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成就,通常都把它说成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些光辉成就,直至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这些发明,造纸术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不仅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显示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如蔡伦等人的钻研精神,放射出我国古代文明的光辉。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传说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神农时代,人们就知道“结绳记事”。到了黄帝时,史臣仓颉“初造书契”。这些传说,虽不可尽信,但是说明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文字,就有了书写文字的需要。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都有原始文字。有了文字,就要求有记录文字的工具。商周时代,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羊牛的骨头上,或者刻在青铜器上,也有刻在石头上的。今天考古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的铭文,就是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作为书写文字的材料保存下来的。春秋时候,笔出现了,刀笔并用,把字刻或写在竹简木牍上。最早的笔叫“聿”, 是蘸了漆写字的。有了笔,很快就有了砚,那是用来调漆的。秦朝守长城的大将蒙恬改进了笔,做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毛笔。笔改进以后不久,墨出现了。用砚磨墨,毛笔蘸了墨写字,就比用漆方便多了。
甲骨和金石,数量有限,况且使用时又笨重,书写既不方便又费工。所以到了春秋战国和秦汉以后,随着纺织业的发展,人们便用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了。竹简、木简,书写文字比起甲骨、金石方便多了。我国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用竹简、木简书写文字的记载。汉武帝末年,在孔子家宅的墙壁里发现战国的竹简。《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古书,最早的本子就是写在竹简上的简策。以后历代都有古代竹简、木简的发现。最多的是1930 年在居延地区发现汉代木简一万多枚,就是通常说的《居延汉简》。
解放以后,战国至汉代的竹简、木简、帛书出土的更多了。1957 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古墓中发现战国竹简
229 枚。 1959 年甘肃武威磨嘴子六号汉墓出土竹木简
490 枚。至于几枚、几十枚出土的地方就更多了。
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 4940 多
枚,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古代兵书,也有《管子》、《晏子春秋》等著作。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竹简、木牍 600 多枚、帛书十余种,其中帛书内容为《易经》、《老子》、《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和天文、历法、五行、杂占、数术等方面的书籍,还有两幅地图。1972 至 1974 年,在甘肃居延出土汉简近二万余枚。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竹简 1155 枚。
这些出土的大量竹简、木牍和帛书,充分说明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竹、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
