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文写作体会
第一节 写作能力培养
写作,通常指的就是“写文章”、“写材料”、“写稿子”,统称“写文章”。写文章指的是一种行为过程,一种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是文章呢?文章“是一种传达思想的工具”。从本质上讲,文章就是运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
文章的“体裁”的选用,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具体任务,反映着一篇文章所实际表现出来的整体面貌。最早给文章分类的是三国时期的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将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耒、诗赋。”现代文章的文体分类在“五四”白话文兴盛之后,陈望道先生在《作文法》讲义里,把文章分为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1924年,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又将所有的文章分为三种:即:叙述文、议论文和抒情文。我们现在使用的基本文体是将文章分类为两大文体,一是文学文体。主要包括: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类文章、论说类文章、应用类文章。如应用类文章主要有:总结、安排、调查报告、领导讲话、简报、信息,各种公文等。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应用类文章。
写文章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说:“实行领导方法有三:一是态度行动,相当于体态语言;二是开会讲话,就是口头语言;三是拿笔杆子写作,运用书面语言。三者不能互相取代”。
邓小平同志说过:“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又说:“领导干部要学会拿笔杆,凡是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的实用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1981年5月7日中共中央就领导干部亲自动手起草文件,专门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动手起草主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指示中说:“领导干部亲自动手准备自己的讲话、报告,亲自指导、主持自己领导范围内的重要文件起草,否则他对自己所领导的主要工作就不能负起政治责任。这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
由此可见,写文章、特别是写应用类文章,不仅仅是“笔杆子”的事,也是领导干部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经常听到有的领导讲,没有亲自动手写东西时,总感觉写材料就是玩玩字,但真的动笔写起来确实很难,不知从何入笔为好,也感到自己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少;有的从事了多年文字工作,但没有写出领导满意的文章,感到自己不是写文章的料儿;还有些初学写作的同志感到入门太慢,为此感到很苦恼,不想再写下去。
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写作”这一行为过程有一个重要特性,那就是“双重转化”。任何一篇文章的形成,都要完成这样一个“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的“头脑”的转化。既遵循“反映论”的精神,真实地将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念和认识、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序、有物、有文的将头脑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所以说,写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脑力劳动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认识能力。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写作能力首先反映的是作者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科学的认识。不注意学习研究中央和上级方针政策、不注意分析研究国家、区域和企业形势、不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圈内的话说,“认识能力有多高,材料才能写多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出“两个必然”的结论,是以资本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不可能解决为前提的。每次讲写作,我都爱给大家介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开头部分,我感到写得确实非常深刻、精彩。他是这样写的:
例文1: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到。”
这是“大家”之笔,思想的深刻性和文笔的穿透力是不言而喻的。我专门写实用性文章30多年,每次动笔,首先是为认识能力上不去感到苦闷。因此,我感到搞材料的同志必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学习、精于思考,认识问题才能上层次、上水平。比如,开滦集团是一个具有130多年开采历史的中国著名企业之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先驱。但我们身在开滦,有的在开滦工作了一辈子,开滦这种名气其重要标志在什么地方,又怎么表述的很准确,使人信服,却是一件很难的事。这些年我甚至写过几十次介绍开滦情况的文章。但是,怎样从更高层次介绍开滦却不尽如人意。这方面我认为应该向领导同志学习,他们的认识往往比专门写文章的要高出一筹。2011年中央政策研究室等国家十部委领导和专家到开滦调研转型情况,集团主要领导汇报开滦企业基本情况,将开滦的特点讲的既清楚概括、又重点突出,特别是外单位的同志一下子就加深了对开滦的了解。他是这样介绍开滦集团情况的:
例文2:
开滦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最成功的企业之一,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股份制企业,被称为中国煤炭工业的源头、中国北方工业的摇篮。开滦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志:
一是具有悠久辉煌的历史。经过130多年的开采,至今在煤炭行业效益还比较好。最早开凿的唐山矿被称之为“中国第一佳矿”,目前煤炭年产量还稳定在400万吨以上。开滦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过许多辉煌,是中国第一座使用机器开采的煤矿,是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诞生地,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镌刻着1881年开滦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创造的“三个第一”。
二是曾被毛泽东主席表扬过“特别能战斗”。192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开滦矿工在1922年“五矿大罢工”中所表现的力量,赞扬“他们特别能战斗”。直到现在,“特别能战斗”仍然是开滦的企业精神。
三是全国煤炭工业的领头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滦原煤产量占全国统配煤矿的十分之一,精煤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1975年,原煤产量达到 2563万吨。周恩来总理1968年和1973年两次表扬开滦煤矿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1977年10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煤炭部汇报时说:“大庆的经验要学,开滦的经验也要学”。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工业战线开展了“学大庆赶开滦”活动。改革开放后,开滦对煤炭企业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如煤炭行业模拟法人运转、效益承包、市场化运作、“三条线”管理等等均是在开滦进行的试点。
从这段情况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从纵跨开滦130多年的时空看开滦,是从开滦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贡献中看开滦,是从开滦工人阶级光荣传统薪火相传中看开滦。
那么,怎样提高写作认识能力呢?
