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师的心理疾病治疗
1.怎样治疗青年教师的挫折心理
青年教师有很多的幻想、希望,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会付出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然而,结果事与愿违时,他们就产生了挫折,挫折会引发青年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形成原因
挫折感在青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这个时期,他们刚刚步入社会,对人生的思索、社交的障碍等容易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
导致青年教师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大略可划分为两类:
主客观矛盾是导致青年教师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主观指青年的自我需求,客观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当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客观不能满足主观的要求,就会产生挫折感。
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青年教师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青年虽然充满朝气,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但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正是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温床。
治疗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在挫折面前,青年教师应该有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要理智地对待一切。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及时调整自己,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在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应该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
要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
要正确对待挫折,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挫折和教训使青年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要悦纳自己和他人他事,要能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宽慰,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2.如何治疗青年教师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在青年教师中都可能发生,并有多种表现。
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年教师心理的影响。青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青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这里须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青年教师的孤独心理治疗
有些青年教师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总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而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形成原因
独立意识的增长。青年处于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从不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中,他们的实践范围在逐步扩大,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加强,于是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但现实又让他们心生不安全感。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多数青年积极与同龄人交往,但也有少部分人站在人群外观望,或不屑于与同龄人交往,唯我独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紧张不适,从而转向自我内心的交流。
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青年时期的人们常会发现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发现自己心灵中的美,也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随着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他们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
治疗
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青年们应学会消除孤独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要主动亲近别人,关心别人,因为交往是一个互动互酬的过程,所以别人也会对你以诚相待。
尽量缩小与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既不自傲清高,做脱离集体、高高在上的“超人”,也不自卑多虑,脱离同伴,做索然独居的“怪人”。从文化教养到兴趣爱好的各个方面,都应与同代人相互沟通、相互学习。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为自己安排好丰富有益的业余生活,把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广泛的高尚的活动中去。
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恋爱观、婚姻观。这是抗孤独、抗寂寞的重要法宝。
辩证看待孤独。应力求避免陷入孤独,但却无必要害怕孤独,对孤独要有辩证的看法。
4.青年教师的自卑心理治疗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
在人际交往中,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
形成原因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主要表现在:
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青年在交往过程中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导致交往挫折。如,对待爱情挫折,有自卑倾向的人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倒霉的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这种不良后果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得自卑心理更深入内心,并不断膨大,以致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青年常因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有残疾、缺陷等抑制自己天性的发挥,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此离群索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
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有些青年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自卑者大多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有些了解,但他们对于自身存在的不利于交往的性格特征,总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叹曰“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如那些自认为性格怯懦、抑郁低沉、反应迟缓者,多不敢主动结交朋友,常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治疗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积极的补偿的方法来加以调节,这种积极的补偿方法有:
正确对待失败。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失败时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失败导致自卑,自卑引起失败。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败倒是必然会发生的,对此持平常之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被动了。
增强自信。凡事都要有一个必成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信心,对事态发展的前途抱乐观态度。要自信,自信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平时要注意及时抓自信心的种子,清扫自卑的瓦砾,给自信心一片湿润的土壤——因为自信心是通过一次次微小的成功来增强和得到升华的。在自信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将某件事做到某种程度的心理需求。“抱负水平”不宜定得太低或过高。定得太低,激不起奋斗热情,反而引起惰性;定得过高,超过自身能力,达不成则易引发“失败感”。所以,“抱负水平”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条件。
“避己之短,扬己之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并尽量发挥。
5.怎样戒除网瘾
网络成瘾属于一种精神障碍,长时间上网会在大脑诸多神经元中制造“上网兴奋点”,这些兴奋点使大脑对上网产生持续的兴奋,这种成瘾的病理与吸毒、赌博十分相似,也和吸毒、赌博一样很难戒掉。
网络成瘾一般都会有如下的表现:
强烈依赖网络
上网成为一种心理需要,支配着网瘾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日常行为的一切。一旦无法上网时,就会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处于焦躁状态。生活的重心即是上网,生活质量非常差,对工作、学习毫无兴趣。只有接触网络,才能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冷酷对待亲人
网瘾者对待自己的亲人不闻不问,伪装自己的情绪,不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也没有朋友。相反,却愿意在网络上对着陌生的人倾吐自己的心声。因为家人限制其上网,网瘾者也很容易与家人产生冲突关系,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人际交往失常
同病者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日益沉迷于网络而急速下降,人际交往很容易出现障碍。网瘾者往往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转而更加地封闭自己,将自己的一腔热情都付诸网络。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生活中的正常交往都已无法完成,自信心更加消退。
网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由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同时作用从而形成的。
周围环境影响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走进大众的生活,网吧随处可见,拥有电脑的家庭也日益增加。网络发展的迅速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很多青年教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丧失了自我向上的精神,从而迷失了方向,整天沉迷于网络之中。
不良性格影响
不良性格也是引起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很多网络成瘾的人大多有不良性格,类似孤独、内向、自闭等等。他们遇到困难和难以排泄的心理阴影,就会去网络上寻找安慰,寻找精神寄托。时间一长,这些人便会觉得网络是无穷的,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从而更加地沉迷网络。
意志力薄弱
网瘾者虽然也能意识到过度上网容易带来危害,天真地认为缩短上网时间就能戒掉网瘾,但往往都失败了。一旦长时间离开网络便会无法自控,网瘾与吸毒、赌博一样,是一种难以戒掉的精神依赖病症。网瘾者大多意志力比较薄弱,才会受到引诱从而陷进去。
浪费时间
网瘾者沉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也掉进了网络游戏开发商的陷阱里面,不能自拔,浪费了大把大把的青春时光。
浪费金钱
目前国内网络世界都是付费使用,有的网络游戏也都是要付费的,有些商家更是设置陷阱,让玩家免费去操作但到一定程度就要付费,致使这些意志力薄弱的网瘾者不得不花上大笔的金钱。金钱上的耗费造成无数家庭冲突和悲剧发生。
危害身体健康
沉迷网络世界,网瘾者就会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人左前脑发育会受到伤害,更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使身体健康得到危害。长期电脑辐射也会给网瘾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整天坐于电脑前,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电脑,吃饭都在电脑前完成,生活毫无规律。很多网吧条件设施比较落后,容易引发火灾,很多人无法逃生。据报道全国每年都会有数十家网吧遭受火灾,幸存者很少。网吧一般都在地下室,通风环境差,电脑高强度工作等等都是对上网者带来身体危害的重要因素。
对于沉迷于网络之中的人来说,戒掉网瘾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专家对此提出的建议是:
自我认知的重要
网瘾者自己要正确认清网络的危害与益处,既肯定网络的益处,又要正视它的弱点,从心理上端正态度。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从而把网络的好处都发挥出来。
丰富生活内容
网瘾者多半生活空虚,要想戒掉网瘾,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放松心情拥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多与人沟通、交流,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
6.怎样治疗“购物狂”症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谢弗教授研究表明,大量的成瘾源于经历和行为,比如极端情绪化、重复的高频率体验等。这些经历和行为可能会引起神经适应,即让神经系统发生习惯性变化,从而让某种行为长期性发生。由此看来,购物成瘾也与目前世界上较为突出的饮酒成瘾、赌博成瘾、网络成瘾等行为障碍症一样,属于一种行为成瘾的心理问题。
购物成瘾容易发生在冲动型人群中,冲动类型的人通常不考虑后果就会直接采取行动。尤其在当下出现多种消费方式的情况下,信用卡等结账方式大量地代替了现金交易,这种看不到现金数额的交易过程常常在无形中刺激了冲动型人群的盲目购物欲望。
购物成瘾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人们通常会在商场进行无理智的巨额消费,事后又对此产生愧疚和罪恶感,然而为了摆脱愧疚所带来的焦虑和压抑,他们又会进入商场开始发泄性的疯狂购物。当这样的行为反复无法克制地发生时,这种购物行为就成为一种强迫性的成瘾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也随之不断上升。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有购物瘾症的人群就越庞大。这既是一个亟待重视的社会潜在问题,更是现代消费社会的重要心理问题。
女性似乎天生就有购物嗜好,而当这种嗜好进一步发展成为癌症时,这样的消费就会变成一种强迫性的购物行为。心理学家发现,购物行为本身能使人产生短暂的快感和陶醉,这样的感觉容易引人上瘾。
有统计显示,大部分女性在心情抑郁、焦虑、疲惫和有负罪感之时会疯狂地进行购物,因此,女性的购物欲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购物有助于舒缓生活中的压力与焦虑,只是当这种强迫性购物形成瘾症时,她们便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张女士是某科研院所业务出色的骨干人物,老所长退休以后她极有可能成为继任者。心切的张女士每天都在等待任命的消息,但是宣布任命结果时所长却是由别人来担任。张女士一下子觉得希望破灭,心情低落的她找不到情绪的宣泄口,漫无目的地来到商场,突然萌发了购物的念头,结果现金花光后,她又接着刷卡消费直到透支,接下来的日子只要心情郁闷的时候,张女士都会忍不住到商场疯狂的消费,事后在家人的责备下又深感内疚,于是心情更加的低落。
