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铁路施工与建设

  • 丁关根说:“衡广复线建设,要时时刻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和搞好理性管理。”
  • 指挥部领导说:“形势严峻,迫使我们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其成败关系到连源段能否顺利建成,关系到复线全线能否按期开通。”
  • 万里说:“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感谢你们,祝贺你们在祖国铁道建设中取得了又一次重大胜利。”

展开紧张的南岭大隧道抢险

1986年6月23日,铁五局一处党委书记辜清华来到衡广复线南岭隧道深草龙斜井工地。

辜清华知道,南岭是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这里群山绵延不断,历史上多次地壳运动,使山体与山体之间出现了许多断层和深洞,里面积存大量软泥沙石和地下水。

这种地质,往往放炮之后,就出现大面积的塌方或突泥涌水。已经出现了40次大的塌陷。

在掌子面上,听不到了往日的风枪呼啸,看不到往日的斗车穿梭的场面。20多名工人用双手艰难地把深洞中涌出的胶泥抠下来,再揉成团抱进矿车里,人人身上都沾满了泥,施工异常艰苦。

高和宽都约3米多的掌子面上,血红色的软泥正不断地向外涌,速度越来越快,由每分钟外涌20厘米加快到30至40厘米。

10时15分,软泥深处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不同寻常的响声。辜清华凭着20多年的隧道施工经验,判断出这是要出现塌方了。他果断地下达命令:

不好!要塌方了!快!往后撤!

就在这时,大家面前的软泥突然像疯狂的野兽一样,带着呼啸的声响向大家滚滚涌来。

强大的冲击力和挤压力把一孔孔排架压裂倒塌。涌出来的泥水造成短路停电,隧洞深处顿时陷入了一片可怕的黑暗。

仅仅过去两三分钟时间,工人们抱着风枪和小型变压器跑出了大约100米远,大家再回头借着辜清华手中的手电光一看,他们发现后面追上来的泥墙已经将整个通道堵死了,现在离他们只有40米远,地上到处都是涌水。

大家刚刚脱离险境,地面抽水站又传来了更让人害怕的消息:

由于溶洞的突然涌水涌泥,而使地表出现塌陷,造成连溪河河床断裂,滚滚的河水以每小时约5000立方米的流量顺着陷洞向距离地面40米深的隧道倾泻而下。

有经验的工人说:“如果不能及时截断河流,阻止洪水和泥沙冲入,隧道内数百名职工连同价值百万元的机械设备都将被水淹没。”

险情就是命令,随着工地广播的一声紧急通报,山坳里刚下夜班准备入睡的工人冲出了宿舍,正准备做饭的家属丢下手上的活也跑出了家门,全段职工和家属用最快的速度向塌陷点冲去。

在抢险现场,大家只见连溪河床出现了球场般大的深黑陷洞,南沿直抵陡峭的山崖,北边紧连着深陷至膝的沼泽。

五局党委书记董崇政和前线指挥部领导、段队干部紧急磋商,几分钟时间就订出了抢险方案:上游截断河流,另开河道;下游架设钢管将渗漏河水引入陷洞。

大家展开了紧张的抢险工作,数十名职工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就跳进齐腰深的河水中,他们扛着百多斤重的沙包、木板和石块来抢筑挡堤。锋利的河底尖石划破了他们的脚心,鲜血直流,但谁也没有说一声疼,喊一声累。

三层挡墙在职工们的拼搏下迅速升高了。

为了把截流后的河水引进塌陷点,数十名职工用绳索牵引着30多米长、直径45厘米的钢管向陷洞靠拢,左前方的人们,一只手攀着悬崖,一只手紧紧地拉着绳索,艰难地向前拖移。

当时十分危险,只要一步没站稳就有葬身溶洞的危险。有的人手掌被绳子勒得鲜血直流,但他们仍然不肯松劲。

右后方的人们每个人要承受二三百斤重的压力在淤泥中行进,向前移动一分一寸,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突然,这时钢管前端的牵引线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拉力断了一大股。

大家眼看着几千公斤重的钢管就要掉下溶洞去,有两个青年工人挺身而出,大喊一声:“你们快点接绳子,我到下面去扛住它!”说着就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上爬到了钢管下面,用肩膀死死地扛住沉重的管子。

老天好像有意跟筑路工人作对,这时,天空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密集的雨线打得地上流沙暴跳,浇得人睁不开眼睛。

冲入隧洞中的水在不断地上涨,溶洞塌陷的地方受到洪水的冲击在不断地扩大。

大家抱定了一个信念:

决不能让国家财产受到损失。

他们在滑溜溜的地面来回扛着沙包,往返抬着管子,不知道摔了多少次跤,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有一位老工人有严重的关节炎病,他为了往现场送堵水草袋,连摔了三次,但他爬起来继续前进。

一位女职工当时正发高烧达39度,但她不下火线。

经过大家7个小时的顽强拼搏,到下午5时终于完成了截流任务,使河水顺利改道,控制住了突涌的泥水。隧道内大量的机械设备保住了,数百名职工安全脱险,无一伤亡。

南岭隧道抢险后两个月,8月23日到24日,衡广复线建设领导小组在长沙举行第二次会议。铁道部部长丁关根、副部长孙永福、广东省副省长匡吉、湖南省副省长俞海潮、国家计委重点二局局长丁俊彦出席了会议。

国家计委、铁道部、水电部、建设银行和两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应邀出席了会议。

丁关根在会议上说:

衡广复线建设,要时时刻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定要精打细算,节约,要把这个精神贯彻到各项工程中去。另外,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和搞好理性管理。

湖南、广东两省领导在会上表示,坚决为衡广复线开绿灯,不管遇到什么具体问题,首先要保证工程施工。

这次会议,检查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来的复线建设情况,研究解决当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部署后4个月的建设工作。

在会议期间,领导小组成员与列席会议各方对征地、供电等问题,会下协商,会上讨论,直接对话,平等探讨。

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同意衡广复线建设指挥部后4个月施工部署,具体目标是:

全年完成基建投资6.5亿,正线铺轨190公里,投产复线88公里。大瑶山、南岭隧道力争年底贯通。

打好这一仗关系重大,必须充分估计到它的艰巨性,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为确保衡阳编组站用电的可靠性。

