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取得突破
我完全投入这一工作,但这确实是非常痛苦的经历。——索罗斯
回归金融市场
索罗斯花了3年的时间研究哲学问题,他怀着浓厚的兴趣和勃勃的雄心,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这种认识对历史过程的影响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一番思考。
按照他的初衷,他本想重新构造人类的知识体系,给人类的认识指出一个新的方向。可是,经过了3年的冥思苦想,他也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却无法对这些结论进行逻辑论证,也没有搞出几篇有影响的论文。最后,他甚至连自己对以前写过的东西都弄不清是什么意思了。
这时,他似乎知道了哲学探索的艰难。看来,哲学的探索并不比金融炒作容易。
了解到这里之后,索罗斯便暂时放下了哲学,重新回到了金融市场。
为了解美国的证券市场,索罗斯创造了新的实验形式。
1966年,钻研哲学没有什么收获的索罗斯,重新把兴趣转移到了金融业。到这时,他从欧洲来到美国已经整整10年了,在这10年中,除了在提特海姆公司搞欧洲工业公司和金融公司的分析中小有成绩外,可以说,他没干成什么像样的事业。
特别是受肯尼迪境外投资税政策的打击以后,他长期沉思于哲学之中,把工作不再当作事业,而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后,他在金融领域更没有什么作为。
当索罗斯重操旧业时,肯尼迪早已化作灰烬,美国的投资业和证券市场,正出现新的生机。
而这时,索罗斯才觉得,他搞哲学和著书立说,纯粹是浪费时间,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虽然到美国已经10年,而且一直靠金融工作谋生,竟然对美国的证券市场知之甚少,于是,他下决心深入证券业,掌握美国证券市场的情况,探索其中的奥秘。
当索罗斯下决心研究美国证券市场后,他并不是找很多的有关书籍来读,这个热心思考胜于读书的人,有他自己独到的学习方式。他似乎已经认识到,读多少书,也不如实际操作一下,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
于是,索罗斯创造出了一个别人很难想到的“自我教育”方式。他利用公司的10万元钱,开设了一个投资模拟账户。
他把这些资金分成16份,将其中的一两份投入索罗斯认为效益好的股票中;而把其他的份额投入到相应的股票当中去。投入之后,进行追踪。对于追踪的结果,每个月写出一份分析报告,尽量找出该种股票发展良好的原因。
在这些分析报告中,索罗斯以实际材料为依据,以哲学思维进行推理和判断,并通过归纳得出简短的结论。在分析比较中,他掌握了各个股份的绩效情况。
经过几个月的追踪研究,索罗斯不仅掌握了美国的证券知识,还对投资美国的证券业有了实际的经验。
这时,索罗斯认为自己的经验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于是,索罗斯就用实际的运作来检验自己的认识正确与否。
在追踪投资绩效的过程中,索罗斯发现卡车货运股比较有前途,绩效比较好,于是,就把模拟账户中16个份额中的4个投入到了货运股上。结果,获得了良好的回报。这个实验说明索罗斯创造的投资模拟是成功的。
通过搞投资模拟实验,索罗斯得到了真正的证券知识,掌握了证券投资的基本规律,把握住了深层的东西。于是,他在模拟账户的基础上,建议公司按照他分析的情况进行投资。
就这样,索罗斯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始了他的真正的投资活动。
从索罗斯学习美国证券市场的例子中不难看出,他探索市场的步子迈得很扎实。
首先是模拟设计完善,想得很全面,用有限的资金,达到了尽可能宽的布局;其次,他的模拟投资活动,走得很稳,完全看不出冒险的迹象;再次,在绩效配置上,他把资金的有效搭配,设计得尽可能合理;最后,在投入资金的扩大上,他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法,使投资风险降到了最小的限度。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索罗斯的思路非常清晰,逻辑性非常强。对于一个搞金融工作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不可能设计出这样有逻辑性的投资网络来。
此外,在这个投资模拟中,贯穿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哲学思想,那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美国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信条,不过这个信条不是索罗斯创造出来的,而是哲学家杜威提出的。
索罗斯在他的实验过程中,不仅遵循了杜威的信条,而且遵循了杜威的哲学思想。在杜威看来,思想、概念、理论都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它们没有什么真理和谬误、真与假之分,而只有适用与不适用、经济还是浪费、有效还是无效之别。
索罗斯在他的绩效实验中,完全遵循了这些哲学思想。看来索罗斯经过几年的哲学探讨,虽然没有创造出自己的东西,但却学到了不少杜威的东西。而且,他尽管在哲学的研究中写不出多少有真实价值的东西来,可是,在股市的分析中,却是得心应手,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有价值的东西。
在套头交易中,索罗斯给公司和客户赚了不少钱,而他自己却获得了一些经验。
索罗斯在设置虚拟账户进行投资实验的学习过程中,看出了各投资股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不平衡,正是投资利润的差异。
任何金融投资,都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既然不同的股份存在着明显的利润差异,那么,任何投资者都会很自然地把资金投向利润最大的股份。
索罗斯在实验中看出了股市投资的门道,于是,他在模拟训练的基础上,开始了一种他过去没干过的投机活动,这就是,套头交易。
这种交易以前也有人发现过,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一个叫琼斯的新闻记者在追踪股市变化的时候,发现到一个重要的现象,他注意到,一个投资机构的基金,有些部分运作得非常好,而另一些却很差。
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模拟,在股市看涨的形势下,一个投资者会增大原有的80%的资产投入,同时,缩小其余的20%的投入;相反,在股市下跌时,投资者会缩减其80%的投资,只对其余的20%进行投入。这样,他在股市的涨跌中,就有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这种投资形势尽管合理,但由于金融市场不很活跃,所以,这种套头生意,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行,它在很长的时间内,仅仅局限在了股票和证券业务中。
索罗斯在自己的实验中,发现了金融投资的收益差别。于是,自发地触摸到了客观存在的发财机会。于是,他搞起了套头交易。
由于索罗斯的才能,他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公司和客户的信任。他们愿意听从索罗斯的意见,把钱投到索罗斯指引的方向。
索罗斯在经营过程中,显示出了高人一筹的才能,他既有眼光,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全局的变化,又很细致,每一笔投资,都把客户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由于这些条件,再加上当时美国证券和金融市场的走势良好。所以,索罗斯做得非常顺利,给公司和客户赚了不少钱,而他自己也有所得,那就是搞套头交易的经验。
索罗斯觉得有些不平衡,于是,他开始考虑怎么办,因为他不富裕,他也需要钱。
就在索罗斯做套头交易得心应手的时期,他父亲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父亲治病、母亲的生活都需要钱。这些负担应该由做儿子的承担一部分,可是,索罗斯除了工资之外,没有多少额外的收入。
索罗斯的父母的生活状况不时出现窘况,这使索罗斯不能不想起他少年的经历和在伦敦的漂泊岁月。
没钱的日子太难过啦!在布达佩斯时,由于父亲过早地把家产折腾光了,以致造成了家庭生活的困难,因此,他们的生活不得不节衣缩食,即使如此,在迫不得已时,他还得去借债。
借债那滋味,索罗斯在少年时期就尝到过,是很不好受的,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而到了英国,索罗斯孑然一身,由于没钱而遭到亲友拒绝的经历,申请救济而被犹太人救济委员会呵斥的感受,索罗斯更是不会忘记的。
到索罗斯考虑设计基金会之前,索罗斯只受过穷,还从来没富过。所以,他对穷困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
怎样才能摆脱贫困?也许索罗斯想得不多,但在他困难的时候,他曾发过誓:“我生来一贫如洗,但决不能死时仍旧贫困潦倒。”
索罗斯会不会穷死,这还很难说,然而,眼前他父亲就要在穷困中度完余生了。苦难的经历、贫穷的折磨、生活的重负等等,都向索罗斯提出了—个共同的要求,这就是“钱”。
在物质社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然而,索罗斯在生活实际中却体察到了这个道理。现实问题和自身的条件,促使索罗斯去开创自己的投机事业。
索罗斯耐不住贫穷的折磨和利益的诱惑,他在现实面前不得不考虑,在为公司和客户赚钱的同时,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赚一点钱呢?