第一,要加强学习。学习那些东西呢?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学习历史、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博览群书,开卷有益。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秀灵,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第二,要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冥思苦想,却不读书,就会越想越糊涂。高明者无非靠两条,一条是善于学习,一条是善于总结思考。
第三,要善于借鉴别人的见解,举一反三。搞材料一定要有一个任人为贤的精神,要少说多听,善于从别人的见解中,发现解决自己难题的钥匙,往往能豁然开朗。特别是同“高手”谈话,确实常有柳暗花明之感,既是认识问题能力的一种提升,也是一种思想的享受。
二、综合能力。写作任何一篇文章,从素养上说,都离不开生活、思想、知识、语言,以及禀赋能力等等。从能力上看,它要涉及作者的观察、感受、分析、理解、表现等诸多方面。写作是对各种信息去伪存真(鉴别)~去粗取精(选择)~由此及彼(联想)~由表及里(分析)的过程,是对各种材料综合的过程。不管是浅综合,还是深综合,不反映写作这种综合是不可能的。每写一篇文章,只要是作者认真地、下了功夫,都是作者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比如,我们为了在文章中说明一个观点、或论述好一件事情,总是千方百计、挖苦心思,用自己所有的储备来说明、来论述。我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者、女作家茹志鹏曾这样说过:
例文3:
我在写一篇东西的时候,哪怕是一篇短小的散文,我都在调动我的一切储备,好像这篇文章写完了以后,别的东西不准备写了似的。是的,我再写每一篇东西的时候,我都翻箱倒柜,把所有的储藏,只要能用的都用上来,哪怕并不是写在文字上。
——《漫谈我的创作经历》
“翻箱倒柜”地调动“一切储备”来写一篇文章,这是写作活动一种规律性现象。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多方面的“素养”、多方面“能力”、多方面“学识”一种巧妙的艺术“综合”。所以提高综合能力,作者就要对已经掌握的素材进行合乎规律的思考,既要考虑怎样写出新意,写出深度;还要考虑谋篇布局、命题炼意等等。具体讲,提高综合能力要把握好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写作是善于调动的艺术。写作的实质是对自己储备的材料的调动。凡是写文章的,都要储备大量的材料。调动材料是通过联想、想象来进行的。要按照文章的主体,对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扒成堆,分成块儿。
第二、草拟文章提纲。草拟提纲的过程是对材料梳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包括,审题、拟题、立意、结构,开头写什么,写几个题,每个题都装什么内容等等。提纲不一定越细越好,但大体轮廓一定要非常清晰。写作起来,才能顺理成章。
第三、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这是提高综合能力不可缺少的。当我看到有的同志写文章不加思索,很轻易动笔的时候,感到很着急。我对他们讲,写文章如果不在办公室来回度步,不抓几把头发,不把问题琢磨透了,不把你头脑中储备的材料充分调动综合起来,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怎么叫把问题琢磨透了?我的体会就是,“好像看三维立体画”,看出清晰的事物来,才能表达清楚。
三、聚材能力。所谓“材料”,就是一篇文章所依据的事实和道理。是作者围绕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提取,以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材料是围绕写作意图而给文章提供内容的。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作者将所收集的事实和观点,一部分写进了文章的那些事实和依据可称为“材料”;被作者所搜集、所摄取,但由于种种考虑,没有写进文章里的事实和依据也可称为“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对文章的形成和表达起到了基石作用。这两部分都叫材料。不能说没有用到文章里的就不叫材料。
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它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动笔之前“材料”是一篇文章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文章观点的支柱。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没有大量、详实、丰富的材料,既产生不了主题,也表现不了主题,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古人说:“不使事难于立意”。意思是说,不使用“材料”,就难以把作者的观点树立起来。写作总的精神是“七分事实,三分文采”。构成“记叙”性文章或作品,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生动的内容,通过某一个观点穿结成为一条“链子”。我们所要写的实用性文章,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材料,在某一观点下组成一条链子。没有这种材料和链接,文章很难写成。正由于这样,我们说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列宁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马克思写《资本论》整理搜集研究了40年,每天早上七点到晚九点到英国博物馆资料、做笔记,摘要的书有500多种。
“聚材”,聚集、积累材料。要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在文章聚材上极为勤苦,他的办法就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贪多,就是愈多愈好,以“多”为贵,“务得”,就是闻“风”而动,一定要想尽办法把“材料”搞到手。“细大不捐”,就是小的、大的材料都不捐弃,都要收集。这样“俱收并蓄”了。
占有材料多不只是对数量的一个要求,其实,它正是对质量的一个保证。日本有一个记者,讲过一段很能启迪人心的话,他是这样讲的,“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其实不仅写报道如此,写各类文章包括写实用性文章更是如此。怎样聚取材料呢?我体会有三条:
第一、通过直接观察体验,从现实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获得材料。曹雪芹小说《红楼梦》第五回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对于现实生活,企业活动中每一件事都要留心,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全部身心去感受,就会奏效。就是说,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观察明白,就是“学问”,现实生活中“人情事故”熟悉,就能化为文章。
第二、靠长期积累获取。所谓长期积累,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的学习积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积累的方式可以有一般积累与专题积累。积累方式有做卡片、记日记、文件存储、重用观点随笔等等。我的做法是,一是每天记日记。日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当前敏感问题的看法,重要理论和管理观点、经济名词、学习体会等;二是剪报。把重要文章留下来,抽出专门时间留作细细品味;三是做学习卡片。利用印刷厂的下脚料—纸边子粘贴重要观点、重要理论、经典语录等;四是笔记本粘贴。准备了若干大小规格笔记本,将报纸内容分成“理论前沿”、“政策研究”、“时事政治”、“改革动态”、“国内外大事”、“文学欣赏”、“经典文摘”等,选择剪下后粘贴在不同的笔记本上,供查阅、供引用、供思考等。
第三、通过调查、阅读有关资料文件获取。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是写作的基本功。新闻叫采访,写材料叫调研。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写作最重要的基础。2004年我作为开滦党委筹备组资料组长主持起草开滦集团第一次党代会报告时,仅座谈会就开了九场,这还不算个别调研。报告先后七易其稿,每稿的形成都是反复调查研究、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大量的材料储备为起草好党代会报告发挥了基石作用。
四、表达能力。如果说,认识能力、综合能力和聚材能力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写作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能力就是表达能力。毛主席说过,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我所讲的文章表达能力,就是文章“双重”转化的第二“重”转化,即:作者的认识、观念、感情向文字“转化”的能力。