同意湖南省局的新建茶山坳11万伏输变电工程的建议,所需投资应由该局解决。铁道部在衡广复线的概算中给予一定补贴。

明确衡广复线广东段电气化供电工程投资办法。

征地拆迁工作要继续贯彻国务院批发的《纪要》中的有关规定,不能因为具体问题延误施工。立交桥两端引道投资问题也要等到妥善解决。

两头施工贯通南岭大隧道

1986年8月25日15时10分,衡广铁路复线控制工程,南岭隧道迂回导坑,在这时随着一声炮响,终于贯通了。

孙永福、俞海潮、匡吉、丁俊彦等铁道部、水电部、湘粤两省领导来到隧道洞口,他们听工程技术人员介绍了南岭隧道的情况:

南岭隧道是衡广复线第二大双线隧道,全长6058米。隧道地质构造复杂,20多条断层密集交错并与隧道相交,连溪河两次跨越隧道,使突泥涌水现象严重。国内外专家评价这里地质复杂可称“国内外所罕见”。

南岭出口端不断发生土泥涌水,其中较大的有10次,地面塌陷达40处。

从1984年11月28日以来,两次突然约有一万多立方粘性黄泥,将170米的导坑全部填满了。

1986年6月23日,隧道内又发生土泥涌水,几分钟内就填满了360米导坑,地表出现了宽18米、长25米、深7米的陷坑,使连溪河河床断塌25米,河水全部倾泻进峒中。

筑路工人牢牢记住万里所讲的:

衡广复线早开通一天,社会效益早好一天。

为了实现早日贯通的目标,他们攻克了11项技术难关,到8月25日,已经完成掘洞5500米左右,还有600来米没有完成。迂回导坑的贯通,可以多列8个工作面。

在贯通前的5分钟,人们全部集中到了隧道深处。这里放着一张桌子,上面蒙着一块大大的红布,上面放着起爆器。

大家都注视着这个起爆器,记者们的20多台录像机、照相机也对准了它。

26岁的助理工程师潘飞是这次爆破的技术总管,他毕业于西南交大,年轻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幸福。

15时10分终于到了,孙永福扭动了一下起爆器的电钮,隧道的深处传来了一声闷雷似的响炮声。

刹时间,人们都停止了嘈杂声,大家都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中,直到过了几秒钟之后,大家才从激动中清醒过来,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时,人们不由得想起了半年前牺牲的五局一处六队一班代理班长林威泽。

3月15日清晨,一阵暴雨过后,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为了抢时间,林威泽正带着几个工人,在燕塘2号隧道出口处冒雨清理洞口的石碴。

中午,一个工人途经洞口,林威泽停下手里的活给他让路。这时,林威泽习惯性地抬头向上看了一眼。

突然发现在10多米高的山坡上,一块石头正飞奔而下,撞在洞门的端墙上,又急速地向下落,眼看就要砸在自己面前的青年女工小郑的头上。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林威泽一面高喊:“小郑,快跑!”一面伸手去推埋头干活的小郑。

就在这一瞬间,石头猛地击中了林威泽的头部,他倒在了地上。周围的人们发现这一情况,他们都大声喊着:“老林,林威泽!”并以最快的速度把浑身沾满泥土的林威泽抬往医院。

但是,林威泽终于因为伤势过重,不幸牺牲了。

自1986年年初以来,南岭隧道施工进入最紧张,最艰难的阶段,担任隧道进口、出口施工的五处二队和一队二队都遇上了险情:洞内涌水突泥继续不断,仅在出口,一次就涌泥8000多立方米。

这又粘又稠的淤泥淹没了整个掌子面,庞大的装渣机被淤泥推出掌子面几十米远,钢轨、工字钢立起的排架被淤泥扭得七扭八拐的。

一时间,国内外著名专家都随着南岭告急来到了岭下。专家们看了南岭现场后,大家经过反复讨论,终于提出解决办法,决定在隧道溶洞、淤泥密布的地段采取管棚支护,然后再开挖。当时,为了等待管棚支护,隧道开挖只得停止。

铁五局局长杨谨华看到这种情况,他眉头一下锁了起来。因为杨谨华知道,雨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如果大量的水涌进溶洞,涌进隧道,就会拖延工期。可是限定的时间紧迫啊,只能提前不能拖后。

杨谨华想到这里,他爬上一辆大卡车,朝一处机关奔去。

第二天一大早,杨谨华就带着有关施工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来到了南岭。经过现场考察分析,杨谨华决定在隧道管棚施工的同时,在南岭两端掌子面同时开挖。

有人担心地说:“局长,如果开挖后扰动了淤泥,出现大面积塌方和涌泥怎么办呢?”

杨谨华说:“没有那么严重,两头都测量过了,管棚施工区域离开挖点很远,你看,这是数据。如果再等几十天管棚施工结束,那贯通又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会议按杨谨华的提议作出决定:

在支护棚的同时,进行开挖。

同时,一份会议纪要送到杨谨华面前。

有人好意提醒:“局长,你这是何苦呢?南岭隧道早通晚通也不会让你少拿一分钱。可是一旦作出决定,出了事你可要负法律责任呀。”

杨谨华想,南岭的情况我最熟悉了,闭着眼也能指出哪里是涌水点,哪里容易塌方。杨谨华是经过精密的考察作出这个决定的,他深信自己的方案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的。

当时,如果按照专家们的方法,可以获得最大的保险系数,但却会失去时间上的最佳时机。而南岭隧道不贯通,全线通车就是一句空话。

局里的总工程师对杨谨华说:“局长,我支持你。”

党委书记董崇政则说:“老杨,我支持你,如果让你去坐牢,我就每天给你送饭。”

想到这里,杨谨华拿起钢笔,毅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86年10月的一个夜晚,宛如巨龙静卧的南岭深处,灯光通明,风枪吼叫,工人们正挥汗如雨地向南岭隧道最后的几米岩层冲击。

铁五局局长杨谨华头戴安全帽,脚穿雨靴守候在这里,在这胜利在望的时刻,他倾听着那富有节奏的风枪声,就像一首流畅的乐曲,让他心里感到舒畅。

随着“轰隆!”的开山炮声,南岭隧道终于贯通了。而此时的杨谨华,则在4时,就像刚跑完马拉松一样,又饿又累地回到了机关。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咸菜和一瓶酒,挨着房间去叫随行的人们。

杨谨华把门擂得山响。大家都睁着惺忪的眼眼,不解地望着他。杨谨华兴奋地瞪大着布满血丝的双眼,他说:“睡不着,干脆大家都别睡,喝酒!”说着,杨谨华左手举起酒瓶,右手拿起一块咸菜,大声说:“为南岭隧道的贯通干杯!”