于是,他考虑到,何不在为公司和客户进行交易的同时,也给自己搞一点金融交易?可是,搞金融交易是需要钱的,不管是自己的钱,还是别人的钱,作为操作者,手里必须有可供使用的资金,资金是运作的工具。
然而,索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依然很穷,几乎没有什么个人资产。怎么办?他发挥自己的天才,没有“工具”就自己制造工具。在1966年,他说动一些客户,把资金拿出来进行投资。为此,他设立了—个小型的投资基金会,叫作“双鹰基金”。经过一年的运作,索罗斯取得了进一步的经验。
这时,索罗斯已经成熟多了,因此,相信他的人也多了,这一次,他得到了400万美元的本金。他用这些资金,开始了一面为公司工作,一面为他的基金工作的套头交易。
如果说索罗斯原来设立的10万美元的投资模拟账户,是一个学习活动的话,那么现在,他设立了400万美元的基金,则是小型的实际运作。
这时的索罗斯,思想已经很深刻了,出于对哲学的长期追求,使他具有华尔街的一般金融家所没有的智慧。
一般的金融家,也许技术水准很高,业务知识丰富,操作技能很强,但未必有深刻的思想。而索罗斯在金融知识方面并不见长,他甚至对复杂的数字不感兴趣,可是,他却对金融市场的形势了如指掌,能把握金融走势,资金流向,还对股市和投资方向有很强的预见性。
索罗斯还有一个明显的长处,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实际行动中,他总是设法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套头交易中,他知道自己对美国证券业的情况不如对欧洲市场那样熟悉,因此,即使在设立模拟账户获得成功之后,他还是探索着往前走,而不是孤注一掷的赌博。在这些思想的作用下,索罗斯小心谨慎地操纵着他的基金。
重新回到金融市场的索罗斯,现在已经把金融投机当成事业去干了,他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在哲学上,不可能成为波普尔那样的大师,而且,玩金融游戏,远比研究枯燥的哲学问题有意思。
哲学充其量能给人一点启发,能打动人的心,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金融投机则不然,它能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刺激。
在投资或投机过程中,投出去的是资金。如果赔了,会使人痛心疾首,痛哭流涕,甚至会想着去死;相反,如果投资赚了,就会使人欢呼雀跃,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样的刺激是活生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对一般人来说,搞金融投机,远比研究哲学更具有吸引力。
根据索罗斯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如果说他的这些条件,想做一个哲学家还远远不够的话,那么,要做一个金融家或股市投机家,还是绰绰有余的。
索罗斯思维敏捷,接受能力极强。当他需要学习某一行业的业务知识时,能够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就把情况搞清楚,如果需要了解某个公司的情况,他可能在几个或几十个小时内就对它的情况了如指掌。
同时,哲学的思维,使索罗斯具备了一般人所没有的宏观把握金融市场的能力和潜在的预见能力。
有了这些能力,索罗斯能够根据甲地发生的情况,预见到可能在乙地引起的连锁反应,再根据这种相互关联的变化,准确地判断出股市和金融市场即将发生的情况。由于有了这些预见,使他既能早他人一步把握投资机会,又能干出一些别人不理解,但事后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行动。
他的同事曾经用敬佩的语言评价索罗斯,说:“他能够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事物与投资的关系。”
“他和别的金融家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人。”
“在宏观问题上,他是一个最优秀的投资家。”
在金融领域中,索罗斯无疑是个很聪明的人,尽管聪明,但他从不耍小聪明,而是扎扎实实地学习和工作,为了搞清一个公司的情况,他可以长期进行追踪。为了分析准确,索罗斯可能连续10多个小时地工作。
索罗斯善于文字表达,他常常用最简单的文字,写明深刻的问题。而这些语句又常常使他的同事琢磨很长时间才能看懂。在华尔街的金融圈子里,即使在索罗斯没有赚到大钱时,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认为他有明显的与人不同之处。
这些特点,其实就是个人才华的表现。
索罗斯不仅仅是有很强的预见性,这使得他能够准确把握投资时机,行动果断干脆,毫不犹豫。
正当索罗斯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金融事业和他的基金时,也正是美国的证券业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候,索罗斯的投资理论也逐渐成熟,他在实验中创造了自己的投资理论,又在实践中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完善。
有了理论就应该用它来指导实践,当索罗斯用他的理论指导投资活动时,他得出的结论是,股市的上涨或下跌,只要运作得好,都可以赚到钱。
20世纪60年代末,索罗斯把他的理论用于分析房地产信托投资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前景,他认为,房地产信托业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会有一个急速上升后转为衰落的过程。
索罗斯认为这个周期可能是3年。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它会出现由暴涨转为下跌,最后导致破产。3年后,果真证明了索罗斯的预见。
而索罗斯不仅仅是预见,而是在预见中进行投资。他能够准确把握时机,行为果断利落,该出手时毫不犹豫,果断下注。
在房地产业刚刚呈现发展机会,但其股票价值还较低的时候,他不顾别人的反对和不理解,大量买进。相反,正当房地产信托股份上涨很火爆的时候,他又突然把它的股票全部抛空。
这个回合,使索罗斯在这家房地产信托公司股票价值涨落过程中,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利润。
从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的证券业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世界的金融市场也变得异常活跃起来,索罗斯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并获得了投资和投机的经验。
当索罗斯设立自己的投资基金时,他正在安贺·柯莱公司任职。在公司,他的职责是为客户推荐股票和为公司进行交易。他把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用于投资实践,这些理论和分析成果,既为公司使用,也用于自己的投资过程。
客户做的可能是自有资金,而索罗斯的基金则是在拥有一定资金的基础上,既可以多做,也可以卖空,这样,假如资金数额相同,索罗斯就可以做出3倍于一般客户的生意。
索罗斯的投资活动,在其理论的指导下,越来越得心应手。他对市场认识清楚,对形势把握准确。他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投机者,因此,总是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预见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这些趋势给一些公司业务带来的直接影响。
在这种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索罗斯敢于把自己的资金和掌握的股票以及债券,及时地抛空或买进。
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末,当高科技公司刚刚兴起的时候,他就看准了它的发展前途,于是,对于其中发展前景看好的公司的股票大量买进。不久,随着人们对新科技发展趋势认识的理想化,于是,出现了认购高科技公司股票的狂潮,特别是一些证券经营者,就像赌博一样地把全部资金都投入到了高科技公司。
其实,当时的高科技利润还远远不像这些投资者想象的那么高,这些本来很有前途的公司,在一些金融投机者的哄抬之下,出现了股票认购风潮,由此带来了利润的膨胀。
而早这些人一步的索罗斯,已经在较低的价位上购入了它们的股票,而认购狂潮到来的时候,索罗斯预计到,随着人们对这些公司利润实际增长率的认识,原来过高的期望值肯定会破灭,因此,必然会出现抛售狂潮:到那时,这些公司的股票将会下跌。
于是,在别人疯狂认购这些股票的时候,索罗斯却一反常态,把手中的股票抛空。他得到了相当可观的利润。
而其他投资者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都被狂涨的形势弄昏了头脑,死死抓住手中的股票不放,总想着还有更高的价位。但是等在后面的不是更高的价位,而是深深的陷阱。
随着狂潮的冷却和人们对高科技公司利润表现出来的失望情绪渐浓,果然出现了抛售高科技公司股票的风潮。那些等待高价位的股票持有者,一夜之间就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
索罗斯赚了,而大量的投机者和投资者却赔惨了。
那种只听索罗斯买进的建议,而不听其抛出的建议者,如果一旦被套牢或赔钱,毫无疑问地会迁怒于索罗斯。可是,索罗斯对此又有什么办法呢?
索罗斯在操作他的资金的过程中,由于有理论作指导,尽管其中有赔有赚,但赚的总是大于亏的。盈利效果非常明显。他的投资绩效达到了其他的资金运作所无法比拟的程度。
而公司和一般的客户不具备索罗斯的素质和条件。因此,不可能获得索罗斯那样的绩效。于是,就出现了利益差别。
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只有索罗斯能够说清楚。或许是他告诉别人的并不是他认识的全部,或许是别人对于他的意图掌握不准,或许是索罗斯利用了一些人来为其造势,他自己从中赚钱。
人们在利益问题上最容易发生矛盾。随着索罗斯的“双鹰”基金盈利的增加,公司内部,以及客户们对他的意见也就越来越大,而且索罗斯的“双鹰”基金内部也出现了意见分歧。
值得说明的是,索罗斯在公司任职,一方面给公司干,另一方面给自己的基金会干,并不违反公司的任何原则,这在当时的制度下也是允许的。如果不出现利润的不平衡,或者是索罗斯的基金会赔了,而公司赚了,也不会有来自基金会以外的那么多意见。
索罗斯在给客户提出建议和促使本公司投资时,其意见和方案在内部是透明的。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股票的购入活动中,也是按公司的规定办事的。应该说在工作中找不出索罗斯的什么问题。
然而,他的基金赚的钱多了,其他人就开始不满意了,不满意就会有意见,有意见必然产生越来越明显的矛盾。
索罗斯是经历过复杂世面的人,他并不怕任何矛盾和意见,也不怕有分歧,可是,他并不愿意在这些无聊的纠纷中浪费自己的时间,以他的才华和经验,他到任何一家公司都能干出一番事业。
因此,索罗斯在矛盾面前采取了“走为上”的计策。他愉快地离开了安贺·柯莱公司。这种离开是一种友善的分手。
索罗斯在安贺·柯莱公司建立起来的“双鹰”基金怎么办呢?
索罗斯受波普尔的影响,在他的基金王国中,采取的是开放政策。任何股东,愿来就来,愿走就走。当索罗斯离开安贺·柯莱公司的时候,对他的股东们采取了相当积极友好的态度,愿意留在安贺·柯莱公司或愿意跟索罗斯走,一切都由股东自便。
一些对索罗斯深信不疑的股东和靠索罗斯赚了不少钱的股东们,还是愿意跟随索罗斯的。因此,索罗斯在离开安贺·柯莱公司并对他的基金进行重组的时候还是得到了不少的资金。
带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重回金融市场的索罗斯,经过了七八年的奋斗和探索,在股市和金融市场的发育中,不仅取得了惊人的业绩,而且,他自己总结或创立的投资理论已经成熟了。
成熟的理论和旺盛的精力,再加上一个良好的投机环境,给索罗斯提供了一个大展雄才的广阔空间。
索罗斯迈向世界巨富的道路已经不远了。
与罗杰斯合作
1970年,索罗斯和吉姆·罗杰斯携手合作。罗杰斯是耶鲁大学1964年的毕业生。他是在阿拉巴马州的德马波利斯地区发迹的。
索罗斯和罗杰斯,多好的一对投资合作伙伴,甚至是华尔街地区最好的一对。
罗杰斯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学。给索罗斯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亲英分子和自诩的哲学家。服军役的3年时间里,罗杰斯获得了炒股专家的声誉。他甚至掌管了他上司的股票业务。
1968年,罗杰斯在华尔街贝奇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仅仅靠600美元的本钱,罗杰斯在股票市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两年以后,他开始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为索罗斯做事。
然而在那时,新的经纪业条例实施,不允许索罗斯或罗杰斯从公司的股票经营中得到好处。尽管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不想让他们离开,但索罗斯和罗杰斯都很想成为独立资产的经营者。他们辞职并建起了自己的公司。
1973年,他们建立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办公室设在纽约的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3间房子里。
在那时这是多么奇怪的观念。一个人为什么会对投资感兴趣而使自己远离权力中心呢?