日常写作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将一事物认识上去了,也能说明白了,就是一到文字表达就写不清楚,写不出来。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缺乏文字表达能力。怎样提高表达能力呢?我的体会是,要学习语文,特别是注意学习修辞、语法、字、句、段的基本知识,而且非把这些知识与写作结合起来不可。在我们企业里,文字表达能力高低,并不是“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那种学生腔。而是要符合企业的特点,要能够指导企业工作,要通俗易懂,要深入浅出。徐志孝著《学问魅力》一书关于提高文章表达能力时说:
例文4:
“文章有四种境界,即深入深出、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浅入浅出。这四种里面,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深入浅出的深处固不可取,但深入还是好的。至于浅入浅出,在某些特殊场合,例如通俗宣传,也有其存在的理由”。
徐志摩《学问魅力》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文章就是深入浅出的典范。比如,关于用人的标准:“猫论”;关于允许实验:“摸着石头过河”;关于下放自主权的问题,他是这样讲的:
例文5:
“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还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本来是很深奥的道理,但邓小平同志表达起来直截了当。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如何提高文章表达能力:
第一、抓住文章的“命题”,把握好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所谓“命题”,就是给文章起一个名字,也叫做“题目”。“题”本义“额头”,或“脑门子”;“目”,本义是眼睛。把文章的标题比做人的“额”、“目”,充分说明标题的重要性。因此,对“标题”“艺术”的讲究就成了写作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谋划的大问题。根据我的体会,选择好文章的标题重在六个字,即:“贴切”、“醒目”、“简洁”。贴切,就是与文章的内容恰如其分;醒目,就是新颖生动,使人耳目一新;简洁,就是简单,不使人费解。
文章题目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是密切的。有的文章标题是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文章可以不直接揭示主题。比如,集团公司、或二级、三级公司领导在本单位季度、年度工作会议讲话,可能有几个主题,这样,就不一定标题与主题有多么直接的关系。所以,有的公司相关部门起草领导讲话的题目,干脆就写:“某某领导在**** 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论述主题的能力。就是文章的主题确定之后,通过搜集和利用材料、合乎逻辑地说明主题。比如:开滦集团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有一个二级题目是“党建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报告分竞争力的概念、企业党组织的职能、党组织怎样围绕提高竞争力发挥作用进行了论述。
第三、修辞语法的能力。通过修辞语法的运用,熟练地把握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修辞中常见的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使特征更加突出。《毛主席给徐特立写的一封信》中有一段话:“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有些人却是风头第一,休息第一和自己第一。通过对比的手法,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还有比喻。即:用大家熟知的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来生动的说明,描述大家不太熟悉的事物,用浅显的话讲出深奥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一段话: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材料,但没有什么内容,而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使人一听就非常明白。
第二节 写好文章要把握好的“三基本”
一、基本要求
(一)文章要引人看,要有吸引人的力量。毛主席说过:“文章的题目和开头几句话就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人家就不愿意看。”还说:“文章不仅开头好,还要让人家能够一口气看到底。”道理容易讲,但真正写好开头却非常难。开头即导语,文似高山不喜平。导语虽然话不很多,但一定要有波澜、有起伏。以下举三个不同类型的导语。
1.介绍式导语:
例文6: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毛主席文章《纪念白求恩》
开头这几句话,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开门见山,简单明了,非常清楚,勾起读者了解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事迹的欲望,吸引着读者往下读。
2.庆祝式导语:
例文7:
今天,雪域高原彩旗飘扬,古城拉萨万众欢腾。西藏各族人民在面貌一新的布达拉宫广场隆重集会,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我们带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委托,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这里,共同庆祝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
《贾庆林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开头“雪域高原彩旗飘扬,古城拉萨万众欢腾”,两句话渲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非常大气,极有气魄。紧接着又说“带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委托,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这里,共同庆祝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更显出节日的隆重,庆祝节日的规格非常高。
3.回顾式导语
例文8:
九十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在曹妃甸建设北方大港的梦想,如今,梦想已经变为现实。2006年7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把曹妃甸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的伟大构想。开滦集团选择了这块“国宝之地”,开工建设曹妃甸5000万吨国家级数字化动力煤储配基地、唐山湾2000万吨炼焦煤储配基地。这必将为百年开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开滦集团董事长张文学在“两港”项目开工仪式上的致辞》
这种开头方式,不是就开滦项目说开滦项目,而是开滦“两港”项目的选择之地,曾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梦想,是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布局。说明这样开头语站位很高。
(二)文章要让人家看得懂。当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讲的道理是正确的。如果是正确的,一定要让人家看得懂。如果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下去了也很难打动他。似懂非懂,目的达不到。为什么有的同志写出的文章使人看不懂?我分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具体就是爱用倒装句,或是用长句子。还有,就是恐怕别人看不懂,来回来去讲,让人看得很乏很累。举个例子,前段有个公司写了一篇关于管理创新的文章。有这样一句“尽力清除陈旧的、过时的、不适宜的工作方式方法,使企业内部管理与新体制和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原本是写改变过时的工作方法,适应新体制要求。由于文字表达功夫欠缺,没有达到写作目的。
二是观点和材料不统一。写文章关键是观点要突出。观点是个判断,是推理来的,推理是从材料来的。如果观点和材料不统一,文章写出来就会叫人家看不清楚,就是材料与观点没有联系好,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跑题了。每个观点都应该有事实作证明,不能证明观点的事实就没有用。所以,我们写文章不要什么都写到,必须突出重点,言简意赅。
