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山之行

  • 邓小平说:“不要因为我来游览黄山,而妨碍群众游山。”
  • 邓小平说:“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
  • 邓小平鼓励安徽省委的负责同志说:“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与群众一同游黄山

1979年7月,邓小平带着家人离开北京,开始他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的第一次南巡。

邓小平先是来到安徽,兴致勃勃地登上了黄山。这一年,邓小平75岁。

邓小平此次游黄山,正值黄山旅游的旺季,来黄山游览的人特别多。因此,邓小平特别规定两条:

不准封山、不对外宣传。

7月10日,皖南大地江山多娇,晴空万里。

邓小平的专列徐徐地停靠在江苏省徐州的一条专用铁路线上。列车刚一停稳,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兼警卫处处长周爱义等同志,便一同迎上前去。

只见邓小平上身穿着一件白色短袖衬衣,下着灰色布裤,脚穿平底圆口布鞋,健步朝大家走过来……

邓小平一边与大家一一握手,一边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谢谢你们了!”

待列车重新启动之后,负责警卫工作的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向万里等同志说:

“邓副主席此次是利用休假时间,和家人一起到黄山旅游的,对外不宣传,不封山,不断游,更不能影响群众游览黄山。”

“邓副主席说了,要与群众同走一条路,同看一处景。”

遵照邓小平的指示,有关单位取消了原定的记者随行采访计划。

7月11日8时许,邓小平乘坐的专列,经蚌埠、南京、马鞍山、芜湖,驶进皖南山区的一个三等小站,即繁昌站。

繁昌县委书记走到邓小平面前,恳切地说:“邓副主席,一路辛苦了,到县里休息一下吧!”

“一休息就走不了了。”邓小平握住繁昌县委书记的手,笑着说。

短暂的亲切会见之后,邓小平和家人就启程去黄山。

安徽省委事先为邓小平特意安排好一辆小轿车,邓小平连连摆手,随即上了工作人员乘坐的一辆中型面包车,和大家同车前往。

7月的皖南,骄阳似火,气温达38度。车上没有空调,邓小平和大家说笑着,不时地掏出手帕,擦去脸上的汗水。

一路上,车厢内一派欢快、祥和的气氛。

14时30分,邓小平一行在万里等人的陪同下,驱车来到黄山,下榻在位于黄山温泉景区的观瀑楼。雄奇的黄山立刻展现在邓小平的面前,令他心旷神怡。

观瀑楼建于1954年,是一幢具有徽派古建筑风格的宫殿式两层楼房,石砌外墙,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造型别致。二楼阳台是观赏黄山人字瀑的最佳处。

邓小平的居室在二楼走廊的尽头,房间面积大约有18平方米。

会议室在邓小平居室的隔壁,朝南,三面皆窗,桃花、天都诸峰,都能透窗入室。观瀑楼以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宾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舒适宜人,闻名遐迩。

沈钧儒、刘伯承、陈毅、董必武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等来黄山时,都曾经住在这里。

邓小平在观瀑楼稍事休息后,便与随行人员一起,巡行于迤逦十里的桃花峰下,漫步游览桃花潭、白龙桥和花房等景点。

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桃源亭,遥望云蒸霞蔚、烟岚缥缈的天都、莲花、玉屏诸峰。桃源亭,海拔660米,位于桃花、紫石、清潭“三峰”之间。亭前,飞瀑流泉。黄山“四绝”,在这里可以看到奇松、怪石、瀑布“三绝”。

邓小平的二女儿邓楠,在亭子里仰望着四周那雄伟、陡峭的山峰,情不自禁地对父亲说:“爸爸,这样高的山,咱们能登上去吗?”

邓小平听后,满怀信心地说:“哎,气可鼓,不可泄嘛。我们明天一定要上。”

邓小平游览了桃源景区后,返回观瀑楼。

万里走到邓小平跟前,说道:“明天上山,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滑竿。”滑竿是一种简易的竹器轿子。

“不坐滑竿,我下了决心,要步行上去。”

听着邓小平信心十足地话语,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邓小平对万里特别交待了一句:“不要因为我来游览黄山,而妨碍群众游山。”

万里说:“那就和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游吧。”

邓小平连连点头:“还是和群众同走一条路。”

12日7时许,景区碧空如洗,阳光灿烂,晴空万里。迎着清晨凉风,邓小平与随行人员一同乘车来到慈光阁。

这座古朴典雅的亭阁,是供游人休歇之处,位于玉屏峰上山的路口。

黄山管理处职工和闻讯赶来的中外游客,迎候在这里,自动列队欢迎。

邓小平下车后,频频向热情鼓掌欢迎的群众们,招手致意。

邓小平说:“谢谢同志们的鼓励,这个山,我一定要上!”

这洪亮的声音,与群众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气氛很是融洽。但见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圆口黑布鞋,手拄拐杖,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了崎岖不平的山道,开始从慈光阁徒步登山。

上路后不久,邓小平就被游客们认出来了。许多人大声问候:

小平同志,您好!

邓小平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还不断地问候大家:

同志们好!

走了一段路之后,邓小平发现身后有好多游客,而走在自己前面的游客却很少。于是,他便站在路边大声地说:“请同志们先走!”

