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
公元 4 世纪的时候,我国东北辽河上游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叫契丹族。当时,他们还处在氏族社会,过着渔猎和畜牧的生活。后来,人口不断增加, 发展成为八个部落。唐朝时候,这些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各部落公推一人, 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统一领导各部落作战、生产和处理对外关系。
唐朝末年,中原战乱,汉族人民不断迁往契丹族居住的地区,开荒谋生, 带去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当地的契丹族人民在和汉族人民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种地、织布、冶铁和建造房屋等技术,开始过定居生活,社会形态逐步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一些贫苦的氏族成员逐渐变成了奴隶。一些部落首领,在跟外族作战中,把掳掠的大批战俘作为奴隶,自己变成了大奴隶主。氏族社会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
这样,原来的氏族部落组织已经不适应保护大奴隶主利益的需要了。在这种形势下,契丹族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首领,自称皇帝,建立了国家。这就是后来长期与北宋作对的辽国。这个国家机构怎样建立呢?
由于阿保机经常侵入汉族地区,俘虏大批的汉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他决心按照汉族的政治制度来建立契丹的国家机构。
五代时期,后梁有个官员,叫韩延徽,出使契丹的时候,被阿保机扣留下来。阿保机看到韩延徽很有才能,就加以重用。韩延徽在政治、军事,以及建立国家机构等方面,帮阿保机出了很多主意,他是阿保机的重要谋臣, 后来他被封为契丹国的开国功臣。
公元 916 年,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附近)当了皇帝。称为“大圣大明天皇帝”,他的妻子称为“应天大明地皇后”。他的儿于耶律倍被立为太子。年号叫“神册”。一个新的国家在北方诞生了。
阿保机在建立国家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派人创造了契丹文字,制订了法律;第二,实行民族区别管理的方法,对那些在契丹统治下的汉族人民,仍旧依照汉族的法律治理。他还模仿汉族的城市,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沿岸建造京城,这就是辽国的上京。此外,阿保机还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和商业的措施。这些做法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阿保机称帝建国,是契丹历史上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从此,契丹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发展成为一个北方强国。
契丹建国以后,阿保机不断向周围各个民族进行大规模的扩张。那时候, 中原地区正处于五代十国统治时期,全国各地群雄割据,不断混战。阿保机利用这个机会,大举入侵北方的政权,侵入河北东北部,攻占了许多州县。
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他就是辽太宗。
耶律德光当上皇帝以后,继续他父亲的扩张政策,不断地侵略汉族地区, 掠夺财富和人口。公元 936 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叛后唐,请求耶律德光给他帮助。耶律德光亲自率领大军帮助石敬瑭,打败了后唐的军队。他对石敬瑭说:“我从三千里以外的北方,带兵南下,帮助你一战而胜,这是天意吧。作为报答,你应该领受南边的土地,世世代代做我的属国。”于是, 就把后唐的国号改为后晋,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甘心充当契丹的属国,除了上表称臣,还称比自己小 11 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己甘当“儿皇帝”,丢尽了中原汉族人民的脸面,是个名符其实的大汉奸。
为了换取契丹人的支持,石敬瑭又把现在的河北、山西北部的幽州(今北京市)、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也叫燕京, 所以又称这些地方为燕云十六州。此外,石敬瑭每年还向契丹进贡绢 30 万匹。从此,华北平原就完全控制在契丹的手中,辽国的势力更大了。
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只肯向契丹称孙,不肯称臣, 而且准备收复幽云十六州,耶律德光大怒,出兵攻打后晋。结果双方互有胜负,辽太宗没有得到便宜,就退兵回去了。
公元 970 年,后周的大将赵匡胤篡夺了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建国之后,花了 13 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北汉请辽国出兵援助,两面夹攻,结果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 979 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辽军又来援助,这次宋太宗改变了战术,派兵截断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北汉皇帝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杨业及其子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杨家将。
北汉刚平定,宋太宗就想乘胜攻打辽国。夺回石敬瑭送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许多大将感到士兵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带去的粮饷也快要用完了, 不愿再打下去。这时候,大将崔翰迎合宋太宗的心意说:“攻打辽国,应该乘胜进军,辽国没有准备,非常容易,切不可失掉战机。”宋太宗听了,非常高兴。他没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军队也没有休整,就马上下令出兵。
