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命名为电阻单位的科学家欧姆
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是德国物理学家,1787年3月16日诞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埃尔兰根的一个普通锁匠家庭。
欧姆由父亲在家进行启蒙教育,有时还对他讲解数学、物理等知识。1800年欧姆进埃尔兰根一所中学接受古典式教育。1805年考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由于欧姆学习不认真,光喜欢玩,在大学只学了三个学期,严厉的父亲就勒令他退学,把他送到瑞士乡下,希望他改变坏习惯。1806年以后欧姆在中学教书。1811年复活节,欧姆回到埃尔兰根大学,通过考试,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但是他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1817年他出版了《几何学教科书》一书,后来应聘在科隆大学预科教物理学和数学。这个学校有比较浓厚的学术气氛,又有一个设备良好的实验室,促使他用很大的热情学习物理学,有机会阅读了一些著名学者如拉格朗日、拉普拉斯(1749~1827)等人的著作。1833年欧姆前往纽伦堡理工学院任物理学教授。1841年获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的柯普利奖章,第二年当选为学会的外国会员。1849年任慕尼黑大学非常任教授,1852年转为正式教授。
欧姆在物理学中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欧姆定律。
1820年7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只经过四个月,安培就建立了安培定律。欧姆从另一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导线中电流本身遵循什么规律。他受到热流规律(一根导线杆中两点间的热流大小正比于这两点的温度差)的启发,推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大小也许正比于这两点之间的某种驱动力。欧姆把这种未知的驱动力称作“验电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电位差或电压。欧姆在这个设想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实验,不过实验遇到了不少困难。起初,欧姆采用伏打电堆作电源,效果不理想,后来采用刚发明不久的温差电池作电源,才获得了稳定的电流。第二个困难是电流大小的测量。欧姆原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通过热胀冷缩方法来测量电流的大小,但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后来他巧妙地利用电流的磁效应,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才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欧姆用一根扭丝悬挂一根水平放置的磁针,待测的通电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并和磁针平行,用铋——铜温差电池作电源。欧姆反复作了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关系:
X=ab+x
式中a、b是常数,分别和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相对应;X是磁针偏转角,和导线中电流强度相对应;x是导线长度,和外电路的电阻相对应。这是欧姆定律的最早的形式,发表在1826年德国《化学和物理学杂志》上,论文题目是《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1827年5月,欧姆写成《动力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把这个规律总结成下述形式:
S=γE
其中S就是导线中的电流强度,γ就是电导率,E就是电压,这就是欧姆定律,后来人们把它整理成。
U=IR
此外,欧姆对声学也有过研究,1843年发现人耳只能分辨作为纯音的正弦声波,并能自动地把任何一种周期性声波分解成各种谐音加以吸收。1852年他还对单轴晶体中的光的干涉现象进行了研究。
欧姆于1854年7月6日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去世,终年67岁。后人为纪念欧姆,特地把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并用希腊字母Ω标记,简称“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