罗杰斯喜欢这样解释,他和索罗斯不具有典型的华尔街人士的思维方式,似乎没有什么理由非得置身于华尔街管区不可。对索罗斯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办公室仅仅是他在中央公园西部社交合作社的一部分。
在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里,工作的气氛要比节奏感很强的华尔街其他公司轻松得多。夏天里,职员们穿着网球鞋上班,有时候,包括罗杰斯本人,骑自行车上班。
索罗斯和罗杰斯喜欢办公室这种和谐随便的氛围,他们希望能长期维持。不管能够赚多少钱,他们每周都工作80小时。
公司创办之初,仅他们两个人,索罗斯是经纪人,罗杰斯是市场调研员。这之后,又加入了一个秘书。
办公室似乎太小。他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规模小有小的好处。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做手头的活,不必担心群体的失误,不必处理太多的文件,不必处理因办公室扩大而产生出来的无数的零碎琐事。
然而,他们赢得了顾客。他们做股票投资,利用期货交易或贷款,在日用品和证券市场上下赌。在经营的范围上是空前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包括证券、日用品、公债和股票。
从1970年开始至1980年他们分道扬镳,索罗斯和罗杰斯没有哪一年亏损。华尔街管区的人谈到他们,总是充满敬意。他们似乎比其他人更了解经济状况的变化。
1973年,公司资产为1250万美元,一年后,达到2010万美元。
1980年年底,公司资产达3.81亿美元。
因为是私人合伙,公司比其他公司多一些优势,更为方便。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卖空,这对其他投资者来说,承担的风险太大。
卖空似乎是一种没有害处的方法,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没有同情心。
他们会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一个人怎么还能存侥幸心理下赌注呢?你究竟是怎样一种人,难道你不忠实于你的事业么?利用别人的不幸发财,你能做这种人吗?”
索罗斯却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在他看来,技巧能发挥神奇的效力,国内和国外市场给他带来巨额利润。公司可以用保证金购买股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规模较小给索罗斯的公司节省了资金,可以避免难于负担的官僚机构,可以比大公司更容易抽出或投入购买股份的资金。
索罗斯和罗杰斯两人紧密配合。
罗杰斯解释说:“一般地,如果我们意见不一,我们不会轻举妄动。然而,也有例外,如果谁强烈地想做某一生意,他可以去做。事情做完了,这笔生意做的对与不对,就显而易见了。经过仔细考虑,我们就会看法一致。我不喜欢使用这个词语,因为看法一致的投资是一个灾难。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能达成共识。”
在独立思考方面他们引以为荣。
正因如此,也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瓦解。他们都如此桀骜不驯,以致彼此都误解太多。
但是,他们短暂的配合却十分默契,像一台上了润滑油的机器。他们都认为,从华尔街地区的分析家那里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罗杰斯认为,那些人只知道人云亦云。因此,他们两人都亲自选择股种。
他们喜欢看书。
他们订阅30种商业报刊。他们熟读那些一般人感兴趣的杂志,寻找那些可能有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内容。数百家公司的通信录上都有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的名单。而管理公司也存有与国内外1500家公司发生业务往来的记录。
罗杰斯每天都要细心研究二三十份年度报告,以期发现一些有趣的公司发展的材料或感知一点别人不能清楚地看到的较长时间内股市走向。
他们百折不挠所追求的就是一种突变。
索罗斯为了验证他的理论,在股票族中,他密切注视着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变化。正如罗杰斯所说:“对于公司最近能赚多少,或1975年铝的经营量怎样,我们并不那么关心,因为我们正在考虑的是: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会怎样改变将来的产业和股票族的命运。如果我们所预料的和股票的市场价格差异很大,那一切都好了,因为那时我们可以大赚一笔。”
20世纪70年代初,索罗斯在银行业中发现的“变化”就是其中一例。
1972年,索罗斯敏锐地感觉到在这一领域将要发生变化。那时,银行业信誉最糟糕,银行职员被看作是庸俗而又呆笨的。几乎没有人相信银行业能从酣睡中觉醒,自然,投资者对银行的股票毫无兴趣。
然而,索罗斯经过独自的研究,他发现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将对银行职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银行业正悄然而又明显地发生变化。这些新银行经理们正寻找银行业陷入低谷的原因。
这就有助于改变银行股票的前景,他们正采用新的金融措施,银行的盈利在上升。因而,银行股票实际上不可能超出票面价值。许多银行都已把他们的平衡能力发挥到了极限。要想持续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资本净值。
1972年,第一国家城市银行举办了规模空前的股市分析家展览活动,并为他们设宴招待。使索罗斯大力恼火的是,他没在被邀请者之列。但这次宴会却刺激他采取行动。
他写下了题为“发展银行之事实”的经纪报告,提出了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当银行股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股票将会降价。”
这篇报告的出版和宴会的举行是同时的,索罗斯的观点是通过对银行股票透彻分析后提出的。在这之前,他曾向一些经营较好的银行提出忠告。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上涨,索罗斯从中获得了50%的利润。
银行业的转变标志着走向20世纪70年代大繁荣的开始,大繁荣加速了80年代美国公司的扩大和合并。
为了在国外经济方面同样取得迅速进展,索罗斯寻找在国外股票市场中投资。哪些国家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市场呢?哪些国家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新的政策呢?哪些国家将进行市场改革呢?
索罗斯希望能获得规模效益。一个曾给索罗斯当助手的人说:“和任何精明的投资家一样,索罗斯总希望用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大的利润。”
索罗斯喜欢瞄准那些不成熟的市场,如法国的、意大利的和日本的。他希望比其他投资者早6—18个月进行投资。
因此,索罗斯购买了日本、加拿大、荷兰和法国的证券。在1971年一段时间里,索罗斯资产的1/4用于购买了日本的股票,这场赌博使他的资金翻了一番。
索罗斯和罗杰斯选择股种很精明。
1972年,索罗斯的一个熟人突然向他提及,根据商业部的一份私人报告,美国的发展依赖于外国的能源资源。因而,索罗斯基金董事会大量收购了石油钻井、石油设备和煤炭公司的股票。
一年之后,即1973年,出现了阿拉伯原油禁运,引起能源业股票的飞涨。
1972年,索罗斯和罗杰斯也预见了食物危机。因为购买了化肥、农场设施和粮食加工业的股票,他们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而且,他们的超人之处继续显露出来。与此同时,索罗斯和罗杰斯很狡黠地把军事防御工业作为一个大有潜力可挖的投资场所。
1973年10月,当埃及和叙利亚武装部队大规模进攻以色列时,以色列十分震惊。那场战争开战之时,以色列处于防御状态。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损失了众多飞机和坦克。种种迹象表明:以色列的军事技术已经过时。
这使索罗斯想到了美国的军事技术很可能也已过时。如果美国国防部意识到了自己武器装备已经过时,他们有可能会花大量经费去进行更新改造。
这一项目对于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说,没有丝毫的吸引力。自从越南战争结束以后,兵工企业亏损严重,金融分析家们连听也不愿听。
然而,1974年年初,罗杰斯仍然密切关注军工企业。这种内在潜力促使罗杰斯独辟蹊径。他到华盛顿和国防部的官员周旋,又找美国军工企业的承包商谈判。
索罗斯和罗杰斯越来越坚信,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其他的投资者将会失去这一发财的好机会。
1974年中期,索罗斯通过军工企业的股票开始大发其财。他购买了诺斯罗普公司、联合飞机公司和格拉曼公司的股票。而且,虽然洛克希德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索罗斯还是在这家公司进行了赌博性投资。
索罗斯和罗杰斯对这些公司掌握了一条十分重要的信息,它们都有大量的订货合同,通过补给资金,在未来几年中可获一定利润。
1975年初,索罗斯基金董事会开始向供给电子装备的工厂进行投资。在赎罪日之战中,以色列空军的失利,主要归因于缺乏尖端的电子对抗手段,以压制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的苏制武器的火力。
索罗斯和罗杰斯注意到了这一事实。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现代化战争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化武器装备取决于技术的状况:灵敏的电子元件、激光定向的炮弹和猛烈异常的导弹。
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索罗斯和罗杰斯的正确决策,为他们赢得了巨额利润。
在这个时候,索罗斯的秘密是什么呢?
