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师的和谐心理调适

1.适应本职工作的心理调整

适应本职工作,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心理调整过程。这种调整,除了对工作的适应性调整外,还有对工作中的同事的心理调整。换句话说,就是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待人处世,而且要体谅,宽容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希望彼此间多些宽容,这种宽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善于体谅别人。

体谅别人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人及己,就是假使自己去充当别人的角色可能遭遇什么样的难处和苦处,自己的忧乐便是别人之忧乐。转换角色中,我们懂得了尊重别人,也谅解了别人的过关。其二是由己及人,就是自己曾经和正在面临的窘境和麻烦所带来的困惑和苦楚,可能也正是别人身陷类似境遇的类似感受。角色类比中,我们学着扶一把将倒的人,帮一把不好意思伸手的人,也理解了别人的失误和失态。

体谅别人,设身处地地体察到了别人说出口的难处和苦衷,也许我们只是默默地倾听别人的宣泄,或只是同样默默深情地双目注视,真挚地两手相握,静默中给别人的安慰和鼓励便是对方最好的期待。我们都有这种经历,给朋友打电话,找朋友聊天,给朋友写信,没有什么非说不可的话,但是就想说就想写,说完了就觉得高兴多了轻松多了,体谅别人,将心比心地感受到了别人挣扎时的痛苦艰难,也许我们只是表示轻轻赞同和支持,或者仅仅是谈谈的欣赏,但无语的靠近和抚慰便是最大的豁达与关爱。体谅别人,是无距离的诚挚,是有距离的通达。

广而言之,任何人身上都有缺陷,同样与自己交往的任何人都会有不足,对别人的缺陷和不足的体谅,其实正是对别人报以善意的包容和肯定。而只有充分地包容,肯定别人,自己才有可能与人善处,也才能使自己在相处中得到关怀和帮助。

但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三人行,必有我朋,仅仅有宽广的心胸,体谅别人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学会与人为乐。

所谓与人为乐,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自觉以善意的态度,友好的言行,着意营造和谐美好的交际氛围,让交际对象感到愉快欢乐,把交际活动引向深入。心理学认为,人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互惠心理倾向。也就是说,你以什么样的言行态度对人,对方也会以同样的言行态度对你。如果我们懂得与人为乐,以友好言行待人处事,那么就会换取对方同样的情感回报。换言之,与人友好会赢得友好,与人为乐会收获欢乐,使彼此都产生三人行,必有我朋的感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似乎忽略了这个问题,结果把交际气氛搞得十分紧张,甚至不欢而散。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就成了不受欢迎的孤家寡人。这实在是可悲的事情。

2.在工作中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

每个人都期望在社会活动中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常言道: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先得自己尊重自己。这里为你推荐的是要获得尊重所该做到的几点。

(1)及时完成各种计划。对于预定的计划,不管是工作、学习方面的还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都应该力求及时完成,这是起码的要求。

(2)临危不乱。每个求上进的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人为和客观阻碍的考验。要让别人感到即便是在最困难与危急的关头,自己仍然是个有理智、充满自信、勇于克服困难的人。

(3)保持风度。如果有人恶语中伤,我们可以告诉他这样做并不表明他比别人强。

(4)守时。不管是对事先的约会或是其他的邀请,都应守时、守信。因为没有人在心里会喜欢迟到而又借助原因道歉的人。

(5)不要张扬自己的缺点。自己有哪些不足应有自知之明,并力求改正。

(6)主动和人言归于好。如果与同事、邻居和朋友等有了隔阂,应该主动、真诚地去消除它,这样做会使人觉得我们是一个心胸宽阔的人。

(7)要注意别人的谈话。作为听者在他人对你谈话时,要认真地听讲。也许我们对他的话不大感兴趣,但可以试着从对方的表情去了解自己应该了解的,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发表观点,以避开话题。

(8)家庭整洁。经常保持家庭的整洁,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同时也会明净自己的心境。

