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
1956年这一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载入党的史册,同时又以开拓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载入党的史册。
1956年初,党中央提出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草案和建设社会主义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同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论十大关系》,5月,毛泽东同志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报告最早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的根本思想。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认为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高指标、浮夸风的错误观点有所泛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和党中央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避免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1960年冬,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1962年初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为在“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评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还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从八大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