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师的病态心理预防
1.怎样摆脱自卑情绪
人们常说,自卑是缺乏魅力的根源。其实,自卑也是衰老的催化剂。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交往。只想与人疏远,甚至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冷。
自卑的人,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绝少有欢乐和愉快的良性刺激转换,中枢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的调动,无法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同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会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早生白发。而且出现一些衰老的症状,如面容憔悴,皮肤多皱,牙齿松动,性功能低下。
2.如何控制自大心理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在心理上称之为“自己显示型”或“自我扩张型”的人,他们具有常常使自己的表现超出于实际水平的倾向。通常所说虚荣心强的人,属此种类型。
自我扩张型的人是对“现实我”的认识和评价过度地评估,以至形成虚妄的判定。偶有一得一见,便以为自己十分了不起,忘掉了现实中的“我”,忘掉了客观社会的要求对自己的制约,开始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
自大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与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有关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内容。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特别是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认识自身和环境而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有些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水平大为提高,但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客观性与正确性尚不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由于青年的独立意识、自尊心的发展,常常会导致一种不必要的自负心理。于是自吹自擂、老子天下第一等言行和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现出来了。他们特别喜欢寻找和评价那些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长处,同时,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也很强,总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看来是肯定的、令人喜爱和有希望的。
与自大者的家庭背景有关
与读书年代的成绩好,踏入社会初期的顺利有关。由于这些人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使他们从小就成为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为中心,因而养成了一种不懂得迁就别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对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评价和估计,将自己从“自以为是”的陷阱中拉出来,并且重新学习与人相处。否则,在当前这种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中是难以立足的。
那么,怎样纠正自大心理呢?
了解他人需求
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为自大的人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迎合别人的需求。
长期坚持对他人的了解之后,自大者就会由自我世界中走出来,随之他的“自以为是”也会慢慢地消逝。
调整成就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达到或超过优异标准的愿望,是个人认真去完成自己所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从而成就动机推动人们在各种行业里奋发图强。人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定出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奋斗目标。
学习别人长处
虚心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诚然,谁都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万事皆通的全才,然而,只要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变成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必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进步。
3.逆反心理的控制方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地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发人的逆反心理:
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
企图标新立异
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特异生活经历
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学”的根据。
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质上与创造性的个人素质有着根本区别,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
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克服逆反心理:
广闻博见
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
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时往往太迟了。
避免逆反心理
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像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显得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
当我们冷静地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所强烈反对的意见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对着干”起码也使我们的思维同对方同样的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像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4.浮躁情绪的控制措施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
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其特点有:
心神不宁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中无底,恐慌得很,对前途毫无信心。
焦躁不安
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情。
盲动冒险
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违纪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人为什么会产生浮躁的心理呢?
从社会方面上讲,主要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原有体制正在解体或成为改革的对象,而新的制度又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
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大款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那些处于社会中游状态的人更是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在上流与下游两个端点间做文章。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从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从个人主观方面来看,个人间的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气死人”。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荡涤的躁动化的社会心态驱使下,不少人更多的只有一个目标:为金钱而奋斗。但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从而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要有务实精神
改革需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但是也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
遇事善于思考
不能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做违法违纪的事。要看到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脚下,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
5.压抑的心理如何发泄
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里,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压抑心理源于外部环境,也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讲,如果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有过多的挫折感,就可能产生压抑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行为规范的影响
行为规范是调节、约束个体行为的行为准则。如果行为规范太多,过于严厉,或者规范与个体的接受程度差距甚远,个体极易产生压抑感。
工作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
人活于世必然要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如果这种实践与人的能力相适应,个体就能取得预想的成绩,就有成就感;如果人的能力不能承担这些实践任务,或者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学习、生活,不堪重负,个体就可能感到痛苦与压抑。
紧张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接纳。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满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使人的精神与社会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个人的志向处处受挫,或“怀才不遇”,或遭人冷遇,自然会产生孤独无援的感觉。结果可能导致个体采取回避现实的行为。
从主观原因来看,以下情况易产生压抑心理:
个体的某些身心条件较差
如生来长得丑陋,有生理缺陷,或者才能不及人等,都可能引起他人的讥讽和嘲笑。在他人的消极评价中,个体极易产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加倍努力,化压力为动力;有些人则可能感到压抑和痛苦,变得自我封闭或自暴自弃。
某些气质与性格更可能产生压抑感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按心理学上的说法,人有四种典型气质即胆汁质(外向、过于兴奋)、多血质(外向、灵活)、黏液质(内向、安静)、抑郁质(内向、过于抑制)。根据气质的特点,属抑郁质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对同一事物,他们的压抑感可能要比其他气质的人更明显。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
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
精神压抑使人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我们要认识压抑心理的危害性,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工作。
那么怎样做好心理调适呢?