游客们说:“请小平同志先走。”

邓小平又说:“我年岁大了,走得慢,还是同志们先走吧。”

当游客们从他的身边走过去时,邓小平还不时地向大家招手致意。行行复行行,峰回路转,山势很快就变得越发的陡峭起来。

黄山管理处的同志,请邓小平坐上事先准备好的一顶轿子上山,可他执意不坐,继续步行登山。

在道上,邓小平一口气登上30多个陡峭台阶,竟把随行亲属甩在了后面。他还不时地回过头,嘱咐年轻人要当心。

陪同人员担心他走得太快,体力不支,便对他说:“上山时要走慢一点。”

邓小平乐呵呵地说:“这个事,你们不要教我,我比你们有经验。长征时候,不少人都跑垮了,我还是越走越有劲。”接着,邓小平向大家传授了两条登山的经验:

一是把裤脚卷到膝盖上面;二是走起来步子不要太快。

大家按照他教的方法一试,果然觉得走起来轻快了许多。

中午时分,行至古色古香的半山寺。邓小平一行到达半山寺后,随行人员拿出了干粮,让小平进午餐。随身带的干粮有面包、榨菜、鸡蛋、卤莱和啤酒。

邓小平一边观看着周边的风景,一边吃着干粮,毫无倦意地与警卫人员亲切交谈着,并不时地询问黄山的历史掌故。

半山寺中的僧人看到邓小平吃干粮,感到很过意不去,于是便执意要给他加两个菜。

邓小平见此情景,盛情难却,便说:“那好啊,既然你一番热心,我就吃吧。”

待邓小平吃完午饭后,僧人又敬上一碗香茶。邓小平端起来喝了一口之后,连声称赞道:“好,好,味道好。”

午饭后小憩了一会儿,邓小平一行又踏上了登山的路程。沿途纵目驰骋,兴味盎然。

穿过“一线天”时,只见一线天在文殊洞下方。登玉屏道中,过小心坡、渡仙桥,有一处两壁夹成的狭长石巷,宽处不过两米,窄处仅半米,中间盘道有80多级,只能容一人通过。

人行其中,仰望长空,蓝天仅存一线,若非子、午,不见月、日,故名。

清人李斐有诗云:

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

邓小平一行过了一线天,逾越“蓬莱三岛”。蓬莱仙岛即蓬莱三岛。位于玉屏楼山道东侧,其后侧的黄山第3高峰天都峰展如列屏。

穿过一线天,再拾百步蹬数十级,回首即可望见3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相拥而立。它们的峰巅似剑,纯石无上,峰顶宽仅盈尺,没有泥土,却生长着数棵苍翠挺拔、形态各异的奇松。

每当山雾起时,只见峰下尽是白云腾逸,而峰尖却微露于云海之上,好似散落在浩瀚大海中任由涌动的气流冲刷的3座小岛。

再细细观看,但见掩映在浮云浓雾间的峰巅奇松随着和风阵阵婆娑摇曳,婀娜多姿,令前往赏景的游人犹如置身仙境般的感觉。故先人以神话中的蓬莱仙境相喻,取名“蓬莱三岛”。

过“蓬莱三岛”后,邓小平一行接着向玉屏峰进发。

邓小平不顾疲劳,登上了海拔1716米的玉屏楼。到达玉屏楼时,已是傍晚时分。

邓小平站在迎客楼前凝思良久,脚下乱云飞渡,但他却从容自若。

在玉屏楼,邓小平游黄山的消息不胫而走。只见玉屏楼广场上挤满了游客,大家一见小平同志健步走来,便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小平,您好!

邓小平不断地向游人招手致意。

当邓小平来到曾被周恩来称为我国第一棵宝树迎客松前时,他观看了云海风光,接见了玉屏楼全体职工,并合影留念。

当晚,邓小平下榻在玉屏楼三楼东面的一间客房里。二楼、一楼、包括楼道里,都住满了游客。

邓小平在房间落座之后,就问黄山管理局的同志:“这么多的游客晚上住的、吃的,都解决了吗?”

管理局的负责同志回答说:“都解决了。”

过了一会儿,邓小平还是觉得不放心,又让工作人员下去了解一下游客住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当得知有许多游客在广场上住“鸳鸯棚”时,邓小平才放心地笑了。

为工作人员签名

7月12日晚上,邓小平在准备吃晚餐的时候,他看到玉屏楼餐厅按照他的要求,送来4菜1汤时,感到非常地高兴,因而破例喝了点“古井酒”。

邓小平自言自语地说:

这样好,吃的问题不能复杂。

他还要求家人:

菜要吃掉,不能浪费。

当时负责邓小平用餐,是41岁的一级厨师宣如友。

后来,在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的职工宿舍,见到72岁的宣如友老人时,只见他拿出一个泛黄的小本,小心翼翼地打开。

但见小本上写着两行遒劲有力的钢笔字:

邓小平

1979年7月16日于黄山

这是当年邓小平登黄山时,给宣如友的亲笔签名。宣如友说:“这我可是第一次向媒体公布呀。”

宣如友边说,边将小本子包好,小心翼翼地非常珍贵地收了起来。

宣如友回忆说:我当年在黄山给邓小平做了7顿饭呢!

