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台雁荡情独钟

尽管老母深明大义,全力支持徐霞客的探险事业,但老母在堂,徐霞客总是有所牵挂。因此,徐霞客早期的出游,除了两次到北方路途较远外,一般都选择离家不太远的地方,并且每次都是马不停蹄,行色匆匆。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徐霞客为父亲服丧期满。他戴上了母亲缝制的“远游冠”,开始了壮游生涯。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徐霞客的旅行是从家乡附近的太湖开始的。

太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达 2250 平方公里,湖中遍布的大小岛屿,有四十八座之多,连同沿岸的山峰,号称七十二峰。太湖风光之秀美天下闻名,烟波浩渺的湖面上风帆点点,耸立湖面的孤峰形态各异,沿湖遍布优美的园林。

太湖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陈兵的地方,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比如越国大夫范蠡(li)在助越王战胜吴国之后,辞官携著名美女西施泛舟于太湖。关于范蠡和西施的遗迹特别多,给太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太湖中最大的岛山是洞庭西山,面积约九十平方公里,山上有一个冥幽深杳的林屋洞,引起了徐霞客极大的兴趣。传说林屋洞东连岱岳,西达峨眉, 南接罗浮,北通王屋。昔日吴王阖闾(h6+l)曾遣灵威大人入洞,秉(b!ng) 烛夜行七十日,也未能穷尽。徐霞客“探灵威丈人遗迹,初步领略了洞穴的窈(y3o)渺之美。后来他对考察洞穴怀有特殊的兴趣,越是人们传说中有“神龙精怪”或“潜穴相通”的洞越是要去,去则必穷幽穴之邃(su@),很可能即发端于这次旅行。

浙江东部沿海有两座名山,北面的叫天台山;南面的称雁荡山(又作雁宕山)。徐霞客似乎对这两座山情有独钟,不仅在青年时代(1613 年)访此二山,中年时代(1632 年)还旧地重游,前后共三游雁荡,两登天台。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徐霞客先入浙江,由绍兴、宁波至四明山, 然后渡海至舟山群岛的落伽山。从海上返回。首次出游于三月末至四月中旬, 共花十六天时间,先访天台,再游雁荡。

天台山是仙霞岭的东支,山势崇伟而其顶平坦如台,故称天台山。它位于天台县境,主峰华顶海拔 1318 米,诗人李白曾以“天台一万八千丈”的诗句极言其高。登临其巅,可遥望东海、故又名“望海尖”。天台风景优美, 兼有山海之胜,而且有许多名胜古迹,隋代宝刹国清寺便在此山中。

四月初三清晨,徐霞客经华顶庵、太白堂,“循路登绝顶”。当他登上华顶之巅后,发现这里与山下风景大异。山下还是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而山上则“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寸许”。环顾四周,银妆素裹,宛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山顶下来,霞客观赏了有名的石梁飞瀑。这里两山对峙,山腰间有一块天然巨石,如同横空架起的屋梁搭在两山之间,石梁下处有一泓碧潭,潭水从梁洞中奔突而出,形成直捣深谷、高几十丈的瀑布,十分壮观。霞客还冒险登上宽仅尺许的石梁之上,以便能俯瞰(k4n)瀑布泻入飞潭的景象。

第二天,忽然下起了小雨。霞客骑马在雨中驰行五十里,来到了峰萦水绕的寒石山。这里是唐代著名禅师寒山和拾得遁世隐居的地方。二位高僧不仅精于禅理,且以诗名传世。霞客拜访了二位高僧的隐身之所——明岩。这

是一处四周皆峭壁,里面深数丈,可容几百人的洞穴。霞客随后又游览了天台山另两处胜景:一处是琼台、双阈,据说这里是仙人对坐的地方,至今石椅尚存;另一处是赤城,岩石微红,其峰望之若城廓。

四月初九,霞客马不停蹄地离开天台山,径向雁荡山进发。

雁荡山是括苍山的余脉,位于浙江乐清县境内。据地质学家考察,这里原为火山活动极活跃的地区,地下溢出的溶岩形成山岗峰峦的肌体,而后几经变化,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将这里雕塑得奇丽绝伦,仪态万千。雁荡山有五个主峰,以百冈尖为最高,海拔 1150 米;其次为雁湖冈。由于雁湖冈的山顶有一个芦苇丛生的湖沼,秋天过往的大雁常在这里栖息,故名雁荡山。雁荡山寺庙甚多,也是一处佛教胜地。

徐霞客一进入雁荡山区,便立即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住了,但见奇峰怪石, 如芙蓉插天,片片扑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他先后游览了石梁洞、灵峰寺、灵岩寺、屏霞嶂、龙鼻洞等雁荡胜迹,然后于四月十三日来到著名的飞瀑—

—大龙湫(q9u)下。

但见那腾飞飘荡的一匹白练,从连云峰上飞流直下,轰然下捣潭中,高达一百九十米。徐霞客陶醉于眼前的壮观景色,很想探清大龙湫的源头。他从一些书上听说大龙湫的水来自雁荡山顶的湖,便想登顶访源。

