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书法

隋代,书法艺术上出现了南北书风融合的形势。《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就是其代表。文人书家主要是王羲之的后裔智永和尚。在书法理论方面开始重视书写的技法规律的总结,出现了第一篇专谈“法”的文章——智果和《龙藏寺碑》尚的《心成颂》。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书法上也出现了以“重法”为特征的全盛时期。先后出现了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唐初四大书家和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草书方面,前有孙过庭,后有张旭、怀素。特别是张旭和怀素,在前代草书基础上创造了全新的“狂草”,并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篆书和隶书也有一定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从整个书法史上来看,唐篆、唐隶成就都不算高,影响也不大。篆书的代表是李阳冰,隶书方面则有韩择木、蔡有邻、史维则、梁升卿以及唐玄宗等人。

《龙藏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586)。现存河北正定龙兴寺。此碑兼有南北、古今之长,结字、用笔带有若干古意,而总的风格又具新的体态。其风神之冲和典雅,在书法史上也是少见的。清人袁枚评此碑说:“上承汉魏、下启三唐,为书法把纽”。康有为更对此碑作了全面肯定和崇高评价。他说:“《龙藏寺》秀韵芳情,馨香溢时”,“观此碑足当今古之变”。又说它是“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此碑至今仍有不少师承者。

《董美人墓志》,隋开皇十七年刻。蜀王杨秀撰文,小楷书。清嘉庆、道光(1796~1850)年间出土。原石已毁。此志字形工稳秀丽,堪为小字模范。

智永(约511~608年前后),名法极,俗姓王,是王羲之的七代孙,为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活动于陈、隋年间。其生卒年代,据他的弟子尚杲和尚《瀑布山展墓记》所记情况推算,当卒于隋大业四年(608)前后,有材料说他活了近百岁,当生于梁天监十年(511)前后。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家。据说他为了写字,30年不下楼,求书之人如市,门限为之磨穿。他曾书写真草千字文800本,分送浙东各寺。李嗣真评智永的字说:“精熟过人,惜无奇态。”苏轼则反驳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又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及造疏淡。”智永之不求奇质异态,除了保持王氏典型以外,也是恪守佛教教义的表现,沉静淡薄不求奇怪,是佛家的基本要求。智永的代表作是《真草千字文》。日本存有墨迹本,陕西西安碑林有刻本。其中草书字迹规范,字也较大,是良好的草书范本。

欧阳洵(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在隋为太常博士,入唐为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为唐初著名书法家,列四大书家之首,又同虞世南合称“欧虞”。《九成宫醴泉铭》欧阳洵《唐书》本传上说他“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他善讲结构,有《三十六法》等论文传世。他的字体结构十分精严,并以“险峭”为人所称道。后人学书,多从临他的字开始。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刻于贞观六年(632)。另有《化度寺碑》、《皇甫诞碑》等。传世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秘书监,封永兴县公。唐初四大书家之一。他的字曾得智永和尚亲授,深得王派书法神韵。他性格沉静,字也以沉静安详著称。《宣和书谱》说:“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可见从中国传统观念出发,虞世南字的品格在欧阳洵之上。虞世南的书法代表作是《孔子庙堂碑》。原碑已毁,翻刻本有陕本(存西安碑林)和城武本(存山东成武)。现在流行的影印本传为唐拓本,缺少的字由陕本补人。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河南阳翟(今禹县)人。官至中书令,封河南郡公,唐初四大家之一。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感叹无人谈书了。魏徵推荐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于是召为侍书。褚遂良很讲求笔法,著名的“锥画沙”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善于提笔作字,有人形容他的字是“离纸一寸”。他的字丰艳流畅,和欧、虞比较,甚有媚趣。然而其字还是很有骨力。其代表作是《雁塔圣教序》。此碑刻出后,一时从者如流,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墨迹有大字《阴符经》等。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才情横溢,性格耿直,不拘细节,故仕途坎坷,后为李林甫所杀。李邕的字初师二王,后自创一格。结字茂密、奇伟倜傥。他的字不仅和唐代诸家不同,在整个书法史上也很特殊。他还常以行书入碑。据传,他所撰写的碑有800多通,有些碑是他自己撰文、自己书写,有的还是自己刻字,故人称“书中仙手”。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他的传世碑刻中,著名的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