宣如友笑呵呵地回忆起那时的事,他说:

1979年7月11日的那个夜晚。大概21时左右,我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求立即赶到玉屏楼。

山区的夜晚没有灯光,山路更是陡峭难行。当时我和园林科长一人打着一个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半小时后,我们两人抵达玉屏楼。

我们一见到管理处的领导,他就说:“明天邓小平来,安排你给他做饭。”

“啊,那材料怎么办?”我当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愣了一会儿说道。

“材料都准备好了,明天一早就送来。”领导说。

这一夜,我辗转难眠。

心想:邓小平是四川人,口味应该很重,菜里要多放点辣。

宣如友还记得,那天大概11时30分左右,邓小平一行来到了玉屏楼,于是他们开始准备午餐。

时隔多年,宣如友依然随口报出了当时的菜肴,那是标准的4菜1汤,他回忆说:

一碗豆腐、一条鱼、一个蔬菜、一份青菜鸡蛋汤。

当时的山上条件十分简陋,根本不可能吃到各种时令的瓜果蔬菜和新鲜的禽肉产品,唯一的一个荤菜就是那条鱼。

宣如友接着回忆说:

邓小平一家7口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起饭来。

吃过饭后,邓小平说:“很好很好!”

我想:邓小平的要求真不高呀。

在当天晚上,我就偷偷地把菜的口味加重了点。

第二天,考虑到4菜1汤太少,黄山管理处领导特地要求我多烧了个炒鸡蛋。

然而,菜端上后,邓小平就是不动筷子。大家为此还受到小平同志的批评。

他问:“不规定是4菜1汤吗,怎么多了一道?

当时警卫说:“今天爬山太累了,多加了一道菜。”

听了这话,邓小平才吃起来。

宣如友还回忆道:

邓小平同志在黄山上吃饭很有规律,早餐7时、中餐11时30分、晚餐17时30分。

做饭前,我要提前开好菜单,交与保健医生看。

邓小平同志的口味很重,喜欢吃辣的,但是保健医生交代饭菜要清淡。

有一次我做了一道“黄山石鸡”,小平品尝后评价“做的很好,就是淡而无味”。

宣如友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邓小平当年给他的签名了。

宣如友幽默地说:“我还开过一次后门”。

他继续回忆说:

当时,邓小平来黄山的消息传出去后,很多游人都从附近赶过来,希望亲眼看看邓小平同志,盼望得到邓小平的签名。

可是,当时有条规定,学生可以签名,其他人员不签,这下可让我犯了愁。

那是7月16日一大早,我和同事们正在厨房里准备早餐。

此时,邓小平的女儿邓楠进了厨房,说是来看望做饭的“大师傅”。

几位厨师拉着邓楠说:“能不能叫你爸爸给我们签个名呀?”

“好,我去问问。”说完,邓楠走回父亲的房间,不一会儿又跑了出来,说:“我爸说可以。”

由于事先没有准备,此时几个大厨就到处找纸。我就拿出随身带的工作笔记。

还有的同事,就拿一张信纸找邓小平签字。

邓小平离开时,我和其他服务人员一同站在门口送行。

邓小平一一与我们送行人员握手。

当邓小平握到我的手时,他询问道:“你现在拿多少工资呀?”

“一个月34元。”我说。

邓小平紧紧握住我的手,笑呵呵地说:“以后你们工资会涨到100多元。”

宣如友感叹地说:“伟人就是伟人呀,说得真准!

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的工资果真从34元涨到了67元,然后是90多元,很快就涨到100多元了。”

宣如友还说:“如今,我从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后的工资,早就比当年涨了数十倍了。这都是邓小平的功劳啊!”

在邓小平到黄山视察时,汪根华等8个人被委派为邓小平抬轿子。

汪根华后来回忆说:

邓小平身体很硬朗,穿着一双布鞋、拄着一根登山拐杖,全部自己走过来,我们一步都没抬上,“轿子”成了摆设。

汪根华笑着回忆说:

邓小平同志没有一点架子,在光明顶的时候,他与我聊天拉家常,问生活怎么样。

他说:“黄山是棵摇钱树,你们一定要摇好啊。”

老人一路走一路说,到了休息的地方,他还请轿夫们看录像,晚上还特意派人送给轿夫们每人一条中华香烟,另外还有一条白色雪茄。

老人还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做挑夫要低头看路,抬头做人!”

汪根华说:就是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从那时起,我不再自卑,抬头做人。

后来,我师从著名香港摄影家罗苏民学习摄影,将对邓小平的感激都化作了创作的动力。

20多年来,我深入黄山人迹罕至的角落,发现和捕捉黄山的美,让更多的人能领略到黄山的气概。

邓小平到黄山,不仅改变了黄山的面貌,也改变了黄山人的命运。

黄山人都是从那个时候起,真正抬起头来做人了。

与复旦的学生合影

7月13日的早晨,黄山的天空一片蔚蓝。灿若锦绣的朝日,把世界“天然公园”的黄山,装扮得更加绚烂迷人。

这天清晨,邓小平早早就起床了。在用过早餐之后,在8时许,邓小平在离开玉屏楼宾馆前,他让工作人员将宾馆的服务员、厨师、经理等人员,叫到一起,在迎客松前合影留念。

得到邓小平的邀请,玉屏楼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赶来了,大家心里都非常地激动,一再地鼓掌向邓小平同志表示谢意。

邓小平和大家合影后,对大家说:“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然后,邓小平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

玉屏楼的工作人员舍不得邓小平同志,于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邓小平不时地回过头来说:“同志们回去吧,大家都很忙。”

