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民族战争的悲壮画卷

——一个英雄惨败于阴谋的故事

法兰西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是中世纪英雄史诗中最著名的一篇,它是法兰西英雄史诗《武功歌》的代表作,产生于十一世纪末。全诗共 291 节、

4002 行,每行十音缀,不押脚韵,用当时的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从史诗的文字看,作者可能是法兰西的不列坦尼人,后来经过诺尔曼的文人加工;史诗最后一行“屠若德述说的故事就到此为止”,有的学者认为屠若德即原作者,或者加工整理者。因为这史诗本是民间创作,它集结和凝聚着法兰西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在中世纪,法国的《武功歌》很多,它们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逐步充实的,最后由封建统治阶级和教会加工而成的,民间的口头传诵者是鬻歌诗人(行吟诗人),他们弹着简单的乐器,在集市、教堂、修道院附近或封建郡主的邸宅中弦歌吟唱以谋生。歌唱的内容大多是封建王朝的历史人物的武功业绩和民间传说。他们不识字,只凭记忆到处演唱。到了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才逐渐用文字记录下来。十二、十三世纪是法国英雄史诗《武

功歌》的繁荣时期,它按题材的不同分为三个系:帝王系、吉约姆·德·奥日朗系和敦·德·梅央斯系。帝王系描写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事迹,故又称查理大帝系。《罗兰之歌》是该系中最杰出的作品。其情节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序曲,写甘尼仑的投敌叛国,出卖罗兰;二、全诗的高潮,写罗兰在查理大帝凯旋归国途中率领两万骑兵断后,在隆世福山谷遇到敌人伏击,全军覆灭,自己壮烈牺牲;三、尾声,写对叛徒甘尼仑的审判和惩罚。史诗描写法兰西皇帝查理出征西班牙,征讨统治西班牙的阿拉伯人。马西理王无能挡敌,向查理大帝求降。查理接受外甥罗兰的建议,让罗兰的继父甘尼仑前去谈判。甘尼仑认为继子不存好心,扬言如果活着回来一定要使罗兰遭到灭亡。在谈判时,他果然与敌人狼狈为奸,定下毒计。罗兰的回国部队遭到 10 万阿拉伯兵的伏击,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查理闻讯赶到时,为时已晚,他率领部队为罗兰报仇,与敌人展开英勇的搏斗,直至把他们全都消灭, 最后将卖国贼甘尼仑处死,使他得到了应有的征罚。

《罗兰之歌》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非全部史实,具有很大传说成分。据史书所载:778 年,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回国时后卫部队受到法兰克部落巴斯克人袭击,全部被杀,战死的将军中有个叫罗兰的人。史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在时间、情节、人物方面改变、创造、虚构存于一体。诗篇的中心人物查理大帝第一次远征西班牙,时间是在 777—778 年,年纪才 38 岁。查

理一生也只活了 72 岁(742—814),而诗中却写他鬓发皆白,已活了 200 多岁。罗兰及其部队改为死于阿拉伯人的背信弃义,罗兰及其战友成为忠君爱国的英雄;甘尼化则是虚构的人物。

《罗兰之歌》的意义在于通过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人民要求四分五裂的法国归于统一,建立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国家的理想和愿望,表现出“可爱的法兰西”的思想。诗中的查理大帝是理想的君主形象, 而罗兰则是抵抗外族,忠君爱国的英雄。在诗人看来,查理就是国家的体现, 罗兰对查理大帝无限忠诚,为了保卫疆土,他浴血奋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办兰之歌》强烈地表现了忠君爱国的思想,诗中洋溢着始终不懈的战斗精神和爱憎分明的立场,英雄人物对敌人的深刻仇恨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却是使后世读者深感振奋的。

法兰西将士忠于查理大帝,热爱法兰西,反映了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愿望;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后曾进攻法兰西,被查理大帝击退。查理、罗兰、奥利维等的奋斗,进军西班牙,是为保卫祖国伸张正义;同时也为了基督教的利益,阿拉伯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法军将士作战有功受到奖赏,是宗教的奖赏,死后被上帝召到天堂。在欧洲封建时期,基督教盛行,史诗难免被打上封建宗教观念的烙印。

《罗兰之歌》的描写简单确切,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罗兰是作品中最动人的英雄形象。马西理王遣使求降,罗兰反对受降,他知道马西理是反复无常之辈,他要求将战争进行到底,直到全部消灭敌人。查理派他作后卫部队时,要将一半人马留给他,他谢绝。为保全皇帝的安全,自己只要 20000 人,并发誓:“只要我活着,你就无忧无患”。当受到人数五倍于他的敌人突袭时,他临危不惧,蔑视敌人。他刚强英勇且自信,拒绝吹号角求援军。这可以说是骑士风格。但也有性格上的缺陷。罗兰英勇有余而明智不足,兵法说得好:“将在谋而不在勇”。为主帅者,缺乏冷静,不察敌我双方力量上的对比,不能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过分自信,一意孤行,勇敢变成愚蠢。

史诗描写他在战争中等到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决定吹号角、求援军。当查理大帝闻声赶到时,但为时已晚,奥利维战死,罗兰也因吹号角时用力过猛, 血管震破,两颧欲裂,脑髓从两耳向外流出,他把宝剑和号角枕在头下,面向西班牙而亡。史诗作者所以这样描写,并不是为了表现罗兰的缺陷,相反, 是要通过这种描绘突出他勇敢和疾恶如仇的立场;用这样的描写以夸大他作战的勇猛、超凡和实在,这样描写也鲜明地衬托出叛徒甘尼仑的罪大恶极。史诗用同样夸大的手法描写了对叛徒的惩罚。依照法兰西人的审判,先将为甘尼仑辩护的 30 个亲属吊死,然后给甘尼仑最严厉的惩罚——四马分尸。诗篇以天使托梦查理,告知上帝要他到别处去同异教徒作战结束,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罗兰之歌》情节集中,只写了一件事。史诗常用重叠法,如奥利维三次建议罗兰吹号,罗兰三次拒绝;又善用对比手法,罗兰忠心耿耿,为国捐躯;甘尼仑背信弃义,出卖义子和国家。在艺术表现上使用的重叠和对比, 具有民间文学的特色。罗兰和奥利维等英雄的对事业的忠诚追求,始终不懈的战斗精神,对同伴的深厚友情,读后使人终生难忘,罗兰形象将永远是激励将士英勇战斗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