所谓的简,就是经过削制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简是通称,具体地说,竹片称简,木片称札和牍。人们为了保存和使用,把很多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策”和“册”通用,“册”字就是把竹简或木牍用绳联结在一起的形状。古代把用竹简或木简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册或策,如《战国策》,就是记录战国时事的书。
当时对一般记事就是写在竹简上,对于一些重要文告或著作,就要编缀
成册。我们今天把一本书叫做一册,也是由这演变来的。
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除了用竹木做书写材料外,同时也用缣帛。缣帛是用丝棉织成的织物,把文字写在缣帛上,然后卷起来保存,后来称它为帛书。当时把写成的帛书卷在一起的,称为卷,今天把一本书称为一卷,就是从这发展来的。
传说汉代初期有一种纸叫做幡纸,可以代替竹简来写字。当时许多皇帝的诏书都是用这种纸写出来的。这种幡纸的制作材料很精良,是丝质的絮纸, 而不是后来使用的真正的纸。汉代以后,既然把丝絮做的絮纸叫做纸,以后也就把书写文字用的缣帛叫做纸了,时间一长,纸就成为用于书写材料的专用名称了。
在西汉和东汉时期,还有一种比较昂贵的纸叫“蔽其鼻”纸,这也是一种用丝绵制成的纸,这种纸产量少,成本高,只能供皇帝和大臣们使用,老百姓根本用不起,还不能成为社会上广泛使用的书写工具。这种絮纸,是从漂絮中得来的。古代养蚕抽丝,好的蚕茧,用来抽丝,次茧用作丝绵。在制作时,要在水中漂洗,漂洗完把丝绵拿走以后,遗留在曝晒的篾席上的丝绒, 便形成一层薄薄的丝膜,晒干后就成为絮纸,当时用以写字的絮纸,就是缫丝生产的一种副产品。
作为书写文字材料的竹木和缣帛,比起甲骨金石来说,是进了一大步, 但是这种材料,都各有它的局限性。竹简木牍原料多,容易得,价格低廉, 但是简牍的面积小,写不了多少字。
从记载和出土的木简、竹简看,秦汉时期的竹木简长度大约在 20 厘米到70 厘米左右之间,宽约 l—5 厘米。这样一来,装订成册的书籍文件或私人信件都非常笨重,体积很大,存放起来要堆成很大一堆,携带和阅读都太繁重。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有齐人东方朔,好古传书,他每次出门旅行,都要用好几辆大车来装运他的用竹简写成的书,真是太不方便了。
由于缣帛和絮纸以及竹木简本身的局限性,这些书写材料都无法在社会上广泛应用。
不过缣帛和絮纸都是用纤维交织而成的,这样便启发人们用数量多、价格低廉的植物纤维去造纸。在民间很多人都用大麻的纤维捣碎来做纸,于是在西汉宣帝以后,便有了麻纸。
1933 年在新疆罗布淖尔,1957 年在陕西省西安附近灞桥、1974 年在甘肃居延、1978 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等地,都发现西汉的麻纸,可知西汉时期, 人们已经知道用植物纤维造纸了。不过西汉的麻纸,纸质太粗糙了,纸面上还有未经粉碎的麻筋、绳头等纤维,纤维交织很不紧,松散不匀而有大小不同的透眼,纸面也不平滑,颜色黄白不纯。这种麻纸只能说是最早的纸,根本不能用它写字,只可以做包装之用,所以也代替不了竹简木牍,更不能和缣帛相比。到了东汉时,蔡伦研究了麻纸制作方法,改进了生产技术,纸才真正成为书写文字的材料。
蔡伦,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多少年来,都传说他是我国最早发明纸的人。据历史书籍的记载,他发明用树皮、麻头、旧布、破鱼网等造纸,从这时开始纸便广泛被应用了。虽然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我国许多地区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但是实际上,这一历史事实并不能抹煞蔡伦在造纸技术上的作用,因为一个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