这天,徐霞客冒雨投宿于山腰的一个小寺庙——云静阉。阉中的小和尚自告奋勇当向导,送他们上峰顶。

第二天,徐霞客和他的仆人随着小和尚,气喘吁吁地攀上了峰顶。哪知上去一看,连湖的影子也没有,四周白云缭绕,山峰像岛屿一样在云中时隐时现。徐霞客问起湖的情况,小和尚这才说搞错了,这里是龙湫背,而雁顶之湖在西面的雁湖冈上,从这里上去要翻三座山。

徐霞客辞退了小和尚,按他提供的方位西行,翻过两座山后忽觉不对。大龙湫的源头发自东部的高峰,雁湖应在东部地势高峻的地方才对,不应向西边寻找。于是,他又和仆人折回向东攀。又翻两座山峰后,山势愈来愈险, 山脊像刀背一样陡立,岩石尖厉突兀,几乎无立足之地。这样的地方怎会容得下一个湖呢?一定是搞错了,他想。

情况越来越糟。再往前走,路已断绝,前面是悬崖峭壁。徐霞客决定, 以绝壁上顺到下面去,也许会发现路。他让仆从二人将裹脚布都解下来,结成一条带子,将一个仆人放下去,自己再如法炮制,下到下一级绝壁比较突出的一块巨岩上。谁知情况更不妙,这里只能容一人立足,下面却是望不见底的深渊。他只好再爬上来,离上面的悬岩还有三尺高的时候,他想拉着结成的带子上去。一检查,不禁大惊失色,那带子竟已被岩石磨断;他和仆人相互配合,又将断带接上,才又重新攀上悬岩。

经过艰苦努力,直到太阳快要落山,霞客一行方才脱险。返回住处的时候,主仆三人已是衣烂鞋破,精疲力尽,狼狈不堪。这么一折腾,兴致全无, 归期又已临近,于是霞客第二天便踏上了归途。

徐霞客再访天台、雁荡二山已是十九年以后的事了。

崇祯五年(1632 年)早春,徐霞客与族兄徐仲昭路过苏州小寒山,在他的挚友、地理学者陈函辉家中留宿。故友相见,分外亲热,当即挑灯夜话, 互诉衷肠。陈函辉问霞客:“这样四处游历,是否感到疲惫?”霞客答:“没有。国家版图这么大,需要去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广西和云南。”陈函辉又顺便问了一句:“你可曾到过雁荡山的绝顶?”徐霞客听罢此言,勃然变

色。因为这句话勾起了他的一段旧憾。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徐霞客已整装带伞,在陈函辉卧室外面叩他的窗户说:“我马上就去雁荡山,过几天等我回来告诉你详细情况⋯⋯”陈函辉闻声而出时徐霞客已走出了好远。

这次旅行,他俩游雁荡,一登天台,了却了多年的宿愿。

登天台的主要目的是到华顶峰看日出。上次因雨未能如愿,这次来天台却正逢好天气。三月十四日,徐霞客夜宿华顶寺。这夜月光分外皎洁,整个天台沐浴在一片银色的月光下,如诗如梦。徐霞客心情极好,乘月色独自上山巡游,夜半方尽兴而归。次日凌晨,他又披着月色直上华顶,观看了气势壮观的日出景象。

此后,他又游览了天台的其他名胜,如龙王堂、寒风阙、香云洞、瑞霞洞、华阳洞、桐柏宫,还游览了著名的桃源。民间传说名叫刘晨和阮肇的两个青年进山采药,遇到了两个仙女,相互爱慕,匹配夫妻。至今桃源还有桃源洞,洞畔有两座婀娜(5nuo)多姿的“双女峰”,“桃源春晓”,为天台胜景之一。当然,徐霞客不是到这里来寻仙迹,他更多地考察了这里的瀑布、溪流的情况。

游览天台山时,徐霞客曾用二十几天时间游雁荡,但详情不得而知。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徐霞客三访雁荡山,目的非常明确:登临雁荡山绝

顶,寻访大龙湫瀑布的源头。

他先用三天时间重游了灵峰寺、天聪洞、大龙湫等名胜。然后沿小路登雁湖冈。这条路并不险峻,一边是山,一边是海。随着地势的升高,但见东海就在足下。抵达山顶时,可以看到山脉是由东北方最高的地方延伸过来, 然后分为四支,四支山脊隐隐隆起,在它们之间低洼之处形成三个洼地。这些山脊都已风化成土,另有横贯南北的山脊隆起,于是将三个洼地分成六个洼地,洼地积水成池。长满青草,即为雁冈湖。

可是,徐霞客发现,无论雁冈湖水向南还是向北流,都与大龙湫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大龙湫之水到底来自何处呢?

五月初四,徐霞客由连云嶂的左边,经道松洞向右拾级登山,直攀常云峰,发现绝顶南面和常云峰以北夹峙的山涧,即是大龙湫的源头。

霞客存于心中几十年的疑窦(d^u)终于解开了,他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大龙湫之源是雁荡湖”的错误,并指出了雁荡山各水源的来龙去脉。

从雁荡山回来后,徐霞客又去拜访故友陈函辉,向他叙述了在雁荡山的发现,让老友一起分享他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