要正确面对社会
要知道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社会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要看到社会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待遇上的差距。人与人不能互相攀比,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要正确看待自己
遇到挫折,应先从自己的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特长去弥补不足之处;坚信“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短处,只要积极有为,长善救失,“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停止自我比较,不要担心不如别人,要自己接受自己,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
多读些名言哲理
圣贤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们能从挫折中走出来。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如何战胜挫折,到达成功的彼岸,圣贤们的思想与足迹能予以我们许多启示。
列出生活日程表
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动手做事的人,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为了与懒惰作斗争,不妨列出一个工作、学习、生活日程表,包括早练、读书、工作、交友、上街、娱乐等。不论大小事情都列入其中,并认真、专心地去做。
主动帮助别人
乐于助人,使人精神健康。如果心理压抑者通过志愿性的工作,如社区服务或帮助身边行动不便的老人购物,心情就会好些。只要有同情心,能够理解别人,对社会也是有价值的。
参加社交活动
许多沮丧的人放弃了他们最喜爱的业余活动,这只会让事情弄得更糟。为了扭转目前的心情,我们不妨每天做些激烈的活动,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朋友联欢会、聚餐或看电影等。
坚持锻炼身体
有许多精神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出一身汗,精神就轻松多了。科学家认为,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骑车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的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情。
回归自然怀抱
当我们精神压抑时,可漫步于田间地头,跋涉于山水之间,看春华秋实,听蝉鸣鸟啼,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因此产生许多联想与灵感,悟出人生哲理,以调适自己的不适心态。
6.情绪低落怎么办
很容易被纷乱的社会事件所影响,而对人生感到绝望,情绪也跟着跌落谷底,这就是情绪低落症。
一般人最费力摆脱的情绪是低落。专家研究发现每个人走出低落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然,低落不见得都是不好的,低落和其他情绪一样有其作用:它迫使人暂离纷扰的生活,做一些重要的深思,深思所失者代表何种意义,最后经过一番心理调适,修正新的人生方向。
严重情绪低落时,兴趣尽失,感官享乐都味同嚼蜡,心中产生一种恐怖感,因为它愈来愈像具体可触的痛楚,甚至使人怀疑自杀是否是最好的解脱。在这种情况下,生命已形同瘫痪,完全失去了生机。对患者来讲,药物与心理治疗已经失去意义,而只有时间才能慢慢疗伤。
一般性情绪低落,多数人都可以自行调适,走出消沉。这时摆脱情绪低落最有效的方式是交际,去跳跳舞或者看电影,与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去。这个方法能够使人暂时忘记悲伤,效果很好。如果人一直在思索令人沮丧的事情,只会使低落的症状更加重。
事实上,情绪低落何时停止与思绪沉溺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你越对消沉的事情反复思索,消沉的情绪越是延长。
善待自己或者享受一番是常见的抗情绪低落药方,具体的方法包括泡泡热水澡、吃美食、听音乐等。送礼物给自己是个好方法,大采购或者逛逛街也很好。
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是拒绝接受长期低落情绪的方法。维持这种态度的最好方式则在于,充分发展自己的意志力,将挫折看成挑战和考验。这个挑战,应该被接受为一项刻意传达的讯息,必须适度修正自己的计划。看待挫折就好像看待病痛一般。显然,肉体上的病痛是大自然通知个人的一种方式,说明有些事情需加注意及矫正。病痛可能是福气,而非祸因。同理,当人遭遇挫折时所经历的情绪低落,或许会带来不舒服的感受,然而,却是有益的。因为,它是一项阻止个人继续走上歧途的讯息。
然而,情绪低落有时是如此严重,足以摧毁个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这种情形下应该怎么办?
运用自律的原则善于自律的人不容任何事物摧毁自信,也不改变计划。假如个人能够熟练地运用有组织的思想这一原则,他便知道意志力足以克服人生中所有的横逆。
就是说,挫折应该被当成心理疾病的补药,用以刺激个人的意志力。每一种反面的情绪,能被转化成建设性的力量,用来达到所希望的目标。自律使人把低落情绪改成一种推力。每经过一次这样的程度,个人的意志力就更增强一分。必须切记,潜意识会接受个人所持的“心态”,而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挫折被接受为永恒的,而非看成更大行动的刺激,这种挫折将成为永远的失败。个人养成由每一个挫折中寻求好处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这个程度是训练意志力的最好的方式,同时又能使潜意识发展成为自己有利的行动。
面对情绪低落,比较建设性的做法是改变看待事情的角度。比如说结束一段感情总是很难过的,很容易使人孤独无依,以致情绪越来越低落。但你也可以退一步想想这段感情也不是很美好,你们的个性或许并不适合,总之,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所失去的是治疗情绪低落的良药。
另一个振奋情绪的良药是助人,有些人低沉不振的主要原因是不断想到自己不快的事情,而同情别人的痛苦就能够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研究表明,帮助人是很好的方法。然而,这也是最少被采用的方法。
