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中应注意处理好的关系
- 处理好升学和成材的关系
这些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社会评判一个学校优劣也往往以升学率为标准。这就与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按德育规律施教、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发生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处理好升学与成材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呢?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总目标的核心是成材教育,素质培养,由应试教育向成材教育转轨。为此,学校领导就要抓好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把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上,不是放在考试分数上和升学人数上。这样, 成材教育,素质培养,就得到教师接受,学生欢迎,社会理解,领导支持。
- 处理好基本观点和流行观念的关系
近年来,似是而非的流行观念泛滥,有的还自诩为新观念,毒害了不少阅历不广的学生。因此,学校加强基本观点的教育,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明辨是非,抵制流行观念的侵蚀。主要途径有两条:①开设辩证唯物主义课。
②批判地对待流行观念。
- 处理好灌输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灌输是基础,自我教育是灌输的演变形式,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尽力做到入耳入脑,要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具体做法:(1)从实际出发,灌输中注意双向交流,讲究辩证法。不硬灌,实行启发式;不盲目灌,加强针对性;不死灌,讲得入情入理;不空灌,内容有血有肉;不猛灌,讲究循序渐进。(2)灌输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强化自我教育。从班级实际出发,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使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学会自尊、自信、自理、自立,实现正确的自我认识,恰当的自我评价,稳定的自我情绪,合理的自我调节,有效的自我控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形成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
- 处理好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关系
-
教会学生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学校通过政治课这个主渠道,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灌输, 让学生懂得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看事实、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这就普遍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抗腐蚀的能力。
-
优化校园环境,小气候不只是消极适应大气候,它还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因此,积极优化校园环境,创造一个高尚美好的文化艺术环境和丰富的课余生活环境,是抵制大气候中某些消极影响的重要屏障。大气候是由小气候组成,大气候对小气候影响很大。但是,小气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气候、改变大气候。
- 处理好德育目标与分阶段要求的关系
《中学德育大纲》规定,德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实现这个总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进行艰苦的细致的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能逐步实现。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好德育目标与分阶段要求的关系。
-
处理好中小学的衔接关系。主要是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使初中新生尽快适应中学的要求和环境。
-
处理好近期、中期、长期德育目标中各阶段的关系。重点抓好各阶段教育的层次性,将学校要求的统一性与各阶段教育中的层次性相结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
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重视各阶段的量的积累,促其飞跃, 由量变到质变,以实现德育目标。
- 处理好主渠道与非主渠道的关系
从德育的整体讲,政治课是主渠道,班级是主阵地,其他各方面是非主渠道。从德育的内涵看,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的培养。学校进行这些教育,就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与非主渠道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学校这个主渠道与校外渠道保持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相互促进,共育人才。
-
建立主渠道与非主渠道的协调机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任务之一是协调关系,排除干扰,使各渠道畅通、互相配合。
-
加强教育渗透性导向工作。要抓好学科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渗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渗透,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渗透。要努力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寓教育于管理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寓教于学。
- 处理好先进与后进的关系
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两种学生:一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大学高于一切;另一种是讲实惠,一切向钱看。如何激发前一种学生的政治热情,如何激起后一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主要经验是:①充分发挥品学兼优的学生榜样作用,促进上述学生共同进步;②以优秀教师的事迹启迪学生的心灵;③抓住反面典型进行反思,起到发信号、敲警钟的作用,对“考大学高于一切”的学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 处理好品德评估中定量与定性、精确与模糊的关系
在品德评估中定量与定性应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在量化与定性时要处理好精确与模糊的关系,对每个学生做到相对精确,对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生可以比较,不能厚此薄彼,以保持品德评估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激发学生的关注和信任。由于种种原因,品德评估不可能绝对精确,这就需要用定性评估来弥补,强调写实,客观地再现学生真实面貌,以利于激发学生积
极进取,奋发向上。