都不能离开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生产者的实践,蔡伦制造的植物纤维纸,就是在西汉民间生产麻纸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研究与改进,克服了麻纸质地粗厚,纤维组织松散,色泽不纯等不适合于写字的弱点,改造成为用于书写文字并能大量生产的真正的纸。蔡伦这一研究成果,使我国纸的制造和应用,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直到现代,尽管各种电子产品信息产品出现,纸张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纸的广泛应用和大规模生产,不仅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而且为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恰当的手段与条件。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蔡伦的贡献是巨大的。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今湖南省耒阳县)人。大约生于东汉光武帝中元末或永平初年。是东汉和帝时期到安帝时期的一位有权势的宦官。他在宫廷当差的时候,曾参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他为人正直, 敢于向皇帝提意见,很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
蔡伦的家乡耒阳县城东南都紧邻着耒水,北面有肥水,在肥水西北,就是蔡伦出生和幼年生长的地方。他很小就熟悉水乡风土人情,生活在水乡渔村中的蔡伦,对社会生活和生产情况一直非常关注,他注意学习劳动者的知识与智慧,这一点在以后对造纸术的改进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水乡生活的蔡伦,每当桑蚕成熟季节,他观察了妇女们在溪水中漂絮的情况,便产生了改进造纸技术,采取利用废旧物资作原料,扩大原料来源, 降低造纸成本,使纸张普及的想法。用什么纤维来代替丝絮呢?蔡伦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蔡伦家临湖塘,绳头、麻屑和破鱼网到处都是,他便想到如何把这些东西捣成细微的纤维作为造纸的纤维。一方面可以把这些废旧物变成有用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可扩大造纸原料,降低纸的成本,使纸张得到普及。于是蔡伦便在他家宅的西面,用大石凿一石臼,把收集来的麻头,破鱼网等,加工捣碎,然后用缸盛上水,把捣碎的麻头等放在水中浸泡,除去泥垢杂物,反复的冲洗,捣制,做成纸浆,开始造纸实验。经过反复的实验, 在纤维凝聚和纸面平滑等方面,总是不如丝絮光滑洁白,于是蔡伦又联想到只用麻头纤维,还是粗糙,便又采用旧布缕、树皮等东西,混杂一起,进行加工试验,在不断摸索中逐渐研究出制纸的方法来。蔡伦虽然研究出造纸法, 还不能广泛的推广,也未能大批的进行生产,没有成为被社会广为采用的造纸技术。
不久,蔡伦被东汉宫中选为宦官,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与发明创造并重的生活。
蔡伦的青年时期,正值东汉初年,经过西汉末年社会动荡以后,社会走向安定。到汉明帝时,承袭光武帝刘秀的各项改革政策,经济开始繁荣。朝廷中,沿袭光武帝加强集权的制度,内廷事务日趋繁多。明帝永平中期,为了充实内廷,增置内朝官吏,曾增置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至明帝永平末年,蔡伦被召入宫,给事宫掖。蔡伦有才能,为人敦厚,在宫中非常尽心竭力。当时,外戚势众,内外官僚,很少有机会接近皇帝,皇帝为了亲揽朝政,不使权力旁落,重视内廷官吏的委用。章帝即位后,蔡伦被用为小黄门, 侍从皇帝左右,受尚书事,朝廷中外事务,多委其办理。宫中公主、太妃等生活事宜,也由他掌管。蔡伦在宫中给事二十多年,上至皇帝,下至后妃, 颇受信任,得到朝中大臣们的信赖,成为当时有才能的内官。
公元 88 年正月,年仅 33 岁的章帝死了,皇太子刘肇便于这年的 2 月登
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汉和帝。和帝当时仅有 10 岁,不能亲理朝政,一切政
务皆由窦太后临朝处理。窦太后掌政以后,外戚窦宪兄弟便依靠太后权势, 扩大自己的势力,朝廷大臣都对他有所畏惧,这样,也使皇帝很难与朝中大臣商议政事。在朝廷内外臣僚无法接近皇帝的情况下,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势力,只有依靠常在身边的宦官,对他们日益信任,一切事务,都让宦官给他办理,这样宦官的人数也增加了。蔡伦也由小黄门升为中常侍。他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掌管宫内事务,有时在内廷参议朝廷事务。蔡伦是一个有才学、为人诚实的人,办事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因而深得和帝信任。他看到皇帝有什么错误决定,从来不怕触犯皇帝的尊严,极力劝阻和进谏,曾经有几次触犯皇帝,劝止了皇帝的错误行事。蔡伦虽然做了中常侍,但他不以自己的权势自居,不与有权势的臣僚往来。每当他给假休息时,便关起门来,谢绝宾客,在家休息,做些喜好的事。他常常到园地里去莳花种菜,以为消遣。