最后一种方式是从宗教信仰的力量中寻求慰藉,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借此祈祷改变低落的情绪,尤其是绝望。
不管“失去的”也好,“被遗弃的”也好,反正已经失去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失去的东西,内心一定会十分惋惜,甚至还会想不开。反之,若你把它想成被抛弃的东西,就表示它是废物,就能够比较轻松的来改变低落的情绪,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
7.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有些人因为心境的恶劣,精神变得萎靡不振,整个人颓废下去,患上了抑郁症。
轻微抑郁症的表现程度比较轻,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简单地认为只是思想问题。
而重性抑郁症严重得多,不仅伴随有躁狂发作,还可能出现妄想、幻觉等症状,重性抑郁症往往有昼重夜轻的变化。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为:
兴趣减退甚至消失
若一个人的生活圈子很小,兴趣狭窄,就很难判断他是否出现兴趣减退。有的人没有什么爱好,但做起事来生气勃勃的,一旦他感到没有兴趣,什么事都不想做了,可以说他患了抑郁症。有的人曾兴致盎然地热衷于某种爱好,对其他事不放在心上,一旦有一天发现自己对曾经热衷的爱好没有兴趣了,就应当警惕是否患了抑郁症。许多患者是在他热衷的事物取得成功时,忽然对它完全丧失了兴趣。
对前途悲观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是忽然间就失去了自信,认为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严重时,患者对前途完全绝望了。患者中有很多是能力超群的中青年成功人士,前途是光明的,但却感到失望。
无助感
抑郁症患者有清醒的自知力,知道自己的抑郁状况,但无力摆脱消沉的心情,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十分伤感。患者完全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善意,看到人们在帮助他,但他始终感到不起作用。
精神疲惫
患者感到缺乏动力,也曾努力振作起来,决定安排好每天的起居作息,但无法持久。没有人们的催逼,他就什么都不想做了。
自我评价降低
患者在患病前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追求的目标或者理想太高,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自我评价降低。患者的自我评价降低往往伴有自责,甚至罪恶感。也易变得怨天尤人,自卑和羞耻。
患者变得怨天尤人、自卑和羞耻。若患者原来是个自卑的人,那么现在必须明显比以前严重,才能证明他患上了抑郁症。
感到生命没有意义
抑郁症导致的最后结果是对周围世界激情的缺乏,导致对生命的无意义感。患者感到生不如死,经常出现自杀念头,甚至出现自杀行为。重性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没有任何征兆,往往出现反常性的病情好转。一般抑郁症患者往往出现自杀念头,但在自杀前比较犹豫。
抑郁症往往随着时间、地点和兴趣的不同而改变,波动性很大,但大多数时间是抑郁的,往往被人们忽视。
8.怎样消除抑郁症
患者可能伴有一些生理症状,比如头痛、背痛、四肢痛等慢性疼痛症状,但无法查出生理疾病。另外,患者可能出现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比如腹泻、便秘、失眠和胃痛等。
抑郁症的患者,往往对事物的认识有偏差,怀有不切实际的观念、看法等。有些抑郁症患者只要跟亲人分离,就感到末日来临,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只要别人稍微不理睬,就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心情十分压抑;或者稍微受到挫折,就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对抑郁症患者采说,对抗抑郁的方式,就是有步骤地制定计划,直至完全康复。虽然使患者厌倦的事情并未减少,但可以计划做一些积极的活动,比如坐在花园里读书、旅游或者参加体育运动。
抑郁症患者生活得机械而枯燥,有时,这好像是无法避免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对厌倦进行诊断,逐渐战胜它。
抑郁个体常感到与人隔绝、孤独、闭塞,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情绪低落是对枯燥乏味、缺乏刺激的生活的正常反应。
患有抑郁症状,可尝试与外界多接触,生活一样会有所改观,因为阳光就在前面。
对待抑郁症患者,最好请教有经验的心理医生进行治疗,一般人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而好心办错事,铸成大错。对心理医生来讲,治疗抑郁症并不难,治愈后效果较好。治疗抑郁症的途径首先是心理治疗,只要改变患者的观念和态度,就能够改善症状了。
很多患者的情绪会随着季节有所变化,心理学家们称这种情形为“季节性影响失调症”。症状表现为:冬天的脚步一近,心情就十分压抑,会随着冬季白昼缩短而感到悲观绝望。光线和温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日光能够刺激大脑放射出使人感到活力充沛的化学物质。每天晒太阳,也可以治疗。
抑郁症患者要注意:
阴天时,打开灯使光线明亮。
不要闷在屋里,多参加活动,如探访朋友、参观、娱乐、旅游等。
尝试在冬天外出避寒。
走出户外,早晨的阳光比其他时段更令人心情舒畅。
敞开门窗,让阳光和新鲜空气进入室内。
不要以暴饮暴食、酒精或药物来排解抑郁情绪。
不要独自过生日、节庆或者假日。
如果有重要决定,要到抑郁淡去后再做选择,以免后悔莫及。
若无法控制情绪,感到几乎要失控时,请心理医生诊治。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清楚地告诉人们:人的情绪好坏,对其健康和寿命有严重的影响。笑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是门很有趣的学问。
你如果患了抑郁症,你是否能够仰望一下蔚蓝的天空,注视一下那高高的云朵?在痛苦的不断折磨中,你是否有雅兴一个人徘徊徜徉于林间,聆听一下大自然的倾诉和心声?此时,你是否有不断索取生活的勇气?