(9)主动帮助邻居。左邻右舍有着姐妹般的关系。不管谁家有了困难,都应伸出温暖之手,互相照应,使长期一起相处的环境充满友爱与生机。

(10)保持良好的仪表。衣着整洁、待人和气,会使人觉得我们充满新鲜与朝气,乐意与我们交往,并且会有一种内在的自然和安全感。

3.与人为乐,共图发展

与人为乐,和谐相处,是我们创造美好人生的基础。有些人不能与人为乐,并非有意而为,而是他们不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些人通常所处的家庭环境较好,生活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什么坎坷,于是便以为离开谁都可以过。所以较少考虑自己行为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少在如何为人处世的方法上动脑子。对于这些人来说,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要懂得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人本领再大也不能离开其他人而生存。人们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中生活,在相互帮助中发展。如果弄清了这一点,就会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当成一种追求,把友谊当成一笔可贵的财富,加倍珍惜,把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看成是一种义务和责任,看成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这时,人们的思想必然变得豁达,境界变得高尚,在与人交往时,就能自觉把握自己的言行态度,以微笑面对生活,努力追求与人为乐的言行效果。

4.以感激之心待人

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时若有人能帮助我们,当然我们要以感激之心待之;但若有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我们也应宽容待之。世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长处和短处。如果我们看别人缺点问题多,盯住不放,就会产生厌恶之情,自己的言行必然流露出不满和刺激;假如我们看人家的优点长处多,就会感到对方有一种吸引力,由衷地表现出亲切感,言行就会表现得和善而友好,所以,要端正思想,学会全面看人,尤其要多看看他人的长处、优点,多看看自己的差距不足。对于同事、朋友则应多想想人家对自己的好处、帮助或恩惠。事实上,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他人或多或少地都曾给过自己帮助,对自己都可能有过恩惠。我们多想想这种情分,念念不忘,感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从内心觉得对方可敬可爱,自己的言行态度也就会变得友好和善起来。

5.善于自我控制和调整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人们心情不好是正常的,但是切不可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交际中去,更不要无端地撒在他人身上。要加强思想性格的修养,善于对坏心情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和调整是一种交际能力。有一位经理过去脾气很坏,遭遇不顺时立即就会发出来,有时甚至拿下级出气,搞得人人自危,不敢接近他,有时本来很欢乐的场面,他一出现大家立即噤若寒蝉。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决心加强修养,努力克服自己的坏脾气,试着以微笑对人。这样一来,他在人们心目中也变得可爱了许多。有一次因生意失误,造成很大损失,他的心情不好。这时,正好有一个重要会议要出席。出发之前,他在办公室对着镜子足足呆了十分钟,努力控制自己,恢复心理平静。当他出现在会场的时候,已是乌云散尽,满面春风,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似的。他的这种态度,使严肃的会场气氛立即活泼起来,大家畅所欲言,效果很好。显然,这位经理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总之,在人生道路上,谁都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只要学会了自我控制,善于以得体言行为人处世,我们就将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6.切勿好高鹜远

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春一代,总想强调“发挥个人特长,总想“远走高飞”,或者当被领导批评时,总想和他理论一番,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这样的欲望同现实的冲突呢?

青春年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常把自己看得十分出色,至少不是一个“庸才”,所以要求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做到“人尽其才”,这是很多年轻人初涉岗位很容易走进去的误区。

年轻人刚到工作岗位,是应当发挥特长。但这个特长只是个人所“认可”的,有时候并不是单位所立即需要的。因为每个单位都有个结构完整、最佳组合的问题。个人特长,只有让单位了解,并作为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时,才真正是需要发挥的特长。

实际上,对于年轻人来说,先在被安排的岗位上积累些经验,对将来是有好处的。有许多过来人都说,被涉岗位的每份工作,到后来想想都是起了铺垫作用的,这话值得寻味。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份领导安排的工作,为以后更大的成功做好铺垫,而不应该企望“一步到位”。

青年人还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即轻视眼前工作,企求“好高骛远”。看轻眼前工作,总认为怀才不遇,以为“大材小用”。

对于年轻人来讲,眼前的工作尽管比想象的要“差”,但比理想中的更为“现实”,就凭这一点也应该干好它,因为是大材还是小材,事实最有发言权。因此,不应该轻视眼前工作,企求好高骛远。

青年人还经常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安不下心,总想“远走高飞”。“远走高飞”的目的地,也并非处处都是好开垦的“处女地”,是摘得下果实的“果园”。许多情况下,没走进去的想进去,走进去的想出来,这种“围城”现象也迷惑了不少人,而且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和众人看好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合适自己。因为每个人的水准,适应面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在于谋取一份经历,通过一个阶段稳定地工作,来判断适合与否。一味热衷“跳槽”,以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这种看法是有缺陷的。