9时许,邓小平一行走到莲花沟。

邓小平满脸是汗。邓小平一边擦汗,一边冲着大家说:“把裤腿卷起来,走起来轻巧些。”他边说边把裤子卷得很高。

随行医生提醒邓小平说:“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但邓小平依然向前走着,他边走边说:“登山不能久留,坐下来就走不动了,这是我们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积累总结出的经验。”

盛夏时节,是旅游的高峰期。在登山前,邓小平就曾对安徽省委负责同志说:

第一,不要妨碍群众游览;第二,省委同志不要来陪;第三,不准特殊化。

尽管邓小平再三叮嘱,但保卫人员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想悄悄地控制一下上山游客的人数,结果被邓小平发觉了。

邓小平严肃地说:“要让群众上山,不要搞得戒备森严。”

许多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听到邓小平游览黄山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都盼望能在此旅游胜地,一睹邓小平的风采。

邓小平一路上遇到身后有年轻人或者挑担的老乡,就连忙让路,招呼随行人员说:“让,让,请他们先走。”

然而,许多游客、挑担者往往赶到他身边就不走了,停下来同他亲切地交谈起来。

在快到鳌鱼背时,邓小平发现两个佩戴着“复旦大学”校徽的女学生坐在路旁掉眼泪,一问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学生脚不慎扭伤了。

邓小平立即让随行医生为她疗伤,还让随行的工作人员给她找来一根拐杖。并交代到达北海后,要帮她们安排好食宿。

两位女学生感动得连声说:“感谢邓爷爷,感谢邓爷爷。”

在邓小平攀登鳌鱼峰的途中,只见一位年轻的姑娘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赶了上来,她一路打听,才见到了邓小平一行。

邓小平还以为姑娘急着要赶路,于是站到路边为她让路。

这个女孩就是王晓望,是复旦大学的应届生。王晓望是受同学之托,先行跑下山的。因为她年纪轻,体力好,大家让她跑在最前面,并提议请小平同志在他们的复旦大学学生证上签名。

于是,王晓望怀里揣着四本学生证,一路跑下山。

一路上,王晓望没有被阻拦。她跑到邓小平面前停了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解释道:“邓伯伯,您好,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本来已经下山了,听说您老人家在这里,我们又赶了回来。”

邓小平听说是大学生,立刻问道:“呃,复旦大学什么系的呀?是考进来的吗?”

“是考进来的,读的是新闻系。”王晓望说。

邓小平说:“难怪消息这样灵通。”

邓小平在王晓望和随后赶来的同学的学生证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对于这次幸福的奇遇,王晓望后来回忆说:

那是1979年7月11日,我与陶维佳、刘晓红、陈静溪同学结伴游黄山。到黄山的当天,我们几个被黄山的景致深深吸引,忙着四处拍照。

正当我们在桃花溪一带流连时,一辆黑色轿车从我们身边驶过。眼尖的陈静溪大喊:“邓小平!邓小平!”

我们3个女生都认为不可能,邓小平是党和军队的副主席,又是副总理,他要是来了,早就封山了,还能允许老百姓随随便便到处逛?

陈静溪坚持说:“就是邓小平,我迎面看见之后,又从侧面窗户看了看,就是他!”我们仍半信半疑。

于是,王晓望说他们第二天上午,绕过天都峰,拍了迎客松,于午间来到半山腰的玉屏楼,打算在此投宿。

王晓望回忆说:

当时,凭着陈静溪同学昨日的发现,加之我们千方百计地打听,终于弄清真相:小平同志确实到了黄山,一行亦将投宿玉屏楼。

于是,我们旅游的重心一下子就变了,几个人商讨着怎么才能见上邓小平同志一面。

王晓望笑着说:“当时我们几个就商量,邓小平同志与我们同天上山,想必光明顶、天都峰、莲花峰还没去过,守着这些景点,肯定能见着。”

王晓望接着说:

那天,黄山的云海、松涛、奇峰、异石,不再像第一天那样吸引我们,都在我们眼中一晃而过。

我们先上光明顶,第二天又一路下百步云梯,准备再去玉屏楼一带找寻。

就在这时,我远远看见一行人已绕过莲花峰,沿一条较平坦的山路往百步云梯方向走,后面跟着两乘滑竿,一乘有人,一乘空着。

我本能地感到,那就是邓小平一行。我朝同学喊道:“我先下山啦,邓小平已绕到山下了!”

然后我就不顾一切地向下冲去,冲到山脚,冲到那一行人的队尾。

我拦住一位就问:“邓副主席在哪儿?邓副主席在哪儿?”

没人回答。我又冲到滑竿前,卓琳同志和气地告诉我:“邓副主席就在前头,看你认识不认识?”

我大声对她说:“我肯定认识,卓琳同志。”

“于是我就继续向前跑去。”王晓望笑着说。

“天啊,我真的看见他了!”王晓望一脸的幸福。王晓望回忆说:

邓副主席此时正在百步云梯下,津津有味地欣赏摩崖石刻。

我几步迈到他老人家面前说:“我是复旦大学新闻系78级学生,我们来黄山旅游,听说您也来了,真是太高兴了,我们非常想见见您。我还有3个同学在后面,您能不能在这儿歇会儿,等等他们?”