三是专业性太强,也容易使人家看不太懂。给上级领导写报告,切忌专业性太强,应该把政策、专业性的东西,利用我们的文字功夫写的通俗易懂,使不搞专业的领导也能看得懂,才能达到写作目的。
(三)文章要能说服人、打动人。如果文章看完了,看懂了,但说服不了人,这还是达不到写作的目的。我认为,文章能说服人,在于“以理服人”。“理”就是讲道理,道理要有理论性、针对性。写文学作品容易生动,也可以写得不生动。写文件要生动,不生动人家就不愿意看,但不能按写文学作品那样办。胡乔木同志讲过:“写文件生动,可以增加生动性。纯粹抽象的、像算术题似的,一道道列下去,怎样也不会生动,因为全部是抽象的。
2013年4月,我们带领战略政策研究室4名同志到开滦煤化工研究中心调研。煤化工产业是开滦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开滦煤化工在河北省煤化工企业中产业链最长、综合效益最好、节能减排措施最优。究其原因,是技术创新起到了支撑作用。调研中大量的材料限于整章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管理等,写起来不生动。后来,我们把挖掘以煤化工研发中心主任王亚涛为首的团队创新精神为重点,把这篇报告写得比较活了。
例文9:
《开滦煤化工研发中心创新之路的经验与启示》
写研发中心主任王亚涛的带头作用是这样表述的:
企业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核心在领军人才。王亚涛是开滦煤化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更是一个优秀的带头人。调研中我们与王亚涛有过三次座谈,他有两句话给我们的印象最深。一句是:“今天搞创新,明天不可能马上出成果;但今天不创新,后天肯定不会出成果。”一句是:“要把一件事儿干黄了,你就多请示,因为自己拿不准的事才会不断找领导去请示。”开滦中润公司总经理徐贺明评价:“亚涛干事认真、执着,悟性强,是搞技术创新的好材料。”的确,王亚涛搞技术创新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他就像一个拼命三郎,一年365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技术创新上。
有一年元旦放假刚刚结束,一名从外地回来上班的员工收到了王亚涛发来的邮件,发件时间竟是1月2日凌晨两点钟,也就是说元旦这天他又工作到凌晨。王亚涛经常讲:“要让下属干好,自己必须会干、多干、实干。”
王亚涛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严格选用人才,准备选拔到研发中心的人员,他不仅详细分析人选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程,还要考察到高中学习经历。在哪个学校上的,学习成绩、交际能力如何。拓宽人才选用渠道,既从大学院校招聘,又从生产企业选拔和从研究机构引进。
他非常重视内外关系协调。以诚待人,以诚动人。当下,办事难、难办事。跑项目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用诚恳打动对方。有一次研发中心的一个新项目需要北京一位石化资深专家审定,经过他多次电话联系,都被对方婉拒。当他又一次拨通专家电话时,对方表示正在老家休养。
他当即和同事赶往北京那位专家的老家,在下了高速之后,又在坑坑洼洼的土道上走了4个多小时才到达那位专家在房山区一个小镇的住宅,老专家深受感动,项目也最终获得通过。
这种写法,既不同于文学作品对人物那样细腻化、丰富联想化的描写;同时又有与文学作品写人物相近的情愫。具有实用性文章明显的直接、规范、准确的特点。所以说,我们写实用性文章,也要注意借鉴文学体裁的手法,来吸引人、打动人。因为实用性文章也是给读者看的。
2003年11月4日至24日,我作为开滦集团第三批高级管理人员学习考察团,赴德国鲁尔集团考察转型情况。德国的鲁尔是世界公认的资源型城市和企业转型的样板。鲁尔区富含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开采史可以上溯至1847年。鲁尔区煤炭开采顶峰时,煤矿总数达155个,煤炭产量1.3亿吨,从业人数50万人。但是,不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城市而言,单一的产业结构对资源都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生也煤炭,败也煤炭的弊端使鲁尔区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由于开采年限长,开采成本过高;煤炭储量开始下降,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这种形势逼着鲁尔区和鲁尔集团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转型。经过40多年的奋斗,鲁尔集团成功地由单一的煤炭生产企业转型,成为涉足多领域的世界500强跨国集团;通过成功转型,避免了“矿竭城衰”的发展路径,保持了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和欧洲最大经济区的重要地位。开滦集团与鲁尔集团有很多相似之处,鲁尔的经验对加快开滦的转型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此,我以《鲁尔归来话转型》为题,对开滦的转型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与思考,形成了调查报告。这篇调查报告是这样这样介绍鲁尔集团的:
例文10:
2013年年底,我作为开滦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赴德国鲁尔集团学习考察团的成员之一,有幸到德国鲁尔集团接受工商管理培训和进行实地考察。深感眼界开阔,很有启发。
位于德国埃森市的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当深秋季节来到这里的时候,看不见黑尘滚滚,看不见浓烟蔽日,到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一派宁静且又充满生机的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区1847年开采煤矿,1932年日产曾达到12000吨,为世界之首。1957年是鲁尔区产煤的高峰期,年产1.56亿吨,煤矿职工50万人。1957年以后,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使鲁尔采煤不如买煤合算,出1吨煤比从荷兰鹿特丹港进口1吨煤要赔100马克左右,使鲁尔区的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德国不得不从1958年开始大举关闭煤矿。1969年,在德国政府的协调下,由19个矿务局、52个煤矿、29个型煤厂组建了鲁尔集团。
很快,鲁尔集团确定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但又不割断与基础产业联系的转型思路。按照转型思路,他们把自己在煤炭领域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运用到与采矿相近的其它业务领域,从而使之迅速发展成为以煤炭生产为基础,包括国内外采煤、国内国际煤炭贸易、采矿设备、电力、化工、房地产开发的大型企业集团。鲁尔集团产业转型的模式对过煤炭企业有着很深刻的启示。
《鲁尔归来话转型》虽然是一篇调查报告,由于发展思路对资源型企业有启示、有借鉴;写法上比较活,特别是借鉴和融入了报告文学的写法。先后在《河北外事》、《煤炭经济研究》等多篇报刊上发表,颇受好评。
二、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改变的。写文章是客观实践的过程,它的内在规律也是可以把握的。我认为,写作规律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写作目的,也就是写作的意图。在实用性文章写作中,领会写作意图对作者完成撰写任务至关重要。写作意图越清楚,写作的方向就越明确,任务完成的就越顺利。否则文章不可能写好。我们有些老同志也有过多易其稿的经历,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文章写作目的,没有把握好领导的意图。这方面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具体叫做三个把握:
1.把握好文章想解决什么主要问题,写作的主要原则是什么。比如:企业职代会讲话、“双先会”讲话、领导人员讲评大会讲话、经济工作通报会讲话。因其对象不同、达到的目的不同。所以,写作内容、观点的阐述也必须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把握好领导的意图,最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多的征求领导意见,注意研究领导在不同场合发表的观点,讲话的内容。我的作法是,除了平时注意搜集领导言论的信息外,每写一篇领导讲话之前,还尽量向领导谈自己的想法,多向领导提些问题,从领导的回答和解释中受到启示,开阔思路,求得与领导意图的一致性。
2.把握好企业的中心工作,越明确越好。党委领导的讲话重点是方向性、思想性、导向性,无论你写党委领导在季度工作会议上讲话,还是写领导在综合治理会议,计划生育会议、信访工作会议、工会、团委工作会议等专业性讲话。最重要的一条是把握企业的中心工作、中心任务。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中心任务对专项工作提要求,提希望,把部门工作、专项工作摆在全局位置来认识、来把握。这样,一般不会偏离主题。