颜真卿(709~785),学清臣,祖籍琅琊,迁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曾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等。晋封鲁郡公。颜真卿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起过突出作用,到中央任职后,立朝刚正,大义凛然,最后为卢杞所陷,被派去说服叛将李希烈,英勇不屈,壮烈殉职。他的忠烈行为赢得人们的赞誉,他的性格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是书史上王羲之之后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苏东坡曾给予崇高评价。谓:“书至颜鲁公,……天下之能事毕矣。”颜真卿的字以篆、隶笔法入楷,方严正大、拙朴雄浑、气势磅礴。他所创的风格,人称“颜体”。

颜真卿的作品甚多,代表作品,草稿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楷书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等。其中《祭侄文稿》为墨迹,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第一为王羲之《兰亭序》)。《颜氏家庙碑》书于建中元年(780),是他最后的大型碑刻。由于系《书谱序》孙过庭为祖宗树碑,故字特庄严厚重,年高笔老,有“泰山岩岩气象”,代表了其楷书的最高成就。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书法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筋柳骨”。柳公权善楷书,其字笔画劲健,结字精严,故便于初学。代表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神策军碑》书于会昌三年(843)。原石早佚,仅存宋拓本上册。墨迹本《蒙诏帖》书于长庆元年(821),传为他的作品,写得亦极精彩,黄山谷等曾受其影响。

孙过庭,字虔礼,生卒年不详。活动在武后时期。曾官率府录事参军。《书谱序》是他的代表作,书于垂拱三年(687),3500余字。它既是一篇杰出的书法理论文章,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又是优秀的书法作品,代表了唐初草书的最高水准,被认为是二王草书的嫡系传派。张怀说他“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镌拔刚断”。也有人批评他“伤于急速”和“千纸一类,一字万同”,短于变化不足。

张旭,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玄宗时期。字伯高,吴郡(今苏州)人。初为常熟尉,后官金吾长史(一作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嗜酒,性颠逸,《自叙帖》怀素号“张颠”,是“饮中八仙”之一。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裴曼的剑合称“三绝”。唐人不仅创造了法度森严、艺术性极高的楷书,也创造了新的草书。这种草书笔势连绵、如龙飞凤舞,同时又极有规矩,后人谓之“狂草”。张旭就是这种新草书的创始人。狂草和晋人草书的区别,除了字势连绵、动感极强以外,笔法上也有不同,即主要使用中锋,逆入平出,多是圆笔,与晋人圆侧兼用、字势峻峭者不同。张旭也能写很规矩的楷书,所书《郎官石记序》曾被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颜真卿称其楷法精详,特为真正。可见他的楷书也达到了当时的高峰。可惜的是,他没有绝对可靠的草书作品流传下来。但可以从受他影响而风格相近的怀素作品中想见其书的大致面貌。传世《古诗四帖》传为他的作品,虽然还有不同看法,但此书确具有他那个时代的特点。另外,《肚痛帖》是他的作品,但不是其代表作。

怀素,生卒年不确。一说生于开元十三年(725),卒于元和九年(785)。字藏真,俗姓钱,后出家为僧。永州零陵(今湖南长沙)人。后徙京兆。好饮酒,时人称醉僧,和张旭合称“颠张醉素”。怀素和张旭比较,张书肥,素书瘦。人们形容他的草书如“奔蛇走虺”、“骤雨旋风”。

怀素的传世作品较多,以《自叙帖》最有代表性。其他还有《食鱼帖》、《论书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等。《自叙帖》书于大历十二年(777),写得极其精彩。《食鱼帖》亦是精品,帖中自云“老僧”,应是晚年作品。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字少温,赵郡(今河北涿县)人。是诗人李白的族叔。官至将作少监。他是唐代最著名的篆书家,其篆书作品有《三坟记》、《般若台铭》、《城隍庙记》等。另外,颜真卿的《家庙碑》等碑刻都由他来篆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