9.受挫时的自我心理调节
争取反败为胜
棋圣聂卫平并不是常胜将军。他最初和日本名将们对弈时,可以说是连战连败。但是他把因多次失败窝在心里的所有火气,全化作了一句话——“我要翻本”。这话听起来不像豪言壮语,倒像赔了生意的小贩的诅咒。但它集中体现了聂卫平的失败观:失败?没什么了不起,我要反败为胜!这是在失败受挫时的一种最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失败而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鼓起勇气,迎接新的竞争。采取这种态度,失败就不再是坏事,而是好事了。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只有经常地遭受挫折,遇到困难,经常处在忧患中,才能认识到生活的艰辛,才有进取的动力。如果永远一帆风顺,高枕无忧,耽于享乐之中,生活就没有生气,就失去了生命力,实际上已是“气数衰竭”了。
输了而不服输,失败了而要“翻本”,这是重要的,但还不够。要反败为胜,必须以卧薪尝胆的精神,经过努力,弥补漏洞,增强实力,才能在未来重新抓住机会。
积极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就是自己用内部言语或观念、想法向自己发出劝慰、指示、命令,来制止或减弱已产生的不良情绪、偏常行为等心理障碍。自我暗示时用什么样的内部言语、观念和想法是非常重要的。阿Q挨了打,本来是令人沮丧的事,但是经过他的自我暗示,他从挨打者变成了“老子”,于是挨打的涵义发生了变化,使他从失败者变成了胜利者,因此免除了挨打的苦恼。有的中学生在高考落榜后这样自我暗示;“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帆风顾的事是很少的。没考取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参加了竞争,我没有碌碌无为地生活。况且,逆境出入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这次没考上,预示着我有一个更光明的前程呢!”经过这样的自我暗示,他就不会把落榜看成是丢人事,不会把周围人的评价看得过重,因而也就不会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重新确定目标
成就动机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失败则总是以目标和抱负没有达到为标志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聂卫平式和阿Q式的情绪自我调节,而且还需要理智的自我调节。重新评价、解释和确定目标,就是理智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重新评价目标,就是要根据自己最初制订的计划和目标没有得以实现的现实,分析最初提出的目标是否过高,是否超过了自己的可能性,或是否条件不成熟、时间不够,等等。通过分析,再做出修改目标、使目标延期或放弃目标的决定,实际上就是确定新的目标。这种重新确定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在个人水平上的目标管理。对目标的论证、修订、转化工作不但应发生在失败受挫之后,而且应做在失败之前,在最初制订目标的时候,就应预见到目标能否达到的可能性。
宣泄
在失败受挫之后,人们常会产生沮丧、郁闷、灰心、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若长期积压在心中,会形成所谓情绪“固结”,导致心理疾病。宣泄则是通过创造情境,使受挫者自由表达情感,力求达到解除压抑作用的精神治疗方法。通过宣泄,人会感到一种一吐为快的舒畅感,恢复正常的理智状态。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梅奥主持的一项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采用个别谈话方式,让工人发泄对工厂管理当局的不满和抱怨。研究人员只是洗耳恭听,详细记录。经过上万人次的谈话以后,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大多数工人自由地说出了他们对厂方的不满,而厂方根据这些意见,对福利、工作条件、工资等加以改进,工人心情舒畅,工作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宣泄,还可采用当着亲人、好友大哭一场,向知心人倾诉衷肠,到荒郊野外大声歌唱,甚至可以把气撒在亲人身上等方法。当然,这些方法的前提是不能给自己和别人的身心造成伤害。
自我放松训练
在因失败而感到情绪压抑的时候,可采用自我放松训练来解除压力。下面介绍一种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自我放松训练法。
用录音机录下以下指令,录的时候要读得缓慢、轻松。然后每天跟着录音机做自我训练。
仰卧,腿不交叉,手臂舒服地放在身体两侧。首先,把精神集中到脚上,想象它们是容易弯曲的、温暖的、放松的(你可以通过在进入放松阶段之前首先屈曲各个肌肉群来改变这个程序)。然后再想象你的脚踝,在心里命令它们放松,直到确实感到放松了。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放松你的身体的以下部位:小腿、膝盖、大腿、臀部。放松哪一部位,意念就集中到哪一部位。接着是生殖器官和肛门区,暗示它们放松、镇静并且温暖。要让放松过程进入腹部,把腹部作为放松的重点。呼吸要正常、沉着,既不慢也不快。接着把放松过程上升到你的胸和肩,直到手臂和指尖。然后再集中到颈部,特别要注意下颌肌,不要放过舌和鼻尖这样的小部位。接着集中到前额,让它冷静,因为这是一个冷静与放松明显相关的身体部位。然后暗示头皮松弛。这样,随着沉着而宁静的放松,最后就出现了一个整个身体的意象。
你也可以选择从头到脚趾进行放松或选择你感到更舒服的其他方法。不要指望刚开始没几天就产生明显效果。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直到自己感到有明显的效果。临床实践证明,持续采用放松方法,对于控制许多心理和生理障碍,是一种有效的矫正方法和预防措施。
大量的研究证明,长期精神压抑,肯定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它可能导致胃溃疡、支气管哮喘、皮肤过敏、高血压、头痛等心因性疾病。所以,在失败受挫之后,如果感到精神有压力,不可掉以轻心,而应采取各种心理自我调节方法来摆脱压力。
10.不合群性格的弊端
合群就是与别人合得来。合群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具有既能够接受别人,同时也能被人接受的社会适应性特点。合群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封闭自己,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理世界;同时,合群的人往往是善解人意的、热情友好的,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等)。因此,他们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较多知心的朋友。
但是,生活中也确实常有些人过于洁身自好,或自命清高,不好交往;有些人过于自卑,缺乏积极从事交往和活动的勇气,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孤僻内向,离群索居。
这种不合群的性格,不仅有碍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因而不适应以社交作用对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为特点的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也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
11.改变不合群性格的方法
学会关心别人
