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启蒙文学的特点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是当时文学的主潮。这种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又直接为启蒙运动服务,是启蒙运动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不同于其它时期文学的特点:

首先,在创作目的上,启蒙作家强调文学的社会宣传教育作用,自觉地把文学创作服从于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斗争任务,重视文学的社会使命甚至于超过重视文学本身。狄德罗要求“每一件雕刻和每一幅绘画都必须是有原则的,都必须对欣赏者有教育意义”。这里所讲的教育意义就是用资产阶级启蒙去影响群众,进而达到推动反封建斗争的目的。

其次,启蒙文学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政治倾向在作品的社会思想内容上表现更为明显,揭露封建专制的野蛮残暴,鞭挞贵族、僧侣特权等级丑恶腐败嘴脸,要求清除一切封建传统偏见,宗教迷信和由此所造成的落后和愚昧,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个性解放要求等等,这一切却成为启蒙文学

最普遍的主题。

再次,启蒙主义文学把反映社会生活与宣传启蒙思想相结合,狄德罗反对古典主义悲剧一味表现帝王将相,王公贵族,要求描写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他号召作家到乡村茅舍去,了解农民衣、食、住、行的实际情况,为了真实地描写他们的生活,他主张打破古典主义的悲、喜剧界限,创造一种新型的戏剧,他称之为“严肃喜剧”,即后来所说的“正剧”。他认为市民的命运比公候帝王的命运更能激动人心。启蒙文学的这些特点和变化绝非偶然,它是当时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要求的必然表现。这三个方面的特点都贯穿于鲜明的反封建政治倾向性,各国启蒙文学有着共同一致的倾向, 同时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