和帝即位后,外戚窦宪权势日增。窦宪依靠他妹妹窦后的权势,从郎官累进为黄门侍郎、车骑将军,以至大将军,屡受封赐,显赫一时。当时朝廷中的王公、大臣、公主、驸马等外戚,都对他很惧怕,不敢触犯他。他依靠权势,曾夺取沁水公主家的园田,公主不敢与他争执。这样他便由富贵显赫, 进一步滋长了弑主夺权的政治野心。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窦宪便和其弟窦笃等密谋,入宫杀害和帝。这个阴谋为和帝发觉,和帝免去窦宪大将军及其弟的官职,使回封国迫使自杀。这一事件以后,和帝对内廷宦官,更为信任,内宫势力于是日渐发展。
汉和帝见蔡伦有才能,留心工艺器械,于是让他任中常侍职务外,兼领尚方令,负责掌管宫中御用刀剑器物的制作。从永元九年(公元 97 年)开始, 便从事监督各种器物的手工作业,他注意选用技术熟练的工匠,考究制造工艺,监制刀剑和所用器物,造出的御用秘剑和各种器具,工艺精致,样式美观,得到皇帝和宫中人们的称赞。由他监制的兵器和器物,都非常坚固耐用, 其技术工艺和样式,都成为以后工艺制造上的模范。蔡伦在制造器械的同时, 便想起如何利用宫廷的设备和尚方令所属作坊的充足人力和物力,进一步改进造纸技术,扩大纸张生产,改变用简牍和缣帛书写的情况。于是便在西汉制造麻纸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造纸的实验。他一方面建立造纸作坊,安装各种造纸设备,亲自到作坊中进行指导;另一方面,翻阅各种资料,对以前造纸经验,工艺流程,都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研究的结果,认为东汉以前生产的麻纸,纸面不平滑,色泽不白,纸质粗糙不细和脆硬的原因,就是由于造纸过程中对原料的纤维的分散度和腐蚀度处理的不好。不能大量生产, 是因为单纯使用麻纤维造纸,原料来源不足。如果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扩大原料来源,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增加舂捣、腐蚀、漂洗等化学处理等加工工序。
为了把纤维捣得更烂,使造出来的纸更加细腻光洁,蔡伦又在造纸用的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原料中加进了带腐蚀性的石灰等东西,一起放在石臼中舂捣。结果,不但原料捣得更烂了,并且还意外地出现了漂白的作用,使得捣成的纸浆变成了白色。可是用这样的纸浆直接压制成的纸,仍然不能除掉那些实在捣不烂的粗纤维,并且由于放了石灰等东西,做成的纸又出现了许多细小的颗粒。
此外,怎样使纤维柔软,用什么方法增加纸的白度等,他都认真的研究和仔细观察,使造纸技术,比西汉的麻纸有了很大的改进。
蔡伦又接着做试验。他把捣烂了的纸浆兑上水调稀,放在一个大木槽里, 然后用细帘子去捞那浮在上面较细的纸浆。等细帘子结了一层薄薄而又均匀的纸浆以后,把它晾干,揭下来就成了一张洁白细腻的纸。这样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试验终于成功了,造出了便于写字用的纸。这时候是汉和帝元兴元年
(公元 105 年)
蔡伦把自己改进造纸术的经过上奏汉和帝。汉和帝听了很高兴,叫蔡伦继续改进,扩大造纸的规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纸来。蔡伦没有辜负汉和帝的信任,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纸。蔡伦在汉安帝的时候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就把蔡伦造的纸叫做“蔡侯纸”。
纸普及以后,公文、书籍都用纸张抄写,改变了原来使用缣帛和简牍的情况,使缣帛和简牍逐渐被淘汰。也方便了人们生活,人们可以用来写书信, 密切了联系。朝廷少府守宫令的库藏中,保存大量纸张,作为各种书写用纸。在社会上,纸的生产也大量发展起来,造纸已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蔡伦改进造纸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在民间人民都称赞他。