首要的是极大的耐心;其次,在股票市场什么地方寻“金”,要培养出极高的敏感性。大家都在寻“金”,在什么地方寻“金”各有各的理论。然而,索罗斯能把他的触角伸向不断变化发展的金融市场,持续不断寻求来自还处酝酿之中的一些事物所发出的神秘信号。
得到信号之后,他就会像火箭一样依赖导航系统自动飞向目标。从不会向人泄露他为什么确定这一方向而不是另一方向,并在市场现实中验证他的直觉。
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年复一年地去探究。
转变经营策略
量子基金由双鹰基金演变而来,1973年改名为索罗斯基金,1979年,索罗斯又将公司更名为量子公司。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他应该可以轻松下来,过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了。可是他不能。他的父母溺爱他和他的哥哥,但是,他却不能这样对待妻子儿女。全身心地沉浸于工作,他几乎没有留一点时间给妻子,更不用说孩子了。
1977年,他的婚姻破裂,他和妻子在次年离婚。
1979年,索罗斯只有49岁。他拥有足够他一辈子花销的钱财,但是他第一次感到了紧张的工作带来的痛苦。公司发展了,需要更多的雇员。职员便由原来的3个增加至12个。
索罗斯不再是一个只需同一两个人交谈的小公司的经营者。现在他不得不为一些新的事情操心:给别人分配任务。按照他的一些助手的说法,他有一点这方面的能力。
财源滚滚而来,要求作出越来越多的投资决定。而作出正确的有发展前途的股票的排列,确非易事。
而且,罗杰斯让他大伤脑筋。他们之间一般是可以消除分歧的。但是,现在,出现了紧张局面。罗杰斯并不想建立如此大规模的公司。
当索罗斯试图接纳另一伙伴,想对他经过训练使之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时,他和罗杰斯陷入了尴尬之中,罗杰斯不同意这样做。
他们伙伴关系的解除是很滑稽的,因为1980年是索罗斯和罗杰斯最成功的一年。但在这年5月,罗杰斯离开了公司,带走了他20%的资金利润,价值1400万美元,剩下索罗斯80%的利润,价值5600万美元。
罗杰斯说明他离开公司的原因时,认为公司的规模太大,职员太多,他不得不花很大精力去安排他们的假期和工资提升。索罗斯和罗杰斯在公开场合都没有着力去说明他们分裂的原因。
继续去苦心经营,是否有意义?对此索罗斯也持怀疑态度。他已经赚到足够花销的钱。日常工作折磨着他,他感到想赚别人的钱、雇用职员等的压力。
而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报酬在什么地方呢?乐趣又在哪里呢?
经过令人难以置信的12年,经过艰苦奋斗走向成功,索罗斯意识到:仅仅作为一个投资商而生活,是难以让自己满足的。
1980年,当索罗斯不再怀疑他的成功的时候,他想到了个性转变。如果不能享受成功的欢乐,那遭受的所有痛苦和紧张又有什么意义呢?索罗斯认为是开始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时候了。
个性转变影响了索罗斯的生意。如果一项投资被证实是失误了,他会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他对工作恪尽职守时间太长,与高水准人接触使他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现在,他似乎是在与一些不可信赖的人打交道,至少批评他的人这样认为。事实上,他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同政府官员交往,特别是与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尔·伍尔克。
“如果你想从政府官员那里得到投资建议,这会把你推向贫民窟。”从事货币管理的盖利·麦罗浴维斯说,他后来加入了索罗斯公司。
1981年夏,没有谁想到索罗斯公司正向贫民窟迈进。有些人是真正的关心,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怀有好意。紧接着出现了美国公债市场大为丢脸的失败。
索罗斯与美国公债市场出现问题是在1978年年底,当时鲍尔·伍尔克决定消除通货膨胀。贷款利润率从9%上升为21%,索罗斯确信就在这个夏天,国家经济上会因此蒙受损失。当公债在初夏重振旗鼓之时,索罗斯开始购买。
索罗斯所借的银行短期贷款的利润率已经上升到超过了长期公债的利润率。这种情况将破坏国家经济,迫使联邦储备委员会降低银行利润率,提高公债的地位。然而,经济却仍然保持强劲势头,利润率也越来越高。
如果索罗斯在公债市场上能坚持“积极生息运作”求得平衡,那么他就会相安无事。如果公债利息比从经纪人那里借钱的利息高,那么生息运作就是积极的因而也是有利可图的。
显然,当利润率为12%时,索罗斯的观点是对的。因为,公债的利息上升至14%,又很快到15%,但是贷款利息却爬到了20%,产生了“负性生息运作”,没有任何盈利。
这一年,索罗斯每股公债损失了三五个百分点。据估计,他损失了合伙人的8000万美元。
因此,这些合伙人碰到他都畏畏缩缩的,几个重要的欧洲合伙人决定抽走资金。索罗斯的一个助手回忆说:“他感到了失败。他觉得被迫在一个不适当的地方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从精神和物质上都愿意忍受痛苦,但是,他的投资者们不愿意。他意识到他的唯一致命弱点是这一群不可靠的投资者。在市场中受到打击使他非常烦恼,亏损了资金使他恼火,但还不至于毁灭。他感觉到人们正在抛弃他。面对市场,他不知何去何从。
富有讽刺性的是,索罗斯预料国家经济状况恶化,已得到证实。但时间相差6—9个月。他预言较高的贷款利息会暴跌,也是正确的,但那是在1982年,在索罗斯在公债方面受到重创之后。
不合时宜的吹捧
在20世纪80年代,索罗斯对新闻界的宣传不感兴趣,新闻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忽视了他。
偶尔有一次,《华尔街日报》在头版登载了一篇报道,介绍了他的生涯。他也曾受邀参加了一系列公开的股票分析讨论会,除了几个固定场合外,索罗斯不肯再吐露更多的信息。
1981年6月,索罗斯出现在《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的封面上。在杂志封面他的笑脸下写着:
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经营者,索罗斯从没有哪一年亏损,他每年的盈利令人瞠目结舌。让我们看看过去10年他是怎样在证券经营中冲刺,并在此过程中为自己赢得1亿美元资产的。
这篇文章意在使人们把索罗斯看作是商业活动中的超级明星,正如博格在网球场上,杰克·尼克劳斯在高尔夫球场上和弗德·麦斯在舞场上,索罗斯在证券经营上同样辉煌。
这篇文章说明了索罗斯怎样积累资产。从1974年仅1500万美元的资产,至1980年年底,索罗斯公司已发展到3.8亿美元。在过去12年中,索罗斯如何为在巴黎安斯特顿和班克·罗斯查德地区的顾客海尔德林和皮尔森等人经营证券等等经历。
他没有哪一年亏损:1980年公司盈利幅度令人吃惊,竟高达102%。索罗斯把他的报酬转换成个人资产,价值1亿美元。
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肯定会认为:索罗斯是一个谜,一个魔术师,他不透露自己的秘密,狡猾而机智,但不会是不诚实、不聪明或不杰出的人。
在这里补充一点有关索罗斯的神秘活动。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他会在哪一个地方投资,在一项投资活动中他会待多长时间。作为一个海外投资的经营管理者,他不用去证券与汇兑委员会登记注册。他避免接触华尔街地区的行家。
在生意场真正认识他的那些人,都承认他们没有跟他过于密切地来往。至于名誉,人们普遍认为他丝毫不在乎,而且过得十分快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索罗斯都拒绝《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进行采访,他提出:“如果你和市场打交道,你就应该默默无闻。”
那个夏天,索罗斯是多么想能够默默无闻。然而,那个夏天他出名伊始,这使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证券经营者在经营中遇到极大的麻烦。那个夏天的损失,极大地伤害了索罗斯。
因为,正如《福布斯》杂志1981年10月12日在编者按中所写:
如果世人不了解他的辉煌成就,也就不会在意他的逆转。
但是,由于《公共机构投资者》的封面报道,世人已经知道索罗斯所有的业绩,因而,那个夏天,世人也在关注着他。
大批投资者反叛的危险似乎还在增长。虽然索罗斯到欧洲跑了许多次,请求一位瑞士客户不要离去,但这位投资者已对公司失去信心。其他客户争相效仿。
一位助手谈到当时情况时说:“这是索罗斯首次感受到哪些是忠诚的投资者,在那时一些伙伴丢开他走了。在过去的10年或15年中他给他们赚了大量的钱,索罗斯非常痛苦。他们抽回资金,使他受到了极大伤害。这之后的很长很长时间,索罗斯都不很主动地去赚钱。”
每当有人进入量子公司时,索罗斯就会按照惯例对他说:“不要和新闻界交往。”因为索罗斯基金公司被认为是有商业保密的。
绝大多数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索罗斯要干什么。只有到最后,事情已经办成了,人们才知道原来又是索罗斯的杰作。如果走漏消息的话,人们会抢先起跑。如果人们知道他在做什么,他想购买什么东西,他们就会先于他去购买,这只会弄糟他的计划。
1981年是公司最糟糕的一年,“量子公司”的利润下降了22.9%,这是以前这么多年来第一年也是唯一的一年,公司没有盈利。
索罗斯的许多投资者就像一位观察家所说的“好作奇想的欧罗巴好大喜功者”。他们认为索罗斯深陷困境,不能自拔,所以超过1/3的人撤回了资金。
索罗斯后来说他不能责备他们。他们的离去带走了公司近一半的资产,高达1.933亿美元。
索罗斯谈到要退出市场,这似乎很自然,去做什么呢?他考虑了很长时间,也很认真。他想赶走所有的投资者。这样做的话,他将来至少可以不面对告别仪式。
写一部书的时机似乎成熟,他很早就想动笔。他甚至想好了一个暂时性的书名。他打算把它叫作《帝国的循环》。
帝国的循环
1981年1月,罗纳德·里根接任总统。索罗斯惊奇地看到这位新的具有保守倾向的总统,正在实施加强美国国防的战略,但没有增加税收——作为对苏强硬的一部分。里根这位新总统的政策会怎样影响美国经济呢?是否又是一个繁荣—萧条序列的开始呢?