1986年10月12日,就在南岭隧道贯通后,参加衡广复线建设的第二、第五工程局,隧道局,大桥局,广州局5个局级单位的指挥部与总指挥部签订了“双承包”责任状,既加快衡广复线建设的步伐,同时培养出一支“四有”队伍,获得“两个文明”双丰收。

“两个文明一齐抓,两个成果一起拿”,这是去年12月中央领导视察衡广复线时提出的要求。铁道部衡广复线指挥部于1986年4月经过试点全面推开。

119个工程段、队一级单位中,已经有50个单位签订了“双承包”责任状。

这次签订责任状的单位,不仅要包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包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中包工期、质量、安全、降低成本、文明施工。精神文明中包干部作风、“四有”职工队伍建设、团结协作、“职工之家”建设。

双承包中,每一项都有具体指标,并和奖罚挂钩。责任状规定全面完成两个文明建设的局发给奖旗,并发给一定奖金,未完成指标的,按比例扣罚,每季抽查考核,年末全面考核。

责任状还规定铁道部衡广复线建设指挥部对承包单位应负的责任。如保证所需工程投资的落实,主要材料供应,协调解决征地、拆迁等重大问题。

喀斯特地上修建江村南北桥

1986年8月24日,在桥工们的努力下,江村南大桥最后一个吊桥门架在鞭炮声中与桥梁闭合了,《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了消息,标题是:

衡广复线突破禁区,喀斯特地上架设起大桥。

江村南大桥水下,岩面犬牙交错,深洞互相串通。打沉井用钻头冲击岩面的时候,3吨多重的钻头和取渣桶经常掉在或卡在里面提不出来。

有一天,取渣桶又被卡住了。卷扬机、钻头都没有办法再转动。这时,队长张奇甫马上作出决定:“潜水班上!”

年轻的潜水员陈亚保首先往下潜,但他潜不到20米,由于泥浆挤进孔内堵住了半个孔,怎么也潜不下去了,他只好浮了上来。

这时,53岁的老潜水员李庆华接过潜水衣穿上,要第二个下去。

这时有人说:“不能让李师傅下水,这太危险了!”

但李庆华说:“没事,我有着30多年的潜水经验,请大家放心吧。”

李庆华潜入了水下,他在直径1.06米的护筒里下潜,活动范围非常狭小,有极大的危险性。

当李庆华下潜到20米深处的时候,他发现有不少粘土和碎石紧粘在筒壁上,护筒只剩下一个很细的眼儿了。

李庆华把这个情况用对讲机报告给了井上的人,井上的人一听就着急了,他们对李庆华喊道:“这很危险,快上来!”

李庆华心想:我上去了,取渣桶怎么办呢?如果捞不出取渣桶,桩孔井就得报废,那就必然会拖延工期。所以李庆华请求继续下潜。

李庆华排出潜水服里的空气,缩小了体积,使劲地往下挤。

李庆华通过这处小细孔后,到27米的深处,他终于找到了取渣桶。

但当李庆华返回的时候,那个土石堆起来的小孔进得来出不去了。因为李庆华上浮的时候必须给潜水服充气,就被卡住了,就像鱼游进了篓子一样。

井上的人听到这种情况,他们对李庆华说:“我们派人下去救你!”

李庆华在这生死关头,他警告上面的人说:“这里危险,不能下来。”说完,他就拼命地用手抠粘泥和石块。每抠下一块,他就多了一份生的希望。

终于,李庆华抠开了一块很小的面积,他尽量减少潜水服中的空气,缩小自己的体积,同时通知上面的人用绳索慢慢往上拉他。

在水上水下的紧密配合下,李庆华终于战胜了危险,顺利返回了水上。

1986年元旦的时候,万里在广州现场办公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江村,大家为了加快衡广复线的建设速度,这里的工人们在南桥一号墩,用冲孔钻头冲击岩石的声音代替了节日的鞭炮声。

大家正干着,钻头突然掉在水里去了。

曾经在部队当过侦察兵的杨国照和青年工人荆自强穿上了潜水服,到水下去侦察。

他们两人侦察发现,由于岩面倾斜,钻头滑到溶洞里面去了。

水上研究决定,用28厘米粗的钢丝绳往外拉,杨国照和荆自强又轮流潜到水下,把钢丝绳拴在钻头上。

大家一起用力,但是,由于钻头卡在了护筒上,根本拉不动。

大家商量后,决定实行水下切割。

水下的能见度为零,而且活动范围只有半米宽,护筒切割完了,如果水下翻砂或塌方,人就会被活埋在里面。

杨国照冒着生命危险,他又一次潜下水去,切割那卡住钻头的护筒。

流溪河下几十米的深处,闪动着切割发出的火花。被高温溶化的铁水,不时地落在杨国照的头上和手上。

第一次,杨国照把护筒切割下来一块,钻头没有被拉上来,第二次,又切割下一大块,但仍然没有拉上来;第三次,再切割下一块,钻头这才被拉了上来。

杨国照和荆自强共潜入水下18次。

像这样取渣桶、钻头被卡住的事,在这里是经常发生的,每处理一次,往往就得耽搁十天半月,这样下去,桥梁的建设就无法按期完成。

刘兴回工程师参加过南京长江大桥、济南黄河大桥的建设,从事过管桩下沉模型试验和钻机设计工作。他对现场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终于提出了一套新的操作方法,避免了钻头再被卡住的现象,使一根根冲孔桩穿过溶洞,跨越断层,牢牢地打进了坚硬的岩石中,从而一个个桥墩建设了起来。

抗洪抢险保护曲江武水大桥

1986年春节,衡广复线上的曲江大桥2号沉井,在岩层中下沉的时候发生了倾斜偏位。而2号墩是全桥的关键,如果不能在洪水到来之前处理好,那工期就会不得不拖后半年。

在这关键时刻,潜水处的孙德均、赵富凯、孙亚宝、荆自强、李庆华被上级派来了。

这次,他们通过水下侦察认为,必须对沉井进行水下爆破。

这里的水和流溪河里的水一样能见度很低,什么也看不见,做什么活都全凭感觉。

由于沉井是斜的,他们在里面无法站立,只得趴着打炮眼。一个炮眼要打下去20多厘米。

当时,河水冰冷冰冷的,但他们没过一会就浑身是汗了。为了抢时间,他们轮流下水,每天从早晨8时一直干到晚上。

大家的胳膊和手被震肿了,就连筷子也拿不住。而且由于一整天都在水下,晚上头直发昏,耳朵里也嗡嗡地叫。

但是,第二天他们仍然照样干。

经过大家18天的艰苦战斗,放了108炮,终于为沉井纠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武水大桥最后一个桥墩开始脱模,正准备架设桥梁的时候,负责该桥施工的三处一队突然接到一份特急通知:

乐昌地区将有特大山洪,预计今晚24时到达,届时武水河水位将上涨两米以上。

当时,48米的巨型龙门吊刚在工地安装定位,大批架桥材料正堆放在施工栈桥上。

桥工们面对险情,他们都发出口号说:

保护国家财产,保护大桥!