辽国确实没有准备,一开始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收复了岐沟关和涿州
(今河北省涿县一带),很快打到了幽州城南。宋太宗更高兴了,命令军队继续向前进攻,准备一举收复北方的失地。
当时辽国军队已经集结完了,并且有了一些准备。大将耶律斜轸派支军队将宋军诱到包围圈内,自己带领大军,绕到宋军背后,偷袭宋军。宋军也有所准备,奋勇作战,杀死辽军一千多人。就在这时候,耶律斜轸带领大军从背后偷偷杀了过来。宋军腹背受敌,不得不向后退却。耶律斜轸也不敢再战,把军队退到清沙河北(今北京市昌平县一带),声援幽州,准备等力量强大时再进行决战。
耶律斜轸的军队一退,宋军就把幽州团团包围起来。宋太宗督促将士加紧攻城,可是,宋军从太原赶到幽州,千里行军,连日作战,已经疲惫不堪, 锐气大减。战斗力怎么也提不起来了。
这时候,正在北方打猎的辽景宗耶律贤,听说幽州危急,连忙召集大臣商量。辽景宗准备放弃幽州。大将耶律休哥说:“请让我带一支军队,前去救援,如果失败了,再退出幽州,也来得及。”辽景宗同意了他的建议,派他和另一个大将耶律沙带领十万大军,前往幽州。
耶律沙带领一支辽军日夜兼程,赶到幽州。宋军早有准备集中力量迎击。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西郊)打了起来。耶律沙远道赶来,人困马乏,加上军队人数不多,第一仗就被打得大败,只好退兵。
宋军连战连胜,士气渐渐恢复了。宋军围住幽州城日夜攻打。但幽州的守将耶律学面也抵抗得非常坚决;宋军久攻不下。只好把军队分散,四处出
击攻占别的地方,相继收复了蓟州、颖州,获得了大批的物资和人口。
这时,耶律沙已经退到幽州城外,宋太宗命令加紧攻打幽州城。眼看就要攻下幽州,突然两支辽军出现在宋军的面前,左右两路一齐杀到。原来辽主恐耶律沙抵抗不住宋兵多将广,又另派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兵分两路来援。耶律沙见援军到来,雄心勃发,乘机反扑,一番冲杀,宋军大败,四散奔逃。宋太宗奔逃中与众将失散,单人独马,加上天黑路不平,一下子连人带马掉入泥潭之中,而追兵又近。正当紧急关头,杨业护送军粮经过,救了太宗。这时,耶律休哥领追兵赶到了,杨业让其子护住太宗,自己指挥军队, 击退辽兵。把太宗安全送回国内。这一败,攻打幽州收复燕云十六州计划告吹,而且军队损失惨重,这是北宋立国以来对辽战争中第一次重大失败。
这次战争,就是高梁河之战,又叫幽州之战。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发动这次战争,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他事先缺乏充分的准备,仓促出兵,因此失败了。宋军收复的一些失地,又被辽军占领了。
高梁河之战以后,辽宋之间又进行过不少战争。宋朝军队中出现了许多抗辽英雄,其中杨业为首的杨家将的事迹最为著名。
杨家将最早的统帅就是杨业,本来是北汉的大将。北汉被宋朝平定以后, 他就做了北宋的将军。他后来担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刺史,守卫宋朝的北方边境。因为他英勇善战,所以人们称他“杨无敌”。
公元 980 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雁门关是代州北面的重要关口,如果雁门关失守,代州也难保了。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 兵力相差很大。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
辽军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惊又吓,结果让杨业的军队打得尸横遍地,大败而归。胜利之后,宋太宗非常高兴,专门嘉奖杨业,并且升了他的官。
辽景宗见这一次又失败了,非常生气,准备亲自带兵,去与宋军决一死战。当下带领精兵 20 万,亲为统帅,命耶律休哥为先锋,向瓦桥关而来。瓦桥关守军因为辽兵两次进犯都大败而回,产生了轻敌思想,竟开关迎敌,面水列阵,等他来打,到了交锋之时,才知道辽军战斗力很强,但为时已晚矣。而耶律休哥因两次出战都大败而回,心里正憋着一口气,他越发鼓起勇气, 督促部众,直闯宋军战阵,把宋军杀了个落花流水,抛关丢寨,逃回莫州城内。耶律休哥随后赶到,把莫州城团团围住。战报传到朝廷,宋太宗率领大军就要出战辽景宗。辽景宗听说宋太宗要来了,攻了莫州几次,引兵退去。太宗来到大名,听说辽兵已退,便想再次攻打幽州。丞相李昉力阻,劝他吸取高梁河之役的教训。太宗对高梁河之役犹心有余悸,便作罢回汴梁去了。
从此之后数年内,宋辽双方都不再有大的战争。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才 12 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辽国政局显得很不稳定,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一直想统一北方的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公元 986 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
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保护北方边境。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 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攻击力很强。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然后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为什么这么胆小?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然后再攻打寰州。”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是要失败的。”