如果我们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了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自己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也会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关心别人以外,有了困难自己要学会向别人求助,因为别人帮助我们克服了困难,心理当然就会从紧张转为轻松,这不仅使我们懂得了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于你的诚挚的致谢,别人也会感到愉快,这就沟通了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认识越正确,自身的行为就越自然,表现也越得体,结果也就越能获得别人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于帮助自己克服自卑和自傲两种不利于合群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知人之明”对于合群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在评价别人时难免带有主观印象,结果常常因此而“失真”。比如,人们常常根据对方的一些个人资料(如籍贯、职业等)来推断此人的性格,如认为会计总是斤斤计较,小气万分。这种错误的人际知觉,当然使我们难于与人和睦相处。因此,只要你能认识到这些人际知觉中的偏见并不为之所囿,我们就能合群了。
学会一点交际技能
如果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失败,则由此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当然会影响自己的合群性格。如果能多学习一点交往的艺术,自当有助于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几种文体活动技能,如跳舞、打球之类,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许多场合都会成为受别人欢迎的人。
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庄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与人相处时,当然不应苛求别人,而应当采取随和的态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为随和不是放弃原则,迁就亦非予取予求。如果那样,根本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无从使自己合群了。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办法,是在平素的接人待物中,把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态度明白地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别人就会知道自己的作风,而不会勉为其难地要你做你不愿做的事,而自己也不会因经常需要拒绝别人的要求而影响彼此间的人际关系了。
学会和别人交换意见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源于相互间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沟通。因此,经常找机会与别人谈谈话、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与爱之中生长的。孟子说得好:“爱人者恒爱之”。我们如果能主动伸出善意的手,它马上就会被无数友情的手握住的。
12.如何控制自己的急躁情绪
急躁是神经系统兴奋和冲动的表现。犯有急躁情绪者,—事当前往往不慎重地付之行动,结果事与愿违,接着陷入灰心丧气之中。另外,由于急于求成,常伴有情绪紊乱,打破了和谐与平静的心态,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怎样控制急躁情绪呢?通常可采用下述方法:
加强计划性
办事之前首先要冷静地思索一番,大事订好书面计划,小事做到心中有谱。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都做个安排,这样工作起来就不会急三火四毛手毛脚了,慢慢就会养成稳重的习惯。
办事前做到自我暗示
办事前心中可以默念“沉着,沉着”、“冷静,冷静”。在暗示下,慢开口后动手,这样就会取得明显效果。
加强素质训练
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习惯性。为了克服急躁,可以通过下棋、书画、做小手工艺品等方法、磨炼自己的耐性和柔韧的劲头,久而久之会自然地养成不急躁的好习性。
做事始终如一
急躁者做事千万不要虎头蛇尾,故在行动时,不但要有良好的开头,还要有满意的结尾。因此保持善始善终也是克服急躁的重要环节。
控制急躁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个过程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控制急躁需要下决心,要有意志力才行,否则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13.懊丧情绪自控的一般方法
懊丧是人自觉言行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它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指责、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害怕等几种心理活动的混合物。
懊丧成习的人绝不是个“马大哈”,他没学到“马大哈”对人对己的办法,不会得过且过,也不能对人对己都马马虎虎,相反,处事谨慎,处处提防自己行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为的失检,总是害怕大难临头。同时,懊丧的人也有很强的“良心”自监力,即使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他也决不饶恕自己。
容易懊丧的人是与世无争的好人。他们心地善良,洁身自好,习惯在处事中忍让、退缩、息事宁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胆小、怯懦。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言行不检“负责”,甚至对别人的过错也“负责”。明明是别人瞪了自己一眼,他也会立即觉得自己肯定作了不好的事。
极端懊丧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护自己。越是怕出错,越是将眼睛盯在过错上。一句话会后悔半天,人家并未介意的事他也精神过敏。他对人际冲突极为恐惧,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还跟着打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给自己惹是生非。
与别人发生冲突,在对方恃强要挟之下,他会当众打自己耳光,以求宽恕。同时用这种办法来平衡自己的苦闷,“因为我该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懊丧情绪。表现为事情发生后的自我检查,总结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行动中作积极的调整。就这一点来说,人人都会有懊丧,它是人类进步的校正器。但极端的懊丧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须进行适当调适。
不要沉湎于后悔体验
人们经常不自觉地用一种刀子来刻画自己的形象,“因为我是忠厚无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气吞声,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指责对方。”这种形象一旦刻画成功,品尝“后悔”的苦酒就成为一种自我安慰的享受。习惯成自然,一事过后,不是寻求胜利的喜悦,而是寻觅不幸与失误。只有打破这种感情体验的习惯,才能克服懊丧。
不要为他人替罪
小公务员在将军后面打了一个喷嚏,将军若怪罪他,只说明他人格的卑劣。难道他自己一辈子就不当人面打喷嚏吗?