随行人员响起一片笑声,他老人家也笑了。我一定是说得太急,他老人家没听清楚我开头说的一句话,就用他那浓浓的川音问我:“你说你是哪里的?”

我又把身份报了一遍,紧接着说:“是您恢复了高考制度,我们才上了大学。我是……第一批从中学毕业直接上大学的,后面有两个同学是老三届的,她们能上大学非常不容易,所以她们非常非常感激您,很想见见您,您一定要等等她们。”

王晓望说:“当时,周围的人一听我这样一说,又笑了。有人说:‘你现在就可以当记者了。”

王晓望一脸幸福地回忆道:

当时,我看见老人家慈祥的笑容,知道他已答应我的请求。心里高兴极了!

我对邓小平同志说:“看到您这么大岁数还能够亲自登山,知道您身体很好,我们都非常高兴!”

邓小平同志风趣地回答:“岁数大喽,快见上帝去喽。”

说话间,陶维佳和刘晓红两人先于陈静溪赶到跟前,她俩跑得满脸通红,一边喘气,一边与邓小平同志握手问好。然后我们提出要与邓小平同志合影留念,老人家颔首同意。

随行人员问以什么为背景拍照,邓小平同志环顾一下四周的景致,说:“就以百步云梯为背景吧。”

于是,我们3个女学生,像孙女偎在爷爷身边那样,幸福地与小平同志照了相。然后,不知足地又问他老人家能不能给我们签名留念。他老人家随和地伸出手,接过我们递上的学生证,签下了他的伟名。

说到这儿,王晓望荡漾起一脸的幸福。她继续回忆说:

当时,围观的游客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分享我们的荣幸。我们在百步云梯下恋恋不舍地与小平同志道别,内心充满了幸福与激动。

遗憾的是,陈静溪由于肩负着我们几人的行李,跑不快,没能赶上这次难忘的会见。但是,他的学生证事先交给了陶维佳,小平同志也给他签了名。

能在黄山巧遇邓小平,令复旦大学的学子们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并成为他们一生中最为珍贵的回忆。

慰问气象站职工

7月13日,在过黄山鳌鱼峰时,邓小平坚持自己一个人走。

鳌鱼峰的两侧是万丈深渊,时有云雾升腾,是登天都峰最险的路段,近似垂直的狭长山道。

负责担任警卫任务的同志不干了,在相持不下的时候,机敏的卫士长搬出了“组织原则”,小平只好笑着做了让步。

当邓小平在警卫人员的保护下,走过鳌鱼峰时,在场的游人和随行的人员,都被这位75岁老人的顽强毅力,深深地折服了。

接着,邓小平又一鼓作气地攀登上海拔1840米的光明顶。光明顶是黄山的主峰之一。位于黄山中部,是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

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

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由于地势平坦,因而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

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现在其遗址上建有黄山气象站。

当邓小平得知光明顶上有个气象站,站里工作人员常年坚守在高山上,为华东地区的气象预测做了大量的工作时,便主动地提出要上去看望大家。随行的同志此时都感到很累了,但是邓小平却饶有兴趣地走进了气象站。

这些常年在高山上工作的同志见到邓小平,都感到十分地高兴。他们立刻围成一团,齐声问候:小平同志辛苦啦!

邓小平风趣地说:

爬山就要吃苦嘛!

邓小平仔细地询问了高山台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叮嘱省市有关负责的同志,要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

邓小平看到气象站的一位女职工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于是便走过去抱过孩子,亲了又亲。邓小平还关切地询问孩子的母亲:“家里生活怎么样?气象站工作情况如何?”

听了孩子妈妈的回答之后,邓小平满意地连连点头。

最后,邓小平还亲切地与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们合影留念。

通过短暂地交谈,气象站的同志们都深刻感受到小平同志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随和。

离开光明顶后,在14时,邓小平登上北海。北海景区位于黄山中部,坐落在光明顶、贡阳山、白鹅岭和始信峰之间,东连云谷景区,南接玉屏景区,西可至钓桥景区,北近松谷景区,是一片海拔在1600米左右的高山开阔区域,面积1316公顷。

北海景区以峰为主,汇集了峰、石、坞、台和松、云奇景,天工的奇妙布局,琉璃色彩变幻,构成一幅幅伟、奇、幻、险的天然画卷,是黄山的风景窗。

待邓小平一行到了北海宾馆,只见北海广场上游客如织,大家自动地排成队欢迎小平:邓副主席,您好!

只听得欢呼声此起彼伏。

邓小平不顾旅途劳累,频频地同大家握手,不断地问候大家。

回到北海宾馆的房间里,小平又一次关切地询问:“同志们都能住下吗?伙食能保证供应吗?有多少人住鸳鸯棚?”