王侁带着冷嘲热讽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但他并不想与王侁争辨。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既然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早就与杨业不和,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以表明我的报国之心。”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说完,老将军杨业便带领人马直杀向朔州。
辽军听说杨业前来,非常认真地准备应战。首先,出动大批军队把宋军团团包围起来。杨业和他的部下,虽然英勇奋战,毕竟寡不敌众。他们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只剩下一百多人,奋不顾身突出重围,边战边走,向陈家谷退却,指望着潘美前来接应他们。
哪知道潘美的军队早已离开了陈家谷,根本没来接应他们。原来潘美、王侁在谷口等候了多时,得不到杨业的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被杨业打败。王侁怕杨业独自立了大功,一心想去抢占功劳,连忙带领军队前进。潘美也带领军队向西南方向盲目前进。不久,他们听说杨业打了败仗,又赶快向后逃跑,再也顾不得接应杨业了。
杨业带领一百多人,转战到陈家谷,连宋军的人影也没看到,不觉失声痛哭起来。他决心以死报国,就对部下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不必跟着我一道死,赶快夺路逃去,好回去报告朝廷。”部下都感动得哭起来,没一个人肯逃走。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他躲在树林里, 可是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潘美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牺牲了。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
杨业有七个儿子,除了杨延玉牺牲以外,其余 6 个儿子都得到了官职。
其中杨延朗(后来改名杨延昭)最有名,(他就是传说中的“杨六郎”)。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尽职尽责,多次打败辽军的侵扰,保卫了北宋的边境。有一次,辽军大举南侵,他建议北宋朝廷乘机出兵直捣辽国的后方, 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惜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宋朝这一败之后,辽国又出兵 10 万,再次南侵,被北宋几位边将张齐贤、尹继论、李继隆小胜几次,有一次更把耶律休哥打伤了,这才退走,不敢大举南侵了。从此,辽宋双方战事基本平静。在这段时间里宋朝一是与西夏冲突,二是发展经济。
公元 997 年,太宗病死,真宗赵恒即位。真宗即位后,虽励精图治,又有寇准等大臣的辅佐,但由于边疆不宁,加上内地官员荒淫残暴的劣迹而导致人民反抗之举经常发生,所以国势反而不如太宗时强盛了。
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从小聪明好学,为人正直。年轻的时候考中进士,后在地方上和中央政府里做官。寇准做事,刚强果断, 很快受到宋太宗的信任。宋真宗曾任命毕士安为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马上要任命你做宰相呢。”并问他:“谁可以跟你一道担任宰相?”毕士安回答说:“寇准天资聪明,又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宋真宗又问:“听说他刚强任性,听不进不同意见。” 毕士安说:“寇准一心为国,主持正义,反对奸邪,所以好多人讨厌他,说他的坏话。如今北方边境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就这样, 宋真宗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为宰相,共同对付辽国的入侵。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辽国调动 20 万大军,打到靠近黄河的澶州(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澶州是北宋的门户,直接威胁着宋朝的都城汴京。告急文书象雪片似地飞向汴京,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付的办法。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王钦若是江西人,他从自己的利益着想,主张放弃汴京,把都城迁到金陵。另一个参知政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把都城迁到四川的成都。他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张迁都逃跑,避开敌人的锋芒。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大臣提出另外的建议。
这时候,一个大臣站起来说:“主张迁都的人,应当杀头!现在上下齐心,要和敌人决一胜负。怎么能提逃跑的事呢?陛下应当趁这个时机亲自出征。为什么要放弃京城远逃呢?京城一失,人心崩溃,敌人长驱直入,天下还保得住吗?”宋真宗回头一看,这个大臣就是宰相寇准。
宋真宗想了一想,觉得寇准的话不错,但他仍然心有余悸,怕自己一旦亲征,会有被辽国俘虏的危险。寇准上前来进一步讲明宋军具有抵抗敌人的实力,这下宋真宗才真的下了决心亲征。
这年的 11 月份,宋真宗率领文武大臣准备到澶州北城。随行的有大队人马。刚刚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听到南下辽军兵势强大,一些随从大臣吓坏了,趁寇准不在的时候,又在真宗身边进谗言,劝真宗暂时退兵,避一避风头。宋真宗本来很不坚决,一听这些意见,动摇起来,又召见寇准, 问到底应该怎么办?
寇准严肃地说:“主张南逃的都是懦弱无知的人。现在敌人迫近,人心动荡。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进,河北各军士气百倍; 如果回兵几步,全军就溃退瓦解,敌人紧紧追赶,那么大宋的江山就完了, 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听寇准说得义正辞严,没话可说,但是心里还是没底,老是怕这怕那,心慌得很。寇准看到这种情况,决定用计激励宋真宗的抗战决心。
寇准走出行营,巡视军队的时候,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对高琼说:“您受国家栽培,该怎么报答国家?”