培养洒脱、豁达的性格
开朗人的特点是把眼光盯在未来的希望上,把烦恼抛在脑后。只要让更具有意义的事占据自己的脑际,心就会亮堂一点。
有的人害怕行为失误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其实真正危险的不是危险本身,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我们如果在最担心害怕的时候,向自己大呼一声:“我豁出去了,可能就不那么担惊受怕了。
14.如何做到失意不失志
失意的类型
自负型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一旦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失去了先前的信心和志在必得的神情。
自卑型的人,在生活中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不行,凡事总往坏处想。一旦遇到挫折,也总认为自己确实不行,并不断强化自己的自卑感。他们以幻想和冷眼旁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导致了精神不振和对生活的失望。
默从型的人,常常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他,一旦现实与此不符,他们就感到失望。
失意的原因
在职业道路上,他们渴望取得成功,超越他人,战胜他人,获取成就和地位,而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能力。在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交流中,他们渴望获得真挚深沉的友情。可是,生活是复杂的,他们追求完善,追求希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他们的期望落空,陷入窘境,而产生绝望。
人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虽然能认识到这点,但却无法忍受希望的破灭。因此,应该正确处理期望,使期望合理、灵活、留有余地,以便在期望难以实现时,有些思维准备。
(1)期望应该合理
人应该追求同自己能力大小相当的目标,否则就会异想天开,导致失意。有时候,目标虽然同自己的能力大小相符合,但因为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主观因素,还取决于客观条件,所以有些看来合理的期望,还得作相应的调整,以减少失意感。
(2)期望应该灵活
不要把期望凝固在一个点上,应该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反馈信息的不同,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一旦某个期望受阻,就可以用另一个相类似的期望或全新的期望来取代,这样就有了放弃原先期望的思想准备。事实上,没有一个期望是绝对神圣、不可改变的。
(3)期望应该连续
把期望的实现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有许多小环节、“小期望”,每实现一个小期望就向期望靠拢一步,一旦小期望失利,不会影响整个期望的实现,还可以继续进行。正如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采取“高目标,小步子”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一旦出现了失意现象,也不要隐瞒,要正视现实,承认自己的痛苦和感伤,这对改变失意情绪大有好处。
15.祛除悲观情绪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没有一刻的平静,忽而兴奋、欢乐,忽而沮丧、消极。情绪乐观的人也有不幸与烦恼,但善于排遣解脱。也有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被消极情绪占领,或哀叹吁嗟、灰心丧气,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不善于解脱排遣。要摆脱这种悲观情绪,需要个人进行心理的积极调适。
排遣自怨自艾情绪
别盯住消极面。我们可能对多少次受到别人的“抢白”和不公正的待遇记得很牢,或自己总是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总被人家曲解、欺负。”那自己当然没有一刻的轻松愉快。
相反,如果把注意力盯在与别人友善、和好的事物上,并常常告诉自己,误解、敌视毕竟是次要的,并把愉快、向上的事串联起来,由一件想到另一件,我们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绪。
摆正自己的心态
有些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对失败有点可贵的“马大哈”精神。而有的人经常焦虑不安,后悔本应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对别人获得的每一个成就、荣誉都想无条件地取得,企求尽善尽美。最后总是既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懊悔。
不要过于挑剔
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感到顺心。
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干涉人格。怨恨、挑剔、干涉是心理软弱、心理“老化”的表现。遇到情绪扭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打破静态体验,用动态活动转换情绪。如果我们能跟随欢乐的歌曲哼起来,手脚拍打起来,无疑,你的心灵会与音乐融化在纯净之中。同样,看场电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我们带到另一个情绪世界。
理智对待生活
如果出了工伤,只能靠轮椅行动,这对我们无疑是重大的打击。而残疾的身体,往往使人变得浮躁、悲观。但是,浮躁、悲观是无济于事的。倒不如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放弃生活中已成为你负担的东西,终止不能取得的活动冀望,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固执。
不要制造人为的隔阂
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者轻视、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自己又多了一个人际屏障,多了一个生活的对头,那当然也使自己整日诚惶诚恐,不知他人在背后又要搞什么。
正确的方法是:净化自己的诚意,不回避对方,拿出豁达的气量,主动表示友好。这样做,使自己在针锋相对、逃避退缩、一如既往的三种态度上找到最利于个人情绪健康的方式。
保持乐观健康的情绪,关键在于有信任、现实的处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别人都在不断改善人际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条自我可以接受的幸福道路。
16.正确对待挫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愿,谁都会遇到挫折,挫折也可称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紧张情绪状态。假若挫折过于强烈,或时间过久,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引起情绪紊乱,心理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在挫折面前,应当懂得运用心理疏导方法,以维持心理平衡,这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措施。
心理应付的形式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升华法
是指当个人的动机和需求不能被客观接受而不能实现时便舍弃它,并同时把它导向较高层次,使之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称之为升华。比如恋爱失败后,把全部精力转到科学研究上,就是升华的表现。
补偿法
即当个人的理想受挫时,主动选择其他能成功的途径来弥补自己的失败,起到补偿作用的方法。如身有残疾,发奋读书与创作而获得成就,便是补偿的实例。
鼓励法
即在挫折或失败面前,不气馁,鼓起勇气,继续拼搏。
认同法
当个人无法获得成功与满足时,把自己比拟成所崇拜的对象,借以得到愉快,缓解个人的痛苦和焦虑。
文饰法
又称合理化,即当个人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时,为维护个人自尊,为自己进行辩解与开脱,以维持心理平衡。伊索寓言中狐狸摘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值得取,就是文饰的例子。
韬晦法
即在对手强大无法施展自己时,便假装无所作为的样子,待时机成熟东山再起。
幽默法
幽默是一种含蓄、双关、诙谐等形式的良性刺激,能化解挫折困境与尴尬局面。
克己利他法
即净化自身言行,克服自己的欲求,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价值而获得满足的方法。
修正目标法
即在挫折面前延期转化或修订原来的目标,排除心理困扰来保持身心健康。
难得糊涂法
即不钻“牛角尖”,用心理自慰来维持心理不平衡的方法。
反向法
即用与自己动机方向相反的行为与作法,解除心理平衡现象。如有人过分炫耀自己,目的是摆脱严重的自卑。