3.把握好文章写作的背景。形势在不断变化,任何事物都具有联系性。起草任何一篇实用性文章,特别是领导讲话、工作总结、经验介绍等,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历史、现状、领导提过的要求了解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起草文件。
(二)搞好集中构思和编制提纲。集中构思是作者运用大脑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文章内容的“内孕”过程。编制提纲是集中构思的初步成果,是将文章内容有秩序地外显出来。集中构思一般包括指向性、渐进性、冲动性和独创性。编制提纲要注意以下问题。
1.搜集和分析资料。编制提纲,必须有大量的材料做基础。一方面要调动已储备的材料;另一方面要搜集相关新的材料。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相互切磋。尤其是对自己把握不够的东西,向大家谈谈看法、征求意见,颇有收益。我的作法是,每写一篇较复杂的文章,都与同志们谈我的想法,包括中心思想、结构、表现手法,请大家发表意见,汲取大家的智慧,非常见效。特别是向大家介绍自己想法的同时,也是加深自己认识的过程,是深化的过程。
3.确定文章的结构。包括:标题和观点、材料运用,以及句、段安排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编制提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主题。主题就像一面旗帜一样贯穿始终,不可偏离。有如写散文形散神不散。
2012年河北省召开全省财务税收工作会议,要求开滦集团在会上作一个经验介绍。集团公司领导要求,经验介绍既要介绍开滦的做法,又要把遇到的问题讲到,取得各级财税部门的支持,从税收上给与我们更多的支持。根据领导的意见,首先编制一个写作提纲:
例文11:
题目:《依法诚信纳税,共建我省经济繁荣》
正文:
一、省市国税局长期以来给予开滦大力支持
开滦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在省内跨四个市:唐山市、张家口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国税(增值税)的纳税地点,主要集中在唐山市和张家口市。省局和各市国税部门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国税部门服务到位
多年来,各市主管国税部门对开滦日常管理和服务非常到位,各项政策及时传达,各项工作给予特别关照。无论是税法的宣传指导,还是增值税防伪税控“ 一机多票” 系统升级,增值税电子申报、进项税票认证等各项具体,各主管税务部门都是悉心指导,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二)积极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
各市国税局对我公司符合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和落实。使我公司享受了:利用煤矸石发电和粉煤灰生产建材产品属于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减半征收;居民取暖收入免征增值税等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
二、开滦集团为国家税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滦集团作为是一家具有130多年历史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现拥有煤业、物流、多经、服务、蔚州等50多个二、三级公司。开滦集团一直以“依法诚信纳税”为纳税原则,按规定向国家及时足额缴纳各种税款,上缴税收呈现上升趋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即使1997.1998年煤炭行业全行业亏损,集团实行“低位运行”,职工每月只开200元的生活费,资金严重短缺,集团公司照样决定贷款缴税,不拖欠国家一分税款。
税收是国之血脉,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正是因为开滦集团一贯依法诚信纳税,连续被评为中国纳税百强企业。
三、开滦集团深感税负沉重,发展遇到困难
一是税费明显高于其他多数行业。煤炭产品综合税负为19% 以上,其中,增值税负为7.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4个百分点。
二是税负呈逐步增长趋势。开滦集团2008年以前煤炭产品综合税负在15% 左右,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上升到19% 左右,提高了4个百分点。
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建议各级税务部门配合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政策,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给予税费政策支持。如转型一定时期内享受减税、补贴等。推进煤炭行业增值税改革,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负;降低煤炭增值税税率,扩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清理规范煤炭资源税费,避免重复征税;减轻各项基金及其它费用负担,取消不利于行业公平竞争的不合理收费;免征井下工人个人所得税等。
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我省经济繁荣”这篇材料为例,因为草拟了这个提纲,文章的主题思想明确了,每一部分写什么,装哪些材料具体了,而且随着写作的深入,还会充实新的内容和观点。有的同志认为编制提纲太繁琐,认为是白费功夫,还没有成熟想法时就急于动笔,往往会事倍功半。而列好提纲,看起来开始费事,但会越写越顺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文章的修改过程尤其重要。严格的说,文章写完第一稿之后,还只是“草稿” ,算不了“成品”。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先把所想到的一切都不假思索地写下来,虽然可能写的不好,废话过多,但一定要写下来,过更长的时间再重读一遍,你会发现许多地方不是那么回事,有许多多余的地方,也有某些缺少的东西。”毛主席把修改文章拿洗脸作比方。鲁讯说,“写完后致少看两遍。可见文章修改的极其重要性。
文章修改的方法:增、删、改、调。“修改”指的是初稿(草稿)完成后的那种必要的加工修饰。也就是说,“初稿”是“修改”的基础;“增”就是增加补充。凡是思想、文字表达上的疏漏不全处,均须增补。“删”,就是去除、抹去。凡属思想、文字在表达上成为“多余的话”,繁复的字、句、材料,即须删削。“改”,就是更改、变动,凡是内容、文字在表述上有不正确、不全面、不周密的地方,都需要改动。改有大、中、小之分,大改往往涉及主题的变动,结构的调整,材料的改换。回顾近三、四年我主持或起草重要文章,多是修改四、五次,甚至七、八次。有的文章最后定稿后已基本没有第一稿的模样。但是,没有第一稿,也就没有最后一稿,难怪有的同志说:“文章是改出来的。”
把握文章修改的原则很重要。因为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经过呕心沥血,吃尽千般苦,特别是重要文章。所以,修改文章应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材料的整体性,从是不是体现主题来着眼,如果文章的主题符合要求,材料安排整体性无大问题,就不要做的大的修改,多做些“增”、“调”。特别是不能根据修改者的好恶,“自我感觉良好”,“谁也写不过我”,就肆无忌惮的改。我就遇到过那样的人,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二是修改文章一定要注意表达准确。因为表达不准确,往往会产生歧义,所以对表达不准确的地方不能有任何姑息。三是修改的底限是不破坏原作。除非是主题、结构“南辕北辙”。否则,一定要忠实原作去修改。四是修改文章往往不是一次完成。从保护作者写作积极性出发,对修改文章可以改几次,一次比一次提高,一次比一次完善。这样修改比一次大刀阔斧的修改效果要好。
三、练好基本功
为什么有的人写材料入笔很快,且立意深刻、内容充实、观点鲜明、文气通畅。我感觉关键在于基本功扎实。写作实用性文章的基本功大体有六个方面:
(一)理论功底。资料人员一定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当懂得一点儿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法规、党史党建等方面的知识。有的人讲,企业资料人员学不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些理论,学不学中央和上级的方针政策,与写材料并没有多大关系。把领导交办的事儿说清楚就行。其实则不然。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学习理解掌握中央和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资料人员功底基础。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一定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的资料人员,怎么能把文章写出高度,怎样把文章写的打动人、说服人。我从事写作以来,开始也不大懂这个道理。但看到一些老同志很重视理论学习,很注意读报刊杂志、很关心时事政治,写出的文章很有高度。慢慢我也养成了学习理论的习惯。平时喜欢读的理论书籍像:艾思奇著《大众哲学》、新编政治经济学、马列著作简编等,也很注意每天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重要理论文章,并做好剪报、发表感想,坚持看新闻联播等等。通过学习,我最大的感受时,明白了很多理论道理,能够用这些道理思考企业的问题,文章的站位高了,道理阐述充分了。我所接触过的写作高手都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对问题的分析站位很高。这说明他们很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二)逻辑功底。写文章是对事物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概念、判断、推理,这些都是逻辑问题。文章写不好,道理讲不透彻,很多出在逻辑问题上。第一是,概念不明确;第二是,判断不恰当;第三是,使用判断和推理时是缺乏逻辑性;第四是,不讲究词章。所以说,资料人员要系统的掌握逻辑知识,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个文章写得好的资料人员,一个把问题讲得很明白的领导,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比较强,所以我觉得逻辑学知识就像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知识一样,是资料人员缺不了的一门知识,也可以说是资料人员功底基础的基础。
( 三) 政策功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不学习一些基本法律,特别是不懂得国家、行业地方的法律法规、政策,文章根本不能写好,甚至不知道怎么写。我到战略政策研究室工作以后,工作内容是搞战略和政策研究,但表现载体仍然是写文件、写研究报告。我发现,有的同志平时不注意研究政策,也没有养成读书、读报的习惯,满足于领导布置什么、就研究什么。结果往往就事论事,或者理论与实际脱节。所以,现在我们提出,手头没有工作时,凡是有可能涉及我们企业的政策、法规都要学,全面提高政策功底,坚持了两年多,效果比较好,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政策研究人员,大家也感到很受益。今年以来,我室内刊《研究与参考》先后刊载《从美国底特律城市破产看开滦集团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关于开滦集团进入焦煤、动力煤期货的研究》等研究文章,大大提升了政策研究水平,成为了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四)管理功底。我发现一些部门写作企业材料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种是有些人懂管理,但写出的材料就管理说管理,不是学这个方面管理的看不懂;另一种是有些人不懂管理,写出的材料涉及管理的问题时说不到位。所以,从事资料工作的必须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包括懂某个方面管理知识的也要多学其他一些方面的管理知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这里面也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知识;另一部分是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这个方面的知识越丰富,把文章写好越有帮助。因为你在企业当资料人员,所写的文章都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事情,如果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很缺乏,是无法把文章写好的,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是资料人员的必修课。
(五)专业技术功底。从事资料工作的人员要比较了解和熟悉所在企业涉及的技术业务知识,说白了,资料人员对本企业的技术业务应当是个内行,而不是个外行。为啥呢?如果你不了解、不熟悉本企业的技术业务知识,肯定写出来的东西净说外行话,甚至会造成错误,闹出笑话儿。比如,开滦集团现在是“两主一新”产业格局,对煤炭生产、洗煤、煤化工、物流、装备制造、文化,也包括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技术知识,行业发展趋势,而且尽可能掌握得多些、深些。当然,这并不是搞资料的同志就非得精通技术业务、成为专家不可,这样要求也没有必要。但必须对基本的常识性的技术业务知识要了解和熟悉,而且了解的面和熟悉的面越宽越好,资料人员对本企业的技术业务应当是个通家。
(六)公文知识功底。资料人员对公文写作知识一定要精、要专。如果专门从事公文写作的,对公文知识不专、不精、不全面,就写不出规范化的公文来,就不会成为公文写作的通才。我在办公室写作多年,发现有的在办公室干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同志,不懂得公文规范化,不会处理公文,甚至写作公文有“偏科”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志写领导讲话、调查报告挺有水平,但写会议通知、函等公文,就要素不全。所以,既然从事资料工作,在公文写作上就要追求“专”、“精”。否则,你从事别的岗位工作,也不会追求“专”、“精”。一般来说,资料写作人员对公文写作知识要把握好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的公文写作理论知识,一部分是企业公文写作理论知识,一部分是资料人员个人在写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写作知识。前两个部分是资料人员基本功的理论基础。但光有了理论基础并不一定就能把文章写出来,或者写出来也不一定就能写的好,还有个在实际写作中摸索总结写作知识问题,这部分的知识摸索总结的越多,经验积累的越多,你的基本功就越厚实。
第三节 写好文章要加强的“六个方面素养”
所谓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和能力。《汉书李寻传》说:“马不伏历,不可以赶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也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从事文章写作的必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特别是精湛的写作技能,才能把写作这项工作干好,干出特色。根据我的体会,提高写作素养有六个方面的重点:
一、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善于学习,勤于学习
宋朝皇帝赵恒说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表示的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人们不能事事直接经验。所以,从书籍、报刊中摄取知识,就是提高素养的很重要渠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为了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就曾参考了五百八十三种各种著述。他说:“必须毫不例外地掌握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事实的全部总和,而不是抽取个别的事实”。我国古人也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富五车”。有资料说明,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马克思时代,(1870年—1900年),知识更新的速度是80年—90年一次;列宁时代(1900年—1930年),知识更新的速度30年一次;毛泽东时代(1960年—1980年),知识更新的速度10年一次;邓小平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5年左右,现在是2—3年。从事文章写作的同志不加强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脚步,就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就生产不出高质量的文章产品。所以,一定要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开卷有益,博览群书。 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二、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广积资料,多多益善
古代有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一位读书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这一年考期又到了,他连日坐立不安,夜不能寝,食不甘味,眼看一天天消瘦下去。妻子问他,“你怎么这样发愁啊?”他没精打采地说:“快进考场了,我写不出文章来。”当时,他的妻子即将分娩,很怕难产,就对丈夫说“考试写文章有这么难,大概跟生孩子差不多吧!”他懊丧地说:“比你生孩子可难多了!你是有孩子在肚子里,可是我的肚子是空的,难啊。”虽然这是个笑话,但可以看出,没有丰富的资料,腹中空空,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毛主席早就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起草文件,当好领导的参谋更要注意的是要经常深入实际,勤于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情况。才能使你起草的文件充实、充分、生动、生活。