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有进取心是追求上进的表现,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应该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这样的事件。像张女士的情况,可以找知心的朋友或家人倾诉,将不良情绪适时地宣泄出来。
疯狂购物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也许偶尔的一次的确可以达到缓解压力安抚失落情绪的作用,然而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将有可能成为瘾症。
几天前,李老师的男友突然提出两人性格不合,要求分手,并绝情地表示日后都不想再与李老师有任何联系。李老师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几次要求复合都被男友拒绝。李老师几天来反复思考与男友之间的点点滴滴,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不值。于是她拿着自己的全部存款,到商场疯狂购物,直到信用卡透支。但当她恢复理智的时候,发现一堆物品并不足以抚慰她受伤的情感,而金钱上蒙受的损失,让本来就差的心情更是低落到极点。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见,女孩子在失恋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疯狂消费作为宣泄的手段。疯狂购物的人容易产生一种归属感,用金钱找回被朋友抛弃的平衡。但选择这种方式快速满足自己,一定要有理性的克制,因为购物回来后必然很快就会有失落和愧疚,一旦陷入恶性循环,就很难再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提供一些关于购物成瘾的具体调适方法。消费者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唯有理性消费,才是购物狂调适的根本之道。
(1)决不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进行购物,因为此时的购物只是不理智的宣泄。
(2)决不在感觉悲伤的时候进行购物,因为购物也不能完全安抚你的内心世界。
(3)决不在怀旧的情绪中进行购物,无节制地沉湎于过去容易丧失判断力。
(4)决不为了追赶时髦进行购物,时髦只是一时的潮流,并且永远也追赶不上。
(5)决不把购物当成一种消遣。如果觉得时间富余,可以培养自己多一些的兴趣爱好,多进行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让生活更充实。
(6)尽量在购买前列一个简单的购物清单,确定需要购买的物品,避免重复购买已有的东西。
(7)尽量用现金进行结账,减少信用卡的使用次数。计划消费金额进行消费,根据消费的支出可能携带现金。
(8)尽量运用“替换政策”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政策很简单,就是购买一件物品就必须丢弃另一件物品。
(9)尽量在购物前问自己“真的需要吗?”理性地思考购买物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7.如何避免变成工作狂
工作狂即工作上瘾者,工作成瘾者对于工作达到了非常痴迷以及狂热的境界,一旦离开工作就感到痛苦,并不觉得长期工作是一种痛苦。
对他们来说上班和下班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当然努力工作是一个好教师的重要特征,但是过分地沉迷工作,忽略生活,对家庭对身体健康都是一大损害。
IT行业出身的黄先生之前做过六年多的编程技术员,习惯了全天都在工作,现在身为公司总经理,却一点也不习惯朝九晚六的上班时间。一天不加班就觉得自己工作不够努力,公司经营就要出现问题。
像黄先生这样的工作狂为数不少,很多从一般职员晋级到经理角色,心理上一下子难以适应,总觉得在工作上耗费时间越多安全感就越多。
工作狂的类型也千差万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容易形成。
真心热爱工作
有很多工作狂者的确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们真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乐趣,不知疲倦。
生活没有目标
这种工作狂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或者是因为客观因素造成的无法与家人团聚,生活单调无味只能靠工作来获得乐趣。
为了逃避现实
这类人可能在生活中遭受到了挫折,为了逃避这些不堪的现实,转而把精力都投放在工作上。希望通过疯狂的工作来获得自信和快感,感情上受到伤害的人也容易将重心转投到工作上,期望通过工作的成绩来获得别人的尊敬。
自信心的建立
工作狂的人都渴望通过努力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才能,强烈地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提倡“工作就是娱乐”,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教师把工作当作乐趣,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一些学校对于合格经理的评估已经把生活与工作平衡作为一个标准这是值得提倡的。另外,要避免变成工作狂,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必须调整好观点,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工作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但身体需要休息、心灵需要休息。要培养健康的工作态度,要多拿出一些时间与家人分享。
(2)生活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多方面地培养自己的兴趣,放松心情平衡生活。
不管怎样,工作时必须提醒自己要认识到工作之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应该去做,生活是美好的。
8.怎样控制酗酒
酗酒包括“酒精滥用”和“酒精依赖”。一个人过度使用酒精而自己无法控制,在认知、行为、身体、社会关系上造成障碍,并且明知故犯、反复发作,这就是“酒精滥用”。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把饮酒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生活中无法离开酒精而活,就形成了所谓的“酒精依赖”。
当人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时,容易感情冲动;达到0.2%~0.3%时,行为失常;长期酗酒,还会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长期饮酒会使人食欲下降,饭量减少,各种营养素缺乏,还影响叶酸的吸收。
医学家们测定酒精,饮下白酒大概5分钟之后,酒精就会进入血液,跟随血液在全身流动,身体的组织器官和每个系统都要受到酒精的毒害。短时间大量饮酒,容易导致酒精中毒,中毒后影响到大脑皮质的活动,神经有了一个短暂的兴奋期,人会表现得胡言乱语,行为失常,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心脏休克。
酗酒容易损伤肠道,破坏胃黏膜,导致食道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系统的疾病。
酒精主要是在肝内完成代谢过程,因此对肝脏的损伤比较大,这些是酗酒容易引起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的重大原因。医学界的研究表明,每天饮白酒达到160克,有75%的人在15年内会出现严重的肝脏疾病,促使胆固醇增高。酒精中的乙醇对肝脏的伤害是最严重的,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据上海环境经济研究所一项科研报告披露:近几年间,因为长期大量饮烈性白酒造成酒精中毒的患者上升28.5倍,死亡人数上升30.6倍。
大量饮酒会使心率增快,血压急剧上升,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肝癌的发病与长期酗酒有直接关系。
酗酒的女性大脑萎缩的进程要比男性快得多。酒精对精子和卵子的危害非常大,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酗酒都会造成胎儿的发育不良、畸形、智力低下等后果。孕妇饮酒,酒精会直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造成毒害。
英国研究人员指出酗酒会损害男性生殖系统,且影响更大。它直接损害男性生殖系统内的分泌功能,诱发前列腺炎,甚至继发性功能障碍,并直接导致不育。
酗酒是一种病态或异常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酗酒者自认为酗酒能够消除烦恼、减轻孤独、自卑、失败等失意心理因素。事实却常常相反,正如古人所说“借酒浇愁愁更愁”。