幻想法
在无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不能解决问题时,把自己置于想象境界,用幻想与憧憬满足自己的方法。
投影法
即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
否认法
即对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认,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与痛苦,有些类似于“掩耳盗铃”。
“迷信法”
把自己的不幸统统归结为上帝或神的意志,从而达到内心疏泄。
自戕法
即用惩罚自己来换取心理平衡。有的人发怒时咬自己的手指头,或不愉快时酗酒皆属此法。这种方法属于消极色彩的心理应付。
17.克服羞怯的心理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某种程度的羞涩和胆怯,不过有些人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由个人的心理、个性、性格等因素造成的。羞涩心理会大大妨碍与他人交际,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以至缩短寿命。但是,不管这种心理是不是天生的,我们总是有能力纠正自身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类型的。
为了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感,建立起正常的自信心,医生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建议:
有意识地多和周围的人接触
在和别人交谈中不要踌躇、畏缩,要相信自己说的话和别人说的话是同样重要的。
多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忘掉自己自认为可能的缺点和弱点,甚至不妨把优点列成表,每天提醒自己,以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
事先想好自己想说的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显示自己这方面的经验和技能。
多做深呼吸
如果我们在人多的场合感到羞怯、恐惧时,可以立刻做几次深呼吸,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听听他人的谈话。要牢记住,别人也与我们一样关心着自己留给周围人的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
努力克服和控制羞怯心理,会带来很多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向别人提供一个进一步了解你、关心你的机会。
无疑,在克服羞怯心理的初期,会使羞怯者不自然,甚至有难受的感觉,但一旦成功克服羞怯心理,便会在和别人交往、或个人前程上踏上平坦的道路。
18.驱除虚荣的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恰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
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
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19.自私心理的自我排除方法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人有许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需求。
但是,需求要受到社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法令的制约,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隐藏在个人的需求结构之中,是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病态社会心理。
自私心理的病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客观方面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我国各项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合理之处,对资源的权力,行业、部门垄断还比较严重。于是,缺乏资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当的方式去交换。由此,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相互交换。
从主观方面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脱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凡自私的人,都有这样的病态社会心理,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这些心态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畸形心态。
由于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确实从中捞到了某些好处,更使得自私之风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导致腐败,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丑恶现象的出现,它使得社会风气败坏,是违法违纪的根源。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克服。自私心理的自我调适有如下方法:
内省法
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
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即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而要反省自己的过错,就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学习,对照榜样与楷模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法。
多做好事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回避性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理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20.贪婪心理的控制方法
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越大。
贪婪心理的成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客观原因:中国古代就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说法,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确有一些不务正业、靠贪污、行骗过活的不法分子。
主观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错误的价值观念
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会满足。
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的心。
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与自己相比各种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发一股贪婪之念,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补偿心理
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应牢记那些诗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自我反思法
即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知足常乐法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
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21.不要过于吝啬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是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
吝啬的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
吝啬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吝啬的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吝啬心理的形成,与环境影响、人格成长不良有关系。从外界因素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收入与财富具有一定的悬殊性,贫富关系因社会竞争与变化常常发生变化。社会财富占有的不确定,使得一些人产生对现实的焦虑心理。于是,建立起一个强度很大的心理防御机制。