不错,索罗斯确信,肯定如此。
电视台时事评论员亚当·史密斯要求索罗斯解释,这种繁荣—萧条序列什么时候开始。
“你读早报的时候,铃还响么?”
史密斯问这位投资家,“它是怎样开始的?”
索罗斯说,首先,这种序列不是每天都出现的。他把里根的新政策称之为“里根帝国的循环”。在新政策里,里根许诺建立一个活动序列。索罗斯写道:帝国的循环是“以美元的强硬,美国经济的强大,财政预算赤字的扩大,贸易赤字的增长和较高的不动产利润率为基础的。其中心是良性循环,但在世界范围体系的边缘是恶性循环。你要有一个自我强化程序……这可能是无法忍受的,但最后会完全改变。因此,这是一种繁荣—萧条序列”。
对于某些事情,索罗斯可能是极富热情的,但是,对于公司的管理,他并不那么投入。他知道,在他的形象降低以前,他应该让一些有能力的人接管公司。1982年他花了大量精力去寻找合适人选,最终他在遥远的明尼苏达州找到了。
那时,吉米·莫瑞斯是一个33岁的专家,经营一家在明尼阿波利斯基地的规模很大的合股投资公司,叫作IDS进取公司。莫瑞斯不是个不中用的人。那年,公司资产发展到1.5亿美元,上涨69%,成为1982年合股投资公司的冠军。索罗斯和莫瑞斯首次相识是在那年年初,此后,他们又相继在1982年接触过15次。
每次接触,因为索罗斯都让这个公司经理做一些“精神体操”,所以,莫瑞斯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索罗斯是想给他提供一份工作。但是,莫瑞斯必须首先通过索罗斯设立的一系列研究科目,因为这位投资专家还在刺探和挑剔他。索罗斯时常问自己,这位来自中西部的神童是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1994年春天,莫瑞斯在曼哈顿的公园街道的办公室,当时他在这里经营自己的投资公司。他说:“许多次,他都想了解你是否知道他准备去哪里,去做什么。然后,他想了解你的思维进程和你怎样跳出这些圈子。他会谈一些经济状况,目前发生的事情,详细地加以说明。然后,他会问:‘给定这些条件和信息,对此你有何反应,你会做些什么?’”
即使找到了代理人,索罗斯仍然十分苦恼,他不知道是否该兼职做些事。对于莫瑞斯来说,毫无疑问索罗斯想让他给自己减轻点负担。
“身在市场,你就得准备忍受痛苦。”索罗斯多次告诫他。莫瑞斯感觉到索罗斯不再想置身于市场。他需要一个代理人。“我猜想我是他的第一个代理人。”莫瑞斯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索罗斯似乎正在摆脱困境,1982年他的公司经营良好。正如索罗斯所预料的,里根的政策使美国经济走向繁盛。那年夏天,当贷款利润率降低,股票上涨时,证券市场行情已渐趋看涨。
到那年年底,量子公司上涨了56.9%,纯资产价值从1.933亿美元攀升到3.028亿美元。索罗斯几乎又回到了1980年的水平(3.812亿美元)。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却在这个时候退出了市场。
1983年元旦,莫瑞斯报到上班。索罗斯把公司合股资金的一半移交给他,其余的一半分给了外部的10个经理。莫瑞斯除了要管理国内的所有业务外,他还协助索罗斯进行国际投资。因而,索罗斯处于一个不很重要的位置,莫瑞斯满腔热情,业务室还有3个人在操作。
虽然索罗斯降低了工作量,但他还是将大量时间泡在办公室里。除此之外春末他在伦敦待了6个星期,秋季他在远东或欧洲待了一个月,夏季他则留在长岛的南安普顿。
索罗斯和莫瑞斯彼此之间似乎非常协调。索罗斯着重宏观分析,总体描画,如国际政策,全球金融政策,通货膨胀的变化,银行利率和通货等。莫瑞斯的任务,就是能最充分利用这一系列分析,调整优势产业和公司。
例如,如果期望的东西是银行利率的上升,索罗斯就会让莫瑞斯等找出那些可能遭受损失的企业,以便在这些企业中进行卖空。索罗斯认为:“在同一企业中选择股票投资时,要选两个公司,但不是任意的两个,而是选择最好的一个和最差的一个。”这是他的技巧。
其中一个必须是这个产业中最好的公司。作为企业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个公司的股票可能被公众首选并最经常地去购买,从而把价格推上去。另一个公司必须是这一产业中最差的,它影响最大,是平衡能力最差的一层。在这个公司投资容易产生很大变化,一旦它的股票最终被投资者接受,就会产生可观的利润。
每天早晨为了准备上班,莫瑞斯都经过严密的思考,有时候在雨中,有时候在骑车上班的路途中。他设想出当天在金融市场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他把这些东西叫作“设想的框架”,并且从这些框架中作出决定:去购买什么。
在纽约,白天的商业活动结束后,索罗斯和莫瑞斯又进行认真的复盘,时常持续到傍晚。莫瑞斯说:“那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但也非常紧张。索罗斯的长处之一是:当你对某件事作解释说明时,他对你很关注,并且能分辨出你是否理智。”
索罗斯从没中止过对他得力助手的严加盘问,好像教授在对一名博士生进行口试。“和早上相比较,你有什么不同想法吗?”
索罗斯通常这样开始,然后连珠炮地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探索并寻找莫瑞斯为什么会猜错的理由。在莫瑞斯的记忆中,复盘是最折磨人的经历:“因为他总是在寻找薄弱部位,总是试图找出你的工作的失误。”
“索罗斯试图找出市场的运作与你的期望有什么不同。例如,如果我希望银行股票升值,而银行股票有一段时间在下跌,他就会说:‘我们来研究研究我们的假设。研究你这样做的理由,为什么感觉到会这样变化,然后调整调整使之与市场一致。”
如果说一开始索罗斯只是偶尔到办公室扮演一位地位显赫的主人的话,那么,他渐渐地使莫瑞斯伤透了脑筋。
“因为你感觉到总是在作第二次猜测,你不得不经常忍受专家来找碴儿。我不应该说找碴儿,只不过是挑剔,经常吹毛求疵,不久之后,令人厌倦,十分乏味。”
“曾几何时,你做事情只能严格按照你对他意图的领会去做,他甚至会走过来像老师对学生那样跟你谈话。他会说‘这一点你不理解,这不是我的意思’,然后,你得整个地打乱计划,因为你认为你完全领会了他的意思。”
“他很容易发脾气。他注视你的时候,仿佛他的眼睛能穿透一切,你好像站在激光枪下。他可以直接看透你。他希望你时常伴他左右,但他从不认为你会得出什么正确结论,他只不过容忍你而已,就好像你是一个小孩子。”
“他所要问你的就是你把你所相信的东西告诉他。你时常在参加考试和通过考试。他试图扼住你的咽喉,问:‘你仍然相信你昨天告诉我的东西吗?’”
索罗斯不会轻易地表扬别人。只有在投资项目成功时,他才会让你容光焕发。
“和他分享信誉简直就像是打仗。”莫瑞斯断言,“他指出:这是主要的类型,这毕竟是经济性的东西,而不是在学院里做习题。你的成功取决于美元和美分等现金,人家支付给你就赢了。”
与索罗斯共事可能会使人着迷上瘾。
对于一个像莫瑞斯这样的人,索罗斯所引导的生活是……哎,与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莫瑞斯很喜欢回想那次索罗斯带他到爱尔兰,参加索罗斯公司董事会会议。那个地方是一个城堡,后来罗纳德·里根总统还访问过那里。
吃完晚饭,莫瑞斯尽心地倾听这些领袖人物的高谈阔论。当索罗斯轻而易举地由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由英语到法语到德语,依着某一领导使用的语种而变换时,他被完全地吸引住了。
与这样一个天才共事,一个人就会有被迷惑的危险。
“他在能力知识方面都处于支配地位,如果你被吓倒了,你只知道说是,很显然,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同样的,对你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莫瑞斯说。
“如果你说,我想成为一个索罗斯式的人物,我便会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设想家,去构想伟大的思想,成为一个形象高大的经营者。我准备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和行动,显而易见,他的办公室里不需要这样的人。现在他可能需要,但那个时候他不需要。如果你真正地认为他是一个商业活动中的典范,那你很快就会意识到:你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你只不过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
1983年索罗斯和莫瑞斯生意兴隆。公司现在已达到385532688美元,净增75410714美元。相比之下,1982年则上升了24.9%。
同年,索罗斯第二次结婚。他的新娘是28岁的苏珊·韦伯。根据报纸上的报道,索罗斯因为打网球,在婚礼上迟到了。
传媒上的其他文报道说,在婚礼上出现了十分尴尬的一幕。如果索罗斯花点时间对婚礼进行彩排,他或许避免了这一幕。
牧师问索罗斯:“你是否愿意将你在世界上的所有物品赠给你的新婚妻子?”
