乳动物。人们用一个美好的名字“艾虎”称呼它。按我国民俗,端午节人们佩戴艾虎,即用艾做成的虎。希望它可以辟邪除秽。有诗云:“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产于我国东北的艾鼬,性情凶猛,野外适应能力很强,是捕鼠能手,和美国的黑足鼬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黑足鼬是分布在北美洲西部的一种珍贵动物。80 年代野生黑足鼬已经灭绝。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人工繁育了 18 只,使这种珍贵物种得以幸存。科学家试图将它们放归大自然,重建黑足鼬野生种群。但是,人工饲养长大的黑足鼬已经不再捉老鼠,把它放归大自然后,不是被饿死,就是被猛禽吃掉。它们已经失去了自我生存的本领。

美国科学家想到了中国东北的野生鼬,并同中国科学家进行这两种动物的比较生态学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教授主持了这项研究。他们采用最先进的无线电追踪技术和生物化学手段,在内蒙古自治区八达尔湖农场 4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对艾鼬展开全面研究。经过 4 年多的努力,弄清了该区艾鼬的昼夜活动规律,它的食物结构和天敌分布等生态学特征。

中国科学家不仅对美国提供了这方面研究的全部技术资料,并且赠送 12 只我国东北野生艾鼬。美国科学家根据中国专家提供的资料,有针对性地对黑足鼬进行夜间捕食和天敌躲避等一系列野外生活训练,特别是有中国送去的 12 只中国艾鼬的“言传身教”,终于帮助美国黑足鼬重新获得了野外生存

的本领。它的种群很快发展为 500 多只。北美大草原重新出现黑足鼬野生种群,在抑制鼠害保护草原中“建功立业”。

螳螂,是一种昆虫,俗称“屎壳郎”,专门以食牛羊粪便为生。

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候,草原上就有成千上万的螳螂出来活动,把牛羊排出的粪便运走并埋藏起来。它们是草原的有效的清扫者, 草原生态平衡的维护者。试想,要是没有它们的“服务”,粪便堆积起来, 不仅会把草地弄得又脏又臭,而且还要覆盖大片的草场,最后就没有长草的地方了。

螳螂的活动,首先是把粪便搓成球。它搓的粪球比它们的身体还大许多倍。粪球搓好后,它们把粪球推出几米远,找到一个适宜埋粪球的地方,以便把粪球埋起来。在推粪球时,雄虫用头抵着地,后足拉动粪球,雌虫爬在粪球上。如果雄虫拉不动,两者就一前一后,通力合作,直到把粪球拉到适于埋藏的地方。到了目的地,雄虫挖掘埋粪的洞,挖好后雌虫和粪球一起落入洞内。粪球埋好后,它们均以此粪球为食并进行交配,雌虫产卵一粒。它们吃剩的粪球是幼虫的食料,能够保证幼虫发育所需的食物和水分。

为了完成这些活动,螳螂发育有强大的腿,有像铲子一样的前胚节,并呈球拍状,适于把粪便拍成球形;后两腿细长而向外弯,适于奔走和能围抱住粪便以利于做成球;后腿的胚节有向后的刺,便于在向前推进时得到良好的推动力;它的头部迎面有像推土机似的推土铲,这样就使得它的全部活动配合得十分和谐,因而有较高的效率。

澳大利亚有广阔的草原,饲养有几千万头牛羊,是畜牧业很发达的国家。这些牛羊每天排出几亿堆粪便,要覆盖成百万亩草场。而且牛粪还滋生蝇类, 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为了发展畜牧业,建设草场的生态平衡,1978 年澳大利亚从我国进口螳螂,让它们去那里吃牛粪,打扫澳大利亚的牧场。

难道那里就没有“屎壳郎”吗?

有的。但是本地的“屎壳郎”只吃袋鼠的粪,不问津牛粪。他们那里没有吃牛粪的螳螂。

为什么澳大利亚没有以牛粪为食的螳螂呢? 这里有地质史和生物进化史两方面的原因。

在古老的地质时代,澳大利亚与欧亚大陆相连。只是到了一亿多年前,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脱离大陆,渐渐地漂移到它现在所在的地方。

那时,动物进化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地球只有鸭嘴兽和袋鼠等低等哺乳动物。澳大利亚离开欧亚大陆以后,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继续演化。现在澳大利亚的马、牛、羊是人们从欧洲、亚洲带去的。虽然牛带去了,但是,吃牛粪的螳螂却没有带去。因此那里没有专吃牛粪的“屎壳郎”。

澳大利亚引进我国的螳螂,让它们去打扫那里的牧场。螳螂的活动还可以疏松土壤,把粪便转化为肥料,培肥土壤,从而促进牧草的生长。因此, 中国螳螂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将在那里建立对人有利的新的生态平衡,促进当地畜牧业的顺利发展,这是一件好事。

自然界的状态是生态平衡。这是大自然的重要特征。但是,由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自然平衡破坏,这是非常普遍的。自然本身具有调节生态平衡的机制。也就是说,自然界有能力重建生态平衡。同样,人类活动也可重建生态平衡。

我国艾鼬远涉重洋到北美洲,帮助美国黑足鼬重新学会在野外生存的本

领,这是人类努力重建北美大草原的生态平衡;中国螳螂远涉重洋到澳大利亚落户,这也是人类努力重建澳大利亚大草原的生态平衡。

这里,中国两种很不起眼的小动物,成为大自然重建生态平衡的“明星”。但是,这是在人的参与下和帮助下才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