酒精能使人体冲动,很多交通事故、家庭悲剧和社会暴力现象都因此而发生。我国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的交通事故高达400万起;全国每年大概有10万人死于车祸,而1/3以上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车有关。
俄罗斯科学家研究认为,酗酒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单氨基氧化酶基因受到损害。正常人在喝下一定量的酒后就会出现肢体麻木、嗜睡等酒醉状态,而酗酒者通常情况下酒量很大,不容易出现这些醉态。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人体内若能具备这两种酶,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可以迅速地分解酒精,不会对大脑产生影响。一般人的身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上都差不多。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身体不能完全分解掉酒精,而是以乙醛分子继续留在体内,于是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因此,乙醛脱氢酶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容易醉酒;善于饮酒的人,饮酒速度超过两种酶的分解也会发生醉酒。
美国的研究者还发现,酗酒者的大脑中都缺乏一种叫内菲酞的物质,而通过喝酒能弥补这种物质的不足,因而酗酒者看到酒后常难以控制自己。
虽然酒精属于合法饮料,但人们在饮用的时候仍要学会节制,因为酒是一种软性的毒品,容易使人产生酒依赖。
控制酗酒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借鉴:
(1)必须首先重视心理健康。
(2)不该喝的酒就不要去喝,该喝的场合也要控制一点。
(3)开始喝酒之前先吃些东西会让你喝酒的时候少喝点。
(4)放慢速度饮酒,保证一个小时内不要喝超过一杯的酒精。
(5)在酒里面加入调酒饮料来冲淡酒精的浓度。
9.怎样戒掉烟瘾
人们吸食烟草数周以上,对尼古丁产生依赖,一旦离开尼古丁就会有头晕眼花、肠胃不适、烦躁、抑郁等症状,而只能靠再次吸食烟草才能缓解这些不适症状,即产生了烟瘾。吸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危害人类生存环境、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缩短人类寿命。
人们对吸烟习惯产生依赖,主要是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使人上瘾。吸烟者对尼古丁产生一定的依赖药性之后,就需要抽更多的烟或者尼古丁含量更高的烟来达到相同的效果。尼古丁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大约为30分钟左右,这就经常提醒吸烟的人让自己的身体中充满了尼古丁。戒烟的人,会产生一系列症状,包括紧张、头疼、眩晕、失眠,有很多中外名人都曾烟瘾很大,对他们来说,这个恶习同样相当难改,某些文艺界的名人甚至错误地将吸烟作为获得创作灵感的一种方法。
要戒掉烟瘾,必须要以各种方法使抽烟者深刻认识烟草危害,使其产生强烈的戒烟动机,从心理上排斥、拒绝烟草。但这种要求戒烟者自我严格要求的方法戒烟成功率并不高。
临床医学证明,医生的劝诫对吸烟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医生讲解吸烟后果以及告知戒烟好处的劝告,在某些方面很容易增强戒烟者的信心。医生对于健康的权威诠释更容易让戒烟者产生心理上的信赖,成功率较高。
医生对吸烟者戒烟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辅导过程。针对不同吸烟者制定不同治疗方案,以及复发之后的应对方式等等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戒烟者必须慎重对待,因为戒烟成功还容易引起复发,一旦复发对戒烟的成果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有很多瘾君子是很难靠单纯的心理治疗就戒除烟瘾的,还必须靠药物治疗才能奏效。药物治疗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和其他戒烟方法联合使用,还要警惕长期使用尼古丁制剂可能导致的尼古丁剂成瘾。其他药物治疗还有可乐宁、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尼古丁桔抗剂等,但效果均未确定。
戒烟是一个耗时长,而且非常复杂的过程,应当从社会、心理、生理等多角度帮助吸烟者完成戒烟,以保护身体健康。
10.如何克服猜疑心理
猜疑心重的人整天疑心重重、喜欢无中生有,不信任别人。看到别人背着他说话,就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家人对他的态度冷淡了一些,又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这种人成天提心吊胆地活着,心里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永远无法摆脱矛盾,活得非常之累。这种人又不愿意把心里的疑惑公开,也不和别人交心,整天郁郁寡欢、消沉颓废。因为自我封闭,阻碍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互动,转变为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从而失去信心,变得非常自卑、怯懦、消极。如此感觉事事不顺利,天天增忧愁。
猜疑心理是阻碍个人发展的大敌,要正确地认识它、正视它的起因才能更好地摆脱它的困扰。猜疑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误的封闭思维
猜疑一般总是从自己假想的一个目标开始,最终又要回到假想的目标,作茧自缚,把自己封闭死。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和这种封闭性思维有密切关联。
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信任
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一个人越自信,越信任别人,越不会产生猜疑心理。
曾经的经历引起的不良心理
有的人曾过度信任别人,却遭受欺骗,从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猜疑的人往往都是敏感过度
敏感并不一定都是缺点。有灵气的艺术家对事物都比较敏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不过,如果过于敏感,尤其是人际交往的时候过于敏感,就需要加以控制了。
每个人都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相信自己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了自信心,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意怀疑别人是否在挑剔为难自己了。
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一旦说开了是很可笑的,但在真相揭晓之前,由于猜疑者大脑的思维方式处于封闭状态,会认为自己的猜疑顺理成章。这个时候冷静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先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来作出决策判断。
生活中遭受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蜚语,没必要大惊小怪的,是很正常的事情。生活上要“难得糊涂”,不必那么斤斤计较,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寻烦恼。尽量不去理别人的议论、闲言碎语。在精神上取得胜利,猜疑自然就不会产生。
误会产生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误会如果不能尽快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立刻消失,就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应该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和“怀疑对象”谈一谈,搞清真相、把误会消除。
11.教师病态怀旧心理的自我调适
