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百业待举。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种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全国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邓小平等人的支持下,这场讨论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遍及全国各个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同志在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为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随后的一些重要农业文件,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以至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全会还提出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针。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科学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这个决议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完成。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到的基本结论。”大会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围绕这个根本观点,系统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有了较大的进展,对外开放也一连迈出几大步。城乡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和稳定,胜利地经受住了一场政治领域风险的严峻考验。1989年6月23日至24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1月召开的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顺利交接。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党和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伐更快一点。以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和当年3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