要纠正这些比较容易犯的“毛病”也并非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首先,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准备。正像高楼大厦平地起一样,要极有耐心地从砌一块砖、一墙做起。“不积圭步,何以至千里?”一心想速成一个“建筑师”,这是不现实的。只有在砌墙加瓦中才会学到真本领,踏上理想的坦途。

再次,要随时调整自己,即使碰到不顺利也能用调节术来重新获得平衡。

总之,要脚踏实地,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使事业不断发展。

7.完成工作应具备哪些良好心态

面对繁重的工作,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莫认为自己是擎天神的角色

请勿认为自己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双肩永远背负着天地,否则迟早将因不堪负荷而累倒。最好尽量去除心中激动的紧张情绪,莫钻牛角尖,对于无法解决的事情不妨暂时搁置一旁。

喜欢自己的工作

如果从心底厌恶自己的工作,做起事来必将事倍功半,难以顺利成功,所以必须设法使自己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每天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

制定完整的工作计划

在每一个阶段开始之前,务必制定完整的工作计划,并循序完成每一个步骤,如此不但心中更为镇定自信,并且往往能愉快地接受挑战。

切忌急躁地进行超量的工作

做事须冷静地一步步完成,一旦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过重的工作,整个心事将无法安定下来,如此则不但乱了手脚,甚至导致错误百出。

端正工作态度

正确的工作态度比较容易完成任务,如果一开头就抱着得过且过,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态度,那么任何工作做起来都寸步难行。

精通做好工作的应有技巧

所谓“知识就是力”,拥有了正确的知识与技巧,则任何事均可轻易完成。

从容不迫地工作

放松心情,面临工作的挑战,绝对不勉强自己在恶劣的情绪下做事。

今日事今日毕

任何事情今天能做完,一旦耽搁到明天,势必越积越多,最终难以继续完成。

8.在工作中控制情绪的技巧

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时好时坏,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的情绪——也就是我们心里的感觉——更能影响我们的生活了。

伤心

人们每有所失,就觉得伤心。当我们觉得伤心时,应设法找出失掉的是什么?这种丧失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所丧失的曾经满足过哪些需要?失掉了今后能在哪里取得补偿?

焦急

人们在恐怕受伤害或丧失所有时就会变得焦急(忧虑、恐惧、紧张)。

如果我们感觉焦急,就应设法确定自己恐怕丧失的是什么——是不是别人的爱和照顾?是自己对境况和对自己本身的控制?还是自己做人的自尊心和价值感?想一想有什么能帮助自己防止损失或准备应变,不要因为想来太可怕而把它撇开。躲避自己所怕的事,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问题更难解决。

愤怒

被人得罪了,人们往往会发怒。我们发怒的时候,要自问:“谁得罪了我?怎样得罪的?我对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我本来要说些什么?为什么我没有说呢?”

倘若有人触怒了自己,立刻对他讲明,大多数人都会表示歉意而仍要和自己继续做朋友。

内疚

愤怒不能适当发泄,就会掉转过来进攻自己。一个人对自己发怒时,他就会心生内疚而对每一件不顺遂的事都归咎于自己。

怎样对付内疚?只要记住大多数内疚来自压抑的愤怒,而愤怒又是因心灵受伤害而产生的,那么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查出心灵所受的伤害,并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再把愤怒引回原来它应该发泄的地方。

9.三个步骤摆脱烦恼

我们都想知道一种迅速而稳妥的方法,以克服内心时常产生的烦恼情绪,下面就介绍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它总共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平心静气地分析情况,设想已出现的困难和可能造成的最坏结果。第二步,对可能出现的最坏后果有了充分估计之后,应做好勇敢地把它承担下来的思想准备。应对自己说,这一失败会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页,从而影响我的晋升甚至丢掉工作。可是即使我在这里把工作丢掉了,还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事干,这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第三步,待心情平静之后,即应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工作上,以尽量设法排除最坏的后果。

只要我们能冷静地接受最坏的情况,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失去的了,这自然就意味着我们只会赢得一切。卡利尔说:“当我准备心甘情愿领受最坏的结果时,立即就会感到轻松了,心中出现了好多天来从未有过的平衡,于是我又能够正常地思考了。”

话虽这么说,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成千上万的人不就由于忧虑而毁坏了自己的健康吗?他们没有勇气正视最坏的现实,因而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改变这种现实。他们拒绝从废墟中拯救这可以拯救的东西,他们不去努力重新把握自己的命运,却顽固地跟倒霉的经历做特殊的斗争。所以他们只能永远愤然地生活下去,最后成为忧郁的牺牲品。