高琼说:“我愿奋勇杀敌,以一死报国。”
寇准连声赞叹,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把自己的意见向宋真宗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将军!”
高琼在旁边接着说:“宰相说的话是对的。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 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亲征澶州,将士们肯定信心倍增,为国为家都应该留在东京。我们决心死战,肯定能够击败辽兵。”
宋真宗听了高琼的话,沉吟半响,还没开口,寇准紧接着又说:“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动身!再晚就来不及了!”
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一再催促下,宋真宗才决定动身到澶州去。 这时候,辽军已经三面围住了澶州。宋军在要害的地方设下弩箭。辽军
主将萧达兰带了几个骑兵视察地形,正好进入宋军伏弩阵地,宋军弩箭齐发, 萧达兰中箭丧命。
辽军主将一死,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听说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 觉得宋朝暂时不好征服,就有心与宋朝讲和了。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下,渡过黄河,到了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中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打退了辽军的围城部队,并且将辽军追击到很远的地方。
萧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外加金银布帛。 其实,宋真宗并没有抗辽的决心。早在他亲自出征以前,就派一个叫曹
利用的官员,秘密到辽国进行谈判。辽军因为宋军越战越强,而自己又不断受到挫折,处境越来越不利,就同意和宋朝议和。
一开始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些主和派便放出谣言,说寇准想利用军队,为自己夺取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没有办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要议和,就得每年给辽国一些银子和绢。给多少呢?宋真宗对派去议和的曹利用说:“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给一百万,也可以答应下来。再多就不能答应了。”
寇准私下一再嘱咐曹利用说:“虽然皇上许诺给百万银绢,可是,你答应的数目不能超过 30 万。超过这个数目,我就杀你的头!”曹利用也是一位
有爱国心的官员,他与辽国经过艰难谈判,终于在第二年(公元 1005 年)年初,宋辽双方订立和约,规定北宋每年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为这次和约是在澶渊(即澶州)订立的,所以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和约订立以后,一些人问曹利用每年送给辽国多少银子,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头,宫廷内误传为三百万。宋真宗大吃一惊,说:“太多了!”接着又说:“姑且了事,这样也可以。”等到知道确切数字以后,这个一心妥协的宋真宗高兴极了,认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还亲自写了诗表示庆祝, 根本没想到这是一个屈辱的条约。
打这以后,宋朝统治者加紧向人民榨取更多的银绢,付给辽国。百姓的负担加重,生活更加痛苦了。
由于寇准和其他一些将领的坚持抗战,北宋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败。宋真宗也觉得寇准有功劳,挺敬重他。但是原来主张逃跑的那位王钦若却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把皇上当赌注,孤注一掷,如果皇帝被抓住了,简直是国家的一个大耻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点后怕, 就反过来怨恨寇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准的宰相职位撤了。
此后,辽国统治者每年获得大量银绢,并不满足。到了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2 年),辽兴宗又扬言要发兵南下。宋仁宗连忙又派人去谈判,答应每年再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又一次向辽国屈辱求和,辽国这才作罢。北宋朝廷软弱无能,在外族入侵时只能退让妥协。
从 979 年,太宗伐辽到 1004 年辽国萧太后伐宋,前后共 25 年。这 25 年中,辽宋两朝兵戎相见你来我往,大小数百战。单是重大的战役就有高梁河之役、澶州会战,直到澶渊之盟时,算是基本结束,至少两国短期内不会再起战争,两国边境上的人民也可以安居乐业,努力发展生产了。第二年正月,真宗大赦天下,放河北各地强壮士卒归农,对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确是起了好的作用,同时,双边设置榷场,互通贸易,对民族交流、民族融和也起了促进作用。但如果站在北宋的立场上考虑,那么澶渊之盟是弊多利少的短浅之见了_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鉴于五代中权臣大将篡位的教训,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朝中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诸多大将的兵权。他说:“要想富贵,不过是想多积些金钱,满足自己的娱乐,使子孙不再受苦罢了,没有旁的意义。我为你们打算,何不抛却兵权,出守边藩,买些良田美宅,为子孙立定个永远不动的产业,养些歌童舞女,伴着日夜饮酒欢娱,就借此安安乐乐地终享天年。我再和你们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相安,世代亲睦, 这样不是很好吗?”于是这一番话便成了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经济上优待官吏,在政治权力上却抑制他们的发展。因此,这样造成的后果,一是官吏人数愈来愈庞大;二是政府财政为支付官员的俸禄开销也愈来愈大,故而经常发生财政困难。现在,每年给辽国 30 万巨款,外加其他物资,因为有了先例,以后与西夏与金国的冲突也都以此方式解决,国库更为空虚,接下来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可以想象的。赋税过重导致农民起义,内忧外患使王安石变法出台,以后更直接影响到靖康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