大家从四面八方涌向大桥,立即投入了抢险战斗。

但是仅仅几分钟之后,工地上就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200多名建桥工人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抢救国家财产。

那巨型的龙门吊,他们只用了两个小时便移离了;上千个沙袋,迅速地填积在河堤上;栈桥上的大批材料,也被他们转运一空。

24时左右,洪水向栈桥扑过来了,它比人们预计的更凶猛,一下子把栈桥上的一根根坚硬的钢架、钢轨扭曲了,河堤下用沙袋筑起的拦洪坝,也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河堤危在旦夕!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分队长谭振兴、王自力立即带头跳进了水里,说时迟,那时快,接着,丁早瑞、张民国等10多名工人也跟着跳了下去。他们手挽着手,在齐腰深的水里用身躯挡住了洪水的冲击。

岸上,职工们忙着装袋、扛包,全力以赴抢修河坝。

无数的沙袋投下去了,又筑起了一道坚硬的堤坝,经过数小时的战斗,险情排除了,大桥保住了,但是,不少抢险职工在工地上的房舍却被洪水冲走了。

1987年12月17日,武水桥架通了。1988年10月30日,曲江桥也架通了。

桥梁上列车飞驰而过,桥梁下河水滔滔日夜奔流。而建桥工人们又走上了新的工地。

争分夺秒抢建铁路铺轨工程

1986年仲夏,正在建设的衡广复线建设工地上,建设者们抢时间、争速度,在高出地面几米的路轨上紧张施工。

列车在铁路上轰隆隆地驶过,而下面,10多个工人全神贯注地把一个预制好的涵管顶进路基。

他们在车轮底下开挖涵洞,挖一点,就把涵管往路基顶进一点。

大家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

车轮底下抢速度。

修筑衡广铁路复线是在原有的铁路线上施工的。现有的衡广铁路线,运输相当繁忙,平均12分钟就有一列车通过,行车密度已经近乎饱和。

1986年,复线工程已经全面铺开,运输又不能减少,更不能停止,施工与运输的矛盾十分突出。

全线新老铁路互相穿插的有160多处,接通新老线路的拨接工程,是最紧张的工程。

6月25日4时,铁道部第五工程局四处经过实地演习后,1200名职工来到了工地上,做好了拨接前的准备工作。

6时40分,最后一列在旧线上行驶的火车呼啸而过,1200名职工如同听到了号令一样,他们冲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拨接。

有些人拧开了旧路轨的螺丝,有些人有节奏地拿起钢钎撬拨旧路轨,使它与新路轨相接。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紧张施工,这段复线提前30分钟接通。

大家望着一列又一列提前通过新复线区段的火车,心里感到高兴而激动。

大家都说:“提前拨通一分钟,仅在运输方面就可以增加一万元的收入,怎么能不和时间赛跑呢?”

现有的衡广铁路,有很多路段路轨是紧挨着山边的。修新线要把一些山头炸开搬掉,这样,就有不少的爆破点离路轨只有两米左右。

当时,每次爆破封锁线路只有5至20分钟的时间,建设者们必须尽快完成爆破任务。

五局四处助理工程师杨柏林被人们称为“控爆专家”,他与大家一起研究出维护路轨和行车安全的防护措施。

他们在山边打一排钢轨排架,防止爆破时大石滚到路轨上。

每次爆破,大家都事先组织好人力,训练好人员,利用封锁线路的短暂时间,迅速用旧轨木盖住现有铁路的钢轨,用竹排覆盖枕木,防止炸开的石头打坏铁路。

爆破过后,他们马上拆除防护物,让列车通过。

杨柏林这两年时间一直吃住在工地,他每到一个爆破点,都与有关设计人员一起根据不同的山体,不同的石质,制订出不同的控制爆破施工方案。

每次爆破之前,杨柏林都日夜进行精确计算,并亲自培训工人。

从1984年3月到1986年6月,这个工程处控制爆破1041次,但没有发生一次事故,没有一次危及行车安全。

而这两个中,杨柏林所计算的数据资料也足够装满两个大木箱了。

在控爆破施工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杨柏林家里电报接连打来了好几封:

家里危房急修,快回。

孩子生病,速归。

尽管家里催得很急,但杨柏林却都没有回去过。

1986年6月,家里又来了电报:

母亲病重,速回。

杨柏林的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是他最大的牵挂。

但这时,杨柏林正在兄弟工程处帮助培训工人,推广控爆经验。他只好回信给母亲说:“儿忠孝不能两全,儿负责的爆破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弄不好,就会耽误整个衡广复线工程……”

像杨柏林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五局四处六队300多名职工,仅3个月中,就有68人接到家里的电报,有的是妻子病重,有的是缺人插秧等,都是十分要急的事,但是,他们并没有一个人肯离开工地。

仅上半年,就完成投资额相当于1985年全年投资总额。

上半年全国进入广东省的货物量比上一年同其增长10%,广东运往全国的货物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

这时,大家都会想起工地上的一副大型标语:

劈山斩水,显英雄本色;

筑路架桥,展壮士豪情。

旱季攻势修建衡广连源段

1986年9月6日,铁道部第二工程局衡广复线指挥部在连源段现场召开誓师大会,动员全体参建职工大干120天,掀起“旱季攻势”施工高潮。

1985年底,衡广复线全线的桥涵、隧道、土方等主要工程量分别完成总量的一半左右,各参建单位所管辖的地段施工全面铺开,但唯有连源段仍然是一片空白,寸土未动。

连源段位于广东省境内,北起英德县的连江口,南至清远县的源潭,全长40多公里。但由于受到广东省地方重点工程飞来峡水库设计方案迟迟未定的影响,连源段连勘测设计工作也没有开始。

这样,就使这个既没有长大隧道,又没有特大桥涵的区段,竟然成为衡广复线建设总工期的重点区段和制约因素。

万里讲话后,衡广复线建设由“八年持久战”转为“三年决战”。但连源段却没有充足施工时间,因为还要扣除勘测设计、施工筹备、架线铺轨及提前工期等因素。这样算来,实际施工时间也就只有一年半左右。这还不包括气候等不利条件的干扰和影响。

时间紧,任务重,工程艰巨,无论是由谁来承担这段的施工,都必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奉命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大家看到,连源段的工程量在复线全线剩余工程问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全长不到复线总长十分之一的区段却占全线剩余工程量的三分之一!连源段中小隧道、桥梁、涵渠集中,在这40多公里的区段内,就有隧道10座,桥梁27座,涵渠121座,其延伸长度竟占全段总长的四分之一。

1986年9月6的誓师大会与众不同,没有热烈激昂的气氛,大家一个个冷峻、严肃,因为他们都清楚,全年时间已经过去三分之二,任务却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而主要工程实物指标却还没有一项超过5%。

指挥部领导说:

形势严峻,迫使我们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可以说,此次“旱季攻势”是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次战机,其成败关系到连源段能否顺利建成,关系到复线全线能否按期开通。

可是,偏偏在这关键时刻,作为施工主力队伍的五处处长却没能如期到场。为此,局领导和局复线建设指挥部断然作出决定:

就地免职!