小平同志如此地关心群众,使在场的同志都倍受感动。

在7月14日上午,邓小平一行游览了云海苍茫、险峻壮观的西海。

陪同人员向他介绍了峥嵘突兀的西海群峰和由松石构成的“仙人晒靴”、“仙女绣花”、“武松打虎”、“仙人踩高跷”等景致,以及变幻莫测的云海风光。

在排云亭前,邓小平观赏着西海景色,只见烟云时浓时淡,景色时隐时现。

邓小平一边看,一边点头,不住地称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巧。

在抵达始信峰时,警卫人员考虑到此处山势险峻,游客又多,就劝邓小平同志不要上去了。

望着“脚底生层云,空中翔飞鸟”的奇伟险秀的画境,邓小平用拐杖在地上敲了敲,说道:“上!无限风光在险峰嘛,岂有不上之理。”

就这样,邓小平又健步登上始信峰。

在始信峰上,陪同人员向邓小平介绍说:“古代游人多从东海云谷寺登山,到这里如入画境,似幻而真,始信黄山风景奇绝,所以取名始信峰。”

邓小平听完介绍后,登上始信峰最险处,居高临下,极目云天,欣赏着北海群峰和“二仙下棋”、“猴子观海”、“石笋批”等诸奇妙景致。

此时正是傍晚时分,日光斜照,只见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跌,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

邓小平看着看着,不禁连声赞叹:“好!好!好!”

香港报纸发布喜讯

在7月14日这一天,正在黄山拍摄《白发魔女》外景的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外景队的演职员,在始信峰遇到了邓小平。于是,大家都非常热情地请求与小平同志合影。

邓小平愉快地答应了,并应团长的要求,单独与他合影。

当晚,这位团长激动地将这一喜讯,立刻电告香港长城电影公司:

特大喜讯——我们在黄山巧遇邓小平。

第二天,香港各大报纸就都纷纷发布了这一特大喜讯。

事隔多年后,香港名演员方平、鲍起静,还对这次巧遇记忆犹新。

他们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那是1979年7月,我们《白发魔女》的摄制组正在黄山拍摄。

在探子回报后,知道是邓小平与家人来度假,大家都很兴奋、紧张。

他住黄山半山的北海宾馆,与我们全组人住的宾馆相邻。

而我们白天在山顶拍戏,并不时地遥望北海宾馆。

忽然有一天,见到宾馆门口出现一大堆人,我们就知道邓小平来了。

当大家议论纷纷之际,有人报告说邓小平知道我们在山顶拍戏,要来探班。

当时我们觉得好意外,刚巧当时天气不好,我们等太阳出来才拍。

只见小平在众人簇拥下走上山来。大家心急之余未免扫兴,就算天气不好也照拍一场让邓老看看。

方平还回忆说:

当时,邓太太及女儿邓楠、孙女也陪了大半日。他老人家很慈祥和蔼,我们都叫他邓老,他逗留半个多小时就先走,他还和大家合照。

方平接着说:

他和我讲了两句话我印象难忘,他说:“我认识你们,看过你们的戏,我们大家一起拍张照好不好?”我们当然好兴奋。

晚上鲍起静和张鑫炎还陪邓老看我们带去的电影录影带。

在7月15日上午,邓小平一行从后山步行下山,一路观赏着北海景点集中区域。

这里怪石磷峋的“慷简送子”、“石鼓”、“双猫捕鼠”、“象鼻石”、“老僧采药”、“苏武牧羊”、“猴子棒桃”、“介子背母”等奇景,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在陪同人员的指点下,邓小平向远方望去,看见有一怪石屹立在峰巅,状如喜鹊,其旁有一棵青松似古梅,松石探合成景,称为“喜鹊登梅”。

邓小平饶有兴趣地欣赏着这只报喜的山鹊,称赞说:“很像!”

陪同人员又告诉邓小平,从侧面看,“喜鹊登梅”就变成了“仙人指路”。

邓小平一听此言,便转身插进小路,向皮篷方向走了五六十步,回头再看这块移步换形的巧石。果然,“喜鹊”变成了身穿长袍的“仙人”,似乎正举着手为人们指路哩!

这块黄山的巧石,再一次引起了邓小平十分浓厚的兴趣。他拄着拐杖,站立在“喜鹊登梅”景点之前,极目远眺。

此刻,随行摄影师抓住时机,举起相机,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从白鹅岭沿石阶而下,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古松,栏杆是用水泥做成的树根状,依石阶而设,曲曲折折,依山而上,和石阶、山石,树木和谐统一,感觉不出是有意而栏的,好象也是天成。

山势越来越陡了,登上石阶,到了一个平台,左边是两石之间,一道峡谷,大概只有十米的距离,石笋峰清晰可见。

邓小平就在这个平台上,在石笋峰前留影,他是唯一一个在此留影的人。因而,这个平台后来又叫作伟人台。

邓小平还在此,亲切慰问了白鹅岭与黄山调频电视转播台的工作人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当邓小平一行出现在云谷寺下山道口的时候,闻讯前来的黄山管理处的职工们和游客500多人,一起鼓掌欢迎。

邓小平却风趣地说:“我最后一个到,成了落后分子,还受欢迎?”

顿时,掌声更加热烈了。

这时,邓小平的夫人卓琳看到人群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于是便走上前去,亲切地握住她的手,向她表示问候。

当邓小平听说这么多人是特意从温泉赶来看他的,他感动地说:“你们为了看望我,来回要跑30多公里山路,谢谢大家。”

14时,邓小平回到了他下榻的观瀑楼。

在游览黄山的几天中,邓小平整整步行了38公里山路。

邓小平一边仰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一边向迎候在这里的人们,自豪而又风趣地说:“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

当年,曾参与接待的现任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纪委副调研员赵仕安,后来回忆说:

那时观瀑楼没有淋浴设备,由于正值盛夏中午,邓小平从北海一路走下来流了很多汗。

为给邓小平解乏,我们就用车拉来两大桶温泉水,请他洗浴。洗过“温泉澡”之后,邓小平显得特别精神。

15时许,邓小平召开座谈会,听取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就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和徽州山区经济等问题,作了重要的指示。

在黄山发表讲话

7月15日15时,邓小平在黄山观瀑楼会客厅,召开座谈会,听取安徽省委常委和徽州地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

身穿白色短袖衬衣,脚穿平底圆口布鞋的邓小平,一边品尝着“黄山毛峰”茶,一边与在座的同志亲切交谈。

邓小平问徽州地委书记魏心一:“老魏,你这个地区管哪几个县?”