蔡伦造纸,首先是扩大了原料的来源。东汉以前,除了缫丝的副产品絮纸外,作为纸张使用的麻纸,主要是用麻的纤维生产的麻纸,这种纸质地粗糙,不能用于书写文字,而是用于包装。蔡伦为了降低造纸成本,扩大造纸原料,利用废旧物,采用破旧鱼网、树皮、麻头、旧麻绳、破布之类来加工成造纸原料,进行造纸,这不仅增加造纸的数量,也使造纸成本降低,使纸价低廉,可以广泛应用。
今天虽然从文献记载中,无法了解蔡伦当时造纸的具体情况,但是从今天考古发现东汉时麻纸的结构,以及东汉以后史书中记载的造纸技术等方面去分析,对蔡伦当时造纸的过程,大体上可以作出推测。
东汉时候的纸比西汉麻纸明显精细多了,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标准,最低的生产流程也要包括如下若干工序:
浸湿原料。首先要把备好的原料,无论是破旧鱼网,还是麻头、旧麻绳、树皮和破布之类,都要放在盛满水的木桶或缸之类的容器里浸泡,至完全浸湿以后,再取出进行第二个工序。
切碎原料。当原料完全浸透以后,用刀剪切碎,尤其是鱼网、绳头、树皮等,必须切断,使成纤维,才可进行进一步加工。
浸灰水。为了使纸富有柔软性,加工时使纤维分散细小,必须采用带有碱性的灰水浸泡,使原料腐蚀成碎小纤维。
蒸煮。当原料经过腐蚀以后,一些粗硬的大块原料有了松解以后,再放入锅中,加热蒸煮。尤其是以鱼网做原料,比破布、绳头更难处理,因为鱼网都结有小结,坚硬不易粉碎,须以碱性水浸泡后加热才可使其结松软。再有,鱼网都涂有桐油、猪血之类的东西,颜色较深,不进行蒸煮,不易脱去油脂和脱掉颜色,处理不好,便影响纸的色泽,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工序。洗涤。原料蒸煮后,从锅中取出,放在充满清水的木槽或缸中,进行清
洗,使原料中混杂的泥垢清洗掉,同时也可去掉由于用灰水浸泡原料中含有的碱性,经过反复洗涤,使原料色泽变白为止。
舂捣。洗涤后的原料,质地开始松软。然后取出,放入石臼中进行舂捣。从东汉大量生产纸张和麻纸纤维的细小来看,舂捣用的石臼和木杵,可能装置了用脚踏的设备,减少用手舂捣力小易疲劳的情况。
再次洗涤。为了更好地清除原料中的泥污,舂捣以后,纤维更为松散, 再放入水槽中或缸中进行反复洗涤,这样便可使由于纤维不松散残留的泥污被清洗掉,使原料的色泽变为白色。
打槽。经反复清洗,原料净化后,经过分解的纤维,就可凝聚在一起, 这样就成为纸浆。放在大木槽里,准备进行抄纸。
抄纸。抄纸是先做好木框,框中敷有用细竹编织的竹帘,然后把纸浆泼在帘上,使帘上纸浆中纤维分布和交结平匀,漏去水分。
晒干。当纸浆泼在帘上,漏去水分以后,然后把木框放在日光下进行曝晒,使水分蒸发。
揭纸。纸晒干后,从框上揭下来,便成为纸。然后再用石压平使其平滑, 便于书写。
经过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生产的纸,比西汉以来的麻纸,明显地增加了白度,纤维交结和分布情况比西汉纸精细。这种平整光滑的纸,已经成为书写的工具,完全可以代替简牍和缣帛。
1974 年,在甘肃省武威县旱滩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东汉墓,其中出土有木俑、牛车、木盒等物,在木车模型上粘附有带字的古纸,这可能是蔡伦改造技术后生产的纸,墓的年代和蔡伦生活的年代完全相符。墓的主人不是上层社会的人,而是一般平民,可见纸在当时已广泛普及到民间。
东汉末年,在蔡伦造纸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已能生产出优质名纸。有一个叫左伯的人,他生产的左伯纸,在东汉末年和张芝造的笔、韦诞造的墨,成为文坛名品。东汉末年,曹操派人到蔡文姬处请她写字,蔡文姬要求送来纸墨,可见在纸的使用上,已普遍到各个领域。纸的普及,对东汉学术和文化的发展,直接起了推进作用,尤其是对古代文献典籍的保存,提供了方便条件,也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这种造纸技术以后传到中亚、西欧、东方各地,对世界文明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蔡伦自永平末年入宫侍卫,历经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等五代皇帝,三十多年间,忠诚于职守,得到历代皇帝的信任。从小黄门至中常侍、长乐太仆。在这期间,他改进造纸技术,推广造纸术,使纸成为书写材料, 又监修经传。
延平元年(公元 106 年),安帝刘祜即位,邓太后摄政,蔡伦继续得到邓太后的信任,侍卫有功,封为龙亭侯,封地在汉中郡龙亭县(在今陕西省洋县东)。封侯以后,蔡伦更是尽心竭力。蔡伦不久也升为长乐太仆,即长乐宫的卫尉仆,地位很高,在少府之上,蔡伦做了太仆以后,可以直接承接太后旨意,朝廷一些政务,很多经他处理,因此蔡伦的声势也随之显赫起来。