这次会议的“斩将誓师“,在整个连源段工地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给二局全体职工激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因为大家都说:“凭心而论,五处处长在以往工作上一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而这次误期也并非因为个人的私事。但他错就错在缺乏一种紧迫的时间感。”

因此,大家现在头脑中只有一个概念:时间!

为了争取时间,在连江口电站施工中,站长彭国栋率领60余名职工硬是靠自己的一双手、一副肩,将120多根几百公斤重的水泥电杆和16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架设在群山之中,仅用了20天时间便把一个荒山坡变成了一座由6台发电机组组成的电站。

这样,就能及时发电,及时向工地供电。

在琶江口材料集散场、桥梁预制场、轨排作业场的“三场”施工中,机筑处五分队的司机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昼夜汗水不停。

中暑昏倒了,他们醒过来继续干,胯裆沤烂了,他们补一补接着干。就这样,数以几万、几十万吨计的土方在很短的时间里被他们用4只车轮子抢运一空。

在塘底坑大桥的施工中,五处十一队50多名职工凭着一腔拼劲,他们一个个钻进深达12米的狭窄桩孔里,一小时换一班,用铁锹和箩筐挖出难以数计的烂泥和石渣,仅用了83天的时间便建成了这座高23米、长达133米的双线铁路大桥。

在整个连源段施工中,二局8000余名职工夜以继日顽强奋战,接连创造了桥梁施工月成桥双千米、隧道施工月成洞300双米、涵渠施工年突破千横米和土方施工年突破350万方等一连串的新纪录。

120天大干过去了,他们按投资指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3.7%,建安价值超额完成年度的7.8%,路基土方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17%,桥梁成桥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19.9%,涵渠成涵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22%,隧道成洞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18.9%……

1988年4月,衡广复线连源段提前胜利迎接铺轨,他们终于夺取了“三年决战”的初战胜利。

紧张修建郴韶段电气化工程

1986年8月,电气化工程局二处投入了衡广铁路复线郴韶段,与五局电气化处一起,进行电气化建设的紧张施工。

在每天有29对列车运行的繁忙运营线上,他们利用行车间隙进行施工。在瑶山深处,武水河畔,多数为深岩层,在这种地质技术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要竖起数不清的铁塔、支柱。

当时作业车进不来,甚至连便道都没有,大家面对几十吨、成百吨的材料设备,就全凭着手提、人拉、肩扛来完成。

二处的广大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冲向了技术的、环境的、运输的、时间的难关,创造了一个个惊人的业绩。

他们征服艰难险阻,将数字通信、程控交换机、远动控制、无线列调等一套套、一台台从日本、西德、英国、瑞典等国外引的被称为“八国联军”的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

泄漏同轴电缆接续,这种要求高、技术难度大,每个接着原来大约都需要4个半小时,经过勤学苦练的电化工人的艰苦努力,只需3个半小时。全线379个这样的接头,他们都高质量地完成了。

他们在衡广线上每天列车运行的间隙,进行放导线的立体交叉施工,其难度之大和场景之险,绝不亚于演技高超的杂技演员的惊险表演。

一列火车从二股道呼啸而来。车站调度一声命令:

喂!喂!二股道电化放线完毕,开通二股道;作业车进入三道封闭三道!

10多分钟后,三股道放线完毕,作业车转入四股道,又一列火车从三股道疾驰而过。

这样,全副武装的电化工人们与飞奔的火车争速度,抢时间,他们在列车运行间隙飞跑在根根铁轨上,攀铁塔,下锚段,上螺帽,紧导线……

结束了紧张激烈的放线作业,他们便进入了高空调整作业,地上来往奔驰的列车上空,是电化工人作业的工地,他们脚踩银线走空中,卷体向上做吊悬,单臂抱杆拉出值。

当火车零担短途发货受阻的时候,二段一队的工人们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奖金租来车辆,把急需用料送到工地。

他们人拉肩扛,把成百吨的电缆牵进了大瑶山隧道,将47台通讯中继器手提身背送上山峰。

1986年8月郴韶段电气化上马,到1988年8月,由于先期工程以及材料设备的影响,只完成了总工程量的70%,而开通的日期就在眼前了,必须在后面两个多月里完成总工程量的30%。

面对这种情况,大家都表示:

为广东人民献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剥下三层皮,也要确保工期。

为了闯过“前松后紧”的难关,他们完全打破了常人的生活规律,白天不施工就夜里干,此处不能就另处干。

为此,大瑶山隧道给他们让出了三天的时间,二段一队工班长方永吉带领8名队员立即奔进洞里。

他们带上了三天的食粮,饿了就啃几口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凉开水。困了就裹着棉大衣在道床上歇一会,终于,他们战胜了潮湿和缺氧的艰苦环境,硬是在洞壁上打出总长度为450米的3000个洞眼。

当时,接触网的施工急等悬吊滑轮,早就从天津某厂定购了46箱货,但却迟迟发不出来,而前方已经告急。

材料员张喜来带着两个人火速赶往天津,他们租用汽车把货物运到了北京,当场把情况向47次列车长诚恳地解释了一番,终于破例把货物搬进了宿营车里,而他们3个人则挤在无座的车厢里煎熬了30多个小时,把滑轮及时运到了工地。

在电气化冲刺阶段的紧张施工中,他们有的母亲生病无法回家探望,有的妻子生产不能回家照料,他们思念着家里的亲人,但更牵挂着国家的事业。

轨道司机黄忠权1986年离家的时候,妻子正怀着孕,两年的紧张施工,使他没有办法抽出时间回家看望,女儿出世了,都会叫爸爸了,但还没有见到爸爸的面。有一次,黄忠权喝着酒,他竟然拿起一个包,抱在怀里喊着:“爸爸回来了,宝宝,爸爸回来了。”