魏心一回答:“我们地区管7县1市。”

当魏心一介绍徽州地区的资源、物产等情况后,邓小平十分喜悦地说:

要很好地发展竹木手工生产,搞好竹编生产,搞些好的竹编工艺品。

你们这里物产很丰富,祁红世界有名。

你们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黄山就是你们发财的地方,对黄山要好好整顿,主要是服务质量……

这里发展旅游是好地方,省里要有个规划。

说到这里,邓小平停了一下,然后语重心长地说:

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一般的一星期要花1000美元,少了他还不满意。

你们要很好地创造条件,要搞好道路、交通、住宿、设备。

邓小平还强调说:

对黄山的工作要好好整顿。第一是服务态度,清洁卫生……

服务员要有点外语知识,导游要有章程……

床单、枕巾要每天换。

当时,实行改革开放的宏伟决策,已在邓小平胸中酝酿了许久。

针对黄山,邓小平提出:

伙食也要很好地研究,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外国人喜欢吃小牛肉,你们可以搞几个养牛场。这样,旅客来了就可以喝鲜牛奶,吃奶酪等各种奶制品。

养牛要搞良种。小黄牛的肉很好,出口很受欢迎。

要种菜,你们的丝瓜很好。石鸡,外国人肯定喜欢,做好了,可以卖他几十个美元。很多东西稍微调制好些,价钱可提高一、二倍。

山区建设就是要让群众看看搞什么东西见效快,你就搞。看来,我们还是不会赚钱。

很多外国人特别是华侨批评我们不会赚钱,他们说到处都是钱,就是我们不会赚。

上山,将来可以考虑用直升机,道路要很好的整修,将来要能开汽车,外国和中国的游客都有,可以租车上去嘛。

此时,万里插话说:

道路现在太窄,我们要很好地整修。皖赣铁路已在修建,屯溪机场要进行扩建。

“芜湖铁路通到哪里?”邓小平问。

“通到景德镇。”万里又说,“有了这条铁路就好了。”

邓小平强调说:

服务态度、清洁卫生很重要。温泉洗澡,钱可以适当收得多些。你们搞旅游的人,要有点外语知识。

在这里,我们的资本就是山。要搞些专业队治山。搞好了,许多东西可以出口,收外汇。

山区宝多得很。种榨树也很好。要搞经济林。山治得好,要允许他们的收入高。枇杷最有名的是浙江,肉厚、核小,你们要选好品种,发展出口。发展经济林,搞它几年,就见效了。

山区建设,就是看搞什么收效快,就搞什么。

邓小平呷了一口茶,接着说:

旅社建筑要搞得古色古香一点,像这样的房子,一家住一天可以收500美元,起码200多美元。他们来就是要花钱,每个宾馆要搞小卖部。

祁红、绿茶……搞些小包装,一两、二两的,包装一定要搞漂亮,卖它几个美元。他不是喝茶,是当纪念品。

安徽纸、墨、笔、砚,也要搞好包装,卖美金。特别是日本人喜欢笔、墨、纸、砚,砚台不要搞大。

要卖门票,外国人一个价,中国人一个价。小卖部卖茶、纸、笔、墨、砚,可以比照国际价格,大有买卖可做哩……

邓小平的这些话,都成了中国蓬勃兴起的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邓小平还说:

黄山搞些好的风景照片,一套黄山风景明信片,卖它几个美元,要搞彩色的风景照片、画册,他们买回去当纪念。

座谈会在良好的气氛中,继续进行着。

这时,话题又转到如何发展徽州山区经济的问题。邓小平告诫说:

你们的资本就是山。要有点办法,禁止破坏山林。好多秃山搞玉米干什么,种草么。你何必种玉米,既影响水土保持,又收入少。

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广开门路,增加收入。群众收入多了,要考虑怎样把钱投入再生产。普遍要建筑材料,为什么不刺激建材发展,这也是工业。

还要指导群众建筑什么样的房子,要着眼于适用、舒服、经济。

你们要搞生产责任制,一搞责任制,群众的劲头就来了,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搞好生产。

建材要发展,要指导农民如何去盖房。

你们物产很丰富,你们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

你们山区要搞经济林,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多养猪、牛、羊、鱼等。

邓小平还说:

山区粮食少,要用别的办法解决。现在我们都是吃粮食,中国人的食物构成要改变。我们的食物构成是长期形成的,习惯要慢慢改。

你们试试,富裕的队多养猪、牛、羊、鱼,让群众逐步多吃肉,少吃粮,逐步地搞到小调进粮食,多吃肉。改变食物构成,人的健康状况肯定会改变。

总的来说,我们的食物构成是贫穷的表现,将来富裕起来会逐步改变的。

最后,邓小平鼓励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的负责同志说:

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工作人员要实行按劳分配,年终利润多还可以发奖金。

9亿人口的收入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总是有的地区先富起来,一个地区总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旅游收的外汇要与地方分成,开创时国家要投点资。……

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极大地吸引着在座的同志们,并深深地振动着大家的心扉。

历时两小时的座谈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跃的气氛中结束了。

为黄山名泉题字

时间过得真快,邓小平一行5天的游览视察,就要结束了,就要离开黄山了。

在15日晚上,魏心一带着两个竹雕笔筒,来到观瀑楼。

一见到邓小平,魏心一就说:“邓副主席,这两个笔筒是汤口一位退休老工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雕刻而成的,是专门送给您老人家的,表示对您的敬意,这是老工人的一点心意。请邓副主席一定要收下。”

邓小平听了魏心一的这番话,答应收下,并对魏心一说:“老魏,请代我谢谢他。”

这两个竹笔筒一大一小,大的约有热水瓶粗,上面雕刻着“八仙过海”图案;小的约有茶杯粗,上面雕刻着“黄山风景”图案。

魏心一接着向邓小平介绍了徽州新安文化中,木雕、砖雕、石雕、竹雕等“四雕”工艺。

邓小平听后,连声说道:“好!好!这个东西很好,要大力发展。”

接着,魏心一又汇报说:“徽州过去很美,山清水秀,小桥流水,现在有些被破坏掉了。”

邓小平听后说:“你们现在还可以搞嘛,还可以再重建嘛。”

第二天早晨,在邓小平临行前,魏心一再次来到观瀑楼,代表黄山,代表徽州人民,为老人家送行。

此时,邓小平正在吃早饭。

魏心一不失时机地请邓小平同志为黄山题字,他欣然应允。

邓小平放下饭碗后,走进会客厅,拿起毛笔,蘸上墨汁,挥笔题写了四个大字:

天下名泉

8时左右,邓小平在观瀑楼,与前来送行的省、地领导的同志,以及黄山管理处的干部职工,一一握手话别。

前来送行的干部群众,站在公路两旁,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欢送邓小平一行。

邓小平在黄山逗留了5天。他在国事纷繁、筹思索怀之余,能有机会寄情山水,攀登黄山群峰,观览胜景,舒心畅怀,实在难得。

在黄山,邓小平以睿智的眼光,提出了“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

中共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遵照邓小平的这一指示,从1979年开始,黄山旅游从“养在深闺人未识”,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在1979年的10月,中国国际旅行社黄山支社、黄山中国旅行社宣告成立。从此,黄山踏上了从“接待型”向旅游经济“市场型”转变的征途。

努力开发黄山旅游资源,积极发展黄山旅游业,使黄山更加广阔地敞开了它的胸怀,风姿挺拔俊秀的迎客松,迎来了众多的海内外宾客,黄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日益提高。

而黄山市在各个方面的建设,也都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为合肥工大题校名

7月16日早晨,在刚登完黄山归来的邓小平,经过一夜的休息,显得格外的精神。

当时,时任安徽省的领导万里、顾卓新、赵守一、杨尉屏、袁震、胡开明、侯永、王光宇、黄岩等,来到小平同志下榻的观瀑楼,为他送行。邓小平一家在观瀑楼小餐厅吃早饭的时候,时任安徽省副省长的胡开明,走近了邓小平身边,说道:“老爷子,吃饱一点啊,今天您还有任务呢。”

邓小平同志身边的人都习惯称他为“老爷子”,熟悉邓小平同志性格的胡开明,很直接的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这个要求。

“什么任务啊?”邓小平问。

“我们想请您给我们写几个字。”胡开明说,“合肥工业大学学校同志,想请您给题写个校名。”

邓小平听了胡开明请求题写校名的缘由,禁不住开了句玩笑。

夫人卓琳在一旁打趣道:“老爷子,是不是你的笔没有水了,我的笔有水,字也不比你写得丑,可是没有人请我写啊。”

一句话,说得在场的人们哈哈大笑。

胡开明说:“学校同志要把原来的换了,还是想请您题写。”

听到这话,邓小平想起了在1960年2月,他亲临合肥工业大学视察时的情景,在学校的科学研究展览馆里,那些目不暇接的科研成果,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

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先后到合肥工业大学视察,指导工作。

随即,邓小平爽快地答应道:“那好吧,我写。好,你们就用;不好,就不要用了。”

在谈笑风生中,邓小平一家人吃过了早饭。

早饭一过,工作人员就把邓小平引导到二楼的一个小会客室。邓小平走进会客室时,文房四宝都已摆放整齐。

邓小平接过胡开明递过来的字条,走到桌边,提起笔,沉思片刻,先写了几个小字。然后,他挥毫泼墨,没有停顿,没有犹豫,一气呵成,写下了6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合肥工业大学

顿时,赢得了在场同志的一片喝彩声。

邓小平写完后,还细细端祥了一下,问道:“我这个字就是这个样了,怎么样啊?”

在场同志都赞叹不已地说:“好!好!”

1979年10月1日,在《合肥工大》报复刊第一期上,头版头条发表了这条消息:邓副主席为我校题写校名。全校师生闻之,无不欢欣鼓舞,兴奋不已。

对于合肥工业大学的所有人来说,学校能得到邓小平这位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不朽功勋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和垂青,无不感到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