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书法

秦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书同文”就是其中之一。为了统一文字,秦命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通称“三苍”。这就是秦所创的小篆。又传秦狱吏程邈花费10年工夫改造篆字,创造了隶书,为秦始琅琊台刻石皇所肯定和推广。程邈所创隶书情况已不可尽知,但从《睡虎地秦简》直到汉武帝以前那种带有若干篆书意味的隶书(即“古隶”)可以想见程隶的大致情况。还是由于这种隶书比大篆和小篆都简便易写,所以后来取代了篆书,成为汉末、三国以前的主要书体。当时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是秦刻石。秦始皇曾多次出巡,所到之处常立碑刻石,以宣扬他的统一业绩。见于记载的刻石有《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等七种。但据古文字学家鉴定,只有《琅琊台刻石》为原石,其他皆为后代补刻或翻刻。

《琅琊台刻石》系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传为李斯书。原在山东诸城琅琊台,曾移置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移置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原为四面环刻,后只留两面13行86字,现大部分字模糊不清。此刻石书写自然、艺术水平极高。杨守敬云“赢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康有为亦说:“《琅琊》秦书,茂密苍深,当为极则”。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人们在很长马王堆帛书时期之内对西汉至东汉早期的书法成就几乎一无所知。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书法遗迹大量出土,才使人们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定县汉简、武威汉简等。汉代是碑刻的第一个繁荣时代,但大部分优秀作品都集中在东汉晚期桓帝、灵帝(147~188)短短的40年中。桓帝以前也有个别很有特色的作品,但与典型的汉隶风格有所不同。著名的汉碑有《五凤刻石》、《袁安碑》、《祀三公山碑》、《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刘平国治路颂》、《鲜于璜碑》、《华山庙碑》、《衡方碑》、《史晨碑》、《西狭颂》、《熹平石经》、《曹全碑》、《张迁碑》等。

《马王堆帛书》,西汉人墨迹。1974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墓主为软侯利苍的家属。时间约在汉高祖至汉文帝初年。内容多为古佚书,共28种,12万言。写在48厘米宽的整幅或半幅帛上。字为篆、隶之间的“古隶”。以其中的《战国纵横家书》为例,用笔以中锋为主,笔法瘦劲,有铁画银钩之感。不少字的主笔有浓重的波磔,书写随意,结字茂密自然。常用的“之”、“也”等字。还是篆字结构,但完全用隶书笔法写出。其他作品也大致如此。汉简惟隶化的程度有深有浅,当与书写时间的早晚和书家对新体的掌握程度不同有关。

《居延汉简》是甘肃省北部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出土汉简的总称。此地是出土汉简最多的地区。仅1930年和1972~1974年两次发掘,就得简牍3万余枚。古居延海是汉晋时期驻军屯田之地,当时书写的大量简牍因当地的干旱天气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特别宝贵的是其中有许多简牍上写有具体年代,如永光四年(前40)牍,阳朔五年(前20)牍,这些简牍为人们了解当时书法的水平和风格留下了第一手资料。另如时间更早的《河北定县汉简》已是相当成熟的隶书体式,亦是研究汉隶发展的重要史料。

清末以前,严格说是在看到这些简牍以前,人们只看到汉代的石刻文字,于是将隶书成熟期推到桓帝、灵帝以后。现在从简牍来看,至少西汉后期汉隶已经成熟。以“阳朔五年牍”(一称“木签”)为例,如“五”、“二”、“史”诸字,都已经有隶书的燕尾波磔,并遵守“燕不双飞”诸规则;且从整个木签来礼器碑看,已无篆书的成分,属于典型的隶书。另外,笔画挺健、结字匀称,美观大方,也已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性。

汉代早期的刻石,或仍采用篆体,如《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少室石阙铭》等;或虽属隶书,但仍带有若干篆书笔意,如《五凤刻石》;或字形比较稚拙,如《莱子侯刻石》等。真正成熟的汉碑,应从《石门颂》、特别是《乙瑛碑》算起。《乙瑛碑》系汉桓帝永兴元年(153)立。此碑笔画丰腴、结法严谨、波磔分明,标志着汉碑成熟期的到来。

《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这是汉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笔画之瘦劲、风神之典雅,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清人王澍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郭宗昌甚至赞美它“若得神助,弗由人造”。

《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原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1522~1566)年间毁于地震。此碑是汉碑中端庄典雅的代表。清人朱彝尊誉其为“汉碑第一品”。

《史晨碑》,两面刻,或称史晨前、后碑。分别刻于公元168年和169年。风格略近《华山庙碑》而更秀美。可说是虚和俊美的代表。

如果说以上三碑是典雅派的代表,《衡方碑》则是方整、浑厚一派的杰作。《衡方碑》刻于公元168年。前人评此碑“书体宽绰”,“古健丰腴”,“从严整中出险峻”。

《西狭颂》又称《李翕颂》、《惠安西表》。汉灵帝建宁四年(171)立。摩崖书。此碑在方整雄伟中有一种跌宕之趣。康有为说:“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张寿》”。其实,“疏宕”一词大约只有《西狭颂》一碑可以当之无愧。

若论秀美,首推《曹全碑》。此碑立于中平二年(185)。明万历(1573~1620)年间出土。清万经谓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颇为中肯。

《张迁碑》立于中平三年(186)。明初在山东出土。是汉碑晚期的代表作。笔画丰满、方整、厚重而不失雍容的气度。此碑可说是汉碑的殿军,又是汉碑的集成之作。是时天下开始大乱,不久,曹操又开始禁碑,盛极一时的建碑之风戛然而止。隶书碑刻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汉碑是中国碑刻史上的第一个繁盛时代,名碑不下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