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高明者无非靠两条,一条是善于学习,一条是善于总结思考。很多同志也注意学习,但提高的不快。这里面的关键是缺乏总结,缺乏思考,缺乏带着问题读书。其实总结、思考也是一种学习。存在决定意识,内容决定形式,思想决定艺术。巴尔扎克说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因“思想”的注入而获得生命,因“思想”的深刻而放射光辉的。没有“思想”,没有深刻的思想,艺术技巧再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记得2000年国家行政学院一位教授给我们讲写作知识,他讲《白毛女》剧本主题的确定,至今还使我有“绕梁三日”之感。白毛女的故事流传在我们河北西北部,靠山的一个村庄“奶奶庙”里有一个白毛仙姑,经常显圣。八路军到“奶奶庙”捉鬼,追到山洞里发现“白毛仙姑”原来是村里一个佃户的女儿。卖身为奴,被施谋害,靠山洞里的“供品”活命。这个故事传到延安后,艺术家们想编出一个剧本演出。在确定主题思想时,开始确定为“破除迷信”,后有人提出,这还不够,应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认识逐步深化,最后将主题确定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就是深入思考的结晶
四、养成激昂的心态,培养悟性,激发感情
胡乔木在谈到如何写文章时讲到,“写文章,就是要采取说服的办法,用道理说服人,不但说服人,还要打动人,说服重在理智方面,打动人除了理智方面还要带有一点感情,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动员起来。”郭沫若在他的文集谈过写诗的体会写道:“说也奇怪,我自己就像一座座式的工厂,诗一有销路,诗的产生便愈加旺盛起来。在1919年与1920年执教的几个月间,我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像发了热病一样,使我做寒做冷,使我提起笔来战颤着。”
胡乔木谈写文章要有感情,郭沫若谈写诗要有激情。很有道理和启示。搞材料决不能满足于把道理讲清楚,还要把道理讲得有激情、打动人。特别是领导讲话、领导报告,短则半个小时,长则一、二个小时,没有激情,既不能打动人,也不能吸引人,就达不到写作的目的。2004年,我主笔开滦集团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报告时,就注意增强报告的感染力,当时会场的气氛就很热烈。比如,在报告的第一大题:开滦改革发展的十三年的结尾是这样表述的:
例文12:
过去的13年,开滦能够不断前进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和全体共产党员、广大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今天,当我们回首开滦发展走过的历程的时候,我们为拥有这样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倍感自豪,对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倍加珍惜。在这里,我代表开滦党委向给予开滦工作指导、支持的各级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开滦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全体共产党员和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个人见解
岳南著《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介绍,国学大师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文中写到:“维此独立之精神,奋斗之思想,愿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认为,写实用性文章一定要摒弃那种“人云亦云”的作法,不论提炼观点,确立主题,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都要发挥各自优势,写出不同的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在写作手法要体现独立之精神,当自己的看法同领导不一致的时候,也应当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与领导沟通,取得领导的支持,而不能随声附和。
六、养成讨论问题的习惯,三人之行,必有我师
高明者之所以高明,很重要的是博采众家之长。我经常跟同行们讲:“你没不会写小故事,例子就用不好;你不学着写点杂文、政论文,就很难论述深刻;你不学习文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唐诗、宋词,经典散文之类的作品,你就很难产生写作的激情和灵感,写出的文章就缺乏震撼力;你不读些革命领袖的书、系统地学点理论知识,比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就站不高、看不远,阐述道理就缺乏深度。所以,写实用性文章也应抽时间来练练写诗歌、散文、杂文、理论文章等,会写的东西多了,眼界开阔了,文章就会增强知识性、广博、深刻。
第四节 写文章技巧浅议
一、文章的“焊接”很重要。
所谓文章的焊接,就是文章的过渡句、过渡段,或转折句、转折段。因为文章的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需要焊接。焊接的好,可以增强文章的容量,将作者想表达出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
例文13:
开滦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不是淘汰煤、抛弃煤,而是立足煤、延伸煤、跳出煤,立足煤而不依赖煤,跳出煤而不抛弃煤,从单纯的挖煤、洗煤,延伸到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材料新能源等,多种业态综合发展。依托煤炭产业,实现产业格局多元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开放式发展及时跟进,形成了体现开滦特色的六大转型模式:一是从以煤为主的一元发展战略转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多元发展战略。二是从以产量增长为导向的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向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三是从着眼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转向融入区域经济的城企互动发展模式。四是从单区域挖潜型发展模式转向以总部经济为基础的多区域发展模式。五是从封闭式整合发展模式转向开放式横向战略合作发展模式。六是从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转向以精细化、科学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这是开滦集团转型发展经验介绍中第一部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在写作过程中,集团领导要求将开滦六大转型模式写进去这个部分,而开滦六大转型模式,既包括产业结构转型,也包括管理技术创新。带点的字部分为过渡句,就把六大转型模式自然的写了进去。如果过渡句选不好,那么,六大转型模式就无法写入进去。
二、写文章要有调子、要讲节奏。
写文章最好是手、口并用,边用笔写、边读出声来。这样就自然掌握了文章的调子,写起来就顺畅了。这句下来,就自然知道下句怎么写。不这么写,就觉得不顺,觉得拗口。著名学者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中,回顾儿时背诵课文时说:“私熟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解,现在回忆起来,不断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的确深长”。2012年9月我参加唐山市委党校培训,中央党校教授闻闸讲《领导讲话艺术》时就说,“练写文章,必须练朗诵文章。每天用五分钟的时间,读行业报纸、或读领导讲话、或读消息。读报纸或读讲话,一定要读出声来,时间长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重视修辞语法的运用。