病态怀旧就是对过去或古代事物的过度痴迷和追思。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珂德就是这样一个病态怀旧的典型。堂吉珂德明明生活在现代,却以古代武士自居,执著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他的中世纪“骑士与贵妇”的骑士人生。结果却处处碰壁,引出将风车当假想敌的笑话。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不断地絮叨着一代不如一代,却看不到社会开始风起云涌。生活中这类的例子有许多,病态怀旧心理的产生有特定的社会原因,也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有一部分人在社会结构与阶层发生重大变化以及社会资源与利益重新分配组合后,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受到冲击,极易产生失落感,但又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借助怀旧的方式来表达现实的遗憾。比如民国时前清的遗老遗少们,原有的贵族生活随着清政府的彻底瓦解被无情地解体。他们不得不开始面对—种新的生活方式。而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告别了四合院、胡同、里弄,困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这一切让—部分人感到不适和恐惧。
这种不适和恐惧,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怀旧就是其中一种机制。在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中,就有这样一个可供怀旧的公馆。背井离乡的落魄官员在这里重温他们在职时的辉煌和气派,以缓解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落寞。病态怀旧起源于失落感。大多病态怀旧能把人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又能把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多次的憧憬中把回忆当现实。这就产生了外表行为上的格格不入和不合时宜。
病态怀旧的人,往往是一个时代特征忠实的拥护者。穿着早已过时的服饰、保留过去的装束风格,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甚至满口之乎者也,不合时宜,故被称为“老古董”、“怪物”。
这些人内心对现状不满,对社会有偏见,认识上极端保守,对新生的事物一概看不惯不接受,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过分崇尚过去的经验方式等。病态的怀旧行为阻碍个体适应新兴的现实环境,很难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病态怀旧者在家中保存大量的旧物,如照片、书籍、衣物等,交友的圈子局限在过去的友人等范围内、依恋过往的恋情、依恋过去的辉煌经历等等。伴随着现在荣誉光环的逐渐消失,心里时常失落。这样一种失落的,寻求依恋的怀旧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只能有特定的交友圈,很难接触旧群体外的新朋友,个人的交际圈也大大缩小。
病态怀旧心理的调适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积极快乐的生活
通过有效途径如读书、看报、看电视节目等了解和接触新生事物,以辩证的方法看问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生事物。
寻找突破口
学会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如果能在新旧事物之间找到一个突破口那么在接受新事物时恐惧和不适就会减少一些。例如可以在过去的成就的经验中总结思考如何再创辉煌,可以在与旧朋友联系的同时不断发展新的朋友。
正确对待怀旧心理
怀旧心理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病态怀旧与人生的进取是相悖的,但是如果能充分发挥正常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寻找宁静与心灵平和等积极成分,那么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
12.怎样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源于病态竞争,而嫉妒的产生又和个人的性格、文化背景、自身修养、世界观价值观等有密切关系。
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1)对自我的错误定位。自我封闭,容易自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容易产生嫉妒。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时刻要求自己比他人强,这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对自我角色定位错误,自我实现受阻时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2)人的公平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一种公平,当公平心理畸形发展时,嫉妒心理便产生。嫉妒心理是公平心理的一个片面的、消极的反应。
嫉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心理,它的存在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
缓解和消除嫉妒的方法
(1)降低自我预期。降低对自己的预期目的,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尽量不去跟别人比。
(2)修养品德。增强修养,发展宽容之心。明白能者多得,明白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把别人的成就看成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学会赞扬别人。通过赞美别人来呈现自己的广大胸襟。
(3)学会合作。与人交往,坦诚相对,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明白合作的好处,努力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
(4)执著努力。培根曾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
另外,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不只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也有一定的作用,应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3.怎样矫正报复心态
据调查,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具有比较强烈的报复心理,但他们采取的手段往往具有极端性,如恶意中伤、造谣诽谤、暴力,甚至身体伤害。具有一般报复心的人并不少见,大多数不会演变成公开的报复行为,仅仅是存在一定的报复心理而已。
报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报复心理的人,神经长期处于亢奋状态,思想容易偏执,经常误解他人,过度保护自己,对他人持戒备和防范心理。长期发展下去,怀有报复心理的人心胸会变得越来越狭窄,社交面缩小,很难与人相处,内心的矛盾冲突使自己异常痛苦。
人随着在生活中的磨练,会逐渐认识到宽容对于这个世界的宝贵,虽然不能够提倡无原则的宽容,但是这至少说明被报复心理困扰的时候,还是应该选择宽容来解决问题,要时刻记着一句话:“伤人即是伤己。”
要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摒弃内心报复的念头,要做到以下几点:
全面看待问题
首先,学会用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去衡量人的行为,可减少许多不满情绪的产生,从而遏止一部分报复心的形成。别人可能出于为你考虑的善良动机而做出某种行动,但由于方法不当或能力有限,却给你带来了恶果,这时你就应该谅解别人。
正视挫折
其次,正确对待他人给你带来的挫折或不愉快。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当遭受挫折或不愉快时,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境遇之中,想想自己会怎么办。通过心理换位,也许能理解对方的许多苦衷,正确看待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或不愉快,从而消除报复心理。
考虑后果
再次,多考虑报复的危害性。在报复行为发生之前,不妨想想,当你从报复行为中体会到一时的解恨和给报复对象造成危害时,自己会不会得到对方更大的反报复?会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会不会触犯刑律?须知,欲加害于他人的人,最终多半是害了自己。
加强修养
最后,加强自身修养,开阔心胸,提高自制能力。有报复心理的人一般心胸狭窄,易受情绪影响,且恶劣心境的作用强烈而漫长。要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交往中增长见识,懂得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具有忍耐和宽容的精神,善于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来感化别人。
