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从军投八路

七连指导员蔡展鹏刚上任,连长刘福山借点名的机会,让他同全连指战员见面。蔡展鹏在上任前就听说过,六班长马宝玉脾气好,不太爱说话,有“大姑娘”的绰号。这回见面,着实地打量了一番:马宝玉,中等个头(身高约 1.7 米),白皙的椭圆脸,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他那老成持重的神态,使人感到是一个经历过风霜的年轻人。

马宝玉,1916 年 10 月出生在河北省蔚县陈家洼乡下元皂村。全家三代 8 口人,住在一间低窄破旧的茅屋里,以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每年,打下的粮食绝大部分进了地主的粮仓,自家只留点杂粮,拌着野菜过日子。他 14 岁那年,洪水泛滥,爷爷和母亲得了水肿病,无钱医治,爷爷、父亲和母亲相继离开了人世。两个姐姐和年劝的妹妹被地主拉去抵债,继而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家破人亡的马宝玉,带着弟弟离开家园,过着流浪的生活。没几天, 弟弟也被饿死了。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焚掠他的家乡,马宝玉发誓:“我要是有枪,非杀了这帮狗东西不可!”当年 11 月,他听说有一支叫“八路”的队伍为穷人翻身解放,打日本也坚决,便四处寻找。不久,聂荣臻率领八路军一部挺进雁北、马宝玉的愿望实现了。他参军后,分配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

胡德林,说话“大舌头”,还有点结巴。蔡展鹏留神望望他,总觉得不

怎么顺眼。长脸、尖腮,五官还算端正,个子和马宝玉差不多一样高。只是站在队列里,双腿靠不拢,还有点驼背。当然,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胡德林说话含糊,打仗却不含糊,平时也挺幽默。春节时,连队扭秧歌迎新春,他硬给马宝玉套上一件花褂子,扮作一对“夫妻”,扭了好一阵子,乐得大家合不拢嘴。他于 1918 年出生在河北省容城县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失去父母,12 岁就给地主扛长工。他的驼背和箩圈腿,就是长期负重和推磨留下的印记。18 岁那年,他实在忍受不了地主的皮鞭和辱骂,把地主绑起来痛揍一顿,开始了流浪生活。

胡福才也是容城县人,个子比较矮(约 1.6 米),双眼皮,大眼睛,圆圆的脸蛋红扑扑的,就像熟透了的苹果。胡德林给他取个外号,叫”‘小胖墩”。他从小流离失所,行乞度口,无法记清自己的身世。胡德林在流浪中遇见了他,把他带在身边作伴。当时的胡福才,连个姓名都没有,胡德林待他像亲兄弟一样,给他取名叫胡发财。

1938 年秋,一团攻打冀中腹地——容城之前,他和胡德林 3 天未进食, 饿昏在路旁的沟里。是一团一位战士把自己的一袋干粮送给他俩,拯救了两条苦难的命。部队打仗时,他俩帮助部队送弹药、抬伤员。战斗结束后,他俩跟在队伍后面走了 10 多里路,坚决要求参军。部队首长把他们分配到七连,还给胡发财改名为胡福才。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入伍后,先后参加了攻打容城、保卫阜平、激战大龙华、转攻雁宿崖、黄土岭等多次战斗,作战非常勇敢。旱平战斗中, 日本鬼子施放瓦斯毒气,胡德林、胡福才都中毒昏迷,担架队把他们送下火线。但是他们苏醒后,又投入了战斗。黄土岭战斗中,马宝玉负了重伤,仍然坚持战斗,不下火线。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他们懂得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革命道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杀敌本领。1939 年冬,马宝玉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六班班长。从此,马宝玉和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成了朝夕相处的战友。

1940 年上半年,一团七连六班随连队南下,参加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朱怀冰部的战斗,在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冲锋陷阵。宋学义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解放过来的,参加八路军的。同年秋,他们在平汉路东运粮战斗中负贡架设桥梁,为部队和民兵运粮队伍开辟了通路。后随连队参加了著名的八路军百团大战,在涞源一带痛歼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