索罗斯的脸色霎时变得苍白。这时,索罗斯一个儿子假装割喉自杀,显然,他是想给他父亲解围,可能这是半开玩笑。
“所有财产都在这里。”索罗斯很快转身望着他的私人律师威廉·扎巴尔,好像在问:“如果我重复传统的誓言‘无论如何,我真心地把我所有的财产赋予她’,那么,我真的要把一切东西都给苏珊吗?”
最后,扎巴尔拯救了索罗斯,他向索罗斯指出,他的回答并不给他带来什么害处。刚刚把一颗悬着心放下来,索罗斯就用匈牙利语叽叽咕咕:“取消我前面对继承人的承诺。”做完这些,婚礼继续举行。
招聘拉斐尔
1983年索罗斯收获颇丰,但是,1984年却遭遇不幸。公司行情虽然在看涨,但仅仅只有9.4%,资产达4.4亿美元。
公司的低利润使索罗斯感到了来自“量子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压力,他们要求索罗斯全力以赴地关注到投资市场。
索罗斯同意了。1984年夏末,索罗斯告诉了莫瑞斯这一消息。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我是这艘船的船长,而且我看到了百年风暴即将来临。在这场世纪风暴中,你想竭尽所能来掌住舵。现在让我们面对它,在我们两人之间,还是我来掌舵。”
百年风暴准确地讲是什么呢?
本质上说来,是在1980年年初,里根政府实行高消费、低税收政策后,美国经济的崩溃便接踵而至。索罗斯确信,美国正在走向萧条。
莫瑞斯回忆道:
在那里,整个世界体系中都有这种压力,美元变得越来越坚挺。里根总是说:“这很好。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在于其通货的坚挺。”
但索罗斯认为这只不过是欲盖弥彰罢了。
索罗斯宣布了他准备另雇两个人的设想。对索罗斯来说,拥有四五个行家的组织是最理想的,因为深层次的规律不会掌握在只有一两个人的公司里。
至于莫瑞斯,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留在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上经营子公司。莫瑞斯决定离职,他知道自己已被搁置一边,也不会有权力。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示感谢。
事实上,索罗斯也没有错。日复一日,他感到了头脑中有血栓,他不能清除它们。血栓还在继续生成,而且这里的压力太大。与此同时,索罗斯要求他的10个外围分公司的经理向他推荐人选,以补充新鲜血液。于是,一个名叫阿兰·拉斐尔的人脱颖而出。
“我是他的第一个候选对象。”拉斐尔说。
从1980年至1984年,拉斐尔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掌管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索罗斯也曾在这家公司工作。1992年12月拉斐尔又回到了布雷彻尔德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全球战略主管,以及高级业务经理。
1984年8月上旬,索罗斯决定把拉斐尔挖出来。这两个人从未谋面,不过拉斐尔久闻索罗斯的大名。索罗斯的几个外围公司经理打电话给拉斐尔,告诉已向索罗斯推荐他,准备把他作为第二号人物的候选人。他从事全球经济研究这一背景,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头号选手。
“你是否有兴趣同索罗斯谈谈?”一位经理问拉斐尔。
“当然。”他回答这位经理说。根据他的回忆,当时他的反应极为迅捷。
拉斐尔认为索罗斯是华尔街地区最英明的投资家。对拉斐尔来说,这份提供给他的工作似乎是求之不得的。在这之后,索罗斯亲自打来了电话。他问拉斐尔是否愿意于下星期四在中央公园西部他的寓所共进早餐。
拉斐尔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愿意。来吃早餐的时候,拉斐尔确信他得到这一份工作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他相信另有75个候选人正在剑拔弩张。候选过程可能要延续到来年,而这一次他就要落选了。
几分钟过去了,拉斐尔觉得这顿早餐毫无意义。然后,两个人从桌旁起身,拉斐尔认为这是向索罗斯推销自己的最好时机。
“对于你来说,了解我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他说着,希望自己不要锋芒毕露。他不知道索罗斯是否在听他的话。
“好了,”索罗斯简要地回答,“其他的事情由我来做,我们会成为一对好搭档。”
拉斐尔被挡了回去。“我想会是如此。”他用一种微弱的声音回答,他也只能这样回答。
索罗斯微笑了一下,然后用一种摊牌的态度说:“这个周末你再考虑考虑。下星期一或星期四我们再见面。给我打电话。你再过来吃早餐。”
出了门走上街道,拉斐尔开始仔细品味早餐上的最后几分钟。他叫了一辆出租汽车坐了进去,然后咧嘴一笑。或许自己在做梦。确信出租车司机没有注意自己,拉斐尔用手拧了一下自己。他知道这不是梦境。
他很可能作为公司的第二号人物和索罗斯共事。
几年以后,拉斐尔说,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他很难理解,为什么当时他没有马上接受这份工作。
很多人对拉斐尔说过索罗斯是个很尖刻的家伙,很喜欢攻击别人。但拉斐尔决定容忍,他认为能与索罗斯一同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走向电话机,接受了这份工作。
1984年9月初,拉斐尔与索罗斯签字就聘。
不可多得的消遣
1984年年底,索罗斯在公司的地位上升。或许他虽想尽可能地把量子公司的指挥棒交给别人,但他仍然不想完全退下来。他仍然相信一场风暴将会危及世界经济。
他虽然不能猜测它的性质或者它在什么时间到来,但是,当这场风暴到来之时,他希望能身临其境,乘风破浪去征服它利用它。与此同时,他密切地关注着公司的活动,更多的时间他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以确保1984年和1985年生意兴隆。
1984年12月,他把注意力转向英国,当时英国正流行数量巨大的适合个人购买的股票。不列颠电信公司、不列颠煤气公司和美洲虎公司三者都出现了问题。
索罗斯知道,这是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希望每位英国公民都持有不列颠股份公司的股票的结果。怎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那就是降低证券价格。
索罗斯要求拉斐尔去看看美洲虎和不列颠电信公司。拉斐尔对美洲虎公司进行研究后告诉索罗斯,美洲虎公司的总裁约翰·艾根先生工作非常优秀,正使美洲虎转向在美国进口汽车业务上。
现在它的股价为160便士,量子公司拥有它将近4.49亿美元业务量的5%,大约2000万美元。对于别人来说,这已是较大的股份了,可是,对索罗斯来说就并非如此。
拉斐尔见到索罗斯说:“我已经对美洲虎做了研究。”
“你的意思怎样?”
“我打心眼里喜欢美洲虎的经营方式,我想,我们拥有这么多股份,我肯定不会出乱子的。”
使拉斐尔惊奇的是,索罗斯拿起电话指示他的经纪人:“给我再买25万份美洲虎的股票。”
拉斐尔不想破坏索罗斯的心境,但他仍然觉得这是他的义务,说出自己的保留意见。
“请原谅,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
对拉斐尔来说,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做到这种程度很不错。我们不要再做更多的事情,除非我们看到了结果;而对索罗斯来说,它意味着:既然你喜欢目前的形势,为什么不跟着感觉走,并把你的所有资产投入进去呢?