14.如何摆脱盲目攀比
一般来说,攀比属于正常人的心理,人总是在不断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去争取进步的。
攀比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向上的攀比应该是有利于健康的有利于上进的。但是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以个人为中心,胡搅蛮缠,这种带有消极作用的攀比则是不可取的。
这种消极病态的攀比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使人产生情绪障碍,产生焦虑等心理疾病,或者使自己长期处在幻想状态,不求上进,脱离实际,最终一事无成。攀比甚至成为犯罪的起因,为了能够和别人拥有同样的奢侈品,有些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平时快快乐乐的小王夫妻,自从参加完昔日同班同学的婚礼后,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僵局。婚礼很豪华,车水马龙,新娘风光无限。小王想着自己当初糊里糊涂的几桌酒席就嫁了,婚后生活也是紧巴巴的,天天柴米油盐,于是越想越委屈。而小王的丈夫在婚礼上看到人家丈夫事业有成,老婆又漂亮,心里发酸,老婆又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心里更是憋得慌。两人言语不和,大吵一架,小王赌气回娘家,小王的丈夫心情郁闷借酒浇愁,结果喝得进医院了。
生活原来还是很美好的,可是,加进了攀比的消极色彩后,生活变味了。
这样的情况,如果夫妻之间沟通好,生活仍然可以美好。有些人因为攀比甚至送了性命,那就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一样是……为什么他……而我却……”这样一个转折问句,表明了攀比的心理动因以及与之攀比的对象。人们总是拿某—方面比自己高的人来比,这个攀比对象一般都是攀比者身边的经常接触或是联系到的人,如同事,同学甚至朋友等。越是熟悉的人,了解越深,可攀比的东西越详细。在攀比者与被攀比者之间还要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年龄经历等,而且被攀比者有明显的一方面比对方高。当发现其中的落差时,有些攀比者就选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寻求比自己低的攀比对象,以满足自己的心理。
现在社会有很多人热衷于一些细节上的攀比,比如是否评上先进、奖金分配是否均匀,这些个人名利范围内的东西都成为互相攀比的对象。一旦觉得比不过,就产生一些消极的反应。有利必争,成为这—类人生活的原则。
还有一种人的攀比心理更为畸形,他们将攀比过程中的失衡转嫁到对他人的攻击、陷害等等上面,或挑拨离间,或阴谋设计。畸形的攀比心理使得他们对某些事物过分的期待,因而使他们不断地利用手段以求达到同样的成就。这些人已经远远背离了攀比的本意,很容易在日益膨胀的私欲中毁灭自己。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摆脱盲目攀比呢?
正视自己
首先,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弄清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与别人产生差距的原因,凡事量力而行,不要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而过高要求自己。如果是所处环境的问题,而且是暂时的,能够克服,就要努力改变环境,使之渐渐趋于公平。
调整心态
其次,要对自己的预想进行调整。正确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弱点。这样有利于对自我的期望值进行调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付出与回报。
积极行动
最后,积极付诸行动。积极调整自己,争取进步,尽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据个人的情况,保持一个正常放松的心态。
15.中年教师的心理疾病治疗
中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好时期,然而自身条件的成熟,不能忽视客观条件的影响。面对现实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决不气馁,没有条件的要等待时机,这样遇到挫折也就能保持平衡的心态。
中年时期也是同龄人社会地位升迁、经济收入悬殊较大的年龄段。面对同龄人成为领导或时代骄子,应以坦然豁达的心理面对这一切;正确认识到别人的长处及有利时机,避免产生嫉妒和自卑心理。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时差距是由人为的不平等因素造成的,无需让叹天忧己的情绪困扰自己,应以踏实的工作、广泛的兴趣来充实生活,取代不良情绪。
在家庭里中年人处于老年人和孩子之间,存在年龄和时代造成的心理差,需要多交流、多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缩短心理差距,以拥有融洽的家庭气氛。
中年人在单位是顶梁柱,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回到家中既要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又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还有日复一日的繁杂家务。应统筹安排,劳逸结合,不要忽视娱乐活动。娱乐既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又能消除疲劳,维持良好的心境。
中年人是青年向老年的过渡时期,健康状态不比青年好。随着岁月的推移,衰老的迹象已开始出现,也易受到各种疾病的袭击,应定期体检,及时就医,对疾病应有正确的认识,无需过分担忧、恐惧。总之,中年人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胜任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的职责。
16.更年期教师的心理疾病治疗
更年期标志着壮年向老年的过渡,一般从45岁或50岁左右开始。更年期来得早晚,持续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更年期主要的生理、心理表现是大脑功能的某些方面开始衰退,内分泌系统功能下降,分泌减少,记忆力减退,知觉迟钝,动作缓慢,特别是性器官和性功能衰退。这种变化对某些人来说是缓慢而不显露的,可以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和补偿及相应的行为来适应。但有些人的变化较快而突然,以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出现紧张、焦虑、敏感、多疑、絮叨多话、无名怒火等心理反应。
女性更年期略早于男性,症状也比男性明显。这时她们卵巢萎缩,激素缺乏,月经周期紊乱,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兴奋与抑制;血管收缩与舒张不平衡,因而往往产生阵发性全身发热,面部潮红,有的耳鸣、眼花、头痛、眩晕或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关节疼痛等症状。不论男女,有的由于遗传素质和中年心理卫生不佳,如再有某种疾病诱发,往往反应强烈,出现更年期综合症。这时如不及时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就会一落千丈,明显衰老下去。所以对更年期心理卫生要给予足够重视。
在更年期,对个人、家庭、社会要有正确的认识及合理对待,保持乐观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否则悲伤、沮丧等消极情绪会削弱机体的免疫与防御机能,各种躯体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不利于身心健康。家人和同志要给予亲切关照,使之妥善、平稳地度过更年期。
17.中年教师的灰色心理预防
进入中年期的男性容易产生一种与更年期病症不完全相同的综合症。其特征是性格和心理发生突变,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欢,缺乏决断,而自己却否认有任何毛病。这就是“灰色”心理病。
这一特殊病症主要起因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上,人从童年、少年、青年到壮年,一直是在成长中度过的,因而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感觉,进人中年后,成长由缓慢变为停止,甚至出现衰退。即使身体没有毛病,通过一些小的变化,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20多岁走进社会,一切都是新鲜的,做事生气勃勃,一二十年后,熟悉的工作、缺少变化的生活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另一阴影是迟暮感,中年时期蓦然回首,人生几何,思来想去,不免惆怅。用何种方法可以转移或减轻这种心理病态呢?