修辞是说话的艺术,是对语言进行修饰、调整和艺术加工,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手法和技巧。有人认为,写文学作品需要修辞,写讲话、写报告不需要修辞。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同样的词句、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话语,表达方式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郭沫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所作的题为《科学的春天》的讲话,结尾就体现了修辞语法在领导讲话、致词写作的高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春天吧。”结尾简单明了,短短的52个字,包容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第五节 关于文章的构成要素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入股》一文中讲:“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就是说:各种文章,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只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即:反映在人脑中又用文字表达出来了。这就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清了文章的源头。
文章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风
(一)主题(中心思想)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观点。也就是作者通过具体材料和论述所要告诉读者的思想观点和核心。有的教课书将文章的主题,比喻为一个人的“灵魂”。“灵魂者,一身之主也”。一篇文章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这就要形成一个中心思想。比如,开滦集团张文学董事长在开滦集团2008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所作的“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推动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题身,是“解放思想和创新工作。” 中心,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文章通篇贯穿了中心,把与中心有关的材料充分阐述,无关的加以剔除。
确定主题的要求:
一是正确,符合党和国家、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
二是新鲜。在正确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三是深刻。要有思想的深度;
四是明确。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观点越隐蔽越好;实用性文章则要求作者的观点越明确越好;
五是集中。主题不能多中心。
( 二)材料
1.材料就是一篇文章所依据的事实和道理。它是围绕写作意图而向文章提供内容的。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没有大量、详实、丰富的材料,既产生不了主题,也表现不了主题,也写不出文章来。
2.材料的来源
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作者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调查等直接得到的材料。
间接材料:是通过报刊、书籍、报告、文献材料等获得的。一位办公室老前辈对我说过:“重要文章的观点还是要从报刊、杂志上获得,因为站位高的观点靠我们综合很难达到。”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3.怎样鉴别和选择材料
(1)真实准切。特别是数据、文件、出处要反复核对。
(2)表现主题。能表现主题的就是好材料,否则,必须果断舍弃。
(3)引人入胜。一是新发生、新发现的事物。二是已经用过的材料,你从中发现了新问题,或者能用来说明新观点。
(4)典型有力。
所谓典型有力,就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材料,能代表一般的材料。
(三)结构
是指文章内部各种质料、各个部分的组织安排,好比盖房子的间架安排。写实用性文章。你占有了材料,确立了主题,也就是说解决了“内容”问题,这还不行,还要进一步考虑这些内容“怎么写”,考虑怎么把这些“内容”写得层次清楚,井然有序,组织合理,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这就是结构问题。季羡林讲过,“写文章最困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
1.结构是思路的体现。思路是指思维的顺序,想问题时的路子。思路顺,才能结构好。毛泽东同志所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相关衔接的关系,不要互相冲突。
2.结构的基本规律
“ 有脊有伦”。也就是有中心、有层次。
中心即主题,要把主题作为纲领,围绕它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完整统一,有条有理。有中心也得讲辩证法,不能浅露,要有张有弛,有离有合,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层次和中心相辅相成。要把整篇文章分几层说,每层意思分几段说都要安排好。
3.结构的基本内容
结构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以主题贯彻始终。
层次和段落
层次:着眼于文章通篇格局,分几个层次组织成为文章。如同郑板桥画大幅竹子,先画好几个大竹,然后以淡竹、小竹、碎竹经纬期间,便构成大局。写文章光有大的层次也不一定说清楚,因此大层次还可以按递进式排列,层层深入。
段落:是文章形式上的基本构成单位。形式上有提行的标志(另起一行),段落可以是一个层次,也可以在层次之内,还可以包含层次。
开头和结尾
文章开头起着引起、定调的作用。毛主席说过:文章的题目和头几句话很重要,首先头几句就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人家就不愿意看。开头一般要求是“开门见山”,但也不能总是一种格式。不能成为模式,要有变化,才能吸引读者。
文章的结尾。是文章发展的结果。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尾大不掉。
(四)语言
古今中外写作“大家”都认为语言是文章的“素养”问题。“语言”的基础是:“字”、“词”、“句”。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其实就是提高“字”、“词”、“句”的素养。
1.要多认“ 字”。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大约有六万多个, 实际常用的三千五百个左右。有人统计过,一部《红楼梦》,所用单字4200多个。所以说,我们平时能认3000多字就够用了。但实际应用起来,还有许多把握不好的字意的字。作为资料人员身边要常备“新华字典”之类的工具书,认识字,辨别字意。多认字,才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丰富多种语言表达内容的能力。
2.要准确用词。写文章既要多掌握词汇,又要使用准确。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贫乏,实际上是思想的贫乏。词汇,相当于“思维”中的概念,词汇的贫乏,相当于概念的贫乏。应多学习、多练习单音词、双音词、三音节词、四音词。遣词造句要讲究推敲,来寻求思想表达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3.句子使用要合理。句子是文章一个完整“思想”的最小单位,掌握造句功是写作的关键问题。我觉的在这方面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合乎句子的规矩。所谓合乎规律,就是符合“语法”;二是要合乎“事理”,既要符合语法,又要合乎事理;三是要有感情色彩;四是要入耳,读起来顺嘴。
语言要美。语言美在于准确把握汉字的字“音”,有声调的区分。比如“国家”的“国”字,是第二声,阳平,不能读错;“郭”是第一声,阴平;“果”是第三声,上声;“过”第四声,去声。声调不同,表现“字”的含义不一。所谓平仄就是依据四声来划分的,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是“平”声字,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是仄声字。
(五)文风
文风是指人们对文章风格、特点的综合称呼,是构成文章的因素。文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文风指的是一个社会、一个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文章风貌和写作特征。狭义的文风就是作者自身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写作特征。由于作者的知识范围、认识角度、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理论修养、文字水平、美学趣味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写出的文章差别很大,可以别具一格。但不管怎么不同,从文风的角度,都必须讲究文脉,文脉就是思路,即作者的思想前进轨迹。多年来,我在修改下边同志写的文章时,感觉最大的毛病出在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造成文章写的乱,不成系统。公文讲究筋,散文讲究神,形散神不散。公文的文风最重要的要把思路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