索罗斯把他琢磨出来的道理告诉他的助手:“听着,阿兰,你告诉我这家公司转产工作十分出色,这是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和股份利息的基础。你想想股票利息上涨。国际投资者就会对它发生兴趣,股票马上就会升值。”
对索罗斯来说,在这种形势下,他可以运用他的反馈理论。他感觉到股票价格即将上升,投资者不久就会发生狂乱,进一步驱使股价上扬。
拉斐尔从索罗斯的话中找不出可以争论的东西。
“是的,”他同意,“股价毫无疑问会上涨。”
“多买一些。”
拉斐尔嘴上说是,但他怀疑索罗斯是否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既然股票上涨,”索罗斯继续说,“那么你该多买一些。你不必在意你的业务量部分占了它多大比例。如果你认为对,那你就去做。”
索罗斯微微一笑然后开口,表明他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不感兴趣。“下一个。”
索罗斯很自信,他认为美洲虎和不列颠电信公司肯定保险。他知道和这些平衡股相比有更多的东西在发挥作用。实际上,真正在起作用的东西是唯一的,极为关键的现实:玛格丽特·撒切尔想让英国的股票降价。
拉斐尔在轻轻地发抖,他担心索罗斯会拿股票下赌注。
其实,他用不着担心。在美洲虎公司里量子公司的盈利是2500万美元。
套头交易概念的部分含义索罗斯把它定义为卖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索罗斯进行的最大卖空交易是西部联盟公司。
那是1985年。当时,传真机在美国已经很普遍。西部联盟公司的股票,早几年就已经很高了,当时价格在一二十美元之间。
索罗斯和他的助手特别注意到,这个公司仍然有大量的用户直通电报装置,跌价补偿它的平衡股。因为这种装置是陈旧的机电型的而不是什么高新技术,因此,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价值。西部联盟公司也还有不少债务。
索罗斯怀疑这家公司能否抵债或偿还优先股,说:“我们所想的就是,西部联盟公司淘汰了西部小马快递邮政制度,传真机也会淘汰西部联盟公司。”
许多长时间做资产评估的分析家们在对西部联盟公司资产评估时,没有考虑到资产的价值比西部联盟公司申报的要少得多。当然,索罗斯看到了这一点,他卖空了100万股。从这笔交易中,拉斐尔说索罗斯获利高达百万。
一夜赚了四千万
至1985年,索罗斯仍然担心美国经济会走向崩溃。
8月,他认为“帝国循环”处于信用膨胀的最后一环,是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和补偿军事膨胀,缓解办法即将出现。
对索罗斯来说,幸运的是他能够及时地意识到机会并且利用机会。当美国政府和其他经济巨头意识到证券市场已经变成一个危及他们利益的怪物时,缓解的办法就会出现。
安索尼·萨普森在《与大富豪的接触》一文中提到了这一点,他写道:
还在20世纪60年代,全球性减少市场限制主张的热衷者,期望世界性证券市场逐渐地有理性地调整彼此间利益对立的情况,因为,除非他们在有些地方达到利益平衡,否则,各国就会出口量减少并且经济贬值。美元、日元或者英镑应该精确地反映各国经济状况。
1971年,尼克松总统割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货币开始自由地浮动,货币的相互流通有了新的比价。汇率似乎不再与出口挂钩。至1980年年末,美元对日元在同一天可能会有4%的变化。
起初,索罗斯在所有的证券交易中运气不佳,在20世纪80年代初损失惨重。80年代中期,他认清了形势,重新树立了信心。
他知道,美元以及它与日元和西德马克的关系,在证券世界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他密切地关注着。80年代初,美元的价值蹒跚摇摆,使得依赖于稳定美元的世界担忧和吃惊。
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实行美元坚挺政策,希望通过允许廉价进口和吸引外资来平衡贸易逆差,抑制通货膨胀。
终于,里根转向降低税收,同时,增加国防投入,美元和股票市场开始走向繁荣。外资引入美国,使美元和资本市场升值。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吸引了更大量的外资,这都推动了美元的升值,索罗斯再一次把它称之为“里根帝国的循环”。
正如索罗斯所料,至1985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而美国的出口由于美元升值很高而遇到了极大的障碍。美国的国内企业由于日本低廉产品倾销,危机四伏。
索罗斯注意到这些情况,认定这是典型的繁荣—萧条序列的第一个阶段。
与此同时,其他的分析家正在兜售轮流股。当然不是索罗斯。与此相反,索罗斯转向接收股和国债利息,两者都在跌价。
例如,量子公司在首都公司接管美国之音电视网时,购买了美国之音电视网60万股的股份。3月的一个下午,首都公司宣布以每股118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之音电视网的股票,按这个底价量子公司可赚1800万美元。
此后不久,索罗斯打电话给正在处理这方面事务的拉斐尔。“这非常好,”索罗斯说,“不过,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多年以后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拉斐尔模仿索罗斯的匈牙利语调重复了这句话。
拉斐尔非常明了,索罗斯并不是真的要问他这个问题,而是想考验他。索罗斯似乎是要说:“我非常高兴,但是,不要被冲昏了头脑。”
拉斐尔说:“我们再买一些首都公司的股票。”
索罗斯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从索罗斯的沉默中,拉斐尔知道自己在这场测试中得了满分。
索罗斯相信里根对美元的政策最终会导致经济的萧条,这位总统先生似乎对保持美元坚挺具有充足理由,但是,索罗斯更有理由使美元下跌。
在20世纪80年代初,短期信贷利率上升至19%。黄金达到了每盎司900美元。膨胀还在以20%的水平上扬。1美元高涨到可以兑换240日元、3.25西德马克。
对于索罗斯来说,现在终于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原油价格开始下跌。这将给美国增加要求降低美元价值的压力。原油后来达到了每桶40美元,而目标是要上升到每桶80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缓解了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缓解,相应地使信贷利率下降。这些变化的结果,使美元大大贬值。
拉斐尔对索罗斯作了说明:“显然,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卖空原油,使处于劣势的美国信贷率曲线和行情看涨的日本信贷率曲线上升,因为日本依赖于进口石油。另外,美元对日元和西德马克的比价下跌。因为商品、固定收入和流通市场在规模和数量上要比证券市场大得多,投资者和投机者在相对短时间内可以采取许多手段。也因为证券的需求范围相对小一些,许多策略也可以实施。因此,公司虽然只有4亿美元,但对公司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从1985年8月开始,索罗斯坚持写投资日记。
它记录了索罗斯试图回答帝国循环能持续多长时间这一问题,同时,这也可作为投资决定的背景,他称之为“当下的经验”。
他把日记作为测试自己预言证券市场的变化能力的依据和作为检验自己的理论的机会。由于有日记,从1985年8月至1986年11月,索罗斯的观点和投资战略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并收入在索罗斯1987年写的《点石成金》一书。
对索罗斯的一次大测试是在1985年9月。
这一年9月6日,他预言马克和日元将会升值。但是,那时它们正在贬值。他开始怀疑“帝国的循环”这一理论。他拥有大量的这两种通货,总量达7亿美元,这个数字比整个量子公司的价值还多。
虽然他受了一些损失,但他仍然自信,事实可能会证明他是正确的。因此,他又增加了对马克和日元这两种通货的数量,差不多8亿美元,这比量子公司的价值还多2亿美元。
至1985年9月22日,索罗斯的设想开始变成现实。美国财政部的新任部长詹姆士·贝克,认为美元必须贬值,因为美国开始要求保护自己的工业。贝克和法国、西德、日本和英国的几个财政部长,也就是所谓的“五国集团”,在纽约市的普拉扎宾馆碰头商讨。
索罗斯知道了这次会议,并且很快意识到这些财政部长打算做什么。索罗斯通宵达旦地工作,又买了数百万美元。
部长们果然是准备让美元下跌,签订了所谓的《普拉扎协议》,提出了通过“更密切的配合”、“有关非美元通货升值的命令”。这就意味着现在中央银行被迫使美元贬值。
这份协议公布后的第一天,美元兑日元从1∶239下降至222.5,即下降了4.3%。这是历史上下降最大的一天。使索罗斯高兴的是,他一夜之间赚了4000万美元。
那天早上拉斐尔见到索罗斯就说:“高招,乔治,我真佩服。”索罗斯继续购买日元。
在1985年9月28日的日记中,索罗斯把《普拉扎协议》签订时的突然而敏捷的行动称之为:“一生中的一次消遣,最后那一个星期的利润比最近4年金融贸易损失的总和还要多……”
《普拉扎协议》投资使量子公司在国内树立了形象。1988年开始为索罗斯工作的米勒回忆说,在1985年秋,普拉扎会议召开之前,索罗斯大量购买日元,其他贸易者都争相效仿。
星期一的那天早晨,当日元开价高达800点时,那些贸易者开始盈利,如此迅速地赚了这么多钱,使他们欣喜若狂。然而,索罗斯却正注视更大的画面。
索罗斯走出门来,指示其他贸易者停止卖出日元,告诉他们他可以负责他们的股票。政府已告诉他下一年美元将会下跌,所以,他为什么不贪心而多买一些日元呢?