1988年11月26日,衡广铁路复线电气化乐昌韶关段投入使用。

远动工程是引进日本日立公司的产品,也是我国铁路第一次使用的最新技术。

自7月7日以来,经过铁道部电化局二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安全、优质地安装、调试完了所有软硬件设备。

经日方专家测试,各项技术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

打通中国最长的大瑶山隧道

1987年5月6日,世界10大隧道之一、中国最长的隧道衡广铁路复线大瑶山隧道贯通。

大瑶山隧道在广东省境内南岭山脉南端的大瑶山区,在崇山峻岭中,这条隧道长14.29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双线电气化隧道。

1982年4月底,衡广铁路复线重点工程大瑶山隧道,已开挖双线1400米,其中成洞800米。

施工中的最大难题是地质结构复杂,岩石风化严重,断层众多,涌水量大。

建设者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掘进,征服了地质断层。

为了科学地组织这一巨大工程的施工,担负施工任务的隧道工程局根据这座隧道三个斜井、一个竖井和进、出口共6个工区的总体情况,部署了两个工程处的施工力量。

从1982年1月,隧道工程局机关的80%以上的干部从河南洛阳迁到了广东乐昌,就地指挥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在第四勘测设计院和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施工队伍已经达到3500多人,修建了施工便道66公里,架设高压电线86公里,通信线路70公里。

3个斜井、一个竖井和进、出口相继全部开工。

大瑶山隧道是按新奥法原理指导设计与施工的。新奥法指的是在软弱岩层中修建隧道时,开挖后立即喷射水泥混凝土作为临时支撑,必要时加锚杆以稳定围岩,然后再进行衬砌的施工方法。

新奥法是在利用围岩本身所具有的承载效能的前提下,采用毫秒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进行全断面开挖施工,并以形成复合式内外两层衬砌来修建隧道的洞身,即以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支撑等为外层支护形式,称为初次柔性支护,系在洞身开挖之后必须立即进行的支护工作。

因为蕴藏在山体中的地应力由于开挖成洞而产生再分配,隧道空间靠空洞效应而得以保持稳定。

也就是说,承载地应力的主要是围岩体本身,而采用初次喷锚柔性支护的作用,是使围岩体自身的承载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次衬砌主要是起安全储备和装饰美化作用。

1982年6月25日,我国第一台四臂液压台车开进大瑶山隧道工地。

台车进洞初期,每月成洞约为八九十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隧道建设者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到1984年头七个月平均月成洞近130米。6月,三处一队还创造了成洞201米的高产纪录。

另外,隧道建设者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之后,然后根据这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和提高,因此,他们的深孔爆破率达到95%左右。

一位外国土木专家表示:

我很敬服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这项工程中表现出的认真和顽强精神,如将大瑶山隧道的施工经验整理出来,这些经验所创造的价值将无法估量。

大瑶山隧道勘测设计和施工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是中国隧道建设技术的一次飞跃,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是铁路隧道技术进步的里程碑。

1986年8月8日,大瑶山隧道已经进入施工的关键阶段,目前只剩下不到1000米了,建设者正在全力奋战,力争早日打通这条我国最长的双线隧道。

最后一段隧道位于地质情况十分复杂的9号断层。这里岩石破碎,涌水量大,是整个大瑶山隧道施工中最大的障碍。

施工中,顶部涌水如注,间有阵发性涌泥,掌子面下部积水成河,滚滚流动。

一些外国专家前往考察后认为,这样险恶的地质条件在世界隧道施工史上也是少见的。

为了顺利通过9号断层,铁道部在组织几十名专家献计献策的基础上,大家反复研究,制定了攻关方案。

大家正在加紧开挖迂回导坑,进行超前水平钻探,进一步探明9号断层的水文和地质情况,准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打好大瑶山隧道施工的最后一仗。

1986年7月1日,担负隧道出口端一侧施工任务的第三工程处调兵遣将,迅速组成了一支130人的平导突击队,文家林作突击队队长。

平行导坑施工要抢时间,争速度,风钻工常常冒着涌水打炮眼,下来后全身汗水往外直流。

放炮之后,突击队员就冲到掌子面,打开高压风,手握风管排烟,驱使炮烟尽快扩散,争取提前出碴。

发生塌方时,他们拿起草袋,扛着木料,冒着生命危险,以最快的速度控制塌方。

大家只有一个信念:

早日挖开平行导坑,为正洞施工探明地质情况。

工程师张育英刚刚在大瑶山工地度过66岁生日,他就奉命来到平导突击队当技术顾问,加速平导的施工进度。

大家看着张育英一天天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张育英却笑着说:“我的身子挺硬朗,你们别担心。”

张育英及时总结了施工的经验教训,迅速调整了施工方案,使工效提高了一倍以上。

一天深夜2时,掌子面又发生了塌方。张育英一听就一下从床上爬起来,翻资料,查书本,反复研究、分析、比较,一直到天亮才想出解决的方案。于是,他立即下到坑道里,亲自指挥工人们操作,直到把塌方控制住,张育英松了一口气。

平行导坑在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地质情况也越来越坏,后来,导坑里四面涌水,每天涌水最多的时候达到3万多吨,而且很大,碱性也重,整个导坑变成了一条河,出渣的电瓶车成了电瓶船,只好在水里运行。

突击队员们穿上雨衣仍然被冻得直打哆嗦,领导们为他们送去了酒,让他们喝几口酒再干。

就这样,前后经过7个月时间,平行导坑终于挖通了。

1986年9月11日,上午8时30分,大瑶山隧道出口端正式进入9号断层边缘设计里程,出口端的施工重点已经转移到迂回导坑的开挖工作上。

8月15日,正洞曾出现了自开工以来最大的一次塌方,致使工程进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加速施工进度,使正洞早日顺利到达9号断层设计里程,负责施工的三处一队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处理塌方,大家仅用了16天时间便恢复了正常施工,继续向9号断层掘进。

8月的一个星期天,年过半百的隧道局指挥部指挥长吴鸣冈驱车赶到现场,他看到工人们冒水作业的艰难情景,就决心要把工作面涌水的情况摸清楚。

吴鸣冈说:“我上去看看。”说着就除掉了外衣。

在场干部和工人再三劝阻:“吴大帅,太危险了,您不能上。”他们一直称呼吴鸣冈为“吴大帅”。

吴鸣冈坚决地说:“没有事的。你们不是天天这样干吗?你们能做到的,我‘吴大帅’更应该做到!”