10.借助工作排遣忧虑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忧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是人在面临不利环境和条件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抑制,是一种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它与烦恼所不同的是,烦恼一般地是指向现在,而忧愁则着重于未来。当一个人的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或者出现的局面并非所愿,所进行的活动受到阻碍,所处的环境条件很糟糕,原来抱有的希望落空时,都有可能使人产生忧思愁绪,有时,完全是一种无可名状的自寻烦恼。

还有一种情况,缺乏自信的人,喜欢用一种悲观的目光看待自己的现状和前景。往往还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先为自己设想了许多困难。他们经常担忧会有某种不如意的事情发生,结果越是担忧,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就好像越是有发生的可能,弄得自己成天提心吊胆。

假如自己沾染上了忧思愁绪,就要想办法解脱。战胜忧愁的最好方法是正视你的忧愁,不要把目光老停留在令人忧虑的事情上,要越过忧虑,要心宽量大。量大者,惊涛骇浪又何惧哉!当对某种没有确切把握的事情产生淡淡的忧愁时,正确的方法是,把这种隐隐的忧愁,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尽可能地不去想它,而把精力集中于当前你应做的事,形成在工作上的注意中心。忧愁会随着工作的加快而慢慢淡化,以至不知不觉地被忘掉。下面是心理学家介绍的几种驱除忧愁的方法:

让自己笑起来

心理学家告诫说,假笑,突然而短暂的笑和皮笑肉不笑,都能带来愉快的情绪。正确的是应该从文雅的笑开始,逐渐发展为热情而开朗的笑。如果一时想不出令我们发笑的趣事,可以装装笑,关键是用这一技巧使自己一天的情绪保持高昂。

朗读自己喜欢的书

当我们富有表情地朗读时,可以改变除悲伤以外所有不愉快的情绪。我们可以朗读马克·吐温的小说中某些有趣的篇章,或者狄更斯作品中讥讽辛辣的段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心情忧郁的人通过富有表情的朗读,能大大改善情绪。

放松身体

一项标准的身体放松术,就是对身体某个部位的肌肉做先绷紧再放松的活动。另一种办法是躺在公园的绿荫处松软的沙滩上。这种放松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心跳放缓,呼吸减慢,耗氧量降低等。

运动或游戏

运动能发泄内心的忧郁,所有的积郁随汗水一起流到体外。玩字谜游戏或看一部有趣的电影,也能使你扫除郁闷,笑逐颜开。

注意仪表

平时我们应注意精心修饰,衣冠整齐,自然精神抖擞。“装束能够影响前途”,这是《精神疗法的实质》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乔治·文勃的话。他还说:“假如你意志消沉或萎靡不振,等待你的将是更糟糕的未来。”

11.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

下列四种技巧是从经验中体会出来的,在工作中一旦情绪激动无法平静时,试运用这四种技巧,定能获得极佳的效果。

放松全身,将背部挺直,靠背静坐

首先让自己的身体完全靠在椅子上,用心放松全身的筋骨,从头到脚趾都处于无力的状态,而后念道“我的脚趾,手指,脸部肌肉都已疲惫了”,以确认自己真的轻松舒坦。

心中想象自己的灵魂是平静的水面

安静地想象灵魂是无波无浪的水镜,假如心中翻搅如狂风巨浪。又怎能得到平和呢?

回想曾经欣赏过的优美风景

例如笼罩于夕霞中的山岳,晨光里的峻谷,夕阳高照的森林,或是河上月光之类的影像,让它们恣意回旋于胸中。

以缓慢而感性的口吻说些祥和的话语

例如“很静呀”,“怡人”“平缓”等,并一再重复。

将这四项技巧融入生活中,不断坚持,那么我们的火气与焦虑将会随之消失,一股新生命的活力也会如泉水一般流进心中,带来无穷的斗志与向上的勇气,使我们更加喜爱生命。

12.巧妙处理工作中的尴尬场面

公开地被羞辱通常并不是一件滑稽可笑的事,也不是一件小事。当感情被伤害时,我们中大多数人感到愤怒、口吃或脸红。但是,这里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理智地站在那里,控制局面。

不要用太多的时间来考虑:为什么这个人要对我使坏呢?有些人故意使人难堪,是因为他们受到威胁,或是惩罚别人过去曾对他们做过的什么事。有些人则是习惯给人找难堪,并不关心被他们羞辱的对象。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巴里·施伦科说:假定这些使人难堪的人有秘而不宣的动机,是不对的。有可能这些人在没有认识到时就伤害了别人。而当指出他们的胡言乱语时,这些冒犯我们的人一般都会礼节性地道歉。

当然,驾驭这种使我们难堪的事件要取决于一定的场合。如果上级在同事面前训斥自己,并且下次还要这么干,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说:“我们能不能私下谈一谈这件事?”