暂时变换一下环境。
使生活方式多样化。
胸怀宽广、不动肝火。
善于自我解脱。
合理营养、适度锻炼。
18.中年教师如何消除心理紧张
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单位的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是家庭的栋梁,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抚育子女。在社会和家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多,为事业、家庭和子女而奔波,是最繁忙最劳碌的人群。还要在上下级、同事、姻亲、家庭等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角逐。他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较大,工作、生活节奏也较快。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常常使他们处于某种紧张状态之中,有的学者称其为中年“紧张病”。如果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状态,可以直接引发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糖尿病,甚至癌症以及意外伤亡。
中年人预防“紧张病”应注意下列几点:
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增强各器官的功能,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
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以自我放松,转换心境,减轻疲劳。
培养业余兴趣,如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养花、郊游、垂钓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加强自身的性情修养,在家要和睦相处,在外要团结同事,多交朋友,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烦恼,增加心理安全感。
劳逸结合,上班工作或外出办事,要专注认真,注意安全,提高效率,以减轻工作压力。休闲时平心静心,宽松自如,保持内心愉悦。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规律,戒除不良嗜好,保持充足睡眠。
讲究心理卫生,学会自我调节,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善于化解各种情绪障碍或内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性格开朗,宽容大度,不嫉妒、不赌气、不斗气、不暴怒、少思虑、勿悲愁、勿狂喜,防止情绪大起大落,维持心理功能平衡。
一旦发现自己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头晕目眩,耳鸣眼花,食欲不振,心烦意乱,办事效率降低,失眠多梦,神不守舍等,应去心理咨询或到医院检查治疗。
19.中年教师怎样平息心理危机
中年心理危机其实就是指人到中年时,需要面对这一人生阶段特有的问题、变化和挑战。而这些挑战是人到中年必经的阶段与考验,人人都不例外。如果能顺利度过,人生就会进入新的里程;如果不能顺利度过,人生就会受阻,产生混乱感、无能感、焦虑感、失落感,妨碍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健康,失去人生的意义。人到中年其实是人生又一新起点。关键在于怎样面对中年危机,如何去调适、应对,从而走出危机,开创生机。
首先,要了解和认识中年人将面对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以便心中有数,早做准备。
其次,接受生理的变化,关注自身健康,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有意识调整身体,改善饮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人到中年事业稳定,但一般所负责任也大,常常超时工作,透支体力。如果目标明确,沟通良好、劳逸结合,可以缓解压力。
还有,重视婚姻关系。夫妻间多体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子女长大少了牵挂,多余的时间去培养新的兴趣,发展自己,享受人生乐趣,增进婚姻满足感。
最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到中年时事业、家庭趋于稳定,生活变得平淡,有时易产生倦怠感,缺乏新意。多一些时间反省自己,调适生活,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胆去进行新的尝试,心态上永远保持年轻。
20.中年教师解除心理疲劳的方法
所谓“心理疲劳”,就是在长期思考或者在和别人激烈争吵后,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心理疲劳的一般表现是当我们长时间从事力不从心的脑力劳动后,会感到精神不支,劳动效率显著下降。尽管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心理因素,例如:烦躁、焦虑、过重的心理压力等。
疲劳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主要是看什么原因引起的,要加以区别。这里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或长时间思考后,感到很疲劳了,那么不妨想一下,我们对工作是不是不想干了还是干不了,如果是前者,那属于心理疲劳。一般来说,疲劳在生理上的反映往往不易测定。
心理疲劳是身心疾病的警告信号,如果不加以重视,要硬闯过去,疲劳感觉就会进一步加重,就有可能引起各种身心疾病。这是因为疲劳与人体消耗有关,主要和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当刺激量超过大脑所能承受的程度时,就会一起具有保护意义的超限抑制,这时,人就会表现为疲劳。
要想消除心理疲劳,首先要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兴趣。如果工作本身枯燥无味,就要想办法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
其次要明确目的。无论从事什么活动,一定要确立行动目标,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励自己,以取得预期的成功。
要注意劳逸结合,强调用脑卫生,工作、学习要安排合理,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努力排除外界的不良影响,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最后一点就是要和周围的同事、同学处好关系。只有生活在融洽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身体。
21.中年期神经症的治疗