一队教导员李兴荣见吴鸣冈态度坚决,便抢先走在前头陪他上去。

吴鸣冈在腰间利索地系了根绳子,踩着塌方后还来不及清理的乱石堆,爬上了拱架,钻入进人孔,奋力向上攀登。

水还在不断地喷涌,吴鸣冈连眼睛也睁不开,每前进一步,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气。

吴鸣冈在塌体里仔细地察看了涌水的情况,等他吃力地从洞内爬下来的时候,嘴唇已经冻得发紫了,但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治理涌水的好方案。

9月22日,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和副省长杨德元带领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负责人,深入到大瑶山隧道工地,具体帮助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叶选平和杨德元向在隧道出口端负责施工的三处干部、技术人员了解关于9号断层的施工情况。

随后,叶选平等头戴防护帽,身披风衣,脚穿长统水鞋,从出口端进入隧道,细心查看岩层、水质、拱顶和通风设施等,他们不时停下来向值班的工人握手问好。

叶选平在与干部、工人的交谈中,听负责施工的三处领导反映,开挖隧道的机械设备需要维修,急需一批进口配件,但是手中缺少外汇。叶选平说:“尽管今年省里的外汇指标已经用完,但还是要破例拨一笔调剂外汇指标,给隧道解决燃眉之急。”

另外有人反映,一批老工人退休及其子女的就业问题急待解决,有一些符合政策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家属“农转非”问题仍需继续解决。叶选平说:“这两个问题由杨德元副省长出头,请你们和省的计划、劳动、公安部门协商研究解决。”

杨德元接口说:“叶省长开了口,我就来做‘红娘’,请你们和有关部门抓紧派人到广州,一起专题研究,逐个妥善解决。”

杨德元并立即开了介绍信,乐昌县汤县长也表示要逐步解决“农转非”问题。

11月21日,大瑶山隧道工程已经贯通14公里,只剩下了一点零头还没有贯通。

工程人员说:“但剩下的这点也是场恶仗,因为最后所要穿越的正是9号断层。”

隧道局有关负责人说:“9号断层是广东省乐昌县境内九峰山大断裂带的主断裂部分,约有400米长。根据地质勘探预报,这条断层地质复杂,是全隧道施工最艰难的地段。”

有关部门为此成了由42名科技人员组成的9号断层技术攻关小组,并开挖一条550米长的平行迂回导坑,以探明地质情况和减轻正洞的水压。

这些专家们尽管已经头发斑白,有的还有病在身,但他们都不讲究工作生活条件。

负责指导支护衬砌的工程师张家识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他用绳子把腰一系,就跟着工人们上班去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每天挖一个工作面,张家识都要先上去和工人们一起研究对策。

为了解决当今世界上还没有方法解决的“软弱围岩大断面通过”问题,张家识经过研究之后,便建议采用钢拱加管棚、加强喷锚支护的办法。

为了让工人们懂得施工技术要点,张家识除了一个班一个班地仔细讲解之外,他还把施工要领编成了一首顺口溜:

管超前,少扰动,早喷锚,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

即使是这样,张家识还是不放心,因为采用管棚法要架设钢拱,绝对不能架歪了,根基不牢,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便随着工人们一个个地架设,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毫不客气地要求返工重架。

就这样,“软弱围岩大断面通过”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

进入9号断层施工,工人们斗涌水,战塌方,干部和领导处处都同他们在一起。

在与9号断层搏斗的日日夜夜里,不论是指挥长,还是工程队的分队长,哪里有危险,他们就会在哪里出现。

为了治理涌水,分队长杨开礼带病仍然坚持工作。整整一个星期,他的声音都嘶哑了。

二队长周道中为了带领工人战胜施工中遇到的板结土层,常常一天要上两个班,人太累,手也被震麻了,周道中有时吃饭的时候,连碗筷也拿不稳。

1987年3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丁关根陪同下来到大瑶山,他看到工人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英勇奋战的情景,就问道:“你们靠什么?”

隧道工程局的人都回答:“我们靠献身精神。”

李鹏说:“你们讲的献身精神非常重要。”

1987年5月6日,万里按动爆破电钮,随着一声胜利的炮响,大瑶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整个工地吹呼雀跃,鼓掌声和吹呼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大瑶山区。

万里出席了大瑶山隧道贯通的庆祝大会,他说:

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感谢你们,祝贺你们在祖国铁道建设中取得了又一次重大胜利。

大瑶山隧道,我已来过两次,这是第三次,深有感受。

第一,我赞扬铁路职工顽强拼搏、严守纪律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毛主席倡导的愚公移山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像大瑶山隧道这样的艰巨工程,如果没有不怕苦、不怕死,为了祖国人民、为了子孙后代而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你们为铁路建设转战东西南北,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革命精神。为了我们远大理想和祖国四化建设的宏伟事业,全国人民都要学习这种革命精神,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革命精神。

第二,有了远大理想,有了不怕苦、不怕死、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还要依靠科学,依靠技术进步。革命精神可以战胜困难,创造奇迹,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就更成为无敌的力量。大瑶山隧道建设过程中,依靠群众智慧,运用已有的经验,并在技术上有所创新,采用了新工艺和新的技术设备,解决了工程上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我们搞改革、开放,就是要认真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并不断学习现代新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在这里,对外国朋友给予的各种技术帮助,我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第三,大瑶山隧道的贯通,树立了铁路与地方团结协作的模范,特别令人满意。这次工程的胜利完成,同广东省、湖南省以及衡广复线沿线各地、县的党政部门及各村的村民的大力支持分不开。铁路施工和运输的团结协作搞得很好。在施工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运输量有增无减,做到施工、运输两不误。如果没有这样高度的团结协作,隧道贯通就不会这么快。团结协作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只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最好地体现出来。既体现了党的领导,又体现了人民顾全大局。在今后的建设中,要继续加以发扬,进一步搞好团结协作。

第四,搞基本建设首先要正确决策。加快衡广复线建设的决策是正确的,是科学的。决策之后,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使建设项目早使用、早投产,多争取一天,就能早一天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再一次向同志们表示感谢。

同日,国务院、国家计委、铁道部、日本国铁道大臣等为大瑶山隧道贯通发来贺电。

国务院的贺电中说:

大瑶山双线铁路隧道全程贯通,是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的重大成果,对于加快衡广铁路复线建设,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促进华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向参加大瑶山隧道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广大隧道建设者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录,胜利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铁道部在贺电中说:

值此,特向战斗在隧道建设第一线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向参加隧道施工、设计、科研、建设的所有单位,向为隧道建设作出贡献的所有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广大建设者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不怕苦,不怕累,风餐露宿,艰苦创业。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严肃的科学态度,战塌方、治涌水、锐意进取,顽强拼搏,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地贯通了全长14.295公里的大瑶山隧道,在我国铁路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就在同一天,《人民铁道》发表了孙永福写的文章《宏伟的工程,光辉的篇章》,称赞大瑶山隧道的胜利贯通,阐述其伟大的意义。

孙永福说:

位于粤北瑶山山区的大瑶山隧道,经过5年多的艰苦奋战,大瑶山隧道已经胜利贯通了。广大隧道建设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写出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贯通大瑶山隧道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我国不能修建1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的历史,使我国铁路隧道建设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大瑶山隧道的建设方案,充分表现了广大勘测设计人员勇于向长大隧道进军的开拓精神。

大瑶山隧道建设,基本实现了安全、优质、低耗、高效的要求。

大瑶山隧道的贯通,是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现代化的一个新起点。目前,交通运输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突出薄弱环节,发展隧道事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我们要发扬大瑶山隧道建设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学习、应用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振兴中华的长征路上,穿越更多的崇山峻岭和江河湖海,修建更多的都市地下铁道和其他地下工程,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大瑶山隧道双线全部铺通

1987年5月6日,在参加了大瑶山隧道贯通庆祝会之后,衡广铁路复线建设领导小组在乐昌返回广州的列车上举行了第三次会议。

会议由铁道部部长丁关根主持,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广东省副省长匡吉、湖南省副省长俞海潮、国家计委重点二局局长丁俊彦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铁道部衡广复线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关于衡广复线建设情况的汇报。

之后,与会人员就大瑶山隧道胜利贯通、国务院贺电和万里在大瑶山贯通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认为,国务院贺电和万里的讲话,是对衡广复线全体建设者和人民群众的极大鼓舞,是加快复线建设的有力动员,一定要在全线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保证质量,保证安全,提前建成衡广复线。

领导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当前衡广复线建设形势很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湖南、广东两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建设者们的日夜奋战,共同努力,全线从1986年起已经形成了施工的高潮,开通了18个区段90.7公里复线,直接扩大了运营能力。

大家还认为,1987年前4个月完成计划也很好,与会小组成员充分肯定了复线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铁道部衡广复线建设指挥部去年的工作表示满意,并同意他们对今年全线工作作出的安排。

会议对需要湖南、广东两省和铁路部门解决的有关征地、拆迁等方面的较大问题,经过协商、讨论,很快取得一致意见,顺利予以解决。

会议指出:

复线沿线各级政府和支铁部门的同志,为复线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工程进度的需要。

会议批准了铁道部衡广复线建设指挥部的建议,对湖南、广东两省在复线建设中作出显著贡献的12名人员,授予“开路先锋”奖章。

会议强调:

今后衡广复线建设任务仍然很艰巨,各单位必须严格要求,确保施工安全和运输安全,努力开展创优活动,确保1988年全线胜利开通,并力争提前。

丁关根在会上讲了话,他说:

万里同志对衡广复线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整个铁路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全路要传达、学习。

复线建设各单位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严格控制工程概算,对设计要进行认真复查,精打细算,节约投资,节约用地,降低造价。

全路各单位都为“南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三大重点工程做贡献,不准敲竹杠。

复线施工今年由区间转到站上,衡广运输与施工的配合问题是今年衡广复线能不能打胜的关键问题,要把施工重点纳入运输计划。运输要对施工需要给予保证,施工部门要十分珍惜“天窗”时间,事先做好准备,充分加以利用。

团结协作是衡广复线建设很重要的一条经验,运输、施工一定要配合好。

衡广复线要出成果,出人才,认真总结经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基建领导部门,要继续发扬“顽强拼搏,依靠科学,团结协作,创新开拓”的衡广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工作岗位上去,大力宣传复线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事迹,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拿。

12月1日,举世瞩目的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进口端,一辆铺轨机在鞭炮声中缓缓地抵达洞口。至此,大瑶山隧道施工已经进入最后铺轨阶段。

大瑶山隧道自5月6日全程贯通以后,半年来,隧道建设者们又经历了重重难关,于11月25日完成了隧道拱部衬砌和边墙衬砌。

担负大瑶山隧道铺轨任务的铁五局职工,他们提前铺轨到大瑶山洞口,并在罗家渡建好铺轨作业场。自制成功双向龙门吊铺轨机,进行了拼装轨整板的攻关,生产了12.6公里轨排,保证了大瑶山隧道铺轨的需要。

12月26日21时40分,随着一声长笛,第一列列车在鞭炮声中缓缓地驶出大瑶山隧道。

铁五局新运处铺轨队的全体职工,自12月1日开始铺轨以来,他们先后创造了日均铺轨1.243公里的衡广复线铺轨最好成绩和日铺轨1.8公里的国内铺架宽轨枕板的最高纪录。

至此,大瑶山隧道铺轨工作已经全部顺利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5天。

10月初,大瑶山隧道主体工程竣工后,洞内绝大部分地段基本达到了电气化列车通过时所必需的防水干燥标准,只有隧道内距出口端7.8公里的9号断层下盘处约40米长地段涌水不断。涌水量每昼夜达3000吨,造成部分混凝土路基地面断裂、上拱移位,迫使原定全线双通日期不得不延迟。

1987年10月18日,大瑶山隧道9号断层再次突发涌水。

10月下旬,孙永福又率领第四设计院、隧道局、广州局等各路治水专家,奔赴现场,对大瑶山隧道治水过程再次进行论证。

专家们认为:该涌水地段,通过长期压浆,水的通道一般已经堵死了,9号断层内部的水流已经被压缩集中在约5米长范围内。如果继续采取以堵为主的方案,其涌水点可能引向9号断层中部的断层泥带和9号断层转岩衬砌好的较薄地段。

为根治这一潜在危害,专家们吸取国外长大隧道治水经验,因地制宜,确定了“排堵结合,综合治理”的方案,在边墙底部埋管引水,经中心水沟排出,从而减轻了山体内部水流对隧道的压力。

1988年1月7日下午,衡广铁路复线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丁关根、孙永福、匡吉、俞海潮、丁俊彦出席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充分肯定了衡广复线建设1986年的首战告捷,1987年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成绩。同时,提出了1988年夺取衡广铁路复线建设全胜和提前建成开通的要求等。

8月4日,大瑶山隧道双线全部铺通。

11月6日,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整个治水任务。

五局新运处进行积极的配合,在8日,治水处就重新铺好了钢轨,准备迎接火车即将穿越大瑶山长隧道的伟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