同样,如果受了配偶或亲朋好友的伤害,不要报以刻薄的诽谤,而要说明自己的感情受了伤害。

不管自己说些什么,要避免发脾气。失去自控,只会使冒犯自己的人占上风,只会使他们对自己更加仇视。

在生活中,面对复杂的社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机智和幽默。艾德华·格网斯讲过两位作家舌战的典故。其中一位作家刚刚写完了一本书,正在接受同行们的恭维。另外一个作家在他们的谈话中听出了什么,就站起来说道:“我也喜欢你的书,那是谁替你写的?”这位作家就说:“我很高兴你喜欢我的书,那么谁替你读的呢?”

的确,在使自己难堪的情况下保持优雅的风度,那才是真正的回击呢。

13.嫉妒是工作的大敌

嫉妒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嫉妒心理常发生在一些与自己旗鼓相当、能够形成竞争的人身上。比如:对方的一篇论文获奖,人们都过去称赞和表示祝贺,自己却木呆呆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由于心存芥蒂,事后也许或就这篇论文,或就对方其他事情的“破绽”大大攻击一番。对方再如法炮制,以牙还牙。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影响双方的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所以,要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先想后果,认清危害性。

其次,如果被嫉妒心理困扰,难以解脱,一定要控制自己,不做伤害对方的过激行为。然后不妨用转移的方法,将自己投入到一件既感兴趣又繁忙的事情中去。

工作及社交中嫉妒心理往往发生在双方及多方,因此注意自己的性格修养,尊重与乐于帮助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对手。这样不但可以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而且可使自己免受或少受嫉妒的伤害。同时还可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又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结合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对策。

化解嫉妒心理的良方有:

自知之明,客观评价自己

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评价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就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来调整。

少一份虚荣就少一份嫉妒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的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单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理相比,还是比较好克服的。而两者又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

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

自我抑制,是治疗嫉妒心理的苦药;自我宣泄,是治疗嫉妒心理的特效药。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各种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可以说是一种顺坡下驴的好方式。

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性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如有一定的爱好,则可借助各种的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等。

14.正确对待异己观点

人们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都各有异议,当我们遇到一些与自己不统一的观点的时候,该怎样应对呢?

控制自己的理智

如果截然相反的意见会使自己大动肝火,这就表明,理智已失去了控制。这一点无须多说,自己会下意识地觉察到的。假如有人坚持认为二加二等于五,或者冰岛在赤道上,我们根本不会发怒,只是对他的无知感到惋惜。只有那些双方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的事情,争论才会最激烈。因此,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别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怒不可遏。通过细心观察,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观点不一定都与事实相符。

了解不同的观点

了解与自己不同社会范畴的人们的观点,是克服主观、武断之妙法。如果我们社会阅历丰富,这对减弱偏见的激烈程度相当有利。而且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考虑问题的方法不能过于片面,或许自己与别人的观点都是对的。

假设与别人辩论

如果自己的想像力很丰富,那我们不妨假设一下自己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例如,马哈德曼·甘地痛恨铁路、汽船及机械,如有可能,大有要毁灭整个工业革命全部成果之势。也许,我们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真正同这种人辩论,但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与甘地争论的话,他会如何驳斥自己的观点呢?在这种假想的辩论中,有时我们真的发现,对手的观点比自己的正确,于是,我们有可能会改变了原来的武断看法。

15.减少别人误解的方法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情况发生。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

如有人说的三句话都是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第二句“不该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就是“该走的没走”;第三句“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中话是“我们既是不该来的,又是该走的。”因此,六位客人走得一个不剩。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用那种话中有话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比如在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地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嘟囔着:“大,大。”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嗤”一声笑了。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如果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时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