更年期的疾病,多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或精神创伤。临床表现除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神经衰弱症状外,还突出表现在情绪不稳、激怒、烦躁、焦虑,同时伴有心悸、潮热、多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有这些症候的中年人时时处处总表现出紧迫感,对个人和家人的安危、健康格外关切,注意自己躯体的微小变化,担心会得什么严重疾病,常因躯体不适而四处求医,这类患者事无巨细都得操心。尽管如此,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或工作并无明显影响,即使持续多久,自知力仍然良好。
女性特有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于女性在月经周期、分娩后、更年期,体内出现内分泌改变,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方面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程度不同的精神障碍。
月经周期精神病约有40%的女性每当月经来潮,即出现乳房肿胀、头晕目眩、腰酸背痛、疲惫无力或心情暴躁等不舒适的表现,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但是,有一些女性每当月经来潮的前后,精神状态就出现明显异常。有的可表现为情绪高涨,稍有不顺心就大动干戈,甚至犯罪;有的有失检点,秽语连篇;也有的则情绪消沉,对前途悲观失望。此外,有的人会变得喜怒无常,言语杂乱无章,同时常伴有种种幻觉,仿佛看到一些可怕的情景,听到骂声、命令声等,并且疑神疑鬼,怀疑别人在陷害和诽谤自己。
这种病的症状是随月经来潮而发生,又随月经退潮而敛迹,每月一次,循环往复。
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有的可做内分泌治疗,如人工调节月经周期,口服避孕药等。在发病期间,病人出现严重精神紊乱时,则应送病人到精神病专科医院诊治。
产后精神病,本病多见于初产的妇女。病因多由产后失血过多,身体虚弱,机体免疫力下降,分娩时精神过度紧张,感冒发热或遭到不良精神刺激所致。
产后精神病的症状大多表现为乐极生悲,一反常态。病人不是视婴儿为掌上明珠,精心照料,就是对婴儿束手无策,呆若木鸡。有的患者不思饮食,不知梳洗;有的胡言乱语,吵闹不休;有的则情绪低落,愁眉苦脸,甚至自责自罪,严重的还会发生扼杀婴儿等凶残行为。
产后精神病起病急,要以预防为主,认真做好产前宣传教育工作,使孕妇对分娩及产后的卫生知识有所了解,减少分娩时紧张的心理。医务人员助产时注意严格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以防止孕妇产后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处理,这样可使发病率大大下降。
更年期精神疾病,该病发病年龄在45~55岁左右,也就是绝经期间或其前后。
更年期精神疾病除用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给予精神治疗。通过向病人讲明疾病的性质,消除他们对疾病的疑虑,增强治疗信心,并正确对待和处理客观环境中的矛盾和困难,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一些精神病症状。
22.更年期忧郁症的治疗
更年期忧郁症是指初次发病在更年期,早期多有神经症表现,逐渐发展成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疑病和猜疑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一种心理疾病。患者神情紧张、焦虑,心绪低沉,全身不适,早醒,整日惶恐不安,有大祸临头之感。经常长吁短叹,自责自罪,拒食。若出现疑病妄想,又会认为自己无可救药。即使如此,病人对自己和家人依然关切,常表现出愁眉苦脸、坐卧不安、搓手顿足、流泪哭泣等。
一些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悸、潮热或发冷、出汗、肢端胀麻、头晕等亦很常见。严重时可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一般认为,更年期男性是在50~60岁左右,女性是在45~55岁左右。以女性为多见。
特征
本病往往是在某些精神因素的诱发下发病。患者病前具有敏感、多疑、胆小的性格特点。
本病的早期特征是:
生理异常,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胸痛、失眠、多汗、面部阵阵潮红、四肢麻木、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月经紊乱和性功能减退。
心理异常,表现为敏感、多疑、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
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逐渐加重。表现为情绪忧郁、坐立不宁、搓手顿足、惶惶不安、有大祸临头感。对细微小事过于计较,对自身变化过于敏感,可出现消极厌世和自伤行为。
诊断
每个人因为外在的环境事件或内在的主观经验,都会有郁闷低落的情绪,一般人的这类负面情绪在数日之内多会有所改善,如果郁闷低落的情绪持续两周以上未获改善,或者你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嗜好或交朋友都失去了兴趣,并且出现下列忧郁症的征兆四项以上,就该寻找专业医师诊断评估。
(1)暴饮暴食或没有食欲,使得一个月内体重改变5%以上。
(2)每天都嗜睡或失眠。
(3)行为变得躁动不安或呆滞迟缓。
(4)每天都觉得疲倦、虚弱无力、没有精神。
(5)过多的罪恶感,觉得自己是无用、没有价值的人。
(6)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变差、无法下决定。
(7)产生自杀念头。
治疗
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疾病的好转与康复十分重要。首先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使患者认识到更年期是一个人从成熟到衰老的转折时期,是自然规律。既然经查未发现异常,就应认识自己的各种感受不过是自身正常生理变化过程的加剧,从而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要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的苦闷,帮其分析自己的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对于个人的生活事件要冷静分析,切勿感情用事。注意劳逸结合,加强文体活动,学会自我放松。经常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使生活丰富、充实。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抑郁剂,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情况下,可使用多环类抗抑郁剂,如多虑平、阿米替林、麦普替林。伴有强迫症者,可使用氯丙咪嗪。新药百忧解是世界广泛应用的抗抑郁药。
此外,可使用佳静安定、舒乐安定减轻焦虑,使用谷维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紊乱明显者,可服用尼尔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