邓太后从幼年时,即读诗书,留心经史,入宫以后,曾就曹大家(即班昭)学习经书和天文算数,白天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夜晚便诵史读经,学习每至深夜。从西汉以来,儒家经典,多系儒生整理加以传记。这些儒生,大都是各依家法和师说进行诠释,结果造成经传中文字上有许多脱漏和谬误。邓太后发现后,认为这种谬误会影响国家典章制度,必须加以校正。
蔡伦自幼读书,对于经史多所通晓,加上他做事认真负责,因此派他负责监修经典。蔡伦奉旨后,天天亲至东观主持校雠事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全部经史校雠完毕。安帝对这项工作很为称赞,对蔡伦赏赐葛布若干, 以作奖励。
永宁二年(公元 121 年),蔡伦的政治靠山邓太后死去,安帝开始亲理
政务。不久,安帝命令官员对自己的亲生祖母宋贵人被害致死一事进行追查。此一案件发生在很早以前,当时蔡伦曾参与案件之中,所以追查一开始,安帝便要求当事人之一蔡伦到廷尉那儿接受调查。蔡伦当时是在窦太后的威势之下,被迫去考查审理宋贵人姊妹,而造成宋贵人之死。对于这件事,蔡伦深深认识到自己应负重要责任。蔡伦是一个正直敦厚之人,感到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是一种耻辱,无颜到廷尉处受审,在十分内疚的心情下,沐浴后整理好衣冠,便在家中服毒自杀了。这样,一个对人民具有很大贡献的发明家, 终因参与宫廷斗争的罪责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是由他改进的造纸技术却永远被人民所称颂,并且对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撇开蔡伦在政治斗争中的功过不问,让我们详细而全面地考察一下蔡伦改进造纸术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
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试验成功的那一套操作过程,后来的人又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造出来的纸越来越精美。造纸用的原料,也因为各地方的出产不同,又有所扩大,如出产藤的地方,用藤皮作造纸原料;出产竹子的地方, 用竹子作造纸原料;出产楮树较多的地方,用楮皮造纸;沿海地方,用海苔造纸。
造纸术的改进,对笔、墨、砚的要求提高了,使得笔、墨、砚也不断地有所改进,文房四宝之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造纸术的改进,写字容易了,著书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多,文化更加飞速地发展起来。造纸术的改进, 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汉以前,中国已经有了一些书法家和画家。东汉以后,有成就的书法家和画家更多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纸的用途也逐渐多起来,它不光是文房四宝之一,并且也能作包装食物和其他物品等用途。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没有文化的人,也是离不了纸的。
造纸技术的外传大致是分以下两个阶段先后进行的:首先是我国生产的纸张或纸制品(书籍或画幅等)被带往国外,其后是造纸的技术向外传播。我国的造纸术首先是向东传入朝鲜的。我国与朝鲜只有一江之隔,人民
间往来密切。中国造纸术大约是在四世纪末叶传入朝鲜的;从那时起,朝鲜人自己造纸,以满足各阶层用纸的需要。后来经由朝鲜,造纸术传入日本。日本所采用的造纸术与中国的基本相同,只是在生产实践中又有所改
进。
到了唐朝时期,我国造纸术经由大食传入了西方世界,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12 世纪,欧洲可自造纸。其后,德国古登堡印刷所的建立,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14 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对纸需要量骤增,读书看报的人多了起来, 纸开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起了积极作用,为欧洲文化的迅速推广发展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