在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文言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不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表达。有个小伙子,年过三十仍没娶妻,他母亲非常着急。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几天后,他写信告诉母亲:“女方爽约”。母亲非常高兴,认为约会是爽快的,逢人就讲儿子有对象了。一年后母亲要求见见姑娘,儿子才把“爽约”解释清楚。母亲连连责怪儿子话没说清楚,耽误了大事,小伙子也后悔莫及。如果小伙子当初把“爽”字改为“失”字,或许早就有妻室了。

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书面语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话语明白、动听,减少误解。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个人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这场比赛谁赢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但笔者不明白他说的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还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中国队胜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16.要有“难得糊涂”的工作真经

人生中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糊涂,当然这里的糊涂不是指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混乱,不明事理的真糊涂,而是指在明事理,知变通的情况下,大事密于心,小事疏于表的交际情怀,说大一点,也是一种明智,旷达的生活态度。

“糊涂”在某些时候可减轻甚至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尤其是在厉害关头。一般来说,在涉及重大利益的紧要关头,应该据理力争,毫不留情。但是有时对方凭借诸多优势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时,暂时处于劣势的一方大可不必针锋相对以硬碰硬,而不妨先让其发泄完毕之后。你再装出一副“不明白”的样子,请他再说一遍。这个时候,对方的气势就成了强弩之末了。这样,你再按“既定方针”办,必然是后劲十足,对方也不敢小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获得独立。英国伙同法国、意大利和俄国等在洛桑与土耳其谈判,企图继续奴役土耳其,迫使土耳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当土耳其外长伊斯美提出本国条件时,一下子触怒了英国外相。他咆哮如雷,挥拳吼叫,极尽恫吓威胁之能事。伊斯美作为小国代表,尽管其他列强也助纣为虐,他却装聋作哑,一声不吭。等英国外相喊完了,他才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把身子移向英国代表,十分温和地说道:“阁下,您刚才说什么呀?我还没听清楚呢。”英国代表碰了一颗软钉子,不得不有所收敛了。

生活中,我们对小事“糊涂”一下,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心情自然舒畅。如果一个人对生活中的物是人非过分挑剔,得饶人处不饶人,整天沉湎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中,这势必会给对方造成为人刻板的印象,同时也给自己埋下了烦恼的种子。因此,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不会拘泥于身边的细微小事。

在工作方面,如果我们目标明确,而对私利糊涂,则会在工作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商品大潮惊涛拍岸的现代社会,有些人逢事必言利,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干脆就不干。而一些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人却被某些人讥讽为“死脑筋”、“糊涂虫”等等。殊不知正是在其他人都“精明”到家的情况下,一个人若能够认定一个目标,保持他惯有的“糊涂”心态,也许就能在日后的变迁中独领风骚。

某中专学校由于一老师中途跳槽,他所担任的课一时没有人愿意上,因为校方未言明有代课费。青年教师小柳考虑到那位教师所担任的课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某些相似之处,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就“糊里糊涂”地答应了。第二个学期,由于受经商潮的影响,一些教师纷纷停薪留职,下海折腾。没有经商才能的,也都在社会上兼了一些课,搞第二职业。一位和小柳不错的同事也替他谋了一桩厂矿夜校按钟点计酬上课的美差,小柳又以“会耽误教学”的“糊涂”观念拒绝了,继续干他的“糊涂”事业。过了两年,情况有所变化,一些下海的人纷纷上岸,恰恰遇到学校搞职称评定,小柳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被晋升为该校最年轻的讲师,并在所教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影响,这下该轮到那些精明的同行糊涂了。其实明眼人知道,小柳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就,是他头脑中那根敬业的神经,使他在工作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17.对待领导批评的正确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同领导相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对待领导的批评。不同的领导,由于性格气质、学识修养、人生阅历、工作经验等的差异,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会和风细雨,有的却是暴风骤雨,但不管怎样,领导的批评,一般来说出发点和动机都是好的。因此,遇到领导的批评,应该保持冷静,学会必要的克制,认真听取,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协调好自己和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

当领导发泄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应该以柔克刚。领导也是人,而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的领导,由于性情比较刚烈,脾气比较急躁,当工作未能按照预定的目标顺利进展,或出现什么失误,或个人心情因故不佳等等,便有可能发无名火,发泄自己的情绪,面对这样的批评,我们心里一定会感到非常委屈,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必须忍让,不能去顶撞。因为这个时候,领导正在气头上,如果顶撞,无异于火上浇油,必定会扩大事端,弄得双方尴尬之至,谁也下不了台。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平心静气,倾听领导的发泄,或巧妙地岔开话题,暴风雨之后,定会艳阳高照,因为领导发完无名火之后,情绪会稳定下来,这样,领导会从内心里对自己刚才的冲动进行反省,尤其是那些胸襟开阔的领导,可能还会道歉,感激我们维护了他的面子,给了他一个台阶。