社会存在一些欺诈行为促使吝啬的人对他人抱有强烈的戒备心,他们对少数人的不法行为极为不满,并推及到全社会。认为人人都是欺诈之徒,不必对他人抱同情心,不要自找麻烦。
如果社会风气好,利他观念深入人心,为社会慈善事业、希望工程、灾民捐资捐款,人人都善待老人、儿童,具有同情之心,那么,社会的吝啬心理就会少得多。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尔虞我诈,人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那么出现病态的吝啬心理是必然的。
从主观方面看:吝啬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体制。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计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冷漠、吝啬、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
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吝啬的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他们看到需要资助或帮助的人,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吝啬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同情之心,破坏了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因此,我们应当尽快消除吝啬心理。不妨做以下自我尝试:
领悟法
即从精神上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赡养老人养育子女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过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萦怀心头,而要理智地看待。关心与帮助历来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
宗教法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扬善除恶。例如佛教就告诫人们多积阴德,来世有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多做好事,多资助困难的人。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啬心理。
22.敌对情绪的消除方法
现代人的大多数疾病,往往会从不良的精神状况、失衡的心理中产生。美国医学家们近年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愤怒、挫败和敌意等等心理情绪会损害心脏,造成消化道溃疡、血压升高,破坏免疫功能,并加速老化过程。
生活中,有些年轻人对别人常抱有一种敌对情绪,由此而产生愤怒,产生报复心理。
一个人的敌意来自他那阴暗灰色的心理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即使他并不明白别人在想些什么,他也会在那里怀疑别人怀着不良动机。
这种敌意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不仅会伤害别人的善意和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有没有可能缓和一个人的敌对情绪,使之成为一个相信别人的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大凡善良的人均能比较正确、客观地看待、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比较冷静、稳妥地处理各类事务,使心情常常处于一种平和而又积极的态势之中。
至于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心宽气和的人,如何摒弃阴暗灰色的心理,下面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承认问题
让亲人和知心朋友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已经认识到我们的确存在着遇事发怒的坏脾气,并且向他们表示我们已经打算控制这种不良的情绪,要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克制感情
当与人为敌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现的时候,要用理智来克制自己的感情。这时千万不能发脾气,理性常常会帮助你克制住自己的怒火,使敌意、怒气渐渐消除、化解。
多想他人
遇事千万不可鲁莽,应当设身处地替别人多想一想,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举止。在大多数场合,这样做了,就会发现自己的愤怒此刻已消失得一干二净。
增加幽默
幽默能缓解矛盾,使人们之间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或误解,而一个得体的幽默,往往能使双方摆脱困窘的境地。幽默,常常使愤怒失去它的爆炸性。
以诚待人
在与人开始交往时应当不抱成见,寻找机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奉行以诚待人的办事原则。如果我们处处关心别人,常常用友爱的态度对待大家,自己就会消除怒气,因而也就不会损害健康的身体。
宽容大度
对人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打击报复。这样我们会感到好像从自己的肩上卸下那沉重的愤怒包袱,帮助自己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
千万不要忽视敌意、愤怒对自己的危害,从现在开始就重视它。如果一个人不重视积极地消除敌对情绪,那么他仍旧会遇事遇人处处暴跳如雷;而如果能坚持做到上面提出的几点建议,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会感到自己受益不浅。
23.预防自杀心理的措施
自杀,是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它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这种意念可能是延续短短几天,也可能拖上数月,甚至几年。
有关研究表明,过去自杀者多系老年人,而现在自杀者的年龄如同犯罪年龄一样日趋年轻化。
从现实情况分析,自杀起码有如下一些心理因素;厌世感
怀才不遇,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无力抗争,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学习或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为度日如年而自杀。
极乐感
择偶受干扰,不能爱自己所爱,或婚后婚姻不美满,或第三者涉足家庭,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世界”而自杀。
罪孽感
子时作恶多端,横行乡里,罪行累累,深知法网恢恢,罪责难逃,为了逃脱惩罚畏罪而自杀。
冲动感
在家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叔伯之间,或工作单位同志之间和社会的邻里之间,由于争吵怒气难消,尤其自感“吃亏”、“气不过”,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
失落感
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对于一向“广播有声,报纸有名”的名人,倘若屡遭挫折,名落孙山,容易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极端的自尊心也可能驱使他自杀。
从众感
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一旦为首者产生邪念,其他成员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而自杀。
当然,有意自杀的人通常是充满心理矛盾的,既想自杀又想生活下去。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在表现中难免流露出蛛丝马迹来。如有的会在自杀前的某个时候谈到自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反叛行为特别明显,情绪喜怒无常等。因此,只要做有心人,自杀是完全可以防止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思和埃克特兰德认为,下列因素有助于确定自杀的可能性:
年龄
有意自杀的人年纪愈大,死亡的危险性也愈大。
性别
尽管企图自杀的妇女大约是男人的3倍,但是男人自杀身亡的数目大约是妇女的3倍。
自杀安排
自杀的安排愈具体,方法愈致命,危险愈大。
得到援助的来源
人们在危机中得到援助的来源愈少,自杀的危险性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