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遭遇

19 世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教育小说《爱的教育》,是一部在漫长的时间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青少年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作品。书中记叙了发生在意大利一所小学师生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充分表达了亚米契斯对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爱国之情以及人类正直、善良、同情、无私、正义等高尚品格的赞颂和呼唤。少年时期,我就曾读过夏丐尊先生翻译的这部作品,它对我的心灵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成年以后,多次想重温并收藏这部名著,但一直未能如愿。

谁知,我的这个夙愿不久前竟在旧书摊上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而且,我在短短的几天之内,竟以低廉的价格购得了国内两种版本的《爱的教育》。第一次购得的《爱的教育》,是少年时读过的夏丐尊先生的译本,上海

开明书店版,上海书店印行。记得当时在一大堆旧书中发现这本书时,我的眼睛一亮,像邂逅了一位久违的挚友,立即掏钱买下。

几天后再逛旧书摊,又发现了一本《爱的教育》。出于一种读书人对好书蒙尘的怜惜,我轻轻将它拿起,掸去它身上的灰尘。摊主见状,趁机推销道:“要吧,便宜卖,两块钱。”两元的价格与这部名著的价值自然是不成比例的。“买下来今后送人吧。”抱着这种态度,我将它买了下来。

回家认真一看,才发现这是另一种版本——1984 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初版的田雅青女士的译本。夏先生的译文完成于 20 年代,语言对现在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隔膜(包括将“火车司机”译成“铁道的机关司”之类的现象), 这是时代的印记,我们不能强求夏先生。而田女士的译本在这方面就要显得晓畅明白些。

再细翻阅,发现书中留下了原来主人的许多批注。仔细阅读这些批注并将它们连贯起来,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与这本书中的许多动人故事一样动人

的故事。

这本书是一位姑娘于 1984 年购于北京宣化新华书店的,书中的眉批,是她写给家中唯一的小弟的话。这是一个经历了生活磨难的不幸家庭:父亲早逝,年轻守寡的母亲拉扯着几个儿女长大。不幸使他们经受了生活的困窘和人情的冷暖,然而却没有磨灭掉这位写批注的姑娘的正直、善良的品格和一颗宽广的爱心。看得出来,她是多么钟爱着她那唯一的弟弟。在她的批注中, 透露出她对弟弟健康成长的一片殷切关爱之情。

“弟弟,请背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不只希望你成为一个大学生、研究生,更希望你成为一个心忧天下的人格高尚的人。

“弟弟,心灵充满铜臭,就会生锈,思想腐朽,就会成为行尸走肉。 “弟弟,你是否也追逐过、戏弄过那些衣衫褴褛、无父无母的乞儿?他

们和你一样,有受教育的需要和权利,然而他们却必须去行乞。不要笑他们脸很黑,也不要笑他们不识几个字,更不要嘲笑他们不懂礼貌。他们那个环境造就了他们,你这个环境造就了你。你应该想到让他们像你一样,像你所羡慕的富人孩子一样生活、学习。

“弟弟,你应当尊重人,不要管他是部长还是贫民的儿子。出身是天然的,而作为你爱戴的依据的应当是他本人的品格、志向和才华。

“亲爱的弟弟,人人皆有自尊、荣光,而祖国则是我们祖祖辈辈希冀的总和,是我们十万万人自尊荣光的大海。如果有那么一天,祖国面临了危险, 那时,无论你是一个科学家,一个作家,还是一名军人,希望你都像伦巴底这位少年一样,去挽救祖国,复兴我们的民族。

“弟弟,爱我们祖国——一个多么高贵的民族大家庭。像岳飞、文天祥一样,像兴中会、东北联军一样,像聂耳、齐晓轩他们一样,去复兴我们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

这些批注,散见于书中前半部分的各个章节,既是对书中各部分内容的概括、提炼和引申,也是这位姐姐对小弟发自内心的期望和教诲。

看完书中的批注,我的联想和感触很多。这个家庭的遭遇到底如何?这位写批注的姑娘和读过这本书、尤其是这些批注的那位“弟弟”目前的情况又怎样了呢?这本书又是如何流入旧书摊的呢?

1984 年到现在,经过了并不算漫长的 12 年时光。如果不发生什么重大意外的话,那位已经成人但还应算年轻的“弟弟”,应该正生活在茫茫人海中的某个地方。作为这本书的主人,他怎能把这本凝聚了姐姐当年一片深情和寄托的珍贵礼物当做废纸卖掉呢?是否他已经把这本书的内容和姐姐当年的殷殷嘱咐看得幼稚可笑、一钱不值了呢?如果崇高和神圣遭到贱卖,那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我又想起了现在的孩子们。就我所接触到的来看,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没有几个读过这本曾在世界青少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爱的教育》的。他们懂得的知识比我们当年多了,也会解许多我们当年解不出的难题,然而, 他们的感情世界却似乎变得越来越狭小了,人也似乎患了“情感冷漠症”。他们对太空人、圣斗士等机器文明产物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人类自身一切美好感情的关注。这,难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合理的结果吗?

(薛隆基《书屋》1997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