当我们面对领导的笼统式批评时,一定要进行自我反省。当我们的工作不如意,或者出现什么失误,但不是非常严重,或为了给当事人保全面子,或为了考虑某种关系,领导往往不点名,而采取笼统式批评。这种笼统式批评,面对的是全体,针对的却是部分人或个人。对这样的批评,我们应该认真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如果不是自己的过失,那么以后一定要注意,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因此,无论有责任,还是没有责任,都应该认真听取,多作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去自找麻烦。

当面对点名式批评时,应该及时地沟通。由于我们工作的失误,甚至是较大失误,或者自身存在严重问题,领导不得不采取点名式批评,这种点名式批评,针对的是一个人,领导的话语可能比较重,这个时候,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挑拨离间者也有之。因此,不管怎样,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人捉弄,不要当众予以反驳。如果领导的批评是正确的,那么就要虚心地接受,而且还要寻找恰当的时机,与领导进行沟通。承认自己的失误与缺点,积极谋求补救的方法,千万不要消极悲观。如果领导对我们的批评是一种误解,或者事出有因,那么我们也不要在公众场合辩解,而要选择在与领导个别谈心或者征求意见时,把自己的苦衷说出来,这样,有利于树立领导的威望和形象,我们的观点也容易被领导者接受和采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我们面对领导的期望式批评时,要多加请教,有的时候,领导批评我们,是看得起我们的一个信号。工作中有什么失误,或者自身存在缺点,领导对此熟视无睹,这说明领导对我们不够重视。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单独交谈,领导期望式地指出我们的不足和缺点,是认为我们是一个可造之才,所以才会对我们倍加爱护,纠正我们的缺点。面对这种期望式的批评,我们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领导偏心,只看到我的缺点,看不到我的优点,从而耿耿于怀,这样不仅辜负了领导的一片良苦用心,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实际上,领导很清楚我们的成功和优点,为了使我们更加出色,或者是为了避免我们产生骄傲情绪,才这样鞭策我们。因此,面对这样的批评,我们应该及时向领导请教,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体会,与领导多加探讨。求领导指点迷津,取得领导的信任和厚爱。

总之,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领导,会受到各式各样的批评,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采取抵制的方法,而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协调好同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也是良好修养的体现。

18.对待学校竞争的健康心理

正确认识竞争

竞争,是实力的较量;因此,一定有胜负之分。在竞争中要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如果在实战中注意挖掘,那么,即使一时落败,也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问心无愧,如果从中悟出了一番道理,或者在竞争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那么这种失败或许更有价值。

职场人经常处在竞争环境中,是否具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对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竞争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但是,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那么,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如何才能扬长避短,保持心理健康呢?

在竞争中培养欣赏别人的气度

当对手胜利时,真诚地祝福他们,真心地为他们喝彩,同时在失败中反思和奋起。只看到自身的优点是不够的,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找出自己的不足,尽可能赶超对手。

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在竞争中保持心理稳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有竞争,就有强弱之分,弱者必须承受得住失败的打击。在这次竞争中失败了,并不表示在将来的竞争中也注定会失败;在这方面的竞争中失败了,并不说明你事事不如人。要克服自卑心理,选好努力的方向,决不能自暴自弃。那么保持稳定的情绪应怎么做呢?

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应把规划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对他人的期望不要太高,避免失望感;排解愤怒情绪,以免失态和后悔;作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以免小题大做;离开刺激源,避免刺激加剧;找知心朋友,倾诉心声,以减轻心理压抑;为他人做好事、善事,以免孤独;一段时间只集中精力于一件事,以免过多事务给自己造成精神压力;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以免精神过度紧张;扩大人际交往,避免孤陋寡闻;自娱自乐、以避免烦恼郁积。

树立“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这一观念

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竞争,竞争促进了社会的前进,所以每个人都应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投入竞争。竞争之中保持良好的合作,成功之后不忘提携幼弱,切不可为争一日之长短而做出有失品德的事情。职场上的竞争与做人是不矛盾的,良好的品格修养只会让竞争更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