接下来的6个星期,中央银行继续促使美元下跌。10月底,美元下跌13%,兑换205日元。至1986年9月,下降至兑换153日元。外币兑美元平均升值24%—28%。
总计起来,索罗斯这一盘下了15亿美元的赌注,大部分押在马克和日元上。实践证明这一步棋十分高明,他赚了大约1.5亿美元。
很显然,这种影响已经确立。所以,索罗斯并不担心。他有些忍俊不禁,他不断地赚钱。
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公司已发展至8.5亿美元,而且索罗斯持有价值15亿美元的日元和马克,几乎可以使公司的价值翻一番。
在日记中,他写道:
现在我之所以愿意更多地在公众场所曝光,是因为再一次逆转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我建立起来的关于汇率自由浮动的规则之一是,短时期内的反复无常是处于转折点的根本标志,下降的趋势就开始出现。
索罗斯卖空了价值8700万美元的英镑和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石油股,购买了10亿美元的股票和期货,以及将近15亿美元的公债。总计起来,他拥有将近40亿美元的各种类型的市场证券。
“短时期内的反复无常的变化,是处于转折点的根本标志,下降的趋势就开始确立。”这一准确的判断,表现了索罗斯的智慧和自信心。
在1985年12月8日的日记中,他写道:
我对公司事态的发展和以前一样,有如此强的自信心,现实中发生的事情都只是我的假设的见证。
1984年8月就担心的经济倒退即将出现,索罗斯现在感到更为自信。政府成功使美元贬值后,股票和公债市场行情看涨。股市的极度繁荣似乎已经可能。
他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而且,把它作为“一生难逢的上涨行情”。
得到巨大发展
1985年对索罗斯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与1984年相比,量子公司资产惊人地上升了223.4%,由1984年年底的4.489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10.03亿美元。
索罗斯的总体成就是非常惊人的。
对于他来说,1969年他的公司里1美元的投资到1985年年底价值164美元,并且除去薪水花销。
索罗斯自豪地对新闻记者解释说:“在同一时期内,按标准普尔500指数计算,同样1美元的投资仅仅上升到4.57美元。”
索罗斯不愿告诉多福公司他拥有公司的多少股份,也不愿承认公司是否包含了他大部分的个人资产。
不过,根据多福公司的消息渠道,猜想索罗斯拥有公司的15%—30%。量子公司1985的利润是5.48亿美元,索罗斯可能盈利在8300万美元至1.6亿美元之间。
当《纽约杂志》要求索罗斯对这些数字发表评论时,索罗斯反驳说:“计算方式错误,方法不对。”
吃完早餐,在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第五街公寓里,面对多福公司的咨询索罗斯解释说,在1985年他之所以运作得如此漂亮,有3个原因:第一是在西德马克和日元中赚了一大笔;第二是他大量抛售公债,如长期的国库券;第三是外国股票的巨额利润。
索罗斯在美国股票市场的运作却没有这么漂亮。
“我不特别擅长运作接收股。”他自己也承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对迪士尼公司断断续续的投资似乎证实了他的观点。最终他胜利了,但是,走过的道路却不平坦。
1984年,量子公子是迪士尼公司除了迪士尼家族之外的最大股份的持有者。这种股票的吸引力似乎越来越大,因为几次对这家大的娱乐公司的接管都失败了。当收购大师索尔·斯特恩伯格注意到迪士尼公司时,很少有人会相信迪士尼公司竟然同意接管。
同样的,极少有人会相信迪士尼公司会同意给斯特恩柏格的绿邮公司。然而,这些都确确实实发生了。当迪士尼股票被绿邮削弱,陷入每股20美元时,索罗斯,还有其他人,都损失了一大笔钱。
莫瑞斯对拉斐尔敏感地觉察迪士尼公司的趋势很是信服,说:“拉斐尔很快就知道了发生的事情,我们把迪士尼看作一个降低了价值的资金基地,由于各种原因,它将会具有货币的性质。他把它看作一个富裕的、可以发展的资金基地,是可以走出困境的。”
因此,量子公司赚了50%的利润。
1985年,是索罗斯非常荣耀的一年。《金融世界》在排名华尔街地区收入最高的前百名人物时,索罗斯排在第二位。
按照这家杂志的说法,索罗斯在量子公司个人股本的利润是6600万美元,还有1750万美元的薪水和1000万美元公司客户给他的奖金。这一年,他赚了9350万美元。
至1986年1月初,索罗斯极大地改变了业务状况。因为美国股市行情看涨,他抛售了价值5亿美元的外汇,增加了美国股票和股票指效期货数量,并且提高了国外股票的股份,美国和国外股票总体价值为20亿美元。
2月,他把股票减少到12亿美元。
3月,他对股票涨势感觉良好。石油股的下跌使他对自己的判断更为自信。因而,他把美国和国外股票价值提高到18亿美元,使1月初公司的纯资产价值由9.42亿元提高至13亿美元。
4月4日,索罗斯减少了价值8.31亿美元的股份。10天之后,他又买回了价值7.0亿美元的股份。
5月,他主要以指数期货的形式卖出6.87亿美元。
索罗斯所有股份的40%和外国股份的2/3投资在芬兰市场,日本铁路和不动产股份及香港不动产股份。
1986年7月,股市上出现了两种复杂现象:出现了相对立的趋势,股市行情看涨而石油价格下跌。石油价格下跌可能使通货收缩,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9月,索罗斯以某种程度上是告别的语气在日记中写道:“最好还是宣布:我称之为‘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阶段已经完结,它标志着下一个阶段已经开始。”
索罗斯在当时的运作的确非常成功,他使量子公司有了巨大的发展,从1985年的4.49亿美元起步,至1986年年底发展到15亿美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经验也还是有问题的。在日记中写得越多,他越发感到需要调整自己,才能更好地作出某一投资决策。他开始注意到经验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遭遇重大挫折
索罗斯不是那种固守传统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市场理论。他认为,金融市场动荡无序,股票市场的运作基础不是逻辑,而是人们心理。
跑赢市场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种群体心理。索罗斯在预测市场走向时,比较善于发现相关市场的相互联系,这使得他能准确地判断,一旦某一市场发生波动,其他相关市场将会发生怎样的连锁反应,以便更好地在多个市场同时获利。
索罗斯在金融市场上能够获得巨额利润除了依赖于他独特的市场理论外,还在于他超人的胆略。
因为索罗斯认为一个投资者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并不是过于大胆鲁莽,而是过于小心谨慎。
虽然有一些投资者也能准确地预期市场走向,但由于他们总是担心一旦行情发生逆转将遭受损失,所以不敢有大的作为。当市场行情一直持续看好,才又后悔自己当初过于谨慎,坐失赚钱良机。
索罗斯一旦根据有关信息对市场作出了预测,就对自己的预测非常自信,当他确信他的投资决策无可指责,他就果敢行事。
当然这需要有超人的胆略和勇气,否则,他将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
但是,上帝并非一直青睐索罗斯,在1987年索罗斯遭遇了他的“滑铁卢”。
1987年9月,索罗斯唯一一次例外是接受《幸福》杂志的采访,没想到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杂志封面标题为“股价太高了吗?索罗斯预言美国股市将不能出现逆转,日本市场也同样如此。”
此后不久,华尔街股市暴跌。
索罗斯为了达到一些目标,他不可能完全地保持隐秘状态。他只是希望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把他视作一个严肃的思想家——他似乎是在和自己进行一场拔河比赛。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要把自己拉向隐秘;但从慈善事业方面来看,他需要把自己公开化。
下面的这段话,是对索罗斯这种拉伸力最形象的刻画:
自我暴露是极具破坏性的,但是,我性格当中的一个缺点,这一点我还没有完全看透,就是急于自我暴露。
他的反馈理论使他站到了投资市场的最上层,他在1987年准备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自己。
他运用了最强有力的资源,即他的思想。因为他确信:在世界思想中为自己找到位置的时机已经成熟。
他想出版一本书,对人类的思想作点贡献。但他知道他必须把自己的思想向公众表达得更清楚。“人们没有完全理解我,”他有一次说道,“因为我还不善于表达这些复杂的思想,而且这些思想是那么的复杂。”
根据索罗斯金融市场的盛衰理论,繁荣期过后必存在一个衰退期。
他通过有关渠道得知,在日本证券市场上有许多日本公司,尤其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量购买其他日本公司的股票。
有些公司为了入市炒作股票,甚至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有些日本股票在出售时市盈率已高达48.5倍,而投资者的狂热还在不断地升温。
因此,索罗斯认为日本证券市场即将走向崩溃。
但索罗斯却比较看好美国证券市场,因为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在出售时的市盈率仅为19.7倍,与日本相比低得多,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还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即使日本证券市场崩溃,美国证券市场也不会被过多波及。
1987年9月,索罗斯把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移到了华尔街。然而这次,他的判断失误了。
首先出现大崩溃的不是日本证券市场,而恰恰是美国的华尔街。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道·琼斯平均指数跌508.5点,创当时历史纪录。在接下来的几星期里,纽约股市一路下滑。而日本股市却相对坚挺。
索罗斯决定抛售手中所持有的几个大的长期股票份额。
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有关消息后,借机向下砸被抛售的股票,使期货的现金折扣降了20%。
5000个合同的折扣就达2.5亿美元。经此一役,索罗斯在一天之内就损失了2亿多美元。
据报载,索罗斯在这场华尔街大崩溃中,损失大约6.5亿美元至8亿美元。这场大崩溃使量子基金净资产跌落26.2%,远大于17%的美国股市的跌幅,索罗斯成了这场灾难的最大受害者,也是最大失败者。
“活下来,一切好谈!”无论怎样说,这一次输了,并且输得很惨。但是,这没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的导论中说:如果我必须就我的实务技巧做个总评,我会选择一个字:存活。
索罗斯毕竟不是一般的人,他当时并没有沉迷于自己的判断,立即如数出场。
索罗斯的原则是:先求生存,在求致富,安全第一。
所以虽然这次的投资失败,但全年的基金表现仍有14%的盈余,也为他留下日后大战的筹码,也才有日后“让英格兰银行破产者”的封号。
面对有史以来最大的挫败,索罗斯挺了过来。索罗斯虽然痛恨赔钱,但他却能够忍受痛苦。对于其他人而言,犯错是耻辱的来源。
而对他来说,认识到错误则是一件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因为在索罗斯看来,对于事物的认识缺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伴侣,他不会因为错误百出而倍感伤心丢脸,他随时准备去纠正自己的错误,以免在曾经跌倒过的地方再度绊倒。
他在金融市场上从不感情用事,因为他明白理智的投资者应该是心平气和的,不能求全责备。
正如他经常所说的:“如果你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首先要采取的方法是以退为进,而不要铤而走险。而且当你重新开始时,不妨从小处做起。”
当你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时,自责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从市场中撤出,尽可能减小损失。只有保存了竞争的实力,你才能够卷土重来。
索罗斯具有比别人能更敏锐地意识到错误的才能。
当他发现他的预期设想与实际运作有出入时,他不会待在原地坐以待毙,也不会对于那些该死的出入视而不见,他会进行一次歇斯底里的盘查以期发现错误所在。一旦他发现错误,他会修正自己的看法以图东山再起。
正是因为索罗斯的这一宝贵品质,他才始终能够在动荡的市场中保存实力。
一个投资者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投资者”,关键不在于他是否永远是市场上的大赢家,而在于他是否有承认失败的勇气,能否从每一次的失败中站起来,并且变得更加强大。
索罗斯恰恰具备了作为一个“伟大投资者”的素质。
这也就是为什么索罗斯在经历了1987年10月的惨败之后,却仍能使量子基金1987年的增长率达到14.1%,总额达到18亿美元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